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冯古庄墓地 | 冯古庄墓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出土有铜鼎、爵、陶罐等遗物。该墓地对于研究晋南地区西周时期的丧葬制度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第七批国保 西周 三泉镇 三泉镇位于新绛县城的北部,北依九原山,中拥鼓堆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和善良的三泉人民。我们镇政府下辖30个行政村,9095户,3.8万人口,总耕地面积7.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80000亩,年产量21609950公斤;经济作物11620亩,年产量3317365公斤;另外,我们镇还利用当地资源优势,通过积极引导,已发展了一部分:石料加工、沙发家具制造,……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绛守居园池 | 绛守居园池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绛守居园池系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内西侧高地之上,面积14640平方米,是我国现存唯一的隋代州府园林。 园池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由当时的内军将军临汾县令梁轨修建,他还体察民情,见百姓饮水困难,庄稼干旱,于是从城北30里处的鼓堆泉,导水开渠灌田,引余波贯牙城,蓄为池沼。 园林内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园西南为虎豹门,进门入园下台阶二十九级直达洄莲亭,亭正方形,半陆半水,绿柳成荫,仲夏下池中荷花盛开,为园林“夏景”。洄莲亭西依墙而建有半亭,左右有花墙,两旁古柏翠竹,奇花异草,为园林“冬景”。洄莲亭东北方有一上山,系当时挖洄莲亭水池土方所积,山上山下植有槐、柏、杨柳等。再往东是横贯园池南北的“子午梁”,把园池分为东西两半。子午梁往东为假山,山东立六角六照壁,穿门而入有一浅亭,名“嵩巫亭”,亭周植有迎春花甚多,为园林“春景”。园北隅为风堤、望月台,园东部为宴节楼,其南穿曲径为“茅亭”(拙亭),四周盛植秋菊桃李,为园林“秋景”。唐、宋、元、明、清均有重修。虽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园池的地形地貌仍较完整。 信息来源:运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信息来源:运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新绛龙兴寺 | 新绛龙兴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兴寺位于新绛县城北街顶端的高崖上。当你从县城南关下车,涉过那座人工搭成的小浮桥,或者坐车从浮桥上游的汾河大桥通过,一踏上热闹非凡的新绛县城的街头,纵目远眺,首先迎入眼帘的,便是耸立在巍巍高垣上的龙兴古寺。 龙兴寺据记载,该寺始建于唐。因其中供有碧落天尊像,故名碧落观。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改称龙兴寺。当时,寺院建筑十分雄伟,规模也相当宏大。至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由于武宗李炎大兴灭法运动,拆寺毁佛之风盛行,龙兴寺内的建筑毁之殆尽,唯只塔院寺幸得以存。宋代时,太祖赵匡胤曾寓居于此,所以改寺为宫。后因僧人占居,才又恢复了龙兴寺之名。该寺基址兀耸,居高临下,颇有气势。原存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和高塔等。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山西省文物局的支持下,新绛县委县政府又广泛集资,组织义务劳动,广征能工巧匠,加固了寺基,整修了殿宇,补建了廊房,并新开了一条直达寺院的宽阔通道。从而使千年古寺,重焕容光,又展新姿。 龙兴寺地理优越,建筑宏伟,风物迷人,故而新绛县博物馆就辟在这里。多年来,他们辛勤工作,不仅将龙兴寺完好地保护下来,而且收藏了一批重要的碑刻和文物珍品。 陈列在大殿后的前后碑亭、碑廊内的近十通古代碑刻,都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其中最富价值的,是以大篆而称誉全国的书法艺术名碑《碧落碑》。对于碑名的由来,有说是取于碑文中的“栖真碧落”一词,有的说是因为碑在碧落观中。此碑高2.26米,宽1.03米,厚0.21米,系唐高宗李治总章三年(公元607年),高祖李渊第十一子韩王元嘉的儿子李训、李谊、李撰、李谌为其亡母房氏祈福而立。文为篆体,共21行,每行32字,除去空阙,实有630个字。碑文的用字和结体,杂取钟鼎、古籀、兼及小篆等文,在前代诸家古体书法的基础上,加以省变通借,融汇贯通,从而创造出一咱姿态优美,独具风格的新的古篆体,看上去规整无匠气,舒畅而且秀逸,是历来金石家书法家看重的珍品。《广川书跋》说:“篆字奇古,引笔精绝,不类世篆学。”又言:“此碑超出相斯窠臼,笔法已自深稳。”以致“前人论书率叹其妙绝”(《金石录》)。如果没有相当的古文和书-底,实在难以辨识和通读全文。因此在立碑整整二百年后,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有个名叫郑承规的人奉命用正书将碑文释出,刻于另外一石,以便后世识读和临摹。《潜研堂金石文跋》中就记载了这件事说,此碑“篆字奇古,小儒咋舌不能读,赖有郑承规释文稍可句读。……要非精研六书,博涉古今者不能辨也。自宋以来,篆书家奉此为金科玉律,莫敢轻易一字。” 或许正是由于碑文是这样的奇古、精绝,后世便为碧落碑蒙上不少神的色彩。一些史志杂书中也记载不少轶闻传说。据《洛中记闻》和《金石录》载,碧落碑文写成,即将刊石之际,恰巧有两位道士前来请求刻之,二人拿到碑文后,便关门封户,闭目-,一连三日,昼夜不出,房内半点声音也没有。众人觉得好是奇怪,就一起去开门观望。不料房中竟然空空如也,两个道士早已无影无踪,只见一对仙鹤双飞起舞(明心按:一说为双鸽。),尔后便翩然离去。而碑文竟似鬼斧神工,宛然在目。因事出之奇,文成之妙,自然也就吸引了不少书家名流仰慕而来。据说,自诩为李斯之后的李阳冰见了此碑后,爱慕备至,居然徘徊数日不忍离去。左右琢磨,反复研习。谁知到底也没有学成个样子,惹得他十分恼火,自恨不如,竟愤然以槌击之,羞愧而去。碑上有一块残缺,相传就是李阳冰的槌痕。后人不仅把这个有趣的故事钤镌刻在碑侧,还依照原样重刊了一石,与唐碧落碑并列一处,称之为新碑。 当然,这些记载和传闻不免有此过誉,但碧落碑的书法之娴熟,功力之精深,确实是高妙而非凡的。不然,它无论如何也不会为历代金石学家所青睐,也不会为当代书法研究者和爱好者们所向慕,更不可能被国家列为全国书法艺术名碑。《绛州府志》曾这要评价它说:“碧落篆文,乃古篆之集大成者。”对此,我们虽然不敢轻苟同,但至少可以说,它是我国篆字书法研究的一件珍品。 在该博物馆收藏的各种文物中,还有雕塑精美的宋代软玉浮雕《十八学士登瀛州》,1937年贺龙将军率师北上途经新绛时,亲为一位农民儿子结婚所书的“碧岸雨收莺语柳,蓝田日暖玉生香”的对联,等等,都是很珍贵的。 龙兴寺位于新绛县城龙兴路2号。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观,后经历史演变,道教宇观变为佛门圣地,称龙兴寺。历代都有修葺。新绛县博物馆就辟在这里。 现存正殿为元代建筑,悬山顶。殿内塑有宋金时期彩塑、卢佛、释迦牟尼佛、卢舍那佛及侍立观音、地藏、文殊、普贤。殿前左右各有一配殿。院内为碧落碑亭,碧落碑系唐代小篆碑,书法特异,历代书法家甚为推崇。 大殿之后,便是赫赫有名的龙兴寺宝塔(亦称绛塔)。据碑志记载,此塔原为八级,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84年),因年久塌落,重包以外皮,并增高到现在的十三级。塔呈八角形,高约40米,全部是用磨光的青砖砌制。塔身各檐下的椽、柱、斗拱,均为仿木结构,制作颇为工细。塔的每级上均有题额,由下到上分别为一柱擎天、两茎仙掌、三汲龙门、四大跻空、五云献瑞、六鳌首载、七星召应、八风协律、九陌看花、二园蓉境、十方一览、十二碧城、十州三岛。即切题,又有寓意。 纵观该塔,结构精巧,体态秀丽,姿容壮伟。若值和风丽日,远天碧净,仰望宝塔,直指蓝天,颇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势。若是清夜来临,明月高照,银辉涂塔,景影相辅,虚实相见,极富诗情画意。当然,如能登上宝塔,一览古城新姿,山川风貌,也是一种极好的享受和乐趣。 令人感到迷惑而神奇的是,据说此塔顶上还曾有过几次冒烟。1971年中秋时节,就出现过这样的奇观:每天将近黄昏时分,塔顶即升起缕缕青烟,距塔三四百米处,也清晰可见,每次持续半小时左右即行消失。一直冒了十几天,围观者每天都有好几千人。究竟这是怎么回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是烟,有人说是气,有人说是成群的小昆虫。有人曾经攀登到塔顶观察,发现确有不少昆虫团绕。其实,这种现象有过好多次。1941年《重修新绛龙兴寺碑记》中载:“光绪乙亥(公元1875年),塔顶腾烟,佥为青云直上,为以发达科名之征兆。”真可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古塔奇观之谜一定会解开 地址:新绛县县城北大街 类型:寺庙 游玩时间:建议2小时 门票信息: 门市价:20.0元 |
稷益庙堂 | 稷益庙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稷益庙,俗称阳王庙。在山西新绛县城西南20公里阳王村。是供奉后稷和伯益的庙堂。伯益又称伯医,相传为大禹之臣,佐禹治水有功;稷植百谷,传为谷神,后稷始教民稼穑于此,故建庙祀之。 稷益庙,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重修东岳稷益庙碑》记载:“阳王之墟者,东岳稷益庙也。罔知肇自何代,元至元重修。正殿旧三楹,国朝弘治年间恢复为五楹,增左右翌室各四楹,正德间复增先门三楹,献庭五楹、舞庭五楹。缭以周垣,架以长廊,隐以佳木,百工殚巧,金壁辉煌”。按照元代两个至元年号,即使是后一个至元年,建筑物需要重修,其始建或重修年代不晚于南宋。现存舞台、正殿为明代建筑。舞台五间,单檐歇山顶,周檐大额枋,台口近10米,梢间空间较大。正殿五间,三彩琉璃瓦顶。殿内东南西三面满布壁画,面积130平方米,壁画保存基本完好,东西两壁以台阶式布局,宽8.23米,最高处达6.18米,在现存明代壁画中属巨幅佳品。 壁画绘文武百官、农民朝圣、稷益传说、烧荒狩猎、伐木耕获、山川园林等故事,在我国现存壁画中可谓独树一帜。它不同于佛教题材的敦煌壁画,也不同于道教内容的永乐宫壁画,更不同于儒释道合一的青龙寺壁画,而以古代传说故事为体裁,赞颂大禹、后稷、伯益为民造福的英雄事迹,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勇猛精神,画艺精湛,布局严谨,是研究我国古代农业的重要文物,国内罕见。 东壁绘朝圣图,以三圣殿为中心展开画面。三圣殿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两厢配殿。殿前植有梧桐、月季、松竹、槐树等花卉树木。三圣帝君(三圣即太皋伏羲氏、炎帝神农氏、轩辕黄帝氏)皆坐于殿中,两旁及左右厢房中侍女成群,手执壶浆果盘。台阶左右有文武百官、农民侍立,其左环立-和手执五谷、肩扛农具的农民,右边有多个农民,有肩扛猎物的,有-着蝗虫,有手拿蚂蚱等害虫和野草的。一女子似为五谷之神,身穿缨络宝衣,左手持碗,右手执勺从碗取种子,好象是向农民所赐。其前面侍立的似为土地神,右下有两力士,又有一武士身负盒囊,作报告状。松树林下有一长尊,上摆食盒酒壶。 东壁上部绘“斩蛇图”。山野中有四武士斩蛇场面,周围有围观、朝圣的人群,背景是幅美丽的风景园林,群山清水,云雾缭绕,花木繁盛,山间有打柴的樵夫,路上有行进的马拉轿车,图中有马、牛、羊等牲口,室内有生育、洗澡的家庭生活场景。后稷降生的传说故事画于东壁两侧,有祭祀天地,后稷降生,牲畜圈中,抛于山野,禽鸟饲养,樵夫发现,母亲抱回,邻人探望等故事画面。 西壁以三圣殿前的一部分布局,殿台、树木为近景,午门、军帐为中景,山川、云树为远景,祭庙楼阁为两翼,形成宏大场面的纵深空间感觉。内容主要有大禹稷益、祭祀、群仙、耕获、田猎等图。殿台周围有栏杆,大禹头戴高冠,身着蓝袍,腰系金带居中而坐,红日从水中冉冉升起,右首坐后稷,手执谷穗,左首坐伯益。台下一文官手执笏板面朝后稷,一武将面向伯益,均作禀报状。两边全有文武百官武士侍女等,分持笏板、斧钺、壶浆、果盘等。右边楼阁,侍女数人行走在长廊中,有抱琵琶,捧果盘、食盒的,形态各异,或交谈,或私语,或自语。天上也有几组红衣仙人乘祥云而下望,官吏数人举首朝拜。左边祭庙,祭祀贡品有猪、牛、羊,桌上摆三个牌位,中间为“昊天玉皇上帝位”,左为始祖后稷神位,右侧神位只见背面,当为伯益神位,祭祀者为皇帝,高官显贵,两旁器乐鸣奏。祭坛外有几个-正在焚烧表章。两名侍者,其中一人手执火棍,另一人呼叫。远处殿阁井然有序,幡旗招展,并有树木、圆帐,门前武士侍立守卫。 祭庙上部为烧荒狩猎图。山上正放火烧荒打猎,山下有一官吏向伯益报告开荒和狩猎的情况。山间火势凶猛,受惊吓的野兽跃下山崖涉水过河,已过河岸的两只麋鹿正回头张望。远处山涧几只猴子,正嬉戏玩耍。对面山林一对猛虎正在欧斗,一猛士正拉弓欲射,几个武士手执刀剑,准备撕杀。 山下绘耕获场面图,后稷正教民耕稼。路上有一妇女肩挑饭篮、水罐前去送饭,小心谨慎过小桥,一孩童手捧水碗、食物走在妇人前,田间农民头戴斗笠、草帽,正辛勤劳作锄地,一老夫似乎听见小孩的喊声,张望送饭前来母子。麦田中有两个农民正在割麦,前边一年长者手握镰刀、麦子,回头向另一农民说话,路上有担挑,推车的农民来回搬运,麦场上有人上垛、打场,场上一头牛拉着石头磙子碾压着收割回的麦子。农民有的手执鞭子赶牛,有的拿扫帚扫场,有的肩扛木杈正准备翻场,有一小孩手拿簸箕在牛后拾粪。碾好的麦子金黄耀眼,堆积如山。堆子上插一面小旗,边上两人正装袋子。装好的粮食有的已装上驴背准备驮运,旁一穿绿裙的妇女抱着小孩看望。 南壁东侧绘“东帝赴会”,队伍成三路行进“三圣殿”,张大帝羽扇纶巾,正带领众人。两侧绘“阴曹地府”。 整个壁画共绘有人神四百余位,其创作者为山西翼城县画士常儒及其两个儿子常耕、常耜,门徒张捆,绛州画师陈圆和侄子陈文、门徒刘崇德。完成于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九月十五日。 |
绛州文庙 | 绛州文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系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绛县城内四府街。占地面积一万零六百七拾平方米。创建年代待考。据庙内存宋人集刻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碑《重修夫子庙碑记》记载,推断文庙至迟为宋代所建,以后元、明、清屡经增修,是一处很有特色的古建筑群。现存建筑中轴线依次为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殿、西厢房数间等。其明伦堂、尊经阁、树龄数百年的柏树等在解放前和“文革”中遭到毁灭性破坏。由于被粮食局当成仓库,大成殿等建筑才得以保留下来。 泮池,水深丈余,池边筑有石栏,夹砌石坊,坊上刻有鲤鱼跃龙门图案,进水口为原雕龙头。棂星门,原为木砌,清代知州李文洁易木为石,左右为坊。 大成殿,四周围廊,重檐歇山顶,殿前献台、望柱石栏板。在2002年的抢修中,又发现献台前龙坡,雕刻精美,原有院子基础也已浮出。 2002年,文庙这处古建筑保护单位抢修工程被列为新绛县的重点工程,由宣传部长赵顺太具体负责实施,经过四个月的紧张筹备施工,恢复了东西厢房、大成门、山门等建筑,维修了大成殿、棂星门、泮池、照壁等,使文庙成为新绛的又一开放旅游景点。 景点位置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035乡道 孔子 (前551~前479)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 详细++ 孔子 (前551~前479)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 详细++ |
白胎寺 | 白胎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又名普代寺。在山西新绛县城西北20公里光马村西侧。创建年代不详,重修于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金大定明昌间重建,元至正五年(1355年)局部重葺,明、清 两代又予补修,现存主要建筑有法藏阁、垛楼、释迦殿、后大殿、两厢配殿等。法藏阁三层,金代创修,元代重葺,依土崖建造,宽三间,歇山顶,设勾栏平座,形制壮丽,结构精巧。阁内下层塑观音菩萨及侍者,上层供西方三对圣,元塑。东耳殿供地藏及十殿阎王,两耳殿供药王,为明上正德六年(1511年)所作。释迦殿金明昌年间建,三间见方,单檐九脊顶,殿身较高,举折平缓,梁架构造简洁,殿内供如来佛、阿难释迦叶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两侧罗汉六躯,各像面形秀润,肌肉丰满,虽经后代重装,仍不失金代风格。后大殿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重建,五间悬山式,斗拱简洁,梁架断面随料,殿内塑一佛二菩萨,仍是元塑风格。寺内唐宋以来石碑俱存,唐代九级造像幢一座,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铁牌一叶,历史艺术价值均高。 |
碧落碑 | 碧落碑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山西新绛县城内龙兴寺。寺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观。碑在观内,故名。宋太祖寓此,改名龙兴宫,后因僧人占居,又改龙兴寺。碑文书法厅古,行笔精绝,以大篆著名。《山右金石存略》谓,道人祈求刻碑,关门闭目,-三日,开门了望,仙鹤双双起舞,碑文宛然刻成。碑高2.26米,宽1.03米,厚21厘米。碑文刻于唐总章三年(公元670年),高祖之子韩王、元嘉、嘉生撰。共计二十一行,每行三十二字,除去空缺,实有六百三十字。内容为韩王、元嘉之子李训、李谊、李撰、李湛等为居母(房氏元龄)丧造像祈福。二进年以后,即唐咸通十一年(870年)郑承规奉命在碑阴下部书刻释文。原文字迹略有损伤,传为 唐人李阳冰槌击所毁。后人摹其旧拓重刊一通,存于原碑之侧,人称新碑,碑阴留题“金大定二十三年”字样。龙兴寺内佛殿、高塔、塑像、古碑林立,引人向往。 |
新绛古城 | 古称绛州,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临汾盆地西南边缘,北靠吕梁山,南依峨嵋岭,汾、浍二河穿境而过。绛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曾为晋都,战国时属魏。南北朝时,北魏置东雍州,北周明帝改为绛州。隋开皇三年( 583)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古城南临汾河,北沿丘陵,据高就低随地势制胜。远眺绛州城从西至东“绛州三楼”、“绛州大堂”、哥特式“天主教堂”、唐代“宝塔”,雄居高垣之上,巧妙利用空间,“创造了生动而变化的城市轮廓与风貌”,这组古建筑群成为古绛州的重要标志。 景点位置 山西省运城新绛县 |
龙香关帝庙 | 龙香关帝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香关帝庙 龙香关帝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至民国 地址:新绛县店头乡龙香村 创建于宋,后历代予以重修。现仅存戏台、献殿、正殿,正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清代所建。 庙坐北朝南,自南向北中轴线上依次有戏台、献殿、正殿。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式屋顶,四铺作单下昂斗栱,补间仅施一朵斗栱,殿内用减柱法,梁架结构为四椽栿通檐用三柱,用材粗大。殿内有关羽、周仓、关平等彩塑7尊,均为元代作品。 关羽 (162~220) 关羽(162?-220),汉族。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关羽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追随刘备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至幽…… 详细++ 关羽 (162~220) 关羽(162?-220),汉族。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关羽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追随刘备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至幽…… 详细++ |
乔沟头玉皇庙 | 乔沟头玉皇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乔沟头玉皇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新绛县泽掌镇乔沟头村 创建于唐,金元时期、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修。现存大殿、舞台、马王殿、献殿等建筑。大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与大殿相对的连三舞台(中舞台己拆除),为明代遗构,后台留有清光绪时演出题记。马王殿内东西墙留有清代壁画17平方米。 |
泉掌关帝庙 | 泉掌关帝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古交镇泉掌村西北隅“灵公台”下,系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弘治八年(1495)创建。清顺治、乾隆重修。现仅存大殿,坐北向南。面阔3间,进深2间,重檐歇山筒瓦顶,琉璃瓦饰。四周有围廊,石雕龙柱。龙柱雕饰工艺极佳,充分表现了古代绛州青石雕刻的技艺水平。西南角石柱留有大明成化年字样。占地面积480平方米。 关羽 (162~220) 关羽(162?-220),汉族。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关羽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追随刘备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至幽…… 详细++ 关羽 (162~220) 关羽(162?-220),汉族。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关羽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追随刘备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至幽…… 详细++ |
新绛县龙泉村 | 龙泉村是古交镇一个行政村,相邻王村,下院村,物产丰富,友好好客,风景秀丽 新绛县的龙泉村,有一棵据考证上了千年的古槐树,树皮皱裂,很沧桑的样子,树干很粗大,几个人合抱不过来。不远处还有一棵树,据说是千年古槐的根引出来的,不知真假。 景点位置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
福胜寺 | 福胜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胜寺,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绛县泽掌镇光村北。据寺内所存“尚书礼部牒”记载,该寺为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太宗李世民敕建,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赐名“福胜院”,宋、元两代曾予补葺,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498年)又加以重修。整个寺院建筑错落有致,高低参差,座北向南,中轴线有山门、天王殿、弥陀殿、后大殿等四进院落,钟鼓二楼雄峙两侧,并衬以厢房、配殿,排列进然有序。 天王殿、娘娘殿等建筑尚存,但彩塑已全毁,清代建有义学小牌楼一座。 弥陀殿,五间见方,四周围廊,重檐歇山顶,五铺作双下昂斗拱,梁架四椽袱与后乳袱在金柱上相互搭交,为元代遗构,记载为明弘治年重修。殿内塑有弥陀佛及胁侍观音、大势至。在弥陀佛宝座的背后,悬塑有南海观音、善财童子、明王及供养人等。彩塑为宋代风格,雕塑精美,艺术价值极高。体态丰韵,眉目清秀,和蔼可亲的南海观音脚踏一朵“朝天吼”托扶的祥云,飘然而至,其侍者善财童子形影不离,被佛家视为有智力、有威望、能征服一切恶魔的明王也紧跟其后,背景为波滔汹涌的大海。作者运用有-感的祥云曲成表现观音乘风而来过海的仙气。运用浅墨绿的彩装,表现海的广阔和汹涌。利用高、低浮雕塑出海浪图案。在平面背景上,增强了彩塑的立体感。处理手法比较独特。弥陀殿内两侧,有金代补塑18等罗汉及明代加塑的四大天王。罗汉神态各异,举止无定,坐卧自如,栩栩如生。寺内四大天王,各有名号,而且服饰、法器各有区别,东方持国天王,身为白色,手握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身为青色,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红色,手握幡龙;北方多闻天王,身为绿色,右手执伞,左手拿银鼠。民间称其为“四大金刚”,又说分掌风、调、雨、顺。 后大殿,又称藏经阁,共七间,上下二层,上层藏经阁,下层三佛洞,洞内塑有释迦及胁侍观音、地藏,弥陀及胁侍文殊、普贤,药师及胁侍日光、月光菩萨。均为元代彩塑作品,由于没有对外,保护极好,整个彩塑如新塑一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
隋代花园绛州大堂 | 隋代花园绛州大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绛州大堂,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绛县城的新绛中学园内,是绛州州府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唐代,为历代州府理事之所,唐太宗李世民曾命张士贵在此设帐募军,所以又名“帅正堂”。“薛仁贵从军”等故事也源于此。 张士贵(公元585—657年),字武安,河南卢氏人。善骑射,臂力过人。隋朝末年隋炀帝横政暴敛,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地农民不断-起义,张士贵凭着自己的一身好武艺,也揭竿而起,攻城拔寨,远近闻名。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当李渊、李世民父子从太原南下,军至绛州府招募将士时,张士贵受李渊的招纳,投其麾下。李渊授帅封金印给张士贵,拜为右光禄大夫。张士贵遂在此挂起帅旗,效力于李氏征战,此后,张士贵参与了北拒刘武周,东讨战功,后官至正三品左领军大将军,受封虢国公,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六月率,诏陪于唐太宗的昭陵。 薛仁贵(公元614—683年)名礼,绛州龙门(河津市)人,少贫寒,在今河津市仍保留有其住过的寒窑遗址。唐贞观年间唐王李世民为了讨伐外族入侵,曾诏命大将张士贵在绛州招募兵马。薛仁贵即在此时从军。其人善于骑射(箭)。在大宋时屡立奇功。 现存大堂为元代建筑,大堂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五铺作单下昂斗拱,堂前原在卷棚顶抱厦三间,屋宇已全毁,只有基址犹存,覆盆式莲花座基础,亦可看见唐代遗风。步入大堂,立即会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为扩大堂内的面积,大堂使用了减柱法,堂内柱子,横梁等大多为原始材料稍加砍稍而成,不拘一格,粗犷豪放。全国州衙正堂通例为五间,而绛州大堂独为七间,全国少见,说明在当时绛州的地位极为重要。大堂周围的建筑尚存有堂西小花园、二堂、堂前牌楼基座等,三班六房等已全毁。大堂内北壁嵌有“宋真宗御制文臣七条”碑。 宋真宗御制“文臣七条” 一曰清心。谓平心待物,不为喜怒爱憎之所迁,则庶事自正。 二曰奉公。谓公直洁已,则民自畏服。 三曰修德。谓以德化人,不必专尚威猛 四曰责实。谓专求实效,勿竞虚誉。 五曰明察。谓勤察民情,勿使赋役不均,刑罚不中。 六曰劝课。谓劝谕下民勤于孝悌之行,农桑之务。 七曰革弊。谓求民疾苦,而厘革之。 “武臣七条” 一曰修身。谓修饬其身,使士卒有所法则。 二曰守职。谓不越其职,侵挠州县民政。 三曰公平。谓均抚士卒,无有偏党。 四曰训习。谓训教士卒,勤习武艺。 五曰简阅。谓察视士卒,识其勤惰、勇怯。 六曰存恤。谓安抚士卒,甘苦皆同,当使齐心,无令失所。 七曰威严。谓制驭士卒,无使越禁。 景点位置 山西省运城新绛县绛州大堂 |
新绛三官庙 | 新绛三官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官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新绛县县城内韩家巷西口 俗称葫芦庙。据庙内彩塑主像胸中木柱上纪年,该庙为元至正元年(1341年)创建,明清均有修葺。现仅存献殿和正殿,为元代所建。 庙坐东朝西,两建筑紧密相连。献殿面阔一间,进深二间,平面呈方型,屋顶为十字歇山顶,正面设六扇板门。斗栱四铺作单下昂,蚂炸形耍头。井口枋上置四铺作单抄出45度斜拱,其上承平梁,正中部设垂莲柱。正殿面阔二间,进深三间,斗栱四铺作单下昂,单檐悬山顶。两山为五花山墙。殿内塑三清与诸神将、侍女等彩色泥塑像十一尊,与建筑同期。 庙内存清代重修碑二通。 |
白台寺 | 白台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台寺,(第六批国保)。位于新绛县城西北20公里的光马村西南。寺院建在雨水冲刷的沟壑的中间台地上,寺院创建年代不详,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重修;金世宗完颜雍、章宗完颜璟大定、明昌年间(公元1161——1190年)亦有重修;元、明、清皆有补修。现存主要建筑有法藏阁、东西耳殿、释迦殿、后大殿及西厢房等。 法藏阁,亦名三滴法藏阁,金代创建,元代曾予以维修。阁依土崖而建,面阔三间,高三层,歇山顶,设有勾栏平座,结构精巧,形制壮丽。阁内下层塑有观音菩萨及侍立,上层供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及观音、大势至”,上下两层彩塑皆为元代彩塑。东耳殿供地藏王和阎罗王,西耳殿供药王,为明正德六年(公元1151年)所塑。释迦殿,系金明昌年间所建,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殿内彩塑中间为释迦牟尼佛,两旁为阿难、迦叶二弟子,文殊、普贤二协侍菩萨。两侧彩塑罗汉六尊。后大殿,为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重建,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悬山顶,殿内彩塑为元代作品。院内存有唐代九级造像幢,碑刻等。还有一人难以怀抱的槐树,传为唐槐,现仍然枝繁叶茂,见证着寺院的沧桑故事。 |
地区 | 景点 |
---|---|
西陀村 |
---- |
南熟汾村 |
---- |
古堆村 |
---- |
冯古庄村 |
---- |
三泉村 |
---- |
白村村 |
---- |
卢家庄村 |
---- |
蒲城村 |
---- |
席村村 |
---- |
北李村 |
---- |
孝陵村 |
---- |
水西村 |
---- |
曙光村 |
---- |
北熟汾村 |
---- |
东陀村 |
---- |
长庆村 |
---- |
清风村 |
---- |
窑儿上村 |
---- |
义泉村 |
---- |
尚书村 |
---- |
北社村 |
---- |
南社村 |
---- |
富有村 |
---- |
北平原村 |
---- |
南平原村 |
---- |
吉庄村 |
---- |
乐利庄村 |
---- |
店头庄村 |
---- |
瑞林村 |
---- |
双陀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