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冉庄地道战遗址 | 冉庄地道战遗址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清苑县,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示范基地,1997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级景区。主要景点有: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等。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建于1959年,当时隶属于冉庄村,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实际任务的需要,纪念馆几度变更,2004年3月成立清苑县地道战遗址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暨清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委员会,为县委直属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纪念馆由聂荣臻元帅题写馆名。 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于1991年建成,1997年重新布展,杨成武将军为展厅题写门匾,展厅内珍藏着大批革命文物,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展示手段再现了当年情景。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30万平方米,现仍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环境风貌,完整保留着高房工事、牲口槽、地平面、锅台、石头堡、面柜等各种作战工事,并对冉庄抗日村公所、抗日武装委员会等进行了复原陈列,使人如置身于战争岁月。地下完整保留着当年作战用的地道3000米,以及卡口、翻眼、囚笼、陷阱、地下兵工厂等地下作战设施。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南侵,采取"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进行灭绝人寰的"大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仅在6万平方公里的冀中平原上,就修筑据点、炮楼1783处,修公路2万多千米,挖-沟8878千米,把冀中平原细碎分割成2670块,使冀中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战争苦难。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冀中人民展开了地道斗争。并继而成为在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坚持敌后抗战,扩大抗日根据地,扭转战局的一种独特战斗方式。冉庄人民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巧妙地设计了各种工事和地道口,部署不同的作战方法,在普通的村庄,创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被誉为地道战模范村。聂荣臻元帅曾为此亲笔题词:"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是华北人民保家卫国,开展游击战争,在平原地带战胜顽敌的伟大创举。地道战又一次显示出人民战争的无穷伟力。" 冉庄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要干线4条,长25公里。南北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还有西通东孙庄,东北通姜庄的连村地道;有向东南通隋家坟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形成了村村相连,家家相通,能进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网。地道的出入口设计十分巧妙,有的修在屋内墙根壁上,有的修在靠墙根的地面,还有的建在牲口槽、炕面、锅台、井口、面柜、织布机底下等处,伪装得与原建筑一模一样,使敌人很难发现。 地道一般距地面2米,洞高约1米~1.5米,宽约0.8米~1米,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两种。地道设有照明灯和路标,建有储粮室、厨房、厕所和休息室。为了充分发挥地道的优势,在村里各要道口的房顶上修建了高房工事,在地面修建了地堡,把地道与地面工事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根据不同的地形地物,分别在小庙、碾子、烧饼炉、柜台、墙角、墙根等处,修筑了工事、枪眼。所有这些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观望,又能射击和拉雷。冉庄地道战工事具有防破坏、防-、防水灌、防毒气、防火烧的特点。 冉庄地道战工事还有"三通"和"三交叉"的特点,"三通"就是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垒相通,"三交叉"就是明枪眼与暗枪眼交叉、高房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墙壁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 |
清苑观音寺 | 清苑观音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观音寺位于保定市东北15公里的清苑县闫庄乡国公营村,西距京深高速公路3公里。观音寺始建年代不详,约在隋唐时期。据大明正德十年(1515)敕赐南禅讲经沙门、华严大师弟子义济、定敏、慧堂所撰《重建观音禅寺之记》记载:“直隶保定府清苑县闫庄社,在郡城之东北二十五里许,地名国公营。村后有古刹一所,大定年间(1161~1189年)重建。”后因时间久远,寺院逐渐坍塌。正德十年,信士善人詹福友、钟庆延请到大慈阁寺僧省公无幻禅师重建寺院。明天启三年(1623),湖广承天府地方守备司礼监、临发内宫监太监边静宁(清苑县国公营人)发心重修观音禅寺。自当年二月初始,至天启五年(1625)八月,用两年半的时间,将天王殿、大雄宝殿以及配殿、禅房等修建一新。重建后的观音寺“轮奂丰美天花散彩……香火续千年之焰,常明照大地之光”。于此可见观音寺当时规模兴盛之一斑。然而这座千年古刹在民国初年拆庙办学的浪潮中被毁坏殆尽。 改革开放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1992年,观音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正式开放。明空老法师应请自北京法源寺卓锡来此,承担起中兴古刹重任,他不顾年老体衰,主持修复工作,殚精竭虑,积聚人力物力,历时四载,先后建成弥勒殿、观音殿、念佛堂(藏经楼)、七层当阳宝塔和大雄宝殿。自此,昔日荆棘丛生,荒草遍野之地,一变而为庄严道场。 1996年明空上人示寂,监院真广法师继任主持,他奔波忙碌、筹措善款,先后又兴建了九层舍利宝塔、祖师塔、客堂、斋堂、及两序寮房,2005年5月至2006年7月又兴建了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楼和5000多平方米的云水楼,并不断绿化美化寺院、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僧才建设,使观音寺逐渐发展成为新型佛教丛林。 观音禅寺现占地面积3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绿地1500平方米。寺内绿茵缀地,松柏挺拔,花木摇翠,奇葩献瑞,建筑宏伟,宝相庄严,特别是堪称当地一绝的双塔景观,吸引八方朝圣。寺院建筑整体布局严谨,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为天王殿、观音亭、大雄宝殿、念佛堂、-楼。东西两侧分别是舍利宝塔、客堂、斋堂、和当阳宝塔、云水楼、大斋堂。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闫庄乡国公营村 乘车线路:保定市内乘开往阎庄的班车,到阎庄后在换乘小巴至国公营可达。 |
宋三陵 | 宋三陵为文化旅游景点。 宋三陵 宋太祖赵匡胤故里在今河北省清苑县东安村,这已经为大量翔实的史料所证明。宋三陵位于平陵村东约1公里处,原有封土三堆。据传为宋太祖之高祖眺、曾祖廷、祖父敬之墓,俗称宋三陵。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封祖立家庙,封高祖眺为禧祖,墓为钦陵,封曾祖廷为顺祖,墓为庆陵,封祖文敬为翼祖,墓为安陵。据《宋朝事实》载:宋真宗时期,将顺祖、翼祖二陵迁往河南,以一品礼葬河南县。 此地仅剩禧祖陵和顺祖、翼祖的衣冠冢。建国初期,陵墓尚存,后被平毁。据《宋史.河渠志》记载:宣祖以上,本籍保州(宣祖为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封号,保州宋朝初年仅管一县,即由清苑县改称的保塞县)。据《清苑县志》载:黄狗洼在御城西隅,乃一亩泉石桥河汇为淀流入安州,俗传为宋太祖故里。又载:宋三陵,在城东仙桥南,御城西北,宋太祖之高祖、曾祖及祖也。 具体位置:宋三陵位于平陵村东约1公里处,原有封土三堆 |
东臧村仰韶文化遗址 | 东臧村仰韶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东臧村仰韶文化遗址 东臧村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清苑县城东偏北19.6公里处,西南距东臧村1000米,南距府河4000米。遗址长约280米,宽240米,高于周围1-1.9 米,地面散存大小不等的灰土坑,埋有陶环、鹿角、兽骨、蚌壳等。遗址文化层厚1-1.5米,埋有大量的泥质陶片,陶片器形有壶、盆、瓮、钵等。 出土的文物有石斧、石凿、杵头、磨棒等。大望亭仰韶文化遗址,位于县城东偏北16.3公里处,东南距大望亭500米,南距府河1.5公里。遗址长250米,宽200 米,地势平坦。遗址地面上分布着大小不等的灰土坑。从灰土坑0土了磨光石斧、石棒、陶环、蚌壳、兽骨、鱼骨和彩陶片等,遗址文化层厚1-1.3米,埋有大量的陶片。 具体位置:东臧村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清苑县城东偏北19.6公里处 |
樊舆故城 | 樊舆故城为文化旅游景点。 樊舆故城 樊舆故城位于县城东偏北18.6公里处,南与御城村相连。遗址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300米,地面上散存大量陶片。1986年,农民在此取土,发现汉井七眼,采用陶井瓦和汉字砖砌成。遗址文化层1米左右,出土文物有高腿实足鼎和刻有龙虎纹的陶壶等。 据《汉书》记载,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封中山靖王之子刘修为樊舆侯,置樊舆国,建樊舆城。后因樊舆王之妻死于此城之隅,又称祭隅城,后演变为御城。西晋时在此置樊舆县,寻省,改置乐乡县。 具体位置:樊舆故城位于县城东偏北18.6公里处,南与御城村相连 |
壁阳城遗址 | 壁阳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壁阳城遗址 壁阳城遗址位于县城西南20公里处,地处九龙河北岸,现在的阳城村。遗址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宽约800米。遗址地面上散存大量陶片。出土的文物有石臼鼎、陶井瓦等。在附近发现小型汉墓多个,出土的随葬品有陶马、陶碗、盘、壶等。据传,唐尧在庆都(今望都)称帝,其母在此养老,称“养老城”。春秋时期,因地处九龙河北岸向阳处,改城阳城。东汉时曾为阳城县治。解放初期,城墙尚存,船只可以从南门码头直通白洋淀和天津。 具体位置:阳城遗址位于县城西南20公里处,地处九龙河北岸,现在的阳城村 |
国公营观音禅寺 | 国公营观音禅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国公营观音禅寺 国公营禅寺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处,村中的观音禅寺是保定市境内目前最大的佛教寺院,为保定市佛教协会驻地。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阁、念经堂、当阳宝塔等。观音禅寺建于隋朝以前,金大定,明正德十六年、明天启三年重修,抗日战争中被毁。1990年后,当地居民再次捐款重修。 具体位置:国公营禅寺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处 |
清凉城遗址 | 清凉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清凉城遗址 清凉城遗址位于县城东南14公里处,西南和清凉城村相连。遗址长、宽各约400米。地面散存大量陶片,器形有壶、罐、盆、瓮等。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封中山靖王之子刘朝平为将梁侯,置将梁侯国,建将梁城,后又传汉将王梁驻军于此避暑,故称清凉城。 具体位置:清凉城遗址位于县城东南14公里处,西南和清凉城村相连 |
彭越墓 | 彭越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彭越墓 彭越墓位于北王力村北1.5公里处。原有高2-3米的封土,占地数亩,墓前曾有石人、石马、石碑坊。“文革”中,因平地被毁。据传,此为汉代梁王彭越墓地,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将此墓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具体位置:彭越墓位于北王力村北1.5公里处 |
赵宋祖陵 | 赵宋祖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五代、宋 赵宋祖陵,历史记载很多。以前都称“宋三陵”,即:宋僖祖赵朓的钦陵、宋顺祖赵珽的康陵、宋翼祖赵敬的靖陵。其真实地点就在保州,即今清苑县。 北宋的陵寝制度大体上是沿袭唐代的,不同的是宋陵仍在平地营建陵台,各陵集中于不到二十里的范围内,形成一个相当规模的陵区。出土的文物规格很高,大多为北宋初期和中期的遗物,跟河南巩县北宋皇陵的规模、形制和雕刻风格极其类似。在中国历代皇帝、贵族、官僚的墓地上,显著地代表墓主等级地位的,就是墓前神道两旁陈列的石刻群。 在东安村发现的两个石虎,相距约7米,在距地表约半米处发现。石虎是中国封建时代贵族、大臣墓前石兽的一种,作为中国古代封建帝王陵寝前的陪葬石刻动物,有展示死者生前威仪和驱鬼避邪的功用。 在西列石虎南侧4.5米处,有石象东西各一个。此外,还出土了石人,共三件,位于西列石象东南附近,距地表约2米。三件石人均头戴幞头,身穿圆领窄袖袍,腰束带,从三件石人的衣着、手姿、面部表情看,属侍俑类的控马官。 清苑北宋祖陵遗址及其出土文物,对探究晚唐五代北宋初年皇室墓葬形制的演变,以及与河南巩县北宋皇陵、浙江绍兴南宋皇陵进行比较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地区 | 景点 |
---|---|
冉庄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