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薛占才 (1917~2003)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薛占才同志生平(1917-2003)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天津警备区第二干休所副军职离休干部,原国防科委第20训练基地后勤部副部长、老红军薛占才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3年8月6日在天津逝世,享年86岁。 薛占才同志,1917年10月出生在甘肃省合水县,1933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延安抗大总校一大队学员、热北军分区骑兵支队队长、第四野战-卫团团长、华北军区后勤军需部天津染整厂厂长、北京军区后勤部天津仓管处处长、国防科委第20训练基地后勤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80年9月离职休养。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薛占才同志参加了陕甘宁边区的游击战斗,参加红军后,经过了红军东征、西征战役,参加了正经、榆林桥、定边城等地的战斗。抗日战争中,他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及九路围攻长林等战斗。1945年经延安抗大总校学习后,随部队到东北、热北分区,任经棚骑兵支队队长。解放战争中,他在担任第四野战-卫团团长期间,出色完成了保卫领导机关和部队安全的任务,并参加了辽沈战役。1948年随东北野战军后勤司令部进关,参加了平津战役。解放后,薛占才同志长期从事部队后勤领导工作,参加了组建国防科委第20训练基地的任务,在艰苦地区工作多年,为部队后勤建设呕心沥血,做出了突出贡献。 薛占才同志在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中,历经艰难险阻和生死考验,坚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崇高信念,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强的党性原则,保持和发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他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体现了一名共产党人坚强的组织观念和坚定的革命立场。他艰苦朴素,勤勤恳恳,不计名利,任劳任怨;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离休后,时刻关心国家和军队建设,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支持干休所建设。他十分关心老区人民的生活疾苦,力所能及地支援家乡建设。他始终如一地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不断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他始终保持了革命晚节,严格要求自己和教育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给后代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上内容由"含笑花忘忧草"分享。] |
王占昌 (1927~2011)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占昌,男,汉族,甘肃省合水县人,1927年4月出生,1944年1月参加工作,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1月至1945年10月任合水县罗家畔乡文书,二区区政府助理员。1945年10月至1946年7月任区政府秘书。1946年7月至1948年4月任合水县二区区委副书记。1948年4月至1949年7月任宁县工委西区地下工作组组长。1949年7月至1952年11月任兰州军管会旧公教人员处理委员会组长,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班主任、副科长。1952年11月至1953年10月任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组织科副科长。1953年10月到西北党校学习。1954年6月至1958年4月任中共甘肃党校教研室第一副主任、组织处副处长、处长。1958年4月至1963年2月任省卫生厅人事科科长、党委组织部长、党委副书记。1963年2月至1965年9月任中共酒泉地委组织部长。1965年9月至1968年4月任中共敦煌县委书记。1968年5月至1969年11月在“五·七干校”劳动。“文革”期间受到错误批判。1969年12月至1973年5月先后任敦煌县革委会副主任、县委副书记、书记。1973年5月至1975年11月任酒泉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地委副书记。1975年11月至1977年8月任中共兰州市委书记。1977年8月至1980年9月任中共酒泉地委书记。1980年9月至1981年10月任中共甘肃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第一副部长。1981年10月至1983年12月任中共甘肃省委常委、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筹备委员会第一书记。1983年12月至1991年3月任中共甘肃省委常委、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91年3月至1993年1月任甘肃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1997年10月离休。2011年8月13日7时20分在兰州逝世,享年85岁。 [以上内容由"两刻钟"分享。] |
马步升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马步升 (1963~) 笔名北丐。甘肃合水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庆阳师专历史系,1995年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合办的作家研究生班。曾任庆阳师专校办秘书、校刊。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女人狱》、《北京不是你的家》、《花园中的大王》,中篇小说集《黑洞》,中篇小说《半碗碗豆豆半碗碗米》、《民国十八年》,短篇小说《老碗会》、《飘飘》、《黑路》,散文集《一个人的边界》,散文《绝地之域与绝地之人》、《终结者之喻》、《悬空了的悬空寺》,长篇纪实文学《燃烧的太阳旗》,论文《心史与信史》、《世纪末的抒情》、《秋天的梦想》等。《第三种颜色》获优秀论文奖,《老碗会》获甘肃省第四届文学奖等三项奖。 [以上内容由"花疏"分享。] |
高凯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高凯 (1963~) 曾用笔名亮子。甘肃合水人。大专毕业。1982年参加工作。现为甘肃省文学院副院长。2004年获甘肃省政府授予的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2005年被评为全省文艺系统拔尖人才。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诗集《心灵的乡村》、《想起那人》等,编著《中国现代无题诗百家》等。组诗《在田野上》获1983年飞天文学奖,《共和国当铭记》获省第三届文学奖,《黄土里的陇东》获省第四届文学奖,诗作《村小:生字课》获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 [以上内容由"小燕子"分享。] |
合水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 | 合水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位于合水县西华北街乐蟠西路1号,成立于2003年,是全省首家以古石刻展览为主题的特色博物馆。2004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占地48亩,建筑面积4611平方米,已建成单檐殿展厅、重檐殿展厅、双层殿展厅、侧展厅(东西两幢)、钟鼓楼、宋代石雕造像塔地宫、“黄河古象”展厅等设施,设有北魏、唐、宋(金)、元、明、清时期石刻造像展和革命历史文物展,馆藏各类文物3000多件,其中古石刻艺术品436件。 近年来,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国家级AAA级旅游景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文明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确定为甘肃首批免费开放博物馆之一,被兰州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和陇东学院确定为实习基地,民间美术研究实习、研究基地。免费开放以来,年接待游客9万多人次。 馆长:陈柏树 门票: 免费 景点位置: 庆阳市合水县北区乐蟠西路古石刻艺术博物馆 |
夏家沟森林公园 | 夏家沟森林公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位于合水县太白乡牛车坡行政村烟景川自然村,在309国道南侧,交通便利,所处地带是子午岭森林覆盖面积最完整、最原始的地段。介 绍 全园分为庙宇古迹、度假山庄、运动狞猎、植物花卉、林间鹿场等景区。 公园内有树种千余种,千年梭枣树系全国之最;动物150余种,国家珍稀动物6种;花卉植物千奇百态,紫斑牡丹珍奇华贵,属世界珍稀植物。该区奇山异石,大川河流交错纵横,形成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所处子午岭沿线文物古迹遍布,古代轩辕黄帝氏族部落起源于乔山山脉(即子午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的与长城齐名的两大国防工程之一--秦直道也从岭上通过,长达几十公里。治途有历代修建的烽墩、土桥、城障、寺庙、穆桂英点将台、昭君庄及古石窟石刻等遗迹尚清晰可辨。到公园游玩,既可欣赏自然风光,观赏珍稀动植物,又可领略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尽情饱览治途文物古迹。 交 通 西峰汽车站坐车到合水县城,然后转到太白乡的车。 |
陕甘红军纪念馆 | 陕甘红军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陕甘红军纪念馆占地面积4628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陕甘红军纪念馆分四部分展出:陕甘红军的创建;陕甘红军的巩固和扩大;甘泉县下寺湾政治局会议;陕甘红军再造辉煌。 1931年9月,在南梁游击队接连遭受陇东军阀、苏雨生部的袭击受挫后,刘志丹来到合水县平定川倒水湾,对赵连壁、杨培盛、贾生财等率领的三支武装进行了整编,恢复了南梁游击队。10月下旬,陕北游击支队渡过黄河转战至南梁地区,在林锦庙与南梁游击队胜利会师。1932年初,在正宁县北柴桥子村部队改称“西北反帝同盟军”。2月12日,在正宁县三嘉塬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 1932年12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开到陕西省旬邑县马栏镇转角村,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第2团。1933年5月,在敌人向红2团和照金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之际,杜衡强令红2团南下渭华地区,遭敌重兵围追堵截,部队在终南山被打散。 1933年11月3日,陕甘边特委和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召开包家寨会议,决定恢复红26军。8日,刘志丹、王泰吉在合水县莲花寺召开陕甘边红军全体军人大会,正式恢复红26军,成立第42师,下辖红3团和红4团(骑兵团),共500余人。1934年2月至5月,陕甘宁三省军阀纠集1万余人的兵力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刘志丹率领红26军主力,与各游击队配合,转至外线,-连捷,歼敌3000余人,粉碎敌人精心筹划的“围剿”。红26军不断壮大,相继组建了红1团、红2团和西北抗日义勇军,主力达到5个团3000余人。1935年春,国民党集合4万兵力,对陕甘边和陕北两块苏区策动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红26军、红27军在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的统一指挥下,-连捷,敌人的第二次“围剿”被彻底粉碎,陕甘边与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陕甘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也是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 1935年7月,蒋介石调兵10万之众,亲任“西北剿匪”总司令,向陕甘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围剿”。9月,红25军长征到达陕北,与红26军和红27军胜利会师。9月18日,在永坪镇红25军、26军、27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11月6日,红军陕甘支队与红15军团在甘泉县象鼻子湾胜利会师后,恢复了红一方面军,下辖红1军团和红15军团。21日至24日,在毛泽东的亲自指挥下,红一方面军在陕西富县直罗镇全歼敌109师及106师1个团,胜利结束了陕甘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斗争。1936年2月,红军主力开始东征。3月中旬,红15军团主力编为左路军,北上威逼太原,掩护了右路军红1军团在晋南的战略行动。5月14日,中共中央提出西征战役的任务,红15军团从靖边县新城堡出发,向西北前进,相继攻占靖边、同心、安边、盐池、豫旺等县城,开辟了大片新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红15军团进驻陇东驿马关地区。1937年8月25日,陕甘红军分别编入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 1937年9月3日发生的平型关战役是红15军团改编为344旅后的第一仗,此次战役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红26军主力(即红15军团第78师)相继改编为:八路军344旅687团第2营和688团第2营、八路军344旅689团、八路军第4纵队第4旅、新四军第10旅(兼淮海军分区)和独立旅,在华北、华中敌后战场,英勇抗战,谱写了新的辉煌篇章。红27军主力(即红15军团第81师)改编的八路军120师直属炮兵营、辎重营奉命留守,保卫陕甘宁边区。解放战争时期,由原红26军主力发展沿革的部队进军东北,先后改编为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第5师和第6师、第四野战军第39军第116师和117师。由陕甘红军发展而来的西北野战军第4纵队警备第1旅、警备第3旅,后来改编为第一野战军第4军第10师和第11师,在陕甘宁边区保卫战和解放大西北的征程中,浴血奋战,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2011年12月,陕甘红军纪念馆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秦道 | 秦道 中国古代的“高速公路” 雄奇险峻的子午岭土脉之上,遗存着堪称人类建筑奇迹的秦直古道。秦直古道是始皇35一37年(B.C212年——B.C210年)修建的咸阳云阳至秦九原郡(现内蒙古包头市)的一条交通大道。据专家考证,秦直道全长1800里(约合今1400余里),宽5米,“可并行二三辆车”。据丈量,秦直道在合水县境内共有200多里。婉延在合水涧水坡岭和黄草腰岘之间的秦直道路基遗迹,其宽度均为4.5城齐名程之一。合水县境内的直道,南起的五华池县毗邻的麻子崾岘,长约80公里,路面宽约5米。工程之浩大,令人叹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匈奴南侵作为巩固国防的头等大事。为防止匈奴入侵中原,更重要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权,让他的大一统帝国传万世而不绝,精心部署修筑直道和长城两项巨大的国防工程。始皇35年,即公元前212年,派大将军蒙恬、太子扶苏征调民工数万,“堑山堙谷”,烧山伐木,前后历时三年,于始皇37年(公元前210年),终于筑成了我们脚下的这条古道。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匈奴贵族拥兵百万,挥师南下,铁骑践踏中原的残烈;数万民工不分寒暑,忍饥挨饿,高强度作业时的苦辛和悲凉。这直道下多少白骨直道筑成了,秦王朝的气数也就尽了。秦始皇梦想着皇帝宝座可以传万世而不朽,却不料只落得千古一帝梦断江南,仅二世而-的可悲下场。《史记》载:“37年,始皇崩于沙丘平台”,“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千载之下,秦直道或被自然剥蚀,或被林木覆盖,但我们仍然能从遗迹中辩认出直道的磅礴气势。直道之上,有传说中的秦太子扶苏墓。当年,始皇也许是出于锻炼太子扶苏的目的,让他镇守西北,建功立业,好使将来顺理成章地继承帝位,老皇帝爱子心切,还特意叫将军蒙恬扶持。说来太子扶苏也真是忠心耿耿,他在西北一呆就是数年,结果咸阳城中的那场血腥的宫帏惊变他一无所知,数月后,沿直道传至西北边塞的只是老皇帝驾崩的消息,以及一道赐死金牌和一瓶毒酒。扶苏仰天长叹,然后端起毒酒一饮而尽。也许他到死都不会明白,骨肉同胞之间怎么会是这样。扶苏死后,当地老百姓就把他埋葬在这里。据说,当年还有扶苏蒙恬庙。岁月苍桑,如今庙宇早已坍塌,只留下一堆黄土,供后人凭吊。 秦直道既是一条重要的边防供给线,也是一条中原华夏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交流的大动脉,在历史上曾为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过特殊的贡献。西汉末年,昭君和亲匈奴,就是沿直道北上的。元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仰慕汉家文化,自愿请和,并要求把公主下嫁匈奴。人都说,汉家公土金枝玉叶之身,怎能下嫁这等荒蛮之地。汉元帝和众臣商议,结果从后宫三千宫女中选出来自湖北秭归的民间女子王嫱,封为公土,和亲匈奴。昭君艳冠后宫,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封建社会皇帝后宫争宠的现象是非常普遍,非常激烈的。凭一幅画像就可以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画师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昭君因为清高,也因为清贫,所以没有贿赂画师。到和亲之时,汉元帝悔之晚矣。“画图省识春风面”,因为昭君的美貌,于是引出了元帝怒杀画师毛延寿的故事.这说明了封建皇权的腐朽,也说明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唐。公元前33年,王昭君沿直道北上,和亲匈奴,据说昭君在北上途中,看到北雁南飞,一时思乡情起,就弹起了琵琶,空中的大雁被她的美貌和优美的琴声所吸引,纷纷落下,这就是“落雁”的由来。和亲路上,南望秭归,烟水茫茫,故乡山阔水深知何处。环佩空f3,只是她幽怨的魂魄。铂怨也好,大义也罢,昭君自请和亲的真实动机我们已经没法知道的更清楚。但一个弱女子能牺牲,这本身就足以让她留芳百世,永载史册了。 |
包家寨革命纪念馆 | 包家寨革命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013年9月,位于合水县蒿咀铺乡张举塬村的包家寨革命纪念馆维修落成正式开馆。 1933年11月,在西北地区革命形势极度不利,革命斗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陕甘边特委和红军临时指挥部组成人员在包家寨举行了联席会议,作出了恢复红二十六军成立红四十二师、进军南梁建立根据地、以南梁为中心建立三路游击区等三项重大决定,史称西北革命史上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从根本上挽救了陕甘边区党和红军,是陕甘边区革命斗争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点,在西北革命斗争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毛泽东曾高度称赞这次会议的决策为“狡兔三窟”之策。 由于包家寨会议旧址年久失修,绝大部分窑洞坍塌,针对这种现状,合水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其进行修缮,先后多次组织相关单位、领导、专家对旧址进行了实地考察、规划和论证,并于2012年5月16日开工修复。该工程按照“保持原貌,修旧如旧”的原则和将其打造为革命历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党风廉政教育基地的目的,先后投资1240万元对包家寨周围道路及会议旧址等进行了建设、修复,并对展馆进行了布置。重修窑洞7孔、景区指示碑、形象碑各一处,碑亭一座及相关配套设施。 展室共有5孔窑洞:其中窑洞一、二为基本陈展,重点介绍了陕甘边区艰辛的革命斗争历程,再现了谢子长、刘志丹、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窑洞三为包家寨会议,用文字说明和实物陈设,客观地再现了会议召开的背景、时局、会场和生活场景;窑洞四为刘志丹旧居,以其生平简介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为其题词为主,反映了刘志丹光辉的革命生涯;窑洞五为习仲勋在合水的革命活动,通过文字、图片、回忆录等,全面展现其在合水这片红色热土上的革命足迹和与合水人民结下的深厚革命情谊。 包家寨革命纪念馆的建成和开放,不但为合水县、庆阳市乃至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搭建了新的平台,为大力弘扬革命先烈精神提供了新的载体,而且还为合水红色旅游增添了新亮点。届时,包家寨革命纪念馆与延安、南梁、山城堡等红色景点一起构成我国北方红色经典旅游线路,成为合水又一张知名的红色文化旅游名片。 |
塔儿湾石造像塔 | 塔儿湾石造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儿湾石造像塔 合水县城东北部约70公里的太白乡苗村川塔儿湾村,堪称中国造像像塔而闻名,那一座造像塔,始建于宋代,以凿磨的红砂岩石条块叠砌而成,平面呈八角形密檐式建筑,共十三层,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名塔》一书认为它是中国最为纤细的古塔,将其列为稀有的古建筑和珍奇的名胜之一。高约12米,经宽一点四米,原无台基及基座,形体清癯纤细,塔身第一层特高,达两米。第二层以上逐渐缩短,二、四层南面各设一假门,各层有塔檐,檐下出叠涩两层。檐角有仿木转角斗拱,檐下雕出檐缘,檐上雕出筒状瓦栊。塔顶为石雕刹柱,刹基以上为相轮三匝,华盖一层上置宝珠。 塔身第一层,每面约有浮雕石刻造像,雕刻技法纤巧细腻疏密相间,每面雕像分为五幅,共四十副,每幅雕像法纤巧细腻,疏密相间。每面雕像分为五幅,共四十幅,每幅雕像十三至十五身,共造五、六百之多。内容多为佛说法图,即一佛居中,坐在莲花座或方形束腰座上,结跏跌座,身披袈裟。有的袒露右胸及右肩,手印各弃。佛左右两侧或女或坐十数身罗汉,有的拱手,有的踞坐,有的比手指划,有的苦心思索,有晶倾心吐谈,有的匍甸跪拜,表现出对佛无比的虔诚。 塔儿湾石造像塔历经风雨近千载,风姿依然不减当年。当你驱车走进苗村川,就能看到那一抹清秀纤细的塔影掩映在子午岭莽莽的-中,向游人展示着千年古塔和巍巍雄岭的和谐和庄严。塔儿湾石造像塔 |
莲花寺石窟 | 莲花寺石窟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莲花寺石窟位于平定川口葫芦河北岸,石窟开凿在向南延伸的一段红砂石崖面上,为一摩崖大龛,长19米,高6.4米。大龛内依山势而开小龛,崖面雕佛像,龛室相连,追像密集,布局巧妙,工艺高超,令人折服。 石窟内现存唐、宋时代所开龛18个,其中1号龛为自然形龛。据铭文记载,此龛同巨幅五百罗汉雕像均为惠文一家所做的功德,刻于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 内容为“三教诸佛”。龛内并列三佛及两肋侍。佛结跏跌坐居于正中,佛两侧各有一汉装袍人物双手执笏,亦结跏跌坐,应是孔子和老子。这种儒、释、道同居一堂的造像,反映了当时社会三教同流的倾向。 莲花寺石窟保存了初唐到宋中叶的石刻造像,要使每身造像各具神态,又要布局统一,互相照应型能力,是难以完成的,特别是利用崖面自然布局称我国石窟雕造史中的难得佳作。在起伏不平的崖面上布满造像,既没有丰富的艺术想像力和高,超越了石窟内客观环境的限制,堪称我国石窟雕造史中的难得佳作 |
李家庄石窟 | 李家庄石窟为文化旅游景点。 李家庄石窟位于太白镇平定川内距川口1公里处,属太白镇莲花寺行政村李家庄自然村.石窟由北魏的马勺场石窟、北宋的窑庄背石窟,金代大定十六年佛龛和明万历二十六年佛洞组成,共有窟龛7个、造像68尊,纪年铭文2方。马勺场共4个龛、12尊造像、共造像风格与张家沟门石窟的造像风格基本相似,具有北魏太和年间石窟造像特征。窑庄背石窟为一大窟,平面正方形,高1.75米,边长1.82米, 四壁造像55尊,其中舒相观音坐像和地藏菩萨立像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和谐优美。李家庄石窟大定十六年佛龛唯释迦坐像1尊,庄严神秘。其南侧开凿的明万历二十六年佛洞,高3.94米,宽3.09米,深3.42米,窟内彩绘泥像已毁,窟顶建造的飞龙、白象、奔鹿、莲花等图案和就地雕造的石供桌及其浮雕图案,精细而完整。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圣公泉遗址 | 圣公泉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圣公泉遗址 圣公泉遗址位于老城镇南四尺深的小井一口,内有细泉泛出。传说泉水较常水重二钱,清凉甘洌,爽口沁脾,煮茶尤香,可医百病。唐朝大诗人王勃曾到此地,赋诗《晏圣公泉》,披襟乘石磴,列笈俯春泉,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影飘垂叶外,春度落花前,兴洽林塘晚,重岩起夕烟”。清乾隆年间,立坊树碑上,清代合水书院亦建于此,亦名“圣泉书院”,因年久失修,仅存遗迹。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保全寺石窟 | 保全寺石窟为文化旅游景点。 保全寺石窟位于合水县东北太白镇葫芦河支流平定川马家老庄,距县城120公里。石窟建造于北魏中期及晚期,南北长约40米,共开龛30余个,除中心部分的三、四、六等窟较大外,其余为圆拱形残龛,高约1米左右。雕造题材多为北魏佛教教徒崇拜的一佛二菩萨,一交脚菩萨两肋侍菩萨,触多宝并坐说法,千佛等。 保存较完整的13号龛的释迦并坐说法图,,雕刻精细,形象丰满,眉秀鼻直,面形方圆,表情喜悦,身着半披肩大衣, 内著僧碑,结跏跌坐,衣纹线条流畅,5号龛内雕主佛及两肋侍,工艺亦很精湛,主佛结跏跌幽,身著通肩大衣,衣纹用极细古而均匀的线条表现,富于律感,此例恰当,神态自若,堤造诣很高,极具代表性的佳作。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蟠交古城遗址 | 蟠交古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蟠交,即今城关镇(城关镇政府),又名老合水、合水老城、合水镇。在今合水县城东北、合水川(县川)中段的北山麓。距县治三十五公里。 古城始建于唐初戍寅之岁(公元六一八年),以城在大小乐蟠二水(即今县东川及县北川)交汇处得名.此后直到一九四九年九月县治迁西华池止,共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县级建治历史。 蟠交古城,又名“葫芦城”。据府、县史志记载描述,城建于大川之北,建水(今县川河)之阳,北负尖岭、面向平岗。北垣依山,高五丈,南在平陆,东西顺山势而壁立,高三丈,厚丈五;东西最长一百一十五丈,南北(平地)最宽九十五丈,周长三华里零九丈,登高北望俨若葫芦.当地群众对此城曾有生动的比喻:其根扎于城西北清水沟湫之中;其蔓由山后察家湾、万家湾顺山梁婉蜒而上;其把在城首北山之巅大有方丈之地;东西二垣起于葫芦把,顺坡而下层,中有细颈形呈葫芦腰;南垣傍河而长,收作葫芦底;东西二关之外,地势开阔平坦,似两片葫芦叶。整个葫芦扎于北山之颠,座于河川之台。 古城东通富、延,西经庆、环,南达宁县;左挈子午山,右抱珊瑚水,群山环抱,水带萦绕,横断山道,景色瑰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古今通商之要道,亦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昔建有堀门二,皆有捐额,东曰“绥安”,西曰“庆宁”,近年拆除。宜兰公路从中穿过。 古城在历史上经过多次战争破坏,历代都曾加以重修。据现存资料记载,自唐初建城以后,于宋熙宁中再建,明洪武初重修。崇祯年间遭兵,城垣残破,公署民房焚毁,清顺治间重修。雍正九年(公元一七三一年)建城楼,乾隆间重建县署,光绪五年(公元八七九年)以乱,多倾圮,复筑之。 建国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迅争创座古城,城乡机关、民房栉桦相连,建筑林立,蟠交古城已经在成为合水重要的经济重镇。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安干寺石窟 | 安干寺石窟为文化旅游景点。 安干寺石窟位于太白镇平定川内距川口25公里龙王庙沟小河南岸,坐南向北, 由外廊和内窟组成,共有造像559尊,纪年铭文一方。外廊高3米,长8米,深3米,有方形廊柱2根,南壁正中辟长方形窟门。内窟高4,5米,宽4.8米,深4.6米,中有方形拱台1个,边长3.1米、高1米。外廊三壁与廊柱四面、内窟四壁均造佛、菩萨、罗汉像,排列整齐,群像密集。因长期风化,多数面目漫漶不清。窟门东框面上刻楷书题记一方:“华池寨主汉藩本门人马巡检李大夫先於阜昌口年自发虔心请到延长县青石匠王志瑛口夫为渊抚琪李打造石空(窟)佛像一堂内有菩萨南壁罗汉未了口李大夫男李世雄等请到僧德忍良朋住(主)持本院僧事请到王志瑛女孙冯佑等打造菩萨罗汉于并愿各人父母来生佛界见存者增添福寿大金大定十八年八月初三日住(土)持僧德忍良朋子谓敦武校尉主管华池寨本门汉藩人马巡检李世雄弟敦武校尉李世能敦武校尉李世保李世泉李世银次 弟敦武校尉李世成、李世国、李世乾、李世渊主司石匠冯佑李琮堂行偿德马僧韩僧众会门彦氏管菩萨愿合众”。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干沟桥遗址 | 干沟桥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合水县老城镇五里坡村南20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1.30米。地表散见夹砂、泥质红、灰陶片及彩陶片。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黑彩变体鱼纹泥质红陶钵、卷沿盆等器物残片;寺洼文化夹砂灰陶单耳罐、夹砂红褐陶马鞍形口双耳罐等器物残片。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东部地区仰韶文化和青铜时代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九站遗址 | 九站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九站遗址位于合水县蒿嘴铺乡九站(后九站)村。属寺洼文化。面积约10万平方米,分遗址区和墓葬区。遗址区破坏较严重,文化层厚0.5--1.6米,断崖上暴露有灰坑和居址,地表散布大量夹砂和泥质红、灰陶片。1984年发掘遗址75平方米,并发掘80多座竖穴土坑墓,出土陶器、铜器、石器、骨器等700余件。陶器主要有鬲、豆、钵、壶、簋、马鞍口双耳罐及深腹罐等,多为夹粗砂素面陶,质地松散。器表多呈土黄色或褐色,火候偏低且不均匀。另出有戈、钏、刀、剑等青铜器。斧、锛、刀、纺轮等石器。骨器有锥等。该遗址对研究寺洼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保全寺—张家沟门石窟 | 保全寺—张家沟门石窟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全寺—张家沟门石窟位于合水县太白乡平定川西岸。保全寺石窟开凿于长约40、高8米的崖壁上,坐西向东,共有窟龛25个,石雕造像153尊,以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及弥勒菩萨较多,并胁侍菩萨。佛像一般方颐丰面,着通肩大衣,结跏趺坐,半披肩大衣,浅阴刻平行衣纹,躯体粗犷健硕,体现太和改制以前的风格。3、4、5、6号龛较大,为平面呈方形或马蹄形的穹窿顶龛,最大为4号窟,平面呈方形,高、宽、深各3米,正壁造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及弥勒菩萨,南北两壁各造二佛、门口侍立二菩萨,其余为圆拱形浅龛。张家沟门石窟分布在长约12、高3米的红砂岩崖壁上,共有窟龛8个,平面为呈半圆形的圆拱形浅龛。石雕造像31身,每龛雕一佛二菩萨像。2、3号龛之间岩面阴刻“太和十五年太岁在未癸巳 朔三月十五日佛弟程弘庆供养佛时造石坎(龛)佛一躯”造像题记。造像具有北魏中期孝文改制以前的风格,供养人着鲜卑族服饰,是陇东地区发现最早有明确纪年的北魏石窟造像。该石窟中有4个窟保存较好,其余损坏严重。对研究陇东地区早期石窟特征和佛教艺术有重要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程家川遗址 | 程家川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程家川遗址位于合水县吉岘乡程家川村西北。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面积约1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1.5米。采集有黑彩变体鱼纹泥质红陶钵、重唇口尖底瓶,夹砂红陶绳纹罐等器物残片。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分布与内涵有重要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
张举塬村 |
---- |
九站村 |
---- |
蒿咀铺村 |
---- |
陈家河村 |
---- |
蒿咀铺林场 |
---- |
干湫子安置林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