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芮城县 >> 西陌镇

西陌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吕岩 (796~?) 唐朝道教祖师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吕岩即吕洞宾,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原名吕喦("喦”或作“岩”、“巖”),字洞宾,道号纯阳子,于唐德宗贞元十二载丙子年(796年)农历四月十四生于永乐县招贤里(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是著名的道教仙人,八仙之一,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  吕洞宾(798年--?):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原名吕岩,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人。一般说法,都称吕洞宾是唐朝礼部侍郎吕渭的孙子(注:其祖父吕渭生于公元734年,所以本段存在严重错误),其父吕让曾任海州刺史。他本名绍先,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四月十四日巳时,出生于河中府永乐县(今山西芮城)。自幼好读,淹博百家,但三举进士不第。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已四十六岁的吕绍先又去长安应考,在酒肆中遇见上天仙使钟离权。钟离权让他做了一个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封妻荫子的美梦,醒后方知功名利禄均为梦幻,遂大彻大悟,拜钟离权为师,赴终南山中修道,改名喦,字洞宾。其后遍游山水,传道度人,五十三岁归宗庐山,六十四岁上朝元始、玉皇,赐号纯阳子。  唐宋以来,他与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并称“八洞神仙”。在民间信仰中,他是八仙中最著名、民间传说最多的一位。  民间传说   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 祖辈都做过隋唐官吏,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有人说他曾在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中了进士,当过地方官吏。  后来,他因厌倦兵起民变的混乱时世,抛弃人间功名富贵,和妻子一起来到中条山上的九峰山修行。他和妻子各居一洞,相对可望,遂改名为吕洞宾;“吕”,指他们夫妇两口,两口为吕;“洞”,是居住的山洞;“宾”,即告诉人们自己是山洞里的宾客。他的道号为纯阳子。他在弃官出走之前广施恩惠,将万贯家产散发给贫民,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民间传说他在-过程中,巧遇仙人钟离权,拜之为师。修仙成功之后,下山云游四方,为百姓解除疾病,从不要任何报酬。吕洞宾一生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百姓敬仰。他飞升后,家乡百姓为他修建了“吕公祠”,以示纪念。到了金代,因吕洞宾信奉道教,于是将“祠”改成了“观”。元朝初年,忽必烈知道吕洞宾信奉的道教在群众中颇为流传,就想利用宗教和吕洞宾的声望巩固自己的统治,派国师丘处机管领道教,拆毁“吕公观”,大兴土木,修建了“永乐宫”。从修建大殿到绘完几座殿堂的壁画,历时110年,几乎与整个元朝共始终。吕洞宾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物,而在民间长期流传中,却象雪球的滚动一般,故事愈来愈加丰富,成为一个箭垛式的传说人物。  南宋初人吴曾所撰的《能改斋漫录》卷十八中,记有吕祖自传。据说吕洞宾曾自言:“世言吾飞剑取人头,吾甚哂之。实有三剑,一断无明烦恼,二断无明嗔怒,三断无明贪欲。  道教神仙   身为道士的吕洞宾,后被道教奉为神仙,是“八仙”中传闻最广的一位仙人。一说为唐朝宗室,  姓李,武则天时-唐室子孙,于是携妻子隐居碧水丹山之间,改为吕姓。因常居岩石之下,故名岩。又常洞栖,故号洞宾。也有传说他是唐朝礼部侍郎吕渭之孙,因感仕途多蹇,转而学道。《宋史·陈抟传》记载吕岩为 “关西逸人,有剑术,年百余岁。步履轻捷,顷刻数百里,数来抟斋中”,是位修道有术的高士。《全唐诗》收有他的诗作二百多首。后世道教和民间称其为“剑仙”、“酒仙”、“诗仙”。吕洞宾得道成仙之前,曾流落风尘,在长安酒肆中遇钟离权,“黄粱一梦”,于是感悟,求其超度。经过钟离先生生死财色十试,心无所动,于是得受金液大丹与灵宝毕法。后来又遇火龙真君,传以日月交拜之法。又受火龙真人天遁剑法,自称“一断贪嗔,二断爱欲,三断烦恼”,并发誓尽渡天下众生,方愿上升仙去。民间流传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度铁拐李岳、三戏白牡丹等故事,吕仙形象深入民间,妇孺皆知。宋代封吕洞宾为“妙通真人”,元代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后世又称“吕纯阳”。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后,又被奉为“北五祖”之一,故道教又尊称他为“吕祖”。全国各地广建吕祖祠庙,岁时祭祀,至今香火不断。相传吕祖诞辰为农历四月十四日。道教多于此日设斋醮以志纪念。著述甚丰,如《吕祖全书》、《九真-》、《孚佑上帝文集》、《孚佑上帝天仙金丹心法》等,然大多为托名。  [以上内容由"kakaso"分享。]

杨国忠 (?~756) 中国古代十大奸相,唐朝宰相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杨玉环得宠于唐玄宗之后,她的族兄杨国忠也飞黄腾达,升任宰相,身兼40余职,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而他与太子李亨的矛盾最终使杨氏灭门。  杨国忠,本名钊,唐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人。杨贵妃同曾祖兄(另一说同祖兄)。生年不详,卒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 756年)六月。  杨钊从小行为放荡不羁,喜欢喝酒贝者博,因此穷困潦倒,经常向别人借钱,人们很瞧不起他。30岁时,他在四川从军,发愤努力,表现优异,但因节度使张宥看不上他,只任他为新都尉,任期满后。更为贫困。四川的大富翁鲜于仲通在经济上经常资助他,并把他向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推荐。章仇兼琼一见杨钊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又伶牙俐齿,非常满意,遂即任他为采访支使,两人关系密切。因为章仇兼琼当时正虑李林甫专权,禄位难保,所以欲使杨钊进入朝廷,作一内援。此时杨玉环已封为贵妃,贵妃的三位同胞姐姐也日益受宠。章仇兼琼便利用这一裙带关系,派杨钊到京城向朝廷贡俸蜀锦。当杨钊路过郫县时,兼琼的亲信奉命又给了他价值万缗的四川名贵土特产。到长安后,杨钊把土特产一一分给杨氏诸姐妹并说这是章仇兼琼所赠。于是,杨氏姐妹就经常在玄宗面前替杨钊和章仇兼琼美言,并将杨钊引见给玄宗,玄宗任他为金吾兵曹参军。从此,杨钊便可以随供奉官随便出入禁中。  杨钊在长安立脚之后,便凭借贵妃和杨氏诸姐妹得宠的条件。巧为钻营。在宫内,他经常接近贵妃,小心翼翼地侍奉玄宗,投其所好;在朝廷,则千方百计巴结权臣。每逢禁中传宴,杨钊掌管樗蒲文簿(一种娱乐活动的记分簿),玄宗对他在运算方面的精明十分赏识,曾称赞他是个好度支郎。不久,杨钊便担任了监察御史,很快又迁升为度支员外郎,兼侍御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便身兼15余职,成为朝廷的重臣。  天宝七载( 748年),杨钊建议玄宗把各州县库存的粮食、布帛变卖掉,买成轻货送进京城,各地丁租地税也变买布帛送到京城。他经常告诉玄宗,现在国库很充实,古今罕见。于是,玄宗在八载( 749年)二月率领百官去参观左藏,一看果然如此,很是高兴,便赐杨钊紫金鱼袋,兼太府卿,专门负责管理钱粮。从此,他越来越受到唐玄宗的宠幸。九年( 750年)十月,杨钊因为图谶上有“金刀”二字,请求改名,以示忠诚,玄宗赐名“国忠”。  随着地位的升迁,杨国忠在生活上也变得极为奢侈腐化。每逢陪玄宗、贵妃游幸华清宫,杨氏诸姐妹总是先在杨国忠家汇集,竞相比赛装饰车马,他们用黄金、翡翠做装饰,用珍珠、美玉做点缀。出行时,杨国忠还持剑南节度使的旌节(皇帝授予特使的权力象征)在前面耀武扬威。  杨国忠在与宰相李林甫的关系上,起初,二人一唱一合,互相利用。杨国忠为了向上爬,竭力讨好李林甫,李林甫也因为杨国忠是皇亲国戚,尽力拉拢。在李林甫陷害太子李亨时,杨国忠等人充当打手,并积极参与其活动。他们在京师另设立推院,屡兴大狱,株连太子的党羽数百家。由于杨国忠恃宠敢言,所以每次总是由他首先发难。杨国忠与太子李亨的矛盾也由此愈结愈深。后来,李林甫与杨国忠由于新旧贵族之间的争权夺利产生了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待王(钅共)的问题上。因王氏的宠遇太深,本是李林甫和杨国忠共同嫉妒的对象。但是为了牵制杨国忠,李林甫则极力提拔王氏;当杨国忠陷害王氏时,李林甫又竭力为其开脱罪责。由于杨国忠做了手脚。玄宗便开始疏远李林甫,王氏也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致于死地。王氏所兼职务全部归杨国忠。  玄宗之所以如此信任杨国忠,除了取悦于杨贵妃之外,主要是借以牵制李林甫的专权。同时为取代已经衰老了的李林甫做准备。终于在天宝十一载( 752年)十一月,李林甫死后,玄宗派命杨国忠担任右相,兼文部尚书,判使照旧。杨国忠以待御史升到正宰相,身兼40余职。  杨国忠执政期间,曾两次发动了征讨南诏的战争。天宝十载( 751年),杨国忠上任京兆尹不久,遂乘机推荐自己的老友和党羽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并命其率兵攻打南诏,结果大败,士卒阵亡六万人,南诏投附吐蕃。对此杨国忠不但没有处罚鲜于仲通,而且还为其大叙战功。接着,杨国忠又请求第二次发兵攻打南诏。玄宗便命令在长安、洛阳、河南、河北各地广泛招兵。杨国忠派御史到各地去抓人,把他们带上枷锁送到军营。父母、妻子哭声遍野。十三载( 754年)六月,杨国忠又命令留后、侍御史李宓率兵,再次攻打南诏,结果又遭惨败。两次攻打南诏,损兵折将近20万人。杨国忠专权误国,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动辄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用兵,不仅使成千上万的无辜士卒暴尸边境,给少数民族地区造成了灾难,而且使内地田园荒芜,民不聊生。  杨国忠为了笼络人心,发展自己的势力,让文部选官不论贤不贤,年头多的就留下来,按照资历有空位子就接官。按惯例,宰相兼兵部、吏部尚书,选官应交给侍郎以下的官员办理,规定的手续十分严格,须经三注三唱,反复进行,从春至夏才能完成。杨国忠却自示精敏,先叫胥吏到自己家里,预先定好名单,然后把左相陈希烈及给事中、诸司长官都叫到尚书都堂,读—名便定一名,一天就完了。当全部结束之后,杨国忠便当着大家的面说:“左相和给事中都在座,就算经过门下省了。”于是,选官大权就这样由杨国忠一人垄断。从此门下省不再复查选官,侍郎仅仅负责试判,致使选官质量下降。然而另一方面,由于杨国忠迎合和满足了一些人的权欲,因而颇得众誉。为此,杨国忠的亲信京兆尹鲜于仲通、中书舍人窦华,侍御史郑昂等授意选人,请求玄宗给杨国忠在省门立碑,歌颂其选官有“功”。玄宗让鲜于仲通起草碑文,并亲自修改了几个字。鲜于仲通为了向杨国忠献媚,便把这几个字用黄金填上。  杨国忠对人民的疾苦漠不关心。天宝十二载( 753年),关中地区连续发生水灾和严重饥荒。玄宗担心会伤害庄稼,杨国忠便叫人专拿好庄稼给玄宗看,并说:“雨水虽多并未伤害庄稼。”玄宗信以为真、以后,扶风太守房(王官)奏报当地出现水灾,杨国忠便叫御史审问他,从此再没有人敢汇报实情。  天宝十四载( 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借口是讨杨国忠。杨国忠与安禄山都是天宝年间的新贵,同样受着玄宗的宠通。但是,杨国忠的发迹要比安禄山晚得多。当杨国忠尚未担任高官要职时,安禄山早在天宝元年( 742年)正月就升任平卢节度使,以后又兼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御史大夫,稍后又兼河东节度使。天宝九载( 750年)又封为东平郡主。杨国忠虽有外戚关系,但迟至天宝七载( 748年)始迁给事中,兼御史中丞,专判度支事。安禄山在朝中对老谋深算的李林甫十分惧怕,而对杨国忠则根本瞧不起。杨国忠接替宰相后,看到不能制服安禄山,便经常向玄宗说安禄山有谋反的野心和迹象,想借玄宗之手除掉安禄山。可玄宗认为这是将相不和,不予理睬。杨国忠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奏请让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以便排斥和牵制安禄山。天宝十三载( 754年)春,玄宗按照杨国忠的意见召安禄山入朝,试其有无谋反之心。安禄山将计就计,装模做样地向玄宗诉说自己的一片“赤心”,赢得玄宗更加信任,打算让安禄山当宰相(加同平章事),并令大常卿张(土自)草拟诏敕。杨国忠知此立即劝阻道:“安禄山虽有军功,但他目不识丁,怎能当宰相。如果发下制书,恐怕四夷轻视朝廷。”玄宗只好作罢,任安禄山为左仆射。至此。安禄山与杨国忠以及唐王朝的矛盾更加尖锐激烈,一触即发。加之杨国忠任宰相后,官吏贪渎,政治腐败,民怨沸腾,终于使安禄山发动了以讨杨国忠为名,行夺取皇位之实的叛乱。  天宝十五载( 756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长安危在旦夕,玄宗根据杨国忠的建议,决定逃往四川避难。当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时,将士们又累又饿,加之天气炎热,拒绝继续前进。此时,杨国忠的政敌太子李亨、宦官李辅国和陈玄礼一致认为,除去杨国忠的时机已成熟,并由陈玄礼出面对将土进行煽动,说这场叛乱全是由杨国忠引起的,杀了杨国忠就可止息叛乱。这时,有20多名吐蕃使者在驿站西门外堵住杨国忠的马头,向他要饭吃。激怒了的士兵们立即将他们包围上来,大喊:“杨国忠与吐蕃谋反!”一箭射中了他的马鞍。杨国忠逃进西门内,军士们蜂拥而入,将其乱刀砍死。接着,杨贵记也被缢死,杨国忠的大儿子大常卿兼户部侍郎杨暄以及韩国夫人和秦国夫人也一并被杀。杨国忠的妻子裴柔和幼子杨(日希)以及沈国夫人逃至陈仓(今陕西宝鸡市),裴柔在竹林中让虢国夫人用剑刺死自己。虢国夫人然后自刎,但没有死,被县吏押回狱中,后血凝至喉而死。  马嵬驿之变,表面上看来是一场士兵哗变,实质上是由太子李亨和宦官李辅国、高力士等策划的一场争-争。太子李亨自天宝五载( 746年)遭李林甫和杨国忠的打击后,极为孤立;杨国忠任宰相后,又连遭倾轧;安绿山叛乱时,玄宗本想让太子李亨接替皇位,由于杨国忠及其姐妹的反对而未成事实;后又弃京幸蜀,如果到了蜀中,李亨在杨国忠势力的控制下就更无出头之日了。因此,太子李亨主谋,借机除掉了杨国忠。  杨国忠专权误国,积怨太深,终被乱刀砍死,落得遗臭万年。这是罪有应得。但是客观地看,在他执政期间,虽然国事日非,但朝中未出现李林甫妒贤嫉能、诛逐大臣时的那种恐怖动荡局面,而在一时间内还曾搜罗天下奇才,迸拔淹滞,颇得众誉。自然,杨国忠独揽大权,外戚跋扈,民怨沸腾,终不可收拾,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强大的唐王朝江河日下,一蹶不振。杨国忠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上的宰相,自有他个人应负的责任。但是,再往前看,李林甫执政期间,唐王朝就已经显露出趋向没落的种种迹象,只是到了杨国忠执政时来了个总爆发而已。  [以上内容由"我为英语狂"分享。]

张四维 (1526~1585) 明朝首辅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四维(1526—1585年)字子维,号凤磐,汉族,蒲州风陵乡人(今属芮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授编修。隆庆间,张四维以熟悉边防事务,促成与俺答议和而为内阁首辅高拱器重,历官翰林学士、吏部左侍郎。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起用一些反对派人士,以迎合时议,收拢人心。次年,以父丧离职,卒谥文毅。著有《条栗集》等。  张四维,字子维,蒲州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隆庆初,进右中允,直经筵,寻迁左谕德。四维倜傥有才智,明习时事。杨博、王崇古久历边陲,善谈兵。四维,博同里而崇古姊子也,以故亦习知边务。高拱深器之。拱掌吏部,超擢翰林学士。甫两月,拜吏部右侍郎。俺答封贡议起,朝右持不决。四维为交关于拱,款事遂成。拱益才四维,四维亦干进不已,朝士颇有疾之者。御史郜永春视盐河东,言盐法之坏由势要横行,大商专利,指四维、崇古为势要,四维父、崇古弟为大商。四维奏辨,因乞去。拱力护之,温诏慰留焉。  初,赵贞吉去位,拱欲援四维入阁,而殷士儋夤缘得之,诸人遂相构。及御史赵应龙劾士儋,士儋未去,言路复有劾四维者。四维已进左侍郎,不得已引去,无何士儋亦去。东宫出阁,召四维充侍班官。给事中曹大野言四维贿拱得召,四维驰疏辨,求罢。帝不许,趣入朝。未至而穆宗崩,拱罢政,张居正当国,复移疾归。  四维家素封,岁时馈问居正不绝。武清伯李伟,慈圣太后父也,故籍山西,四维结为援。万历二年,复召掌詹事府。三月,居正请增置阁臣,引荐四维,冯保亦与善,遂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赞机务。当是时,政事一决居正。居正无所推让,视同列蔑如也。四维由居正进,谨事之,不敢相可否,随其后,拜赐进官而已。居正卒,四维始当国。累加至少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  初,四维曲事居正,积不能堪,拟旨不尽如居正意,居正亦渐恶之。既得政,知中外积苦居正,欲大收人心。会皇子生,颁诏天下,疏言:「今法纪修明,海宇宁谧,足称治平。而文武诸臣,不达朝廷励精本意,务为促急烦碎,致征敛无艺,政令乖舛,中外嚣然,丧其乐生之心。诚宜及此大庆,荡涤烦苛,弘敷惠泽,俾四海烝黎,咸戴帝德,此固人心培国脉之要术也。」帝嘉纳之。自是,朝政稍变,言路亦发舒,诋居正时事。于是居正党大惧。王篆、曾省吾辈,厚结申时行以为助。而冯保欲因两宫徽号封己为伯,恶四维持之。篆、省吾知之,厚贿保,数短四维;而使所善御史曹一夔劾吏部尚书王国光媚四维,拔其中表弟王谦为吏部主事。时行遂拟旨罢国光,并谪谦。四维以帝慰留,复起视事。命甫下,御史张问达复劾四维。四维窘,求保心腹徐爵、张大受贿保,保意稍解。时行乃谪问达于外,以安四维。四维以时行与谋也,卒衔之。已而中官张诚谮保,保眷大衰,四维乃授意门生李植辈发保0状。保及篆、省吾皆逐,朝事一大变。于是四维稍汲引海内正人为居正所沉抑者。虽未即尽登用,然力反前事,时望颇属焉。云南贡金后期,帝欲罪守土官,又诏取云南旧贮矿银二十万,皆以四维言而止。寻以父丧归。服将阕,卒。赠太师,谥文毅。  子泰徵、甲徵皆四维柄政时举进士。泰徵累官湖广参政,甲徵工部郎中。  [以上内容由"心似真空"分享。]

魏武子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魏武子(生卒年不详):姬姓,魏氏,名犨,谥武。故魏犨又称魏武子。《左传》载其为毕万之孙,《史记》载其为毕万之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以勇力闻世。  魏犨追随公子重耳-在外十九年。晋文公回国当上国君后,封其为大夫,曾任戎右。  城濮之战中,堵截楚国败兵,重创楚军。魏犨曾在一次与曹国的战争中违抗命令,擅自进攻僖负羁并烧了僖负羁的家,而且在进攻的过程中受了重伤,这让晋文公很不高兴,想下令杀了他,但由于他在紧急时刻表现出身体的强健,所以晋文公觉得他还可以继续打仗,才免去他的死罪。  由于魏犨只是一介武夫,所以并没有得到晋文公的重用。直到他的孙子魏绛时,才得到晋悼公的重用,魏氏从此成为晋国六卿之一,为后来魏氏与韩氏、赵氏三家分晋打下基础。  魏犨曾追随公子重耳出亡19年。后晋文公逃亡回晋国当上国君后,便封其为大夫。城濮之战中,堵截楚国败兵,给予楚军极大杀伤。  [以上内容由"我为南漳一叹"分享。]

杨文安 (1912~1967)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杨文安(1912—1967)原名杨辂。山西省芮城县人。一九三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山西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一九三九年参加山西新军。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游击第三支队队长、副支队长、支队长,保安第二区一支队营长,山西新军暂一师第三十六团副团长,山西新军教导大队大队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大队长,第七分校大队长,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三五八旅参谋长,纵队副参谋长兼教导团团长,第一野战军一军副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高炮指挥部参谋长、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技术部副部长,高炮指挥部副司令员。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以上内容由"皮皮"分享。]

魏悼子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魏悼子,春秋时晋国大夫。魏氏最早出人头地的先人魏武子犨长子。魏之先世毕万以军功封于魏(今芮城县境内),是魏悼子承上启下徙居于霍(今霍州市境内),前562年,魏昭子始居安邑,即今禹王城。到战国时,魏惠王31年(前339年)才迁居大梁,其间安邑作为魏都共计223年。魏悼子子魏绛,春秋大名鼎鼎,8年9合诸侯的晋卿。  [以上内容由"大米"分享。]

牛明智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牛明智,山西省芮城县人,一九三七年参加山西抗敌决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武乡县游击第三大队政治指导员,山西游击第二团营政治教导员,八路军一二九师太岳纵队决死第一旅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大岳军区第四十二团政治委员,华北野战军第十五纵队四十四旅政治部主任,第十八兵团六十二军一八五师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兼干部部部长,第二坦克学校政治委员,装甲兵学院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装甲兵工程学院政治委员,装甲兵军政干部学校政治委员,装甲兵学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政治委员。1955年授大校军衔,一九0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81年9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以上内容由"前街的"分享。]

王海青 (1911~194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海青,1911年生于山西省芮城县杨家庄村。他本姓杨,在幼儿时期即给王家庄舅父家承嗣,取名王海青。1930年他在运城山西省立第二中学读书时,因闹-被开除,后又到绛州中学。王海青毕业后因父母双亡,无力继续求学,经同乡尚因培介绍,到太原的山西烟酒统税局当职员。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曾受晋绥军官教导团培训,在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任职的王海青被分配到清源县牺盟会工作,担任人民自卫队中队长。同年6月,他率部随八路军一一五师到雁北参加了平型关战役。1938年,他被任命为太谷县县长兼保安第十五团团长,配合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在晋中进行抗日游击战争。  1939年冬,王海青去陕西省宜川第二战区军政干部总校受训,在阎锡山民族革命同志会基干组织受训后,被派往第六专区任少将政治突击团团长。在此期间,他经常对身边人员说:“蒋介石腐败无能,阎锡山很坏,青年人只有抗日之路,才能前程无量。”不久,第六专署专员尚因培保荐他担任了专区保安二支队队长。仅三个多月时间,他就建立起1000余人的抗日武装力量,使驻县城日军不敢轻易下乡骚扰,深得当地人民的拥戴和信任。此时,阎系特务向阎锡山密告:“今日汾南的王海青,就是当年的孙定国。”同年5月,阎锡山指使晋军二一八旅和教导第三总队解除了他的武装,并送往秋林镇监狱关禁14个月。  1942年冬季,阎锡山委任王海青为汾南第六团副团长兼第一梯队长,次年春由第十五专署专员吴哲之推荐就任荣河县县长。他收编了宁鸣九的部队,并争取雷文清抗日。他与猗氏县县长董警吾、万泉县王县长积极配合,开展沦陷区抗战工作,加强区、村抗日政权建设,减轻人民负担,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1944年4月,在人民生活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阎锡山勒令各县征收大量粮食,要求荣河县十天上交5000石小麦,如不能完成任务,此县长必须“自裁”相威胁。在上命难抗、下情堪怜的条件下,他指挥部队,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虚张声势围攻县城日军据点。另外却以实力夜袭谢村、王显村据点仓库,夺得大批粮食复命。  同年秋,山西省-团团长辛吉三派人到荣河县发难,对王海青进行威逼陷害,受到他的秘密处置。1945年春,猗氏县县长董警吾率部起义,赵承绶派第三十四军两个团的兵力包围了徐村荣河县政府。阎部视导团团长谢克俭指派进行暗杀活动的“炸弹队”数人冲进他的住所,要他杀死雷文清“向阎会长请功”。他出其不意地赶走暴徒,立即率部突围。王海青部西撤到桥村又受到第三十四军的堵截,遂绕道贾村庙,南上中条山,与共产党的武装力量会合。之后,他到陕西省避难去了。徐村突围后,其爱人冯育慧流落到猗氏县尉庄村,被七专署抓捕后自杀。他的独子托人寄养后,在阎景镇失踪。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王海青立即从西安返回汾南,召集原部人马迅速恢复和发展武装力量,积极同太岳行署汾南办事处副主任董警吾、稷山县-局长王斌等共产党人商议,联络各县进步武装准备起义。他又到芮城县与中共地下组织及其武装部队取得联系,并通过第十五专署专员吴哲之为雷文清部取得“条西支队”番号。1946年2月初,中共太岳三地委指示他把部队集结起来,准备改为汾南人民自救军,在稷王山下成立汾南人民自治政府;后又指示“仍以灰色名义存在,发展壮大力量”。4月中旬,王海青率领一团部队协助永济县条南民众自救团起义部队在小池村打垮了保安第八团,生俘团长赵雷鸣。5月17日,王海青在万泉县东坡村通电全国,拒绝执行打内战的命令,宣布起义,给蒋介石、阎锡山发动内战当头一棒。太岳部队派晋夫等一批干部前去增强领导力量,起义部队改编为晋南独立支队,王海青、雷文清分别任正副司令员,下辖五个团,驻防阎景镇一带。9月下旬,胡宗南部第三十一师和阎锡山部第四十四师部队包围了晋南独立支队阎景镇、拷栳镇驻地。雷文清率部投敌,王海青率部突围后撤到永济县山南,由解子安率领投奔太岳解放区。他冒着生命危险,渡河到西安、洛阳等地进行联系活动后,在敌人到处悬赏通缉他的恶劣环境下返回汾南,坚持隐蔽斗争。9月25日,他同董警吾、王斌在稷山县南仁村赵寿之家地窖里隐藏。由于叛徒告密,王海青等被阎锡山政卫第二师二一六团抓捕,当晚被送至运城第十四专署拷讯。9月30日,王海青等三人临难前,在刑场上怒斥阎锡山的黑暗统治,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王海青就义时年仅35岁。  (姚兴太杜雪萍)  [以上内容由"勇往直前"分享。]

杨振铎 (1909~1933)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杨振铎,字警轩,曾化名杨泽、杨金铎,1909年9月18日生于山西省芮城县杨沟村(今迁入东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幼好学,喜文尚武,秉性刚烈,胆识过人。1921年,杨振铎考入太原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当时,五四运动新思潮冲击着古老的太原城。马列主义的传播启发了山西工人和学生的觉悟,杨振铎作为一名思想进步的学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领导的革命活动。据彭真回忆说︰“他当时是一位革命意志很坚强,工作很努力的同志。”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和二七惨案相继发生的消息传到太原,杨振铎义愤填鹰,奋笔疾书,并与同学们连夜编写出剧本《二七血》,他还亲自扮演林祥谦,登台演出,并发誓要做林祥谦那样的人物,随时准备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  1925年上海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为声援事件的被害者,山西工人、学生在太原组成沪案后援会,进行声势浩大的罢工、-和--等斗争。杨振铎白天上街讲演宣传,黑夜印发传单,几次往返家乡组织募捐活动,援助上海受难者家属。他还代表省立一中参加全省学生反抗房税斗争的筹商会。经过多次轰轰烈烈的斗争实践,杨振铎在政治上走向成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山西省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  杨振铎在学习上十分勤奋刻苦,尤其是自学精神令人折服。他先后学习和掌握了英、俄、日等多种语言。为使他更好地受到教育,党组织于1926年初保送他进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深造。到校不久,他就担任了上海大学团支部书记。7月下旬,他被选为学生代表,赴广州参加第八次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在沪上学期间,他多次组织-。先后组织参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并担任少先队的指挥员,紧密配合工人武装,向驻扎在上海的军阀部队直鲁联军进攻。起义胜利后,他兼任共青团上海法南区委员会书记。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面对-,杨振铎奔走于上海、南京之间进行革命活动。4月17日他在法租界辣斐德路口被国民党特警人员抓捕,关押在巡捕房。国民党驻沪特别军法处在没有弄清他的身分的情况下,以“捣乱分子嫌疑”的罪名判处他有期徒刑10年,转押于上海漕河泾江苏省第一监狱。在狱中,他先后4次上 书申诉,痛斥国民党反动当局残害无辜的罪行。他在1927年11月7日的申诉书中说︰“金铎之经历,历历日之下,竟无法律耶?”并控诉狱吏之非法暴行,要求对自己公开审理,予以无罪释放。杨振铎还在一封家书中抒怀言志,诗中写道︰“十年寒窗易铁窗,年争日斗履冰霜,监牢饮马长江水,禁遏氛气逞豪光。”他的表兄孙应钟不理解他的宏图大志,写信劝他“痛改前非,早日还家”。他斩钉截铁地复信驳斥︰“前非何在,痛改何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我之奔走,正是为拯救全国父老兄弟及姑姨姐妹于水深火热之中。我对革命有坚定不移之意志,百折不回之精神”。他在给同学李蔚的复信中说︰“解脱,谈何容易?当局怎能不为虎作伥?即使解脱,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1929年秋,杨振铎父亲的挚友杨明光赴沪探视时,请求在国民党政府任职的芮城籍人士马鹤天、刘孚若等设法营救杨振铎,并转求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等出面保释。迫于社会压力,江苏省高等法院终于在11月19日将他无罪释放,杨振铎出狱后即到设在上海法租界的共青团中央机关工作,不久便担任了共青团江苏省委员会书记。  1930年3月,杨振铎兼任中共沪中区行动委员会书记,组织领导群众--,反对国民党政府-统治。4月27日,国民党上海市政府在大世界附近会场抓捕参会者108人。29日夜,杨振铎召集部分行委在英租界梅白克路的中共秘密机关三友煤炭公司开会研究对策,因叛徒告密,会场被包围,包括杨振铎在内的9名负责人被国民党-抓捕。他再次被判刑9年零11个月,转押于漕泾监狱。10月30日,杨振铎等200人被押解于南京中央军人监狱。他在狱中联络了中共江苏省委的陈开和中共中央巡视员张炽,组成监狱中共支部,开展狱中斗争并与狱外的南京互济会取得联系,传递消息。为了改善狱中的非人生活,他组织难友进行了“-”、“开封”等斗争,还利用手纸、包药纸编写小报,对狱中难友进行阶级教育,顽强地与反动派进行斗争。  1933年3月,南京互济会的一名交通员被捕叛变,供出了狱中中共组织的活动情况。杨振铎、张炽、陈开等人随即被押至南京-,受到严刑拷打。叛徒林均还无耻地劝他们投敌叛变,但杨振铎等共产党人毫无所动,坚贞不屈。  4月1日黎明,天空下起了----小雨,江水发出阵阵涛声。杨振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南京雨花台。新中国成立后,杨振铎烈士事迹被陈列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怀念敬仰。  来源:中国军网  [以上内容由"幽幽"分享。]

侯道华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侯道华,唐代芮城人,好读子书与经史,手不释卷。曾在道院中静养。相传一天,从市中喝醉归来,用力砍院前的松枝,说:"不要妨碍我飞到高处去。"七天后,松树上有云鹤出现,并传出笙歌,侯道华飞坐在松顶,挥手成仙而去。  [以上内容由"如松"分享。]

扆耀光 (1930~201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扆耀光同志生平(1930-2016)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山西省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党组书记扆耀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2月25日11时03分在太原逝世,享年86岁。  扆耀光同志1930年3月生,山西省芮城县人。1945年6月参加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工作后历任芮城县平王村党小组长、村学校联合校长,晋南中学学生会主席、党支部委员,运城团地委辅导员、组长,闻喜团县委宣传部部长,省团校教研室主任、副教育长,长治县郝家庄公社社教工作团政委,晋东南地委四清办公室副主任,晋东南地委秘书办公室副主任、政研室主任;1973年6月任沁县县委副书记、革委会主任;1975年11月任沁县县委书记;1981年12月任晋东南地委副书记;1983年5月任晋东南行署专员;1985年5月任运城地委书记;1988年2月任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1995年12月中央批准离休;2004年享受省长级医疗待遇。是中共十三大代表。  扆耀光同志参加革命工作后,以区委书记交通员、芮城县平王村小学教员、联校校长的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晋南中学学习期间,协助学校领导组织学生学习时事政治、动员学生参军参战,参加土改、南下、抗美援朝,劳动建校,评选学习、劳动积极分子和模范,发展党团员。在运城团地委工作期间,带头到农村团支部联系实际讲团课的经验,被团省委在全省进行推广。在省团校工作期间,主要从事教学工作。1955年至1956年在中央第二中级党校学习,积极参加政治运动和社会实践,参与了中央团校组织编写的政治经济学、省委党校组织编写的哲学教材工作。1958年在修建汾河水库时,团省委、山西日报社、省总工会、省团校参加劳动的同志编成由扆耀光同志担任队长的青年突击队,多次受到了表彰和奖励。担任沁县革委会主任和县委书记期间,狠抓农田基本建设,提出“在现有土地上下硬功,三类田上闹革命”的口号,在全县掀起了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受到省委领导表扬;在部分山区公社试行包产到户政策并在全县推广,成为晋东南地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的一个县;积极推进荒山造林工作,“四旁绿化”成绩突出,1977年被省政府授予“林业劳动模范”称号。  扆耀光同志担任晋东南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期间,在全区积极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培养支持了一批致富带头人;1983年机构改革新老交替时,积极配合地委主要领导,大胆地选拔使用了一批大学毕业的优秀年轻干部担任主要领导职务,赢得了社会的认可。担任运城地委书记期间,在省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对解决运城问题的四条指示精神,对错处理的同志,实事求是地进行了纠正;重视队伍建设,大胆提拔使用年轻干部;注重抓工业经济,促进财政增收,为运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  扆耀光同志担任山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期间,在省委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省各级检察机关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在干部工作中能够坚持群众路线,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选拔任用干部;实行民主评议干部的做法被省委组织部在全省进行推广。坚持检察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制定下发《检察工作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通知》,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当年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向全体参会人员印发学习,《国内动态清样》发了专稿。积极支持老干部工作,1992年获“全国重视老年工作领导者功勋奖”。他在工作中总结的“两抓一主动”工作法(即抓队伍建设、抓办案,主动接受党委领导、人大监督,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成为各级检察长抓工作的典型经验。  扆耀光同志离休后仍然十分关心和支持检察事业发展,关心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主动献计献策,贡献余热。1995年后担任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任期两届,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全省11个市、109个老区县(市)都建起了老促会组织,在宣传老区、调查研究、联点促面、为老区群众兴办实事好事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老区建设促进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受到了老区群众的欢迎。  扆耀光同志参加革命工作以来,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和人民公仆的本色。他公道正派,严于律己,光明磊落,一身正气,在干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扆耀光同志的一生,是忠诚革命事业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他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品德高尚,工作勤奋,政绩显著,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坚定的党性品格、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他的革命精神和高风亮节永存!  扆耀光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以上内容由"wztion"分享。]

景耀月 (1881~1944)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景耀月(1881—1944),字太招,别署大招、帝召、瑞星、秋绿、秋陆。山西芮城人。  景耀月出身贫苦农家,幼年随父以种地和编竹器为生。后入县学,师从芮城名儒孙渭鱼。他未及弱冠,即入选太原令德堂读书,1902年再选升山西大学堂。1903年-合闱,他中副榜。清光绪30年(1904年)秋,山西巡抚张曾敫派50名学生赴日本留学,景耀月有幸被选中,成为山西第二批官费留日学生,进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期间结识孙中山、胡汉民等,加入中国同盟会。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8月),与景定成、谷思慎等人在东京创办《晋乘》杂志。  1908年2月,景耀月与赵世钰在东京创办《夏声》杂志,宣传革命,并与于右任等发起晋豫陇学会。  宣统元年(1909年),景耀月毕业返国后,在上海与于右任办《民呼日报》,后于右任被反动官员诬陷入狱,《民呼日报》遭查禁,他奉同盟会总部派遣返沪主持营救工作。因为于右任被逐出租界,无法出面领导重组报社工作,遂与范鸿仙等另行组织《民吁日报》,担任总。该报揭露清吏方面的文字减少,把主要锋芒转向-,认为日本帝国主义是当前主要危险。在《民吁日报》上发表的作品很多,如署名帝召的连载作品有《迷阳庐新诗品》、《迷阳庐问学录》、《迷阳庐学诗集》、《虚无党奇谈》(小说)、《获野录》(笔记)等。以犀利之笔锋,竭力激发革命排满思想,揭露日本侵华阴谋。  当时景耀月才名已噪,与耆老景梅九先生有“山西二景”之称。所办各报,为民国前报纸销行最广者。没过多久,报为清廷抄封,并被通缉,于是前往日本,后又赴南洋各地。  1911年,武昌起义后返国,以山西省代表资格,被举为临时政府各省代表会议主席、参议院议员。参加筹组南京临时政府,草拟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并参与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被孙中山任命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次长(代总长)兼南京政法大学校长。  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等5团体正式改组为国民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出席并与阎锡山、张继、李烈钧、胡瑛、王传炯、温宗尧、陈锦涛、陈陶遗、莫永贞、褚辅成、松毓、杨增新、于右任、马君武、田桐、谭延闿、张培爵、徐谦、王善荃、姚锡光、赵炳麟、柏文蔚、沈秉堃、景耀月、虞汝钧、张琴、曾昭文、蒋翊武、陈明远一起被推举为参议。  南北议和后,景耀月脱离国民党,组织政友会,拥护袁世凯,历任大-高等政治顾问、众议院议员、经济调查局参议,为革命党人所鄙视。  1917年在山西、河南组织靖国讨逆军,反对“辫子军”张勋复辟,被推任为总司令。  1922年,第二次恢复国会时,仍任众议院议员。专心教育北伐之后,致力于学术研究,离开政界,担任过北平天主教机关报《益世报》的。后执教于上海中国公学、北平大学法学院、东北大学各大院校,专心著述,为国育才,弟子遍于南北。时与黄季刚先生合称“北景南黄”。  反日身亡1937年秋,抗日战争爆发后,山西日伪企图强其出掌伪华北政权,遭景耀月拒绝,并暗中与学人创立夏学会,进行抗日活动。日酋见此情景,竟欲置耀月于死地。乘其病情严重时,多次派爪牙,如教育部长苏体仁等以私人名义软硬兼施,以帮助治疗为名,用车强行将其接到日伪同仁医院谎称系患膀胱瘤症,用手术刀在膀胱内割下约3寸长之刀口,不予治疗及缝合,造成大量屎血,并在风寒中敞开门窗,使伤口恶化、感染、致使病人腰背又发生多处脓肿,又在腰背切开刀口六、七处,使其呻吟病榻,每日出血盈盆。数日之间,受尽痛苦,终被残杀去世。事后,虽经家人控诉,日伪官方,根本不予追究,显系预谋。  1944年4月28日,景耀月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  景耀月逝世后,重庆国民党政府为他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由于右任主祭宣读褒扬抚恤令,表彰他在创建中华民国中的不朽功勋和抗战期间以身殉国的大忠大义。延安的《新华日报》也发布了“景耀月先生逝世”的消息。  [以上内容由"philliu"分享。]

张志寿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志寿,男,山西省芮城县人,1938年7月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同年9月分配到解放军总医院内科工作,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专业工作,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师干内科主任、师干内科心内科主任、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心血管内科(师干)主任。现为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兼任中国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保健医学会心脏学会委员、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心功能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电阻抗学组副组长、《心脏杂志》编委、《人民军医》特约编审等。曾任武警部队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武警部队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博士研究生答辩评审委员等。  从医四十五年,在心血管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工作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造诣很深。多次受到嘉奖及评为先进个人。曾参加并负责中央、军委领导的保健工作。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风严谨,深受病人及-信任和普遍赞誉。擅长于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的诊断、治疗和抢救。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不稳定型心绞痛、难治性心力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方面达国内外先进水平。研究方向是冠心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已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进修生近300名。获军队科技进步奖4项、医疗成果奖5项,发表论文近百篇,主编专著6部(如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医生的思维与工作技巧、冠心病专家门诊150问等)。参编专著6部(如心血管内科疾病进展、现代医院卫生学、名医手记等)。审阅专著1部(临床心电图快速阅读)。1983年11~12月作为第四次中国医学赴日考察团成员,在日本考察心血管内科专业,获金质奖章;1990年12月~1991年12月作为访问学者在意大利罗马GEMELLI医院心血管内科研修,并任解放军总医院赴意留学人员小组组长、党支部书记。是有突出贡献专家,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本人简介被收入《北京名医》、《中国当代医药界名人录》、《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  [以上内容由"东瓜"分享。]

崔维嶽 (1916~2010)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崔维嶽同志生平(1916-2010)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原主委、长期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共事的好朋友,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崔维嶽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6月8日在呼和浩特逝世,享年94岁。  崔维嶽同志,1916年11月15日出生于山西省芮城县大王乡滑里村。1949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85年3月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9年2月至1949年4月,在北平参加和平解放后待分配工作。1949年5月至1949年6月参加绥远省起义前活动。1949年7月至1949年9月任绥远省革新学院辅导处主任。1949年9月至1949年12月,参加绥远“九·一九”起义后,任归绥市工作团团员。1950年1月至1950年4月,任绥远省归绥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研究员。1950年5月至1968年3月,任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建设局副局长。1968年3月至1972年5月,“文革”中在人民公园劳动。1972年6月至1979年11月,任呼和浩特市防汛指挥部副主任。1979年12月至1984年3月,任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84年4月至1990年4月,任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期间,1986年1月至1997年7月,任民革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任委员。1997年7月至2007年7月任民革内蒙古自治区名誉主任委员。1986年6月,任民革呼和浩特市委员会主任委员。1990年4月至1998年1月,任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4年2月,退休。  崔维嶽同志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自治区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以上内容由"魔戒&情人"分享。]

孙银聪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孙银聪,女,汉族,1922年7月生,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古魏镇太安村村民。  孙银聪老人把瘫痪在床的儿媳当成亲生闺女伺候,用慈母大爱点燃了病人生命热情,用年迈的身躯撑起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庭,感召着儿孙们把德善好家风代代相传。  1989年11月,孙银聪的丈夫因病去世。10天后,儿子又不幸因煤气中毒离开人间。儿媳妇任彩梅悲伤过度引发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全身只有手腕和嘴唇能动。面对接踵而至的巨大灾难,67岁的孙银聪挺起脊梁,毅然挑起家庭重担,一边照顾两个孙子,一边照料瘫痪的儿媳妇。早上起床,她帮着儿媳洗脸、梳头,天气好时还推到外面晒晒太阳。由于交流有困难,她就用手势、语言相结合,征询儿媳意见,为她准备可口饭菜。每次做完饭,孙银聪总是先给儿媳吃,并且亲自喂饭。28年间,儿媳3次突发脑溢血,连医生都觉得束手无策,邻居亲友也劝她放弃治疗,但她硬是坚持带着儿媳去县医院、市医院和陕西咸阳等地寻医看病。她常对人讲:“儿媳嫁到我家里了,就是我家里人,我就得把她当亲闺女!”在孙银聪执着而精心的呵护下,任彩梅至今仍然健在,从来都是红光满面、精神焕发。  按一般常理,随着孙子长大成家,照料儿媳的事,理应落到孙子孙媳的身上,而且孙银聪年纪越来越大了。但是老人还是坚持自己亲自照顾儿媳。直到她实在搬不动儿媳妇了,才同意孙子孙媳每晚轮班照顾。白天,儿媳妇的一切仍由她料理。  好德行催生好家风。孙银聪照料瘫痪儿媳28年,勤俭持家、坚强执着,让这个一度在风雨中飘摇的小家稳定下来,渐渐走上幸福道路。如今,孙银聪家族100多人,里外曾孙玄孙20多个,都以她为学习典范,将传统美德代代相传,赢得四乡八邻尊敬。曾孙陈志浩2017年4月29日在北京市一处河道内,为营救两名被洪水围困的8岁儿童英勇牺牲,被授予“一级首都保安勇士”。在孙银聪影响下,太安村孝老爱亲蔚然成风,呈现一派文明和谐的景象。  [以上内容由"85466218"分享。]

薛鸿林 (1905~1953)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薛鸿林(1905—1953),字春生,山西芮城县西垆村人。  薛鸿林17岁考入山西省第二中学。20岁考入太原工专学校。毕业后,由山西省政府保送到日本工业大学硅酸盐系学习。在留学期间,曾有两项发明创造(自动阀门、自动闸门),受到日本天皇的嘉奖,列入日本发明创造特许史册。从此,他就将发展实业,振兴中华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国民26年(1937)毕业回国后,时逢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侵占山西。27年(1938),他来到陕西省,任中工协会西北化学工程师。  28年(1939)冬,薛鸿林来铜川进行实地考察,认为黄堡地区煤炭、瓷土资源丰富,质地优良,加之交通畅达,又为古耀州瓷产地,适合发展陶瓷生产。于是,他和杜玉六、李存斋、张剑青等25人联股投资,于是年12月28日组建起建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9年(1940)8月,建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瓷器厂(今市建筑陶瓷厂前身)在黄堡建成,薛鸿林任经理。30年(1941)年元旦,瓷器厂举行燃火典礼。当时,该厂是陕西省最早的现代化陶瓷工业厂家,也是陕西省第一个生产电工陶瓷和耐火砖的厂家。  薛鸿林担任瓷器厂经理期间,在陶瓷生产工艺上将过去的捻法成型改为模型泥浆注入成型,推行倒焰窑烧成等新技术,使产品式样新颖,颇受各界欢迎。32年(1943),他设计出新型连续式隧道窑,并报请国民政府经济部核准专利。是年,筹集资金修建,但因物价暴涨,资金短缺等原因而未成。  抗日战争胜利后,许多客籍工程师纷纷离陕,薛鸿林却坚持留在铜川,继续经营建新瓷器厂。1951年6月,瓷器厂与中国建设企业公司西北区公司公私合营后,更名为中建陶瓷厂黄堡镇工厂,薛鸿林任该厂总工程师。1953年4月,病逝于天津。  [以上内容由"蓝水晶"分享。]

芮城永乐宫

芮城永乐宫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乐宫建筑规模宏大,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在南北长1000米的中轴线上耸立着六座古建筑:山门、文瀛湖、宫门、无极殿、纯阳殿、重阳殿,西部为民俗博物馆、服务区、假山、凉亭、吕公祠、王母娘娘殿、东部为停车场、商肆区、午台、长廊、真武庙、石牌坊及后园的聚仙园,吕祖坟。整个建筑布局显明,主次有序。  永乐宫现存元代壁画1005.28平方米,分布在无极门、无极殿、纯阳殿、重阳殿四座大殿内。永乐宫壁画的精品,以无极殿的《朝元图》为代表。  无极之殿,是永乐宫的主殿,巍峨壮观,冠于全宫,殿内金碧辉煌,气势壮丽。所绘的《朝元图》为我国绘画史上的罕见巨制。在402平方米的画面上,描绘出朝元神286位,8位主像3米以上,玉女像1.9米以上。画面按对称美的仪仗形式排列,以青龙、白虎为先导;32位天地君为后卫,八位主神为领班展开浩大的朝拜仪式。画面和谐自然,主次分明,表情逼真,色调优雅;衣饰千变万化;场面波澜壮阔,气势雄伟。郑振铎先生称赞是:“大规模的汉宫威仪展览,大组织的人物画汇集”。  纯阳殿、重阳殿是吕洞宾、王重阳修道成仙的连环故事画。这些画集人物、山水、园林、宫殿、道观古刹、农舍、茶肆于一体,为我们研究唐、宋、金、元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永乐宫的壁画艺术被著名戏剧家马少波称为“永乐三清铁画钩,曹衣吴带兼刚柔。唐宋遗风满壁是,堪称天下第一流”。  搬迁后的永乐宫,经过几次大规模的修茸,扩建,古老的建筑再次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如今的永乐宫殿宇辉煌,亭台参差,楼阁巍峨,廊榭典雅,基本上形成集参观游乐、住宿就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0格局。  纯阳殿、重阳殿是吕洞宾、王重阳修道成仙的连环故事画。这些画集人物、山水、园林、宫殿、道观古刹、农舍、茶肆于一体,为我们研究唐、宋、金、元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永乐宫的壁画艺术被著名戏剧家马少波称为“永乐三清铁画钩,曹衣吴带兼刚柔。唐宋遗风满壁是,堪称天下第一流”。  搬迁后的永乐宫,经过几次大规模的修茸,扩建,古老的建筑再次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如今的永乐宫殿宇辉煌,亭台参差,楼阁巍峨,廊榭典雅,基本上形成集参观游乐、住宿就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0格局。  地址:运城市芮城县永乐北街78号  类型:古迹道观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359-3011491  开放时间:  8:00-18:00  门票  门票50人民币    信息来源:运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永乐镇  永乐镇依滩傍河,南北窄,东西长,北高南低,一面阳坡,水利条件十分便利,光热资源丰富,是个典型的农业乡镇;全镇 22 个行政村, 26000 口人, 49000 亩耕地, 6000 亩河滩地;山西省芦笋产业基地,芮城县产业结构调整先进乡镇; 2004 年底,芮城县永乐镇农村经济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 10247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918 元,高于…… 详细++  信息来源:运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大禹渡黄河风景区

大禹渡黄河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大禹渡黄河风景游览区位于山西省南大门的芮城县县城东南12公里的神柏峪,占地面积450公顷,依崖傍水,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素有“黄河明珠”、“北国江南”之美誉。  从史至今,万里黄河两岸唯一以大禹冠名的千年古渡仅此一处,这里流传有许许多多大禹治水的美丽传说和动人故事,是一处融合黄河根祖文化、佛教观音文化、大禹治水文化和现代水利文化为一体的黄河风景游览区。景区生态环境优越、百万林木四季葱郁、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有“森林氧吧”美誉。富含锶、锌等多种微量元素的优质矿泉水,长流不息,清冽甘甜,无污染,有“神泉水“美称,是休闲度假、疗养修身的好去处。众多的人文景观与黄河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文物古迹与故事传说遍布,这里有黄河流域最大的石雕大禹像、定河神母雕塑和巨石天书以及各式阁亭等景观。有当年大禹亲手栽植、至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古老神柏;有清道光四年立石遗存的《神柏峪重建禹王庙的碑记》;有敬拜大禹治水功德的禹王庙;有内目前最大的灵动观音铸铜雕塑;有香火绵延、祈福护佑的观音寺等古寺庙。这里是认知黄河文化、观赏黄河风光的理想佳地,有“水上飞机”之称的豪华气垫船,水陆两栖,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独领-。有创造我国现代水利建设史上多项第一、被树为样板工程的宏大的水利建筑。有独具地方特色的旅居环境和饮食文化,住临河窑洞宾馆,尝黄河鲤鱼百宴,观赏黄河美景,感受黄河文化、水利文化、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实乃人生的一大幸事。  地址:运城市芮城县永乐北街  类型:文化旅游区  游玩时间:建议2小时  开放时间:  08:00-18:30。  门票信息:  门票48元,气垫船船票55元。  大禹渡风景区玻璃滑道单人票60元  

圣天湖

圣天湖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圣天湖,位于山西省最南端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的芮城县陌南镇黄河之滨,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她东临黄河,西枕黄土高坡,具有南方的温暖和北方的清凉,集江南水色与黄土高坡为一体,景色宜人,蔚为壮观。  圣天湖湿地地保护区总面积1.35万亩,其中,6000余亩水域面积,宛如一块碧玉,镶嵌在黄土高塬上。湖中2000余亩红莲,夏秋两季荷花盛开,红白相间,相应成辉,格外怡人注目。天水相接,红荷映日,吸引着八方的游客或赏荷、或荡舟其乐无穷。近几年来,由于湿地的保护卓有成效,湖中栖息各种鸟类230余种,成为候鸟迁徙重要“驿站”,20余种珍稀鸟类主要越冬场所。其中有留鸟57种,夏候鸟60种,冬鸟50余种。冬季,万只天鹅翩翩起舞,时而引吭高歌,时而嬉戏水中,把冬日的圣天湖装扮得一片生机盎然。  圣天湖属地陌南镇,人杰地灵,远有景耀月大学士,近有一批文人雅士企业家,积淀了陌南文化。陌南镇物产丰富,土特产品种繁多,如:红枣、芝麻糖、莲菜、鲤鱼、湖虾、青竹、绣品、土布等。是人们上好的生活品,也是旅游购物的好产品。  荷花向你欢笑,天鹅伴你起舞,让我们在相聚在瑶池圣天湖共享欢乐。  信息来源:运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陌南镇  陌南镇地处芮城东陲,东与平陆接壤,北与运城为邻,南与河南灵宝隔河相望,是县东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经济文化中心,素有“芮城东大门”之称。 全镇土地总面积146平方公里,下辖 行政村,自然村,50506人,陌南地理位置优越,资源充足,黄河鲤鱼,滩涂莲藕,富士苹果国内有名,是一个很有潜力的经济带开发区。依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光照条件,建成了1.2万亩优质苹果…… 详细++  信息来源:运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芮城城隍庙

芮城城隍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芮城城隍庙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城永乐南街,俗称南庙。城隍是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明清两代多次修葺。1985年再次维修。建筑面积159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宋代大殿,元代享亭,清代的献殿、寝殿及配房。庙内有历代收藏的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的碑刻、造像、墓志铭98通,为珍贵史料。  地址:芮城县永乐南街小西巷  据碑文记载,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元、明、清屡有修葺。现存大殿为宋代原构,享亭为元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  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前檐柱头斗栱五铺作,双下昂,昂为劈竹式,蚂蚱形耍头。  享亭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前檐柱粗大,柱头卷刹明显,殿内无金柱,柱梁砍制粗糙,未经任何加工,元代手法明显。  献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卷棚顶,前檐插廊,中部辟门通大殿。寝殿位于最后,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寝殿位于最后,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  庙坐北朝南,两进院落。中轴线依次为享亭、献殿、大殿、寝殿。前院东西两侧为廊房,后院东西两侧为厢房。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前檐柱头斗栱五铺作,双下昂,昂为劈竹式,蚂蚱形耍头。享亭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前檐柱粗大,柱头卷刹明显,殿内无金柱,柱梁砍制粗糙,未经任何加工,元代手法明显。献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卷棚顶,前檐插廊,中部辟门通大殿。寝殿位于最后,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芮城县城隍庙位于县城中央,集宋、元、清三代建筑于一体,二零零一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位置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  

风陵渡

风陵渡为文化旅游景点。  导游:  风陵渡,古称风陵关,唐圣历元年(689),于风陵堆南置关,叫风陵津。明清时在此设巡检司和船政司,管理防守和运输事宜。这处“鸡鸣一声听三省”的渡口,历史上一直以摆船渡河,来连接陕豫二省。而今,一座铁路大桥将南同蒲路和陇海路连接在一起,把黄河天堑变为通途。1500米长的黄河大桥飞跨南北两岸,连接三省人民。  风陵渡位于芮城县西南30公里处,这里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界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相传,人类始祖女娲的坟墓就建于此地。女娲为风姓,所以有“风陵”之称。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西南端  类型:古迹  游玩时间:建议2小时  电话:0359-3351668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

古文化遗址群

古文化遗址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芮城县境内。这里古文化遗址众多,是研究我国黄河流域更新世早期、旧石器时代至龙山文化晚期的重要古文化遗址之一。从本世纪30年代开始发掘,仅在长达13.5公里的犀河遗址区内,就已掘出石器地点11处,出土的数十种古生物化石中,绝属动物占53%,绝种动物为  100%。出土文物既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各种较为完整的石器组合,又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各种陶器组合。遗址有房基、窑穴、灰坑、墓葬等。区域内地质断代明确,地层清晰,剖面完整。从1000多万年前的早更新世至现代地层划分十分清楚。文化内涵包括从  180万年前的烧骨灰层与蓝田猿人时代同期的遗址,到仰韶时期庙底沟一、二期文化类型、龙山文化三里桥类型等各个时代,极为丰富。   

芮城清凉寺

芮城清凉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凉寺  清凉寺(第五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芮城县东北25公里西陌镇坡  头村西  清凉寺是一座元代名刹,坐落在美丽的甘枣山下寺里村,著名的恭水潺潺而来,从寺后一分为二,环绕寺周到山门前又二水合一。走下山门,茂林修竹,绿阴蔽天,鸟语呢喃;放眼望去,寺周围院落参差窑洞错落;再往远看,甘枣山奇峰峭立轻岚缭绕,梯田层叠果林如带,整个寺庙与山村相互辉映融为一体,远离闹市尘嚣,保持着古朴而恬静、幽雅而适意的田园风光最是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倘若此处的空气能拿出去卖美元,怕也价格不菲呢。  清凉寺除了保存有元、明、清各代价值颇高的数十幢石碑外,现存的大雄宝殿也历经岁月沧桑,仍是原汁原味的元代建筑,殿宇设计气势磅礴,造型巍峨壮观,斗拱古朴壮美,梁架粗狂豪放。为扩大殿内实用面积而使用“减柱造”手法,大爬梁自前檐斗拱后尾直接挑承在平梁以下,减轻了横梁净跨负荷,是元代建筑结构上的重大创举,为研究元代建筑的形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史载元戊申年(1368年),有一位军马使骚扰寺院,抢拿财物,被一个叫了悟的僧人状告到朝廷,皇帝下旨予以处置,可见当时皇家对它的重视。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元、明、清历代各有修缮,才使这座精美的殿堂保存至今。那些钟磬声声香火缭绕的岁月毕竟太遥远了,只说近的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这里都要举行庙会,大殿里香火缭绕,木鱼阵阵,从四乡八村潮水般涌来的人们挤在庙前的戏台下,卖凉粉、麻花等各种小吃的担子摆满了路边,烧醪糟的风箱噼里啪啦地响,台上的演员咿咿呀呀地唱,锣鼓丝弦声响彻十乡八里,寺里村像过年一样热闹。青山如黛良田似锦,人欢马叫其乐融融,多么优美和谐的一幅太平年景图。  走出寺门,望着远山近水,拥抱着满眼的绿,呼吸着清甜的空气,突然在心里描画出这样的一幅图景:殿阁巍巍钟声悠悠,竹林郁郁溪水潺潺,一座座农家院落幽静恬然,天南海北的游人纷纷来这里度假。吃着无公害无污染的蔬菜水果,喝着天然的泉水,品尝着晋南风味的农家饭,孩子们在山坡上玩耍,情侣们在竹林里漫步,老人们享受着博大精深的佛家文化,俨然是一处田园风光十足的度假村。

西侯度遗址

西侯度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侯度遗址(第三批国保)  时代:旧石器  地址:芮城县风陵渡镇西侯度村附近  1961年和1962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作过两次发掘,发现石制品、烧骨、带切痕的鹿角和动物化石。其时代属早更新世,据古地磁断代初步确定,年代为距今180万年,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之一。  西侯度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左岸,高出河面约170米的古老阶地上。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集中分布在平均约1米厚的交错砂层中。动物化石主要是22种哺乳动物,包括巨河狸、剑齿象、平额象、步化羚羊等。哺乳类中绝大部分是草原动物,也有适于草原和森林生活的动物。  文化遗物共发现石制品32件,包括石核、石片和经过加工的石器。石器原料多为石英岩。遗址中发现了带有人工砍砸或刮削过的鹿角和用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大大提早了人类用火的历史。

匼河遗址

匼河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匼河遗址位于芮城县黄河东岸的合河村附近。为河湖相沉积,东北高西南低,冲沟多作T字形,与黄河相接。在北起独头北构、南迄洞口南沟的长达13.5公里内,有石器地点十一个,石器分别发现于距地表20多米的红色土之下的砂砾石层和泥灰层中。合河遗址是目前华北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的一处旧石器文化遗址,由于石器的一定组合特点代表一定的文化性质,故合河遗址被命名为“合河文化”,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国内外考古学术界所瞩目。合河文化上与西侯度文化、下与丁村文化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其地质时代、为中理会新世早期,约与陕西蓝田猿人时代相当。   在北起独头北构、南迄洞口南沟的长达13.5公里内,有石器地点十一个,石器分别发现于距地表20多米的红色土之下的砂砾石层和泥灰层中,由于石器的一定组合特点代表一定的文化性质,故。匼河遗址被命名为“匼河文化”,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国内外考古学术界所瞩目。匼河文化上与西侯度文化、下与丁村文化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其地质时代、为中理会新世早期,约与陕西蓝田猿人时代相当。  遗址以匼河为中心,北至独头村北沟,南迄涧口南沟,西至黄河岸,东至华望村,长达13.5公里。有时代相同、性质一致的石器和化石地点17处。  1959年至1980年期间在遗址的十一个地点做过调查发掘。出土有十三种哺乳动物化石及一百六十多件人工打制的大型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石球等。匼河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多以石英岩为原料,亦有以脉石英为原料者。以锤击法、碰砧法和投制法打片,且多不经第二步加工即行使用。遗址保存完整。  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吕洞宾故里

吕洞宾故里为文化旅游景点。  永乐镇,传为吕洞宾的出生地,它北靠峨嵋岭,东临玉簪山,南依滔滔黄河,境内有“凤凰  翅”、“玉溪涧”、“舜王井”等旅游景点。永乐镇原有寺庙观庵30多座,元初将吕公祠改建为永乐宫。唐代诗人李商隐留恋永乐仙境,与会昌四年(844年)从河南沁阳移家于永乐镇,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港、台等外地许多信奉道教的游客都来此吊古觅宗。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笔极有价值的财富,洞宾故里的开发对弘扬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目前,芮城县委、县政府  已成立了洞宾故里开发的专门机构,热情欢迎国内外各界人士前来投资献策。   

百梯山

  百梯山位于大王镇北11公里,山西省风景名胜区。  山中林木茂密,生态原始,四季清泉鸣涧,水源充足。百梯山最高海拔1993.8米,山顶现存赵光义为纪念其兄赵匡胤而建的延祚寺遗址,史载赵匡胤兵困河东时曾屯兵百梯山。据传山中天然栈道——跑马辿、四百亩大坪是其操练兵马的演练场,绝壁岩石上留有盛赞百梯山的历代名人诗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这样描述“西则石壁千寻,东则蟠溪万仞,方岭云回,奇峰霞举,孤标秀出,罩络群山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顶……于东侧连术乃徙,百梯方降,岩侧之锁迹,仍今存焉,故曰百梯山”。  信息来源:运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信息来源:运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芮城寿圣寺塔

芮城寿圣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圣寺塔(第三批省保)  时代:宋  地址:芮城县城关镇巷口村西侧  寺院已毁,唯塔独存,据民国间《芮城县志》载:创建于宋元丰元年(1078年),后屡有修葺。  塔坐北朝南,平面八角形,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46米。塔基大部分埋入地下,原为方砖铺墁,现部分基础毁坏严重。一层南面辟门,以上各层四面设装饰性壸门。一至三层檐部施仿木建筑砖雕额枋,上置斗栱。塔身内空,原设楼梯已毁。塔内残存佛教人物壁画约20平方米。塔壁有元、明游人题记。保存基本完整。

广仁王庙(五龙庙)

广仁王庙(五龙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仁王庙(第五批国保)  时代:唐  地址:芮城县城北4公里中龙泉村北侧  因庙前有五龙泉,庙内奉水神,封号“广仁王”,当地乡人尊称“五龙王”,故庙名又称“五龙庙”。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正殿为唐太和五年(833年)遗构,是国内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之一。殿前乐楼为清代重建。  庙坐北朝南,规模较小,由戏台、厢房和正殿组成。正殿殿身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平面呈方形,台基高1.2米,殿前无月台,正面明间辟板门,两次间为破子棂窗,两稍间偏小。殿周檐柱16根,全部砌入墙内。柱上仅施阑额,无普拍枋,转角处阑额不出头。檐下仅施柱头斗栱,五铺作出双抄偷心造,斗幽较深,无补间铺作。殿内无柱,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四椽栿通达前后檐外,伸出部分制成二跳华栱。栿上设驼峰、大斗承平梁,平梁上设侏儒柱和叉手,两端施托脚,梁栿为“月梁式”。  正殿前檐两稍间墙壁上嵌记事石碣4块,其中唐碣2块,一为元和三年(808年)河东裴少徽“广仁王龙泉庙记”,一为大和六年(832年)“龙泉记”。是研究广仁王庙历史沿革及中国古代水利发展史的重要史料。  景点位置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城北面四公里古芮国魏城遗址的北部  开放时间  初一、十五开放能进入殿内,平时不开放但能从豁口进入院内  交通  交通较不便利,从永乐宫步行20分钟左右或包车前往  

圣寿寺舍利塔

圣寿寺舍利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芮城县城北里许。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明、清时曾予重修。现仅存宋建砖塔。增平面八角形,十三层,高约48米。塔身锥形,逐级向内收缩,檐下砖雕斗拱,完全仿木结构形制,古朴苍劲。塔中空。直达顶层,各层原有楼板,可缘梯攀登、现已不存。塔内保存有部分宋代壁画,内容为佛、菩萨、供养人等,面形秀润,线条流畅,因焚香污染,色泽陈旧,但宋代画风尚清晰可辨。   

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

  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在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永乐北街78号。是元代道教壁画,壁画很精彩。其名气与价值都可与敦煌相媲美。  为了保护文物,室内不许有任何照明,不能拍照。  每年3月3是王母娘娘庙会,很热闹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永乐北街78号  电话: 0359-3022821

西陌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石湖村

----

板桥村

----

西陌村

----

朱阳村

----

上庄村

----

柏社村

----

奉公村

----

东升村

----

马夭村

----

夹沟村

----

西陌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