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北省 >>保定 >> 莲池区 >> 南大园乡

南大园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保定古莲花池

保定古莲花池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莲花池,地处河北保定市内闹市区,是保定古城八景之一,称“涟漪夏艳”。古莲花池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古莲池不仅以“林泉幽邃,云物苍然”闻名,更因与莲池书院同处一址而声名远播。  保定古莲池始建于1227年(金正大四年),原名“雪香园”,由于园内池塘中荷花茂盛,所以称为古莲花池。古莲池占地24000平方米,是中国十大历史名园之一,2001年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莲花池的始建者是蒙古军事将领张柔,元代仍为私人苑囿,明代成为知府衙署,清代被辟为皇帝行宫后,经过进一步扩建,建成了占地100亩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誉。雍正年间直隶总督李卫又在院内创办了书院。1904年改为校士馆,1912年改为小学堂。1936年宋哲元主持河北省政务,恢复了莲池书院,聘请高步瀛任教,第二年因卢沟桥事变,莲池书院从此走完了辉煌的历史。  这座古园林,始建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当时建“临漪亭”;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汝南王张柔据此建雪香园,因池内荷花繁茂,故又名莲花池。明万历年间曾大规模扩建,更名为“水鉴公署”。到了清代,帝王将相在这里辟“行宫”、立“书院”,乾隆、嘉庆、道光、慈禧、光绪等都曾在此驻跸。雍正十一年(1733年)莲池书院在此创建,成为当时直隶的最高学府。  园林总面积为24000平方米,其中池水面积7900平方米。在清乾隆年间形成著名的“莲池十二景”,以池中水心亭(临漪亭)为中心风景点,君子长生馆、藻咏厅、观澜亭、濯锦亭、高芬轩、响琴榭等建筑环水而设,亭榭楼台,布局严谨,素有“三湘七泽”、“市中蓬莱”之美誉。  园内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近百通,其中有见于著录的唐代书法家苏灵芝的《田琬德政碑》;有罕见的宋代书法家蔡京的《贺李宗升迁碑》;元代四面刻字的《老索神道碑》;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的《大草碑》以及清代帝王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的御笔碑;还有集怀素、褚遂良、颜真卿、米芾、赵孟芾、董其昌等六家八种的《莲池书院法贴》等,都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  古莲花池现存一套完整的《大清三藏圣教真经》,这部书是我国唯一的一套最完整的佛教经书总集。全书共七百二十四函,七千二百四十卷,是我国佛教经典的稀世珍籍。  

直隶总督署

直隶总督署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国清代军政衙署建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中路。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初为保定府署,永乐年间为大宁都司衙署。自清雍正八年(1730)直隶总督驻此,至清朝灭亡(1911)。  古城保定的直隶总督署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是直隶省的最高军政机关,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初为保定府署,永乐年间为大宁都司衙署。自清雍正八年(1730)直隶总督驻此,至清朝灭亡(1911),直到清亡后废止,历经182年,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历史内涵十分丰富,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共59人66任,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方观承等。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驻此。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管辖区域  直隶总督统辖的区域,远远大于今河北省的行政区划,尤其到了晚清,管辖区域达7州104个县,行政区划伸展到内蒙古、山东、奉天、山西境内的一部分,南北长2600余里,东西宽120直隶总督署  0余里。随着外交、通商、海防事务的增多,清廷又增设了北洋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并规定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晚清兴办近代海军时,朝廷又命当时的直隶总督李鸿章负责筹建,可见直隶总督在晚清时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封建王朝的重臣,有的直隶总督在任期内也为地方办了些实事。史料记载,同治年间的曾国藩,曾由奉命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而正式就任直隶总督。当时的直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到处是一派破败不堪的景象,满地灾荒,民生凋敝,再加吏治-,武备废弛,社会秩序极端混乱。曾国藩上任后,一是整顿吏治,减轻民负,严令各地“不准于应征钱粮之外,加派分文”,告诫各级-要“视民事须如家事”,为民众“休养生息”创造条件;二是清理狱讼,对长期积压的各类民刑案件进行了审理,并制定了《直隶清讼事宜十条》;三是治理河道,永定河清淤并加固南北两堤,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灾的发生;四是赈济灾荒,采取了相应的救济措施。曾氏就任直隶总督虽只有一年多,但其所做所为,却对当时辖区内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历史地位  直隶,因其直接隶属京师而得名。清王朝问鼎中原后承袭明制,在全国继续推行行省制度,地处京师附近的北直隶被改为“直隶省”。清初所设置的直隶省,至光绪年间,其辖区包括今河北、北京、天津和山东、山西、河南、辽宁、内蒙古的一部分。明代临时性的军事官职“总督”,逐渐成为清代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乾隆年间督抚制度日趋成熟后,直隶总督因直隶省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名列全国八督之首。  直隶总督权重位显,集军事、行政、盐务、河道及北洋大臣于一身,其权利已大大超过直隶省范围。因直隶地处京歌,拱卫京师,稍有-,便会危及朝廷,故直隶总督一衔非重臣莫属。  总督作为朝廷派出的命官,并逐渐形成官制从明代开始清代定鼎北京以后,总督、巡抚的设置进一步走向制度化,清初有一段曾经是督抚并存。不久,总督由临时派遣转为定制,由专管军务发展到综理军民要政,实际已成为地方最高军事、行政长官。直隶总督的权力很大,一般为正二品-,凡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统管全省官吏任免、节制军队、诉讼审判、外交处理、题奏咨请、省例定制、岁计审核等军民要政,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方方面面,代表清政府管理一方,又向朝廷负责。  直隶是天子脚下的畿辅重地,其地位较他省为重。直隶总督经历了由中央直辖到地方统辖的过渡时期。统兵是总督的专责,直隶总督统兵除了维护地方安全外,还负责保卫京师的重任,因此当时有诗云:“三资辅为政,屏藩卫帝京。”说明朝廷对直隶总督统兵保卫京师格外关注。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纪念馆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位于河北保定市区东风东路,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的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停办于1923年。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驻天津小站的练兵机构一一武备学堂, 被迫迁到保定。  光绪二十八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保定东关外创练常备军(新练军),并设军政司(后改督练公所),下设兵备、参谋、教练三处,分别由刘永庆、段祺瑞、冯国璋任总办。经袁世凯奏准,在保定东关外创办北洋陆军将弁学堂,由冯国璋任总办(即校长),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改由段祺瑞接任。光绪二十九年,北洋陆军将弁学堂改名为北洋陆军武备学堂,又改称北洋通国陆军学堂、陆军随营学堂,1907年更名陆军大学堂(简称陆大)。民国改元后(1912年),改为陆军军官学校。与将弁学堂开办的同时,在保定军校的南面创办北洋陆军协和学堂,后改名陆军速成学堂(现省精神病院至市结核病防治院一带), 废后改为兵营。人们习惯把这两所军校统称“保定军校”。  保定军校之所以中外闻名,与人才辈出及对中国近代史影响之大分不开。仅民国改元后十一年的毕业生,即达6553人。其中不少毕业生成为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知名人物,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如叶挺同志是我党著名的军事将领,在北伐战争中他率领的“铁军”使敌人闻风丧胆,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长。赵博生、董振堂烈士,是宁都起义的著名领导人,赵博生同志曾任红五军团副总指挥兼参谋长,董振堂同志任红五军团长,先后为革命事业光荣牺牲。地下党员、原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副司令长官张克侠和何基丰同志,在淮海战役的紧要关头,分别率领五十九军和七十七军火线起义,为顺利地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还有何柱国、王长江等同志,也都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保定军校停办后,曹锟在漕河办的讲武堂移此。曹锟倒台后,该讲武堂停办,先后成为直系、奉系、国民党等军队的兵营,每换一次防,校舍便遭一次破坏。1937年“七·七”事变后,这里成了日本侵略军在保定的重要基地。1945年日本投降后,校舍被拆毁。保定解放后,改建为农场,又改为畜牧场。尽管保定军校已成为历史的遗迹,但是它的影响和事迹却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大慈阁

大慈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慈阁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保定市裕华路,西与古莲花池紧邻,是历史文化名城保定的古建代表作和古城保定的象征。大慈阁由元代蔡国公张柔创建(始建于公元1227-1232年),原名大悲阁,为保定古八景之一,史称“市阁凌霄”,它的雄伟壮观可称“高可数十丈,数十里外,遥望层阁丹碧若霞”。现存的大慈阁是清乾隆年间遭受火灾后,多次重修的建筑。  大慈阁占地3440平方米,文物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大慈阁、方丈院和关帝庙。过天王殿,钟楼、鼓楼峭然对峙,二楼高度、造型相同,各通高10.9米,其建筑形式为重檐歇山;施十字脊,分上下两层。北面是耸立在4.6米高石基上的主体建筑。  大慈阁通高25米,重檐三层,歇山式布瓦顶,底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均施六抹格扇门。移目阁内,观音菩萨矗立于莲瓣须弥座上,神态安然。二、三层皆面阔三间,进深一大间,阁内藻井、檩枋均绘旋子彩绘,四周作围廊,依栏鸟瞰,市井民宅历历在目。登上三层,凭窗极目,西部郎山隐隐诸峰,尽收眼底。前人赞美大慈阁的诗有:“辽海依依见,尧山隐隐横”、“燕市珠楼树梢看,祗(去点)园金阁碧云端”等名句。  大慈阁背后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关帝庙,原名“汉寿亭侯庙”,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一大间,为歇山式建筑,前置卷棚。因其座南面北,故称倒座关帝庙,在全国罕见。  大慈阁内尚存四通石碑,分别记载自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以来多次修缮大慈阁的经过,是研究大慈阁的宝贵资料。  门票:5元/成人;1元/学生  游览时间:1小时  电话:0312-2024131   

保定市动物园

  保定动物园始建于1921年,系时任直隶督军的曹锟创建,故有“曹锟花园”之称。占地600余亩,后历经战乱,几成一片废墟。解放后,在保定市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进行了重建,于1952年6月24日正式开园,定名为“保定市人民公园”。饲养展出野生动物十几种,后逐渐发展成一座以饲养、繁殖、展览、保护野生动物为主的综合性公园。1995年经上级批准正式更名为“保定市动物园”。  1996年至1999年,保定市政府连续三年累计拨款800余万元对公园进行了大面积改造。新建了长颈鹿馆、兽医院,改建了象馆、走禽馆、猩猩馆、珍稀动物馆、鹿苑,引进了长颈鹿、非洲象、黑猩猩等一批珍贵稀有动物。保定动物园风景秀丽、景色宜人,百年古树及多种乔灌木错落有致,四季花卉掩映其间。园内还保留有明代古城墙、古建筑“别有洞天”及华北最大的太湖石假山等景点。  保定动物园展出动物近140种、1000余头(只),金鱼20个品种、2000余尾。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和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1的动物达29种、90余头(只)。主要稀有动物有:非洲象、长颈鹿、黑猩猩、熊猴、黑帽悬猴、黑叶猴、绿狒狒、小熊猫、斑马、角马、剑羚、旋角羚、岩羊、美洲狮、白虎、东北虎、斑鬣狗、扬子鳄、黄金蟒等。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河北省保定市天威中路与公园街交汇处  乘车线路:保定市内可乘3、21、26、32、33、36、301、306等路公交在动物园站下车即到

保定市军校广场

  保定市军校广场位于保定市区东部,因为它建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遗址上,故定名为军校广场。广场总占地面积317亩,预计总投资1.38亿元。其总体规划选用的是青岛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中标方案,由保定市风景园林设计所设计,市园林局组织施工建设。2001年4月开工建设,2002年9月竣工。  该广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在中国文化崇尚自然的背景下,结合欧式园林开朗、明快的处理手法,配以现代气氛浓厚的大型音乐喷泉、主雕塑、文化墙浮雕、小品点缀,创造出符合人的心理的环境空间。按其总体规划,整个广场由主入口广场、市民广场、历史文化广场、休闲娱乐广场、西侧风景林带和军校纪念馆、检阅台七个部分组成。在市民广场下面建有地下商城。整个广场是一座集休闲、观览、-、购物于一体的大型开放式、现代化城市广场。  在主入口广场上的五彩世纪门,宛若彩虹飞至,象征新世纪的曙光。市民广场以硬质景观为主,便于人们-、休憩、交往,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客厅,在市民广场上建有大型水旱组合型彩色音乐喷泉,共有28种水形变化。其东西长200米,面积4500余平米,并配有水幕投影系统,中央旱喷泉主喷高达80米。东西两侧水泉对称布置,为观赏喷泉。两侧旱泉为游戏喷泉,以满足人们的亲水愿望,东侧有奥运五环、时空隧道、欢快跳泉,西侧有戏水踏泉、游戏迷宫,两侧可同时供200多人参与游戏。   

保定军校公园

  保定军校公园位于保定市区东部,因建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遗址上,故名保定军校公园。公园总面积约21公顷,绿化面积15公顷,东西长两公里多,南起东风东路,北至五四东路。公园在原保定军校旧址上所建,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的陆军速成学堂,民国改元后改为陆军军官学校。与将弁学堂开办的同时,在保定军校的南面创办北洋陆军协和学堂,后改名陆军速成学堂,废后改为兵营。人们习惯把这两所军校统称“保定军校”。  公园由七部分组成:主入口区、露天音乐广场、文化休闲区、西侧风景林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纪念馆、检阅台和地下商城。公园建有两座音乐喷泉,露天音乐广场上的大型喷泉配有水幕投影系统;文化休闲区上的十座文化墙,展现了保定丰富的历史文化。公园设计与建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是一座风景雅致,环境优美,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游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  公园广场于2001年4月开工建设,2002年9月竣工,广场主入口处高耸的五彩世纪门,宛若彩虹飞至,象征新世纪的曙光。位于广场北面的大型浮雕屏幕,精雕细刻栩栩如生,每道大理石浮雕花上都展理着华夏从古到今各个历史时期的斗争画面,让人不由得感叹不寻常的峥嵘岁月,古城人杰地灵,保定军校人才辈出,曾造就多少叱咤风云的英雄儿女,推动着历史不断前进。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位于保定市金台驿街51号(原育德中学旧址),该馆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清末时期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形式。保定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祥地。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李石曾先生是保定高阳县人,原保定育德中学率先附设了留法预备班,现在还保留着一部分育德中学旧址,有关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文物史料多已收集到保定。为此,0中央于1983年批准在河北省保定市育德中学旧址建立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1992年6月,0中央总书记-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1994年9月,纪念馆被0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四时期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0和新中国建立与发展,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以及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输入,都产生了重  宣传学习以蔡和森、赵世炎、-、李维汉、李富春、陈毅、聂荣臻、王若飞、傅钟、蔡畅、何长工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的光辉业绩,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振兴中华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门票:5元/人  导游费:30元(30人以下);50元(30人以上)  游览时间:约1小时  电话:0312-2025444   

保定东风公园

  保定市东风公园位于保定市长城南大街69号,始建于1955年,开园时间为1957年。这里绿树成荫、碧草茵茵、清水长流、道路畅通,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公益性公园。  公园占地229亩,绿地面积10.6万平方米,水面1.9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90%,有树木80种,34771棵。共有花室3座。公园以湖水和树木为主,内有假山、古亭、水中亭、曲桥等秀美景观,又有油松林、牡丹园、月季园、竹林、棋韵广场、幽谷含香等特色景致,并设有儿童游乐设施场所等。园内环境优美,空气新鲜,且周边疏林草地,实为男女童叟、亲友伴侣之好去处。  公园以园林对景借景手法,以其深邃的文化为内涵,合理组合空间,引导游人观景视线,起伏绵延的草坪,郁郁葱葱。园中建筑和山石星散点缀,并且湖面烟雾袅袅,景致掩映其中,若隐若现,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且公园又合理掌握了各种植物习性,交相搭配,做到了园内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走进这个绿色世界,东风公园带给你一种回归大自然的神清气爽。  青杨矗立,旭日初升,广大晨运人群拾级而入,散落在花丛之中,优美柔和的身段,刚劲有力的四肢,在悦耳的鸟声中游动,美丽的东风公园,是人们精神的摇篮!

保定钟楼

保定钟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定钟楼又叫古鸣霜楼,位于保定市裕华路,紧邻大慈阁,背后是钟楼商厦。楼内藏钟,钟体通高2.55米,口径2米,唇厚17厘米。铸成于金大定廿一年(公元1181年)。据《中国名胜词典》介绍,该钟早于西安钟楼大钟203年,早于北京大钟寺钟王552年。  该钟造型庄重,比例科学,选料考究,以生铁为原料,采用我国传统工艺——无模铸造法浇铸而成。千百年来,它经受了无数次的撞击和风雨沧桑,至今完好无损,体现了我国古代冶炼技术的高超水平。  钟悬挂在二层楼上,它由两根高8.5米,直径0.45米的木柱(又叫擎天柱)支撑,在柱的顶端有八根横梁搭成框架,钟挂在最上方的双坊上,这样每根横梁均匀受力,既减轻了柱子的压力,又起到了固定支架的作用,具有抗震功能,使钟体保持平衡,悬挂十分科学。用手轻轻一拨大钟便能晃动,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能和对力学原理的巧妙运用。  钟钮蒲牢,紧啃钟首。传说蒲牢是龙王第七子,因喜好音乐,所以让它做钟钮,聆听钟声,满足其欲望。钟体宏大,设钟带三层,每层设八个开光窗,第一层窗内铸有阳文楷书“皇帝万岁重臣千秋”,字体遒劲有力。第二层窗内记载着金国重臣名讳和铸钟时间。第一行:武略将军观察与宫大达;第二行:定远大将军同知完颜豪;第三行:镇国将军顺天节度使;第四行:驸马都尉唐括贡;第五行:吴国公(下泐);第六行:大定廿一年岁辛丑辰日;第七行:丙子日戊子时钟成。第三层钟带内铸有座式佛像32尊。钟体下部是按方位排列的八卦纹。底部由重弧纹将钟口分为八瓣。钟身共有佛像176尊,乳钉纹136颗及其它纹饰,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在钟的顶部设有八个洞眼,是为铸钟时不至于使钟体破裂,还可以起到共鸣的作用,不仅能使钟声好听,而且使钟声宏远,回首悠长。神奇的大钟上下可发出不同的声音,能从声音中分辨多种音符,音波起伏,尾音长达五分钟之久。说明当时古人对铸造学、声学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如此铁钟在国内外实为罕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保定市植物园

  保定市植物园是在原红旗苗圃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它南临黄花沟,西临韩村北路,距北外环500米,总面积110公顷。植物园整体采用自然式布局,以道路划分功能区,以植物划分空间,园路将各个小区划分为多个游览单元,局部采用规划式布局,以花带、花坛等形式装点环境。全园以植物景观为主,主要展示各种植物的姿态,以及多种植物相互搭配的群体美,突出了植物建园、生态建园和文化建园的原则。  植物园主要由主门广场、花园大道、温室区、草花园、春花园、秋色园、盆景园、树木园、竹园、岩生水生植物区、药用球根宿根花卉园、管理服务区、引种驯化区、游人中心、情侣园、体育场等15个功能区组成,是一个集科普、休闲、娱乐为一体、充分体现植物景观、乡土文化和生态效应、具有“城市森林”特征的综合性园林。  景区地址:河北省保定市阳光北大街2121号  乘车线路:保定市内可乘30、52、105等路公交在植物园站下车即到

定州塔

定州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导游  据记载,开元寺和尚会能去天竺取经,取回了舍利子,是皇上召见之后,降旨建塔的。当时宋、辽对峙,定州地处前沿,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宋王朝利用定州塔了望敌情。因此,定州塔又名“了敌塔”或“料敌塔”。定州塔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十多次地震,1679年和1697年的大地震曾使塔身受到一定损害,但至今仍然挺拔屹立,高耸入云。可惜的是1884年6月,塔的东北面从上到下塌落下来,破坏了这一雄伟古建筑的完整。介绍  定州塔在今定州市城内,原名开光寺塔,始建于宋真宗成平四年,前后共用了55年才建成。定州塔共11层,高84.2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古塔。塔顶为铜铸六节葫芦,塔身为砖结构,结构严谨。塔内回廊顶部,自上而下分别为砖雕大花、彩绘大花及拱式顶。回廊的砖壁上嵌有碑刻和名人题咏,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    河北石家庄定州塔

清河道署

清河道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河道署位于保定市兴华路3号,是全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道台衙门,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早是清代的地方政府行政机构,后成为军阀王占元公馆,抗战胜利后为-28军军部。现存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建筑保存完好,仍保留着清末官宅的特色。清河道署分东、中、西三路,南北方向的主轴线全长160余米。整座清河道署不仅以保存完整闻名于国内,其建筑做工也是非常考究。建筑标准豪华,施工技艺高超,是这组建筑的另一特点。同时,清河道署全部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材质要求也相当高,各房皆歇山顶式,磨砖对缝,砖木结构,房屋内部不仅木条吊顶,木地板,进深宽,净空高,还有相当厚的火墙。与直隶总督相比,道台位低,所以衙门自然也就小了一号。虽然小,但精致。历经百年风雨,清河道署几进院落依然保存完好,尤其是门上的镂雕,十分精美清河道署

河北大学博物馆

河北大学博物馆为科普教育基地。  河北大学博物馆始建于1996年,由原历史系的文物室和生物系的标本室联合组建而成。其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早期由法国天主教神甫桑志华创立的北疆博物院。目前馆藏动物标本150余万件,文物7000余件,是河北省唯一的综合性高校博物馆,也是河北省唯一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的大学博物馆。  我们博物馆目前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河北省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河北省科技厅首批对外科普展览展出基地、保定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保定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培训基地等。  博物馆现有生物类展览7个,分别为《动物系统学展》、《水生动物展》、《六足动物展》、《昆虫文化展》、《蛛形动物展》、《动物分类成果展》和《动物资源科考展》。每年接待大量国内外、校内外各界观众。

淮军公所

淮军公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保定旧城区西南隅,有一处在北方地区很不多见的建筑:房屋高大,“封火墙”随墙脊阶梯式的高出,房基和柱石也比通常房屋高,看上去敞亮明快,气魄壮观,具有明显的江淮建筑风格,这就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奉旨率淮军至保定,接替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后,于此建的淮军公所。  同时,还为其在南京镇压太平天国而阵亡的将士建了昭忠祠和祭场。李鸿章死后,  将昭忠祠改为李鸿章祠堂。该祠堂建筑东西宽115米,南北长120米,  占地约25亩,有四个高大的院落,二进院内是由原来的祭场改建的戏楼,造型别致,基本上保留着原来的风貌。昭忠祠正堂的四周墙上及两庑壁间,都嵌有刻石,记载淮军的“功绩”和“烈士”的事迹,是研究淮军的珍贵资料。   

光园

  光园位于市区中心的裕华路上。1917年,曹锟任直隶督军后,将原直隶按察使司狱署改建为宾馆,实为曹锟公馆。因其慕戚继光之英名,遂将宾馆命名为光园。  当年,这里作为直系军阀的大本营,曹锟、吴佩孚等人,曾在此策划了直皖、直奉战争。曹锟还在此策划了贿选总统的闹剧,直至他就任北京政府大总统后,直系军阀的大本营才从保定迁往北京。此外,奉系军阀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京津卫戍总司令阎锡山,-保定行营主任钱大钧及蒋介石等重要人物,也都曾在此园寓居过。   曹锟   曹锟字仲珊,直隶天津人,北洋时期直系军阀首领、中华民国第五任大总统(1923年10月,通过贿选登上民国大总统宝座,人称贿选总统)、国民革命军一级陆军上将(1938年6月14日被国民0军事委员会追赠)。 曹锟幼年曾入私塾数年,16岁时推车下乡零售布匹,因喜玩乐,终至亏累歇 曹锟 业。1881年适逢袁世凯在小站招募新兵,遂应募入伍。不久即被选送天津武备学…… 详细++  戚继光 (1528~1588)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山东登州人,明嘉靖七年(1528年)出生。父景通,历官都指挥,曾署大宁都司。戚继光自幼学文习武,17岁时父亲去世,袭职任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当时,倭寇不断侵扰东南沿海地区,戚继光曾写诗明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升署都指挥佥事,对所属3营25个卫所进行整顿,加强训练,巩固山东海防,使倭寇不敢轻易来犯。…… 详细++  曹锟   曹锟字仲珊,直隶天津人,北洋时期直系军阀首领、中华民国第五任大总统(1923年10月,通过贿选登上民国大总统宝座,人称贿选总统)、国民革命军一级陆军上将(1938年6月14日被国民0军事委员会追赠)。 曹锟幼年曾入私塾数年,16岁时推车下乡零售布匹,因喜玩乐,终至亏累歇 曹锟 业。1881年适逢袁世凯在小站招募新兵,遂应募入伍。不久即被选送天津武备学…… 详细++  戚继光 (1528~1588)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山东登州人,明嘉靖七年(1528年)出生。父景通,历官都指挥,曾署大宁都司。戚继光自幼学文习武,17岁时父亲去世,袭职任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当时,倭寇不断侵扰东南沿海地区,戚继光曾写诗明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升署都指挥佥事,对所属3营25个卫所进行整顿,加强训练,巩固山东海防,使倭寇不敢轻易来犯。…… 详细++  戚继光 (1528~1588)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山东登州人,明嘉靖七年(1528年)出生。父景通,历官都指挥,曾署大宁都司。戚继光自幼学文习武,17岁时父亲去世,袭职任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当时,倭寇不断侵扰东南沿海地区,戚继光曾写诗明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升署都指挥佥事,对所属3营25个卫所进行整顿,加强训练,巩固山东海防,使倭寇不敢轻易来犯。…… 详细++

南大园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南大园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