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宣化古城 | 宣化城北靠泰顶山,南临洋河水,是镶嵌在阴山山脉东段山间盆地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199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享有“京西第一府”的美誉。 宣化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夏商时,宣化先后归属冀州、幽州,春秋时为燕国北境。由于地处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居沟通南北之要冲,故宣化历来是汉族和东胡等少数民族聚集地。战国时燕国大将秦开率兵击破东胡,拓地千余里,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宣化属上谷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天下分为36郡,宣化仍为上谷郡。明代朱元璋的第十九子朱橞被封宣化,也以封地为名叫做谷王。清道光年间,宣化府在天泰寺街东口建了一座木制单孔布瓦歇山顶的“古上谷郡”牌坊,以昭示宣化历史的源远流长。最早使用“宣化”名称的是金代,后来行政建制和名称又有过多次变化,再次使用是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直隶巡抚郭世隆为改革地方税政,上疏朝廷,废除宣府镇卫、所,设置宣化府,统领三州八县,为表“宣扬朝廷德政,感化黎民百姓”之意,奏请定名“宣化”,遂沿用至今。 据明代编撰的《宣府镇制·制置考》中称,宣化城是唐代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加强边防为名,招兵买马准备叛乱所建的,当时叫做雄武军城,距今应有1260年。作为重要的军事和交通枢纽,宣化逐渐成为古代塞北地区重要的军事、政治、商贸、文化活动中心。宋、辽、金、元时期,宣化是辽国和蒙古国的王公贵族们经常往来的地方,城内建有大批王族的行宫和别墅。最初的宣化城均为土城,得以大规模展筑是在明朝。1368年,明朝南京建都,即派兵北伐,大将汤和率兵来到宣德府,在城内屯兵屯田,使宣德城成为一座军城。明洪武四年(1371),随着明军事机构的改变,宣府被立为万全都指挥使司治所,这是一个相当于省军区的机构,下辖15个卫和2个州。卫是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师级单位的机构,仅宣府城内就设有宣府前卫和万全左卫、右卫。众多的机构和驻军使得宣府小城拥挤不堪,很多机构只能设在城外。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谷王朱橞受封来到宣府,开始在原城外西北角建王府,为了维持王府的中心位置,洪武二十七年又把宣府城向西、北各扩展一倍成为现在规模的大城。因城池扩大而人口发展缓慢,使得新建宣府大城十分空旷,所以从明初开始修建大量庙宇和官宅,逐渐形成从南门“昌平门”到北门“广灵门”的一条街,城市中心点也转移到现在的钟楼一带,从而形成总长12120米的雄伟壮观的宣化城。 宣化区现存全国文物保护单位3处共6个点:宣化古城(含清远楼、镇朔楼、拱极楼及古城垣)、下八里辽墓群(含Ⅰ区、Ⅱ区)、时恩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5个点:砖雕五龙壁、立化寺塔、第十六中学堂及天主教堂、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旧址;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 在宣化城的主轴线上巍然屹立的三座飞甍巍峨、造型瑰丽的古建瑰宝,分别是清远楼、镇朔楼和拱极楼。清远楼又名钟楼,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木结构建筑,是宣化的标志性古建筑之一。二楼悬挂明嘉靖十八年铸八卦铜钟一口,钟高2.5米,口径1.7米,重约万斤,乃宣府镇城之钟,钟声宏亮,方圆40华里之内皆可闻其音,楼北的匾额“声通天籁”四字,确切地形容了钟声的辽远。城台下券洞与当时之古街道相通,石板地面上留下了20多厘米深的古代车辙,再现了宣化当年南来北往,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镇朔楼(鼓楼)是宣化古城内最高大,最宏伟的古代建筑,始建于明代正统五年(1440),得名于镇守宣府的总兵官所挂“镇朔将军”印,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身为重檐九脊歇山式瓦顶的木结构楼阁建筑,雄伟壮观,古朴庄严。镇朔楼上还保存着一块清高宗乾隆皇帝1745年巡视塞北,途经宣化时亲笔手书的“神京屏翰”大木匾,高2.4米,长6.6米,悬挂于楼上北侧,喻意宣化是北京的屏障。 明永乐年间,宣化修建了四座城楼、四座角楼,其中的昌平门楼即现在的拱极楼,俗称的南门楼,系宣化古城防建筑的一部分,外有月城、瓮城和关城,是宣化城门中仅存的唯一有关城的城楼。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将清远楼、镇朔楼、拱极楼(含宣化城墙)合并后称宣化古城。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位于古城宣化的下八里村,这些绘于墓室的顶部和墙壁上的壁画表现的题材达三十多种,有散乐图、出行图、天文图、茶道图等,反映了辽代的科技、经济、宗教、文化、艺术各个方面的历史。壁画墓群一区为辽代晚期的家族墓地,1993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一号墓后室的墓顶之上绘有中国传统的记星法二十八宿和西方的记星法黄道十二宫,这幅中西合璧的天文图在我国是首次发现,是研究中国古代天文的重要资料。壁画墓群二区为契丹墓地,2006年归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一区统称为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此外,距今500多年的时恩寺,大殿为单檐九檩庑殿顶建筑,庑殿顶又叫四阿顶,多为我国早期建筑所采用,文物价值较高,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宣化区精心打造“京西第一府”历史文化旅游品牌,确定并正在开发大辽文化城景区、城垣遗址景区、明清古文化街景区、宗教文化景区、庞家堡自然生态游景区、葡萄采摘生态休闲游景区、军事革命传统教育景区等七大精品旅游景区。2008年,经河北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宣化文化古城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浓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出独特的民俗风情。王河湾挎鼓,鼓声如行云流水,经典鼓点“凤凰0头”极具民间艺术特色。宣化剪纸,突破了“剪”和“纸”的局限,体现了将民间剪纸与中国写意画结合起来的新的剪纸艺术形式。白蜂糕、糖拉拉、油布袋等数十种传统民间小吃,留存着古城宣化这一方水土孕育出的独特味道。 |
京西第一府旅游区 | 京西第一府旅游区由宣化区、宣化县的景区组成。其中心景区为有“京西第一府”之誉的宣化古城。整个旅游区总面积2371.7平方公里。 京西第一府旅游区文物古迹众多,有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9个“京西第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游客在这里可以观赏宣化古城的雄姿,体验塞外古城的风土人情。这里还有京西第一钟楼——清远楼,京西第一鼓楼——镇朔楼,京西第一墓——下八里张世卿墓,京西第一砖雕——宣化五龙壁砖雕,京西第一日僧塔——立化寺塔,京西第一石塔——柏林寺石塔以及宣化拱极楼、九龙壁等景观,丰富精深的古城文化、建筑文化、佛教文化、辽代墓葬文化,使人在游览的同时增长见识,开间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增进身心健康。 清远楼 又名钟楼,位于宣化区南、北大街的中心。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建筑,外观三层,内实两层,楼通高25米。楼上有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铸铜钟一口,重万斤,古时司报昏晓,钟声可传40华里。素有“第二黄鹤楼”之称。1954年和1982年两次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朔楼 又名鼓楼,北距清远楼200米。建于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是一座重檐九脊歇山顶建筑,通高25米,占地面积1052平方米。楼内置巨大更鼓一面,为报时之用,是宣化城内重要的标志性建筑。镇朔楼北面顶层檐下悬挂的长6.6米,高2.4米的“神京屏翰”匾,四字苍劲有力,与边框雕刻出姿态各异的龙纹浑然一体,是清乾隆皇帝亲笔御书,言为宣化是首都北京的屏障,军事地位十分重要。 宣化城(含拱极楼) 宣化城垣始建于唐代。明洪武27年展筑。展筑后的宣化城垣基本成正方形,边长6华里(俗称六里十三步)。城墙高2丈8尺,雉堞高7尺,通高3丈5尺。设七门,门上有城楼,门外有瓮城和月城,昌平门外还设有关城。城外挖有隍堑,设有吊桥,后又增建角楼、悬楼,城防设施完备,可谓“易守难攻、固若金汤”。拱极楼是宣化南城门楼,又称昌平门楼,明代称著耕楼,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布瓦小式建筑。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两层通高24米。下有南北走向券洞,与古城墙连为一体,是宣化门户的象征。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宣化城(含拱极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八里辽墓群 墓葬形式多种多样,有单室、双室,有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出土器物十分丰富,有瓷器、陶器、木器、漆器等共计800多件,出土壁画360多平方米,壁画内容极为生动,有马球图、二十四孝图、屏风图等。 五龙壁 位于张家口教育学院宣化分校(原宣化师范)院内。五龙壁的主体图案是刻于方心砖上的五龙图。上方是朵朵祥云,下方是滚滚波涛,五条巨龙翻腾于云海波涛之中,争夺顽耍着火焰宝珠。五龙壁除五条巨龙外,能独立成画的小型图案还有61幅,有飞禽走兽、花鸟等图案,与五龙图相互衬托,非常壮观。 时恩寺大殿 位于镇朔楼西北100米处,是一座单檐九檩庑殿顶式建筑,建于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通高10.3米,占地350平方米。大殿前出单檐六檩卷棚抱厦,系清代所加。整座大殿外观古朴庄重,气势宏伟。我国著名考古专家宿白来宣参观后撰文指出:时恩寺大殿具有十五世纪早期甚至更早的建筑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1993年被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旧址 位于宣化区牌楼西街50号(天主教堂东侧),原为天主教宣化大修道院。始建于1930年,是一座完整的具有一定西方建筑风格的三进四合院落,占地面积6535平方米,建筑面积2881平方米,现存房屋111间。整座建筑庭院明净宽敞,布局合理整齐。 立化寺塔 位于宣化区解放南路某驻军院内,是一座五级八面楼阁式砖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和塔刹四部分组成,通高15米,造型美观,工艺精湛,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 |
清远楼 | 清远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远楼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古城宣化正中,又名钟楼,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明朱元璋第十九子曾在清远楼西侧建上谷王府,屯兵以御外夷。1744年,乾隆皇帝北巡路过宣化府,投白银10万两重修清远楼。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宣化,义和团首领大阿吾曾在清远楼鸣钟聚义,率众设伏于城北烟筒山处,痛击联军,杀死德军指挥官约克上校。“文革”期间清远楼遭受严重破坏。1986年,文化部主持对清远楼进了全面修复。1988年,清远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清远楼正上方向下看,由7.5米高的青瓦堆积的底座上,高17米的楼身很像十字形的建筑物。楼台底座开有东西南北四个左右对称的拱形城门。南与昌平、北与广灵、东与安定、西与大新四门通衡。内实2层,通高25米,楼阁高17米,为3开间,6塔椽,前后明间出抱厦,四周有游廊,支立24根粗大廊柱。上搪为绿色琉璃瓦顶,腰搪、下搪为布瓦顶。梁架斗拱精巧秀丽,循角飞翘,生气盎然。楼上层搪下,悬挂愿额4块,南曰“清远楼”,北曰“声通天籁”,东曰“耸峙严疆”,西曰“震靖边氛”。楼内悬有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铸造的“宣府镇城钟”一口,高2.5米,口径1.7米,重约万斤,用四根通天柱架于楼体上层中央。钟声悠扬宏亮,可传40余里,颇负盛名。该楼造型别致,结构精巧严谨。可与武汉黄鹤楼媚美,在国内同属罕见。该楼建筑独具一格,为我国古代精美艺术建筑之一。 走在城中大道上,仰视清远楼您可感受它的威严与雄大。清远楼高三层,楼顶采用歇山式屋檐构造,整楼皆用青瓦、木材建成。楼上有开间房五间,三间进深房,四周设一环形走廊。楼檐是由堪称工艺品的梁、柱以“升”字形支撑,所以檐角那中国传统建筑式样的反翅,至今看上去仍使人联想到腾空而起的情形。日本的建筑大师-忠太博士曾著书(《东方的建筑史研究》)称赞清远楼采用的建筑技术与手法,世上绝无仅有。恰恰是由于其木构技法的卓越之美,后人称清远楼为“第二个黄鹤楼”。 如今修复后的清远楼碧瓦青砖,金龙玉兽傲-空,飞檐翘角气宇轩昂,廊柱斗拱披红挂翠,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古钟高悬风铃叮当,再现了“碧瓦朱甍,烨然绚彩,斗角璇题,突然凌空”的勃勃英姿。 |
镇朔楼 | 镇朔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朔楼得名于明永乐七年镇守宣化府总兵官被封为“镇朔将军”,它是一座重檐九脊歇山顶式建筑。整个建筑雄伟壮观,古朴庄严,为宣化古城内最高大、最宏伟的古代建筑。 镇朔楼,又名鼓楼。坐落在古城宣化区的中轴线上,南与拱极楼、北与清远楼遥相呼应,构成了古城宣化独特的靓丽景观。镇朔楼修建干明代早期,至今己有558年历史,与当时大规模的城工同时兴建。明正统初期,宣化。张家口、大同一线时常遭受北方蒙古部落的侵扰。年久失修的士城墙已经抵挡不住蒙古铁骑的冲击,边城军民苦不堪言。正统五年(1440年),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罗亨信在宣府大举城工,将l日城墙加宽加高,又在城外包砌砖石,整个工程历时6年。同时,在城内建起镇朔楼,《宣府新城之记》碑文中写道:“即城东偏之中筑崇台,建高楼,崇七间四丈七尺余五寸,深四丈五尺,广则加深之二丈五尺,其檐二级。卜置鼓角、漏刻,以司晓昏。”此碑现仍竖立在镇朔楼之侧。 镇朔楼上现存两块木制大匾。一块是悬挂在楼卜南侧的“镇朔唾-大匾,长6米,高2米,是1987年按照原样复制的;一块是清高宗乾隆皇帝1745年巡视塞北木兰围场,途经宣化时亲笔手书的‘坤京屏翰”大匾,高2.4米,长6.6米,悬挂子楼卜北侧。寓意宣化是北京之屏障。大匾边框雕刻出腾云飞舞,状态各异的出海蚊龙。图案精美,刻工精细,加之苍劲有力的’神京屏翰“4个大字,浑然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悠悠五百载,风雨侵蚀,战乱摧残,也使镇朔楼累累受损。请乾隆五年(174年)和同治四年(186年)曾两次修缮。清乾隆五年修后,南匾存旧,北匾改为”筹边览胜“。1986年,国家文物局投资56万元再次落架大修。对瓦顶、梁架、装修、地面、墩台、券洞进行全面修复,并且重新油饰彩绘。重修后,镇朔楼以古朴庄重的姿态再现世人。同时还复制了长2.2米、直径1.5米的大鼓一面,置于楼上。1956年和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两次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仕。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镇朔楼不仅成为古城宣化历史的见证,而且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理想去处。古姿犹存、风韵依然的镇朔楼,向世人展示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
宣化护福寺 | 宣化护福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护福寺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塔村乡王家窑西南1.5公里的连家寨山,占地约0.5平方公里,据传该寺始建于明朝,清嘉庆年间重修,顺山势沿林荫古道曲径蜿蜒而上,行至山腰处,半崖底有一水帘洞,一股清水从洞口石狮子嘴中喷出现经鉴定为“锶”型矿泉水,可直接饮用,洞口上的二坡山,建有水母宫大殿,门匾上 书“淋陶洞”三个大字,殿内供奉水母奶奶神像,故俗称奶奶庙,两位龙王陪伴左右水母宫上建有西画廊,三间是观音大寺,内塑送子观音神像,在水母宫北侧沿来道穿过正面的走廊攀阶而上到寺院,进入山门内,园中南北各建一小巧楼阁,南边为鼓楼,北边为钟楼,上挂有500公斤鉄钟一口。 院内共有大殿禅房十九间,北正房三间为佛堂,内塑大肚米勒佛铜像和释迦牟尼佛像。西殿十一间,中央大殿三间称泰山大殿供奉碧霞元君(泰山圣母),大殿两侧配房八间,是住寺僧人食宿的地方,南方五间为伙房,专供赶会,拜佛求神的游人食宿,院的东面建一青瓦花墙,院内古榆参天大殿雕梁画栋,绿椽红檩,猫头青瓦,金碧辉煌,院外纵山峻岭,树木茂盛,郁郁葱葱,整个建筑内外辉映,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来到此地如入仙人圣境,给人悠悠欲仙之感。 相传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提前半个月由住持僧人,会同临近乡村主管,筹粮捐物,筹备庙会,由于该寺辐射面广,庙会汇集四乡八里,北京,大同,东北人士,做卖座买,开财唱戏进香拜佛,热闹非凡,当地村民求子,求财,求富,求贵,定姻缘,保平安,到奶奶庙求神拜佛,烧香许愿,捐钱捐物者络绎不绝,所以护福寺香火盛旺。 该寺历经沧桑,建国后几经冲击,先是铜佛被毁。铁钟被砸,后-革“破四旧”殿内塑像全部被毁殿外凡带有古建筑花纹图案的全部铲除,后因无人居住年久失修,而落至坍塌破旧。残垣断壁。如今国富民强,政通人和,在县文物局及乡政府和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根据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由诸护法居士应请释迦沙门行智重新恢复护福寺原貌,现已请回五百余公斤天钟,一米余直径天鼓,已重新塑造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观音大士,地藏菩萨及龙王像,初具规模。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塔村乡王家窑西南1.5公里的连家寨山 |
下八里墓群 | 下八里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八里墓群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城郊,古城宣化西北4公里的河子乡下八里村东北,是一处辽代晚期至金代中期以辽代监察御史张世卿墓葬(建于1116年,辽天庆六年)为代表的张氏家族墓群(西区为韩姓墓地),该墓群最早发现于1972年,1973年起先后四次发掘了12座辽金时期的古墓葬,跨越时间长达100年。 墓室建在地下4~5米处,均坐北朝南。墓葬形制有双室墓、单室墓,有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墓葬由墓道、墓门、墓室组成,大部分为砖雕仿木结构。张世卿墓为前、后方形,有墓室,由墓道、墓门、前室、甬道和后室五部分组成,造型独特,结构复杂,做工精美,是研究辽代建筑艺术风格的实物资料。 墓群共出土文物800多件,有铜器、铁器、瓷器、陶器、木器、漆器、石器、装饰品以及食品等。瓷器中的辽三彩、黄釉瓷器和白瓷是辽瓷中的精品。出土木器35件,有男女俑、武俑、十二生肖俑及家具类的桌、椅、箱、盆架、镜架和柏木棺箱,保存完好,制作精致,至今千年未朽,极为罕见。柏木棺箱内成有骨灰,箱外均墨书梵、汉两种-,这种特殊的葬式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张世卿墓中的石器为石狮,其他皆为墓志铭,记录了墓主人的生活及安葬确切年代。出土文物中,有多种食品如粟、谷、高粱、核桃、栗子、葡萄、用石灰封口的鸡腿瓶中装有酒,为研究古代粮食作物的种植历史及酿酒工艺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墓室壁画内容丰富,保存完好,绘画技艺高超,线条流畅,色彩鲜艳,人物神态安详,栩栩如生,富有生活情趣。壁画共计98幅,总面积达360平方米。其中的散乐图、茶道图、天文图、出行图、侍女图、备经图等是在国内首次发现,宛如地下艺术殿堂。对研究辽代历史、文化、天文、民俗、服饰等有重大意义。墓葬中发现多幅星象图,其中张世卿墓墓顶所绘彩色星象图,是一幅把中国传统的二十八宿记星法与西方古巴比伦黄道十二宫的记星法融合在一起的中西合壁的天文图,是考古界继汉墓星图和北魏天象图之后又一重大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史和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珍贵史料。 下八里墓群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时恩寺 | 时恩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恩寺位寺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鼓楼北街40号,始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寺院其它建筑已毁,现仅存大殿,建筑面积309.6平方米。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通高10.3米,单檐庑殿布戊顶,殿前有卷棚抱厦五间,为清代增进。 康熙年的《宣化县志》祠祀志记载:时恩寺在今府署东。清代的府署即民国的县。据调查所知时恩寺原建筑布局南至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东西配殿、钟鼓楼和禅房等。大殿为单檐九檩庑殿顶建筑,庑殿顶又叫四阿顶,多为我国早期建筑所采用,因此文物价值较高。时恩寺大殿面阔五间19.2米,进深三间12米,通高1O.3米。斗拱为单翘单昂五踩斗拱,瓦顶为绿琉璃瓦顶。大殿前出单檐六檩卷棚歇山式抱厦,与大殿以勾连搭的形式连结在一起,无斗拱,系清代后加,面阔五间13米,进深三间5米。大殿外观古朴庄重,气势宏伟。 1993年河北省古建研究所对时恩寺进行了测绘,在大殿明间脊檩上发现创建时的题记:“钦差镇守宣府等处,建寺大檀越信官太监乃胜张进总兵官颜彪黄碹”。“大明成化六年七月十二日午时建完,清泉、时恩二寺,开山比丘净澄”。这一重要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时恩寺确切的建造年代、建寺官员以及第一代和尚姓名等珍贵史料,并由此可推测时恩寺应为土木堡之变(公元1449年)后,明王朝整顿边防,这一时期在宣化兴建的重要寺院之一,这也就不难解释时恩寺大殿的建筑上保留了许多官式作法的原因了。 我国许多的古建筑专家都曾到宣考察,诸如罗哲文、祁英涛、郑孝燮等先生,他们都对时恩寺大殿给予高度评价。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宿白先生在参观了时恩寺之后曾撰文指出,宣化历史悠久,古代庙宇众多,时恩寺大殿有着十五世纪甚至更早的建筑风格,因此有着很高的文物价值。时恩寺大殿历尽五百多年风霜雪雨几近倾颓。区委、区政府已经开始了对它的抢救保护工作,修葺一新的时恩寺,将为古城宣化再添一景。1992年6月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鼓楼北街40号 乘车线路:张家口市内可乘宣化1路公交在二附医院站下车后沿鼓楼北街步行前往。 |
宣化万柳公园 | 宣化区城区西城墙西侧,柳川河河岸东侧,曾是一片以柳树居多的林地,公园用地40公顷,总体规划为“一湖十景”,十景有:花港观鱼、海棠春坞、柳川夕照、枫峦叠嶂、曲池风荷、古道还悠等景观带。万柳公园的设计浓缩江南园林之经典,营造湖光山色之美景,以游览、观赏、憩息为主,并且在园内又重现了当年“柳川万柳”的胜景。 柳川河位于宣化古城西门外,元末明初,每年开春立秋后,西北风肆虐,漫天的黄沙使得河滩成了一片沙海,百姓深受其害。清乾隆九年,为了阻挡风沙之害,百姓们在柳川河附近筑堤植树,仅植柳树就有数万株,因柳树成行十分壮观,形成“柳川万柳”的胜景。 2006年宣化区政府投资8000万元开始建设万柳公园,公园按照“花港观鱼、柳川夕照、枫峦叠翠、古道还悠”等“一湖一街十景”设计,占地面积40.1公顷,水面面积2.1万平方米,围绕辽阔的万柳湖水面,配以洲屿、岗阜、长堤,形成以山水见长、带有水乡泽国特色的自然山水园林,成为名副其实的 “京西小江南”。这个园林最大的特点是开放型的:没有高大的围墙,四周仅以一米高的不锈钢护栏和马路相隔。万柳公园,柳川河,大新门的古城墙景观连成一片,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彰显古城宣化新魅力!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大西街大新门外 乘车线路:张家口市内可乘宣化8路公交在西门口站下车可达。 |
察哈尔民主政府旧址 | 察哈尔民主政府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旧址,西距北京175公里,人口30余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北方古老的塞外边城。宣化秦时为上谷郡,唐为武州,清朝改为宣化府,解放后为宣化市,1963年改为张家口市宣化区。 这座三进四合院,原是1930年由天主教察、冀、晋、鲁四省五个教区联合在宣化城牌楼西街天主教堂(1902年用庚子赔款所建)东侧修建的一处“若瑟总修院”。这组建筑为砖柱带檐廊的砖木结构,中西合璧、布局合理、古朴典雅、整齐庄重。中院二层楼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门岗、檐廊也带有明显的西方建筑风格,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前院正房前后檐廊的清代平房建筑则更属罕见。当时的“若瑟总修院”,被人们称为“大修道院”,占用两个前院,招收易县、汾阳、洪洞、临清和宣化五个教区具有高中程度的小修道士。但是,随着日寇的铁蹄踏入宣化,1943年1月,日伪成立了蒙疆自治的宣化省,若瑟总修院被迫解散,院址改为伪省公署。1945年9月2日,晋察冀八路军解放了宣化,在日伪统治者长期奴役下的察哈尔人民渴望着光明的生活,渴望一个民主、和平、团结的新察哈尔。1945年根据晋察冀边区政府的决定,同年11月,在宣化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察哈尔省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民主的行政省人民政府,并将原日伪省公署改为民主政府办公驻地。 |
佛真猞猁迤逻尼塔 | 佛真猞猁迤逻尼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真猞猁迤逻尼塔 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城西南二十公里处的宣化县塔儿村,地处丘陵区,是个拥有一千多户人家村庄。 出宣化城向西南沿乡间公路一路前行,进入塔儿村口,老远便会看到一座巍峨壮观的宝塔,这就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迤罗尼塔。该塔建于辽天庆七年(1117年),塔基为六角形石台墩,台墩高一点九米,周长三十三米,塔身为十三层六棱角实体青砖仿木结构,塔高二十米。周约六米,每棱檐角原有风铃一枚。塔下部内镶方砖一块,镌刻阴文:“佛真猞猁迤逻尼塔”“维天庆七年岁次”。 据民间传说,有一尼姑化缘在此圆寂,后火化成“五色舍利”,建塔埋葬。“佛真”为佛祖真身之意。“猞猁”同舍利,又称舍利子。“舍利”是印度古梵语译音。即火化后结成珠状的骨灰。“尼”字,是古代隶书的写法。即比丘尼(信奉佛教的为女尼姑,信奉道教的为女道士、道姑),印度佛经中有《迤罗尼经》,罗,迤逻,罗皆同音。“塔”、“浮屠”(杂语)亦作“浮图”,体积大者为塔,小者名浮屠,均是梵语,一般上部存放经书,下部存放高僧名尼的骨灰。此塔镌文全意即是塔中有《迤逻尼经》,下有尼的骨灰. |
宣化柏林寺 | 宣化柏林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柏林寺位于宣化南35公里,始建于唐正德年间,距今已1200多年,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建筑是位于北山坡上的三座石窟和一座佛塔。石窟内现存大小石佛300余尊,雕刻精细,栩栩如生。佛塔系五层八面实心石塔,古朴典雅,造型独特,为该寺一大胜景。周围青山环抱,绿树成荫,远处山岚飘忽朦胧,近处白色的檀花散发着幽幽清香。 塔下的石窟称东佛洞,往西还有中佛洞和西佛洞,都是由巨石雕成。东佛洞里的主佛是东方教主药教佛,他手捧宝塔,盘腿坐于莲,四壁有浮雕小佛108尊,色泽鲜艳,遗憾的是头面部在文革中被毁。中佛洞也称千佛阁,正中端坐燃灯佛祖,传说他是释迦牟尼的师傅,由他度释迦成佛。洞内佛造型生动,它同刻工精巧的案几,窟壁联为一体,四周尚有形态各异的小佛43尊,做为陪衬。西窟的佛象较大,释迦佛端坐于中,面孔圆润有光,双目沉静有神,大耳垂肩有轮。左边的文殊菩萨,威然跨于狮背,右边的普贤菩萨,安然坐于象身。西洞和中洞的佛象,经历千百年,虽然部分风化剥蚀,油彩脱落,但人物线条活泼流畅,图案纹理清晰秀丽,仍不失昔日的风采,堪称艺术精品。 以上三个洞窟,是由三块高20米左右的巨石凿成,总计石佛300余尊,始建于唐代至德年间,完成于明朝隆庆年间。 洞窟前面是“三官圣境”,它居于柏林寺的中心,背北朝南,砖木结构,分上下两层,上为大雄宝殿,下为“三官圣境”,晚于洞窟,建于清嘉庆五年,玲珑别致,肃穆典雅。“三官圣境”洞内是大愿地藏王菩萨塑像。下面较小的是天官,地官和水官的塑像。东、西禅房有同神、佛有关的彩塑,壁画,院中有香炉,铺毡,供烧香之用。 柏林寺,原称石佛寺,因居地古柏参天,故后来更名柏林寺。它四周峰峦叠翠,怪石林立,浓荫蔽日,空气清新。又有优质矿泉水,从麦饭后岩隙中涌出,前者被当地人称为“神水”后者被称为“神石”,有保健之功效,可与崂山矿泉水媲美。这里每逢庙会之际,热闹非凡,信男信女,络绎不绝,他们不畏路途遥远,拨山涉水,风尘仆仆,来此焚香祈祷。但见香烟缭绕,寺庙皆飘浮于云雾之中,如梦如幻,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景区地址: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崞村镇柏林寺村南 |
宣化博物馆 | 宣化博物馆位于宣化牌楼西街天主教堂东侧,其前身是若瑟总修院。宣化博物馆于2011年2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展出古、近代及建国以来出土文物1000余件、图片1300余张,并辅以模拟场景、沙盘、雕塑等。 展览由《千年古城铸辉煌——宣化历史文化陈列展》和《红色察哈尔——察哈尔省民主政府专题展》两个部分组成。 《千年古城铸辉煌——宣化历史文化陈列展》包括远古、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五代、辽金元、明清、民国时期及建国以来的历史发展。 《红色察哈尔——察哈尔省民主政府专题展》由宣化第一次解放、建立察哈尔省民主政府、宣化第二次解放走向胜利三部分组成。展览突出过去与未来、历史与现代、艺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参观,丰富和活跃广大观众的文化生活,使之直观的了解宣化历史,增长社会知识。 |
宣化天主教堂 | 宣化天主教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清初,天主教已传入宣化,到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当时北京教区决定,将原设在孟家坟的本堂迁入宣化城内,并于1869年募集捐款,修建了大教堂。1900年,大教堂被义和团烧毁,后于1904年用“庚子赔款”重建了现存的大教堂。 1930年在大教堂东侧修建了主教府,建筑群为三进四合院式建筑,屋柱檐廊为砖木结构,除中院二层楼为哥特式屋顶,其余均为硬方建筑风格,整组建筑占地6353平方米,建筑面积2881平方米,有房屋111间。其整个建筑与大教堂连在一起,规模宏伟、壮观。 地址:张家口市宣化区牌楼西街51号 电话:3012964 |
京铁东望山庄 | 京铁东望山庄,是北京铁路分局张家口建筑段为响应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号召,建设京都西北绿色屏障,民展多元化经济, 于2002年开发建设的生态旅游区。 山庄位于东望山乡东瞳村的长城脚下,距张家口市21公里,距宣化17公里。它背椅东望山,南临柳河川,海拔高度986米,占地1100亩,地域内有天然矿泉水。山庄现已建设成为一处集种植、养殖、休闲、旅游、会议、培训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 地址:张家口市宣化县东望山乡东瞳村 电话:0313-7915511、7915711 |
葛峪堡 | 葛峪堡始建于唐代前期,安史之乱以前,安禄山曾在此建雄武军城,派兵驻守,因此获得“先有葛峪堡,后有宣化城”的美名。 葛峪堡城周长4公里,城高3丈6尺,开西、南二门,并建有翁城。当时,从山上向葛峪堡俯瞰,红光闪闪一片,酷似一块红桐,故有“铜葛峪,石养房,生铁灌了小白阳”的佳话。城外是点将台和校场,城内建有巡按察院、参将府等衙门,庙宇禅寺林立,一时盛况空前,可与宣化城相媲美。 地址:张家口市常峪口以东3.5公里的外长城脚 电话:13932339966 |
辽代壁画墓群 | 辽代壁画墓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辽墓壁画,建于辽天庆六年(公元1116年),自1973年首次发掘出辽代监察御史张世卿墓葬后,又在张国正、韩师训、张文藻等9座辽代壁画墓葬,已构成张家世族壁画墓群。 在墓群发掘中,除出士一在批珍贵文物外,还发现300余平方米保存完好的辽代彩色壁画。其中,散乐图、茶道图、天文图、出行图、待女图、备经图等在国内均为首次发现,对研究辽代历史、文化、天文。 地址: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北一里 电话:0313-3012964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