景点 | 简介 |
---|---|
杨继盛 (1516~1555) 明代著名谏臣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杨继盛(1516~1555)字仲芳,号椒山。容城北河照村人,出生于耕读之家。7岁丧母,自幼饱尝生活艰辛。11岁开始半读半牧,18岁府未中,更加发奋读书,终于在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任为留都(今南京)吏部主事,从尚书韩邦奇游,通律吕之学,亲手制十二律吹奏,都和音律。韩邦奇大喜,尽授其平生所学。35岁调升京师,任兵部车驾司员外郎。当时正值严嵩当道,广收义子,结党营私。 仇鸾因投靠贿赂严嵩而升为大将军,统领宣化一带边境军队。蒙古鞑靼部首领俺达汗,经常带兵侵扰北部边境。守将仇鸾不与俺达交战,反与其勾搭,卑躬屈膝,给俺达送钱送物同俺达搞“马市”。继盛入兵部后,给皇帝上了《请罢马市疏》,揭露仇鸾有损国格的行为。嘉靖皇帝初见奏疏印象还好,后因“八臣会议”上严嵩、仇鸾竭力诋毁继盛,便出尔反尔,将继盛治罪,严刑拷打,敲断小腿胫骨,夹断手指,贬官至远离京师的陕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为典史。在狄道,他兴办教育事业,拿自己的俸禄,卖掉自己的马和妻子的首饰,兴办了一座东山书院。他还疏浚河道引水灌田、开发煤山,还让妻子传授纺织技术,深受当地百姓拥戴,读书人尊其为“杨父”。嘉靖三十一年(1552),俺达再次侵犯大同、辽阳、宁夏,仇鸾私通俺达的罪行暴露,急病而死,被开棺戮尸。 嘉靖皇帝想起继盛当年所言,将其重新任用,先任诸城县令,半年时间四迁其官,调回兵部,任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尽管严嵩对其威胁利诱,但继盛早已看透严嵩专权窃国、贪婪残暴的本性,决心上疏弹劾严嵩。由于严嵩势力太大,根基太深,要弹劾严嵩要冒极大危险。亲朋好友纷纷劝阻,但继盛决心仿效比干,不惜一死,以求得君之一悟、政之一改。遂上《请诛贼臣疏》,历数严嵩“十罪五奸”,被史家称为“明史上的一篇大奏牍”。严嵩得知后,假传圣旨将杨继盛投入死牢。初入狱时,好友托人密送来蚺蛇胆以御杖止痛,继盛说:“椒山自有胆,何必蚺蛇哉!”在牢内,他两股棒疮溃烂,他以瓷片当刀,自割腐肉断筋,腐肉盈斗,脓血遍地。狱卒被惊得浑身颤抖不止。虽然嘉靖帝对继盛曾有好感,朝野对他也是一片解救的呼声,但最终没有逃出严嵩处心积虑的牢笼,以类似“矫诏”的手段,将继盛的名字附在死刑犯之后,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将其杀于京城西市。临刑前,北京“满城争睹员外郎”。继盛面对人群,吟诵诗句:“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 杨继盛多才多艺,在他的文集中,书信、疏奏及诗歌占比例较大,此外还有论及农业、水利、开煤矿、赈灾等方面的文字。在音乐理论、乐器制造方面,也有成就。他被害后12年,隆庆皇帝昭雪前代冤案,他被列为遭严嵩所害的8位直谏诸臣之首,赠太常少卿,谥号“忠愍”,建旌忠祠于保定。清顺治皇帝极力褒扬继盛,御制《褒忠录序》、《褒忠录论》,清乾隆皇帝曾为其题诗画像。 来源: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 [以上内容由"zmb"分享。] |
孙奇逢 (1584~1675) 明末清初理学大家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孙奇逢(1584~1675)明末清初理学大家.字启泰,号钟元,世称夏峰先生。容城北城村人,祖居贾家庄(今容城贾光村)。少年有志,以先贤刘因、杨继盛为榜样,嗜学成癖。14岁入县学,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人。与明兵部尚书孙承宗等为友,与东林党人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等则以“国士”相知。明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勾结熹宗乳母客氏,把持朝政,破孩东林党人,左、魏、周等先后被捕入狱。孙奇逢冒险挺身营救,他致书给好友孙承宗,让他利用“枢辅”的身份,设法搭救左光斗等人。为营救东林党人,他为筹资募捐奔走呼号。虽未救出左、魏、周等人,但他的高尚行为使他被誉为“范阳三烈士”之一。 明末,孙奇逢率领亲族乡人抗击清兵。附近县城先后被清兵攻陷,独容城未被攻下。但终因明朝大势已去,他移居易州,隐居于五公山讲学,清朝建立后,他居家授徒。不久,其田园被旗人圈占,举家再徙苏门夏峰(今河南辉县夏峰村),兴办百泉书院,广收生徒以教之,从学者数百人,终老于教授著述生涯。从明至清,孙奇逢前后11次被皇帝征召做官,均坚辞不就,被称为“孙征君”。他一生专心教授著述,理学成就突出。治学“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主张“人无贤愚”,只要肯学,“必开以性之相近,使自力于庸纾”。这种不论身份地位,一律以诚相待、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在当时广受赞誉。 孙奇逢初宗陆九渊、王守仁,其学得力于王守仁为多,晚年倾慕朱熹理学。其学问主张自得,不立门户,以继往开来为己任,终于成为两大理学派别的调和者,从理论上回答自然与社会现象统一性的问题,达到天人合一,万物与我同体的境界,与黄宗羲、李颙并称为清初三大儒。著作有《四书近指》20卷、《读易大旨》5卷、《尚书大旨》6卷、《理学宗传》26卷、《畿辅人物考》8卷、《中州人物考》、《岁寒居问答》2卷、《游谱》1卷、《甲申大难录》、《两大案录》等行世,另有《语录》2卷、《百泉纪游》、《续容城县志》、《新安县志》等。后人辑有《夏峰先生集》14卷。 孙奇逢不仅为人诚挚,平易近人,而且学识渊博,一生孜孜治学,笔耕不辍。晚年,他总结自己几十年治学体会,曾写道:“七十岁工夫,较六十密;八十岁工夫,较七十密;九十岁工夫,较八十密。学无止境。”这种学而不已、勤奋著述、虚怀若谷的风范,赢得了当世和后代学者的敬仰和尊崇。近人梁启超曾给予高度评价,称“夏峰是一位有肝胆、有骨气、有才略的人”。 [以上内容由"wswanpi"分享。] |
刘因 (1249~1293) 元代著名理学家、诗人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刘因(1249~1293)字梦吉,号静修。元雄州容城(今河北徐水县)人,元代著名理学家、诗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传出生前夜,其父梦神人用马载一儿至其家,并嘱“善养之”。幼年取名骃,字梦骥。后改名因,字梦吉。刘因6岁能诗,10岁能文,且落笔警人。后拜学者砚弥坚为师,深得教益,学业大进。初习经学,感叹“圣人精义,殆不止此”。后潜心研究理学,并设学塾,边研读著述,边教授生徒,名声渐振。因倾慕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说,而名其读书授业之所为静修书院,世人因此称他为“静修先生”。 他游历燕蓟,冀中平原、白沟河畔、太行山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曾游易州之雷溪,自号“雷溪真隐”,并以燕国名人、古迹为题,写了大量诗文。因青年时历经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赵宋王朝灭亡这一重大历史变故。“静以修身”的刘因受到极大震动,但他不得不肯定君臣大义。元至元十九年(1282),就任承德郎、右赞善大夫。元世祖诏授右赞善大夫,他以母亲有病为由辞官回乡。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世祖又召他为集贤学士、嘉议大夫,他以病坚辞不就,认为“不如此则道不尊”。此后刘因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依靠菲薄的贽礼,孝养继母。逝后葬于沟市村南拒马河畔。元世祖钦佩他的骨气,称他为“不召之臣”。元成宗谕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代建刘公祠。 刘因虽为理学家,但不受其束缚,风格和观点清新、活泼,别有特点,他的诗文风格高迈,比兴深微,往往有感而发,借古喻今,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诗文名冠元初文坛。刘因一生著作甚丰,主要有《四书精要》30卷,《易系辞说》、《丁亥诗集》5卷等,被收入《四库全书》。广泛行世的《静修集》是诗文选集,共30卷。 [以上内容由"tjztry"分享。] |
孙礼 (?~250) 三国时期曹魏将领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孙礼(?-250年),字德达。涿郡容城(今河北容城)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 孙礼早年被曹操征为司空军谋掾。历任河间郡丞、荥阳都尉及山阳、平原、平昌、琅琊、阳平各地太守,后入朝任尚书。他为人刚毅而有勇略,曾为保护魏明帝曹叡而欲独身搏虎。明帝驾崩后,孙礼担任大将军曹爽的长史。旋即外授扬州刺史,于芍陂抵御吴将全琮,力战破敌。后因在清河、平原二郡的疆界问题上得罪曹爽,遭罢官,其后被起用为城门校尉。转并州刺史、护匈奴中郎将。高平陵之变后,孙礼出任司隶校尉,他在所治理过的七郡五州之内皆有威信,不久升司空,封大利亭侯。 嘉平二年(250年),孙礼病逝,谥号景侯。 早年经历 孙礼年轻时,曾于乡间遭逢-,与母亲失散,当时赖乡人马台救护其母,母子方得重逢,孙礼便将所有家财尽数赠予马台以示感恩。其后曹操攻平幽州,征聘孙礼为司空军谋掾。后来马台因受事件牵连而即将面对死刑,当时已拥职权的孙礼为报旧恩,私自让马台越狱逃亡,自己则不愿潜逃,径自前往主簿温恢之处自首。温恢探知始末后,非常欣赏孙礼有恩必报的行径,于是把事情告知曹操,最后孙礼与马台都获免死罪。 不久孙礼升任河间郡丞,再迁任荥阳都尉。当时鲁国地界有数百个山贼,凭恃险要,为祸百姓,于是朝廷命孙礼为鲁国相。孙礼到任后,立刻犒赏军吏,下令得贼人首级者可获赏,另一方面又向贼人施以怀柔政策,招降纳附,不久就令当地社会秩序转好。 此后,孙礼历任山阳、平原、平昌、琅琊各地太守之职,又随大司马曹休引军攻打东吴。其时大军至夹石一带,孙礼向曹休进谏表示不可深入重地,可是曹休不听谏言坚持进军,果致败迹。后来孙礼再迁任阳平太守,最后回归中央担任尚书。 耿直刚武 魏明帝曹叡刚开始修建宫殿时,节气不调和,全国粮食歉收。孙礼力争,免除百姓的劳役,魏明帝下诏书说:“采纳正直的进言,迅速遣送百姓去从事农业生产。”此时李惠是修建宫殿的监工,他又上奏表要求将修建宫殿的百姓再留一日,等宫殿完成再说。孙礼直接来到修建工地,不再上奏表请示,口称魏明帝已下诏书免去百姓的劳役,让他们回去。魏明帝认为孙礼的所为是出于善意,所以没有责罚他。 后来魏明帝在大石山狩猎,有一只虎跑到他的车子旁,孙礼便扔掉鞭子下马,想挥剑斩杀老虎,魏明帝担心孙礼会有闪失,便立即下令孙礼重新上马。 魏明帝临死之时,任命曹爽为大将军,认为还应该有良将来辅佐,又让曹爽在病床边接受遗诏,任命孙礼为大将军长史,加授散骑常侍。孙礼为人诚信磊落,刚直不阿,曹爽认为他来辅佐自己多有不利,就让孙礼改任扬州刺史,加授伏波将军,赐给关内侯的爵位。东吴大将全琮率领几万军队侵犯骚扰,此时州里的兵士有的在休假,有的已派遣出去,留下来没多少人。孙礼亲自率领卫兵抵御,在芍陂与全琮交战,从早晨打到晚上,将士死伤过半。孙礼在兵刃中冲锋陷阵,战马多次被刺伤,他依然手执战鼓,奋不顾身,直至敌人退兵,皇帝下诏书慰劳,赏赐绢七百匹。孙礼为死于这场战事的将士们举行祭祀,集众举哀悼念,他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失声痛哭,又把绢全部分给战死将士的家人,没有给自己一点。 得罪曹爽 孙礼被征召任命为少府,出任荆州刺史,转任冀州牧。 当时身为太傅的司马懿对孙礼说:“如今清河、平原二郡为地界已争执了八年,更换了两任刺史,还是没能解决;就像殷末虞国和芮国争夺地界由周文王来决断一样,应该政令完善,公正分明。”孙礼说:“诉讼者以荒废的坟墓为凭证,听讼者以先辈长老为证据,而又不可能对先辈长老加以刑罚,坟墓也有的为了靠近高敞之地而迁走,有的是为了避开仇敌而迁走,都不足以证。如今所说的这些事情,即使是皋陶也将很为难。如果想要了结这场争端,应当凭借烈祖当初受封平原时的地图来决断。又何必要上溯到很远的过去,使争议更为扩大。过去周成王用桐叶与叔虞开玩笑,周公就把唐封给了叔虞。如今地图藏在朝廷的仓库中,可以根据它来决断,难道还要等到了州郡才解决吗?”司马懿说:“对啊,应当去辨别地图。”孙礼来到藏地图的仓库,根据地图,争执的土地应该属平原郡。 而曹爽偏向清河郡,便下文书说:“地图不能用,应当检验一下虚实异同。”孙礼上疏说:“管仲是霸王的佐相,他的才能度量也很小,还能够夺取他哥哥的骄邑封地,使无怨言。我身为冀州牧,敬捧着圣朝明晰的地图,来验别二郡土地的分界,郡界确实以王翁河为界限;而纫县却以马丹候为凭据,偏要说以鸣犊河为界限。用虚假作伪的诉讼、疑惑来扰乱朝廷。我听说众口铄金,会不辨真假;浮石沉木,则令是非颠倒;三人成虎,是流言可以耸动视听;慈母扔掉她的织布梭,说明传闻可以动摇初始的信念。如今平原、清河争界八年,之所以一下就得到解决,就是因为有能解释分析的书和能够判断的地图,可以拿来研究考察,以取得证据,纠正疑误。平原在两河之间,沿河东上游,其间有爵畔,爵畔在高唐西南,而二郡所争之地却在高唐西北,两地相距二十多里,可谓令人慨叹惋惜、哭笑不得。根据分析与地图情况的判断而上奏表,而纫县却拒不接受诏令,这是我软弱不能胜任,我还有什么脸面再居位食禄而不理事!” 于是立即束好腰带穿上鞋子,驾车等待解职离任。 曹爽看到孙礼的奏章后,认为孙礼以退为进,攻击自己,因而大怒不已,于是劾奏孙礼怨谤重臣之罪,结果令孙礼受结刑五年,一直闲置家中。其时很多人为孙礼进言求情,于是朝廷又任孙礼为城门校尉。 忧国虑民 当时,匈奴王刘靖势力渐强,鲜卑族又屡犯边境,于是朝廷又遣孙礼为并州刺史,加振武将军,持节,并封为护匈奴中郎将。孙礼受命后,往见司马懿,面露忿色,不发一言。司马懿见状便问:“你成为了并州刺史,是否有所不满?抑或尚为分地界一事而感到愤怒?如今即将远别了,为何你如此不快呢?”孙礼便说:“您怎会说出这样的话呢!我虽然不算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但又怎会在意这些官位之事与及陈年旧怨呢?我本来以为明公你能仿效伊尹、吕望的行迹,好好匡辅魏室,既报答明帝的托付,又可建立自己的万世功勋。如今社稷甚不稳定,天下仍甚纷乱,这才是我现在感到不快的真正原因呀!”说罢涕泣横流。司马懿听过孙礼的剖白后,便表示:“不要哭了,暂且忍受一下目前的情况吧。” 高平陵事变发生后,曹爽被司马懿诛灭,孙礼才得以重新担任中央官员,入为司隶校尉。孙礼在其任职过的七个郡与五个州里,均能建立威信,有显著的治绩。其后迁-,封大利亭侯,获邑一百户。 嘉平二年(250年),孙礼逝世,谥为景侯。其孙孙元继袭其爵。 [以上内容由"yaf"分享。] |
梁炳 (1572~1660)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梁炳(1572~1660)字如星。容城人。11岁能文,以聪明闻名于乡里。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中进士,次年授郓城县知县,兴利除弊,多有善政。四十三年(1615),山东大饥荒,梁炳搜索仓库,请求赈济,劝人募捐,得谷万余石,煮粥以食贫民,缓征以俟天时,以使百姓不致流离失所。四十四年(1616),因母丧去职,行囊空空,以致不能置办丧事。后起用为阳信县知县,平息争讼,以小戒而寓大惩,为阳信人所德。又因父丧去职。 天启二年(1622),起补光山县知县,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警报一日数至。梁炳赴任之初,即议修缮,严格保甲,洁己爱人,与民休息,一切令行禁止。五年(1625),以治行征为广西道监察御史,巡视城工。当时正值魏忠贤在朝专权,梁炳上疏多不称旨。六年(1626),被差查刷光禄寺一年,屡次被差监礼太庙、社稷等。因病回家。 崇祯四年(1631),复起补江西道监察御史。奉命巡按贵州,值土司安氏初平、水西诸苗观望之时,梁炳与巡抚朱燮元宽严相继,完结数十年未办的钦差要件,清理数十起不结案的盗狱,典乡约保甲以化民,备兵饷要塞以固屯守,兴学校,传播文化。六年(1633),监察乡试,革除以前弊端。七年(1634),奉命赈抚陕西,将救济银两亲授饥民,救活10多万人。八年(1635),升潞安道参政。知府与王府相争而纵兵,挟官钱粮,梁炳与巡抚定制度,从而使兵无哗变。十年(1637),升山西按察使。边防、河防,报无虚日,梁炳宿城头与府道县共治。十一年(1638),转河南右布政使,管守道事。不久,迁左布政使。因前官欠200余万,上司催补急,梁炳只得代人受过,被罚俸15级。十五年(1642),农民起义军两次围攻汴(今河南开封),梁炳全力抵御,城破,梁炳退守延津。御史举其守城功,建议授京卿衔。梁炳告辞归乡。逝于故乡。 梁炳生平孤行,不结朋党。与乡人相处,多亲近贫士,而疏远豪富。为官不求赫赫之绩,而常与民休息。做官数十年,有田不过数顷,宅第一区,俭朴无华。 来源: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 [以上内容由"洪钟"分享。] |
胡德林 (1922~1941)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狼牙山五壮士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胡德林(1922年—1941年)、胡福才(1923—1941年),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人,是叔侄两个。他们和葛振林一样,小时受苦,日本鬼子来了,又增添了民族恨。 1940年,八路军攻打容城县城,他们踊跃支前。县城打开,他们又自告奋勇帮助部队运送战利品。当部队领导夸奖他们任务完成得好,要他们回家时,他们却不肯回去,一再要求留下,跟着部队上前线打鬼子。就这样,胡德林、胡福才一起参了军,也被分配到六班。这时候,葛振林已经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担任副班长。班长是共产党员马宝玉。此后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多次一起参加战斗,表现都很勇敢,他们二人都在狼牙山阻击战中壮烈牺牲。 [以上内容由"大哥哥"分享。] |
胡福才 (1923~1941)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狼牙山五壮士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胡福才(1923—1941年),河北省保定市容城郭村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1年,在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当战士。同年秋,日本侵略军对晋察冀边区发动猖狂进攻。 1941年9月25日,日伪军3000余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分兵几路围攻驻扎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一带的一分区司令部及其所属一团。 他与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宋学义奉命阻击敌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他们英勇作战,边打边走,机智地将敌人吸引到狼牙山主峰棋盘陀。途中,不断地埋设地雷,紧追不舍的敌人触雷死伤惨重。当日午后,他与4名战友撤到棋盘陀峰顶小横岭上,在这三面是悬崖,一面是敌人的险境,沉着应战,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当子弹打光后,就用石头居高临下砸向敌人。石头用尽后,敌人一步步逼进。为不被俘虏,他与4名战友砸碎0,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共产党万岁”等口号,纵身跳下万丈悬崖。他与马宝玉、胡德林壮烈殉国。 1942年春,晋察冀边区政府和人民在狼牙山上修建了“三烈士纪念塔”。1959年和1986年在原址重新修建了“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 [以上内容由"xfljt"分享。] |
孙立雅 (1610~1680)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孙立雅(1610~1680)字君建,号宏斋。容城人,孙奇逢长子。幼年时读书聪颖过人。16岁时为邑诸生,过定兴江村时,鹿善继就授他《认理提纲》、《传习录》,使他知道程朱陆王学问的异同。明亡后隐居不仕。孙奇逢迁至苏门,留下立雅在家守墓,他在篷户中淡泊如常,乡里人有什么疑难事都找他来决断,也有的走到近前就感到惭愧,打消了争执的念头。人们把他比作三国时期的管宁。他十多年不入城市,也没有拜谒过公门。地方官员只要过其门往往拜见座谈。清顺治十八年(1661),推荐人才,部里的檄文一个接着一个,可是他坚辞不就。不久到苏门,学问日益深厚,所论关乎至理。学者赵坦(字宽夫)称他“有真性情,乃能为真学问”。孙奇逢去世后他哀伤欲绝,谨守礼节,并立六约:一先求做人,二当求自任,三不可长傲,四不可决裂,-可自是,六作文不可抄袭。 来源: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 [以上内容由"随遇而安"分享。] |
阴一刚 (1908~1994)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阴一刚(1908~1994)容城东牛村人。1923年高小毕业后在本村小学教书。1925年1月,到容城县白龙村两级小学任教。同年4月,中共顺直省委负责人于方舟到容城进行革命活动,住在白龙两级小学。阴一刚在于方舟的引导下,阅读进步书刊,接受进步思想,后经于方舟介绍加入国民党。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于1929年夏退出国民党。 1930年4月,牵头发起并组织了“革命文艺研究会”,任主任会员。1931年由陆治国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4月,以革命文艺研究会为基础,发展了容城县第一批共青团员,成立了共青团容城县委员会。之后,在中共保属特委书记贾振峰的指导下,回到容城开展工作。1931年春,发展了容城第一批共产党员。同年5月下旬,在阴一刚家召开容城县第一次党员大会,成立中共容城县委,阴一刚任书记。1931年秋末,因少数骨干党员自动-,中共容城县委进行了改组。阴一刚仍然担任县委书记,公开职业是教育局督学。1932年1月23日,县委、县团委联合领导了全县范围内的砸官产局的大规模农民活动,扩大了共产党的政治影响。1932年7月,根据中共保属特委提拔农工干部的指示,县委书记由阴纪明担任,阴一刚改任县委组织委员。县委领导东牛乡农民砸了民愤最大的白沟河盐店后,阴一刚的教育局督学公职被免。同年秋,阴一刚到西牛村小学任教。同时,中共保属特委指示容城县委改组,阴一刚仍担任县委书记。1933年2月容城县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为保存革命力量,调阴一刚到中共保属特委,但在途中与组织失去联系。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阴一刚辗转到延安考入陕北公学。1938年2月作为陕北公学第一期毕业生,分配到八路军留守兵团工作,后任留守兵团司令部政治教员。1940年秋,参加了吴玉章组织的新文字协会,并被选为理事。1941年秋至1942年春,任留守兵团政治部马列主义研究会秘书、直属政治处宣传股长、卫生部学委会副主任兼秘书处主任。1943年9月调三边分区警三旅教导队任政治教员。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冀中区工作,任区委党校教务主任兼总支书记。1948年1月任华北永茂公司监委兼总支书记,6月任冀中党校副校长,兼党总支书记。 1949年8月1日,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成立,阴一刚任副书记、副校长,1954年任中共保定市委第二书记,1955年任中共保定市委书记兼市兵役局政委、市政协主席。1956年7月,出席中共河北省第一次-表大会,当选为省委候补委员和出席中共八大的候补代表。同年10月,任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校长、书记。“文革”期间遭受破孩。1980年2月,在政协河北省第四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兼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任。1994年6月17日逝世。 来源: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 [以上内容由"尤尤"分享。] |
段春华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段春华,男,汉族,1959年10月生,河北容城人,198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12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 1978.08—1980.12,天津市市政工程学校地铁排水专业学习; 1980.12—1983.06,天津市市政工程局团委干部; 1983.06—1986.08,天津市市政工程局团委副书记(其间:1984.09—1986.07,在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党政管理干部专修科学习); 1986.08—1992.04,天津市市政工程局团委书记; 1992.04—1996.01,共青团天津市委副书记(其间:1992.09—1995.12,在南开大学政治学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6.01—1997.05,共青团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青联副主席; 1997.05—1998.01,共青团天津市委书记、市青联副主席; 1998.01—2001.12,共青团天津市委书记(其间:1998.09—2001.12,在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专业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0.03—2001.01,在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2001.12—2006.03,天津市宁河县委书记(正局级); 2006.03—2007.06,天津市委农村工委副书记、市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 2007.06—2014.02,天津市委常委、秘书长,市委市级机关工委书记(兼); 2014.02—2014.10,天津市委常委、秘书长,市委市级机关工委书记(兼),市总工会主席(兼); 2014.10—2014.11,天津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市总工会主席(兼); 2014.11—2015.01,天津市委常委、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 2015.01—2015.02,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 2015.02—2015.07,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主任(兼); 2015.07—2015.12,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主任(兼),天津行政学院院长(兼); 2015.12—2018.01,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天津行政学院院长(兼); 2018.01—,天津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天津行政学院院长(兼)。 党的-、十九大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党的十八届七中全会递补为中央委员,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以上内容由"kinghongz"分享。] |
张金凤 (1922~1941)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金凤(1922~1941)女。原名小胖。容城东牛村人,她一家3口,父亲扛长工,母亲纺线织布,艰难度日。金凤14岁那年,父母忍痛将她卖到一个商人家当童养媳。丈夫比金凤大20岁,金凤遭到百般折磨,为了摆脱苦难,她多次逃跑。 1939年2月终于逃回娘家,辞别父母,独自出走,四处流浪,恰遇十分区妇女部部长林菲。在十分区驻地,金凤与林菲吃住在一起,革命队伍成为她温暖的家。1940年2月,容城县农会主席罗艾组织民运干部训练班,林菲介绍金凤参加学习,在训练班两个多月,刻苦学习革命理论和文化知识,课余帮助男学员缝洗衣服,帮炊事员做饭,深得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训练班结束,经罗均介绍,金凤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分配到容城县四区任妇女部部长,挨门逐户宣传妇女只有抗日救国才能翻身解放,还教唱《妇女解放歌》。由于金凤的出色工作,四区妇女运动热火朝天。 黑龙口一带村庄流传着金凤捉“鬼”的故事,那是1940年8月,这个村原已蓬蓬勃勃的妇女运动突然沉寂下来,金凤找到村妇救会主任牛景花,了解到每天夜间村里闹“鬼”。一到晚上,家家紧闭大门,妇女都不敢出来了。金凤察觉到一定是坏人破坏,她首先解除了牛景花的顾虑,又挑选了两名坚定勇敢的民兵,终于捉住了那个“鬼”,原来是地主婆李小芝翻穿皮袄,披头散发,戴着一副鬼脸吓人。第二天金凤召开了全村妇女大会,让地主婆装扮上,重新表演一番,来了个现身说法,揭发了地主婆的阴谋。自此,这个村的妇女抗日救国运动又重新活跃起来。 1941年9月,金凤调到容城县五区工作。一天金凤到南拒马河畔的村庄发动妇女,被日伪军包围,敌人把全村群众驱赶到河堤上,逼问谁是共产党、八路军和村干部,由于叛徒告密,金凤被捕。日军小队长小野喝问还有没有共产党和干部,金凤怒目而视。特务队队长杜云峰为讨好小野,把金凤捆起来,打得她几次昏过去,又被用水喷醒,刚一醒过来她就怒骂敌人。小野看拷打逼供不成,声言要将她带回县里,金凤当即识破了小野包藏的祸心。她下定决心,心生一计,边说:“你们找的共产党、干部,我都知道。”边接近敌人,乘小野不备,突然猛扑过去抱住了他的头,咬掉小野一只耳朵,抠瞎了他一只眼。小野疼得如野兽般嚎叫,连喊“打死她!”旁边的日伪军纷纷以刺刀刺金凤,金凤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走狗!”“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 来源: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 [以上内容由"癞皮狗"分享。] |
刘雅莉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刘雅莉,女,汉族,1971年6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容城县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科科长。 刘雅莉十九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尽心伺候卧病在床的婆婆,为她喂饭喂药、换衣擦洗、接屎倒尿……用孝心为婆婆撑起了一片晴空,用信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孝老爱亲”4个字的含义。 刘雅莉1992年结婚,一直与公婆生活在一起,一家人相处和睦,从未吵过嘴、红过脸,生活平静而幸福。1998年3月,婆婆突发脑出血,生命垂危,手术后保住了生命,但失去了正常意识,身上插着胃管、输液管、导尿管。面对完全不能自理的婆婆,刘雅莉坚信她一定能恢复,这个信念支撑着她踏上了帮助婆婆康复的漫长道路。19年里,刘雅莉每天定时为婆婆翻身、擦澡、按摩,早晚熏药,用药水洗手洗脚,舒筋活血。只要在家,她就坚持与婆婆说话,掰着手指教她数1、2、3……手术后,婆婆一直依靠胃管进食。3个月后,刘雅莉开始训练婆婆用嘴进食。她用手托婆婆的下巴,用筷子压舌头,一次次尝试唤醒她的咀嚼神经。经过不懈努力,婆婆学会了用嘴吃饭。刘雅莉在报纸上看到,让失语病人学吹蜡烛可以帮助恢复语言功能。她担心蜡烛可能烧着、烫着婆婆,就尝试喂饭时教她吹热饭。从光噘嘴吹不出气来,到有气吹出来,刘雅莉不厌其烦。她还像教孩子一样握着婆婆的手,教她学写字,学使勺子、筷子。从危重病人到能用筷子吃饭,能用简单文字交流,刘雅莉用两年多的时间创造了一个康复奇迹。2000年12月,婆婆突然开口说话,而且右手也越来越灵活,口齿也越来越伶俐。可是在2004年9月,婆婆又因脑出血再度昏迷。医生对卧床6年多再度患脑出血的婆婆很是担忧,但刘雅莉坚信婆婆一定能挺过来的。经过第二次手术,婆婆在刘雅莉的精心照料下,渐渐康复了起来。 刘雅莉的丈夫高立新是一名人民警察,早出晚归是家常便饭。为了支持他的工作,刘雅莉承担了大部分家务,洗衣、做饭、接送孩子,照顾婆婆起居。亲人之间的互相理解、体贴、爱护、包容,让这个家庭幸福和睦。 刘雅莉荣获河北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以上内容由"小雨加雪"分享。] |
杨杰 (1895~1937)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杨杰(1895-1937年10月1日),字子英,国民党陆军少将,河北容城县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团长、第一师第一旅副旅长。 1937年8月淞沪会战中,-一军一师一旅副旅长杨杰少将,奉命率部扼守西塘,战况异常惨烈呈绞肉机状态,阵地数度易手,1937年10月11日晚,日军冲锋破我军阵地,上级询问战况,将军答:“尚能支持,不须后援”。言毕,亲率预备队前去逆袭,不幸身中数弹,壮烈殉国。 台湾忠烈祠有将军牌位,1993年民政部追授烈士。盖棺定论:玉碎将军,民族脊梁。 [以上内容由"橡皮人"分享。] |
筱桂花 (1908~1988)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筱桂花 (1908-1988),女。原名张丽云。河北省容城县人。13岁卖到天津拜孙凤鸣学唱评剧。1923年于大连歧山舞台唱台柱,1924年在天津与李金顺一度同台共艺,深受李腔影响,曾贯有"李派演员"头衔。1925年又到安东演出。1927年农历二月首进哈尔滨,加入警世三班在同乐舞台唱主角,头三天-演出《花为媒》、《马寡妇开店》、《王少安赶船》,轰动哈尔滨。她一举唱红后,又首演了《昭君出塞》、《王华买父》、《岳霄醉酒》,1932年又首演了萧军编写的《马振华哀史》,后被白玉霜带到上海演出。这些都成为她的代表剧目,并列为评剧的传统剧目。从哈尔滨崛起后,就红在东北。自李金顺退出舞台,她就成为奉天落子的主要代表人物,此后40年来是哈尔滨评剧舞台上的明星。解放后继续活跃在评剧舞台上,1980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在她艺术生涯60年时,四平市评剧团排演了由萧军参加、根据《马振华衷史》重编的评剧《马振华的新生》,由她的学生王彩云主演。萧军特意赶到四平参加纪念活动,并赠条幅:"叶落空山寂,人行鸟语微。一声长啸里,风送白云飞。"1988年10月17日逝世。生前曾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以上内容由"我党撒"分享。] |
梁蔼然 (1910~1991)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梁蔼然(1910~1991)容城北城村人。11岁考入县立高小读书,14岁毕业后在北张村、大八于村初小任教。16岁参军(直系大名陆军十六混成旅第一团)当司书。不久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1928年转投入冯玉祥部暂编第一军第一师,任书记官、总司令军政处科员。1930年,冯玉祥反蒋战争失败,返乡任教于野桥小学。1931年9月,投奔陕西民政厅主任秘书申伯纯(共产党员),任科员。 1933年随陕西省民政厅厅长李志刚到南京,任西安绥靖公署驻京办事处秘书,申伯纯任该署交际处处长。1936年调到交际处任总务科长。从此,在申伯纯的领导下,开始秘密革命活动,配合中共地下党组织,为迎送、掩护革命者和进步人士,做了许多工作,并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作出贡献。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鹿钟麟的河北省政府主任秘书。1940年至1947年初,以多种身份作掩护,在重庆从事情报工作。1947年2月,以保定绥靖公署少将参议职务为掩护,在北平(今北京)做地下工作,卓有成效。同年9月,因共产党地下组织遭破坏而被逮捕,关押在南京。在狱中进行了机智顽强的斗争。 1949年1月获释后,经香港回到北平。不久便投入建立人民政协的筹备工作。历任全国政协秘书处处长,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秘书处处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室主任。1980年起,历任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来源: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 [以上内容由"yxq0518"分享。] |
高镜明 (1912~1989)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高镜明(1912~1989)原名孙志先,曾用名孙亮。容城北关人。早年毕业于县立高小,1928年入河北省立天津第一师范学校艺术科,专攻花鸟画,毕业后任教师。1935年回容城县任督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投身于抗日斗争。1938年任区长、县文建会文教部长、《百姓报》主编、十分区《黎明报》记者、平西《挺进报》记者。1942年入华北联合大学政法学院学习,毕业后任县政府联络科长。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任新华社十支社记者、副社长,1948年任《冀中导报》、《河北日报》采访科长兼通讯科长。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省委文教部学校教育处处长、高教处处长。1958年调天津,任河北美术学校、河北艺术师范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天津美术学院顾问。1982年离休后,仍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天津分会名誉理事、天津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天津茂林书画学院顾问,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 他幼年即酷爱书画艺术,曾从师于画家靳石庵,颇受重视,经多年坚持业余研习,对花鸟画和行书均有较深造诣,融任(伯年)、潘(天寿)、李(苦禅)、王(雪涛)诸家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有多幅作品发表于报刊,曾在京、津、沪、冀、鲁等省市举办个人画展或与他人合作联展,出版有《高镜明书画集》。晚年将大量书画作品捐赠友人和家乡有关单位。 来源: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 [以上内容由"xfdczzm"分享。] |
陈阳庄城堡 | 陈阳庄城堡位于容城县八于乡西陈阳庄街中。城墙层高2—3米,顶宽3米,底宽5米,东西长180米,南北宽74米,系夯土筑成,每层厚约14厘米,北距拒马河0.5公里。据《容城县志》、《宋史》载:西陈阳庄有一“堡子”,是宋代边境南境城堡,宋八王赵德芳墓在村南,此堡是驻守八王坟军队的所在地。 宋时,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不断向南骚扰,故筑城堡,以御北辽。此堡原名陈家堡,后简称“堡子”。与东南2公里的大张堡、南张堡等遥相呼应,四周均为居民房屋。1987年8月,该处被列为县级义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城堡东端为基点,向西180米至民房,东至街道,南北约174米,周长708米。 具体位置:陈阳庄城堡位于容城县八于乡西陈阳庄街中 八于乡 容城县辖乡。1958年属容城公社,1961年析设八于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城5.5公里。面积27.7平方公里,人口1.9万。112国道过境。辖大八于、东河村、小南头、西堑、西陈阳庄、东陈阳庄、北陈阳庄、大张堡、西河照、南河照、朱庄、薜庄、李庄、西张庄、大南头、南八于、南张堡、龚庄、南陈阳庄、北河照20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花生、棉花…… 详细++ |
容城晾马台遗址 | 容城晾马台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晾马台遗址是商周时代遗址, 位于容城县城东17公里的晾马台乡晾马台村。遗址为一长方形高台,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为15000平方米。高出地平面2至4米。遗址上原有乡政府、学校校舍等建筑,现为明月禅寺。南、北、西三侧均为耕地,遗址保存状况基本完好。 197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容城县文化局联合在晾马台村进行晾马台遗址出土的陶高考古调查时发现了这处遗址,暴露的遗址文化层厚度在2-3米之间。在调查中发现了粗绳纹三足红陶鬲及陶豆等灰陶器,后又发现了鹿角、蚌刀、陶罐和用鹿角磨制的鱼梭标等文化遗物。经分析鉴定,属于商代的文化遗物有粗绳纹陶鬲、鹿角制鱼梭标和双孔蚌刀等;属于周代的文化遗物有筒状陶鬲、球形盖豆等。由于此遗址尚未经考古发掘,因此还无法确定文化层堆积的详细情况。晾马台遗址于1982年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晾马台乡晾马台村 乘车线路:容城县乘开往晾马台的班车,到晾马台汽车站后南行可至。 |
南阳遗址 | 南阳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阳遗址位于容城县城东十三公里,在南阳村南四十米,被村民称作“城坡”,为周代时期遗存。遗址四周均有古河道,即“南河”、“后河”、“东河”、“西河子”,占地面积七万多平方米。出土“西宫”铜壶一件、铜鼎两件、“右征”铜壶盖一件,“易市”陶钵、陶罐各一件以及陶鬲、陶鼎、陶豆、陶罐、陶尊、铜镟等文物四十多件。尤其是一九八四年出土的春秋时期钱币“尖首刀”,为此遗址的断代提供了充分依据。 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宣侯十三年卒,子桓侯立。桓侯七年卒,子庄公立。”《集解》引《世本》曰:“桓侯徙临易。”宋忠曰:“今河间易县也。”后汉时的河间(国)易县,即今容城县东部南阳、古贤及雄县西部一带。《括地志》载:“雄县北废易县,是春秋鲁庄公时(前六九三至前六六二年)燕桓侯徙于临易的地方。”还说:“废易县,在今县(指雄县)北三十五里,本燕都邑也。春秋鲁庄公时燕桓侯徙临易即此。” 赵一清《水经注释》说:“自蓟徙临易水,谓之易京,城在易城西四、五里。”其方位、距离与今南阳遗址都大体一致。关于易都的年代,《嘉靖雄乘》载:“周武-商三年,封召公于北燕,庄王三年(前六九四年)燕桓侯徙都易。”《韩非子·有度》篇载:“燕襄公以河为界,以蓟(都)为国。”由此可见,燕国易都的营建年代是公元前六九四年,至燕襄公时(前六五七年),又自易都回蓟城,以易为都的时间三十七年左右。据遗址出土的文物看,后来易都也并未废弃,仍是燕国南陲一重要城邑,燕昭王时,国政剧辛在此驻防。 具体位置:南阳遗址位于容城县城东十三公里,在南阳村南四十米 |
北后台烈士陵园 | 北后台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烈士陵园位于容城县北7.5公里的贾光乡北后台村西南300米处,长方形,南北长82米,东西宽39米,面积为2174平方米,四周为耕地。该陵园始建于l946年,是为纪念在1940年冬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八路军三十二团九十七名烈士而建。1947年遭-匪帮破坏后建一简陋牌楼。1974年重修,现保存完好。1980年8月,该处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纪念碑为基点,北80米至围墙,向东80米至围墙,向西11.5米至围墙。 具体位置:烈士陵园位于容城县北7.5公里的贾光乡 贾光乡 容城县辖乡。1958年属容城公社,1961年析设贾光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城北,距县城6公里。面积19.8平方公里,人口2.2万。辖贾光、西四庄、东四庄、城子、沟市、北后台、南后台、张楚营、高家庄、西张楚、东张楚、刘家庄、王家庄13个村委会。工业以服装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蔬菜。乡境内有烈士墓一座,是1940年北后台战斗中八路军冀中三十二团为…… 详细++ |
革命烈士纪念馆 | 革命烈士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容城县城关镇上坡村村西,修建于1986年,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狼牙山五壮士中容城籍烈士胡德林、胡福才和高家壕战斗中牺牲的八路军将士及自1926年容城县建立中国0组织以来,在历次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们而建。 纪念馆南侧为梯形,北侧为三角形,南北最长66米,东西最宽52米,面积2560平方米。内有展厅两座,碑亭三座,北后台烈士陵园全貌向南2米至围墙,向北房四间。东侧墙外是县城中心大街,南侧为胡同。西侧、北侧为居民区。保存完好。 1987年8月,该纪念馆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馆内国旗旗杆为基点,向南17.7米至围墙,向北42米至围墙,向东24.7米至大门,向西28米至围墙。 具体位置: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容城县城关镇上坡村村西 |
上坡遗址 | 上坡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上坡遗址属新石器时代至商代遗址,位于容城县城南1公里处上坡村南50米的台地上。遗址为长方形,南北长100米,东西宽20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1981年4月-1982年5,省、地、县文物工作者对上坡遗址进行了发掘。其文化层堆积一般在1-3米左右,面积988平方米,共分四层,从上至下依次为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文化。 此次发掘,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500多件。磁山文化层出土有陶盂、支架、磨盘、磨棒等。器物形制和组合特征均与磁山遗址相同;仰韶文化层出土有彩陶钵和双耳褐陶罐;龙山文化层0土有折腹盆、篮纹陶罐和双耳罐;商代文化层陶器有鬲、簋、豆、盆、纺轮、网坠等。骨器有骨锥、刀、匕和鹿角锤。石器有刀、镰、斧、凿、杵、磨盘、磨棒等。此外还发现了商代晚期的2座房址和83个灰坑。 房址为长方形,有门口、门槛、顶柱(仅存柱洞)以及门口外的排水设施,房内门口均有做饭用的灶,并有烟囱通往室外,这些遗迹揭示了3000年前商民居住和生活的背景。上坡遗址的发掘,把磁山文化的分布范围由豫北冀南扩大到保定以北地区,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和考古价值。该遗址也是保定地区首次发现的磁山文化层。1982年7月,该遗址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具体位置:位于容城县城南1公里处上坡村南50米的台地上 |
地区 | 景点 |
---|---|
南张堡村 |
---- |
张庄村 |
---- |
李庄村 |
---- |
朱庄村 |
---- |
东河村 |
---- |
西河村 |
---- |
南河照河村 |
---- |
北河照河村 |
---- |
薛庄村 |
---- |
龚庄村 |
---- |
西先村 |
---- |
南八于村 |
---- |
东陈杨庄村 |
---- |
南陈杨庄村 |
---- |
西陈阳庄村 |
---- |
北陈阳庄村 |
---- |
大南头村 |
---- |
小南头村 |
---- |
大张堡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