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十里堠烽火台 | 十里堠烽火台位于忻府区长征街办事处十里堠村西北1000米处。台体呈椭圆形状,高约8米,周长65米,占地面积336平方米。上有航标架1个。为明代遗存。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
禹王洞国家森林公园 | 禹王洞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禹王洞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忻州市境内的系舟山脉。公园距省城太原60公里,北离忻州14公里。总面积为11万亩,森林区面积2.3万亩,海拔最高高度为1800米。山体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山势巍峨雄壮,岩石嶙峋怪异,并有许多喀斯特溶洞,尤以禹王洞规模最大,景观奇绝,人称华北第一洞。 森林公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花草树木达248种。春季桃杏丁香争奇斗艳;夏日蔷薇百合绽红吐绿;秋天野菊竞秀,霜叶漫山;冬至青松傲雪,佳果不落。一年四季,丛林之中,常有机敏的黄羊,灵巧的松鼠,贪吃的野猪,蹦跳的野兔,惊飞的雉鸡,鸣唱的黄鹂……构成一幅幅山野美景。 森林公园主要景区都位于系舟山系,相传大禹治水,在此系舟疏水,留下艰辛业绩,因而久负盛名。根据总体规划,分为四大景区,110个景点。 |
忻州市云中河景区 | 忻州市云中河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云中河景区位于忻州城区北部的云中河中游,东西长约4.57公里,南北平均宽约450米,总面积206.36万平方米。景区建有四个大型广场,分别是禹王广场、济舟广场、卧牛广场与陀罗广场;各种规格园路25000延长米,两条主园路分别是仙人路与梧桐路。景区以水域景观为主线,以植物景观为基调,碧水、绿树、青草、红花、奇石,相得益彰;拱桥、栈道、亭阁、雕塑、题赋,交相辉映;又有云中、七一、慕山、牧马四座各具特色的大桥跨河而过,构成一幅精美的画图。游乐园是云中河景区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占陆地面积8.4万平方米、水上面积8万平方米。游乐园容纳晋忻梦幻乐园、梦幻水世界两大游乐项目,包括过山车、摩天轮、古堡惊魂、豪华游船、6D影院等44个项目;其中摩天轮高88米,创山西第一。 |
忻口战役遗址 | 忻口战役遗址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看点:1937年,日军大举侵华,在“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思想指导下,国共两党建立了统一战线。1937年10月,为抵抗沿北同蒲南下的日军,国共两党浴血奋战,23天内共歼灭敌人两万余人,取得了抗击日军的一次巨大胜利。 位于忻州以北25公里处,是忻州的北门户,早在汉代,这里就是重要的军事防守基地。 忻口战役遗址位于忻州以北25公里处,是忻州的北门户,早在汉代,这里就是重要的军事防守基地。忻口战役是中-队抵抗日本侵略军进犯的一次最激烈的战役。1937年10月初,日本华北方面军坂垣师团约三万余人,由北至南直取太原。在“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思想指导下,国共两党建立了统一战线。为抵抗沿北同蒲南下的日军,国共两党浴血奋战,23天内共歼灭敌人两万余人,取得了抗击日军的一次巨大胜利。这次战役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使日军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化为泡影,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士气。忻口战役是国共两党游击战、阵地战配合作战最为成功的一次战役。 遗址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500米,现存有与日军作战时修筑的窑洞50余孔及204号激战地,至今战争遗物时有发现。除部分窑洞坍塌外,余皆保存完整。 忻口村 忻口村西靠山坡,东临滹沱河,居于四十里孤山之东北部,山地多于平地,在城北50里处。东面隔河与定襄县三家村、玉会村相望,南至石壑子2里,西隔金山与原平市王家庄相距10里,北至红崖湾2里。古时称“鹅”城,又因是春秋战国时奸臣屠岸贾的家乡,又称“屠岸贾城”,(注:屠岸贾,春秋晋国大奸臣,因元代作家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杂剧,影响深远,以后的许多剧种都据此编出了精…… 详细++ |
傅山苑 | 傅山苑座落在顿村西坡,北临顿村文化广场,占地约四十余亩。 傅山苑始建于2007年4月,是由顿村温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提供土地,顿村温泉度假村管理处投资,双方合作开发的文化旅游景点。 傅山苑座南朝北,苑内分为两个大院,一进大门的北院较大,院东是名人书画厅,曾举办过忻州市书画家吕峰先生的画展。院西是傅山书画院,常有书画活动在这里举办,并悬挂有关领导和书法家的字画。院中有人工湖、假山、瀑布等景观相辉映。人工湖东是傅山碑廊,廊内有45块当代名家书写的傅山诗词;湖西是因地制宜建造的具有晋北特色的土窑洞,上层是傅山文化研究会所在地,下层是傅山时期农耕文化回忆展厅。 南院是一座仿明代民居院落,也就是新建的傅山故居。该院座西向东,以西为上建有三间西大厅,厅内有2.6米高的傅山砂岩雕像,两侧配有耳房,分别为书房和药房。正房为傅山起居室。一张仿古木隔扇将房间分为内外间,里间是传统的火炕和锅灶,外间为客厅。南房为忻州古韵民俗大观,里面陈有明清时期各种民俗活动的小泥塑,憨态可掬、栩栩如生。东房为历代名人论傅山室,墙上挂有傅山著作以及历代名家赏评。 傅山苑是目前忻州傅山文化的传播基地,也是顿村温泉度假村的一大旅游景点。傅山文化研究会每年都在此举办主题活动,傅山书画院不定期举办书画和展出活动。傅山苑是人们旅游、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诗云: 苑中有家底蕴深,古今书艺真绝伦。 农耕文明启后世,银山脚下有美景。 温泉度假村的开发,使顿村成为大运高速公路上的一颗明星,政府也适时地将顿村当作对外开发的窗口。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顿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
貂婵故里 | 貂婵故里为文化旅游景点。 貂蝉,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小说人物据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貂蝉,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15岁被选人宫中,执掌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的帽饰)冠,从此更名为貂蝉。貂蝉故里在忻州市东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于从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木芝村原盛产木耳,故名木耳村,后因村中槐树下发现一株千年灵芝,遂改名叫木芝材。村中传闻,早在貂蝉出生前三年村里的桃杏就不开花了,至今桃杏树依然难以成活,是说貂蝉有羞花之貌的缘故。村中原有过街牌楼、前殿、后殿、王允街、貂蝉戏台和貂蝉墓。现在旅游景点叫貂蝉陵园,是近年乡民在墓地原址上复原筑砌的。门檐上悬“貂蝉陵园”横匾,两侧有“闭月羞花堪为中国骄傲;忍辱步险实令须眉仰止”金文机联。乡民传说,桃园三兄弟得势后,便把貂蝉送回故里,老死后就埋在这里。又说貂蝉扑剑自戕,关羽得知后将遗体护送回故乡安葬。所以后殿有关羽像,殿前有表示貂蝉演戏的戏台,都是报答关羽拒杀和护送之恩。另在定襄县东南的中霍村是吕布故里,有“霍清泉”、“智擒赤兔马”、“歪脖子树”等民间传说,都与吕布有关。所以民谚有“忻州没好女,定襄没好男”,是说因为有貂蝉和吕布之故,从此,忻州再也生不出好看的女人,定襄也生不出帅气的男人了 |
秀容书院 | 秀容书院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秀容书院,位于忻府区秀容街道南街村秀容巷20号高地。创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4),坐北向南,东西151.5米,南北179米,书院建成后取代了忻州儒学,成为当时忻州最高学府。清光绪二十八(1902)年改称“新兴学堂”,创山西书院改学堂之首例。秀容书院依地形而建,由上、中、下三院组成。上院为主院,中、下院为书舍。主院为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有乐楼、过厅和正房,两侧为厢房、耳房、生舍。八角亭、四角亭、六角亭南北一线。正房砖砌台基,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无廊式架构,斗栱一斗二升交麻叶,装修原制不存。2004年6月1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秀容书院 秀容街道 秀容街道位于山西忻州忻府区。下辖: 140902001001 111 西街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902001002 111 东大街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902001003 111 古钟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902001004 111 小南区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902001005 111 南关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902001006 1…… 详细++ |
奇村温泉 | 堪称世界四大著名温泉之一的山西奇村温泉就在奇村镇。 奇村镇位于山西省忻州市,距市区20公里,是忻州市西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奇村镇古称温泉之乡,温泉群位于暧泉山东侧,热田面积2.5平方公里,现有热井9眼,井深30~80米,水温43℃~72℃,涌水量每日3000m3。水质为含氡、硫化氢、硅酸盐的优质超级复合泉水。 目前,我国医学界根据温泉水质和所含微量矿物质的医疗价值及保健作用,将温泉水分为12类。第1类是含有放射性元素的氡泉,奇村温泉含氡309贝克/升,是国标氡泉110贝克/升的3倍。第3类是硫化氢泉,奇村温泉含硫化氢12.7mg/升,是国际硫化氢泉1mg/升的12倍。第8类的硅酸泉,奇村温泉含硅酸58mg/升,是国标硅酸泉8mg/升的7倍。所以温泉为一、三、八类温泉的超级复合泉。以奇村温泉水质条件、矿物质含量、医疗价值等衡量,目前世界上仅发现四处,除一处在日本外,其余三处均在我国,即:江西庐山,湖南灰汤,山西奇村。因此,奇村温泉堪称世界四大著名温泉之一,在我国北方,则只此一家。 奇村温泉水为硫酸钙型,是含氡、氟、硫化氢、硅酸盐等十几种矿物质的高品位超级复合水。该泉水除具有解除疲乏、振奋精神、润滑皮肤等一般作用外,浴后还可引起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从而起到调节植物神经、平衡高级中枢神经的作用,尤其对糖尿病具有明显疗效。硫化氢和氧的共同作用还可改善肌体的氧化还原过程,提高组织氧化,促进金属排泄,改善皮肤血液循环,消炎镇痛,活跃网状内皮系统,调整血压,促进心脏冠状血流量等,对心脏病、糖尿病、风湿病和各种皮肤病都有显著疗效。被国内专家定为“超级复合温泉”外被誉为全国水质第一、世界四大复合温泉之一。 |
陀螺山 | 陀螺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西四十里的合索乡,(朝忻州城的一面既东坡属合索乡,另一面既西坡属阳坡乡)。 海拔1500米,是一处休闲爬山的好去处。不是节假日的时候,游人很少,空山鸟语,草长花香,十分幽静。节假日人也不多,能听见穿透松林的游人高兴了乱喊的声音,山下黄龙王沟村,是一个有三五十户人家的小山村。村民集资修了条通向山脚的水泥路,理直气壮地收进山门票3元/人。 陀螺山曾经号称忻州八景之一,山顶上原有尼姑庵一座,尼姑早就散了,庵院在0期间毁坏,现剩断壁残垣,另有一番景致,到此一游者可以想见杜丽娘在牡丹亭中歌唱的。 陀螺山,相传是文殊菩萨在五台山外的又一道场。其山势雄伟,岩壁森立,松荆繁茂,物奇景秀,素有“陀罗避暑”之美誉。峰顶有巨大的“清凉石”,山中有“孤松独石”、“舍身崖”、“滴水洞”等绝景奇观,昔为忻州古八景之冠,是理想的避暑、游览、访古和探险胜地。在地理学上,属上太古界变质岩系,乃忻州最古老的岩质,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又被地质学家称为“地质公园”。虽尚未得到有效开发,但其原始风貌和自然景观更显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游人。 合索乡 忻州市辖乡。1958年属前进公社,1961年析置合索公社,1984年建乡。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区16公里。面积75.8平方公里,人口0.9万。忻(州)碛(口)、合(索)奇(村)、黄(龙王沟)上(寺)公路过境。辖北合索、南合索、东呼延、水头、作头、西杨庄、张家山、马家山、陀罗、水泉沟、黄龙王沟、小尖、朝阳坡、大圪堆、下闹峪、上闹峪、九会岭、和岔、横墙19个村委会…… 详细++ |
前郝村 | 忻州市忻府区前郝村地处忻州城东北15公里处,紧靠北同蒲铁路、忻河铁路,西邻大运公路,108国道、团结路,北接忻台公路通向佛国圣地五台山,从这里坐车20分钟可去顿村温泉渡假村洗天然的温泉澡、游泳,从这里乘车可西去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七十公里路程可南达省城太原,距太原机场1小时车程。这里地肥水足,交通四通八达,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特别是从1998年建设生态示范园区以来,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发展成了享誉省内外的科技园区。这里正在变成农作工厂化,住宅城市化、农田林网化、耕作机械化、生活现代化的富裕文明小康村,2005年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目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为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里文化底蕴丰富,是全国著名的跤乡,在这里,只要一学会走路就会摔跤,男女老少都有摔跤的习惯,每逢农闲,-必有“挠羊赛”、“女子摔跤”,我村每年正月二十至二月二都有“焰火节”,周边各县与省城的人们都来观看,观众多达2 0多万人。“秧歌队”、“高桥”、“扇子舞”、“健美舞”既锻炼了身体,又为开发旅游文化增加了色彩,加强了文化旅游的功能。 |
忻州古城 | 忻州古城为文化旅游景点。 忻州古称秀容,位于太原五台山途中,为忻州行署,地委驻地。春秋时,忻州属晋国,战国时归赵,秦汉时属太原郡。雁门郡,太平郡。隋代为新兴郡、雁门郡。唐、五代、宋时为忻州定襄郡。金、元、明、清为忻州、代州、保德州。民国初年为雁门道。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大部分地区属晋察冀,以西属晋绥。1949年建忻州专区。 |
忻州兴国寺 | 忻州兴国寺为忻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兴国寺位于忻州市城内兴寺街。据碑文记载:兴国寺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原名圣国寺,唐圣历元年(698)敕为太平兴国禅寺,后唐长兴年间(930-933)改为兴国寺。该寺原先规模宏大,近来在维修天王殿时,发现梁上有块木板题有:“大唐敕赐忻州城太平兴国禅寺,周围有十二院。大明洪武年重修,成化年重修,弘冶年又重修,嘉靖二十六年八月又重修,今大清同治十一年四月开工重修佛殿、廊房、围墙。万寿宫朝门周正堂、济荣重修。”若大的一座皇家敕建寺庙,清以后再没维修过,再加上人为的破坏,特别是“文革”期间的拆寺毁像,几乎夷为废墟,幸存下来的只有天王殿一座建筑。忻府区佛教协会会长寂常法师看到这种残破局面,发心修复这座古刹。法师四处募捐,自筹资金建殿塑像。现在已建起大雄宝殿,东西配殿。 与大雄宝殿相对的是天王殿,该殿面宽3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莲花形斗拱,黄色琉璃瓦剪边。殿内有两根柱子支撑着大梁横柁,这种结构为“减柱法”,是唐代遗构。 地址:忻州市忻府区兴寺街 东街村 东街村位于忻州市忻府区城区的东南部,是个典型的城中村。全村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仅有200亩,人口4300人。2004年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东街村的实际情况,除有300余名村民外,其余的4000名村民全部转为非农业户口,成为市民。2005年经区政府批准,东街村成立了胜利社区居委,东街村实行了村委、居委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东街村的主要产业为野…… 详细++ |
忻州七贤寺 | 忻州七贤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七贤寺是指导一个寺庙中同时供奉七位贤人的寺庙。忻州七贤寺专门供奉春秋时期的赵盾、韩厥、公孙杵臼、程婴、灵辄、鉏猊、提弥明等七位贤士。 过去,忻州古城北关路面通往匡村的一条街道叫七贤古道。明朝嘉靖二年,山西佥事李谦选定在城西北方面与匡村交界的地方(现忻府区工程质量监督所),为彪炳赵盾和救赵盾的三位义士,加上救赵盾孙子赵氏孤儿赵武的三位义士而建。这座祠庙就叫七贤庙,也叫七贤寺,七烈士庙,于是把这条街也叫做七贤巷或七贤古道。李谦还在七贤古道的东端尽头临界南北大街处筑了一道木质结构牌坊,正面题“七贤古道”,阴面书“晋烈士祠”,起名“晋烈士祠坊”,一直保留到五十年代前期。 位于古城北四十里的程侯山下,清乾隆五十七年重建有七贤庙,经过战乱损毁严重,当地贤士刘计和筹款于2005年再次恢复重建,塑像庄严,楹联考究,保持了当年的风貌。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
元好问墓 | 元好问墓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元好问墓位于城南10里的韩岩村北,建于元代,因葬时墓前筑土5方,每方高5丈,张幕画花为记,故又名五花坟。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山西秀容(今忻州)人。生于金章宗期元年(1190年)、于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九月初四日卒于获虎(在今河北省)窝舍,归葬故乡系舟山下山村(今忻府区韩岩村)。元好问进士出身,历任内乡令,南阳令,尚书省左司都事员外郊。金亡不仕,工诗文。在金元之际破负重望。他的著作有《中州集》十卷、《唐诗鼓吹》十卷、《诗文自警》十卷、《续夷坚志》四卷、《新乐府》四卷。 元好问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表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元遗山墓,分坟地和野史亭两处。坟墙周长250.8米,野史亭周长190米。元遗山墓封土高2.5米,圆形冢土,直径5米。墓前立石,刻有“诗人元遗山先生之墓”,系至元十九年五月二十二日(公元1282年)立。旁有“遗山先生墓铭”碑一通,为元代郝径撰文,系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七月长子拊,次子振立。有享堂3间,“重修元茔记”碑一通(清乾隆六十年即公元1795年,忻州知州汪本直修)。“共仰先生”碑一通(清嘉庆元年,即公元1796年)。清同治重修元墓碑一通(忻州知州戈济荣撰)。”“重修元遗山先生墓记”(清乾隆)。“重修元遗山先生冢墓”碑一通(中华民国四年,即公元1915年)。还有“自书修元墓记”、“遗山先生世子略”及墓图等。亭前有翁仲(石人)1对,石羊1对,石虎1对。元遗山先生墓前后有土冢6个,为曾祖元春山、祖父元铜山、父元东岩(字明德)、二叔父元陇城、长子元拊、长孙元若祖。 野史亭南北长22丈,东西宽10丈,计地3.83亩。亭座落于院中间,台基高6尺,作六角形,尖顶。亭正中壁上嵌元遗山先生石刻画像,(民国三十年画,即公元1941年)。 野史亭院内有“重修野史亭记”石碑一通(民国十四年,即公元1925年,忻县知事彭赞璜撰书)。北边撒案件大厅居中,内嵌元、明、清历代名人诗文。厅东西各有四间正房,东边耳房内有重修元遗山先生野史亭捐款题名,南边大门两旁有四间南房。 元遗山墓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省拨款维修一次,1979年至1982年省考古研究所先后拨款2.1万元维修元墓,新修了围墙,平整了院落,栽种松、柏、杨、柳等树木4000余株,并植玫瑰等花草。1981年4月收回土地15亩,将元墓和野史亭用围墙圈回。现保存完好,极具有考古和历史价值。 元好问 (1190~1257) 元好问(生于1190年,卒于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元好问还写过小说,所著志怪短篇小说《续夷坚志》四卷二百零二篇,其中除四篇有目无文和一篇内容残缺者外,实有一…… 详细++ 元好问 (1190~1257) 元好问(生于1190年,卒于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元好问还写过小说,所著志怪短篇小说《续夷坚志》四卷二百零二篇,其中除四篇有目无文和一篇内容残缺者外,实有一…… 详细++ |
忻州寿圣寺 | 忻州寿圣寺为忻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寿圣寺,位于忻府区豆罗镇白石村内。坐北向南,东西32米,南北85米,面积272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明、清重建加修。二进院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戏台、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两侧为耳殿和配殿。大雄宝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后廊式构架,斗栱五踩双昂,明间平身科出45度斜昂,后檐斗栱三踩单翘,原装修形制不存。戏台为二层楼阁式悬山顶。天王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龙王殿、关帝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东西配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悬山顶。寺内除天王殿为明代建筑外,余皆为清代建筑。另关帝殿内壁画50平方米,表述关羽生平。1985年4月10日,原忻州市人民政府(县级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白石村 白石村位于山西省忻府区豆罗镇西南,距108国道4公里左右,牧马河南岸,南靠北同蒲铁路,交通便利物产丰富。白石村人口942人,户数282户,劳力350个,耕地2067.8亩,村庄座落方方正正,街道四通八达民风淳朴,文化底蕴较为深厚。据说村中最早的姓氏组成以白姓与石姓为主,故得名白石村,目前以姓赵、邢、王为主。以村中古庙中的石碑文字记载推算至少有650年的历史,…… 详细++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
金洞寺 | 金洞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山西忻县城西北20公里西呼延村。此地丘岭起伏,枣林丛集,古寺掩映其间,清静幽雅。创始年代不详,据建筑特点,宋代已有。元延佑五年(1318年)重修,明清时局部重建。现存正殿为宋代建筑,天王殿和观音殿为明代遗物。正殿宽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殿身檐柱较矮,明间装板门,次间为窗, 窗框甚小,屋顶举折平缓,正面外观近似敦煌莫高窟北宋窟檐。 檐头斗拱古朴,殿内依金柱制成神龛,梁架全部露明,砍削规整,俨然宋代遗构。殿内精工木雕神龛一间,是宋代我国小木作遗物中的珍品,柱子,额枋,斗拱,梁架和瓦顶,均成比例,犹如精致的殿阁模型,为我国古建瑰宝。 金洞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合索乡西呼延村西1.5公里的山坡上。金洞寺在忻州城西20公里的龙门山脚下,又名“龙门寺”,占地面积约10亩。原由上、中、下三个寺院组成,上院金光寺在龙门山腰,中院铁头寺在龙门山沟。上院和中院已毁,现在只留金洞寺保存完好。 金洞寺的主殿是文殊大殿,坐落在2米高的台阶上,悬山顶式建筑,面阔10.5米,进深11.7米。大殿内有金刚菩萨。整个大殿雄伟壮观,完全保存了明嘉靖七年(1528年)的建筑原貌。 文殊大殿西南是北宋元佑八年(1093年)以前修建的转角殿。转角殿,是忻州市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单檐歇山顶式建筑,和文殊大殿形成鲜明的对照:文殊大殿房屋陡峭,斗拱俊俏华丽;转角殿瓦顶举折平缓,斗拱肥大古朴。转角殿进深、面阔均为9.5米,呈正方形。殿内梁架全部明露,砍削规整,完全是宋代建筑结构风格。殿内依两个后金柱支持的神龛,系金代制作,是按实物比例制作的二层楼式的建筑模型,为其他庙宇所少见,实属珍品。本殿供奉的是神农和伏羲,木雕像栩栩如生,神龛上牌匾书:“先师佑民之阁。” 文殊大殿东侧是三教殿,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重建,悬山顶三教殿式建筑。原有孔子、释迦牟尼、老子的塑像。三尊教主塑在一起,以三教殿为名,实为儒释道三教“统一战线”的殿堂。 三教殿前边是普贤殿,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建,悬山顶式建筑。殿内原塑有骑大象的普贤菩萨,同文殊、观音、地藏王,被称为西天释迦牟尼佛的四大菩萨。南面紧靠山门的是奶奶庙和老爷庙:西侧的一间为送子观音菩萨;东头的一间塑有山西人最崇拜的武圣人关羽,中间的一间辟为过殿。 金洞寺历史悠久,有宋、明、清三个时代的建筑,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宝库。2006年5月,金洞寺作为宋至清时期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洞寺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