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太原 >> 万柏林区 >> 万柏林街道

万柏林街道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狐偃 (?~629)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狐偃(?——629年),姬姓狐氏,字子犯,因是晋文公之舅,又字舅犯、咎犯。春秋时晋国大夫,生年不详。论其生世,《国语·晋语四》载:“狐氏出自唐叔。狐姬,伯行(狐突字)之子也,实生重耳。”史家考:“狐氏出自旧族,与周同姓,姬太伯居于戎,故以狐为氏。”(见载《中国史研究·论春秋中山与晋国的关系》)可见,春秋时白狄部中山国之狐氏,是周王朝姬姓宗族融于白狄部族的一支,是唐侯叔虞之后裔。到晋献公执政时,迎娶了狐突之女狐姬为后,于是,狐突并其二子相继入晋为大夫。  关于狐偃为何方人氏:史无载。但有史传曰:姬太伯之裔狐突,居于狐爷山。查狐爷山也称马鞍山、狐偃山,在今交城、古交、清徐三县相交之吕梁山中部。《交城县志》记:“为交城一邑之主峰也,左右两峰屹立,中凹如马鞍,故名。西峰顶有狐突并二子墓焉”,故世称狐爷(偃)山。在今清徐县边山仍有金元时所建狐突庙,祠宇弘畅,塑像如生,为国家级保护单位。这些史传、史载、山名、庙宇、墓葬,从多个方面揭示:晋文公的股肱之臣狐偃,世出姬周之族,是唐叔虞之后,后融入白狄部,籍属太原,当毋庸置疑之事。  狐偃离狄归晋后,始终追随晋公子重耳,他们既为甥舅,又为主仆。重耳重士纳贤,颇有佳名,《左传·昭公三年》有记曰:“先君文公,好学不武,生年十七,有先大夫子余(赵衰)、子犯为腹心,有魏犨、贾佗为股肱。”逮晋“骊姬之乱”,太子申生被“谮杀”,公子重耳为避杀身之祸,亡命国外,走投难卜。是狐偃献策:“去狄国吧!狄距晋近而无交往,鄙陋小国与周边邻国有积怨、投奔那里既容易到达,又便于藏匿,还可以和其共分忧患,凭借它洞悉晋国形势,静观诸侯行动,相机而动,没有不成功的”(《国语·晋语二》)。于是,重耳一行奔狄而去,避难于舅氏之狄。  在狄12年之久,重耳乐不思晋。又是狐偃献策:“当年投狄,非图安乐,乃为将来返晋成就大业。现安定既久,当须图兴,是应该离开这里,到诸侯大国去,求得援助了(《国语·晋语四》)”于是,重耳一行离开狄国,开始了7年的“周游列国”。在齐国重耳受到桓公的优待并娶姜氏之女为妾,“遂无去心”,“有终焉之志”(《晋语四》),见此,狐偃恐重耳丧志,遂与赵衰合谋,将其灌醉,乘醉离齐。在秦国穆公厚待重耳,适晋惠公殁,子圉继位是为晋怀公。怀公惧重耳复国,便下令:凡追随重耳-在外者,限期返晋,“期尽不到者,尽灭其家。”狐偃等抗命不应召,拒不返晋。怀公遂囚狐突,欲逼狐偃就范,哪知狐突置死于不顾,痛驳怀公:“父教子忠,古之制也。今臣之子,重在重耳,若子召子,教之贰也。”真可谓义正词严。  重耳亡命秦时,秦穆公欲将其女怀嬴嫁与重耳。重耳因怀嬴曾为子圉妻,心存顾忌。狐偃则劝重耳迎纳秦女,取得穆公信任,以复国大业为重。最终婚媾怀嬴,结-之好,获得强秦支持,登晋侯位,史称晋文公。  重耳复国后,周王室发生王子带叛乱,告急于晋。时晋公刚刚临位,欲稳晋政举棋不定。狐偃却认为这是强晋的天赐良机,是“继父(侯)之业,定武(公)之功,辟土安疆”的大好时机;是“补周室之阙,勤天子之难,成教垂成”的难得机遇(《吕氏春秋·不广》)。坚定了文公“匡扶王室,号令诸侯”的大举。对此后世史家评道:“举事义且利,以立大功,文公可谓智矣,此咎犯之谋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在晋楚城濮之战时,文公“退避三舍”,既报楚王当年恩惠,又不失信于天下,还产生“骄兵之效”,最终获得以弱胜强之大捷,一战而霸中原,一战而成霸业。这都于狐偃运筹帷幄、多出奇谋,文公计从言听,善纳臣言,互为表里,璧合珠联,休戚相关。许多史书在评价文公霸业时都说:文公“返国四年而霸”,“无他故异物,从狐偃谋”(《吕氏春秋·义赏》);“狐偃多谋,为文公首要谋臣,有‘纳襄王示义,伐原誓信,大?于被庐示礼之三德’,对文公霸业起过重要作用”(《晋国史》);就连文公心腹赵衰也说:“夫三德者,偃之出也,以德纪民,其章大也。”  终狐偃一生,可谓谋广、谋谨、谋奇,其有才,而文公识之。诚如古训:“偃言万世之功”(《史记·晋世家》);“文公染于舅犯,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吕氏春秋·当染》);更有人以为:狐偃之智虽宏,然其品格之高在于目标既定、矢志不移,其谋之后、固为诚义。  [以上内容由"阳光の海岸"分享。]

王翰 (687~726) “边塞诗派”先驱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翰(《旧唐书》作王瀚),唐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定工翰生卒年为公元687至726年,并未提出确切的材料依据。  据两唐书本传,王翰少年时豪健恃才,性格豪放,倜傥不羁,登进士第后,仍然每日以饮酒为事。其登第的时间,《唐才子传》云为景云元年( 710年),徐松《登科记考》云为景云二年。徐松所考,不为无理,今人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丛考·王翰考》以之为景云元年登第。  《旧唐书》本传中记载说:王翰登第后,“并州长史张惠贞奇其才,礼接甚厚,翰感之,撰乐词以叙情,于席上自唱自舞,神气豪迈。张说镇并州,礼翰益至。”张嘉贞任并州长史,在开元四年( 716年)至开元八年( 720年),这段时间,王翰未担任官职,居住本乡太原,受到张嘉贞的礼遇。张嘉贞入朝后,张说为并州长史。张说开元八、九年为并州长史时,王翰曾举直言极谏、超拔群类等制科,又一度调为昌乐县尉。  开元九年( 721年)张说入朝为相,在张说荐引下,王翰即于本年或次年上半年入朝任秘书正字之职,又擢驾部员外郎。  张说当时不但在政治上居宰相之位,而且是一个有成就的诗人,在文坛上俨然是一宗主,尤重词学之士。由于他的汲引,一批文人学土如张九龄、贺知章等常游其门,王翰也在其中,因此得与张九龄等名诗人交往。  王翰家资富饶,性格豪放不羁,以至后来还是“枥多名马,家有伎乐”,“发言立意,自比王侯。颐指侪类,人多嫉之。”因此张说罢相后,王翰便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虽已遭逢如此,但他到仙州后,还是“日聚英豪,从禽击鼓,恣为欢赏”。于是,又被贬为道州司马,未至道州而卒于途中。卒年,据今人傅璇琮所考,约在开元中。  王翰仕途不得意,吃亏在他的豪放不羁的性格。而他的这种性格,却有助于成为一个名诗人。他的诗,感情奔放,词华流丽,为人所爱。《凉州词》为历代传诵之作:“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当时著名学者徐坚与张说品论文坛人物,问张说今之后进,文词孰贤,张说有“王翰之文,有如琼林玉--”等语,知其文亦为时人所重。杜华亦为当时学土,其母崔氏云:“吾闻孟母三迁。吾今欲卜居,使汝与王翰为邻,足矣!”于此可见王翰当时才名。  令人惋惜的是,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据《旧唐书》本传和《新唐书·艺文志》载,王翰有文集十卷,宋代已不传,晁公武、陈振孙二家都未著录。令其诗载于《全唐诗》者,只有13首。  [以上内容由"kyzhou"分享。]

李存信 (862~902)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存信(862-902年)本姓张污落,其父张君政,回鹘怀化郡王李思忠之部人。聪敏多计,少善骑射,能四夷语,通六蕃书。   从李克用平定黄巢,屡有功勋,晋王李克用收为养子 。大顺元年,迁马步军都指挥使,与李存孝击破张浚军于平阳。李存孝谋反既诛,以为蕃汉都校,讨伐李匡俦,招降赫连铎、白义诚,从伐王行瑜,积功官至检校司空、郴州刺史。  李克用遣将救朱宣,李存信屯于莘县,为罗弘信所击,大败,遗亡晋王亲子落落。后讨刘仁恭,又败于安塞。晋王大怒,将杀之,存信叩头谢罪而免。光化年间,由是大惧,时常称疾。天复二年,卒于晋阳,年四十一。天福中,赠太师、中书令,追封赵国公。  [以上内容由"剪 烛"分享。]

乔琳 (?~784) 唐朝宰相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乔琳(?-784年),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朝宰相。  乔琳进士及第,历任成武县尉、监察御史、巴州司户、南郭县令、果绵遂三州刺史、大理少卿、怀州刺史等职,曾先后进入郭子仪、张献诚、鲜于叔明的幕府。唐德宗继位后,乔琳拜相,授御史大夫、同平章事,但无宰相之才,被罢为工部尚书。  朱泚之乱时,乔琳随唐德宗出幸奉天,改任吏部尚书。兴元元年(784年),乔琳以老迈为由,与德宗分手,并削发为僧。但却被朱泚追回长安,授吏部尚书。朱泚败亡后,乔琳被处斩。欧阳修、宋祁著《新唐书》时,将其列入《叛臣传》。  [以上内容由"江山小米"分享。]

杨洪 (1381~1451)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杨洪(1381——1451),明朝中期将领。   在河北省赤城县城东南七公里的寨顶山下,青乐岗畔,有一座肃穆庄严的古墓。坐北面南,形制极好——滚滚沽水南绕墓地而蜿蜒东去;厚厚土原北依高山而沐日南来。开阔的神道两旁散落遗存着诸多石像生和石牌楼、望柱,历经五百余年的风雨剥蚀,虽斑驳陆离,但仍然气势雄伟,栩栩如生。墓地碑刻林立,字迹可辨,记载着墓主一生戍卫北国边疆、屯垦良田、建立社学、修筑城堡、振起荒颓、宁息边事、诲抚边民的辉煌业绩。他就是明永乐至正统间昌平侯、镇朔大将军、宣府总兵、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杨洪。   杨洪(1381——1451)字宗道,祖籍山西太原。是北宋名将杨业(即电影、戏剧《杨家将》中的主人公杨继业的原型)的后代。据墓碑记载:杨业与宋赠封太师的播州(今贵州)杨端属同谱同宗,杨端于唐末以挠勇应募,并应诏攻陷播州后,子孙仕官,从而继守播州,人称“杨播州”。杨业生莫州刺史(莫州:河北任丘一带)杨延朗;延朗生广州刺史杨充广;充广生德州刺史杨贵迁。杨充广曾持节广西,见杨播州之孙杨昭无子,甚为怜悯,便以其子贵迁过继给杨昭而嗣之。从此,守播州者都是杨业的嫡传后代。贵迁生促义即光震;杨光震生武节大夫文广;杨文广生三子,长子名惟聪,杨惟聪生子杨选;杨选生十三子,有一子名叫杨辀,南宋时曾为江苏六合县令。自杨辀之后因其家久居六合,遂称为六合人(《明史》也称杨洪为六合人)。杨辀又数传约四至五代至杨顺,杨顺(杨洪曾祖)正值元代,因其注重气节而“隐德弗耀”,终身不仕。其子杨政(杨洪祖父)倜傥有志,又值元末,从明太祖朱元璋勇起义师,积有战功,被授为(陕西)汉中卫百户令。其生三子,长子名杨景(杨洪父),魁伟豪迈,咄咄英姿,不同凡响。明初,杨政随主帅常国公(常遇春)攻克姑苏(苏州),正值杨景及冠,杨政有意为杨景在苏州城择配完婚。部属都说:若要择媳唯城中施氏之女最好。杨政采纳众言,遂娶世居姑苏府城骆驼桥的大姓施氏子良之女施妙岩(杨洪母)。施子良,吴郡人。唐袁州宜春施尉旭的后代,世为官族。子良有隐德,其女施妙岩聪慧贤淑。“生而端瑾,寡言笑,惟日事闺门,足未尝至中庭,习知女史,为子良所钟爱。”“杨氏即纳聘,施氏妙岩遂聘于杨氏”《施氏基表》。杨洪母施妙岩与其父杨景成婚后,“事舅姑(公婆)致孝敬;待妯娌以辑睦,抚子女,慈而知教;持家务,宽而有制。秀外惠中,是仪是则,咸称贤淑”《施氏墓表》。  建文四年  (1402年),即“靖难”之战的最后一年。在此战役中,杨洪父杨景为南军中一百户令,于四月廿七日战死于灵璧(今安徽省灵璧县)。洪母施氏得知这一恶噩“绝而复苏,号恸不止,闻者感泣”。然而洪母不仅端谨贤淑,且昭然刚烈,深明大义。丈夫殁于王事,家道中微,她毅然挺立。对其子女则辛勤抚其幼,严教训其长。显现了一个熟读女史的女性的刚烈和母爱的伟大。永乐元年(1403年),杨洪袭父职,远戍塞外开平(今内蒙正兰旗东北),而后回苏州迎母就养。杨洪每奉命出剿敌寇,其母必恒诚曰:“捐躯国家,乃吾杨氏之家法也!汝父殁于战,吾虽常痛其不幸,然无益之,汝当奋身以绍续前人之烈,吾有汝弟在,慎毋以我为意也!”《施氏墓表》。杨洪奉承唯谨。凡战则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后来以功而官拜都督,爵至封侯,位登极品,萃兹一门,芳声伟绩迈于当世,皆以其母教诲之力所致也!在正统十年(1445年)杨洪为其母立的墓表中,后人会深深地感到,杨母把一腔浓浓的母子之情,都寓于在那报效国家的深明大义之中。因此,杨洪对其母敬重异常。  永乐元年  (1403年),22岁的杨洪袭父职 (百户令),从苏州而远戍塞外开平卫。临行,众人问:“你北上数千里之外的开平戍边,那里寒风荒野,地瘠民苦,战火连年,生死难测,你果真不害怕吗?”杨洪说:“大丈夫立功扬名,宁有在百步之内!”遂谈笑而往。当时成安侯郭亮守备开平。郭亮,合肥人,“靖难”战役初为永平卫千户。永乐七年(1409年)守开平(即开平卫),永乐二十年卒,赠兴国公,谥忠壮。郭亮当时一见杨洪甚为喜悦,置之幕下资论军事,深见器重。永乐八年(1410年)四月,杨洪率部随永乐帝北征,经威虏镇、渡饮马洞,追击本雅失里。五月十六日追至斡难河,大败之,本雅失里以七骑逃遁。在这场激战中,杨洪搏杀陷阵,获人马而还,永乐帝甚为喜欢并曰:“此乃将才也!”令识其名,以俟擢用。也正是由此,杨洪便开始了他由百户至都督四十余年的征战。  永乐十一年  (1413年),永乐帝封阿鲁台为和宁王以牵制瓦剌。同年冬十一月,瓦剌马哈木兵渡饮马河,阿鲁台告警。永乐帝命边将严加守备,命陕西、山西及潼关等五卫兵驻宣府(今宣化),中都、辽东、河南三都指挥使司及武平四卫兵会北京,应城伯孙岩备开平。永乐十二年三月,永乐帝率大军兵发北京,亲征瓦剌。六月追击马哈木残部至土剌河,马哈木宵遁。自此直至永乐末,年过六甸的永乐帝曾先后五次取道宣化、赤城、独石或张家口、大同亲征迤北。最后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驾崩在征途中的榆木川。但对迤北诸部尤其是瓦剌,始终未造成毁灭性打击。以致其还乘隙休养生息、厉兵秣马,由此,在二十五年后即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  洪熙元年至宣德二年  (1427年),杨洪随从阳武侯薛禄征大松岭。薛禄,后军都督,山东胶县人,排行第六,军中称薛六,以勇武善战著称至官,位尊之后,改称薛禄。宣德间为镇朔大将军,巡边并充总兵官,多次备御宣府、开平等地。宣德五年(1430年)薛禄向朝廷上 书,建议在永宁卫(今北京市延庆县永宁镇)团山及雕鹗、赤城、云州、独石宜筑城堡,以利守御,宣宗准此奏,并发军民三万六千人赴工筑城,精骑一千五百人护之,皆听薛禄节制。由是,赤城、云州、独石等城堡拔地而起,其中独石、云州古城至今还巍然屹立。大松岭之战,杨洪首冲敌阵,击败敌众,获其人马而还,升为正千户(正五品)。宣德五年冬,敌再犯潮河川,当时开平卫已从塞外旧治迁入独石(今赤城县独石口镇)。杨洪正征战、镇守在独石一带,随从都督方政追击敌寇,获其人马器械而还。宣德六年(1431年)敌又犯大石门,杨洪系命迎敌,列营相向,徉示不动,以麻痹敌人。然后密选轻骑,绕道出奇后放,敌阵大乱,无一逃遁。遂解甲投降。其部下士卒欲杀降兵,杨洪制止说:“杀降非勇武者所为,不能滥杀。”并亲自救起平章(即:平章政事,元时地方高级长官)脱脱等。敌虏尽服,奏闻朝廷,对其褒奖有加。  宣德七年  (1432年),朝廷针对敌情,计议在西猫峪(今赤城县-乡)这一战略要地,置兵-,以备边塞。此时杨洪在塞外永宁、赤城、独石一带征战、驻守已有二十余年,对该地的地形、地貌,备御形势十分熟悉,且朝廷对其战绩亦多有奏闻,认为其可当此任。遂命杨洪筑城并驻守。杨洪系命率士卒约万人于荒山野岭之间,荆棘丛林之中“披榛莽、筑城堡、立峰堆,逾月而成”《杨洪神道碑》。若大的一座城且西部城墙全筑在山上,不足两月就已筑成,真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时至五百多年后的今天,若登上城内西山俯瞰全城,面对那高大的起伏于平川与山梁上的城墙,感叹之情会悠然而生。城筑好后,杨洪召集众将士说:“现在城已筑好,吾与尔等一样孤悬一城,从此就要长期驻守在这里了,在这穷荒边塞,人在则城在,城毁则人亡。我们大家一定齐心协力、死守此城,切不要怀有二心。”杨洪遂与广大将士同甘共苦、忧喜相关;对部下士卒资助嫁娶、治疗疾病,关怀备至。从此,人心安和、士气高昂,使众将士卒不觉得自己是在穷荒的塞外孤城。也正是从此,便有了“-”这一名字,赤城北部-一带便有了人烟而得以开拓发展至今。宣德八年(1433年)杨洪以-城为大本营,率兵追剿边寇,败敌于红山。九年(1434年)追袭剿边以功升指挥佥事(正四品)。十年(1435年),朝廷以问边计驿,如杨洪至北京升指挥使(正三品),并命其充游击将军、统率万全都司(今万全县)精兵二千、厩马一千二百。巡备北边至开平旧治簸箕河一带,因大破敌众,生擒敌首脱脱白暧台,以功升都指挥佥事(正三品)。  正统元年  (1436年)英宗即位,兵部尚书王骥(束鹿人),奉命巡边督军,斩临阵脱逃者都指挥使(正二品)安敬,使边境肃然。回京后向英宗帝进言:“边军怯弱,应速选人加强训练,杨洪可当此任。”当时先朝宿将已尽,杨洪后起,又以敢战而著名,为人机变敏捷,善出奇捣虚,虽为偏将,朝中大臣都知道他的能力。也有个别人想诋毁他,但总是被英宗帝曲护,由此杨洪则得以施展其才华。正统二年(1437年),刑部尚书魏源督边事到-,杨洪部下指挥使杜衡、部卒李全皆奸佞之徒,因私憾向魏源诬告杨洪,魏源奏闻朝廷后,英宗帝采纳魏源直言,明其-,将杜衡贬谪广西,将部卒李全交给杨洪处置。由此还引出一段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的佛爷——狗吃了”。即:久戍边关的杨洪,不仅力倡修武,更图文治。他极好建庙宇以行高台教化;立社学训育边地军民。在他的倡导下,于-城中兴建各种庙宇。值此,杜衡、李全之辈诬告杨洪意在-城中修筑宫殿楼台。想拥兵自立称王称帝,与朝廷分庭抗礼。英宗帝信以为真,速派人调查此事。消息由京师传到塞外,急坏了正在督工修庙的杨洪。面对一座座没有圣像的庙宇、殿堂,怎么辩解呢?情急之下有人建议,用荞面捏圣像可速干而不裂,且马上就能彩绘。杨洪采纳此言,令所有彩塑工匠一夜之间用荞面塑好了各庙宇中的所有圣像。京师来人见城中井然有序,庙宇栉次鳞比,圣像妙好庄严,一派和平景象,决无构筑宫殿、分庭抗礼之兆。使杜衡、李全之辈诬告休矣!待钦差走后,庙内看护松懈,城中猎狗嗅到荞面香味,诸多圣像有的被啃坏,有的被吃掉,这就是“-的佛爷——狗吃了”。   奸人诬告未成,反使杨洪深得朝廷信任,当时都督佥事李谦守赤城、独石,杨洪被命协助李谦守之(即为协守)。李谦年老胆怯,当杨洪每调兵出战,李谦都面色沮丧,冷嘲热讽;当杨洪鼓励士卒杀敌,李谦便冷笑说:“北敌如野草,你能杀尽吗?”后来由御史张鹏弹劫罢免了李谦,即命杨洪代其镇守赤城、独石。正统三年(1438年),兀良哈犯边,杨洪率部与其战于伯颜山,激战中杨洪落马伤足,但仍越战越勇,生擒敌首也陵台等九人,以功升都指挥同知(从二品)充右参将,守宣府边塞要地。此间,杨洪建议加筑开平城(今独石口城)、拓龙门所,即:龙门守御千户所(今龙门所),其为龙门卫(今龙关)派出机构,属中北路。其主要任务是统领牧马堡、赵家庄等城堡,守御四海(今北京市延庆境内)至独石段长城的中部。还建议自独石至潮河川,增置堠台六十。因建议功,又进都指挥使(五二品)。正统四年秋,追杀阿木狼,斩获可列歹等,以功进都督佥事(正二品);正统七年充左参将,移守独石,此处极为要害,非宣府能比。在明代诸多论及防御的军事奏章中,总要提到“独石”、“张家”二口,而且首先要论述独石之险。可见其重要之极。正统八年春(1443年)出哨苦乞河,败敌于只比岭,以功进都督同知(从一品)。九年春,兀良哈再犯延绥,杨洪与韩政等出大同,追袭败敌于应昌的别儿克。敌尽弃所掠,遁去。杨洪复追至克列苏,敌得险欲拒之,杨洪督兵进攻,敌大败,擒斩打剌孩等,以功进左都督(正一品)。其部下军士蒙赏者九千九百余人。自正统改元至此,九年间杨洪战功累累,屡屡升迁,由偏将至都督,而位居朝中宿将,声震朝野。  正统十年至十二年  ,官拜都督、位居一品的杨洪在边事宁息的闲暇里,出私币重建了(赤城)云州崇真观并请于朝廷赐名“灵真观”。此观为元初全真道继丘处机之后的大宗师祁志诚之道场,统领全国诸路道教,声赫南北。于元、明、清历代皆由朝廷直接拨银扩建和修葺(今天被开发为金阁山森林度假村);于龙门卫城(今赤城县龙关镇)唐代古刹的旧址上主持重建了重光宝塔;今天的重光塔仍依然屹立在龙关城中,为省保文物单位。还重修了赤城温泉瑞云寺(即今天的瑞云宾馆处)和赤城城内的静宁寺等;并为其母墓前增修了神道及石像生;这些名胜古迹至今仍保存尚好,为塞北赤城平添一份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苍茫。正统十三年(1448年)秋,受命挂镇朔将军印、充总兵官,取代郭玹镇守宣府,府城将士欢声动地,喜得良帅。自宣德以来,二十余年间,迤北诸部未曾大举入寇,只有朵颜三卫之小股敌人乘隙扰边,多不过百骑或数十骑,亦不足为患。此期间的边事宁息,在诸多因素中,杨洪坐镇宣府,戍卫京北边塞亦应为重要因素。自永乐初至此,杨洪在边已四十余年,并以敢战、善战至大将,声震南北,迤北诸部敌人深知其厉害,都十分惧怕他,称其为“杨王”。瓦剌部首领脱脱不花、太师也先都曾与其修好,经常写信问候他,并送以良马,每遇此,杨洪便奏请朝廷,英宗帝敕令让他接受,并让他对迤北诸部如瓦刺部等以礼相往,以维护边塞的和平与安宁。  正统十四年  (1449年),瓦剌寻衅并诱胁迤北诸番分道大举入寇。七月,英宗皇帝被瓦刺兵俘虏,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前后,杨洪正镇守宣府。英宗帝御驾北征至沙岭(今宣化沙岭子)时,召杨洪入见,命他随驾西行,继而又命他守阳和山二口,英宗帝师还至宣府时,命他为殿(殿前将领),继而又命他还守本镇。如此朝令夕改,出尔反尔,足见英宗帝恐慌至极。土木一战,亲征大军全军覆没。瓦剌太师也先掠英宗帝由土木西行至宣府城下,再施诡计,企图用英宗手谕诈开城门,攻占宣府城以作为其寇犯北京的根据地。杨洪识破此计,命守城士卒收下皇帝手谕,并命其对城下人说:“吾等所守之城乃皇家之城,吾城主帅乃皇帝亲敕的封疆大帅。责任在封疆者重在封疆,坚守城池乃吾等天职,况且吾帅又不在城中,无帅令城门绝不能开。请恕罪。”也先见诈不开城门无奈掠英宗帝经大同返回漠北。八月末,太后命郕王监国,九月廿日,郕王即皇帝位,尊其兄英宗帝为太上皇帝,以明年为景泰元年。九月廿一日,抄王振家,杀其全族。十月也先诡称奉上皇英宗帝还京,由大同、阳和(今山西阳高)而来。也先复令英宗帝谕书与杨洪,杨洪不敢自置,将谕书封好,急送京师呈与景帝,景帝驰使告谕杨洪说:“上皇谕书,乃敌人诡汁,切不可信,至今即是真书,也不能私自受理处置。”于是,杨洪一意坚守宣府城池。也先复无奈,取道西南由紫荆关攻入,直逼北京。在兵部尚书于谦的指挥下,杨洪应急诏率精兵二万入卫,驰至,敌兵已退。复令其与孙镗、范广等追杀余寇,追至霸州(今河北霸县),擒获敌首阿归等四十八人,夺还被掠人畜数以万计。敌寇败去,京师无恙,京城保卫战大获全胜。-,杨洪由昌平伯进为昌平侯,兼掌左军都督府事。并赐有金织绮文玉带、冠帽等。复令其率所部暂留京师,督练京营军马。此时杨洪已高龄六十八岁,且战功赫赫,位登极品,朝廷也以其为宿将,谏言多被采纳。其曾向景帝呈陈御寇三策;又奏请简汰三千诸营将校;建言:不得以孤弱充伍等,皆被景帝采纳。景泰二年(1451年)三月,朝廷赐杨洪浩券勋阶,即授为“奉天翔卫宣力武臣”。   寇遂东入大同,杨信又应诏还镇大同。成化六年(1471年),杨信与副将徐恕,参将张瑛分道出塞,败寇于胡柴沟,获马五百匹,受到朝廷玺书奖励。《明史》也曾赞道:“杨信在边三十余年,镇以安静、人为乐用。”成化十三年冬,卒于所镇大同,赠“彰武侯”,谥“武毅”。  景泰八年二月  ,杨洪长子杨俊获罪下狱被杀后,“昌平候”爵即废。杨能“武强伯”爵也未能流传于后,独有杨信“彰武侯”爵,传其子杨瑾,于弘治初(1488年),佩将军印宿卫京师。三传至曾孙杨炳,隆庆间协守南京,后又奉诏掌管京营戎政,屡加少师。逝后敬谥“恭襄”,并传子至孙,直至李自成攻陷京师战死。   杨洪墓前《神道碑》中赞道:“洪健在时,在边巡哨,潜藏在山谷间的敌人,只要窥见旌旗知为杨洪,便奔窜相告:‘杨王来也!不可出!’甚至急急而匿遁。”其镇塞神威可见一斑。“杨洪二十八岁从江南到塞外,以士卒而为将帅,还常到京城向皇帝呈陈忧国为民、兵戍御卫之策,所呈则屡见嘉纳。”由此可见:“杨洪为人,孝友忠信,果敢刚毅。在边四十余年,悉以边事为心。自始有众五百,以至于领三千之众;自统一方士卒,以至于总天下之兵。不以一将者寡,而屈于人下;不以所率者众,而旁若无人。敌强不以自怯,必熟计而后战;战胜不以自骄,必量敌而后安。 有功不专诸己;有惠必分诸人。故其驭下维严,而人乐为之用。整饬边防、屯垦良田,训练士马、振起荒颓。建立庙学,以教兵戎子弟;赈恤孤寡,以慰士卒死亡。尤为有仁义之政焉。”《明史·杨-》也赞道:“洪父子兄弟皆佩将印,一门三侯伯,当时称名将者,因首推杨氏。”“洪久居宣府,御兵严肃,士马精强,为一时边将冠,然未曾专杀,又颇好文学,尝请建学宣府等处,以教诸将子弟。”   杨洪一生得寿七十,然在赤城、-、独石、宣化、怀来一带征战、镇守、屯垦、开拓就有整整四十二个春秋。赤城一带的山水草木,城堡烽台,社学庙坛,驰道良田,无不留有他的足迹。他创筑-城,固筑独石、龙门、赤城诸城堡;修葺温泉瑞云寺;重建金阁山灵真观;请建龙门等八城社学;兴建龙关重光塔等,其胜迹比比皆是。与此同时,赤城一带的民风淳朴、士卒真诚,热土忠魂又使他遗情依恋,以致死后不辞山高路远,由京西而迁葬于塞外赤城。纵观杨洪一生,守边抚民,御外诲内,勋功卓著,位登极品。碑石有铭,史书有传。塞外各地民间老幼有口皆碑,以致相传五百余年而不衰。   杨洪所处的永乐至正统间,正是明王朝由鼎盛渐趋衰微,边防问题又一直困扰着明王朝的始终。尤其是迤北边境,元亡之后,蒙古各部退败漠北,但其复辟之心不死,入犯、反扑彼伏此起。“靖难”之战后,永乐帝即位,首先就是迁都北京以固边防。然而北京三面近塞,巩固北方边境就更显得尤为重要。宣德初,开平卫内迁至独石,宣府遂成为屏蔽北京的要镇。宣府统领着东起四海(今北京延庆县四海镇),西至马市口(今怀安县马市口),绵亘千里的八达岭外围边城,为北京的门户所在。边墙起伏于峻峰深壑之间,烽堠相接、隘口相连,沿边屯兵守御的延庆、永宁、怀来、雕鹗、赤城、独石、-、龙门、赵川、宣化、宁远、万全、柴沟、渡口等诸城堡星罗棋布、卫所林立,是阻挡由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南侵之敌的第一道山地防线。杨洪从士卒到将帅,佩镇朔将军印充总兵官长期镇守宣府,戍卫独石、张家二口,征战、开拓在赤城、宣化、-、独石一带,特殊的时代背景,特殊的战略区位,造就了杨洪及其杨门父子,成为明代五朝戍边大将。同时,透过杨洪在塞外征战开拓、戍边卫国的不凡经历,也可以看到张家口、宣化、赤城一带数百年来作为军事、战略要地开发、拓展、兴衰、变迁的缩影。  [以上内容由"杠杆"分享。]

同恕 (1254~1331)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同恕(1254~1331年),字宽甫,祖籍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其五世祖时迁居关中,遂为奉元路(治今西安市西北)人。他出身书香世家,聪明颖悟。青少年时,唯一爱好读书,日读数千言,孜孜不倦。13岁时,以熟通《书经》的优异成绩为本乡学校的第一名。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朝廷分设中书六部,选各地名士为官。陕西行省推举同恕到礼部任职,他却不愿为官。1312年,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皇帝位,拜他为国子司业,三次派使者召请,他皆不去。陕西行台侍御史赵世延,奏请在京兆设“鲁斋书院”,中书省当即提议让同恕主持书院教务,仁宗皇帝照准。四方传闻同恕学名,前来书院就读的学生超过千人。延祐初年,朝廷开科取士,同恕在京兆主持乡试,人人称他评判公道。延祐六年(1319)朝廷授他奉议大夫、太子左赞善,命他入京。同恕进京入东宫时,太子置酒迎接。他向太子献了书作,陈述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道理。第二年春英宗即皇帝即位,朝政被奸臣铁木迭儿把持,同恕不愿在朝,即以有病辞职西归长安。  同恕回长安后,继续从事教学。他尊奉孔、孟之道义,崇尚程、朱理学观点,力求学以致用。其讲授教人,善于诱导,使学生理解为至。他与名士萧关系密切,常在一起研究学问,同受关中文人崇拜。  文宗天历元年(1328),朝廷曾拜同恕为集贤侍读学士,他以年老拒绝入京。他的生活清贫,而藏书却达数万卷。至顺二年(1331)卒于家,终年79岁,赠翰林直学士,追封“京兆郡侯”。著作有《榘庵集》20卷。同恕传播儒家学说,对于融化蒙古贵族落后的部落意识和奴隶制残余思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以上内容由"寒江月"分享。]

刘承佑 (930~951) 后汉最后一位皇帝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后汉隐帝刘承祐(公元930年3月28日―公元951年1月2日),沙陀族,后汉最后一位皇帝,高祖刘知远和李皇后之子。公元948年―公元950年在位,后汉高祖乾祐元年(公元948年),刘知远死后,刘承祐即位,沿用后汉高祖年号乾祐,在位时期大权旁落,后诛杀权臣,引发了郭威叛乱,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叛军攻开封,刘承祐被杀,后汉亡,时年21岁。定谥曰“隐”。葬于许州阳翟县之颍陵。  早年经历  刘承祐,生于后唐长兴二年三月七日(公元930年3月28日)。后晋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刘知远担任太原留守,任刘承祐为节院使,历官至检校尚书右仆射。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刘知远建立后汉,授任刘承祐左卫大将军、检校司空,后升任大内都点检、检校太保。   登基为帝  刘知远的长子魏王刘承训年长而贤明,刘知远很喜爱他。乾祐元年(公元948年)正月十一日,刘承训刚立为皇位继承人就病死了,刘知远正病重,悲哀使病迅速加重,立即将刘承祐托付给将相们。宰相苏逢吉说皇子刘承祐还未封王,请刘知远尽快封刘承祐为王。正月二十七日,还未来得及封王,刘知远便去世了,宰相苏逢吉等人秘不发丧,诱杀了杜重威。   乾祐元年(公元948年)二月初一日,授任刘承祐为特进、检校太尉、同平章事,进封周王 ,当日在刘知远灵柩前即皇帝位 ,沿用刘知远乾祐的年号。   诛杀权臣  有一次,杨邠与王章在刘承祐面前论事,刘承祐说:“事行之后,不要使民众有怨言!”杨邠突然说:“陛下不要多管,有臣在。”听到的人吓得战怵。李太后弟弟李业要求当宣徽使,刘承祐和李太后私下问杨邠,杨邠认为不可。刘承祐想立自己所宠爱的妃子耿夫人为后,杨邠又认为不可;耿夫人去世,将用皇后的礼节安葬,杨邠又认为不可。因此刘承祐大怒,左右又谗言诬陷,刘承祐便于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十一月将杨邠与史弘肇等人一同诛杀。   郭威反叛  刘承祐又派使者到魏州(今河北大名西),前去诛杀郭威,郭威于是起兵反叛。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十一月十四日,郭威率兵渡河,刘承祐派开封尹侯益、保大军节度使张彦超、客省使阎晋卿等率兵抗拒郭威,又派宦官瑽脱侦察郭威的动向。瑽脱被郭威军抓住,郭威叫瑽脱奏请刘承祐把李业等人缚送军中。刘承祐拿着郭威奏章给李业等人看,李业等都说郭威的反状已明,就把郭威在京的家属全部杀死。   出逃被杀  郭威率军抵达汴京城下。刘承祐到城外刘子坡观战,因后汉军大败,于第二天清晨又匆忙要逃回城去。不料开封尹刘铢据城不让其入内。刘承祐只得带了苏逢吉、聂文进和茶酒使郭允明等人向西北奔逃。   到赵村,忽见后面尘埃大起,刘承祐以为是追兵,便仓皇下马,打算躲入村民屋中。郭允明见形势危急,想以刘承祐作为进见礼投降追兵,猛然赶上几步,狠命一刀,将刘承祐刺死。其实后面并不是追兵,而是刘承祐的亲兵赶来护驾。郭允明见自己弄巧成拙,也就横刀自刎而死。郭威谥曰隐皇帝。  [以上内容由"sokar"分享。]

王涯 (764~835) 唐代大臣,诗人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涯(764~835)字广津,山西太原人。唐代大臣,诗人。约生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卒于文宗太和九年,年约七十余岁。  王涯世出“太原王氏”,其家为官宦之家,其祖父王祚为武周时谏官,直言善谏,以抗言直谏罢万象宫而传名天下。其父王晃,曾为唐温州刺史。优裕的家庭,使王涯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少而博学、才华横溢,被誉“文艺冠时”的梁肃所赏识。史载,梁肃见到王涯,曾考识其文才,颇为惊叹,留下“肃奇其才”的美言。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王涯春风得意,考取进士,又以诗文称著,登弘词科,出任蓝田尉,不久又擢升起居舍人回到京师做朝官。仕途得志的王涯,正踌躇风光之时,其外甥与好友牛僧儒、李宗闵等,在参加元和三年(808年)贤良方正科策试时,“指陈时政得失”,批评执政失误,得罪了把持朝政的奸相李吉甫。于是,晴天霹雳,祸及王涯,使其遭贬黜京,外放虢州司马,受到出仕以来第一次打击。元和五年(810年),王涯再次得到启用,奉诏回京,先后任吏部员外郎、工部侍郎知制诰,复为翰林学士。元和十一年(816年)前,升任中书侍郎的王涯,除勤奉职事外,不参加朝中争论,从来是不关己事不开口,循默不语,左右逢源,在夹缝中生存。这年(816年)他又擢升同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当朝宰相之一。  王涯首次为相时,正值中唐“藩镇割据”日益加剧之时。淮西藩镇吴少阳之子吴元济,因袭其父位不遂,便自领军务,与朝廷分庭抗礼,纵兵焚掠舞阳等县,威胁东都洛阳,迫使中央让步,让其子承父职,任淮西节度使。对吴元济的挑战,是放任不管,任其所为;是兴兵讨伐,严惩不贷;还是委曲求全,委其藩镇?执政的宰相裴度与奸相李逢吉等,为战和问题斗争年余。新为宰相的王涯,在此关键时刻,却视裴、李之争于无睹,置若罔闻,循默无语。直到后来宪宗支持裴度,贬李逢吉为剑南东川节度使,主战派在朝占了上风,并兵伐吴元济,大捷全胜。王涯终以“循默不称职”的原因,于元和十三年(818年),被罢免宰相之职,离开国家中枢。  逮于穆宗、敬宗的五六年间,王涯先后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山南西道节度使。在山南西道节度使任上,王涯洞悉国之西南边陲,主要威胁来自吐蕃。遂连连上疏穆宗,坦陈己见,建议“实边兵,选良将,明斥侯,广资储”,并提出以回鹘制扼吐蕃的重要策略。因他的这些上疏持之有据,出略可行,便被朝廷采纳,遂于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奉诏离山南西道,回朝任太常卿,主持制定《云诏乐》。第二年,又擢升为吏部尚书兼铁盐转运使,掌握了全国的财政大权。当是之时,文宗朝财政不振,王涯在任上针对时弊,把宪宗、穆宗、敬宗三朝以来,一直被观察使0的淄州、青州等巨额铜税,统统收归国有,使唐中央财政每年获利百万,有效地缓解了国库不足支度的矛盾,解决了朝廷经济匮缺,难以为继的燃眉之急。于是在大和七年(833年),再度晋升为宰相,并受封代国公,食邑二千户。  中唐文宗大和之末,朝堂之内宦官势力日重,形成内宦集团,他们与朝官争宠争权,矛盾日益激烈。大和九年(835年),文宗病入膏肓,宦官挟持朝政。十一月,宰相李训、舒元舆与凤翔节度使郑注等,密谋诛杀宦官,重振朝纲。王涯虽同情并倾向朝官,但仍循默不语,漠然处之。谁知李训、郑注等机事不密,计划泄露,宦官集团率先动手,大杀朝官,李训等十余家被杀、灭族,王涯身为朝官、位在宰相,也未能逃脱杀劫,自己被戮,家族被灭。  综观王涯为官处事,“循默不语”,慎言务实,循职自保,乃因一出道便因外甥“策论”之祸,遭受牵连,含不白之冤。遂终生中道不依阿,力图避开政治旋涡,洁身自好。岂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落得身首异处,满门被剿,时人以为奇冤。但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却不以为王涯死屈,批评他身为宰相,对李训、郑注等清除宦官的义举,处之漠然,不顾“国家安危”,仅图自保,是个“保权保位”的“不称职”宰相。但是,细细研究王涯其人、其行,司马氏之言,似有失公允。自古以来,宦官权臣争斗不已,乃一朝一代败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东汉之亡,唐由盛而衰,明之纲常失继……至今历历在目。王涯为官,虽有“循默不语”之短,亦有“求实上疏”之长,积极建言之功,“实边兵、选良将、明斥侯,广资储”,“以回鹘制扼吐蕃”,“钢铁之税收归国”等,恰与“循默不语”形成鲜明对照。可见,王涯之“循默不语”乃是对朝争、朝斗的一种为官态度,而积极上疏,据实对策,多有政绩,也确属实,不能漠视。他是一个做朝臣时有“循默不称职”之瑕,为地方官时则尽职为国、实绩在册的封建官吏,这样评价是否更客观些?诸君以为何如?  [以上内容由"莫名其妙"分享。]

常惠 西汉杰出之外交家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常惠,西汉并州太原人。生卒年不详,是活跃在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的外交活动家。史载,常惠家境贫寒,他的幼年时代是在贫穷困顿的饥寒中度过的。这种贫困的家庭和穷苦的生活,磨炼和造就了他沉着机敏,谦恭好学,寡言语而有决断的性格。成年之后,常惠步入仕途,从事涉外活动,进人官场。  西汉前期,国家北境不宁,常遭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侵扰,边民屡遭涂炭,成为西汉王朝的心疾之患。直至武帝时,国力渐盛,以其武略雄韬,数次大败匈奴,杀伤其生力军,驱逐其大漠之北,才使北境烽火暂息,争端锐减。为巩固军事上的胜利,天汉元年(前100年),武帝采取“一张一弛”的策略,对匈奴实行和盟政策,常惠便在这种情况下,奉武帝之命以副使的身份,协助大使苏武出使匈奴。  常惠随苏武到达匈奴后,缺乏和盟诚意的匈奴单于,背弃信义,欲以高官厚禄拉拢苏武和常惠背弃国家,归顺匈奴。苏武、常惠不辱使命,不失气节,义正词严给以痛斥。匈奴单于恼羞成怒,扣留了他们。为消磨苏武和常惠的斗志,对他们分而治之,拘遣苏武于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牧羊,囚笞常惠于官府牢狱,以繁重的苦役折磨他。妄图以此淫威,使他们屈服,背叛汉室。如果说苏武在北海受得是饥寒困顿,罕见人烟之苦。而常惠此时已沦为匈奴达贵的宫廷奴隶,完全丧失了做人的自由。然而,常惠始终不忘自己是堂堂大汉的使节,苦愈重而志愈坚。他严格地恪守着自己民族崇尚的“士可杀而不可辱”的气节和信念,挫败匈奴人多方面的威胁、利诱和欺骗,坚持19年而不屈。直至汉昭帝继位,匈奴与汉重新和好,匈奴单于才将不辱使命,十九载如一日的苏武和常惠释放,厚待以礼,送回汉朝。  常惠返汉后,受到同僚们的称赞和汉昭帝的信任,委其光禄大夫之职,留在宫廷作皇帝处理匈奴问题的顾问和应对事务。宣帝继位后,匈奴与汉的关系又日趋紧张,边事时有发生,为了联合西邻诸国一道抗击强敌,彻底清除边患,宣帝遂命悉知匈奴的常惠为校尉,持节出使西域乌孙国,与其结盟合作,共同抗御匈奴。  当时的乌孙国,都赤谷城,是游牧民族,经常受到匈奴的侵扰。乌孙国王对结盟共击匈奴,举棋不定。常惠了解到乌孙国王所以对结盟难下决心,并非对汉没有诚意,而是惮惧匈奴兵强马壮,日后难以应付,反遭其害。遂对乌孙国王说,只有结成军事联盟。才能合力抗击匈奴的侵扰,打通西域与汉室的通道,发展两国的贸易,富裕两国的人民。否则,匈奴不逐,终究是双方的患害,而且乌孙受害尤甚。  常惠求实的分析,精辟的说理,晓之以利害,终使乌孙国王与汉室结成军事联盟,合击匈奴,大获全胜,消灭了共同的患害,发展了两国的相互往来,安定了两国的边境,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了宣帝的嘉奖,受封长罗侯。未几,苏武年老力衰而卒,常惠又代苏武典属国之职,专门处理国家的外交事务,成为西汉中期的外交活动大家,为处理汉与西域各国和北方匈奴诸部族的外交关系,潜心尽职,功绩卓著,史称“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宣帝甘露年间擢升右将军之职,成为国家的栋梁。  [以上内容由"小李飞刀"分享。]

汾河公园

汾河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位于太原市中心的大型城市生态景观公园,首期工程建于1998年10月至2000年9月,总投资5.6亿元,是具有中国北方园林风格和太原汾河地域文化的山水园,全长6公里,宽500米,占地300公顷,形成了130万平方米水面和130万平方米绿地,是太原市目前最大、最集中的公共绿地游乐场所。同时也是太原城区汾河段蓄水美化工程,人工复式河槽由中隔墙分成东西两渠,东侧清水渠,宽220米,由四道橡胶坝分为三级蓄水湖面;西侧浑水渠宽80米,排泄上游洪水和水库灌溉输水。东西两岸各布置一条箱形排污暗涵,接纳城市排污管道和边山支沟来水,送至下游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  在公园两岸带状绿化平台上分布着4个主题广场、6个自然景区和7个观光景点。   地址:太原市万柏林区滨河东路  类型:城市公园河流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1-3小时  电话:0351-2772650  开放时间:  夏季时间:6:00-22:00,冬季时间:6:00-23:00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中国煤炭博物馆

中国煤炭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看点:中国煤炭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煤炭行业博物馆,是全国煤炭行业历史文物、标本、文献、资料的收藏中心,是煤炭工业的科普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和宣传教育机构,是崇尚科学和文明的象征。:  中国煤炭博物馆分东、西两院,占地约11公顷,建筑面积约90,000平方米,由陈列大厅、中国煤炭科教文交流中心、学术报告厅、办公研究楼和现代科技学院等组成。中国煤炭博物馆基本陈列总体规划为“七馆一井”:煤的生成馆、煤炭与人类馆、煤炭开发技术馆、当代中国煤炭工业馆、煤炭艺术馆、煤炭文献馆、中外交流馆和模拟矿井。现在,对外开放的有煤的生成馆、煤炭与人类馆、煤炭艺术馆、煤炭文献馆和模拟矿井。另外还新开发了古代壁画馆和煤矿安全教育馆,在全国煤炭工业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国行业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中走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地址:太原市万柏林区迎泽西大街2号  交通:从火车站乘1路、38路、601路、611路、618路、809路、813路、822路、855路、859路公交到迎泽桥西站下车。  类型:博物馆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电话:0351-6180108  官方网站:http://www.coalmus.org.cn/  开放时间:  8:00-18:00(17:00停止售票)  门票/开放时间:60元。  开放时间:团队:8:00——18:00(全年开放);  散客:8:00——12:00,14:30——18:00(星期一休息)  售票时间:8:30——11:30,14:00——17:00

太原龙华寺

太原龙华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龙华寺位于太原市南屯村内,创建于北齐时期的龙华寺,历经1500余年的历史,是一座千年古刹,曾是晋阳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寺庙,也是北朝弥勒信仰在太原地区传播的重要道场。龙华寺在历史上几度更名,屡废屡兴,据《永乐大典》所收永乐《太原志.寺观》“太原县”条下记载:“龙华寺,在县北南屯村,古砖塔在焉,有宋碑文已剥落,今废”。明嘉靖、清道光等历史文献内对龙华寺均有记载。现今的龙华寺占地面积约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400平方米。坐北朝南,规模宏敞,飞檐流丹,金碧辉煌,中轴线建筑依次为弥勒殿(山门),左右钟鼓缕;第一进院为寺中主殿大雄宝殿,殿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殿周为汉白玉雕栏月台;第二进院正中为弥勒殿,殿阔五间,进深四间,庑殿顶,周匝汉白玉雕栏月台;东西两侧偏殿分别为文昌殿、台骀庙、伽蓝殿、苗裔堂、真武殿、药师殿等等,另外在西跨院建有方丈、僧寮、客堂;东跨院为游园、牌坊、假山等。 新建成的龙华寺明丽壮观,耸立在汾河西岸,在颇具现代建筑特色的长风商务区映衬下,越发闪烁出三晋古老文明的光华。它不仅向世人再现了北朝故都晋阳的佛教历史景观,也为今后太原城市生活提供了新的禅修、游览、休憩、雅集的文化园地。  景区地址 太原市万柏林区南屯村安居街中段  最佳旅游时间 全年   开放时间 冬季:08:00—17:00;夏季:08:00—18:00   景区门票 门票:1元,在游客中心直接投入募捐箱,用于景区免费香火、环境秩序等维护。   交通信息 市内可到达的公交车有27路、58路、308路、310路、618路、619路、804路、848路、856路、858路、905路。   旅游提示 景区免费提供香火;景区不允许吸烟,属无烟景区;在寺内不可大声喧哗、指点议论,随便乱走或乱动寺庙之物;在大殿中不得拍照摄影。咨询电话:0351—5611719.     信息来源:山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信息来源:山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山西科技馆

山西科技馆为科普教育基地。  山西省科学技术馆1988年2月建成,是面向公众的科技活动场所,是实施科技兴国战略、普及科技知识、反映当代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公共科学教育设施。全馆占地面积32亩,总建筑面积一万余平方米。2700m2展厅内“探索馆”和“水族馆”常年向社会开放,并经常举办各类科普展和科技成果展,还组织省内巡回展览。科技培训中心常年开设计算机、职业技能和少儿文化教育培训班。馆内还设有科技电影院、声像演播室和图书资料室。  山西省科学技术馆是开展科普教育的社会公益场所,其工作职责是举办科普展览、开办科普培训、进行学术交流、组织科普讲座及各类科普教育活动。科普展览分常设展览、临时展览、巡回展览。常设科普展厅包括《科学奥秘探索》展览和儿童科学乐园,常年对外开放。临时主题科普展厅可接待大型主题展览,巡回科普展每年要到农村、厂矿、军营等地巡回展出。  科普培训分为少儿培训和计算机培训,常年开设少儿绘画、美术、音乐、计算机等各类培训班。  星期日知识讲座是面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进行科普宣传的社会讲堂,每周日上午9点在科技馆中报告厅定期开讲。2007年1月经山西省政府决定建设山西省科学技术馆。  地址:太原市长风商务文化区广经路17号  类型:科技馆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电话:0351-6869850;0351-6869817  官方网站:http://www.sxstm.cn/#_=_  开放时间:  9:00-17:00(16:00停止入场),周一、周二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滨河西路,直属于山西省文物局,副厅级建制。前身为山西省博物馆,是我国建馆时间较早的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之一。1992年7月30日成立山西省博物馆新馆筹建处,2001年8月10日举行新馆建设奠基仪式,2005年1月8日,新馆建成并举行预展仪式,新馆命名为山西博物院。山西博物院总投资3.1亿元,是我国新建成的大型现代化博物馆之一,为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工程,也是建国以来山西省投资规模最大的文化基础设施。  博物院占地面积168亩,建筑面积51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0000平方米,库区面积12000平方米。由主楼和四座角楼构成主体建筑,主楼地上四层地下一层,造型“如斗似鼎”,四翼舒展,象征丰收吉祥;四座角楼分别为临时展厅、多功能报告厅、文研楼和行政楼。博物院保藏了社会征集、捐赠和出土文物共计10余万件,包括反映史前文化、夏文化、殷商北部的方国文化、晋文化、北朝民族融合文化、宋金戏曲文化、明清晋商文化的文物精品以及抗日战争时期三大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文物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珍贵文物。一级文物400余件。其中,以龙形觥为代表的反映方国文化的青铜器组、晋国铸铜器、侯马盟书、北朝造像、宋金山西窑烧制瓷器、国内现存最完整的明代水陆画、明清晋商文物及民间艺术品、抗战文物等为国内重要的收藏品。馆藏文物曾赴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等地展出。博物院举办有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圣地佛光”、“戏曲故乡”、“晋商雄风”七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五个艺术专题共12个专题组成的大型展览,成为集中展示山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窗口。山西博物院拥有现代化的观众服务体系和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其空间和设施不仅能满足基本陈列和临时展出,还可以举办大型国际展览和学术会议。   地址:太原市万柏林区滨河西路北段13号  类型:博物馆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电话:0351-8789188  开放时间:  9:00-17:00,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农历腊月三十、正月初一闭馆。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游客在博物院东门或北门的领票处,免费领取门票(无需证件),当日、当次有效。

万柏林生态园

  万柏林生态园位于万柏林区红沟、桃杏、黄坡、聂家山梁一带,总面积14220亩,是距离市区最近的森林绿地之一,也是市民休闲娱乐最新的好去处。  2006年起,万柏林区数年间先后投入1亿多元资金,清除煤场、填埋垃圾,再造可用地,建梯田筑鱼鳞坑,采取"灌木为主、乔木点缀、多树种配置、块状混交"的造林模式,打造城郊森林公园。  目前已建成景观林十多处,栽种油松、白皮松、桃树、丁香、侧柏、国槐等29万多株,铺设沥青主干道10公里、次干道8公里。  地址:太原市万柏林区(北起红沟村、南至西峪煤矿林区、东自黄坡村、西达桃杏村)  类型:城市公园森林山  游玩时间: 建议2-4小时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万柏林生态园 万柏林生态园

城市人工森林公园

    位于太原市北城区,占地224公顷,是近年所建成的国内罕见的城市人工森林公园,公园集山峦幽谷、涓涓流水、亭廊桥榭、鸟语花香等自然风光和现代化的游乐、体育服务设施于一体,并增加植物景园、狩猎场和模拟原始人俱乐部等项目,已成为太原市民和国内外嘉宾游览观光的好地方。  门票/开放时间:5元  开放时间:7:00--20:00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位于北城区

万柏林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和平苑社区

----

安广社区

----

新友谊社区

----

和平社区

----

万柏林街道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