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晋文公墓 | 晋文公墓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晋文公墓,在山西省曲沃与绛县交界的安屿镇的下村侧,墓高40米,圆形,周长200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主晋文公(前697-前628),春秋时晋国国君,名重耳,晋献公之子。-在外逃亡19年后归国即位,励精图治,使晋国成为实力强大的霸主。 晋献公墓位于绛县南樊槐泉村东岭。墓高百尺,无祠孤寝,墓形似无柄之木铎。他是春秋时晋国武公之子,名诡诸,始建都维(山西绛县)。 晋文公 献公初娶贾氏为妻,无子。继娶齐姜,生秦穆公夫人及太子申生。后再娶二女于戎,生重耳、夷吾。在讨伐骊戎的战争中获骊姬,生奚齐。献公宠爱骊姬,常听其谗言,先逼死太子申生,又欲加害公子重耳和夷吾,以达到让奚齐继位的目的。献公在位二十六年。献公殁后,因其生前昏庸无道,暴戾成癖,不列入祭典,以示彰善弹恶。献公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文公墓在绛县卫庄下村。文公系春秋诸侯,晋献公次子,太子申生之弟,名重耳。献公宠爱骊姬,杀太子申生,重耳逃奔到狄(翟)国,在外-19年。后借助秦穆公的军队返晋复国,诛王子带,纳周襄王,救宋破楚,继齐桓公为盟主。其在位9年,谥号文。晋文公在位之时,国都在绛(今山西绛县)。死后葬于绛县卫庄下村西岭。 陵墓 陵墓依地形而设,高达30余米,犹如山丘。据传,解放前墓地松柏如盖,绿草如茵,郁郁葱葱,庄严静穆。墓后岭顶建有祠庙,抗战期间被日寇拆毁,树木砍伐一空。现在所看到的景象是蔚然深秀的国槐遍布山丘,明代《晋文公墓》纪念碑矗立路旁,雄伟壮观。 地址位置 布局 晋灵公墓位于绛县城东12公里的磨里乡南刘家村。灵公生前荒淫无道,朝纲败坏,残酷地剥削人民,大肆陷害劝谏之臣,引起了臣民的-,最后被赵盾之弟赵穿杀死,成为后人不齿的昏庸之主。墓前有石碑一通,上刻“景冢”二字,由于灵公生前十分残暴,所以死后,历代不列祀典。 晋文公墓地理位置 晋献公之墓,文公墓、灵公墓俱在绛县。位于绛县槐泉村的献公墓,高约40米,形似无柄木铎,据传系从几十里外的曲沃太子滩取五花土,由国人排队传筐,堆积而成。因其声名欠佳,故而“孤寝无祠”。位于绛县下村的文公墓,高约40余米,圆形,因其功德昭著,墓前建祠,祠内立有清乾隆51年的“晋文公墓”石碑一通,近年墓前又雕塑了形态逼真的晋文公石像,历代祭祀。晋灵公因暴虐成性,昏庸无道,死后葬于绛县南刘家村的荒丘上,孤苦伶仃,无人祭祀。在绛县博物馆里,一直保存着清“晋旧都”、“绛县师”、“绛县老人”等各种碑匾、石像及有关文物。 绛县的不少地名,也能说明这一点。士故里,临近车厢城,因而被称为南城村,即是一例。距车厢城东7里的卓子沟,因与世无争的献公之子卓子隐居于此,故而此名;小祁村,是晋国祁午将军练兵的教场;南官庄,为晋文公巡视此地时所赐名;吴璧村,传说该村一吴姓村民曾向文公献一玉璧而得此名;范村,相传为晋文公舅父子犯旧居,原名犯村,后因避讳“犯”字,更为今名,现村内将军庙、石碑等遗物尚存;晋峪村,因晋文公曾驻兵而得名;拔剑泉,传说晋文公带兵打仗时,到此将士饥渴难忍,文公一急之下插剑于地,拔剑时泉水涌溢,后此名便得以流传;董封村,为晋史官董狐的封地;孙王村,据说是因晋文公曾在此召开“尊王攘夷”会,便取名尊王村。后该村的孙安为官清明,为纪念之,遂更为今名。 观光 现今,车厢城为晋国古都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来此研讨的学者和观光的游客愈来愈多,车厢城正日益成为一处新的景区。 记载 在今绛县与曲沃交界的安屿镇的下村,有几个绵延如山的土丘,是传说中的晋文公的墓葬,属绛县。从此往西走十余里,便是曲沃。 晋文公墓景区 正值春夏交接之际,青草茵茵,杨柳轻拂,展眼间绿色葱茏一片,风光正美。墓前有一通石碑,是乾隆十五年立的,-“晋文公墓”,墓的左近有一尊文公的塑像,意气风发,恰似在指点江山,挥起万丈的豪情,人一近此处,陡然增添了许多肃穆,就连过往的风,也仿佛在一瞬间激烈。 《左传》云:文公卒,将殡于曲沃。墓葬虽在绛县,却也在曲沃左近,想来并非虚假。山西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的田建文先生说,经考古发掘后发现这几所墓是汉朝的墓葬。而《左传》中记录的“曲沃”却是现在的闻喜,史据《嘉靖曲沃县志》:汉武帝元鼎三年,东巡至曲沃县,闻破南越喜,特更名为闻喜县。当时将现在的曲沃和闻喜做了一个置换,所以大致可以表明这里的墓葬充其量是后人传说而成的文公“衣冠冢”。真正的文公墓,也应该在绛县,在靠近闻喜的一边。 然而,即使作为“衣冠冢”,这里依然隐约地包含着一种王者之气,仿佛文公就在这里的地下沉睡了千百年。只是惜乎少人观瞻!而晋文公重耳,却一直鲜活在当地民众的心中,不单单是他在春秋时刻做了霸主,挥戈千里的风流,而是他身上的传说和故事,也是人们所能受教的典范。 |
紫云寺 | 紫云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紫云寺位于山西省绛县境内“十大景”之一“沸水濂波”的紫云岭上,系人文与自然有机结合的古老佛寺。东南与中条山相望,西北与紫金山相承。南依绛县、垣曲,北靠曲沃、侯马,东临翼城、沁水,西跨闻喜、夏县,占地200余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环境至美,气候宜人,佛事兴盛,绵延不断,是晋南一带著名的佛教圣地。 紫云寺历史悠久。据记载,始建于北魏,每逢佛节,常有“紫气缭绕”、“紫云映日”之瑞,故寺以“紫云寺”名之。唐宋时期,随着建筑规模的扩大,寺前沸水淙淙,寺顶佛塔巍巍,寺内香火袅袅,松柏绕寺,花林扶疏,移步换景,古朴典雅,引无数善男信女虔诚朝拜,其势蔚为壮观,素有“紫峰凝秀”之称。此匾额至今尚存。明代诗人张浩曾以《紫云游》为题赋诗赞曰:“青山迢递万盘来,金殿平临日月开,倚剑漫跨龙虎观,吹箫别起凤凰台,松风谡谡灵旗动,桂月萧萧鹤驭回,此地游仙真有梦,何须泛海向蓬莱”。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南樊镇沸泉村 类型:寺庙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开放时间: 8:00-18:00 信息来源:运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信息来源:运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南樊石牌坊及碑亭 | 南樊石牌坊及碑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清 地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南樊镇西堡村。 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是时任山东盐运滨乐分司司运的贾宗洛奉圣旨旌表为其祖母诰封中宪大夫贾凝端继妻李恭人所建的节孝牌坊。 牌坊为石质仿木构结构,南北向,双面六柱五门三重檐,高12米,阔8.50米。正门两端各开二合八字门,两面的石条台基各长4.63米,宽2.23米,高1米。牌坊上雕“圣旨”和“旌表”石匾,从基座到顶部均浮雕走兽、花卉、人物。牌坊夹杆石为圆雕石狮,其额枋,斗拱,阑额等部位,有内容多样,形式多样的石雕装饰,基本反映并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平的石雕工艺。 右侧附设石碑楼一座,内有石碑15通,碑文均刻于各种石雕艺术造型内,书体有真、草、隶、篆,并配有线刻图案、花卉,雕工、书法俱佳,保存完整。 199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南柳泰山庙 | 南柳泰山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元至清 该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南樊镇南柳村西南约1000米处,坐北朝南,分布面积为7342.8平方米。始建于元朝,明代和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多次修缮,原中轴线分布有戏台、献殿、正殿,东有钟楼、鼓楼、廊房、阎王殿、道士房(耳房)、后土殿(配殿)、牛王龙王马王殿(配殿)、西有廊房、娘娘殿,虎头门(耳房)、圣母殿(配殿)、火神殿(配殿)。现仅存有正殿、道士房、后土殿、牛龙马王庙、阎王殿、虎头门、圣母殿、火神殿和娘娘殿。 正殿脊刹1996年曾失盗,现被追回。由于年久失修,火神殿、道士房等建筑部分房顶坍塌,但总体来讲,南柳泰山庙仍是一个保存比较完整的元、明、清古建筑群。 1985年被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景云宫玉皇殿 | 景云宫玉皇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云宫玉皇殿位于绛县城西南横水镇东灌底村景云中学校园内。景云宫始建于唐代,原先规模宏大,今日仅存主殿玉皇殿一座,其余建筑均已荡然无存。玉皇殿为元代木构,建在低平的阶基上,五间悬山顶,前檐斗拱五铺作,后檐斗拱四铺作,脊槫上留有清康熙四年(1665)的维修题记;柱础为素平的圆础,时代或许早于元代;建筑外观古朴端庄,继承了宋代建筑的秀丽风格。玉皇殿内尚存有完整保存的唐碑一通,文物价值很高。 电话:0359-6522767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绛县 东灌底村 我村位于中条山下,速水河畔,北临二级路沿线,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全村六个居民组,375户,1674人,耕地面积1100亩,人均纯收入4200元,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较好的一个村。几年来,在省、市、县、镇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要求,经过全村人的努力使我村的新农村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格局。 一、 强产业、促发展、增收…… 详细++ |
乔寺碑楼 | 乔寺碑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乔寺碑楼(第三批省保) 时代:清 地址:绛县东山底乡乔寺村 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73年),为功德碑楼。坐北朝东,单体建筑,平面长方形,碑楼石砌台基长17米,宽2.60米,高1.50米,楼身约高15米。楼身六间,单檐歇山顶。正面五碑室七通碑,序由乙未科探花乔晋芳撰,每室之间有通柱石雕对联,上嵌石匾额,楼体上部四面均为仿木斗栱砖雕,三踩单翘,龙形耍头,有椽飞,并雕有人物、花卉。保存完整。 |
绛县长春观 | 绛县长春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绛县长春观 长春观 长 春 观(第四批省保) 时代:元 地址:绛县陈村镇东荆下村 据清光绪版《绛县志》记载,创建于元延祐七年(1320年)。历代均有修缮。现仅存元代建筑玉皇殿和清代建筑三清殿。玉皇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施四根粗木柱,木柱上承粗圆木通额,通额上施斗栱五铺作双下昂,补间施一朵。大殿结构简洁,用材硕大,具有典型的元代建筑特色。 |
董封戏台 | 董封戏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董封戏台 董封戏台(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 地址:绛县安峪镇董封村 戏台坐北朝南,砖砌台基,石条压面,高0.9米,面宽、进深均三间,平面近方形,建筑面积102.4平方米,单檐歇山式屋顶。檐口施用粗大的额枋,五铺作双下昂斗栱,当心间施五铺作双抄斗栱,后檐斗栱五铺作双抄。四架椽屋用三柱结构,四椽栿上施月梁式平梁。 |
绛县文庙 | 绛县文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绛县文庙 绛县文庙(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绛县城内振兴西大街文庙路1号 始建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元大德七年(1303年),明正德、嘉靖、万历年间进行了重修、扩建,清顺治六年(1649年)被毁,现仅存大成殿和明伦堂。 大成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斗栱五铺作双下昂。 |
周家庄遗址 | 周家庄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家庄遗址(第一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 地址:绛县横水镇周家庄村东 位于中条山脉西侧山前坡地上,地势北高南低,南临涑水河。遗址50年代发现,现存面积10万平方米。发现的遗存、遗迹有灰坑和墓葬两种。遗物主要是陶器。陶系以泥质红陶为主,其次为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灰陶。泥质陶以素面和彩陶为主,夹砂陶则以绳纹最常见,彩陶颜色均为黑色,花纹的体裁一般采用连续的弧线三角或勾叶纹构成图案。器型有鼓腹盆、双唇口尖底瓶、壶、敛口罐或瓮等。从出土陶器的质地、颜色及形制特征看,具有典型的仰韶庙底沟文化类型的特征。 近年发现的龙山期遗迹包括壕沟、房址、陶窑、灰坑、墓葬等。一条宽约10米左右的壕沟为埋藏在最底部的年代最早的遗迹,其长度、走向还有待于进一步探明。壕沟废弃、填充之后,其上面及周围分布着众多的陶窑、房子和各种灰坑。其中陶窑共发现5座,散布在发掘区的不同方位,周围有一些规模较大的灰坑,推测为与其相关的取土坑。房址共发现10座,分布并不很集中,均为面积不过10平方米左右的小型房子,有地穴与半地穴两种,其中地穴式房址的年代较早;这两种房址都铺设有光滑平整的白灰地面。灰坑种类较为丰富,包括袋形、直壁、锅底状灰坑及不规则形灰坑等,其功用除作为取土坑外,还有窖穴、生活垃圾坑等。 |
太阴寺 | 太阴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阴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公元386至534年),北周天和三年(公元568年)、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都曾进行过大修。 原建筑气势磅礴,碑刻林立。北殿民国五年被烧毁,现北殿是从附近整体搬迁来的一座家庙。现存南大殿,建筑风貌为金代遗构。太阴寺坐南向北,属于阴向,因而得名“太阴寺”。寺内存有我国最大的独木雕卧佛。据元代碑文记载,这是金大定二十年云公、法澍(佛龛西侧有其塑像)等重修太阴寺、补雕《赵城金藏》时雕刻的一尊佛祖涅槃像,同时雕刻的还有三士佛像。历代刊刻大藏经中流传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大藏经《赵城金藏》,是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被誉为有史以来第一大发心的藏经。大藏经从开雕到续雕、补雕、印制,历经金、元两个朝代。太阴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雕印场所。龛内有明洪武五年绘制的一组吊唁壁画。同时绘制了南北大殿内的巨幅壁画。可惜的是殿内极为珍贵的金代壁画与三士佛像的头部,在民国十二年被地方乡绅勾结古董商卖给了荷兰帝国。 太阴寺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壁画、雕刻艺术以及佛教历史的珍贵遗产,一九八六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一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卫庄镇 " 卫庄镇位于东华山脚下,境内有华信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东华山森林公园,中信机电总公司,七大民营企业,35KV变电站和220KV变电站,西与县城接壤,内有横线全线贯通,全镇165平方公里,辖有15个行政村,耕地面积2.5万亩,总人口1.3万。 在过去的几年里,卫庄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镇广大干群…… 详细++ |
沸水风景区 | 沸水风景区位于绛县北侧,南跨绛县,北临曲沃、侯马,东望翼城,西瞰闻喜,是一处山青水秀、风物优美、胜迹独特的旅游佳地。 到了景区,我们先到紫云寺,这是一个清代建筑,紫云寺坐东朝西,山门坐落在坡度为32度和48级台阶之上,据说是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农历四月初八)。寺内殿宇嵯峨、庙堂古朴,碧瓦朱檐、雕梁画栋。大雄宝殿内横世三佛造型优美,栩栩如生,释迦牟尼端坐其中,似从沉思中醒来,右边的药王佛微启唇角,像在传递着祛病强身的秘方;左边的阿弥陀佛衣袖带风,有一种飘尘出世的无为之感。这里香火不断,游人络绎不绝。传说,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往西安途中曾在此借住一宿。 到了景区不能不游翠竹园。这是一个天然竹林,占地10余亩,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这在北方是很少见的。翠竹风劲清新,郁郁葱葱。春天,竹笋破土而出,婷婷玉立,给游人送去春光里的秀波;盛夏,它舒展双臂,拌起一片浓郁的青纱,给游客献上阴凉;寒冬,它笑迎风霜冰雪,苍翠欲滴,给大地抹上葱绿。 还有一个地方是非去不可的。即位于龙岩山西北角的龙岩山洞。这是一个天然溶洞。这里洞中有洞,洞中有水,洞中有庙,洞中有神,洞洞相连,洞内钟乳如竹笋林立,曲石似峰巢峥嵘,喑泉叮叮咚咚。传说,晋时骊姬乱朝。晋献公为妃追杀文公,文公重耳流漓失所19年,曾在龙岩洞内卧薪尝胆数年。 沸水风景区景点多,诸如:滴水崖瀑布、水上乐团、虹鳟鱼场、花卉基地、烈士陵园、九龙庙等等。还有一个地方就是沸水风景区的点晴之处——沸水源头。位于龙岩山与绛山之间,明净的自然泉水从石缝中汨汨流出,向上奔腾,不时有白色水泡缓缓上升,望之似串串明珠,像开了锅的水一样,这便是沸水的来历。此水源远流长,经久不息,长年水温保持在12℃左右。据水文地质部门测量,这里的水质已完全达到自然矿泉水的各项数据标准。 融入到这样的田园风光中,你的心境一定会变得明亮而又清纯,所有的游客都不会放弃分享这里的快乐与惬意。 |
东华山 | 东华山,又名子华、小华山,位于绛县卫庄镇张上村南条山之上。当年小沉香在西岳华山“劈山救母”,神斧劈下之时,只听得“轰隆”一声,天崩地裂,石块飞溅,其中一块迸落到绛县东南的中条山上,就成了今日的东华山。 东华山来历之说当属神话,人们之所以称其华山,主要还是因为它与西岳华山有许多相似之处。东华山游览区方圆二十多里,主峰海拔一千七百余米,奇峰九座,峻岭十八,山势巍峨,山道险峻,颇具西岳挺拔的气势。阎王嘴是东华山著名的险道,在这里攀援直上,举步如登云梯。眼前古壁陡峭,耳边山风呼啸,鸟鸣深涧,松涛澎湃,令人惊心动魄。老弱妇孺望而却步,不少青壮也临梯踯躅,其险路恰如西岳一般。惊心崖是游览区的最后端,俗称“断头崖”,这里深涧陡然截断山梁,崖壁直立,犹如鬼斧神工,俯瞰深谷,头晕目眩,与西岳“回心石”有异曲同工之妙。 东华山险似华山,但更有自己独特的风貌。华山庙院位于东华山之顶,院内大小庙宇达十二处之多,诸如菩萨庙、娘娘庙、药王庙、财神庙,应有尽有。这里历年香火旺盛,各路香客络绎不绝。每年农历三月初十至二十的庙会期间,这里更是贡品如山,祷声如潮。前几年,今人又在华山庙院的下方新建了十二生肖神像,独成小院,平添小景,亦可一游。 东华山景点众多,且大多都附带一个动人的传说。山下的“神仙脚印”,一尺有余,清晰地印在一片料脚石上。传说当年庙会兴盛,太上老君慕名前往而留此行迹。后山的石崖之中有一山洞,名曰“桃花洞”,传说太上老君逛庙会至此,看到青山绿水,翠柳红桃掩映着一座妙生洞府,遂题为“桃花洞”,并曾居住在此-仙丹。 东华山景物传说多不可考,但有两个真实的故事却牢牢记在绛县人民的心间。1934年4月25日,绛县第一任县委书记、革命先烈曹金海在这里组建了河东第一支革命武装——绛县红军游击队,他们利用庙会发展队伍,以华山庙院为根据地开展活动,与-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从后山通往山顶的唯一险道“通天壕”,也有一个血泪故事。当年在华山庙院驻扎着-十五军一个连的抗日兵力,据险而守使日寇正面久攻不下。大年三十晚上,鬼子在汉0的带领下偷袭得手,当时就是绕道从“通天壕”里爬上去的。 东华山以险得名,以奇成名,天然景色随处可见。莲花山、馍馍笼、石狮震天桥等,形象逼真,姿态万千。而悬空石柱和群仙洞、白云洞或以其雄奇罕见,或以其神秘莫测令人神往。悬空石柱直立于崖壁,高约三丈,像一株硕大的竹笋插入云霄。柱旁群仙洞洞虽不大,但壁石奇异,人、佛、鸡、猴,各种形态,惟妙惟肖。白云洞洞口开于半壁,洞外一块平整的壁石,刻着一千零六十四年前古人的手迹,文字虽经风吹雨琳,但依稀可辨“天福三年”字样。白云洞因云起名,每临阴雨天气,洞里便喷出棉絮般的云雾,缓缓升腾于洞顶,隐隐掩住洞口。此洞洞中有洞,深不可测,有些内洞至今无人敢贸然涉足,给后来者留下无穷的探险乐趣。 东华山是绛县人民得天独厚的宝山。因其海拔较高,每年六月犹有积雪藏阴。加之森林茂密、空气清新、景色秀丽、甘泉凛冽,因而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后山树木成林,前山山楂成串,每到漫山红遍的金秋,河东到处是绛县农民叫卖冰糖葫芦的声音。而在冬季,岭上岭下银装素裹,“梨花”朵朵缀满枝头,循着原始森林鹿、獾、猪、兔的足迹,猎取野味的快乐时时荡漾在猎手们的心间。 登泰山而小天下,登东华山则小晋南。站在华山庙院的高处放眼四望,真有胸裹河东十三县的感觉。山的东、西、南三面峰峦起伏,犹如滚滚涛波簇拥着主峰东华山,而东华山则象一艘劈波斩浪的战舰,山顶混元楼石塔便是战舰的桅杆,向北俯瞰,华山庙宇像个扇柄,三龙六岭象是扇骨,整个前山如同一把撒开的纸扇。极目远望,田野连片,绿茵如画,汾河玉带在云烟中明明灭灭,时隐时现,正所谓“云连-三千里,烟镇汾河十万家”。 时代在前进,东华山旅游区亦不断改换新貌。十余年来,政府地方一条心,为将这座圣山打扮得更加漂亮,先后投巨资拓宽修建了环山公路,从东侧上山缩短路程的一半;兴建了“山门”、“吊桥”——钢索拉桥;水泥台阶登山路;……作为华山子民的后代,随着时代的发展,东华山将以更加绚丽多彩的身姿,傲立于古绛大地,敞开心扉迎接四面八方的宾朋。 卫庄镇 " 卫庄镇位于东华山脚下,境内有华信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东华山森林公园,中信机电总公司,七大民营企业,35KV变电站和220KV变电站,西与县城接壤,内有横线全线贯通,全镇165平方公里,辖有15个行政村,耕地面积2.5万亩,总人口1.3万。 在过去的几年里,卫庄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镇广大干群…… 详细++ |
马儿崖景区 | 垣址坪是绛县最东,地理位置最高的东部唯一进出绛县的大门。这里山高林密,空气清新,气候凉爽,在酷暑燥们的天气它尤为显得和山外不同。 从磨里镇顺东沁线向东在冯家湾开始进入山区,平整的沥青公路在郁郁葱葱的茂密植被快要挤到一起的山间河道边的根处蜿蜒而去,一路的慢上坡,气温岁向前一点点变凉,感觉也开始轻松起来。河道里有潺潺的流水,有时还可听到亮亮的水响,在小北山西河道北山根有人建了个叫“晋堂山庄”的蒙古风格的地方,用铁索做的吊桥和公路相连,站在上面晃晃悠悠很是好玩,从里面传出的马头琴声和蒙古歌曲十分优雅,小憩后继续向前,在小北山有个和公路分岔的河道两道溪水在这里会合,再走,经炭源河,皮家湾,上长坡到垣址坪的石窑,桥子上便到了山区公路的最顶端垣址坪村了。 村子背靠高山坡朝阳而建,公路穿村中而过,据说这海拔1500米,不知准不准确。站在这里放眼望去南北东西全是莽莽山峰连绵起伏重叠,村东是公路隘口,出去就是东沁线有名的五里坡,陡长险,站在公路的岭峰观望,长坡上,上来的车轰鸣蠕动,下行的车谨慎慢行,一条无尽的山路又能把你的思绪带向更远的地方,在这里你能感到山村环境带给我们的清新宜人的那份心底喜悦。 远山,清风,松涛,静静的阳光,田园似的鸡鸣犬吠鸟叫声中,被偶尔呼啸来往的汽车声冲破,高高的通讯铁塔竖在村南的一个山包上,村东的路边有块刻“中国水利”的石碑,村里人说是从那个点把自来水引进各家各户的,电视接受锅家家都有,可见这里不是被遗忘的地方,也不是穷乡僻壤,这里人感受着古老和未来,和山外人一样享受着现代文明。 电话:0359-6522767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绛县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居太遗址 | 居太遗址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居太遗址(第四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时代 地址:绛县横水镇居太庄村南 遗址范围约1平方公里,分布集中,规模较大,包含物丰富。遗址地面暴露有灰坑及大量的陶片,陶片以红陶为主,灰陶次之。红陶多以黑色彩绘,纹饰以变形鱼纹、几何纹居多;灰陶纹饰以粗绳纹、篮纹为主。从采集陶片看,器形主要有钵、尖底瓶、曲腹盆、折腹盆、罐等。另外,还发现有动物骨骼、磨制石器。文化类型为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仰韶文化中期。 横水镇 横水镇辖32个行政村、41个自然村,近万户人家,4.5万人口,国土面积85.5平方公里。有材地1.1万亩,造林面积2.6万亩,农业用地5.6万亩,其中水浇地3万亩。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77元。 横水镇地理位置优越。横水镇素有九龙口之称,是侯马、运城通往河南济源的交叉口,二级公路横穿东西,交通便利,临垣铁路设有火车站,是绛县铁路运输的唯一站口。 ……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晋灵公墓 | 晋灵公墓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晋灵公墓(山西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春秋 地址:山西省绛县磨里镇南刘家村 晋灵公名夷吾,耽于酒色,荒于朝政,后被赵穿所杀。墓冢如馒头状,长50米,宽40米,高30余米,五花土堆成,未发掘。保存基本完整。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
西郝村 |
---- |
南永青村 |
---- |
北庄村 |
---- |
大吕村 |
---- |
南庄村 |
---- |
上吕村 |
---- |
闫庄村 |
---- |
永青村 |
---- |
牛庄村 |
---- |
小山村 |
---- |
北牛坞村 |
---- |
东郝村 |
---- |
小祁村 |
---- |
中董村 |
---- |
薛家洼村 |
---- |
东牛坞村 |
---- |
西牛坞村 |
---- |
四眼沟村 |
---- |
大角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