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 | 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北省平泉县城西北部60公里处的大窝铺林场腹地,距承德市区80公里,总面积230平方公里。由于海拔高,森林茂密,山泉众多,水量充沛,为西辽河发源地,故称之为“辽河源”。 公园总面积1188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1.2%,主峰马盂山(光秃山)海拔1738米。公园内保存有大面积的原始次生林,植物垂直分布明显。有各类植物2000余种,其中木本植物198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金雕在内的各种野生动物20余种。 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内蒙古台背斜与七老图岭的过度地带,自中生代燕山运动,地面火山喷发,岩浆流溢,多次的岩浆活动,随着地壳运动逐渐上升为陆地,形成中山、低山、丘陵等不同花岗岩、岩洞、绝壁,构成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分三大景区:即辽河源森林浴场区、马盂山草原花海区和辽代古墓区,现有景点70多处,以高山、森林、草原、花海、怪石、清泉、古树、古墓八全齐美而取胜。全部景观系天然浑成,没有任何人工斧凿矫饰。登上主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漫步森林、草原,泉水叮咚,松桦参天,超凡脱俗;观赏怪石,惟妙惟肖,巧夺天工;焚香龙母,风调雨顺,四季平安;领略石象,博古通今;身临古杨,宛如九龙飞舞,多姿多娇。 这里还是契丹族和奚族的发祥地,历史上有名的辽道宗、辽景宗,还有家喻户晓的萧太后,都曾在此飞骑逐猎、弯弓射雕。马盂山顶几千亩的高山草原,相传曾是“王爷马场”。辽陈国公南院枢密副使窦景庸墓就座落在公园内的卧虎坡下,墓地石像向人们展示了辽代精湛的石刻艺术。 |
泽州园 | 泽州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泽州园,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西山,该景区占地330亩,于2010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 |
马盂山 | 平泉境内西北部有一座大山叫马盂山,它的山顶形状酷似古人马上常用的容器,是方圆几百里最高的山峰,相传这里是契丹始祖的故乡。关于此山的来历,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很久以前,北方战乱不止,人们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玉帝悯人间疾苦,命身边的一天神化作凡人拯救苍生。天神变成青年男子降临到人间,随身带着两件宝物,一个是大白马,另一个是马背上栓着的金光闪闪的马盂,他就是后来契丹族的始祖奇首,恰好落在现在的马盂山那里,当时那里是群山连绵,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山顶上有一大块平坦地方,他开始在山顶定居生活。至今当地人仍习惯叫此山为“光头山”。 直到有一天他接到玉帝的指示,让他离开这里,到远方去寻找自己的终身伴侣。玉帝的命令不能违背,可他又非常舍不得离开这里,并且从来没有走出这座大山,怕既走不出去又再也找不到这里,思虑很久决定在这里做个记号,等找到姑娘后就和她一起返回这里生活。于是就把常年随身携带的马盂倒置放在山顶,刚放在地上,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马盂迅速变大,隆起变成耸立的山顶,形状和马盂一摸一样,远远都能望见,再也不愁找不到回家的路。脚下涌起一股清泉,蜿蜒流向远方,泉水越流越大,最后汇成一条河流,引导他走出深山。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山叫马盂山,把这条河就叫土河。 奇首离开这里后,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能够再回来,这也成为他一生的憾事,临终前还对此事念念不忘,告诫子孙一定要代他了却这个心愿。后来,他的后代逐渐兴旺强盛起来,并且建立了国家,几乎每位国王都来此举行祭祀活动。有的王公显贵死后还葬在马盂山附近,魂归故里,守护着他们的祖地。 |
平泉辽河源风景区 | 平泉辽河源风景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导游 该景区集高山、森林、草原、清泉、怪石为一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辽河源造就了诸多景观、景点,如鳄鱼望江石、海豹试冠石、神龟石、石河等数十种像形石,无不维妙维肖。“九龙蟠杨”更为景区一绝,此树树冠巨大,遮地面积近750平方米,九根支干或上扬、或俯探、或平伸,无不弯曲盘旋,似虬龙群戏,被有关专家称之为“天下奇树”。 看点 主峰马盂山,为景区主体,海拔1738米,呈亚高山草原景观,相传此草甸为大辽某王爷牧马之地,因称“王爷马场”。此山山腰-茫茫,遮天蔽日,山下流水潺潺,泉水叮咚;山上草场广阔,萋草过腰,野花如绣。据《辽史》记载这里为契丹和奚族的发祥地,现遗址和文物有大长公主墓石棺,辽陈国公南院枢密副使窦景庸墓石像、石羊、石虎等。 辽河源景区景色优美,气候宜人,四季风光变化万千,是人们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理想之地。 介绍 平泉辽河源风景区位于平泉县城西北部60公里处,总面积230平方公里,因该地山泉众多,水源充沛,为西辽河发源地,故称为“辽河源”。 辽河源景区森林茂密,动植物繁多,森林面积21.8万亩,其中有原始次生林11.6万亩,包括多种林木在内的植物有1700多种,动物有上百种。1993年7月,被省林业厅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 河北承德市 |
化子洞遗址 | 化子洞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旧石器时代 化子洞遗址位于承德市平泉县党坝镇瀑河东岸的一处高于水面约6.5米的二级台地上。2000年春发现。洞口上部岩石外凸约3米,形成一岩厦。洞内现已坍塌,无法进入。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对党坝镇化子洞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地层堆积厚约4米,文化层可分为11层。其中以第7层较为重要,此层由一层灰烬一层土相间堆积而成,分层现象明显,最厚处达0.88米,每一层厚约2至4厘米不等,有的土层表面有局部轻度的烧结面,推测应是一处人工用火遗迹。出土遗物有石制品、骨器和动物骨骼。石制品以细石器为主,以燧石为主要原料。细石核以小型的船底型为代表,细石叶数量很大。石器种类比较单一,以各式刮削器为主。普通石片也占有很大比例。骨器有骨锥、骨针以及两面穿孔的骨珠饰品。动物骨骼有鸟类、兽类、鼠类和鱼类等多种类型。从出土器物及地层情况分析,化子洞遗址是一处典型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遗址出土的细石器,显示长城以北旧石器文化的另一个特征。大量细石核、细石叶,碎石屑及石器的出土,可以推断,这里曾经作为石器加工场所存在。 化子洞遗址的发现,是继四方洞遗址之后,承德地区旧石器时-古的又一重要发现。 |
平泉香光寺 | 平泉香光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香光寺座落在平泉县县城福佑路的泽州园(西山公园)太和塔南侧,是公园里一座主要建筑。香光寺中的“香光”二字取自佛教《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的“香光庄严”,这段-是西方三圣之一的大势至菩萨在楞严法会上,站起来向释迦牟尼佛汇报念佛法门的一段重要-,虽然很短,但很重要,被中国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法师定为净土五经之一。 |
辽河源漂流 | 辽河源漂流景区位于平泉县柳溪满族乡政府所在地老杖子村,老哈河上游干流上,全长5KM,漂流时间一个小时,距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10KM,平泉30KM,宁城,凌源90KM,碦左、建平、承德、赤峰110KM,朝阳180KM,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辽河源漂流景区是平泉县柳河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一个重要旅游景区。这里是中国辽河源,这里是华夏契丹苑,这里不但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还有丰厚的自然资源依托。人文山水交相辉映,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理想胜地,这就是位于河北省平泉县柳溪满族乡老杖子村的辽河元漂流。在这里你不但可以近距离亲近自然,体验挥浆击水,领略漂流热情,还可以寻迹辽河源头,探秘契丹祖地,享受戏水乐趣。辽河源漂流汇集老哈河上游流域所有水流,有景色宜人的蓄水坝,水量大,落差多,既有峡谷急流搏浪飞舟的惊险刺激,又有小桥流水般江南水村的休闲,水流清澈,九曲连环,两岸是稻花飘香的田野,烟雨迷蒙的山谷。辽河源漂流是中国北方首选的漂流生地! 河北卫视《家政女皇》著名节目主持人方琼日前曾率影视界多名同行来这里漂流,一起来享受自然“冲浪吧”的神奇! |
二泉地温泉 | 二泉地温泉位于党坝镇二泉地村南500米处,距县城40公里。党坝镇位于平青公路上,北距承锦铁路小寺沟站15公里,西距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承德120公里,东距秦皇岛231公里,是北上赤峰,南下唐山、天津的交通要道。二泉地村距党坝镇4公里,有乡间公路相通,交通十分方便。这里的温泉水可采3000吨/日,矿物质含量丰富,不仅对皮肤病、心血管疾病有明显疗效,还可作为饮用矿泉水开发,周围又有九峰山、龙女洞、滴水湖瀑布等景点相对,风光旖旎,气候宜人。 党坝镇 平泉县辖镇。1956年置党坝乡,1958年并入幸福公社,1961年析置党坝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9年改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26.7公里。镇府驻党坝。面积224.3平方公里,人口2.8万。瀑河、平(泉)大(青河)公路过境。辖党坝、大石胡、四十亩地、永安、暖泉、刘巴店、煤岭子、黄木沟、朴家院、南沟门、四家、秦家店 、围场沟、大吉口、西杖子、大块地、龙…… 详细++ |
会州城 | 会州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州城位于河北省平泉县城西南约10公里处会州城村。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筑城,置会州卫于此。城址呈方形,每边长约900米,占地面积约81万平方米。城墙为黏土夯筑,墙外四周壕沟深6米,共设四门。尚存残垣数段。曾出土“神山县印”、“慧州之印”、大陶盆、蟹青釉大缸、石狮子等文物。 2006年会州城作为辽至明代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顶子城遗址 | 顶子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夏商周 顶子城遗址位于平泉县茅兰沟乡烧锅营子村东约1500米的陡峭山顶上。遗址呈不规则圆形,周长约315米,面积约1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5米,遗址中现存数段用石头垒砌的石墙,残基,经观察遗址有内围墙和外围墙之分,间距约为40米。垒砌用石料大小不一,均为当地青灰石板、石条,墙基宽窄不等。 1993年7月15日,顶子城遗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承德避暑山庄 | 承德避暑山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承德离宫”。它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动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最后落成,历时89年。清代前中期的几位皇帝几乎每年都来这里消夏避暑,处理政务,通常是每年农历四、五月份来,九、十月份返回北京。避暑山庄实际上已成为清朝的第二政治中心。整个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山庄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宫殿区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苑景区又分为山区、湖区、平原区三部分。以山区面积最广,约占山庄总面积的70%多。山庄集全国园林精华于一园,具有南秀北雄的特点。 清代山庄内共有亭子90座,堤桥29座,碑刻摩崖25处,假山叠石70余组,殿宇、楼堂、寺庙、亭台、塔阁等各种建筑120余组,总建筑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康熙皇帝以4个字命名的36景和乾隆皇帝以3个字命名的36景最为著名,合称“避暑山庄72景”。康熙皇帝称赞这里是“自有山川开北极,天然风景胜西湖。”山庄宫墙长约10公里,因为它形似长城,承德人亲切地称它为“小长城”。宫墙外是仿全国各族著名庙宇而修建的皇家寺庙群,这些寺庙呈半圆形环绕在山庄外围,形成众星拱月之势,象征着当时全国各民族紧紧围绕在清王朝统治中心的周围。随着岁月的流逝,朝代的变更,避暑山庄也历尽了沧桑。新中国成立后,山庄才得到了新生,现在是全国保存得最好、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外驰名的旅游胜地。 清朝初年,中国藏传佛教在我国蒙、藏地区(包括青海、新疆)势力强大,教徒信仰虔诚,佛经教义是蒙、-民的精神支柱。喇嘛教上层人物在政治上有效地控制着地方政权,经济上汇聚着大量财富,文化上掌握着经堂教院。清政府为加强对北疆的统治,巩固国家统一,对边疆各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怀柔”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蒙藏民族采取“因其教不易其俗”、“以习俗为治”的方针。乾隆说“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反映了清统治者以顺应少数民族习俗、尊重蒙藏上层人物宗教信仰,来实现密切地方和中央政府的关系,巩固国家统一为目的的战略思想。 避暑山庄自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驻跸使用以后,皇帝每年秋狝(秋狝(xiǎn):中国古代在不同的季节打猎有不同的称呼。在春季称为春蒐;在夏季称为夏苗;在秋季称为秋狝;在冬季称为冬狩。)前后均要在此长期停住,消夏避暑,处理军政要务。由此而来的大批蒙藏等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臣,每年都要到承德谒见皇帝,参加庆典。借此,清廷便在承德大兴土木,建造寺庙,为前来的上层政教人物提供瞻礼、膜拜等宗教活动场所,功能上同避暑山庄相辅相成,互为补遗。 |
普乐寺 | 普乐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乐寺中国古代佛教寺院建筑。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武烈河东岸山岗上。据《普乐寺碑记》载,乾隆三十一年(1766)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部上层分子的民族0活动后,西北边疆地区多年的0混战局面得以统一。因巴尔喀什湖附近和葱岭以北各少数民族首领每年来避暑山庄朝见乾隆帝、扈从木兰秋□而建此寺。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乐寺占地面积2.17万平方米,面西。以宗印殿为界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布局为典型的汉族佛寺传统形制,依次为庙前广场、山门、钟鼓二楼、天王殿、配殿和宗印殿。宗印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建于1.36米的基座上,前后各出三阶,正面中央设御阶,雕刻精美。屋顶为重檐歇山绿剪边、黄琉璃瓦顶,正脊满饰三彩琉璃云龙纹,中置□嘛塔宝顶,两侧饰佛教八宝。殿内供奉三方佛和木雕八大菩萨。殿前及两侧之山门、配殿、钟鼓楼均为一般清制官式做法。 宗印殿后部为以条石砌筑高3.36米的金刚墙围砌而成的高台。台上建有4门和与之连接的72间围房(已无存)。正门西向,为面阔3间,进深一间前后廊单檐歇山式。内置乾隆御笔镌刻《普乐寺碑记》碑1通。围房正中为44.4米见方的2层石砌方台,下层高7.2米,四面正中辟拱门,台上砌雉堞,俨若城池。南北拱门为深龛,东西拱门内左右有石级可登台顶,出口处各建三间卷棚歇山风雨蹬道亭。台顶正中为32.8米见方的石台,高6.6米。四面正中亦辟拱门,东西为深龛,南北拱门内东折有石级可登台顶,出口处亦建有风雨亭。这2层方台称为“□城”,即坛城,为□嘛教密宗-、传授密法之地。此形制为中国仅有的实例。 □城正中为普乐寺后部主体建筑旭光阁。阁平面为圆形,直径21米,高24米,重檐黄琉璃瓦攒尖顶,檐柱、金柱各12根,环布成两个同心圆,东西南北四方设门。檐柱支撑下檐,金柱支撑上檐。额枋、垫板及檐桁均为圆弧状。阁内顶部饰龙凤天花和云龙戏珠藻井,溜金斗□逐层上收,藻井构件满敷金叶,为中国古建藻井之冠。在英武石雕砌的圆形须弥座上建有中国最大的立体“曼陀罗”,内供□嘛教密宗本尊“上乐王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普乐寺一直受到重点保护,1980~1981年国务院拨专款进行了重点大修。 |
普宁寺 | 普宁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宁寺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动场所,僧侣云集、香火旺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首批公布的4A级景区,现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普宁寺的主尊佛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是世界上最大木雕佛像,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普宁寺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动场所,僧侣云集、香火旺盛,通高27.21米,被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经过整体维修后,更具宗教艺术的魅力,其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堪称世界之最。普宁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首批公布的4A级景区,现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普宁寺的主尊佛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是世界上最大木雕佛像,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普宁寺是乾隆时代修建的第一座寺庙,是一所汉藏结合的寺庙。前半部为汉式,具有汉族传统佛教寺庙的特征;后半部为藏式,仿西藏桑鸢寺而建。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融为一体,结合的相当完美 普宁寺始建于1775年,1961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被国务院宗教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寺庙占地33000平方米,有殿堂、楼阁各类建筑29座,帝佛合一的格局,既有金碧辉煌皇家寺庙的宏大规模,又是佛门圣地“曼陀罗佛国世界的中心”。整座寺庙平面布局严谨,以大雄宝殿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是汉族寺庙传统的伽蓝七堂式布局(伽蓝,即寺庙。七堂一般是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建有钟楼,鼓楼,东西配殿)。后半部是藏式形式,是仿西藏三摩耶庙的形式修建的曼陀罗,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便供奉在主体建筑大乘之阁中。2007年,普宁寺被评为我国首批5A级佛教圣地。 普宁寺位于承德市避暑山庄北部烈河畔,由于寺内有一尊金漆木雕大佛,俗称大佛寺。普宁寺地理位轩适中,建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占地33000平方米,是外八庙宗教活动的中心。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朝军队平定了准噶尔蒙古台吉达瓦齐叛乱。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清政府依照西藏三摩耶庙的形式,修建了这座-寺。普宁寺的修建和取名都表明清政府希望天下永远太平统一、人民安居乐业的愿望。 普宁寺,俗称大佛寺,始建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普宁”普天下安事羲。 普宁寺的总平面布局呈纵深对称式格局,一条明显的中轴线贯穿南北,主要建筑都位於中轴线上。普宁寺的建筑风格明显分为两部分,前部采用“伽蓝七堂”式布局,後部采用“蔓陀罗’式布局。 大乘之阁是普宁寺建筑的热潮,总高39米,是我国现存古建中较高的一座,占第三位。阁内供奉一尊世界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千手千眼观世音.观音高22.28米,腰围15米,重约二百一十吨,用木材近一百二十立方米,其造形优美比例匀称,堪称世界艺林中的精品。普宁寺 普宁寺 普宁寺 普宁寺 |
磬棰峰 | 磬棰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导游 磬锤峰的形成得归功于地质运动,数百万年以来,随着地壳运动,承德渐渐形成许多千奇百怪的岩石,在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下,构成了千岩竞秀的“丹霞地貌”。 看点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承德一带是汪洋大海,磬锤峰处是海眼,岸边人以捕鱼为生。有一个海怪经常出来吃人,一个小伙子为民除害,用鱼叉扎瞎了海怪双眼。龙王大怒,将小伙子擒入龙宫绑在后花园,准备剖腹挖心。龙女路过见小伙儿眉清目秀,威武不屈,遂产生爱慕之情,决心搭救。于是就盗取了龙王的定海针,带小伙子逃出龙宫。龙王派兵追赶,龙女便甩出定海针,将海眼堵住,这里就渐渐变成了陆地,龙王无奈就逃到别的大海去了。龙女和小伙子结了婚,日子过得很美满。 玉皇大帝知道以后就派兵来抓龙女,龙女宁死不屈,被点化成桑树,栽在定海针即棒槌山半山腰上。现在这棵桑树还年年结出桑葚,色儿白,个儿大,味甜。老人们说,若是能吃到它,年轻人长生不老,老年人返老还童,有情人终成眷属,蜜月夫妇能白头偕老。 介绍 位于市区东部的磬锤峰国家森林公园内,因其形似棒槌,故又俗称棒槌山。罄锤峰古称石挺,是河北承德的名山,走在承德市区,抬眼即可见到这一景观。 河北承德市 |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 |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森林公园,位于承德坝上地区,在清朝属著名的皇家猎苑之一“木兰围场”的一部分。森林公园总面积41万亩,其中森林景观106万亩,草原景观20万亩,森林覆盖率75.2%。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承德市围场县北部,北邻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镇,距承德市区240公里,距北京460公里。是清代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总面积141万亩,海拔高度在1100米-1940米之间。属寒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气候凉爽,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25°C。这里动植物种类繁多,既可观赏,又可开展狩猎。全园规划6大类型景观,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休闲度假的天堂”。属国家一级旅游资源,“生态、皇家、民俗”独具特色。 这里位于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交汇地带,地形结构和植被复杂。山地高原交相呼应;丘陵曼甸连绵起伏;河流湖泊星罗棋布;森林草原交错相连。尤其是浩瀚的-与大面积天然草原浑然一体,优美壮观。满、蒙、汉三民族人民聚居在一起,文化相互交融,民族风情浓厚。可以品尝满蒙风味的饮食,参与满蒙民族的民俗活动,开展民族风情旅游。 公园荣誉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1999年被河北省政府命名为“生态旅游示范区”,省林业局在此建立了“河北省林业艰苦创业示范教育基地”;2002年先后被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和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思想教育基地”和“再造秀美山川示范教育基地”;同年,又通过了国家旅游局验收,跨入了AAAA级旅游景区行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展示河北省林业的一个重要窗口。2003年被共青团河北省委、河北省环保局首批命名为“河北省青少年生态环境教育基地”。2005年在由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旅游商会、亚太旅游联合会、世界华侨华人旅游合作组织、首都旅游集团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外旅游品牌推介活动”中,被评选推介为中国最佳森林公园。2006年公园被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评为“爱国报国全国模范先进单位”,被承德市评为“文明风景旅游区”;在“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评选中获银奖。2007年被河北省旅游局评为“诚信旅游景区”和“百姓最喜爱的魅力景区”,在中国自驾车旅游100强目的地评选活动进入前50强,在中国林木网通过网民评选,入选“金榜十强”,被河北省林业局评为“五星级森林公园”,2008年公园荣获“中国最佳旅游品牌景区”、2009年公园荣获“河北最美三十景”、“中国最佳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明星旅游目的地”等荣誉,2010年荣获“河北质量诚信5A级品牌企业”称号。 历史文化 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在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大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乱”之后,巡幸塞外,看中了这块“南拱京师,北控漠北,山川险峻,里程适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康熙大帝借皇帝“春搜、夏苗、秋狝、冬狩”四季狩猎的古代礼仪,同时锤练满族八旗的战斗力,实行怀柔政策绥服蒙古,遏制沙俄侵略北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等巩固国家政权的多种政治因素,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等部“敬献牧场,肇开灵圃,岁行秋狝”的名义,设置了“木兰围场”,将“木兰秋狝”定为祖制。史学家称之为“肄武绥藩”。据历史记载,木兰围场作为塞外的皇家猎苑,自康熙二十年至嘉庆二十五年的139年间,康熙、乾隆、嘉庆三位皇帝共举行木兰秋狝105次,在塞罕坝留下了亮兵台、将军泡子、十二座联营、塞北佛石庙、乾隆殪虎洞、翠花宫、扣垦坟等历史遗迹和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自然风光 塞罕坝最美的是生态,最具特色的是森林草原景观,一年四季,风光各异,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这里是河的源头。良好的森林植被孕育了众多的河流、湖泊、沼泽和湿地。境内较大的河流有六条,其中的吐力根河、阴河是华北、东北两条重要河流滦河、辽河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较大的湖泊有七星湖、泰丰湖、月亮湖、太阳湖等,还有大面积的沼泽和湿地。塞罕坝的河流甘甜清冽,湖水波光潋滟,真正展现了水的多、清、静、柔之美。 这里是云的故乡。塞罕坝天高气爽,尤其是秋季,湛蓝湛蓝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和青藏高原的蓝天白云一样美。云儿有时离人很近,就漂浮在人的头顶,天低云淡,似乎伸手可得;有时又离的很远,挂在天边,只能举目远眺;有时满天薄布,丝丝缕缕;有时在天一方,团团朵朵。或洁白如棉、或红彤如火,或轻薄如纱、或厚重如山,似山峰,如波浪,千形百态,时走时停,让人心旷神怡、浑然忘我。 这里是花的世界,夏季的塞罕坝是一个天然的大花园,最漂亮的首推沼泽地里连片绽放的金莲花,随风摇摆,满眼金黄;还有鲜红的野百合、纯黄的野罂粟、淡紫的野菊花、紫色的铜罗花、雪白的走马芹、紫蓝色的柳蓝、鸽子蓝、粉白的干枝梅……林间里、草地上,数不清的各种野花满山遍野竞相开放,到处是万紫千红,无边锦绣。 这里是林的海洋,塞罕坝森林公园总面积142.6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10万亩。森林主要以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为主,还有白桦、山杨、柞树、五角枫等。登高而望,无边无际的森林随山起伏,碧波荡漾,集中连片的百万亩森林就象绿色的海洋,波澜壮阔,蔚为壮观。 塞罕坝还有广阔的草原和平坦的林间空地,到处都是草美花香,绚丽多彩。春季的塞罕坝冰消雪融,一片新绿;夏季的塞罕坝是一块万顷绿毯,绣满鲜花绿树,犹如天然织就的壮锦;秋季的塞罕坝蓝天白云、湖光山色,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冬季的塞罕冰封雪飘、银装素裹,雪映青松、走兽藏林,更有无穷韵味。 塞罕坝空气清新,气候凉爽,盛夏温度平均在25,最高不过30℃,公园内野生动物繁多,有獐、狍、鹿、狼、野猪、狐、豹、野兔、禽鸡等和各种鸟类,盛产蘑菇、蕨菜等珍贵的天然绿色食品。塞罕坝森林公园是观-、踏草原、避酷暑、回自然难得的胜地。 |
董存瑞烈士陵园 | 董存瑞烈士陵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董存瑞烈士陵园位于河北省隆化县城西北的苔山脚下伊逊河东岸,是为纪念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烈士于1954年在清康熙皇帝波洛河屯行宫旧址上修建的。陵园占地9.16万平方米,是全国以烈士名字命名的陵园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园内有纪念牌楼、烈士纪念碑、董存瑞烈士塑像、烈士墓、纪念馆、碑林等13项主体建筑。并珍藏了老一辈革命家、学者、知名人士为存瑞烈士的题词、书画210余件。该园198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国家民政部定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96年9月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和向中小学推荐的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底入选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8年被河北省纪委、河北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省廉政教育示范基地。2009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命名为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12年被0河北省委命名为河北省首批“中-史教育基地”,被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评为河北省五星级公园。 为纪念英雄董存瑞的不朽业绩,1954年经原热河北省政府批准并拨专款,在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清康熙皇帝波洛河屯行宫的旧址上修建了董存瑞烈士陵园。陵园位于隆化县城西北部的苔山脚下、伊逊河东岸,距承德市北60公里处。1954年始建,后几次扩建,现占地面积7.1万平方米。陵园是具有民族风格和鲜明时代特色的仿古建筑。 基本简介 陵园的平面布局为中轴对称式,坐北面南依次为:大门、牌楼、董存瑞塑像、董存瑞纪念碑和董存瑞墓。大门中间横额上是萧克将军为陵园题写的园名“董存瑞烈士陵园”。牌楼两侧是董存瑞烈士碑亭和革命烈士碑亭,以及董存瑞烈士和革命烈士两座纪念馆。在亭、馆间两条对角线交点上,是翠柏簇拥的董存瑞烈士塑像。英雄身着军装,昂首挺胸,左手高擎0包,右手紧握拉开的导火索,再现了董存瑞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建筑风格 董存瑞烈士陵园占地71000平方米,主体纪念建筑十项,建筑形式融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精神于一体,既宏伟壮观,又庄严肃穆。平面布局为中轴对称式,在长369米的中央主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是:大门、牌楼、塑像、纪念碑、墓。在牌楼侧后47米的两条副轴线上,是相对称的董存瑞碑亭和革命烈士碑亭;董存瑞烈士纪念馆和国防教育馆;还有两座题词碑廊,整个建筑群体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纪念体系。 董存瑞烈士陵园大门建于1960年,四根门柱均为巍巍丰碑式造型,象征着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永存世人心中,而柱头上镌刻的齿轮与麦穗,象征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红色政权,在门柱中间横额上是萧克将军为陵园题写的“董存瑞烈士陵园”七个黑色大字,笔势跌宕,苍劲浑厚。 陵园牌楼建于1961年,属烈士陵园的早期建筑,它的形式是仿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牌楼。该建筑高7.5米。牌楼上借用了毛泽东主席当年为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题写的“死难烈士万岁”这六个金色大字,在这里象征着革命精神与山河共存。 在陵园的东、西侧轴线上,各矗立着一座角亭。东亭是董存瑞烈士纪念亭,建于1961年,它的外型与内部结构是仿朝鲜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纪念亭。亭子中间的这座纪念碑,为钢筋水泥筑成,外饰白砬水磨石,正面镌刻着“董存瑞烈士永垂不朽”九个贴金大字,背面用红色小楷书记述了董存瑞烈士的英雄事迹;对面西亭为革命烈士纪念亭,结构与东亭完全相同,亭中碑上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贴金大字。 在亭、馆间两条对角线交点上,是翠柏簇拥的董存瑞烈士塑像。英雄身着军装,昂首挺胸,左手高擎0包,右手攥紧拳头,再现了董存瑞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椭圆形的纪念广场的中央,屹立着高耸入云的纪念碑,碑体正面镶嵌的汉白玉碑心石上,镌刻着-元帅的亲笔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顶端是一颗光芒四射的五角金星,象征着英雄的革命精神与山河共存,永远照耀后人。 董存瑞题词碑廊,东西各一座,每座总高4米,长24米,基座宽3.2米。2座共镶嵌着由中国黑花岗岩刻制而成的党和国家领导聂荣臻、-、程子华、-、朱学范等及知名人士为董存瑞题词47块纪念碑的身后,就是烈士英灵安息的地方——董存瑞墓,坟墓是用水泥建的,建在一个平台上面,前面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董存瑞烈士之墓”,后面有一扇小铁门,与前面的墓碑相对,推开门,正中央放着一口四尺长的棺材,上面粘贴着董存瑞的遗像,棺材里面放着一个木牌,木牌上面是用朱砂写下的九个字:“以此木代替烈士遗骨”。 董存瑞 (1929~1948) 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出生在察哈尔省怀来县(今属河北省)南山堡村。全家六个孩子,他排行老四,乳名叫“四蛋子”。6岁时,他就与羊群为伍,风里来,雨里去,长得敦敦实实。机灵顽皮,胆子大,爬树像个小猴儿,爬山像个小兔,成了南山堡的“穷孩子王”。 1940年初春伊始,家家户户的炕头上都谈论着一个新鲜话题:“八路军来了!”由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部队来到平北…… 详细++ 董存瑞 (1929~1948) 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出生在察哈尔省怀来县(今属河北省)南山堡村。全家六个孩子,他排行老四,乳名叫“四蛋子”。6岁时,他就与羊群为伍,风里来,雨里去,长得敦敦实实。机灵顽皮,胆子大,爬树像个小猴儿,爬山像个小兔,成了南山堡的“穷孩子王”。 1940年初春伊始,家家户户的炕头上都谈论着一个新鲜话题:“八路军来了!”由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部队来到平北……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