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石勒城遗址 | 石勒城遗址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勒城遗址 石勒城遗址(第三批省保) 时代:晋 地址:襄垣县城东北二十八公里的西营镇城底村北 据清乾隆四十七年《襄垣县志》载:“晋大兴二年(319年)石勒进据襄国,称赵王,后攻上党,筑城于城底村北,以积刍米,基址犹存。”遗址西面的西营镇为石勒屯兵之所,遗址东北面的护驾脑村为石勒的护兵驻地;遗址东面的花果园村为石勒的花园,周边各村均因与石勒皇城相关联而得名。 遗址坐北朝南,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500米,四周城墙夯土基础大多可辩,现存城墙呈东西走向。墙残长27米,残高6米,底宽6米。城墙为夯土筑成,夯窝直径8至9厘米,夯土层9至11厘米。遗址内保存有天子庙、古井、洞穴遗址及各类陶器残片、建筑构件及三菱形箭镞兵器等遗物,文化层堆积最厚处达4米之多。遗址保护完好,是研究东晋十六国时期羯族进居中原建都兴国的重要实物遗存。 |
南岩五龙庙 | 南岩五龙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南岩五龙庙位于襄垣县西营镇南岩村北端。坐东朝西,一进院落布局,东西长25米,南北宽19.5米,占地面积487.5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清嘉庆重修紫薇阁布施功德碑记”,正殿明间脊檩枋题记: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民国五年(1916年)重修。现存正殿为民国遗构,余皆清代构中轴上由西向东依次存有戏台、正殿,两侧遗有南北化妆室、南北厢房、南北耳殿,院西北角辟山门。正殿建于高0.95米的石砌台基之上,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布灰筒板瓦屋面;正殿梁架彩绘金龙,六檩前廊式构架,檐下设异形拱交耍头;明间设隔扇门,次间设隔扇窗,门窗装修均为2008 年村委维修时改换。戏台建于砖砌台基之上,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卷棚硬山顶,布灰筒板瓦屋面,六檩构架。庙内存碑1 通。该庙为研究当地清代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
八一山烈士陵园 | 八一山烈士陵园为襄垣县文物保护单位。 八一山烈士陵园位于襄垣县西营镇西营村西八一山。1942年4月,襄垣县为纪念抗日战争初期英勇殉国的抗日县长徐国华、抗日区长陈培礼等五位列士,在龙王庙原址上修建烈士陵园,并将龙王山改名为八一山。烈士陵园坐北朝南,南北长54米,东西宽15米,占地面积810平方米。分南北两部分,南部为烈士碑亭,北部为烈士墓。南部石砌八角水池,池中建木结构八角攒尖顶碑亭1座,内置四方形烈士碑1通,青石质,高1.6米,宽0.53米;碑文行书11行,满行40字,记述了立碑的经过,落款: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王量宏,襄垣县立第一高小教导主任连次华、连如彬。有烈士墓10座,墓碑2通。198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西营文昌阁 | 西营文昌阁为襄垣县文物保护单位。 西营文昌阁位于襄垣县西营镇西营村南1000米西营山。当地称为“文昌阁”,实为砖砌五层0式塔一座。坐南朝北,建于东西8米,南北10米,高0.7米的石砌基座之上,占地面积8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塔内清同治六年碣及创建碑、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功德碑载,为清代创建。塔平面六边形,通高18米, 五层楼阁是砖塔,中空可攀登,各层砖雕出檐,灰布筒板瓦屋面;每层有拱券门窗。塔门前有楹联柱两根。塔内壁嵌碣四方。198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庙为研究当地清代塔式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
沙庵寺摩崖造像 | 沙庵寺摩崖造像为文化旅游景点。 沙庵寺摩崖造像位于襄垣县西营镇吴北村北沙庵山南壁。坐南朝北,东西长8.5米,高4.5米,面积约38.25平方米。其雕凿手法和衣纹风格可断定为北魏遗存,由西向东分布六龛,西壁一龛保存完整,长方形火焰纹,龛高0.78米、宽0.80米,内雕一佛二菩萨,佛像高0.52米、座宽0.28 米、座高0.20 米、菩萨高0.32米,主尊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内着僧祗支,外着通领袈裟。袈裟下摆搭于左手之上,手结说法印。协侍菩萨双手合十立于仰莲座上。其余造像大多模糊不清。沙庵寺已毁,仅存部分基址。 |
西营永庆堂 | 西营永庆堂位于襄垣县西营镇西营村西。永庆堂原为民国时期西营镇最大的做酒作坊,坐西朝东,二进院落布局,东西39米,南北23米,占地面积897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民国遗构。现一进院中轴线上仅存东房7间,两侧建筑无存;二进院中轴线上仅存正房两层7间,两侧建筑无存;东房明间辟板门通道。正房面宽七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灰布仰瓦屋面,为两层扶廊式建筑。 |
为民桥 | 为民桥位于襄垣县西营镇牛郎河村东,1969年北京插队知识青年来到襄垣县西营镇,和当地村民一道建桥,并取名“爱民桥”。南北走向,石砌单孔桥。长14米,宽3.5米,桥下沙石券洞一孔,宽3米,高3.4米,红沙石桥面,现铺水泥,桥面两侧有栏板和望柱,桥东嵌有“自力更生”,桥西嵌有“为民桥”,该桥现仍在使用。 |
仙堂山 | 仙堂山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仙堂山在襄垣县城北25公里处的强计乡境内,因建于半山腰的仙堂寺而得名。该山原名“九龙山”,主峰海拔1700米。 仙堂寺为仙堂山主要古建筑之一,寺依山势而建,寺址内外五泉涌出,故又名“五龙寺”。现为三进院落,中轴线由低向高,层层向上,从沟底登162级天梯到达山门,两侧设钟鼓二楼。前院东设关圣殿(关公赤面美髯,关平、周仓持刀侍奉),西为乐楼。前院拾级而上进入中院寺门。中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五踩斗拱,单檐歇山顶,现辟为法显纪念馆。两侧为东西配殿,各五间。由两侧拾级而上到后院,中为三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斗拱五铺作,单檐歇山顶,保留着宋代建筑风格,两侧设东西配殿。西南角设大殿,寺内现存药师佛、枷蓝佛、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等彩色塑像,均为明代遗物。 仙堂寺之西北,山高千仞,崖间有洞穴72个。正面半崖娲皇宫,凌空而立。其后通深洞,有石阶可攀缘而上。通宫石径宽仅尺许,攀之犹如身临仙府洞天,令人头晕目眩,人称“舍身崖”。娲皇宫左右均有石洞相通,相传为藏经洞。石崖上雕凿法显巨像,高13米。娲皇宫西面还有琉璃洞、饶钹洞(罗汉石)、株砂洞、讲经坛、人面石、取月梯等诸多景物,美不胜收。 仙堂寺往南里许到达黑龙洞,名曰“洞天福地”,洞口有两条巨龙腾跃而起。从月门入洞,有9个龙头迎面伸出,个个口内喷水。再往里走有一石平台,台上有一汪清水,龙嘴之水即源于此,当地人说此水可治百病,实为甘美矿泉水。洞后端的洞底盘石宛若两条弯曲而卧的黑龙,传为龙王夫妇的起居之地。洞前有龙王殿,内塑龙王像。寺院里许山崖如削,峭壁上凌空而建娲皇宫一座,宽五间,为全木结构两层楼阁。宫底层木柱林立,共32根交错排列,柱头补间斗拱密布,重檐跋山顶,构造奇巧独特。周围高山峻岭相衬,犹如古画中的玲戏小屋。还有峰悬石碣观音洞、云嗷仙乐铙钹洞、夜鸣纱车纺花洞、丹炉经烟株砂洞、山间明珠金灯岩、点头迎宾人面石、养僧济贫滴谷洞等景点。 地址:长治市襄垣县城北 类型:山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1天 电话:4006298100 官方网站:http://xiantangshan.vpiao.cn/Client3/Default 开放时间: 7:00-17: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100.0元 |
东岸底文公土地庙 | 东岸底文公土地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土地庙因神格不高,且为基层信仰,多半造型简单,简陋者于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俗称“磊”形土地庙。也有简单以水泥或砖块砌成小庙。也有土地庙因香火鼎盛,逐渐中大型化者。 东岸底文公土地庙位于襄垣县北底乡东岸底村东北。坐北朝南,东西长14.5 米,南北宽13.2 米,占地面积约为191 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现存山门、正殿,两侧为东西耳殿、东西厢房。正殿石砌台基,高1.5 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梁架为五檩前廊式构架,通檐用三柱,后墙置龛,供神像。 东岸底文公土地庙供奉的是唐代大文豪韩愈,传说,韩愈文章绝伦,玉帝见爱,把他招上天庭,封为众神之师。从此,韩文公在天宫当起了讲学先生,每天给众仙说文解字,传道释惑。众神仙无论尊卑,都对他非常尊敬,张口老师,闭口先生。就这样三叫两叫,竟把他叫昏了头,得意忘形,忘了自己的身份,他慢慢发现,天上和地上一样,也有很多不平事,玉帝也和人间的皇帝一样,也有偏听偏信、忠奸不分的毛病,就忍不住牢骚满腹,今天写个奏折,明天送篇表章,专挑天庭的毛病,专说难听的话。玉皇大帝脸上挂不住了,暗暗骂道:好你个韩愈,真是又憨又愚,刚来几天就不知天高地厚了,不就会写几篇文章嘛,有啥了不起!但他又觉得事情棘手,惩罚他吧,又找不到借口,何况他还是自己一手捧上去的,弯儿也不能转得太快。怎么办呢?对这样的臭文人就得冷落他! 韩文公一经这样的“冷处理”,忍不住心烦意乱起来。他耐不住寂寞,精神越来越空虚。特别是一到晚上,孑然一身独处一室时,就越发思念自己的老伴了。唉,想当初夫唱妇随,形影不离,那是何等的温馨甜蜜,而如今虽说是神仙了,却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了。一肚子的冤屈无处诉,简直要把人憋死!这不行,这不是人待的地方,我要回去找我老婆! 韩文公凡心一动,忙找侄子韩湘子,先发一通牢骚。骂得韩湘子苦笑道:“叔呀,不是我斥责你,你这-病也得改改了,不然到哪儿也吃不开。你在凡间遭贬,到天上又受到冷遇,还不都是吃了你笔头子的亏?如果你写-、附庸风雅的应时文章,就立时会变成天上的大红人!实话对你说吧,人间的你已经死了,我婶娘也因哭你气绝身亡了,来到天上只是你的魂呀!”“你胡说,我走时你婶娘还活蹦乱跳的,咋会死那么快?”“叔啊,你忘了,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你已来半个月了,地上已过了整整十五年,你和我婶娘坟头上的草都长多深了呀!” 可韩愈执意要走,韩湘子叹了口气说:“好吧,只是我有公务在身,不能送你到家,就把你送到南天门吧。记住,万一没处安身,遇红门而进。”韩湘子所说的“红门”,是指大庙的山门,因为只有这些山门才被漆成红色。他想着叔父脾气倔,不适合当天神,就在下界当个“ 大地神 ”也好。谁知韩文公年老耳背,把“红门”听成了“逢门”,出了南天门,便是潮州地界,街市上满眼尽是生人。他急忙大声叫喊,可人家谁都不看他一眼。这时他才领悟到,自己真的成了一缕游魂,人们既看不到他的身影,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随着一阵清风,不知不觉又飘游到荒郊野外。 这时,忽听一阵鞭炮响,韩文公抬头一看,见一座大墓前面跪了黑压压一片人。举目细看,那通高大的墓碑上写着七个大字:韩文公夫妇之墓。韩文公一见碑文,不觉痛断肝肠!老婆子啊,怨我晚回来一步,你竟真的作古了!可一看到潮州父老还是对自己这样的尊敬、爱戴,又觉得心里热乎乎的。 |
西回辕文笔塔 | 西回辕文笔塔位于襄垣县侯堡镇西回辕村东南,距襄垣县城12.54千米,四周为农田。创建年代不详,现存结构为明、清风格。坐南朝北,平面呈圆形,直径约1米,高约5米,占地面积7平方米。砖石结构,塔顶类似毛笔头。塔底存有清同治七年(1868年)四月“魁星尊神位”的神牌。 魁星是指北斗七星中前四颗星,是我国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有一个关于魁星的故事:古代有一个秀才,名字叫魁星。此人聪慧过人,才高八斗,过目成诵,出口成章,可就是长相奇丑无比,满脸麻子,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所以屡屡面试均落第。但是他文章写得太好了,终于被乡试、会试步步录取。到了殿试时,皇帝亲自面试他的文才,一看他的麻子脸和瘸腿,心中不悦。皇帝问:“你那脸为何如此丑陋?”他回答:“回圣上,这是‘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皇帝觉得这人怪有趣的,又问:“那么你的瘸腿呢?”他又回答:“回圣上,这是‘一脚跳龙门,独占鳌头’。”皇帝很欣赏他的机敏,又问:“那朕问你一个问题,你要如实回答:‘你说,如今天下谁的文章写得最好?’”他想了想说:“天下文章属吾县,吾县文章属吾乡,吾乡文章属舍弟,舍弟请我改文章。”皇帝大喜,阅读完他的文章后,更是拍案叫绝:“不愧天下第一!”于是,钦典他为状元。 这个丑文人的才学、智慧和发奋,使他后来升天成为魁星——北斗七星的前四颗,主管功名禄位。“魁”字拆开来,一半是“鬼”,应魁星的面目丑陋,一半是“斗”,应魁星才高八斗、也应北斗星座。据说魁星手中的朱笔批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文人中传“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朱笔不点头”就来源于此。据说从此开始,皇宫正殿台阶正中的石板上雕有龙和鳌图案,一只魁斗放在旁边,殿试完毕发榜时,应试者都聚到皇宫门前,进士们站在台阶下迎榜,状元则一手持魁斗,一脚站在鳌头上亮相,表示“一举夺魁”、“独占鳌头”。 |
东山底崔府君庙 | 东山底崔府君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东山底崔府君庙位于襄垣县王桥镇东山底村西。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东西宽22.75米,南北长39.15米,占地面积约为890.7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遗构。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有山门(戏楼)、正殿各三间;两侧对称有东、西妆楼各三间,东、西配房各三间,东、西配楼各六间,东、西耳殿各三间。正殿建在高0.6米青石台基上,面宽三间,进深五椽,五架梁前对单步梁,六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木雕已毁,前檐墙为近年新砌,遮蔽斗拱。山门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一层青砖砌筑,中设庙门;二层倒座戏台,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五檩构架,单檐硬山顶,柱头科三踩单翘,装修不存,立栏图案雕刻精美。庙内存清道光元年(1821年)重修碑一通。庙内供奉崔府君神像。 崔府君,姓崔名珏,字子玉,唐乐平人。其父崔让,乐善好施,年近五十,膝下无子,遂与其妻同往北岳祠祷祝求子。是夜,夫妻两人梦见一童子擎一盒,内盛美玉两枚让其吞食。以此,崔夫人十月怀胎,于隋大业三年(607 年)六月六日生下一子,遂取名珏。崔珏幼时即神采秀美,聪敏好学。 唐贞观七年(633年),崔珏入仕,授长子县令。据传他“昼理阳事”、“夜断阴府”,死后被上帝封为磁州土地神,并建祠祀之。安史之乱后,因其曾显灵于玄宗,被封为灵圣护国侯。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加封为护国显应公。元符二年(1099年)改封为护国显应王。金兵南下,崔珏显圣挡驾,泥马渡康王。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改封为“真君”。随着崔珏封号的升级,崔府君庙由磁州兴建至全国各地。 相传,崔珏任长子县令时,境内有虎伤一老妪之子,老妪孤苦无依,就告到了县衙。崔珏即命人持公文诉于山神庙,老虎便乖乖出来跟着公人到了县衙,崔珏判老虎奉养老妪。此后,老虎不断地将野物叼至老妪门前,老妪以卖野物为生,一直到老妪死去。 |
襄垣城隍庙 | 襄垣城隍庙为长治市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 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经道教演衍为地方守护神。城隍本指护城河,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时。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为国家祀典。元代封之为佑圣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国王及府州县守令主持。明太祖此举之意,“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城隍由护卫神变为阴界监察系统,道教因之而称城隍神职司为剪除凶逆、领治亡魂等。 城隍,起源于古代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城隍庙位于襄垣县城府前路西侧。坐北朝南,南北长160 米,东西宽22 米,占地面积3520 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现存庙内碑记戏台创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 年),现存戏台为明代遗构,其余为清代遗构。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排列有山门、戏台、寝宫、献殿、东西建筑仅存鼓楼。戏台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前檐施十字歇山顶抱厦。前檐柱头斗栱七踩三昂,后檐五踩双昂,平身科每间一攒。寝宫石砌台基,高0.21 米,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七檩梁架,柱头斗栱五踩双昂。前檐门窗已改建。存明洪武三年“创修舞楼碑”。2007 年被长治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襄垣东岳庙 | 襄垣东岳庙为长治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岳庙位于襄垣县古韩镇西李村北,坐北朝南,东西长25米,南北宽47米,面积约为1175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碑记载,明景泰二年(1451年)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南向北现存山门、正殿,两侧东、西配楼,东、西厢房。东厢房面宽九间,进深四椽,五檩前廊式构架,柱头斗拱为梁头出挑,单檐硬山顶。院内保存着明景泰二年(1451年)重修东岳庙碑记,清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东岳庙碑记等碑碣八通。2007年被长治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岳大帝即泰山神黄飞虎。泰山神作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与人间沟通的神圣使者,是历代帝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保护神。根据中国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泰山位居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是万物发祥之地,因此泰山神具有主生、主死的重要职能,并由此延伸出几项具体职能:新旧相代,固国安民;延年益寿,长命成仙;福禄官职,贵贱高下;生死之期,鬼魂之统。 秦汉以来,泰山神的影响逐渐渗透社会各阶层,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于是泰山神作为阴阳交泰、万物之始的神灵,在保国安民、太平长寿的基础上引伸为可以召人魂魄、统摄鬼魂的冥间之主。随着泰山神影响的扩大,其信仰向四周扩散开来,在全国各地几乎都建有规模不等的东岳庙,反映了泰山神——东岳大帝在中国传统宗教中的地位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历代帝王对泰山神尊崇有加,唐代封为“天齐王”,宋代晋为“仁圣天齐王”、“天齐仁圣帝”元代加封为“天齐大生仁圣帝”,明代又恢复为“东岳泰山神”。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泰山神的生日,全国各地的善男信女来此焚香祭拜,以示庆贺。 |
东周文昌阁 | 东周文昌阁为襄垣县文物保护单位。 东周文昌阁位于襄垣县侯堡镇东周村东。坐东朝西,东西宽100米,南北长32米,占地面积约为3200平方米,六角三层楼阁式砖塔。通高约11米,据碑文记载,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塔基石砌,平面六边形,高1.3米,边长3.12米。塔身三层,每层檐部均设砖砌仿木斗拱,为三踩单翘,檐部各角施有套兽。一层正面辟方形门,并设上阁踏道,门额上题“文昌阁”三字;南面额题“水环抱”,北面额题“山拱翠”。二层正面辟门,门上砖砌匾额,上 书“奎光”;相邻两侧辟窗。三层除西面辟门外,其余各面均辟六边形小窗,镶嵌“文光射斗牛”砖砌文字窗棂。六角攒尖顶,宝珠式塔刹。1981年被襄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帝君为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其成为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与梓潼神张亚子有关。东晋宁康二年(374年),蜀人张育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英勇战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梓潼郡七曲山为之建张育祠,并尊奉他为雷泽龙神。其时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因两祠相邻,后人将两祠神名合称张亚子。唐玄宗入蜀时,途经七曲山,有感于张亚子英烈,遂追封其为左丞相,并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乱入蜀时,经七曲山又亲祀梓潼神,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亲解佩剑献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张亚子为英显武烈王,宋光宗时封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理宗时封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于是梓潼神张亚子遂被称为文昌帝君。 |
襄垣关岳庙 | 襄垣关岳庙为长治市文物保护单位。 关岳庙位于襄垣县城北街。坐东朝西,东西长40 米, 南北宽20 米,占地面积约800 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山门(上为倒座戏台)、献殿、正殿,两侧建有东、西妆楼,东、西配殿。现存正殿为元代遗构,其他建筑均为清代遗构。正殿石砌台基,高0.38 米,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前檐辟廊,单檐悬山顶。梁架结构当心间为六架椽屋五椽栿对前搭牵,通檐用三柱,次间为四椽栿对前后搭牵通檐用四柱,柱头斗栱五铺做双昂。前檐装修已不存。庙内存明、清残碑七通。2007 年被长治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岳庙供奉的是关公和岳飞。关公,名羽,字云长,汉族,并州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岳飞, 字鹏举,20 岁投军抗金。绍兴十一年(1141 年),丞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治罪,在临安大理寺狱中被狱卒拉肋而死(也有人说是赐毒酒而死),时年39 岁。绍兴三十二年高宗退位,孝宗即位,为岳飞平反。乾道五年(1170 年),宋孝宗诏复飞官,以礼改葬,建庙于鄂。乾道六年,赐岳飞庙曰忠烈。淳熙六年(1180 年),谥武穆,嘉泰四年(1204 年),宋宁宗追封高宗的抗金诸将为七王,岳飞封为鄂王。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 年),定谥号忠武。 |
炉沟村土地庙 | 炉沟村土地庙为长治市文物保护单位。 炉沟村土地庙位于襄垣县王桥镇炉沟村西。坐西朝东,一进院落布局,东西长33.7米,南北宽16.7米,占地面积约为562.8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清代移建碑记载,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至四十七年(1782年)移建于现址,现存为清代遗构。中轴线上由东向西依次有戏台、正殿各三间;两侧对称有妆楼各一间(一层均东向辟门),配房各五间,耳殿各三间。正殿建在1.4米沙石台基上,面宽三间,进深五椽,五架梁对前单步梁前廊式,单檐歇山顶,柱头科三踩单下昂,近年新砌前檐墙遮蔽前端,仅见斗栱后尾部分;隔扇门满面装修,殿内存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修碑一通。2007年被长治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间传说: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下凡时,问他有什么抱负,土地公希望世上的人个个都变得有钱,人人过得快乐。土地婆却反对,她认为世间的人应该 有富有贫,才能分工合作发挥社会功能。土地公说:“那么,贫穷的人不是太可怜了吗?”土地婆反驳道:“如果大家都变有钱人,以后我们女儿出嫁,谁来帮忙抬轿子呢?”土地公无话可说,也因此打消这个原可“皆大欢喜”的念头,世间才有今天的贫富悬殊差别。世人觉得土地婆自私自利,是一个“恶婆”不肯供奉她,却对土地公推崇备至。 |
地区 | 景点 |
---|---|
郭家垴村 |
---- |
吴北村 |
---- |
南漳村 |
---- |
花拐村 |
---- |
城底村 |
---- |
义街村 |
---- |
崔家岭村 |
---- |
南岩村 |
---- |
西营村 |
---- |
马鞍山村 |
---- |
拐沟村 |
---- |
丰曲村 |
---- |
南坪村 |
---- |
磁头村 |
---- |
牛狼河村 |
---- |
兴民村 |
---- |
观岩村 |
---- |
洞上村 |
---- |
暴垴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