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定西 >> 渭源县 >> 祁家庙镇

祁家庙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渭河源景区

渭河源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渭河发源于渭源县城西南的鸟鼠山系,渭源境内长50公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尚书禹贡》载:“禹导渭自鸟鼠同穴山,渭水出焉。”《水经注》云:“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南鸟鼠山。”鸟鼠同穴之山来脉于昆仑西顷,是一座名列经传的千古名山,“鸟鼠同穴”鼠在内,鸟在外同居一穴,和平共处,寓意和谐。鸟鼠山“品字泉”涌出的惠泽秦陇的汤汤渭河,更孕育了博大多彩的华夏文明和独特的渭河源文化。  2012年以来,渭源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省上提出的全力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和定西市提出的全面建设“陇中特色文化大市”目标,依托渭源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渭河源承载的“大渭河”文化基底,树立“大渭河、大文化、大旅游”的发展理念,全面打响“华夏文明渭河源”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品牌,并将渭河源景区作为带动全县文化旅游快速发展的核心景区,进行全力打造。  2012—2013年,共计划投资3426万元。建设禹王谒拜区禹王殿、渭河龙王庙、渭河历史文化展馆等。已完成景区4.3公里车行道路、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建设工程、景区生态大门全部工程;完成大禹殿、渭河龙王庙及历史文化展馆主体工程及玉龙景观道主体铺装,游步道建设基本完工;已累计完成投资2522.89万元。

首阳山

首阳山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首阳山位于渭源县东南34公里的莲峰镇享堂沟,海拔在2186-2509米之间,因其列群山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  首阳山因商未周初孤竹国(今河北庐龙县)君之二子伯夷、叔齐相让嗣君,相偕至周,后闻武王伐纣,叩马谏阴。因武王不听,遂愤而不食周粟,西行至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饿死于首阳山而成为陇右名山。秦汉在此建县时就名首阳县了。  渭源首阳山最早见于庄子所言伯夷、叔齐西至岐阳,见周武王伐殷曰:吾闻古之士,遭治世还避其任,遇乱世不为苟存,今天下暗,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若逊之,以洁吾行二子北至于首阳之山,遂饥饿而死。又东汉-学家曹大家(即班昭)注《幽通赋》说:夷齐饿于首阳山在陇西首阳。  渭源在秦末汉初建县,就名首阳县,归陇西郡管辖,县以山得名。直到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始改名渭源县。据此看来,渭源首阳山得名最早,历史悠久,为夷齐隐居采蕨直至饿死的最确首阳山。  首阳山西北侧有石门,因两座石崖东西对峙,间开一线,形似石门而得名。石门夜月为当地一景。两崖之间有一水库,容量500多万立方米,是一处理想的水上乐园。水库后面为长十五里的天井峡谷,这里座座陡峭的山崖相对挺立,四山合围,蓝天变成一条细线,人如处井底,其地势恰似一大锯解开的板缝,故此当地俗称解板沟。天井峡山奇水美,恰似仙境,有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型27处景点。沿十五里天井画廊,到处充满着奇、险、壮、绝、清、秀、幽、静、古、野之情趣。如从县城向南行直抵天井峡,约有20多公里路程。  门票  门票25人民币  景点位置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莲峰镇    莲峰镇  莲峰镇位于渭源县东南部,东接陇西,南邻漳县。为陇、渭、漳三县连接的集市贸易中心。全镇共有23个村,168个社,10623户,44663人。占地14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88392亩。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3281米,最低海拔2000米。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蚕豆、洋芋,土特产有蕨菜、卧龙头等。经济作物有中药材(红、黄芪、当归、党参)油菜、胡麻等。境内有坡儿红…… 详细++

渭河公园

渭河公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渭河公园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主要包括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灞陵桥、老子修道成仙的老君山、文化广场以及汉唐文化步行街。整个渭河公园共有灞陵滨水文化园、文化历史展示区、老君山森林公园三个功能区。灞陵桥桥身拱起,状如蛟龙腾飞、长虹卧波,故有“渭水长虹”之美誉,是中国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纯木质卧式悬臂叠梁拱桥。它是千里渭河上的第一座桥梁,也是滨水文化园的主要景观节点。  老君山,原名庙坡山,与灞陵桥南端相连,像一座绿色的屏障,矗立在渭源县城南面,故有渭城屏障之称。老君山是渭源道教胜地,从唐代开始就有庙宇建筑,明清达到鼎胜。夕阳西下,老君山古庙琉璃灿金,翠叶闪光,耀眼夺目,被称为“君山夕照”。  文化历史展示区的文化广场设计为“天圆地方”的平面布局形式,一组“大禹导渭”的大型雕塑群是整个广场的视线中心,雕塑群前面的健身广场,是城区居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汉唐文化步行街,整体建筑以汉唐风格为主进行打造。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永恒命题,融入现代与传统交融的建筑、空间、景观主题,创造出新的现代化城市社区管理和经营理念。

渭源县马铃薯科技示范园区

渭源县马铃薯科技示范园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渭源县于2005年在会川镇建设集科研、生产、开发、营销、培训、咨询为一体的渭河源马铃薯种薯科技示范园区,现已建成研究中心综合楼一栋,组培苗生产车间600多平方米,组培温室1000多平方米,原原种日光温室36座,原种繁育网棚4000多亩,千吨以上储藏窖6座。 目前,园区年可生成原原种4000万粒、原种1.2万吨,种薯远销新疆、陕西、宁夏、四川、江苏等20多个省区。盛夏时节,园区内芳草萋萋,成方连片的马铃薯飘香溢翠,摇曳生姿。登上观景台,一座座网棚恰如银波荡漾,碧浪起伏。四方游人接踵而至,在园区内饱览田园风光,品尝农家小吃,其乐融融。园区不但成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桥梁,也成了渭源享誉一方的乐园。

渭源太白山

  太白山位于渭源县城西南25公里的会川镇,海拔3300米。因山势险峻酷似华山,有人称它为小华山。传说是太白金星修道的仙山。顶峰穿云摩天,郁郁葱葱。山上唐代已有庙宇,清道光年间又重建。从山顶向下俯瞰,只见云海翻腾,众山环拱,使人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太白山以优美、峻险的山形地貌和深厚的宗教民俗文化为内涵,融山、峡、谷、林、溪、庙等自然与人文资源于一身,是一处集山地探险、户外运动、休闲避暑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会川镇  会川镇位于渭源县城西南35公里处,距省城兰州140公里,东接祁家庙乡,西依田家河乡,北连上湾乡。总面积127平方公里,212甘川国道和316福兰公路交汇贯通,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   全镇共辖有22个村,二个居委会,208个村民小组,有9725户农户,总人口39868人。耕地面积81678亩。   会川镇土壤肥沃,土层深厚,适宜洋芋、花卉和各…… 详细++

天井峡

  在石门水库的后面,有一处纯朴自然、不事修饰的奇异妙境的净土这就是——横亘十里的史前峡谷天井峡,一座座陡峭的山崖相对挺立,中开一缝,就象大锯解开的板缝,当地山民又叫它解板沟。大自然的神工鬼斧造就出这一片刀削斧劈似的奇山绝境,人们说它是神仙造出来的。  天井峡内共有二十多个景点:腰崖寺、金顶、狮象崖、公母窟、子母峰、倒爬崖、透圈子、歇佛崖、马窟湾、天马窟、仙女屏、淋仙瀑、饮马崖、天城堡、小麦积、水帘洞、香子圈、天井、卧龙潭、洞庭湖、黑鹰膀、马鸡场、南天门、石马桩、金刚山、五咀崖、钻天崖等。这一座座形体不同的石峰崖柱,有的独成一峰、无依无托,有的并肩相靠、亲亲热热,有的象高楼,有的象麦垛,有的象奔跑的猛兽,有的象俯冲的雄鹰,有的象翩翩起舞的仙女。这里的山形乍一看是一体的悬崖陡壁,随着游人的移动,又在不断变化。从谷底仰望惊险绝奇,从山顶俯视,更是层层叠叠,多姿多彩,好似绽开的绿色花瓣。  这里的水,也是秀美奇妙的,岩壁上挂着水珠,石缝间渗着水珠,草尖上捧着水珠,迎着阳光,晶莹闪亮。山顶端一处冷泉,从悬崖上飞扬而下,垂成千尺白练。峡谷里欢跃的浅溪,从两崖空间奔来,汇成湍急的小河,将谷底冲刷成几米深的石槽,飞跌而下,旋成明镜般的深潭,清彻见底,-映蓝,五彩缤纷。十五里峡谷,十五里画廊,充满奇、险、壮、绝、清、秀、幽、静、古、野的情趣,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依依恋恋,流连忘返。  天井峡,除了山奇水美以外,还有许多奇花异草和珍奇野生动物,主要有獐、鹿、西门麟、野牛、金钱豹、蓝马鸡、娃娃鱼等。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莲峰镇  类型:山  开放时间:  07:00-18:00。  门票:  门票18人民币  

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

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县城南34公里处,自古以来就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工景观享誉陇上,以其良、秀、奇、多、凉等特点著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沉积,构成其丰富的旅游资源。  渭河源森林公园分为莲峰山、首阳山、天井峡、石门水库四大景区建设期限3年,其中:首阳山景区主要围绕伯夷、叔齐双冢进行建设,建陈列馆、管理房、石拱桥一座,祭坛一处,白薇园2亩,莲峰山景区是主景区,建古典民居式山庄,仿古石雕祭坛1处,建休息长廊400平方米,艺术式公厕50平方米,修溢流坝1座,艺术山门1座,简易停车场3处4000平方米,建引种圃50亩,河堤衬砌1500米,新修公路80公里,维修公路4.4公里。天井峡景区以保护独特的丹霞地貌和优雅的自然风景为主,建聚贤山庄500平方米,坤窑整修塑像1处,休息长廊200平方米,维修及新建公路28.5公里,帐篷10顶,简易停车场2000平方米,山门1座,溢流坝60米。

首阳山辨碑

首阳山辨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首阳山辨碑位于渭源县莲峰镇孟家庄村东500米。青灰岩石质,圆首方趺,碑通高2.45、宽1.17、厚0.19米。万历四十七(1619)年立。碑阳额刻云纹,额篆“首阳山辨”,首楷题“首阳山辨”,碑文竖行28行,每行40字。碑文内容辩证天下五处首阳,唯有陇西首阳为真,是伯夷叔齐埋骨之地。尾题“万历四十七年岁次己未春日”。杨恩撰文,汤懿书。碑阴额篆“改真实处阳山清圣祠碑记”,首题“改建首阳山夷齐祠记”,碑文楷书竖行33行,每行68字。记载改建清圣祠的经过及改建后的规模。尾题“崇祯二年己巳冬季望日孤竹曹司牧记,付邦秀刊刻。”石碑保存完好,是省内留存的大型石碑刻,对研究古地理和明代书法艺术有重要价值。  门票  门票25人民币  景点位置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莲峰镇  

露骨山

  露骨山  露骨山位于渭源县城西南部35公里的黄香沟景区,是西秦岭最高的山峰,主峰海拔3941米。露骨山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3公里。因岩石裸露,一片银白,山峰壁立,状如骷髅,故名,北坡陡峻,沟谷深切,灌木丛生,水源丰富。又因山顶白雪皑皑,终年不化,虽盛夏犹堆积雪,亦名雪山太子。其山势高耸巍峨,直插云端。因山顶岩石裸露,一片银白,状如骷髅,被称为“露骨山”。又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山顶白雪终年不化,亦名雪山。“露骨积雪”自古就是渭源重要景点,山上遍布金背杜鹃、黄尖柳和名贵药材党参、贝母等;山林中栖息着豹、鹿等珍贵野生动物。是开展野外生态探险、挑战极限的胜地。

双石门

  双石门位于渭源县城西南露骨山下,距县城50公里,因两座万丈石崖中开窄缝,湍急的激流从石缝中涌出,游人只能在水上穿行而被称为“双门踩浪”,又因这里青山如黛,芳草萋萋,野花铺地,牛羊成群而被称为“陇上香格里拉”。  这里曾经是三国邓艾0阴平开凿栈道的起点。宋熙宁五年(1072)通远军首领王韶征叠宕,走的就是这条古道。后来,这条古道便成了临洮通岷县的重要通道。如今古道遗迹犹存,当年栈道上穿架木梁的凿孔整齐列于崖壁。其独特而浓郁的藏羌民俗风情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传说加上幽寂奇诡的风景一直以来吸引着四方游客,这方纯净美丽的“乐土”已成为人们畅游休闲的天堂。

渭源县苏维埃政府纪念馆

渭源县苏维埃政府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渭源县苏维埃政府纪念馆位于县城渭河公园西侧,建筑面积为1614平方米,以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主旨,以陇右地下革命斗争为重点,以渭源人民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为主线,通过详实的文字和各种图电、图表、实物及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等,精心设计布局,全面展现渭源境内有关红军长征、甘南农民起义、陇右地下斗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2013年7月,渭源苏维埃政府纪念馆被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黄香沟

  未开发的景区,环境优美,偶尔能见到牛群羊群和马群。有一户人家住在这里,挤奶、种菜。   用时参考  5-7个小时  交通   到渭源县打车去   门票   13年还没人收门票,给门口看门的老大爷一支烟就能进,及时要钱也就一个人5块的样子。  开放时间   全天   景点位置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二一二国道  

五竹寺

五竹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五竹寺在县城西南15公里处,是明朝建文皇帝西逃之遗臣郭节隐居修禅的地方。旧传郭节移五彩竹于禅院,自号“五竹僧”,故山以得名。山上红岩绿筱,万松大观,石窟寺庙,傍崖而建,松林深处,六月积雪不化,故有“五竹积雪”一景。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游五竹寺时题联赞道:“五竹交相晖,万松成大观。”

峡口水库

  峡口水库  渭源县峡口水库之于县城上游,渭水源头,类似密云水库之于北京,都是一个城市的主要供水源地。这  里的生态绿化和水源地保护,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以来,峡口水库管理所着力开展生态  绿化建设,保护水源工程,打造绿色输水线,有效保证了城市水源地的水质  ……

渭源秦长城遗址

渭源秦长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古老雄浑秦长城  渭源境内的秦长城,修筑于战国时期,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地段之一。长城在渭源境内,经过4个乡镇14个村,蜿蜒起伏36公里进入陇西县境。这段古长城大部分地段残高在3米左右,少数地段超过8米,每隔1里有一小烽燧,10里有一大烽燧,雄伟壮观。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渭源境内的秦长城,是战国时期秦昭襄王灭义渠戎以后所筑的,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长城地段之一。西起临洮东三十里铺的杀王坟,从东峪沟长城坡,上阳山进入渭源县境内,经地儿坡、樊家湾、文昌宫、秦王寺、石堡子、陈家洼、方家梁、城壕、高咀山、马家山、下盐滩、阳山等四个乡镇十四个村盘垣三十七公里,从野狐湾进入陇西县境。  这段古老的长城,大部分地段残高在3米左右,少数地段超过十米,沿城垣起伏,每隔一里有小烽燧,十里一大烽燧,雄伟壮观。城垣下夯层清晰,秦瓦遍地。长城脚下的秦王寺,传说是秦始皇西巡陇西郡(郡治狄道)时,途经这里住宿一夜,后人为纪念秦皇西巡而修建得名,原有寺庙建筑一进三院,雄伟壮观,山门外有戏楼会场,寺后院有一深井,名曰:"秦王饮马井",井旁有一棵千年古树,叫"秦王拴马树",寺内有一口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陇、渭、临三县集资筹造的大钟(直径2米、高3米,重4800斤)可谓世所罕见。  秦王寺庙宇大部分在清同治时毁于兵燹。大钟在1958年砸毁炼成钢铁。现仅存后院正殿一座(民国23年重修)前院左侧偏殿一间(清宣统时修),院东厢房三间,其余全部废墟。残存的旁殿壁画上写有抒怀诗:"渭水滔滔日夜流,不知征战几时休?万里长城遗迹在,不见昔日秦王侯"。渭源县秦长城,现为省级文物保护。  秦长城遗址发现于1987年,共两处。一处南起巴拉素镇转水庙村,北至补浪河乡向阳村附近,全长25公里,间断延续,最宽处30米,高均1米左右,有多处夯土层,但夯印不明显。  另一处东起巴拉素乔家峁南,西至红石桥乡井界村,全长14公里,残墙间断绵延,夯土层厚15—20厘米,尚有残存墩宽9米,高5米。沿此两段古长城遗址,发现有大量的白灰陶、夹砂灰陶、黑陶和少量红陶残片,其上纹饰多为蓝纹、粗细绳波、方格纹和堆积纹等。同时,还发现战国时常用的陶鬲单足及其残片、石器残件和四棱形铁箭头等物。经考定,这里为战国至秦汉时长城遗址。据《汉书?匈奴传》上载:“十有余年而蒙恬死,诸侯叛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谪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渡河南与中国界放故塞。”所谓“故塞”,即秦昭襄王时所筑、今榆林市境内发现的秦长城。  在包头,除了有较早时期的赵武灵王修筑的赵长城之外,还有一段较为完整的秦长城。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筑起了西临三北(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郡(今辽宁省)的万里长城。它由宁夏延伸入内蒙古之后,从狼山而东,经由包头市固阳县北部西斗铺、银号、大庙乡,进入武川县经大青山东部,延伸至河北。  在包头市境内的秦长城累计长度为120公里左右,多半修筑在山峦北坡、依山就险、因坡取势,山谷隘口及平川地带多用夯土筑成,山地则多用石砌或土石混筑,一般石砌长城遗迹保存尚好,现存的一般为外壁高度在4米以上,基宽4米,顶宽2米左右。站在高处,依然可见长城顺着山势上下,状若游龙,每隔一段尚能辨清古代烽火和障城的遗迹。在包头秦长城内外,留有8~9座古城遗址,周围常可找到秦国至西汉初年的陶片。  秦城不仅在构筑方法上有自己的风格,而且防御设施的建置也有一定的特色。秦长城以石筑见称,雄伟壮观,汉代沿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我们中华民族辉煌历史、灿烂文化的象征。  

渭源灞陵桥

渭源灞陵桥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灞陵腾越跨云天,岸柳朦胧锁雨烟。一泻随心古孟浪,清波渭水涌铁璇。”这是甘肃“临洮诗词》主编汪弘祺先生对家乡名桥的由衷赞美。真的,陇上廊格渭源县灞陵桥早在本世纪初就已饮誉华夏文化、建筑界、而今,她以更加婀娜本美的靓雨容姿引了中外游人竟聚焦,成为大西北上镜率最高的华夏廊桥命品。廊桥命品村肃渭源县灞陵桥,坐落于渭水源头第一城谓源县城南南河滩。该格距省城兰州仅170多km,近百年来,如飞虹似蛟龙的灞陵桥,因其足可与兆宋张择端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虹桥相媲美,而电视报刊而成为渭源和陇中泥游标志。  号称“渭水长虹”“渭水第一桥”的灞陵桥,距黄河第一支流渭河发源地鸟鼠山(鸟鼠同穴)品字泉有10公里左右,灞陵桥的命名也与鸟鼠渭水有关:据初步考证,“灞陵”为古县名,汉文旁9年(公元前171年)于其地筑灞陵,并改县名,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文旁卒后葬此。三国魏改名“霸城”,北周建德2年(公元573年)废。关中入川之一的霸水,流纳蓝水、辋水,又西北经长安过露桥,入西北水而北流,注于渭河,至风陵渡入黄河。据《书经、禹贡》篇载,夏禹导渭于鸟鼠,渭源是渭水源头,追本溯源,可渭是“灞陵桥”得名的缘由。另有民间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普巡视到过此地,今距渭城北6公里的秦王寺,确有秦始皇古城断垣遗迹。  据史料记载:灞陵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元年)(公元1368年),清园治间重建。以前所建皆系平桥,“既济行人,普通车马,其利溥矣,然每遇水势陡涨,桥易于冲坠。修筑频仍。”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由当地名匠清源镇哥寨村河遇江、向遇海兄弟,仿兰州雷河滩握桥式样设计改建。1932年(民国21年)由于桥身倾斜,何氏兄弟二次维修。灞陵桥是“丝绸之路”南端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渭源人景之首国。而今,陇上廊桥已历经600余个寒暑。  灞陵桥是一座古典纯木结构伸臂曲拱型廊桥,双坡式飞檐,她的设计、建筑结构、式样、彩绘,都具有我国古典民族建筑特色。桥的座落方位与四周环境的参差错落,格局的经营,与四邻风光的奇妙结合,构成完美的艺术。该桥紧《牵系着东南君山秀峰和北面七圣峻岭》两岸山峦对特,平远的河道无论远近,都可看出高耸的桥身被蓝天和盘托出,显得明净壮观,构成长虹卧波、蛟龙腾飞之势。彩绘的桥身梁柱、椽檐斗拱与周围的村舍田园相映衬,愈发显出桥的典雅秀丽,朴厚温静。灞陵桥从记忆深处走来,从历史深处走来,她历尽沧桑,在渭河源头上以其婀娜多姿,定格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桥面由中道与双侧挂栏共3部分组成,呈踏步状通道。桥两端各有桥台,与桥身连成一体,既为通道,也是厅间,四角斗起,脊耸兽飞,琉璃瓦顶,彩绚绘雨,轻风吹拂,风铃叮咚,悦耳怡人。两岸杨柳依依,绿树成阴,草木繁荣,陪衬着她的多姿情态,真有“色不诗丹碌之采,山不待空青而翠”的诗情画意。尚至色彩滨纷的金秋,那天然烂漫绚丽的色斑,与桥身梁柱、椽檐斗拱的彩绘文相辉映,丰姿更加绰约。春夏流水潺潺,潮声阵阵,倚栏听潮,激发起对大自然的垫爱亲近之情。而在冰雪地的严冬,一片洁净的银白中静卧着素村古雅的明代佳构,更显出此桥的势壮雄强。  清诗人有《渭水东注》这样赞美,无论澹洽如笑的春天,苍翠如滴的盛夏,还是明净如妆的金秋,残淡如睡的寒冬,灞陵桥总是以她多韵的风姿装点渭水风光。  

祁家庙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官路村

----

边家堡村

----

露巴村

----

红土庄村

----

祁家沟村

----

石家营村

----

川套村

----

乔家沟村

----

金家坪村

----

烟雾沟村

----

瓦楼村

----

大寨子村

----

郭家山村

----

祁家庙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