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太原 >> 古交市 >> 东曲街道

东曲街道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武来雨 古交三杰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武来雨,号听涛,古交市武家庄村人。道光辛己(1821年)科举人,大挑一等。历任平武、绵竹、庆符知县。他生性明敏,精于听断,所至之处,政绩斐然。在绵竹任职时,土匪肆意横行,民不聊生,来雨亲督团练,佩刀跨马,直捣贼巢,擒其贼首,散其余党,境内局势好转,民众过上了“道路兴歌”的安稳生活,他受到了人民的忠心拥戴。有一年,他奉命外出,绵民竟有“如失父母”之感。  咸丰八年,武来雨调任庆符知县。庚申(1860年)9月,滇匪叛乱,攻打庆符。该县无城可守,武来雨自知城池难保,乃打定舍身救民的主意。他先与妻张氏诀别,然后提笔写下一道遗书,揣于怀内。随后遣散县衙一应人员去保护城中百姓。而他独自身穿官服,先朝北方拜了几拜,拜毕,端坐于县衙大堂之上,服毒以待。他那妻子张氏知其夫已决死志,来雨前脚刚走,她便穿戴整齐,焚香庭院,哭道:“老爷,贱妾母子先行一步,在阴间等你。”边哭边发狠心将一岁儿子符官用棉被致死,她亦悬梁自尽。  倾刻,贼匪冲入县衙,为首者素闻其清名,不忍杀他,劝他归降。武来雨镇定自若,轻蔑地笑道:“我乃皇家七品命官,只跪天地君亲师,你等鼠辈,竟敢出此狂言,倒是此刻放下屠刀,尚不为晚,如若执迷不悟,恐你等祸及九族。”众-哪能听进此忠言,未等首领发话,便挥刀舞剑向来雨刺去,武来雨身负重伤,对贼匪大声斥道:“你们杀死我可以,杀死我的家人也可以,但是千万不可伤害城中的父老百姓。”骂毕,因剑伤、毒药发作,口吐鲜血卒于案桌之上。-见状,无不为之动情。搜出遗书看罢,众人纷纷跪倒拜叩。遗书写道:“不肖知县武来雨顿首庆符县士民:雨虽叨科名,毫无韬略。上负国家委任之恩,下惭抚育百姓之义。无城无兵,众当共晾。今日死节,分所当然,但无儿女,两袖清风,尸柩还乡,所费不少。本县水秀山清,雨甚羡慕,偿士民垂怜,择一善地,环植梅花,穴葬其间,夫妇相倚,建一牌坊,题曰:死节县令武来雨之墓,则生生世世图报无穷。”  为感念武来雨大义忠节,贼首命手下人购置棺木,将武来雨全家入殓,又押来僧侣数十人,为其诵经念佛,追荐亡人,同时遵其遗嘱,对城中百姓秋毫无犯,打点妥当,率众撤离,以后再未侵扰。  庆符百姓闻听武来雨殉节,全城吊孝哀声四起,富户捐地,贫民送丧,为之厚葬,并建忠节坊,修武公祠,刻其手书于祠壁,以示永念。同时将他比作康熙年间武昌兵变中的监司叶映榴一样的英雄而大加颂扬。后任知县得其遗笔,百感交集,上奏咸丰皇帝。武来雨的事迹感动了咸丰,遂颁诏:“嗣子武凤威,世袭云骑尉,永袭勿替。”并恩赐半副銮架。武来雨的事迹在当地和家乡广为传颂。《山西通志·人物志》有传。  [以上内容由"买咸菜的"分享。]

阎广居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阎广居,字子仁,号安亭,古交市河口镇河口村人,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年)举人,历任湖南省常宁、慈利、耒阳、芷江、麻阳知县。他所至之地,以清理积案、杜绝贿赂、维持治安、振兴文化教育为重。当时耒阳社会上刁蛮欺诈成风,歹徒结伙闹事。阎广居绳之以法,并以诚心驯服感化了歹徒,前后历经五年时间,使耒阳的社会秩序井然稳定,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耒阳民众十分感激广居,自发合伙筹集财物以代广居接济军饷。阎广居调离后,耒阳民众还经常去看望拜访他。  乙卯年间(1795年),三厅苗人发生变乱,他奉命调任辰沅协助办理军务,一应事宜,无不经理尽善,受到大宪的赞许。  在芷江任职时,贵州小竹山的教匪闹事。他部署兵卒在晃州驿站将他们一举擒获,经审讯,当场释放了许多无辜的受蒙蔽者,从而平息了教匪的变乱。  嘉庆二年,补授麻阳知县,其地为边陲要镇,苗匪出没无常,民众纷纷出逃,田业荒芜。阎广居采取有效措施,修建石碉,构筑城堡,招抚流民,募集丁壮,训练乡勇,清剿匪夷,致使苗匪不敢再犯,民众渐渐归乡务业。形势安稳之后,他又编集条谕,修造义学,亲为训课,深得百姓的拥戴。大中丞姜公对他十分赏识,特作檄文号召湖南、湖北二省的官员都要学习仿效阎广居的为官之道。  在麻阳任职的第三年,西晃山贼匪张方兴作乱,阎广居单骑深入虎穴感化了匪首,散其余党,遂以功荣升乾州直隶州同知,官居正五品。当时乾州经兵乱后,城廓坛庙悉成瓦砾,百废待兴。阎广居到任伊始,即筹划修复,相继设义学、实仓储,教民开采煤矿,种植二麦。同时他还从家乡调去了铁匠、木匠等艺人,改造了当地的生产工具,使农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他因地制宜,利用湾溪双塘建起石碉14处,石堡13处等兵防工事,防患于未然。后来阎广居亲率兵马清剿散匪,先后擒获了匪首石大贵等人。在剿灭麻里湾的苗匪时,身先士卒,亲临上阵,斩获无数,使境内的局势焕然一新。他的功绩除受到大宪的褒奖外,还通报了家乡的晋知府。  在职4年后,阎广居终因积劳成疾,卒于任所,终年57岁。乾民痛哭罢市以示哀悼,并纷纷-。遂以国朝“名宦祠”和乡间“乡贤祠”设立了祭祀广居的祭坛,以示永念。后奏请朝廷,被追封为朝议大夫,官居从四品,并在他的家乡修建了“功德牌坊”,以表彰其功迹。与此同时,敕封其祖父阎汝祐为文林郎,例贝也赠奉政大夫;敕封其父阎文宝为文林郎,例赠奉政大夫。  [以上内容由"鱼鸡"分享。]

折遇兰 (?~1793) 清代诗人、书法家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折遇兰(?~1793),字佩湘,号霁山,阳曲县南沟村(今山西省太原古交市草庄头乡南沟村)人。清代诗人、书法家。  折遇兰少而天资颖异,才敏学博。乾隆乙卯、庚辰联捷进士。初任甘肃正宁知县,在其任内,修缮城池,构筑石堤,捐廉赈民,撰修县志。后调任会宁知县,旋署静宁州,时值朝廷远征准噶尔,兵差络绎,遇兰部署井然,毫无贻误,受到大宪的器重,遂派他到河州辑捕盗贼。那时盘踞于河州境内的盗贼活动猖獗,民怨载道。他愤然命笔“稂莠不除,嘉禾之害”。于是采取悬赏、缉捕并重等措施,依法惩治了一批惯匪,使得境内百姓安居乐业,受到了百姓的高度赞誉。  在正宁、会宁、河州任职期间,折遇兰目睹了当时的战争场面,深有感触地写下了长诗《拟饮马长城窟行》,有句云:“玉关迢迢不得入,来时百马今存十。杀气晚作天山云,雪花乱落无冬春”,表现出忧国忧民、渴望和平安定的情怀。  在河州任职时,因母亲病逝,折遇兰去职回乡守孝。家居时,写有《山居杂咏》五道,其中有句云:“一从疏世事,终岁把犁锄。村色牛羊外,秋砧水石余”,在描写田园生活惬意自在的同时,流露出几分归隐的心情。  守制毕,折遇兰补授湖南浏阳知县。上任后,即捐建义学,振兴书院,政绩斐然。此际与湖南著名诗人李调元等组成“冷香亭诗社”,邮简往来,颇为频繁。大宪素念其才,量调长沙,委审积案。期间,湖广总督孙补山甚为赏识,曾向大诗人袁子才(袁牧)赞扬说:“折治狱事,有古循吏风”,尝以“山右风流第一人”称誉之。  不久,因父亲、祖母相继亡故,折遇兰再次去职回乡守孝,足见其孝悌之心。家居之日,设馆受徒,成就多人。起复后,任广东普宁知县。缺简事少,弹琴自理,袁子才游粤,折遇兰与之过从甚密,有诗唱和。他很敬仰袁子才的风流潇洒、弃官遨游的风度,在奉和袁诗中有句云:“安得从公脱尘鞅,题诗直到阆风岭”,袁归去后,曾对人说:“吾此行得山西一人,诗有风格,学有根底,乃风尘中麟凤”,给折以很高的评价。  之后不久,他又调揭阳任职。这里地处海疆,公务繁冗,折遇兰不惮勤劳,励精图治,政绩斐然,后终因积劳成疾,病殁任所,终年50岁。  折遇兰生平廉惠明敏,所至俱著政声;诗文书法,各自成家。著有《霁山文集》《看云山房诗草选》,辑诗200余首,选有《古文集宜》,均刊印行世。他的生平事迹,在《山西通志·人物卷》有传。  折遇兰的为人与才识,还受到当朝名流纪晓岚的赏识,据清《折氏家谱》记载,遇兰为纪晓岚的三大门徒之一。他一生先后在甘肃、湖南、广东等地当了八任知县,县县留下了他的伟大诗篇,处处流传着他的光辉业绩。  [以上内容由"WQ996635"分享。]

阴和俊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阴和俊,男,汉族,1963年1月生,山西古交人,198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9月参加工作,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研究生毕业,工学博士,研究员。  1979.09——1983.07,太原工学院(今太原理工大学)物理师资班学习;  1983.08——1986.09,太原工学院(今太原理工大学)助教;  1986.09——1989.0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攻读无线电物理专业;  1989.03——1992.09,太原工业大学(今太原理工大学)数力系讲师;  1992.09——1995.03,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攻读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学位;  1995.03——1998.01,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工作(1997.02晋升为副研究员);  1998.01——1999.08,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助理兼第三研究室副主任(1998.09晋升为研究员);  1999.08——2001.08,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主持工作)、法定代表人(1999.12当选电子所党委委员,2001.03经电子所学位委员会讨论通过为博士生指导教师);  2001.08——2006.07,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  2006.07——2008.01,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局长;  2008.01——2015.11,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2011.4.28,当选中国宇航学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副理事长);  2015.11——2017.03,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2017.03——2017.04,-、市政府党组成员;  2017.04——,-,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兼)。  2018年1月30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当选北京市副市长。现任-,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兼),北京市京密引水(含怀柔水库)市级河长。  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十二届北京市委委员。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社会兼职:中国雷达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总装备部军用电子元器件专家组成员,信息产业部军用电子元器件专家组成员,《无线电电子学文摘》主编,《电子科学学刊》编委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第七届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青联委员。  [以上内容由"妮儿"分享。]

邢阴氏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邢阴氏,女,清道光、同治年间交城县河北都盘道村(今嘉乐泉乡盘道村)人,其父因医术精湛闻名乡里,邢阴氏自幼秉承家教,及长工诗善书,尤精医术。  后嫁古交镇邢宝德为妻。她对乡村常见病、多发病有很高的治疗技术,还潜心专研医学理论,“特制灵药,遍疗乡僻无医之症”(《交城县志》语)。婆母双目失明,她精心照料起居达30年之久。为医婆母眼疾,长年累月悉心研究药理,终创奇方,仅施数付,就使婆母重见光明。  [以上内容由"3566568"分享。]

康生瑞 (1919~1974)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康生瑞(1919-1974),原名康心宽,古交镇李家社村人。出身于贫农家庭,幼年丧父,随母移居河口镇。  1933年,年仅15岁的他,被生计所迫到太原西北实业公司铸造厂当了童工。1937年11月日军侵占太原后,他回到河口镇,被推选为河口镇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主任,领导该会发动群众组织自卫队、参军参战,维护社会治安,实行合理负担,支援抗日。之后,他从师学木工。  1943年春,他参加工卫旅二十一团,在团部当修械工人。同年秋调入交城炸弹厂,学习制造地雷、手榴弹和炮弹。由于手榴弹和地雷的拉线供不应求,他苦心专研,依据纺车的原理,制造出只用一人摇车,一人拨线,就能纺出7股棉线的大型纺车,满足了拉线的需求,还节约了劳力。后又制造出以木轮带动的鼓风机,代替了手拉风箱,加大了风量,提高了炼铁质量,减轻了劳动强度。  1945年7月,他调入晋绥八分区炸弹厂,发明了杀伤力较大的跳高0地雷,还制造出蒸酒精机。1949年3月,他转到晋中军区修械所,后又到忻县军分区修械所当工人。1951年任忻县军分区土木建筑社副经理,负责土木工程的技术指导。翌年,调山西省军区后勤部营管科,晋升为技术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后勤部工程队副队长。以后十余年间,他为省军区及所属各分区的修建工程设计施工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连年获物质奖和荣誉奖,荣立三等功一次,被评为五好干部,1966年晋升为工程师。  1969年转业回乡,被聘为古交区化肥厂工程师兼任财务供销科科长,参与了建厂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1974年冬,他应聘为太原市对外贸易局搞工程设计,11月21日赶赴工地时,不幸因车祸遇难。  [以上内容由"3965778"分享。]

张起鹏 (1906~1944)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起鹏(1906-1944),字子翔,交城县西曲村(今古交镇西曲村)人,1944年,日军侵华势力已成强弩之末,他避居太原,任教于工业职业学校。受人诬告,被日本宪兵队抓捕入狱而惨遭杀害。  人物经历  少年时即酷爱图画,1920年在交城县第一高小上学期间,常在课余之暇,临摹勾画,入醉如迷。1923年考入太原市山西美术专修学院悉心学习图画。1926年考入北平艺术学院,亲受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教诲,他勤奋学习,刻苦专研,所画的翎毛、紫藤、螃蟹、梅、菊,还有不倒翁、钟馗等,颇受齐赏识。1930年他受聘为太谷铭贤中学美术教师。1年后因父病弃教返乡,代父经营在本村开设的“富恒涌”商号。暇时即室外写生,从大自然中摄取素材,进行创作。  人物成就  他笔下的雏鸡、鹰、鹊、向日葵、南瓜等,无不形身兼备,惟妙惟肖。1930至1937年间,先后在太原市海子边自省堂举办过3次个人国画展览,每次展出作品近200幅,以写意花鸟为主,均受到爱赞赏。首次展出时,齐白石曾在画上题词,并写了润格。  1938年,张起鹏任阎政权交城县政府财政科长。1940年春,日军侵占古交镇后,充当维持会长、伪交城二区区长,兼任古交“新民小学”校长。是年11月,古交镇日伪军在武家庄逮捕了5名抗日干部,他参与保释了2名。1942年夏,辞去伪区长,专任小学校长。1944年,日军侵华势力已成强弩之末,他避居太原,任教于工业职业学校。受人诬告,被日本宪兵队抓捕入狱而惨遭杀害。  [以上内容由"襄樊老百姓"分享。]

赵承辉 (1920~1944)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赵承辉,太原古交人,1920年出生。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参加牺盟会,任协理员。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交城县六区区长、县抗日民主政府副科长。他不顾个人安危,经常深入到敌占区活动,开展政民工作,坚持抗日斗争,开辟了一些新的村庄,为扩大和巩固根据地打下了基础。1941年调晋西北行政公署工作,1943年重回晋绥八分区任离(石)东县武委会主任。  1944年赵承辉调任交(城)东县武委会主任。他胆大勇敢,经常舍生忘死,深入到敌据点周围及敌人活动的地方,建立健全民兵组织和民兵联防哨,团结群众和民兵参加武工队,一起造雷、布雷,围困石千峰、古交镇日伪据点。在他的精心组织领导下,姬家庄民兵成为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地方武装,远近闻名,古交敌人闻风丧胆。  1944年10月,赵承辉带领民兵在姬家庄一带开展反“扫荡”斗争。4日夜间,古交日伪军300余人突袭姬家庄,包围了民兵们的住房。迅速组织民兵扔出手榴弹,从房顶突围。他趁着0的硝烟率先跳出窗外与敌人拚杀,打死一个敌人,不幸腿部中弹,无法行走,被反扑上来的敌人连捅数刀,壮烈牺牲,年仅25岁。赵承辉牺牲后,曾任晋绥八分区副司令员的张永青在11月19日的《抗战日报》上撰文悼念。  [以上内容由" AL "分享。]

阎士龙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阎士龙,广居子,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阳曲县学宫颓废已久,他慨然以募修为己任,邀集有关人士共为经营,并亲自督工10余年,修复告竣,他已心力交瘁,不久病逝。  [以上内容由"襄阳好风日"分享。]

阎士骧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阎士骧,广居子,字六山,清乾隆六十年(1795)举人,任山西省太平县训导,著有《阎六山诗文存》、《槐堂杂咏》,纂修《欧阳县志》,刻有《文中子中说》及《格言录》。  [以上内容由"评论们"分享。]

赵士文 (1909~1954)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赵士文(1909-1954),交城县武家庄村(今姬家庄乡武家庄)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接受中共交城县委的指示,动员群众集资入股,与交城县贸易部门联办药店。  1930年在太原开设宏发客栈。  1935年返乡在武家庄村公所管钱粮,兼营小本生意。  1937年冬,参加阳交边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  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接受中共交城县委的指示,动员群众集资入股,与交城县贸易部门联办药店。  1943至1945年7月秘密前往太原,利用旧关系开设信义商行(实为根据地的地下物资供应站),自任副经理,常以商人的身份做掩护,冒着危险,往返于敌区与抗日根据地之间,想方设法买回根据地奇缺的药品、布匹、食盐、纸张及办公用品等,供应晋绥八分区、交城县党政机关及驻地部队,部分还出售群众。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他回到武家庄,继续经营药店。1954年病逝。  [以上内容由"287545381"分享。]

康秃则 (1922~194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康秃则(1922-1946),交城县张山圪垛村(今常安乡张山圪垛村)人。1940年初,他参加了民兵。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村民兵队长,带领民兵坚持对敌斗争。  1946年冬,阎军和“0奋斗团”进占了古交部分地区,他毅然投入自卫反击战斗。同年12月29日,他带领民兵参战队在张山圪垛山上狙击进犯平原川之敌,敌一部从后山迂回包围过来。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他当机立断对民兵说:“你们赶快撤退,我来掩护!”民兵们安全转移后,敌人已经逼近上头。他独自奋战,子弹打完了,接连扔出仅有的3颗手榴弹,炸死敌人4名、炸伤2名后奋身跳下山崖,摔断了腿,被围追之敌捅了20余刺刀,壮烈牺牲。  [以上内容由"人啤"分享。]

古交红豆山庄

古交红豆山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古交市龙城向新生态恢复示范园(红豆山庄),位于山西省古交市河口镇火山村,成立于2010年7月,是一个由煤炭企业转型到第三产业的新型企业,是集餐饮、娱乐、住宿、商务活动、滑雪、高尔夫培训、观赏、采摘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高端生态恢复示范园。 景区果品采摘区占地约72亩。有28座种植大棚,其中以种植葡萄、无花果、草莓、甜瓜本地适栽品种为主,由南向北依次为山桃、杏树、核桃、枣树、樱桃、梨树,东侧设置300米葡萄长廊,大棚美国原植物红豆杉10万株,游步于果林间,体味田园气息、林中乐趣。山庄拥有11座四合院,每院独立布局,各有特色,每院可容纳8-10人,园内湖水点缀,草林葱绿。四合院内设正房,正房内设两大床房,各带独立卫生间。院内还设有东西厢房,西厢房内设两标间,可供最少4人住宿。东厢房为厨房,其中配备各种烹饪设备,可自己烹调美食。同时山庄客房可同时提供80-100人住宿。古香古色的山庄餐饮让您享受极致的味蕾体验,内蒙古烤全羊,在羊羔烘烤过程中逐步增加了各种配料和调味品,使其形、色、味、鲜集一体,色美、肉香、外焦、内嫩、干酥不腻,被人们赞为“眼未见其物,香味已扑鼻”。同时山庄农家菜绝对让您回味无穷!同时山庄提供餐饮自助餐以及桌餐。山庄拥有大型联动餐厅,可容纳最少200人同时用餐。山庄拥有高端大型会议室,其配备有各种高科技会议设备,如3D环绕立体音响,会议台麦以及大屏幕电脑投影。会议室配备专职服务人员,会议环境安静典雅。  景区地址: 古交市河口镇火山村滨河北路中段   咨询电话:400-163-6663

古交千佛寺

古交千佛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寺是古交市有名的古刹。它座落于古交市区南端,两川相夹,背山临水,左有钟楼壮其威,右有井泉毓其利,面对寨亭,庙貌庄严古朴,距今约有千年历史。因共有石雕像千余尊,故名千佛寺。  据寺中遗留石雕小佛和历代续修碑记推测该寺创自唐代,中华民国二十一年曾多次增补修缮。当时有大雄宝殿三楹;罗汉殿于左,十五殿于右,天王殿山门于前,各三楹,中设佛事饰以金碧旁修钟鼓二楼及乐台。扩建关帝、伽蓝、龙王、马王殿和禅房院内之讲堂、禅室、斋厅、厨传次第毕具。焚修有所,-有堂,朝钟暮鼓,声应岩谷,岿然一大招提也。  千佛寺除腹地寺院外,据说西靠土山,上有七级浮屠,谷名寺塔梁,东临大川河,面对水泉寨玉皇庙,北有木结构寺楼一座,上有木雕罗汉殿与三官庙,下有五道与灯山,南临石崖,上建山神小庙,庙前崖畔有古柏一株,映入井泉之中,井沿俯视,可鉴须眉,并见树影随波耀彩,引人入胜。  可惜,千佛寺几经兴废,饱经989年风霜,现在,外景俱失,主建寺院亦受严重侵蚀。为保护这一重点文物在一九九一年古交市委、市政府拨款80万元,对其进行了搬迁,搬迁复原后的千佛寺不但保持了以往具有古朴神奇的风采,在建筑手法上恢复了明代风格,摒弃了清代加建的前廊、套房、耳房等不协调的部分。经过再次迁建的千佛寺,巍峨壮丽,座南朝北,后靠杨家坡,前有凤鸣楼文化市场。相呼为应构成古交一处风景点。  复原后的千佛寺寺基有二层平台,第一层平台高2.5米,出一陛19级,第二层高1米,出三陛4级。中有山门三间,旁有四角钻尖顶钟鼓二楼,后部设置汉白玉台阶可判盘旋而上。院内两庑扩大成五间,便于开展文物陈列。大殿五楹,悬山式青灰筒瓦,檐下施五铺作斗拱,六抹格子三大门,涂金绘彩,秀丽壮观,宏恢俊巧。两侧各有三间耳房,与大殿高低参差,前后有序,更突出了大殿的雄伟之势。极赋特色的是在大殿后壁嵌有石雕小佛千余尊,这是本寺文物的精华之所在,也是得名的缘由。它共有79块同一高度的石雕条石用9排长方形排列法拼接成长10.0米,高2.85米的镏金佛像1084尊。每一尊佛像都一式跌坐在高13厘米,宽10厘米的佛龛内,用压地法以突出佛像。佛像高8厘米左右,面目端庄,风度潇洒,衣纹流畅,手印有成道印,说法印,双手合掌,更多的是双手重叠,手心向上,手放在膝上的禅定手印。各有名叫,数之难尽。总之千佛像的雕法技巧不一,以墙面的右上角为佳。佛像形体为束腰、宽肩、圆脸应为隋唐风格。从技法上看。尚有唐以下的五代、宋代等朝遗物,至今仍然放射着不朽的艺术之光。从中不难看出石佛艺术发展的趋势,是研究太原地区佛教艺术的重要历史实物资料。  如今的千佛寺,明丽壮观,耸立在山腰上,红墙青瓦十分醒目,成为古交市的明显标帜,在矿区鳞次栉比的高楼丛中,依然闪烁着古老文化的光彩。1983年,该寺被列为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市金牛东大街杨家坡  交通:从太原没有正规的班车前往古交,建议乘坐每天下午5:52开往古交的火车,车票8元,车程1个半小时。千佛寺就在市内,很好找。   

古交遗址

古交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交遗址  古交遗址(第二批省保)  时代:旧石器时代  地址:太原市古交市古交镇后梁村  古交遗址分为王家沟和后梁两个遗址点,为汾河流经区域,在其河流堆积的阶地上,目前已发现有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文化遗存多处。早期遗存2处,是太原地区发现最早的文化遗存。一处在王家沟,1990年3月发现石制品18件,均以角岩砾石作原料,器形甚大,有石核、砍砸器等。石核多数为单台面,砍砸器多由扁平砾石制作,刃缘最长者有80毫米。另一处是后梁,1983年7月发现石制品459件,有石核、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其中砍砸器、刮削器最多。砍砸器器型颇具地方特色。  中期遗存2处,一处在古交镇以东的长峪沟,1983年发现石制品8件;一处在古交钢厂附近,1959年12月采集12件石制品,原料均为角页岩。其类型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状器。  晚期遗存1处,属于石器制造场性质。分布在东起古交镇、西至屯村、北到西曲、南达李家社的南北长约7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的范围内。1983年7月采得石制品205件,原料以角页岩为主,类型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器形普遍硕大,打制风格粗犷。其中1件石核长、宽、厚分别为51、45、14厘米,重21500克,是目前山西石核类中最大的1件。古交旧石器遗存,不但地点多,而且内涵丰富,加之从原料到类型乃至形态,都有着较多的一致性,说明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

晋绥八分区旧址

晋绥八分区旧址为太原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晋绥八分区旧址位于古交岔口乡关头村西,原为明嘉靖年间村庙,存有正殿、配殿15间,占地600平方米。八分区是晋绥根据地的南大门,是陕甘宁边区通往各抗日根据地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42年11月,罗贵波调任晋绥八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第八地委书记,第八分区地委、专署、分区机关随后移驻关头村。1943年冬和1944年2月,彭德怀、刘伯承、陈毅等路经关头村小住。1944年9月间,盟邦记者团前去参观,在关头逗留数日。同时,黄河日报社、印刷厂、分区电台曾移驻关头村。作为交通要道,八分区在抗日战争时期完成了运送伤员、粮食、弹药、文件等艰巨任务,安全护送了刘少奇、彭德怀、陈毅、刘伯承、邓小平、杨尚昆、陆定一、陈赓、薄一波等中央领导同志和七大代表以及其他干部三千多人,被党中央誉为“钢铁走廊”。1979年,古交市对旧址进行维修。2009年,岔口乡对旧址重新修缮,进一步丰富了陈列展示内容。2000年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太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关头村  岔口乡关头村,位于屯兰川上游,距古交市区35公里,距风景秀美的二龙山3公里。全村面积21.4平方公里,下辖6个自然村,463户,1514人,党员51人。耕地面积3200亩,林地面积1700亩。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11元。2006年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村。2007年,关头村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的省级重点推进村。 产业发展思路: 1、在垫地的基础上,建……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真能和尚灵塔

真能和尚灵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真能和尚灵塔,古交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古交市邢家社乡刘庄村东1公里。六角单层幢式石塔,通高3.2米。据塔碣记载,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塔基平面六边形,为束腰仰覆莲座,高0.6米,径1.2米。塔身单层,六边形,上刻造塔题记。塔檐下设仿木构椽飞、平板枋、额枋,六角攒尖顶,上承三层圆形仰莲塔刹。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市邢家社乡刘庄村东1公里   刘庄村  (一)概况。刘庄村位于古交大川中段,太古路横贯其中。全村下辖刘庄、郭家社、半沟村3个自然村,在册人口206户,586人,现有耕地面积为1000余亩。 (二)党建情况。刘庄村党支部、村委会“两委”班子较为健全。全村有党员13名,其中男党员10名,女党员3名。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 (三)发展现状。刘庄村民的主要收入渠道……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水泉寨公园

  水泉寨公园免费开放前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正式向游人免费开放。  公园方面在前期准备中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包括安装路灯26盏,铺设地砖2600平方米,种植绿篱1300株,粉刷墙壁3600平方米,共计投资14万元。另外还安排了专人负责游人安全。  公园开放后,将坚持“经营城市”理念,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使其成为古交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市金牛大街52号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吕梁山

  中国山西省西部山脉。北北东走向,南北延长约400公里。吕梁山中段称关帝山,为一拱形隆起,山体宽大。受放射状水系分割,相对高度超过1,000公尺,主峰海拔2,831公尺(9,288呎)。吕梁山北段分为东西平行的两列,东为云中山,西为芦芽山与管涔山,中夹静乐盆地。不少山峰超过2,700公尺,为桑乾河与汾河水系的分水岭。吕梁山南段降低到1,000—1,500公尺。西南端转为东北东向,称龙门山。黄河切穿龙门山形成峡谷和著名的壶口瀑布。吕梁山为一自然地理分界。吕梁山以西为黄土连续分布的典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山地以东黄土断续分布。关帝山、芦芽山保存较多森林,海拔1,700—2,500公尺处有华北落叶松、青杄(白杄)。1,700公尺以下有油松、白皮松、栎类等。2,500公尺以上有发育良好的亚高山草原,为重要牧场。吕梁山南段森林多已破坏。关帝山的褐马鸡为特有种,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吕梁山两侧蕴藏丰富煤层。太原以西的西山、古交煤矿已大规模开采。  吕梁山是我国黄土高原上的一条重要山脉,它是黄河中游黄河干流与支流汾河的分水岭,位于山西西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整个地形成穹隆状,中间一线突起,两侧逐渐降低。这条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宛如一条脊梁,延绵400多公里,纵贯三晋西部,由北而南包括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关帝山、紫荆山、龙门山,其主峰在关帝山。1971年,吕梁山腹地13县建区,因吕梁山贯穿全境200多公里,故名为:吕梁地区,现已成为吕梁市。  吕梁山脉的地质构造为吕梁背斜褶皱断块山地。向北伸为两支,近东北方向为管涔山和芦芽山,其东面为云中山,东至雁门关与五台山相接。中段为关帝山,主峰位于太原西方,海拔2831米,又名南阳山。南段为火焰山、龙门山,端点为黄河东岸的禹门口。吕梁山脉西坡有厚层的黄土堆积,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中游重点产沙区之一。山脉东翼为断层构造,山势陡峻,俯瞰汾河地堑中的忻州、太原、临汾盆地。山脉中高峰海拔多在2500米以上,对区域气候有明显的作用。  吕梁山东侧的水热条件相对优越,发源有汾河的干流和部分支流,是汾河的主要水源区。历史时期山区森林茂盛,植被类型多样。山脉的地理纬度地带性特征明显,以芦芽山为代表的北段分布有寒温带针叶林,中段关帝山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南段的五鹿山为暖温带阔叶林。其中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是山西省动植物及生态系统完整的生物生态系统综合保护区,该区于1980年在五寨县境内建立,面积2.15万公顷。保护区内分布有灌丛草原、常绿针叶林、亚高山草甸等多种植被类型。优势树种为华北落叶松和云杉。保护区内还栖息着多种食草、食肉类动物,其中以褐色鸡最为珍贵。芦芽山海拔2739米,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怪石嶙峋,形似芦芽,故名。它又是山西省的著名风景区。吕梁山南部、位于吉县的黄河壶口瀑布是著名的胜景。  吕梁山东南麓的临汾盆地是中国远古文明发源地之一。以后的人类活动也创造出辉煌的文明。现吕梁山区保存有偏关、宁武关、晋祠、天龙山石窟、玄中寺、则天庙、东岳庙、乡宁千佛洞、山神峪千佛洞、于成龙纪念馆、北武当山、孟门南山寺、蛟龙壁等文物古迹,在汾阳市有汾酒、竹叶青酒等地方名产。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草庄头战斗遗址

草庄头战斗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草庄头战斗遗址位于古交市邢家社乡草庄头村西300米的山梁上。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在此构筑钢筋砖石据点,中有主碉,西有巷道并有住宅十余间,四周有若干小碉堡,面积约三千平方米。曾住日军一个小分队,伪军六十余人。凭借地势险要和筑起的碉堡,日军控制着草庄头一带和玉道川的大片地区,经常四处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草庄头一带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伪军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决定拔除这个钉子。1943年3月起,清太徐游击四大队和周围民兵围困据点达6个月。9月18日,晋绥八分区副参谋长吕怀忠率领分区6团6连和清太徐游击大队以及周围各村民兵,由山后小路登上山冈,在内线伪军协助下,一枪未发就俘虏了草庄头据点内的全部伪军。接着,顺着地道插入日军主碉大院驻地,把睡梦中的日军重重包围。据点里的23名日军除一名逃跑外,全部被击毙,还缴获迫击炮1门、轻重机枪7挺及其它军用、医药、生活物资若干,彻底摧毁了敌据点。草庄头战斗受到途经八分区到延安的彭德怀副总司令和129师师长刘伯承的表扬,晋绥军区将其作为模范战例通令各部学习。拔除草庄头据点就切断了日伪东社、古交、协和堡等据点的联系,太原县和清源、交城等县的大片地区得以解放,方便了山地与平川的交通,打破了敌人的-。1989年,该处被古交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草庄头村  草庄头村简介 草庄头村位于邢家社乡南部,包括草庄头、仙人坪、闫家峪三个自然村。北靠关头界,南靠宋家庄与交城界,东靠太原林场界界,西靠郎沟界。地处榆古线、杜关线、草原线相交处,交通便利。全村共有人口580人,以种地为生,是全乡的农业大村。 ……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小娄峰事件遗址

小娄峰事件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小娄峰事件遗址位于古交市常安乡小娄峰村。1942年1月1日,中共清太徐、榆太祁县委和县政府、七专署机关及清太徐游击四大队、120师手枪队全体指战员进驻小娄峰村,准备召开七专区党政干部扩大会议,整编部队,总结工作,部署对敌斗争。由于领导轻敌麻痹,3日拂晓,遭到太原、古交日伪军三百余人轻装突袭时,四大队等猝不及防,仓促应战。激战中,张振福等32名干部、战士英勇牺牲,清太徐县委书记肖靖、七专署专员李晓等六十多人负伤,四大队一连连长孙法等30人被俘,清太徐、榆太祁党政干部和部队遭受严重损失。小娄峰村也蒙受较大损失,25头牛、11头驴、骡全部被日军抢走。  小娄峰村  小娄峰村现有农户253户,人口634人,劳动力250人,党员22名(其中60岁以上党员6名,女党员2名)耕地总面积3568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40元,是古交市2012年确定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 ……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周洪涛牺牲纪念地

  周洪涛牺牲纪念地位于古交市原相乡上石沙村东北梁上的青松岭。1940年6月8日,太原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周洪涛和董一飞一行6人从平川前往八分区向领导汇报工作。他们抬着一架油印机以及文件、白洋布、毛巾、纸张、铅笔等物品。行至河口时被日伪军盯上,一直尾追。行至上石沙村附近一条沟时,周洪涛和董一飞阻击日伪军,掩护其他同志转移。在与敌人的搏斗中两人壮烈牺牲。时任上白泉行政村村长张万吉等人听到噩耗后,将两位烈士安葬于上石沙村东北梁上之山峁。1987年春,周洪涛的儿女寻访到烈士安葬地后,将烈士的遗骨运回原籍安葬,部分骨灰安放到太原双塔烈士陵园。为了永远铭记烈士英名、缅怀烈士的崇高品德,村民现场共议,把埋葬烈士之山峁定名为青松岭。周洪涛(1911-1940)原名崇义,字洪涛,陕西西安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西安、北京从事地下活动。1938年秋,党组织调周洪涛到山西前线参加抗日,曾任山西抗日决死队第4纵队12分校教官、民运工作团副团长等职。  周洪涛 (1911~1940)  周洪涛,陕西西安人,1911年出生。1930年考入西安中山中学,在西安学生抗日救国总会负责宣传工作。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中国大学新闻系学习,参加北京地下党的工作。1934年赴上海蒙藏学院学习,任党小组负责人。1936年秋,由上海回西安从事-。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周洪涛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民先总队工作。1938年春,到陕北米脂县民众教育馆负…… 详细++  上石沙村  上石沙村 该村距乡政府7.5公厘,耕地面积545亩,全村99户264人,参加合作医疗216人,村支委3人,村委2人,全村共有党员12人。 驻村有:学明种植养殖合作社。 2013年村内发展规划为:1、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本土山泉水加工业;2、探索通过林区套种的方式进行柴胡、黄芪等中草药种植。……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周洪涛 (1911~1940)  周洪涛,陕西西安人,1911年出生。1930年考入西安中山中学,在西安学生抗日救国总会负责宣传工作。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中国大学新闻系学习,参加北京地下党的工作。1934年赴上海蒙藏学院学习,任党小组负责人。1936年秋,由上海回西安从事-。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周洪涛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民先总队工作。1938年春,到陕北米脂县民众教育馆负…… 详细++  上石沙村  上石沙村 该村距乡政府7.5公厘,耕地面积545亩,全村99户264人,参加合作医疗216人,村支委3人,村委2人,全村共有党员12人。 驻村有:学明种植养殖合作社。 2013年村内发展规划为:1、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本土山泉水加工业;2、探索通过林区套种的方式进行柴胡、黄芪等中草药种植。……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梅洞沟烈士陵园

梅洞沟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梅洞沟烈士陵园位于古交市邢家社乡新华村梅洞沟自然村北300米处。1948年11月16日,中央军委向太原前线发出“将外围据点再攻占若干,并确实控制机场,即停止攻击,进行政治攻势”的指示,太原战役前委命令晋中军区3个独立旅投入西山作战。在西山作战中,晋中军区部队付出了较大的伤亡代价,独三旅第42团两个主力营伤亡过半,第43团1营伤亡七十余人。1949年1月19日,阎军对晋中部队西山一线阵地进行反扑,守卫位于古交、太原交界处的狼坡山的晋中军区 “秦河部”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连续击退阎军的反扑,保障了兵团炮兵阵地的安全。战斗结束后,晋中军区部队将西山作战时牺牲在梅洞沟附近的烈士就近存棺后暂厝于古窑洞内。2007年11月,有关部门在梅洞沟发现暂厝于6眼古窑洞中的六十多个烈士棺木,古交市委、市政府决定暂封墓室,并立碑纪念。梅洞沟烈士陵园目前仍在建设中。  新华村  新华村位于邢家社乡东南部,东依太原万柏林、晋源曲,北靠东曲街道办,由新华、北石沟、梅洞沟三个自然村组成,共有人口203户548人,耕地1079亩,主要农作物有土豆、豆类等。新华村是古交市太原分水岭,属于太原西山天然森林旅游公园范围,2013年,太原市规划梅洞沟经北石沟至石千峰的公路为西山公园旅游公路并规划改造。新华村是太原、古交的护林防火要地,在新华与万柏林……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东曲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许家山村

----

芦子足村

----

神堂岩村

----

西岭头村

----

高五足村

----

马连岩村

----

东曲街道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