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庆阳 >> 华池县 >> 柔远镇

柔远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刘懋功 (1916~2009)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刘懋功,祖籍陕西渭南澄城,1916年生于甘肃庆阳市。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曾任空军第四航空学校政治委员、第十航空学校校长、空军第三军军长、昆明军区空军指挥所主任、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兰州军区空军司令员等职。  简历  1916年8月,刘懋功祖籍陕西渭南澄城,出生在甘肃庆阳市柔远镇刘沟村。  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共青团。  1935年,由共青团转入共产党。曾任第十五军团连指导员、营导员、团政委。参加了劳山、直罗镇战役和东征、西征。  1937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上级考虑到刘懋功是陕甘边区土生土长的干部,被人称为陕甘宁边区的“活地图”,便决定让他留守边区,担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营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团长。负起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的重任。  1944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后任陕宁晋绥联防军旅参谋长。  1947年,在延安保卫战中,立大功。后任第一野战军师长。参加了宜川、扶眉、兰州等战役。  建国后,任空军航空学校政委、校长。  1950年,6月,军委决定从陆军选取15名年轻师职干部到空军,刘懋功有幸被选上,进第二航校学习飞行。  1951年,秋,刘懋功调任第四航校政委,担负起了培养空军飞行员的重任。  1953年,刘懋功又被调去筹建第十航校,并担任校长。  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空军系。后历任空军军长、军区空军指挥所主任、军区空军司令员。  1958年,7月,率领空14、16师入闽,全权指挥北线空战区,进行空战13次,击落敌机14架,击伤敌机9架。1960年,6月,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和美国经常派飞机在云南上空骚扰,昆明市不得安宁。刘懋功赴云南任空军昆明指挥所主任,组建了空50师、雷达兵205团、空军工程兵9总队;调入了空26师、27师、空军工程兵1、2、3、8共4个总队;指挥部队击落无人侦察机8架,F─4C战斗侦察机一架。  文革时,刘懋功参加“支左”,作为驻云南军队“支左”委员会的成员,制止了不少武斗。  1968年,刘懋功离开云南,担任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  1975年9月,刘懋功与杨焕民对调,任兰空司令兼党委书记。在兰空的8年,刘懋功十分注意抓好飞行部队的战备训练工作,发挥集体领导作用,维护班子的团结,放手让其他年轻一些的同志们干。1979年《解放军报》发表《团结的班子,干实事的班子》一文,表扬了兰空。  1983年,刘懋功离开领导岗位。此后,他联络了几位老同志,编写了《从步兵十师到炮兵某师》一书,亲自召开座谈会,收集资料,对写出的稿件一篇一篇审阅。  荣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经济员、营教导员、团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慕家塬、劳山、直罗镇、东征和西征等战役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军事部长、大队长、营长、团长等职,参加了剿匪、关中分区西线和南线防务作战、爷台山反击战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旅参谋长、西府游击支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副旅长、副旅长兼参谋长、副师长、师长等职,参加了关中、榆林、宜川、扶眉、兰州、玉门等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第四航空学校政治委员、第十航空学校校长、军长、昆明军区空军指挥所主任、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等职,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刘懋功是中国共产党第九至十一大代表。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以上内容由"我们啊我们"分享。]

王殿斌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殿斌,华池县林镇乡黄渠村人,1903年出生,幼年时四处逃荒,以要饭为生,后来靠给地主放牛牧羊糊口。1930年初,王殿斌跟随刘志丹开展武装斗争。一次,他奉命带领5名游击队员,扮作宁夏军阀苏雨生部的招兵人,进入甘泉县民团驻地刘老庄,乘其不备,赤手空拳夺枪4支。  1933年11月,王殿斌担任陕甘游击队一班班长。同年12月的一天晚上,游击队在刘家砭被国民党地方民团100多人包围,王殿斌所带的一个班住在围墙外,民团没有发现,他便带领全班战士,突然冲出,从背后一阵猛打,围墙内的游击队员乘机突围,内外夹攻,使民团败逃,毙敌11名,缴获步枪13支。1934年3月,王殿斌担任南梁赤卫队大队长,他一面组织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斗争,一面带领赤卫队作战,保卫南梁革命根据地。一年中,先后从国统区捉回土豪劣绅20多人,还处决了外号“白眼狼”的大恶霸白泰山,当地人民拍手称快。  1935年4月,国民党军马鸿宾部占领南梁,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率领党政军机关转移到豹子川、白沙川交界的张岔岭时,遭遇国民党军与合水保安队夹击。当时,只有担任保卫大队第三中队长的王殿斌与战士宋子恭两人和-在一起。王殿斌抢先占据有利地形进行阻击,使-及党政军机关安全转移。1936年,在宜君战斗中,王殿斌右腿中弹致残。翌年7月转入地方工作,历任区政府主席、乡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王殿斌积极组织群众缴纳公粮,支援前线,中共华池县委奖励他锦旗一面。  新中国成立初,王殿斌两次受到中共华池县委表彰奖励。1958年离休回家后,仍然关心民兵建设,经常鼓励民兵发扬革命传统,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1960年,王殿斌分别出席了甘肃省和全国民兵代表会议,被评为全国民兵战斗英雄。1999年因病逝世,享年96岁。  [以上内容由"寂寞的龙卷风"分享。]

龙治祥 (1912~1935)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龙治祥(1912~1935),甘肃华池县元城乡元城村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参加工作,任乡农会主席。时驻元城川一个山寨的庆阳民团军谭世麟部某连,经常到村里抢劫民财,催粮要款,还强迫群众移民并村,建立所谓“战略村”,企图割断红军和游击队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红四十二师在刘志丹指挥下,攻打山寨,龙治祥组织群众配合红军作战,很快攻下山寨,消灭民团70余人,缴获一批毛毡。翌年4月的一天,国民党军马鸿宾部从环县直扑元城,抓获龙治祥,并强逼当地群众到陈兴庄场圃,鞭笞、强逼群众供出游击队员下落,未果。马军遂将龙治祥和另一人绑在新庄坬一群众家的粮囤架上,严刑逼供,仍无所获。龙治祥即被带至元城南街杀害,时年仅23岁。  [以上内容由"长虹路"分享。]

倪让 (1415~1495)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倪 让(约1415~1495) 明庆阳卫右所(今怀安乡)人,正统三年(1438)举人,正统四年(14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精通六书,深明治体.历任中书舍人,礼部郎中,后任太常寺少卿,提督四驿馆。性情温和,生平无疾言遽色,以病致仕归,享年80岁。庆阳府及安化县为纪念其功名、德行,于庆阳城内建有“讲十坊”石牌坊。  [以上内容由"白鹭"分享。]

李含英 (1897~1961)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含英(1897~1961) 字育斋,李良子乡李良子村人。喜读兵书,好武善骑,22岁任赵百户民团团总,组织团丁习功练武,抗击兵匪游勇,维护社会治安,在庆阳府东川一带声望颇高。民国十二年(1923),在李良子等村兴办私学、轮学,所培养学生后来多参加革命工作。民国二十年(1931)春,任陇东民团军第三营营长。1935年,任陇东保安司令部第三中队队长。1937年2月,任西北抗日联军第一支队副支队长。不久,辞职隐居西峰什社。1942年初,离开-统治区回到家乡李良子,将带回的2支枪及近300发子弹送交华池县抗日民主0。1951年11月至1954年7月,任华池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席,期间曾当选为政协甘肃省第二届委员会委员。1955年10月至1957年10月,先后任华池县经济建设科、农业科副科长。1958年因病退休。1961年病逝,时年64岁。  [以上内容由"junfung"分享。]

陶贵耀 (1894~195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陶贵耀(1894~1956) 怀安乡怀安村人。民国二十三年(1934)春参加工作,次年加人中国0。先后任元城区土地部长、元城区二乡(怀安乡)苏维埃0主席、元城区苏维埃0主席等职。1936年10月,陶贵耀被选为赤庆县苏维埃0主席,在0陕甘宁省领导下,发动群众,组建赤卫军、游击队,参与建立元城、五蛟、八珠、铁边、铁角、箩儿崾岘等6个区0和数十个乡、村政权。1937年7月,赤庆县撤并华池县,陶贵耀因病被留任元城区区长。1938年,调任元城食盐总公司总经理。1947年陇东战争爆发后,任元城区民兵大队长,带领全区民兵站岗放哨,侦察情报,运送物资,积极支援和配合西北野战军作战。1949年因病退休。1956年9月病逝,终年62岁。  [以上内容由"待笑颜"分享。]

段治仓 (1892~195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段治仓(1892~1956) 祖籍陕西省定边县。兄弟6人,排行第四,人称段四。14岁即在家乡知名皮影艺人罗占英门下学唱皮影戏,只三四年时间,便学成集生、丑、净、旦及文武行当于一身,并能挑线,会吹、拉、弹、唱的皮影戏技艺。民国十八年(1929),逃荒迁居本县五蛟乡。当时本县文化活动十分落后,段治仓遂组建道情皮影班。其艺术造诣颇深,戏路宽广,唱腔刚毅、深沉,演出热情、奔放,极富感染力。1934年冬,为庆祝陕甘边区苏维埃0成立,曾到南梁演唱皮影戏。1937年10月,带领皮影戏班赴庆阳城为八路军三八五旅指战员演唱。1943年春,陇东分区专员马锡五观看其皮影戏演唱后,勉励其学习演唱一些宣传新人新事的革命现代戏。之后,段治仓将《刘巧儿告状》搬上了皮影戏舞台。共和国成立后,段治仓继续坚持皮影戏演唱,为活跃城乡人民文化生活贡献了毕生精力。1956年病逝,享年65岁。  [以上内容由"听信"分享。]

高名山 (1886~1952)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高名山 (1886~1952) 字镇五,元城乡高桥村人,本县有名富户。民国九年(1920)秋,在家乡开办私塾,免费授徒。民国十三年(1924)与赵良子村民李荣贵组织民团。民国十七年(1928)被陇东民团军总司令谭世麟改编为陇东民团军第十五营,高名山任副营长,不久辞职回乡。当年大旱饥馑,高名山赈济灾民,颇有善举。民国十九年(1930),任国民0庆阳县第四自治区区长。民国二十三年(1934)三月二十八日,刘志丹率红军游击队在元城打土豪时,将高名山带到南梁。在刘志丹等教育、引导下,高名山走上革命道路,为苏维埃0印制苏币、研制军装。1935年3月,患病回家。1941年9月当选为华池县第二届参议会参议员和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参议员。第二年,任县0三科科长。1946年2月,在华池县第三届参议会上当选为县参议会副议长、县0委员。1952年12月病逝,终年66岁。  [以上内容由"紫贝壳"分享。]

白养珍 (1872~1934)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白养珍(1872—1934) 又名白阳珍,南梁乡荔原堡村人。民国十七年(1928)陇东大旱,饥民铤而走险“吃大户”,白养珍主动为大家出谋划策,勇担重任,深得乡邻敬重。刘志丹在南梁建立革命武装,白养珍打探确认游击队是穷人的队伍后,就在群众中广为宣传。民国二十二年(1933)十一月,张策、-到南梁创建革0据地,常常落脚白养珍家里。耳濡目染以及张策等人的培养,使年已花甲的白养珍走上了革命道路,任金岔沟农-合会主任。同年底,南梁地区开始建立0党组织,白养珍首批加入中国0。翌年初,其子白天章也加人中国0,并当选为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副主席。白养珍鼓励儿子坚决跟着0走,并积极发动群众搜集废旧铁器为赤卫军赶制红缨枪、大马刀。民国二十三年(1934)春,-地方军大规模“围剿”南梁苏区。四月二十八日-军乘红军主力转入外线作战之机进占荔原堡,袭击金岔沟,白养珍为掩护群众而被捕。陇东清剿总司令谭世麟令其部下用压杠子等酷刑逼供,白养珍年老体弱,几次昏死,但他没有供出一个“红军家属、0员和地方干部”。五月四日被谭部用铡刀杀害,时年62岁。  [以上内容由"yayaoo"分享。]

张华 (1855~191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华(1855~1916) 字选清,又名连杰,清怀安镇(今怀安乡怀安村)人。幼习武功,同治八年(1869),投军人“董字三营”为马夫。17岁时,手劈恶狼,名扬军中,升十长。同治十一年(1872),随董军进剿兰州、张家川回兵,骁勇善战,冲锋在先,一次杀敌十数名,遂升为小将领。光绪二年(1876),随“董字三营”西征新疆,破格领副将衔,后擢升迪化(今乌鲁木齐)游击将军。光绪二十三年(1897),应诏随董福祥甘军人京为武卫军,驻防山海关、山西北部等处。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张华随董福祥护卫慈禧西逃。董福祥被革职后,张华亦回归故里。此后,朝廷授其三品花翎顶戴,赏赐其父张忠五品绶印、其母慕氏德花翎。民国五年(1916)九月,张华被土匪掳去活活烧死。  [以上内容由"LUCKY719"分享。]

李青山 (1900~1934)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青山,1900年出生于河南省孟津县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14岁即出外学艺,靠做铁活苦度日月。1920年,河南孟津发生灾荒,李青山只身一人背井离乡,千里迢迢逃荒到华池南梁。平日里挑起工具箱,走村串户给当地农民打制农具,为猎户修枪做“炮”,老百姓称其为“李炮匠”。李青山性情耿直,为人厚道,在穷人中间很有威信。   1931年10月,刘志丹领导的南梁游击队,在林锦庙(今林镇)、荔园堡一带活动时,得知九眼泉村有个会修枪械的“李炮匠”后,便来找他。李青山早闻刘志丹和红军游击队的威名,当亲耳聆听了刘志丹讲的革命道理后,这个苦水里泡大的硬汉子落泪了。在刘志丹的教导下,李青山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了南梁革0据地初创时期的秘密联络员。   同年夏天,李青山受游击队指示,以给阎洼子村赵富奎民团修理0为名,打探该民团的情况。他不仅机智地摸清了民团的活动情况及堡子内的设防,还将一些修制好的枪件转送出去,连同军事情报一起送给了红军游击队。红军游击队根据李青山送的情报,乘一个雨夜摸进堡子,活捉了赵家15口人,缴获54支枪,拔掉了南梁的这个“钉子”。   1933年冬,红军游击队的势力日益发展壮大。李青山便公开为红军修理起0来。1934年夏,红军游击队在林镇小河沟创办起了南梁军械修理所,李青山是军械所唯一的技术人员。为给红军多修制-,白天干不完,他就利用晚上修。李青山这种对革命工作热忱积极的态度,多次受到刘志丹等红军领导人的赞扬。   1934年5月,盘踞在陕甘边界的井岳秀、张廷芝、谭世麟等反动势力纠集在一起,发动了对南梁的第一次“围剿”。红军主力采取避强击弱的战术主动从南梁地区撤离。李青山奉上级指示,留下来积极组织群众坚壁物资,侦察敌情,给游击队传递消息。一日,李青山在自家院畔上望见转嘴子川台上过来3个骑兵,他以为是红军回来了,高兴地跑出院子,准备接应。当他走近时,发现来者不善,才料到是敌人来了,便转身就走。不料寡不敌众,被敌逮捕,并从身上搜出了他与红军联络的信条。敌将李青山五花大绑,拉到南梁的阎洼子村。谭匪为了从李青山口中得到情报,对他软硬兼施,严刑逼供,最终却一无所获。面对这个钢铁汉子,谭匪无可奈何,于次日凌晨撤离时,把青出杀害在阎洼子村半山坡上。牺牲时他年仅34岁。  [以上内容由"荆襄太守"分享。]

李培福 (1912~1983)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培福(1912—1983),华池县悦乐镇上堡子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其父李海靠租种大地主“恒义和”家40垧土地养家糊口。李培福7岁开始给地主家当羊倌,常以破毡缠身,赤脚上山。9岁进私塾读书,因家贫,仅一年-辍学。14岁时,因交不起地租,地主收回了租给他家的土地,一家人生计无依,流落于梢林荒山间。此后他走南闯北,贩皮子,当箩匠,备受艰辛。    1933年春,一支红军游击队来到了村里,村里其他人都跑了,只有李培福留了下来。他主动帮助游击队挑水,要求加入游击队。秋季游击队在这一带频繁活动,李培福又主动放哨、带路、找人,游击队将打土豪没收的财物、银元交他负责保管,称其为经济员。因他保管得分毫不差,深得领导信任。    1934年春,庆阳游击队指导员王宝珊从南梁来龙木庄开展建党建政工作时,介绍李培福和其他6人一起加入了中国0,随即成立了党支部,李培福被选为支部-。6月,在杜家河召开庆北工农兵代表联席会议,成立庆北办事处,李培福当选为办事处土地委员。    1943年9月,受-表马仰西派遣,李培福到田河一带筹备成立了田河区苏维埃0,任主席。他与游击队互相配合,迫使驻扎在悦乐堡的敌人仓惶撤走,缴获粮食、牲畜数量颇多,李培福将其全部分发给贫苦群众。这年12月,庆北县苏维埃0成立,李培福当选为县0土地委员。    1935年2月,-反动派对陕甘革0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苏维埃0和游击队奉命撤离,李培福等人留下来坚持斗争。敌人占领庆北苏区后,疯狂烧、杀、抢,逐村挨户搜捕红军和革命积极分子,残害革命家属,形成一片-。李培福在群众掩护下,辗转流移,多次险遭不测。不久,他与游击队员李树林、田生地等人,利用三支埋藏的步枪,建立起有12个人的庆北游击队。8月,红二十五军北上临近陇东时,驻守悦乐一带的马家军撤离。李培福乘势率游击队消灭了李万义、田生孝等民团和土匪,收复了苏区,壮大—了游击队;这年9月,经李培福提议,成立临时革命0庆北办事处,李培福任主席。他率领游击队,打了许多胜仗,稳定了庆北苏区的形势。11月,李培福前往洛河川向陕甘省委汇报庆北苏区的工作,省委充分肯定了庆北一年多的工作成绩,并对全面恢复庆北苏区作了指示。    1936年2月,李培福被任命为庆北游击队总指挥。他率游击队先后消灭了元城、八珠原等地的民团,打掉了一些为匪作歹的恶霸惯匪,使红军声威大振。逃散的群众纷纷返回,革命政权逐步得到恢复。6月初,曲子县苏维埃0成立,李培福被任命为0主席。这时,陕甘宁省委设在曲子镇,省委-李富春、省委白区工作部部长蔡畅就住在县0隔壁。    在省委的具体领导下,李培福大力开展工作,健全了0机构,开办了合作社,并在20多个乡建立苏维埃政权。1937年初,李培福亲赴合道区,平息了一起重大土匪-事件,安定了社会秩序。    1937年11月,李培福调任华池县抗日民主0县长。在“大生产”中他领导全县开荒126000多亩,实现了全县机关干部经费伙食自给。在征粮、征兵、兴办工商业、发展文教卫生事业等各项工作上,华池县样样赶在前面,因而多次受到上级表彰。李培福全心意为人民服务,1940年秋天,县0通讯员的一匹马受惊踏坏了一户农民的西瓜,李培福得知后亲自登门致歉,并用自己的津贴赔了瓜钱。这位农民感动得连声称颂他是清官,并将此事报告给毛主席。从此,“县长赔瓜”的故事在边区传为佳话。    1943年2月,在0中央西北局召开的-会上,李培福受到表彰奖励,在他的奖状上,毛泽东亲笔题写了“面向群众”四个大字。   [以上内容由"xuwicy"分享。]

王饶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仍,各地节度使割据称雄,草莽英雄蜂起。庆州华池人王饶,素有才名,他不甘在乱世中沉沦,后晋时期,依附高祖石敬塘,颇有一番作为。    天福初年,王饶任控鹤军使,后为奉-校,因功被加封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天福六年(941年),善于骑射的节度使安重荣举兵叛乱,晋高祖石敬塘命杜重威率兵讨伐,王饶随军参加平叛。在宗城,安重荣大败溃逃,转而盘踞常山,负隅顽抗。杜重威与王饶配合默契,攻克常山城池,诛杀安重荣。王饶因战功被加封为检校司空,不久晋升为本军都校,兼任连州刺史。是年,大将安重进趁高祖北巡邺都之机,自襄阳举兵反叛。晋高祖命高行周、李建崇统帅军队,以王饶为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前往襄阳平叛。王饶进兵神速,以火攻之术破敌,安重进在败逃中被火烧死。在连续多次的平叛战争中,王饶均是以前锋先行,作战勇敢,屡建战功,倍受朝廷赏识,在大败安重进之后,被任命为深州刺史。次年,人京担任奉-校,加封检校司徒,兼任钦州刺史。后又改任本军右厢都指使,并任阆州团练使。王饶在任职期间,为政以德,施民以惠,对僚属要求十分严格,因而深孚众望,得到百姓的爱戴和赞誉。    后晋末期,契丹人据中原,“太原王”刘知远在晋阳建国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高祖。不久,刘知远进兵南下,迁都汴京。当时常山郡还被契丹所占领,正在该郡的王饶与李筠、白再荣等发动兵变,消灭契丹党羽,收复失地。刘知远下旨嘉奖王饶,任命他为 州观察留后,加封光禄大夫,赐爵开国侯,不久又改任镇国节度使,加封检校太傅。后汉时期,王饶因政绩卓著,爱惜百姓,被时人誉为俊杰之士。    后周建立之初,王饶又以“三朝元老”的声望和功绩加封同平章事,授赐为“推诚奉义翊戴”功臣。他尽心奉职,遵守法度,君臣合力,治国利民,逐渐革除了一些弊政,使境内得到小安。周太祖末年,他又被加封为检校太尉,改镇贝州,成为举足轻重的封疆大吏。周世宗柴荣即位后,封王饶为侍中,改任彰德军节度使,他极力协助世宗整顿纲纪,减轻民赋,训练军队,准备统一大业,使国家元气得到恢复。显德四年(957年),王饶病逝于东京家中,终年59岁。死后追封为“荣国公”,载誉后世。(傅宏民 雷治宇)  [以上内容由"wangjing"分享。]

李湖 (1897~1969)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湖(1897~1969) 悦乐镇上堡子村人,佃农。民国二十二年(1933),红军游击队到悦乐一带活动,李湖支持侄子李培福、李培堂参加革命,投入开创庆北苏区的斗争。为躲避反动民团和地主豪绅对革命家属的-,李湖-领着一家老小,藏于梢林沟壑或四处流浪。1934年陕甘边区苏维埃0成立后,李湖一家得以回乡安居,并分得了土地、牛羊,从此躬耕田亩,积极缴送公粮,支持革命战争,成了村里的带头人。1938年9月,在华池县第一届二次参议会上,当选为县参议会议长。次年本县受灾,李湖把自家的12石糜子全部调剂给赵改仓等10多户难民解决籽种、口粮,帮他们渡过难关。1942年,在“大生产运动”中,李湖带头在本村组织起有80多名劳力、11对牛犋的变工队,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实现了“耕一余一”。1943年秋,李湖出席了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大会,受到了0中央和边区0领导人的接见。会后,李湖响应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号召,动员上堡子村全部农户参加了变工互助组;并在上堡子村发起讲卫生活动,制定村《卫生公约》,普及卫生常识,落实卫生措施,使全村环境卫生大为改观,成为全县有名的卫生模范村。李湖还带领村民修建了上堡子小学,并任校董。为解决学校桌椅、学生笔墨纸张、教师奖金及办公费用等问题,他带领变工队开荒种地,动员群众集资,使这所小学成为全县第一个对学生免费的学校。1944年12月,李湖再次出席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大会,被树立为甲等劳动模范。会后,李湖把自己的两万元(边币)奖金借给本村经济困难户,让他们购置农具,还把0奖给他的耕牛送给困难户徐克敏。1946年2月,在华池县第三届参议会上当选为常驻议员和县0委员。共和国成立后,李湖虽已两鬓染霜,仍坚持辛勤耕耘,关心群众疾苦。1960年李湖曾-省人民0反映当时农村不实事求是等情况,使虚报浮夸等问题得以纠正。1969年8月8日病逝,享年72岁。  [以上内容由"tiancool"分享。]

赵明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赵 明 宋庆州华池柔远人,蕃族。宝元二年(1039)任柔远寨蕃官奉职、巡检。后桥、白豹之战,以功升为东头供奉官、柔远寨都巡检使。庆历二年(1042)正月招降西夏团练使讹乞与蕃族23户内附。三月与知庆州范仲淹及其子范纯祜共筑大顺城,十日城成,随即参加范仲淹亲自指挥的反击西夏主赵元昊攻夺大顺城之战,屡立战功,擢升为内殿承制、庆州蕃官都巡检使。庆历五年(1045)后又擢升为东染院使、内藏库使。治平三年(1066)参加知庆州蔡挺指挥的反击西夏主谅祚围攻大顺城之战,因战功卓著而领顺州刺史。后病殁。其二子均为蕃官,各有武力,屡立战功,为夏人所敬畏。长子赵余庆任柔远寨蕃部都巡检、西京左藏库副使;次子赵余德任大顺城蕃部都巡检、文思使。熙宁六年(1073)二人先后病殁。同年九月,神宗诏“诸路各遣有功蕃官赴阙”,赵明妻巢氏“对使者泣,以被召者多为其夫子部曲,感二子之不见至尊,独有画像,愿与使者俱达朝廷,虽死不朽”。神宗怜其意,追赠赵余庆为成州团练使、赵余德果州团练使,并赐巢氏冠帔。熙宁十年(1077)诏录赵余德子赵宗彦为三班奉职、赵宗杰为殿侍、赵宗佑为茶酒班殿侍,并特给俸。  [以上内容由"ltx8013"分享。]

南梁红色旅游景区

南梁红色旅游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南梁革命纪念馆,总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其中馆藏面积2281平方米。  纪念馆大门左侧竖刻着陈云同志题写的“南梁革命纪念馆”馆名,大门里正对面是一座高大的仿古牌坊,牌坊正中刻着中共中央原总书记-题写的“南梁革命纪念馆”七个大字。牌坊后面是南梁革命烈士纪念塔,碑座东西两壁及背面刻着刘志丹、谢子长、王泰吉、杨森、杨琪等608位烈士的英名。  整个建筑群分四组。第一组为门洞,门洞上有凉亭,进洞有石牌坊门。第二组为碑亭、纪念碑和群雕,碑高达34.117米,碑身正面镌刻着-同志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纪念碑东侧是显示陕甘边区军民英雄气概的白色群雕,西侧是清音楼。最后面是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内有3个革命文物展览室,里边分别陈列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的题词,刘志丹等烈士的生平简介及部分遗物;再现陕甘边区革命斗争史的文字、绘画、图片及实物;方毅、马文瑞、汪锋等39名中央、省上领导及当年在南梁地区战斗过的老前辈的题词。纪念碑后是立体群雕,高4米。第三组是清音楼,恢复原荔园戏楼,并增建了一座凉亭。第四组为展厅,分三部分陈列,第一部分是南梁革命烈士简介及画像;第二部分陈列着革命文物及南梁革命史;第三部分陈列领导题词。南梁革命纪念馆是纪念革命前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南梁革命纪念馆展室分东、西、北三部分。西展室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刘志丹、谢子长等烈士的题词以及烈士们的生平简介和武器、马鞍等71件实物。南梁革命纪念馆周围遍布各类红色遗迹,主要有大凤川军民大生产基地、寨子湾刘志丹、习仲勋旧居、抗大七分校旧址、列宁小学旧址等。  1929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同志在党的领导下,到陕甘边一带宣传革命真理,开展武装斗争。1930年至1933年,先后组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1934年初,在南梁附近的四合台选举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同年11月4日至6日,在南梁荔园堡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习仲勋先后当选为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和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志丹当选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在陕甘边界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开辟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了中国西北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在远离党中央,远离革命中心的情况下创建的,是在南方各个革命根据地相继沦陷,党中央和各路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时,中国共产党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块根据地。党史上称它为:国内二次革命后期我党硕果仅存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它的存在为长征中的党中央和各路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北上抗日提供了出发点,为全国革命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边区军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和“围剿”,壮大了革命力量,使根据地由华池扩展到甘肃庆阳市的合水、庆城、正宁、宁县和陕西的旬邑、彬县、淳化、耀县、三原、铜川、宜君、黄陵、富县、甘泉、保安、安塞、定边、靖边等十八个县,数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  英雄群雕。反映边区群众在政府的带领下开展革命活动的场景。群雕的主要艺术形象是以军委主席刘志丹、政府主席习仲勋、边区的第一所红色学校列宁小学的创始人张景文为原型创作的,反映了边区在政治、军事、文化教育方面的蓬勃发展。  清音楼。原是荔园堡古城内的戏台。1934年11月7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庆祝大会在这里召开,清音楼当时设为庆祝大会的主席台。刘志丹在这里代表边区群众向政府主席习仲勋颁发了政府印章,也在这里检阅了由红二十六军、游击队、赤卫队等三千五百多人组成的阅兵队伍。所以清音楼也被后人成为是“阅兵楼”。  关帝庙。1934年11月4日到6日,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边区政府和政府领导成员。门楣上横刻的“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是政府主席习仲勋亲笔题写的。  南梁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和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长征中的党中央和各路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北上抗日提供了出发点,为后来的陕甘宁边区的发展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全国革命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南梁,西北高原的红色热土,中国革命的历史重镇。这里曾为共产党人储存的星星之火,把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照亮;这里曾为共和国的诞生创造过历史性的辉煌。硝烟已去,尘埃落定,留给这里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的解放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用鲜血铸就的红色印记。

双塔森林公园

双塔森林公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双塔森林公园始建于1997年,占地3156亩。是华池县委、县政府历时多年,以县城东山森林资源为基础,以双塔寺搬迁保护为依托,投资近亿元修建的一处集旅游观光、避暑度假、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娱乐场所。公园内建有重檐亭、天台、文化大楼、双塔寺、范公祠、碧玉山庄、射击场、草原风情园等36个景点和游乐服务设施。春日杨柳吐翠,桃杏芬芳;夏夜霓虹闪烁、曲径通幽;秋日彩林翻飞,漫山氤氲;冬季银妆素裹、群峦如象。晨起锻炼人群如织,夜晚喷泉喷珠吐玉。公园内通讯便捷,交通畅达,设施齐全,是城区居民休闲娱乐、聚会度假的理想之地,2006年被评定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华池双塔寺

华池双塔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原址位于华池县林镇乡张岔村双塔沟和豹子川河交汇处的台地上,一号塔曾被盗走,后被追回。  新址位于华池县城东山公园内,占地3亩,整个搬迁保护工程对双塔损坏部分进行修补,按原址安装,根据寺院原貌新建了“西方三圣”殿、观音殿、东大殿、三门殿、钟楼、僧房等古建筑。  寺院和两座石造像塔始建于金正隆至大定年间(1156--1189),筹建人有寺院主持僧普恩、德敬和保义校尉,华池寨主李世雄等人,当时名为“石塔院”,后于大安年间又更名为“兴教院”。这是一处佛教寺院。寺院历元、明至清乾隆年间废弃。现存寺院遗址主要有“三圣殿”、“  三门殿”、“伽蓝殿”、“双音阁”、“钟楼”等建筑的残墙与基础及两座造像塔。造像塔通体遍雕佛、菩萨、弟子、供养人,伎乐天等造像,全塔造像多达3600余身;二号塔造像较少,全塔615身,塔高13层11.98米。  双塔造型秀丽,结构严谨,雕凿细腻,显示了古代无名工匠精湛的工艺技巧和完善的艺术造型,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00年对寺院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石碑、经幢、陶石建筑构件等文物、标本,尤其是许多珍贵的文字铭刻,记录了寺院的名称、始建年代和筹建人等。  门票·开放时间  20元  交通  西峰汽车站有到华池县的班车,距离123公里    华池双塔寺

双塔寺造像塔

双塔寺造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塔寺造像塔原位于华池县林镇乡张岔村双塔沟与张岔河交汇处的半山腰,2001年9月迁建于柔远镇东山森林公园。建于金正隆至大定年间(1156~1189年)。   双塔为十三级密檐式石造像塔,一号塔高13.1米,二号塔高11.88米。一号塔身瘦长,结构严谨,由塔座、塔身、塔檐组成。通体浮雕,有雕像3500余尊。第一层为8面体,每面宽40厘米,第二层以上为10面体,各层有塔檐,檐角雕有蔓花。各层塔身置于圆形仰莲盆中。塔身各层面满雕佛像,排列密集,造像内容多为佛说法图和供养人。二号塔建造方法与一号塔同,平面呈八角形,塔座为方形,四面各浮雕一佛二菩萨。第一层塔身每面45厘米,一至六层有雕像615尊,七层以上均为素面。原址有塔院,2000年5月至7月间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石碑、经幢、陶石建筑构件等文物370多件,标本267件,尤其是许多珍贵的文字铭刻,记录了寺院名称、始建年代和筹建人等。   双塔寺造像塔雕刻华丽,工艺精湛,体现了古代雕刻工匠的深厚艺术修养和精湛艺术,具有重要的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南梁革命纪念馆

  馆址就是当年成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荔园堡。  新建的纪念馆气势雄伟,肃穆庄严。前面有高达10余米的古典式城门楼,正中“南梁革命纪念馆”系陈云同志亲书,正面有4根醒目的朱红雕栏,门楼上是两层歇山顶建筑。  进入城门便是当年开过会的广场,中轴线上有一座高大的仿木石坊。面洞3间,坊中横匾上有-同志亲题的“南梁革命纪念馆”7个金色大字。广场中心耸立着34米高的烈士纪念塔,像征南梁政府建立于1934年。塔右侧是革命先烈石雕群体像,左侧是修复的当年作为主席台的清音楼,据记载,此楼原为戏楼,建于清宣统元年,面阔三间,中间较大,两边较小,为砖、木、石混合结构,硬山顶、门上镶匾、楷书“清音楼”三字,刚劲有力。塔后是革命文物展览室,装饰精美、布局合理、气氛肃穆,里面陈列着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家的珍贵遗物和事迹介绍。  地址: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南梁乡荔园堡村  开放时间:  8:00-19:00  门票:   15元  

子午岭

  子午岭  子午岭是桥山山脉的一条支脉,它介于泾河与洛河两大水系之间,史志记载,她西挽宁庆、东接延安、南连耀州,北抵盐边,绵延400多公里。横跨庆阳市的正宁、宁县、合水、华池四县的24个乡镇,主脊长达250多公里,面积4900多平方公里。  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最早就在这一带活动,"迁徙往来,拔山通道",披荆斩棘,开辟荒蛮。他的陵墓就坐落在子午岭东翼的桥山之上,因而子午岭又被称为"圣人条"。  著名的秦直古道沿子午岭主脊迤逦而行,将千里关山变通途。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秦直道依然清晰可辨,有些路段照旧可以通车。  子午岭不仅有优美的高原-风光,而且还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子午岭生长着松树、柏树、桦树等200多种用材和经  济林木;栖息着豹、狍鹿、灵猫、黑鹳等150多种野生动物。  子午岭森林不仅是一块经济林,而且还是一块重要的生态林,被誉为陇东大地的"绿色屏障"、黄土高原的"天然水库"。

脚扎川万佛塔

脚扎川万佛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脚扎川万佛塔位于华池县紫坊畔乡川畔村杨道坡自然村北部的塔儿洼。约建于宋。  脚扎川万佛塔采用当地红砂岩石凿磨镶砌而成,平面呈八角形,顶部残损,现存11层,残高8米。万佛塔由塔体、塔檐两部分组成,向上逐层微敛。塔身各面均雕有3层佛像,每层排列6身,现存造像1008身。所雕造像均为佛说法图,样式一致,姿态单一,自成一体,互不相连,工艺古朴。  脚扎川万佛塔建造风格独具特色,是研究西北地区宋代建筑史、建造技术、建筑工艺及佛教文化的实物依据之一。

林沟口仿古牌坊

林沟口仿古牌坊为文化旅游景点。  林沟口仿古牌坊  根据建设华池县国家级红色旅游景区的总体规划,靓化华池出口大门,提升对外形象,促进华池旅游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我县和庆城县交界处新建仿明、清风格四柱十一楼牌坊门一座,该工程由华池县国土资源局组织承建,目前已完成总投资约120万元,建设规模为砼框架式仿古建筑,总跨度26米,其中两边侧门跨度各为6米,中间主门跨度为14米。并于8月25日建设完工顺利通过验收,该牌坊的建成为华池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白马造像塔

白马造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造像塔位于华池县白马乡王沟门村柴砭自然村白马河北岸第一阶台地上。约建于北宋。  白马造像塔为红砂岩楼阁式石造像塔,六面体,存7层,高5.7米,由塔座、塔体、塔檐组成。第一层各面浮雕有鹿、凤、羊、狮、奔马和人物,以上各层各面均凿有佛龛、龛内雕有佛像,全塔共雕有佛像36尊,塔刹呈六角攒尖顶,上置宝瓶。  白马造像塔雕刻工艺精美,塔体各层浮雕及佛像造形独特,保存完好,对研究宋代佛教文化和造像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简称抗大七分校)校部旧址位于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现存22孔石箍窑和1处院落。从1943年到1946年,仅在华池开办一期,学校学员最多时达5200多人。彭绍辉任校长,喻楚杰任副校长。抗大七分校学员积极响应党中央“自已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一边学习,一边生产,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校部旧址背依东华池砖塔,面临“花池水”,被誉为“陇上小延安”

军民大生产基地

  军民大生产基地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渡过抗战难关,1943年4月,三八五旅七七0团进驻华池县大、小凤川,执行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屯田政策,一面保卫边区,一面开展生产运动,创造了陇东“南泥湾”。  高涨的生产热情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军民大生产》就从这里诞生并唱响全中国。大生产基地旧址现保留了练兵场、纪念碑、七七桥等原迹,并在练兵场对面新建了军民大生产纪念馆。

列宁小学旧址

列宁小学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列宁小学旧址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于同年在南梁转咀子创办了边区第一所红色学校——列宁小学。当时有教师2人,学生60多名,开设了语文、算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师生自制课桌、黑板、墨水,自编教材。刘志丹、-、蔡子伟等边区领导人经常关心学校的发展。列宁小学的创办,开辟了陇东教育事业的先河。学校旧址经恢复维修,现为全市红色旅游景点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军委)旧址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军委)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军委)旧址  陕甘边区政府成立后,政府及军委机关移驻华池县林镇乡寨子湾。早年寨子湾地形复杂,道路隐匿崎岖,林木幽蔽,军委与政府机关分别座落于两处山腰,相距三四里地,山间林中有连接政府、军委两组院落的小道。政府、军委旧址保留了政府、军委办公室和刘志丹和-旧居、住室等。两处旧居经恢复修缮,已对外开放,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华池砖塔

东华池砖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华池砖塔  东华池砖塔位于林镇乡东华池古城半山腰,建于北宋元符二年(公元1089年),全塔建造精致,宏伟华丽,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与脚下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校部相融,被誉为“陇上小延安”。  东华池塔位于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的大风川与葫芦河交汇处的宝塔山,始建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  塔身平面八角形,底边边长3.29米,无基座,通高26米。第一层塔身较高,各面平素无饰,仅东北面开一券门,门高1.87米,宽1.04米,深2.88米。向上各层塔身逐渐收分缩减,二至七层每面以砖砌八角柱分割成三间,各层每面上下交错开真、假门及假窗。各层塔檐以五铺作双杪斗拱承挑叠涩出檐,出檐施假飞子、方椽及瓦垄,栌斗坐于普柏枋上,普柏枋在转角处出头十字相交,横栱均隐刻而成;真、假门两侧均砌破子棂窗或毬纹格子窗,假版门上雕门簪二枚。一、二、三层塔檐上以五铺作双杪斗拱承托平座栏杆,栏杆为斗子蜀柱华板式样,蜀柱头雕坐斗,华版雕勾片纹、云纹及鹿、凤、虎等动物,以勾片纹最多。塔顶置石质砖刹,塔刹上雕圆光、露盘和宝珠。除第一、七层塔檐砖风化脱落外,塔体保存较完好。  2001年6月,东华池塔作为北宋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寨子湾

  寨子湾  华池县林镇乡寨子湾,是原"南梁政府"所在地,刘志丹、谢子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他们在此建立了陕甘边区政府。

范亭晚照

  柔远城西3公里墩儿梁峁,有柔远亭,宋庆历年间范仲淹建,故称“范亭”,遗迹尚存。此亭雕梁画栋,飞檐翘首,古朴秀丽。每当夕阳西下,柔远亭沐浴于斜晖晚照之中,个中景致,颇为壮观。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柔远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南关社区

----

北关社区

----

庙巷社区

----

城关村

----

孙家川村

----

张川村

----

刘沟村

----

柳湾村

----

土坪村

----

李庄村

----

田庄村

----

黄岔村

----

杨岔村

----

张岭子村

----

柔远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