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定西 >> 通渭县

通渭县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榜罗会议纪念馆

榜罗会议纪念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榜罗镇位于通渭、陇西、武山、甘谷四县交界地域,距通渭县城约34公里,境内有省道马陇公路和县乡常榜公路、通高公路穿镇区而过,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有史以来,该镇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繁荣的商贸市场而位居全县四大名镇之列,闻名遐迩。据史料所载,榜罗镇在汉代以前属塞外番国领地(或曰是汉番交界的商贸口岸),战国秦长城横穿该镇中心而过,尚存4公里遗迹清晰可辨。“榜罗”一词原系少数民族语之音译,原意为“骡马市场”。该镇辖区南北长26公里,东西宽35公里,占地面积208.5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938米,境内平均无霜期140天,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属黄土丘陵半干旱区,现辖24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1000余人,镇政府所在地文峰村常驻人口4700人,暂住人口1300人。是通渭县西南部的一个群山环抱成盆地状的小镇,经济文化相对比较发达。  榜罗镇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名镇。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离开江西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近一年。于1935年9月2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即改编后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或称“北上抗日先遣队”)约8000人在中共中央及红军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彭德怀、林彪、叶剑英等同志领导下长征到达榜罗镇。当时的榜罗镇中心小学(即现在的“榜罗会议”遗址和纪念馆所在地)为中央红军领导人提供了大量的报刊资料,从中了解到全国抗日怒潮高涨和陕北苏区反围剿斗争的重要情况。9月27日晚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在榜罗小学校长办公室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紧急会议,即著名的“榜罗会议”。会议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的新形势,讨论了党中央今后的战略方针,进而改变了9月12日俄界会议制定的在接近苏联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既定方针,正式做出了把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以陕北苏区作为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的伟大决策。正如毛泽东主席所称“榜罗会议为红军长征找到了家”,因此,而彻底结束了红军长征没有明确落脚点而流动转战的局面,对此后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从此,红军长征挺进陕北,着眼全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榜罗会议”以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彪炳史册,流传千古。  为了传达贯彻“榜罗会议”精神,9月28日凌晨,秋雨蒙蒙,陕甘支队在榜罗小学门前打麦场上的核桃树下召开了支队连以上军政干部千人大会。毛泽东、张闻天、彭德怀、林彪等出席会议,毛泽东首先做了形势报告,指出了日本侵略我国北方的严重性,阐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伟大意义,接着介绍了陕北根据地的状况,分析了陕北可以成为抗日前线的政治、经济条件,提出了避免同国民党军队作战,尽快到达陕北苏区的行动方针。随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支队指挥员彭德怀等同志分别讲了话,进而阐述了北上抗日的意义,同时要求整顿军容军纪,做好进入陕北苏区的准备,开展群众工作和壮大红军队伍。会后,各连队立即召开支部会议,军人大会传达会议精神,红军宣传员战士走向街头,深入农户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动员,在榜罗这片红色故土上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宣传标语(尚有部分真迹至今珍藏在纪念馆内)。与会当天,陕甘支队大队与大队、连队与连队之间互派代表到驻地检查评比军容军纪、环境卫生,晚上各连队在榜罗镇各驻地进行了文艺活动和大会餐。29日清晨,陕甘支队全体将士陆续撤离榜罗镇向北-树川、第三铺及温泉于当天到达通渭县城。  1936年10月12日,由贺龙、肖克、任弼时、关向应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指挥部第二军、第三十二军经武山县榆盘镇进驻榜罗镇,并在该地留宿两天一夜。1936年9月3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先遣部队进入榜罗镇,10月份主力部队过境榜罗镇并留宿两天一夜。  为了肯定“榜罗会议”的历史地位,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红军长征精神,继承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激励后人奋发进取,当地政府在上级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下,于1979年完成了榜罗小学的搬迁,并加强了革命文物的征管工作,在原榜罗小学旧址修建成了红军长征榜罗会议纪念馆。纪念馆院内当年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的会址,毛泽东和张闻天同志住宿旧址保存完好。革命文物陈列室中现藏有红军长征遗留的革命文物443件,其中有红军指战员遗留下的生活用具、办公用品、作战武器、宣传标语和90多位老红军、老将军的近照和墨迹、红军老战士题词和签名旗等珍贵文物。在现已定级的革命文物中,国家级文物5件,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革命文物2件,二级革命文物3件。  革命文物陈列室门前的两棵苍松是1982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同志亲自寄予的树种栽培而成,院内中央有甘肃省人民政府立的榜罗会议遗址石碑一座,两侧为四方形花园,院落四周为铸铁围栏,古朴大方,正中是按当地民间建筑风格而修造的出角架斗仿估大门,门顶上“榜罗长征纪念馆”匾牌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总后勤部副主任周克玉上将亲笔题写的馆名。纪念馆南侧是当年红一方面军召开连以上干部千人大会的打麦场。麦场中央挺立着一颗枝繁叶茂的核桃树,这颗百年老树保存完好,伟岸挺拔,印证着一代伟人-远瞩的英明决策和威震四海的号召力。打麦场东侧是高耸矗立的红-卫团驻地碉堡,为清代中期黄土夯筑而成的土堡,原系当地居民和国民党伪自卫队(民团)躲避的居守地,堡内至高处残留的断壁上红军指挥员当年攻战碉堡时残留的弹孔仍清晰可见。  红军长征榜罗会议遗址总体划分为三类六种,近90处。主要有遗址类、红军宿营地类、长征路线类。一是遗址类,包括当时的榜罗小学址(中共中央常委会议旧址,毛泽东、张闻天住宿旧址),占地77平方米;打麦场占地1800平方米。二是红军宿营地类包括-驻地、警卫团驻地、红军一条街。-驻地有16处,即邓小平、周恩来、彭德怀、王稼祥、贺龙、林彪、肖克、杨尚昆、叶剑英、博古、任弼时、罗荣桓、张云逸、聂云臻、陆定一、肖华、关向应等住宿旧址,其中王稼祥、陆定一住宿旧址公布于一处农户院落内。这些故居均系清末民(国)初时期修造的土木结构民居。红-卫团住址分布于镇中碉堡内,现为五户民居。红军住宿一条街在榜罗镇北街,长100余米,沿东西两侧有206间房屋,建筑面积3462平方米,现为85户农户住房。三是长征路线遗址一处,即红军长征出入境榜罗的路线,从镇南入镜,镇北出镜。  1978年7月1日,甘肃省革命委员会在榜罗镇打麦场上立碑公布红一方面军连以上军政干部千人会议旧址。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发文公布榜罗会议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中共定西地委、行政公署命名榜罗会议遗址为“地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7月1日,中共甘肃省委命名榜罗会议遗址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9月通渭县人民政府发文并挂牌公布榜罗会议遗址内17处当时中共中央(或红军)领导人故居旧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4月甘肃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榜罗会议遗址为“甘肃省国防教育基地”。2004年12月榜罗会议遗址被中办、国办列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08年3月,榜罗镇革命遗址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经省发改委批复立项,项目总投资为142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0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425万元。该项目于2008年5月动工建设,2010年10月完成景区道路、给排水、展陈馆、红色广场、环境整治及星级旅游厕所等项目批复建设内容。  信息来源:通渭县人民政府  信息来源:通渭县人民政府

通渭温泉度假区

通渭温泉度假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通渭县温泉,位于甘肃省中部通渭县县城西南8公里处的汤池河谷中,历史悠久,饮浴效果独特,浴可医治百病,饮可提神美容。其水温高、水量大,水质优而居西北温泉之首,有“陇上神泉”之美誉。  温泉水疗养生区由汤池源综合服务中心、室内多功能泳池、室外泳池及别墅式单元房四部分组成,其中汤池源综合服务中心占地面积9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室内多功能泳池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室外泳池总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别墅式单元房总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累计建筑面积16600平方米。  汤池源综合服务中心:一楼设有游客接待中心、通渭土特产展示中心、通渭书画超市、泳装超市;二楼设有游客休息大厅、无线WIFI-络中心、按摩中心;三楼设有农家烧烤系列、转转火锅系列、自助餐系列及室外休闲观景中心。  室内多功能泳池:凸显养生保健的观念,围绕温泉的休闲保健功能设计不同的洗浴空间,充分发挥温泉本身的热温、冲力、浮力、压力的特效作用,设计不同动态的出水方式,不同情趣的静态浸浴方式,创造多样的洗浴方式,融养生于休闲之中。  温泉养生区共设22个浴池,其中中药池9个,花瓣浴池和暖身池各2个,泡泡浴、漩涡浴、-浴池、儿童戏水池、多功能池、沐足池各一个。各池综合功能体现为美容养颜,杀菌消毒、增强人体免疫力、消除肌肉疲劳,减缓精神压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细胞活力、使皮肤光亮柔嫩。  室外泳池:配套园林景观、仿古休闲景观、休闲仿古亭、七彩灯光系统。在静态朦胧的夜色中,别有一番山水田园之感,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和谐统一。  别墅式单元房:配套休息套房、无线WIFI网络、影视系统休闲设备等。分为标准间、豪华双人间、豪华单间、干蒸房、湿蒸房及豪华冲浪间。为洗浴者打造动静浸浴及干湿温控结合的休闲洗浴方式。使您在宁静中感受神泉的秀丽与妩媚。

秦嘉徐淑公园

秦嘉徐淑公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通渭是东汉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故里。据明万历四十一年《重修通渭县志》和清乾隆二十六年《通渭县志》记载,秦嘉故里在今县什川乡大湾村秦家坪,徐淑故里在今通渭县榜罗镇桃园村徐家窑,死后合葬于榜罗镇岔口村秦家坪。  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年—182年),秦嘉为郡吏,岁终为郡上计簿使赴洛阳,被任为黄门郎,徐淑因病还家不能同往,两地相思,时时互赠诗、书以通情意。后秦嘉病逝于津乡亭,徐淑尚青,兄逼其改嫁,她便毁形不嫁,不久以哀恸过甚,亦卒。秦嘉、徐淑夫妇恩爱,善诗文,其诗作排列整齐,节奏婉转自然,文字流畅清新,纯朴深厚,是五言古诗成熟的标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为铭记秦嘉、徐淑在五言诗创作上的贡献,怀念他们感人泪下的真挚爱情,县委、县政府于2010年启动建设其纪念性主题公园,并以秦嘉、徐淑命名。  公园占地150亩,东西长500米,南北宽190米,整体构思以秦嘉、徐淑的历史事迹及其诗词作品为文化主线,把诗词书法和园林建筑小品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碑刻的形式表现通渭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和高深境界。公园计划投资1890.8万元,已先后完成投资1855万元,完成了给排水地下管网铺设、河堤次干道建设、绿化和比翼阁、连理亭、四合院、纪念馆、四季亭、花架、牌坊门、鹊桥、主题雕塑等主体工程的装饰及石狮安装,建成景观小桥2座、厕所2座,修建砚池边草亭一座,铺贴砚池面层花岗岩1950m2,安装河堤护栏580m、挡土墙草白玉护栏180m,铺装道路6585m2,栽植各类园林苗木4.52万株,尤其是投资14万元栽植7-9m的云杉、油松共46株,种植绿化草坪9200m2。  信息来源:通渭县人民政府  信息来源:通渭县人民政府

鹿鹿山森林公园

  通渭县鹿鹿山省级森林公园位于通渭县城北部,距县城15公里,处于通渭县陇阳乡、北城乡、寺子乡三乡交界地带,涉及8个行政村,于2005年5月经甘肃省林业厅批准成立,规划总面积30000亩。  鹿鹿山是华家岭与新景乡高庙山的风水岭,山上森林茂密,青草茵茵,被群众称作是通渭县城的“后花园”。鹿鹿山在华家岭—鹿鹿山—高庙山梁岭的中部,位于东经10515—10518,北纬3519—3520之间,园内平均海拔为2200米,年平均降水量为530mm左右,年均气温5.0。土壤大多为黑垆土和草甸土,PH值在7.1左右.园内有草本、木本植物约400于种,多数属于中生和中旱生类型,其药草、食用野草资源较为丰富。现存主要树种有云杉、油松、落叶松、山杏、杨树、沙棘、柠条、狼牙刺、山定子等50余种。  该地从1998年开始建设针叶林基地以每年以千亩的速度增加林草面积,近几年,又结合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加大造林绿化工作力度,成林面积18000亩,现有宜林面积12000亩,初步形成华家岭至北城乡庄子梁经鹿鹿山至新景乡王湾梁的一条绿色长廊,为我县北部水源涵养林及风景特用林建设奠定了基础,培育了风景优美景观特质明显的森林植物群落。  鹿鹿山系地形中部凸起似一孤岛,六条小梁岭向四周扩展,东坡和西坡平缓,南坡坡度较大,北部形成悬崖峭壁,形成天然的较为独特的地形景象。传说唐王李世民求贤访能,途经此地,不仅赞叹:“穷乡避地,竟有如此奇山,真乃江山处处有胜地也”,并将农雾间救驾的三只白狼封为“白马三大天王”,封鹿鹿山为“玉狼山”。山上现有通渭八景之一的玉狼庙,即“玉狼屏迹”座落于山顶,每逢佳节,城区居民及周围群众上山游憩的逐渐增多。山上于端午节举办庙会,演唱秦腔、小曲等,文化艺术风采宜人,地方特色浓厚,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相互交融,呈现出一幅碧峰峻峭,云雾缭绕,行人嚷嚷,风味浓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图。  鹿鹿山省级森林公园按照以人为本、重在自然、贵在和谐、精在特色的原则规划建设,初步规划设计以林草植物风光为主体,有西岭茂林、玉狼屏迹、麋鹿溪涧、万寿杏园、旷野绿廊等5个重点建设内容。这里气候相对温和,土壤湿润,光照充足,针叶林密布,空气负离子含量高,每逢盛夏,蛾碟繁飞,虫鸟穿梭,生趣盎然,景观宜人,是旱源地区不可多得的憩息场所。

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

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简介  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九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进驻通渭县城。三十日傍晚,红军文艺联欢晚会和大会餐在南门外的河滩上举行。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由第三纵队参谋长张经武主持。全体将士高歌《国际歌》后,叶剑英、杨尚昆、邓发等领导人相继作了继续北上抗日的动员报告。联欢晚会热烈欢快,李克农、黄兴等指战员和战士们表演了精彩的歌舞、戏剧、魔术等节目。10时晚会结束。十月二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离开通渭城,踏上奔赴陕北的征程。  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在此修建了果树园,后改建为田径运动场,并于一九八六年九月修建了红军文艺联欢晚会纪念碑,以缅怀先烈业绩,弘扬长征精神,激励后人奋发进取。  一九八四年五月,通渭县人民政府将该遗址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六年六月,中共通渭县委、通渭县人民政府命名该遗址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由于城市道路改造,结合南园体育场建设,县委、县政府决定重修纪念碑。二00七年五月,投资12.6万元建成红军文艺联欢晚会纪念广场,广场占地576平方米,其中心竖立红军文艺联欢晚会纪念碑一座。该碑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孙颖设计,县委书记燕胜三、县长令续鹏撰文,原省政协副主席韩正卿书写。  纪念碑高2.2米,宽3米,由碑座和碑身两部分组成,碑座由黑色大理石砌成,碑身由红色大理石砌成,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显得庄严肃穆,古朴典雅。纪念碑坐西朝东,寓意着红军从通渭奔赴陕北,在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英明决策。纪念碑像一个火炬,寓意着红军长征精神从“星星之火”到光耀全国,取得解放全中国的胜利,以及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又一次伟大的长征。纪念碑矗立在体育场内,形同奖杯,寓意着“全国田径之乡”的体育健儿们取得的优异成绩和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  信息来源:通渭县人民政府  信息来源:通渭县人民政府

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碑

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碑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935年9月27日,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改编之陕甘支队抵达通渭重镇榜罗。中共中央随即召开政治局会议,正式作出到陕北扩大建立根据地、以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之战略决策。9月29日,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共中央领导随军进驻通渭县城。当晚,毛泽东在文庙街小学接见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时,热情满怀、即席朗诵了他著名的《七律·长征》诗,鼓舞红军踏上了长征的最后里程。后经会宁会师,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为弘扬长征精神,纪念毛泽东同志《七律·长征》诗发表65周年,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设计,上海电视台与通渭人民携手共建的《七律·长征》诗碑于2000年9月29日在通渭县文庙街小学正式落成。  诗碑主体造型为“V”形,碑的上方是一个光芒四射的五角星,象征着史无前例的长征,提示人们要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传统。碑正面左半部分用浮雕手法雕出了长征路线示意图,以示毛主席发表《七律·长征》诗的历史背景,右半部分是阴刻填金的毛主席《七律·长征》诗手迹。五角星用不锈钢锻造,外镀汰金。碑身用花岗岩贴面。整个碑高7.35米,“V”字间跨度为15米,花岗岩贴面重9.7吨,五角星直径2.5米,整个碑重140吨。其象征意义为:  1、具有世界性,表示胜利。  2、象征中国革命由此发生了重大转折,并将中国革命的  大本营指向陕北。  3、有飞翔的意思,象征着祖国的腾飞。  4、此碑建在学校,“V”为学校使用最多的一个符号,表  示正确,象征着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是合格的。  5、闪闪发光的五角星象征着长征精神永放光茫;三层踏  步象征着诗中的“三军”。  信息来源:通渭县人民政府  信息来源:通渭县人民政府

悦心国际书画村

  悦心国际书画村位于通渭县城,占地214亩,规划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总投资3.6亿元。书画村由书画长廊、悦心美术馆、温泉水世界和园林度假酒店四个子项目组成。该项目是县委县政府实施“文旅名县”战略的重要举措,其根植于通渭浓厚的耕读文化,依托13000多人的书画创作人员和经纪人,衔接国内著名的书画市场和书画名家,致力于把书画文化、温泉文化和红酒文化有机融合到一起,建设全国知名的书画交流会展中心、全国知名的书画信息发布平台和全国知名的书画人才培训基地。

榜罗镇会议旧址

榜罗镇会议旧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榜罗镇会议旧址位于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   1935年9月27日,由毛泽东、彭德怀、张闻天、叶剑英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到达榜罗镇,在此召开“榜罗会议”,解决了红军长征最终以陕北为落脚点的问题。   1935年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榜罗小学,现仅存毛泽东和张闻天住宿处,均为土木结构民居建筑,1979年改建为红军长征纪念馆。中共中央和红军主要领导同志的住宿旧址分布于全镇多个地方,共17处,包括博古、周恩来、彭德怀、邓小平、叶剑英、任弼时、聂荣臻、林彪、贺龙、肖克、王稼祥、陆定一、肖华、关向应、张云逸、杨尚昆、罗荣桓等领导同志的住宿旧址,均为清末民国时期的四合院民居建筑,土木结构,单坡硬山顶式。榜罗镇会议旧址还包括红军连以上干部千人大会会议旧址、党家堡战役遗址、朱家堡战斗遗址、红军驻宿一条街和红军饮马池遗址等。   榜罗镇会议解决了俄界会议所未能解决的在陕甘建立根据地的具体目的和问题,确定了包围与扩大陕北苏区根据地的重大决策,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榜罗镇  通渭县榜罗镇是陇中名镇之一,位于通渭县西南部,地处定西、天水两市辖区的交界地带,南与天水市的甘谷、武山县相接,西与定西市的陇西县相连。南北长26公里,东西宽35公里,占地面积208.84平方公里,拥有耕地17.31万亩,人均耕地4.2亩。全镇现辖24个行政村,2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518户40344人,其中城镇人口1285人,农业人口39049人。平均海…… 详细++

锦屏水库

  锦屏水库位于渭河支流、散渡河上游的牛谷河上,地处通渭县境内。坝址位置东经105°05′30″,北纬35°14′44″,距县城16公里。坝址黑窑峡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91平方公里,集水区内植被较差,为黄土复盖,设计年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9600吨(7、8月份来沙占全年来沙量的70%左右,径流以暴雨为主要补给来源,设计年径流量620万立米),多年平均径流深32.5米,多年平均含沙量295公斤/立米,年悬移质输沙量131万立方米,年推移质输沙量6.5万立米。水库流域内属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干旱少雨,上游华家岭为海拔高程2300米以上的二阴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下游通渭县城海拔高程1770米,多年平均降水量439.5毫米,年蒸发量1396毫米。蒸发量相当于降雨量的3.2倍,而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也不均匀,作物生长期4—6月份仅占36%,干旱是当地最大的自然灾害。  锦屏水库为中型水库,总库容1200万立米,已建水库枢纽由大坝和输水泄洪洞及非常溢洪道三部分组成,坝高38米并加1.2米防浪墙,坝顶宽6米,坝长110米。输水泄洪洞为D=5米的圆型隧洞,全长276米,进口为岸塔式取水型式,进口安装三扇平板钢闸。非常溢洪道一处,全长279.05米,该库主要有防洪减灾,农业灌溉,城市供水三大功能,农业灌溉设计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保灌面积1.4万亩,提供城区供水110万立米/年,支持着通渭县城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灌区及县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这个干旱少雨的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十年九旱、水枯河断的通渭西部,有一处波光粼粼的人造湖泊——镜屏水库。远望大坝,巍然挺立,拦起百顷碧波。库区水绕山显灵,山环水称秀,蓝天白云倒映水中,绿树碧草摇曳岸边,一派高峡平湖的怡人景象。特别是夏秋暴雨之后,千沟万壑从天上游撼天动地,奔涌而来,到此便乖乖收敛起不驯之势,汇入一汪潭水之中。  锦屏水库是通渭境内投资最多、库容最大、发挥社会经济效益最为显着的水利枢纽工程,也是定西内辖区内唯一一座兼有蓄水、防排灌和城市供水功能的中型水库。从建成运转的30年间,为通渭的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水流,可谓纳百里之风云汇就一库,集百川之雨露融泽万户。  锦屏水库位于通渭县城西北约16公里的牛谷河上,坝址在锦屏乡境内的黑窑峡,华双公路从东侧经过。工程于1972年动工兴建,至1975年底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同年9月关蓄水。以上可控制流域面积191平方公里。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输水泄洪洞两部分组成。大坝为红粘土心墙壤坝体,坝高37米,坝顶长105米、宽6米。输水泄洪洞设在右岸,全长276.4米,为直径5米的圆形隧洞,全部用钢筋混凝土衬砌。最大泄量270立方。启闭设备为60吨启闭机。  1979年,锦屏水库又完成了164米长的输水泄洪隧道洞衬砌工程及更换启闭机的设置安装,开始“畜清排洪”等项试验,获得”省内先进”、”国内比较先进”的科研成果。1980年6月26日,由于锦屏水库蓄水泄洪闸门失控,水库泄空,水位骤降,致使上游坝坡发生了严重滑坡。对此国家又先后投资137万元对大坝进行修复加固。对输水泄洪洞全部采用钢筋混衬砌并对外围岩体采用了固结灌浆,检修改造了闸门,是水库寿命由原设计15年延长到125年。1982年10月,因锦屏水库”为同内水库提供了例证”,受到省水利厅奖励。  由于原工程建设正值”文革”期间,因而防洪标准低,存在较多隐患,造成运行艰难,效益不能正常发挥。1994年5月,省水利厅批复对锦屏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工程。该工程从1996年9月开工兴建,至2003年10月全部完工,总投资1147.67万元。工程使水库防洪标准提高,恔核洪水由500年一遇提高到1000年一遇,增设全长279米的非常泄洪洞,使水库泄洪能力在原先基础上提高到710秒立方。同时,建成水库自动化观测调度系统,实现了对水库的自动化监控,从而达到了工程安全预报以及水库合理、优化调度运行的自动化管理。银屏水库经过一系列的改造建设,形成了总库容1200万立方米、控制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保灌面积1.3万亩的规模和能力。2000年10月,历时四年之久的锦屏水库供水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该工程工铺设压力管道15公里,建成日处理能力为1600吨的水厂一座,使城区及其附近居民用上了洁净甘甜的自来水解决了长期以来的用水困难问题。纵观锦屏水库的建设历程,共经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为工程准备及初建。1958年1月,通渭县委与定西地区农业集建局共同对牛谷河流域首次进行了勘测规划,于5月提出了《关于牛谷河流域规划设计报告》。1959年10月,成立了水库建设指挥部,12月动工兴建。但因饥饿等原因,死亡民工120人,工程-于1960年的5月停工,历使半年。第二阶段为主体及配套工程建设。1972年,在全国贯彻毛主席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的时代背景下,甘肃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批复了《关于通渭县锦屏水库设计任务书》。10月,锦屏水库第二次开始兴建,并成立了水库建设工程指挥部,同时由甘肃省水利电勘探设计第一总队负责扩大初步设计。数千名建设者从全县各地机关单位聚焦黑窑峡,在“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口号中,展开了一场开发水利资源的会战。经过三个春秋的艰苦奋战,于1975年9月水库建设成并关闸蓄水。第三阶段为水库的维修加固及改造。从1980年6月开始的20多年间,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除险加固及设备技术改造,大大提高了水库的防洪标准和效益水平。特别是城镇供水工程的完成,拓宽了水库的服务功能,达到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多元化,彻底改变了水库单一为农业服务的格局,实现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  锦屏水库的建设功在当代,利己百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上的发展,它将会给通渭人民带来更大的益处,对本地区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更大的作用。

通渭中学木楼

通渭中学木楼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通渭中学木楼位于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城关村中学,始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为通渭籍教育家阎文丞在创建通渭中学时修建。建筑面积536.64平方米,坐东朝西,为单檐前出廊卷棚硬山顶式建筑,共2层,面阔7间,通长25.8米,进深2间,通宽10.4米,通高8.6米。该建筑是通渭县唯一的民国时期木结构建筑,也是通渭教育发展史的历史见证。2015年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平襄镇   平襄镇位于通渭县中部,北与北城乡接壤,东与碧玉乡相邻,西南、西北分别和三铺乡、马营镇毗连。东西长约16公里,南北宽约13公里,总面积213平方公里。全镇现辖27个行政村222个村民小组,5个社区居委会29个居民小区,共1.93万户6.3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0.84万户3.93万人、城镇人口1.09万户2.43万人。总耕地面积15.76万亩。海拔2147—1……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温家坪遗址

温家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温家坪遗址位于通渭县寺子川乡花亭村东南400米。是一处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及齐家文化并存的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9--1.3米。采集有: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黑彩弧线三角纹、勾叶纹、网格纹彩陶罐、变体鸟纹彩陶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黑彩旋涡纹细颈瓶、条纹彩陶碗;齐家文化夹砂灰陶罐、泥质红陶篮纹罐、石斧、玉琮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三种文化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有重要价值。  寺子川乡  寺子川乡位于通渭县北部偏东,西北与义岗川镇接壤,东北靠静宁县,西南与北城乡相连,东南与陇川乡相接,南与陇阳乡毗邻,总面积1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5486亩,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属干旱山区。全乡共辖15个行政村、127社3340户16454人。年降雨量450毫米左右,无霜期135天左右,适宜小麦、洋芋、果菜、饲草、树木的种植。 寺子川……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鸡川寨遗址

鸡川寨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鸡川寨遗址位于定西市通渭县鸡川镇许家堡村李家坪社南100米,北临李家坪,南为牛家店,东临陈家河,西靠陡湾山,依山而建。遗址呈不规则五边形,周长约1660米,东西宽约620米,南北最长约380米,最窄约150米,占地面积14.27万平方米。寨墙夯筑基宽6.5-7米,顶宽约4米,残高约6米,北边瓮城残存呈圆形,直径27米。

李家坪遗址

李家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坪遗址位于定西市通渭县碧玉乡碧玉村上店子社北300米李家坪上,北面靠山,东西两边临沟,南临华双公路及上店子村,牛谷河从南经过。遗址东西宽约600米,南北长约240米,面积约14.4万平方米。断面暴露灰坑、白灰层,地表大量散落彩陶片,红陶片等,属新石器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存。198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通渭寨遗址

通渭寨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通渭寨遗址位于定西市通渭县什川乡古城村李家坪社,依山而筑,南临古城沟,遗址平面呈三角形,面积约12万平方米,周长约1820米。寨墙夯筑,基宽10米,残高5-15米,顶宽2米,夯层高0.1-0.15米,墙外有马面、角墩,东西辟门,宽5.5米。外筑圆形瓮城,径38米。寨西200米筑有烽火台1座,西北面有宽约11米、深12米的壕沟三道,距寨分别为17米、68米、118米。保存较好,为通渭境内遗留宋代古寨之一,通渭县之名源于此寨。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通渭县博物馆

  通渭县博物馆位于通渭县平襄镇西街2号,馆舍面积1000平方米,其中展厅占500平方米。馆藏文物2026件,其中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30件,三级文物87件。全馆现有职工1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人,工勤人员5人。  通渭县博物馆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基层博物馆展示提升项目试点,2008年被列为甘肃省首批免费开放馆之一。  该馆基本陈列《通渭文物陈列》,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文明之旅”展出文物111件,展示了当地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生活画卷。第二单元“翰墨丹青”展出明、清、近现代具有代表性的馆藏书画作品75件,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通渭被文化部命名为“书画艺术之乡”的深厚内涵。  馆长:徐煜  联系电话:0932-5552814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渭河源景区

渭河源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渭河发源于渭源县城西南的鸟鼠山系,渭源境内长50公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尚书禹贡》载:“禹导渭自鸟鼠同穴山,渭水出焉。”《水经注》云:“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南鸟鼠山。”鸟鼠同穴之山来脉于昆仑西顷,是一座名列经传的千古名山,“鸟鼠同穴”鼠在内,鸟在外同居一穴,和平共处,寓意和谐。鸟鼠山“品字泉”涌出的惠泽秦陇的汤汤渭河,更孕育了博大多彩的华夏文明和独特的渭河源文化。  2012年以来,渭源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省上提出的全力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和定西市提出的全面建设“陇中特色文化大市”目标,依托渭源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渭河源承载的“大渭河”文化基底,树立“大渭河、大文化、大旅游”的发展理念,全面打响“华夏文明渭河源”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品牌,并将渭河源景区作为带动全县文化旅游快速发展的核心景区,进行全力打造。  2012—2013年,共计划投资3426万元。建设禹王谒拜区禹王殿、渭河龙王庙、渭河历史文化展馆等。已完成景区4.3公里车行道路、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建设工程、景区生态大门全部工程;完成大禹殿、渭河龙王庙及历史文化展馆主体工程及玉龙景观道主体铺装,游步道建设基本完工;已累计完成投资2522.89万元。

通渭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平襄镇 通渭中学木楼 榜罗会议纪念馆 通渭温泉度假区 秦嘉徐淑公园 鹿鹿山森林公园 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 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碑 悦心国际书画村 榜罗镇会议旧址 锦屏水库 温家坪遗址 鸡川寨遗址 李家坪遗址 通渭寨遗址 通渭县博物馆
马营镇 榜罗会议纪念馆 通渭温泉度假区 秦嘉徐淑公园 鹿鹿山森林公园 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 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碑 悦心国际书画村 榜罗镇会议旧址 锦屏水库 通渭中学木楼 温家坪遗址 鸡川寨遗址 李家坪遗址 通渭寨遗址 通渭县博物馆
鸡川镇 鸡川寨遗址 榜罗会议纪念馆 通渭温泉度假区 秦嘉徐淑公园 鹿鹿山森林公园 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 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碑 悦心国际书画村 榜罗镇会议旧址 锦屏水库 通渭中学木楼 温家坪遗址 李家坪遗址 通渭寨遗址 通渭县博物馆
榜罗镇 榜罗镇会议旧址 榜罗会议纪念馆 通渭温泉度假区 秦嘉徐淑公园 鹿鹿山森林公园 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 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碑 悦心国际书画村 锦屏水库 通渭中学木楼 温家坪遗址 鸡川寨遗址 李家坪遗址 通渭寨遗址 通渭县博物馆
常河镇 榜罗会议纪念馆 通渭温泉度假区 秦嘉徐淑公园 鹿鹿山森林公园 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 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碑 悦心国际书画村 榜罗镇会议旧址 锦屏水库 通渭中学木楼 温家坪遗址 鸡川寨遗址 李家坪遗址 通渭寨遗址 通渭县博物馆
义岗镇 榜罗会议纪念馆 通渭温泉度假区 秦嘉徐淑公园 鹿鹿山森林公园 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 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碑 悦心国际书画村 榜罗镇会议旧址 锦屏水库 通渭中学木楼 温家坪遗址 鸡川寨遗址 李家坪遗址 通渭寨遗址 通渭县博物馆
陇阳镇 榜罗会议纪念馆 通渭温泉度假区 秦嘉徐淑公园 鹿鹿山森林公园 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 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碑 悦心国际书画村 榜罗镇会议旧址 锦屏水库 通渭中学木楼 温家坪遗址 鸡川寨遗址 李家坪遗址 通渭寨遗址 通渭县博物馆
陇山镇 榜罗会议纪念馆 通渭温泉度假区 秦嘉徐淑公园 鹿鹿山森林公园 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 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碑 悦心国际书画村 榜罗镇会议旧址 锦屏水库 通渭中学木楼 温家坪遗址 鸡川寨遗址 李家坪遗址 通渭寨遗址 通渭县博物馆
陇川镇 榜罗会议纪念馆 通渭温泉度假区 秦嘉徐淑公园 鹿鹿山森林公园 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 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碑 悦心国际书画村 榜罗镇会议旧址 锦屏水库 通渭中学木楼 温家坪遗址 鸡川寨遗址 李家坪遗址 通渭寨遗址 通渭县博物馆
碧玉镇 榜罗会议纪念馆 通渭温泉度假区 秦嘉徐淑公园 鹿鹿山森林公园 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 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碑 悦心国际书画村 榜罗镇会议旧址 锦屏水库 通渭中学木楼 温家坪遗址 鸡川寨遗址 李家坪遗址 通渭寨遗址 通渭县博物馆
襄南镇 榜罗会议纪念馆 通渭温泉度假区 秦嘉徐淑公园 鹿鹿山森林公园 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 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碑 悦心国际书画村 榜罗镇会议旧址 锦屏水库 通渭中学木楼 温家坪遗址 鸡川寨遗址 李家坪遗址 通渭寨遗址 通渭县博物馆
什川镇 榜罗会议纪念馆 通渭温泉度假区 秦嘉徐淑公园 鹿鹿山森林公园 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 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碑 悦心国际书画村 榜罗镇会议旧址 锦屏水库 通渭中学木楼 温家坪遗址 鸡川寨遗址 李家坪遗址 通渭寨遗址 通渭县博物馆
华家岭镇 榜罗会议纪念馆 通渭温泉度假区 秦嘉徐淑公园 鹿鹿山森林公园 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 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碑 悦心国际书画村 榜罗镇会议旧址 锦屏水库 通渭中学木楼 温家坪遗址 鸡川寨遗址 李家坪遗址 通渭寨遗址 通渭县博物馆
北城铺镇 榜罗会议纪念馆 通渭温泉度假区 秦嘉徐淑公园 鹿鹿山森林公园 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 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碑 悦心国际书画村 榜罗镇会议旧址 锦屏水库 通渭中学木楼 温家坪遗址 鸡川寨遗址 李家坪遗址 通渭寨遗址 通渭县博物馆
新景乡 榜罗会议纪念馆 通渭温泉度假区 秦嘉徐淑公园 鹿鹿山森林公园 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 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碑 悦心国际书画村 榜罗镇会议旧址 锦屏水库 通渭中学木楼 温家坪遗址 鸡川寨遗址 李家坪遗址 通渭寨遗址 通渭县博物馆
李店乡 榜罗会议纪念馆 通渭温泉度假区 秦嘉徐淑公园 鹿鹿山森林公园 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 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碑 悦心国际书画村 榜罗镇会议旧址 锦屏水库 通渭中学木楼 温家坪遗址 鸡川寨遗址 李家坪遗址 通渭寨遗址 通渭县博物馆
三铺乡 榜罗会议纪念馆 通渭温泉度假区 秦嘉徐淑公园 鹿鹿山森林公园 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 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碑 悦心国际书画村 榜罗镇会议旧址 锦屏水库 通渭中学木楼 温家坪遗址 鸡川寨遗址 李家坪遗址 通渭寨遗址 通渭县博物馆
寺子川乡 温家坪遗址 榜罗会议纪念馆 通渭温泉度假区 秦嘉徐淑公园 鹿鹿山森林公园 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革命遗址 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碑 悦心国际书画村 榜罗镇会议旧址 锦屏水库 通渭中学木楼 鸡川寨遗址 李家坪遗址 通渭寨遗址 通渭县博物馆

通渭县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