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北省 >>衡水 >> 枣强县 >> 马屯镇

马屯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董仲舒祠堂遗址

董仲舒祠堂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董仲舒祠堂遗址”位于枣强县王常乡后旧县村村西,始于明代,对于我们研究和探讨董仲舒儒学文化和明代祠堂建筑风格等提供了重要依据。董仲舒,枣强人,西汉经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对《春秋》领悟深透。在继承发展传统儒学基础上。创立了新儒学。汉武帝采纳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确立儒学为国家政治学说。从此开两千年封建社会奉儒学为正统思想之先河,历代封建帝王称他为“阐道醇儒”,世人称“董二圣”。  他的主要著作《春秋繁露》、《春秋决事比》、《春秋决疑》、《举贤良对策》等。现董仲舒祠堂遗址上,保存有董仲舒保护室一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董仲舒石像,置于内。保护室东西8米,南北6米,占地面积为48平方米。遗址,东西长151米,南北150米,占地面积为22600平方米。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韩安甫及妻姚氏施财重修祠宇,明三暗五。匾额“阐道醇儒”,门两侧木雕对联“才贯天人共仰廷陈三策,文兼敦化永传学富五车”,绿瓦盖顶,饰有脊兽,飞檐翼张,雕梁画栋。木雕阁内奉董仲舒石像。院落幽深,苍松参天,东西廊庑各二间,石碑一通。昂首怒目。歇山大门,门楣董子祠,门内一影壁,四周高墙围绕,祠前有一角亭,内立三策碑,左右一古井一池塘,正前方有长方平台,寓意属笔对策。历经风雨沧桑,天灾兵祸,民贫无力修善而倾圮。  地址:枣强县王常乡后旧县村村西  咨询电话:0318—2026053      王常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6.1公里。乡政府驻地后东王常村。前旧县村为枣强县最早县治所所在地,后旧县村是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故里。该乡交通便利,枣(强)景(县)路、石(石家庄)德(州)路从境内横穿而过。乡级公路通往县城。 全乡总面积60平方公里,辖40个行政村,皆为自然村。全乡共6810户,21110人。 该乡地处清凉江及其东支流之间,地势低洼,沿……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三十六烈士墓

三十六烈士墓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在枣强县县城第二小学家属院附近,有一座“三十六烈士墓”,这里长眠着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殉难的36位英雄。  上个世纪40年代初,在日寇发动“铁壁合围”对华北平原展开大扫荡的背景下,1940年1月17日早晨,当时的枣强县县长郭鲁率县政府人员和县大队与敌人展开游击战,不想在景村被数倍于己的敌人包围。抗日志士们满腔热血,靠残旧的步枪与敌人展开激战,无奈敌人装备精良,我抗日力量为敌击溃,除去奋力冲出者和阵亡者,共有36人被俘。  为搜集情报,日寇把36名抗日志士掳至枣强县城,对他们严刑逼供,可志士们铁骨铮铮,无一屈服。看招降无望,日寇恼羞成怒,1月19日凌晨,他们把36名抗日志士押至县城东门外,残忍地用刺刀杀害了,尸骨弃于事先挖好的大坑内。  1954年4月,为缅怀先烈、告慰英灵,枣强县人民政府在原址上立碑纪念,是为枣强县抗日殉国三十六烈士墓。  地址:枣强县王常乡后旧县村村西  咨询电话:0318—2026053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董仲舒石像

  董仲舒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学家,由于他的思想观点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为历代统治王朝所推崇,称之为“董二圣”。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统治阶级在他的家乡立祠雕像,从山西运来巨石,聘请丁名工匠。相传,石头运到河北枣强县旧县村就是运不动了,人们以此当做董子故里,在此建了董子庙,雕刻了一尊石像安放于庙中。  石像位于旧县村西几十米处。坐式,双手捧一笏板,高2.5米,重约4吨。像前左右各有一聋男哑女守侍,庙前有一石碑。像背后刻有:“明万历三十六年十月旧县村施财弟子管正尊韩安辅妻姚氏”。1946年土改时,庙被拆除,石像置于露天。:“文革”中“批林批孔”,又被推倒,鼻面和笏板多处被损坏,石碑移到他处,(近来已在村内水坑出口水上找到,石像全身已出现多处裂痕。)  1982年九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项目。  地址:枣强县王常乡后旧县村村西  咨询电话:0318—2026053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马屯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马屯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