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定西 >> 临洮县

临洮县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佛归寺生态旅游园

佛归寺生态旅游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佛归寺生态旅游园  佛归寺生态旅游园坐落在临洮城南3公里的洮阳镇旭东村紫云山,其山峰属岳麓山山系,是国家AA级临洮县岳麓山森林公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据《搜神记》第六卷和清代陈如平《岷州续志采访录·祥异记事》里分别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有长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见于临洮”。传说十二长人因体长,难入临洮县城,于是南行,人们好奇追随,追至城南紫云山前,长人一晃不见踪影,追随者更为好奇,从紫云山寻找,在紫云山平台发现“长人”足印,而不见“长人”,因而认为仙归于此,从此紫云山香火不断,后在唐代建寺,名曰“佛归寺”。  据《临洮县志》第五编·卷二十六·第六章《名胜》篇里记载:“佛归寺(佛沟寺)内有栖霞阁,系明解元潘光祖读书处,有十八罗汉造像,石窟中有唐代壁画,‘0’中遭毁。”遗留古迹有达摩洞和少许壁画,为佛、道合一的石窟寺庙。改革开放后群众自发性恢复建设,现有三大古佛殿、十二法王殿、睡佛殿、三清观、混元阁、文昌阁等大小寺庙十几处,常年有人供奉管理和维护。  据民间流传,紫云山佛归寺还有“巨蟒不足惧,飞龙甚可忧,事不过三,刘伯温三斩龙脉”,“三步一回头、九九佛皈依”等古代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给佛归寺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一直以来,这儿香火旺盛,尤其是每年农历4月18的山会,方圆10余里的善男信女纷沓而至,颂经拜佛,佛事盛况很是隆重。同时,紫云山地形奇特,三山环抱,自然形成一个峡谷地带,山道呈“鸡冠”形,悬崖峭壁处处,加之这儿山壑清幽,溪水淙淙,植被甚好,被当地人称为“小华山”。  为此,临洮县各级领导十分重视紫云山佛归寺的旅游开发,2002年洮阳镇党委、政府按照全县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将紫云山佛归寺定位为生态旅游园,且通过“荒山拍卖,退耕还林、综合治理”的办法组建了“佛归寺生态旅游园”,2004年又组建了县上四大班子有关领导、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洮阳镇、旭东村主要负责人以及社会有关人士参加的佛归寺生态旅游园建设协调委员会。几年来,佛归寺生态旅游园立足“千年古寺、古老传说、山水风光、农家山庄、休闲垂钓、果蔬采摘、牛羊舍饲、鸡鸭放养”的理念,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开发建设力度,目前已完成总体规划,投资20多万元完成荒山绿化1000亩,退耕还林200亩,小流域综合治理1200亩,种植了云杉、刺槐、侧柏、仁用杏、布朗果、甜油桃等20多种树木,成活率均在80%以上;投资20万元完成了道路整修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万元完成了古迹修缮及十二法王殿的建设;投资10万元建成了1000平方米的鱼鸭放养池、家禽养殖场和牛羊养殖场。2004年放养鸭子500只,放养混合鱼300尾,发展草山放养鸡3000只,舍饲小尾寒羊150只。目前,佛归寺生态旅游园开发已有了一个初步的轮廓。  今后发展的方向是:按照把临洮建成兰州后花园的总体定位,以国家AA级临洮县岳麓山森林公园的命名为契机,进一步以“千年古寺、古老传说、山水风光、农家山庄、休闲垂钓、鸡鸭放养、农家生活”的生态旅游为开发建设理念,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整体规划,力求规划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并一步到位,坚持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年度开发建设目标任务,力争在3~5年内取得明显成效;二是按规划要求,加大道路、排洪渠等基础设施力度,开辟较为平坦的佛归寺生态旅游专线,建造符合安全和旅游要求的环山旅游线路,完成2公里的排洪渠衬砌;三是加快生态建设,以退耕还林和荒山绿化为重点,按照以树布景的原则,种植符合景点要求的苗木及花草,美化景区环境,提升观光旅游的品位;四是扩大牛羊舍饲、鸡鸭放养规模,打造佛归寺放养鸡鸭特色品牌;五是搜集、整理民间传说、历史典故,挖掘文化底蕴,扩大对外宣传,提升佛归寺文化旅游知名度。  总之,佛归寺生态旅游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开发佛归寺生态旅游对临洮旅游事业的发展有很好的拉动作用。我们要尽最大的力量以项目为支撑,尽快使其做大做强,同时衷心希望社会各界给予大力支持,也衷心希望各方客商予以合作,通过各方面的力量,尽快把佛归寺生态旅游园打造成为“人文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

临洮西湖公园

临洮西湖公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西湖水上公园  西湖水上公园地处县城西,洮水之滨,是我县著名的“洮阳八景”之一  “西湖晚照”景观地。水面广阔、空气清新、风景宜人,是全县唯一的“水上游乐城”,是夏季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西湖水上公园规划面积220亩,概算总投资4000多万元。总体规划共分为门区、少儿活动区、餐饮购物服务区、中心活动区、休闲度假区、生产管理区等七大功能区。该园自2001年启动以来,已经完成少儿活动区、门区、餐饮购物服务区建设;中心活动区已完成人工湖浆砌石驳岸、湖心岛、曲桥等基础建设和划船、垂钓、品茶、观景等配套设施,门外城市道路已完成硬化、绿化、亮化,迄今累计完成投资1000多万元。  西湖公园于2005年5月1日完成一期工程,同时向社会免费开放。二期工程已完成征地拆迁,目前正进行建设方案会审。西湖公园已成为一个集休闲、游乐、度假为一体“水上游乐城”。

临洮岳麓山公园

临洮岳麓山公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临洮岳麓山公园位于甘川公路105公里处,距县城0.5公里,素以绿色出头而著称,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临洮东山不低头”之美誉。     岳麓山素有“兰州南大门”之称,是省城兰州连接临夏、甘南、陇南、定西的扭带。岳麓山公园以宋代建东岳庙于山麓之间而得名,杨柳轻拂、松柏滴翠、碧水环绕、花放鸟鸣。公园总面积为84公顷,园内山光水色秀美奇丽,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文物古迹引人入胜,古刹名寺隐藏山坳,使人留连忘返。     岳麓山公园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名、优、特、奇适生树种近百种,有参天的柳、榆、古树,有冬夏长青的松、柏,有山杏、沙棘、拧条、穗槐、刺槐、白榆等耐旱树种,有苹果、梨、桃等组成的经济园,有牡丹、桃梅、连翘、丁香、月季、黄花、大丽花、唐昌蒲、郁金香等名贵花卉。     岳麓山公园地处丝绸之路要道,是屏障全城,控扼陇蜀之重镇。主要有超然台、椒山祠、道统祠、武侯祠、地母宫、先农坛、文昌阁、太平观、三星阁、龙泉寺、奎星阁、东岩寺、曾观、画廊亭台、碑匾刻石等42处景观。其中以超然书院、风台、姜维墩优为著称。   

三易花卉园

三易花卉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三易花卉园AA级旅游景区位于临洮县新添镇刘家沟门村,距县城20公里,交通便利。景区花草、林木繁茂,旅游资源以兰花生产、兰花花艺展示、湖面和生物景观为主。主要景点有兰花生产智能联栋温室、兰花花艺展示销售厅、蝶湖及周边生态观赏。景区面积400多亩,是西北最大的兰花生产基地。园区兰花、花卉、绿化观赏苗木360余种,兰花250多万株。蝴蝶兰“环球佳人”、“圣诞玫瑰”获全国第六届花卉博览会三等奖;“宝岛玫瑰”获甘肃省第二届林果花卉展交会金奖。

南屏山

    在陇中这块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她如同一颗明珠镶嵌在沈河之滨,又以其秀美身姿沉睡于“洮岷花儿”的神奇源头。她,便是陇中旅游胜地——临洮南屏山,因山势高同屏障,故而得名。  从兰州向南驱车135公里,南屏山便跃然眼前。南屏山北距临洮县城35公里,离兰临高速公路终点仅25公里,平均海拔高度2800米左右,是著名的沈阳八景之一“南山积雷”的实景地。有诗赞曰“南望有高峰,东风曾不到。雪凝三尺余,朗朗玉山照”,就是对南屏山景区的真实写照。南屏山山势险峻,景色宜人,山顶终年积雪覆盖,苍松翠柏遍地,郁郁葱葱。春夏山花烂漫,秋冬云雾缭绕,景色奇绝秀美,是陇中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  从旅游资源来看,南屏山生态旅游区以雄、奇、幽、朴取胜,整个山形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屏风高高矗立,近观则见座座苍山千姿百态,直插云霄。山上植被葱绿,空气清新,山下沈河水掀浪吐玉,波光粼粼。放筏河上,极目南屏风光,倾听流水潺潺、鸟雀欢歌,可谓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卷。南屏山年平均气温为7℃度,夏季,当别处是炎炎烈日、酷暑难耐时,南屏山却是浓荫蔽日、清风徐徐,堪称避暑纳凉的理想环境。进入南屏山景区,从西到东依次有石门子、虎头崖、五漕子、岘子坡、青石崖、官帽石、半个井、马和梁等景点,正所谓“山峰奇峻景色异,峡深林密峭壁奇。悬崖伏冰涧飞瀑,怪石苍松云雾迷。”  嘟噜崖又称古崖,崖高数丈,纤纤细流沿石壁飞流而下,如珠帘,似银丝,溅起的水珠形成水雾奇观。特别是每年春夏两季,大水时瀑布飞流直下,泼洒半壁,正午时阳光照射,彩虹当空,颇为壮观。  酸刺沟艳丽多姿,沟内布满苍劲挺拔的古松、古朴郁香的岩柏、翩翩摇曳的翠竹,间或星星点点的野花点缀其间。地上溪流淙淙,叮咚作响,地下暗流轰鸣,波涛汹涌,游客置身其中,隐闻水声,不见水踪,好像进入了幻境。山鸡、野兔在树丛乱石中觅食,野牛在林间奔跑,鸟雀在山涧啼鸣,整个沟谷一片勃勃生机。  海巅峡。海巅峡鬼斧神工,峻峭奇崛,洮河穿峡而过。峡内峭壁上有明朝杨椒山碑书,部分字迹清晰可见。峡内还留有汉朝古栈道遗迹。海巅峡蕴藏着丰富的水利、森林、野生动物和药材资源。清代诗人吴镇“我忆临洮好,城南碧水来;崖飞高石出,峡断锁林开”的诗句,就是用来称赞海巅峡俊秀之美的。  虎头崖。虎头崖有巨石悬空,远现形如虎头,因此而得名。1958年引洮工程旧址自崖下而过,现已被开辟利用为景区路。虎头崖边西岭之中,有一天然石门,门框和门槛俱全,迈步入门,眼前豁然开朗,青松翠竹映险峰,夕照烟雾相辉映,自然景色美不胜收。  梯子沟和五漕子。梯子沟为两峰所夹,沟内石梯自然天成,沟左侧有五座斜峰,故曰五漕子。拾级而上,两旁林内飞鸟鸣叫相和,灌木丛绿,凉风阵阵,野花奇香,空气清新。  岘子坡。远远望去,坡头有一石崖酷似一弯月亮,左侧有一  笔直的山峰,又像一支搁在笔架上的毛笔,从而形成“笔架望月”的奇。异景致。  方崖滩。此处有天然草坪100多亩,绿茵遍地,细小碎花点缀其间,是休闲玩乐的好去处。在方崖滩靠南,有山岭相夹的出口,出口处有一天然巨石,远望颇像一顶乌纱帽,因此巨石也叫官帽石。  半个井。在方崖口左侧山岭中有一悬崖,约40米之高。因长年流水冲刷在悬崖上形成一个笔直竖立的石槽,恰似一口井的一半,“半个井”因此而得名。半个井左右两侧,各有侧立的石崖五座,悬空而出,恰似十面旗帜护卫着半个井。半个井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甘南农民起义时,王仲甲曾带领起义军与敌人周旋数日,使这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半个井的顶端,石阶自然天成,可拾级而上到达峰顶,峰顶降雨必降雪,沈阳八景之一“南山积雪”由此而来。  沙湫神泉。该泉位于马和梁顶峰,也是南屏最高峰,海拔约为3100多米,峰顶有一泉,泉水容量常年稳定。据当地群众说,当看到该泉向外吐水之时,不出半个小时,必有倾盆大雨,颇为应验。神泉周围松竹如画,景色秀丽,飞鸟欢唱,鲜花盛开,暗香扑鼻。  南屏山风景旅游区民风淳朴。非常好客。每当有远道的客人来访,憨厚好客的人们就会热情相迎,准备上好的地方风味款待游客。南屏山一带民俗风情浓郁醇厚,民俗文化多姿多彩,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传统的曲子寺庙会、五月初五的八竹湾花儿会、五月二十七的马和梁花儿会和拉扎节,都将把民间喜庆的气氛推向  热潮。  临洮县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主要因民间传统“花儿”和花儿会而得名。源远流长的花儿艺术是祖国民歌宝库中独树一帜的奇葩,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临洮民间花儿主要公布在南部多民族聚居区,南屏山恰好位于洮岷北路花儿与临夏河州花儿的交叉地带,其中的花儿会异彩纷呈,独领-。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花儿会便拉开序幕,直到农历六月初六莲花山盛会将整个花儿会推向热潮,每年都吸引着邻近三地、六州、七县的数十万名群众,不远千里来游山、对歌、经商、采风。花儿会期间帐篷满山,花伞飘摇,人山人海,歌声如潮。如果有幸来这里一游,不仅能尽情领略如火如荼的民族文化风情,也可以随便席地而坐,品尝牛羊杂碎、甜醅等风味小吃,心灵会在这里得到净化,情感会在这里得到升华。  南屏山下方圆几十里盛行一种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拉扎节”,意为庆祝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从每年农历7月15日开始,一直到农历十月初一,当地群众以村庄为单位,按各自约定的俗成的日期,欢度“拉扎节”,节日期间,杀猪宰羊,探亲访友,喜庆盛况可与春节相媲美。部分村落在拉扎节期间,还要设坛扬幡,举行祭祀跳神活动,使“拉扎节”成为这一地区极具民俗特色的传统节日,从而给南屏山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把南屏山装扮得婀娜多姿,独特的区位优势又给南屏山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今年以来,南屏山旅游资源开发的力度明显加大,目前已完成了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整修了通往景区的道路,并广泛开展了以  “游南屏风光、唱洮岷花儿、钓重口花鱼、过农家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旅游活动,成功地宣传了南屏山旅游资源,树立了屏山开发的良好形象。甘肃省旅游局前局长邓志涛临洮考察工作时,对南屏山旅游资源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南屏山旅游资源开发品位高,质量好,动植物资源丰富,完全可以填补临洮历史上自然风光景点的空白”。借着西部大开发的强劲东风,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南屏山一定会建成陇中极富胜名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海甸峡

  海甸峡  海巅峡东依南屏山,南和康乐县接壤,距县城30多公里,海巅峡两岸绝壁千仞,峡口如蜿蜒银蛇,洮水奔腾,汹涌澎湃,其势如万钧雷霆,期间蕴藏着丰实的水利、森林、煤炭等资源。清代诗人吴镇这样写道“我忆临洮好,城南碧水来;崖飞高石出,峡断锁林开...”所以海巅峡又称锁林峡。  近代王熙之《临洮金琐录》中略称,峡中东岸石壁有“摩崖”二字及“绍圣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毕工”十二字,列为两行,后列王存、王安刊记,大约五寸,均为正书,而州志卷一上记  载“......今峡上有古篆字,盖宋金时所镌云”当为闻词。峡内东岸石壁  上,镌四方形,五六寸孔甚多,昔曾于此建道,以通交通。海巅峡煤矿即在此,面积约40公顷,煤层厚约1米以上。现峡内距水面约1米的悬壁上,遗存杨继盛所撰《开煤山记》石刻一方,高约2米,全文为楷书,保存完好。  如果在这里观赏洮河流珠,则更令人流连忘返。洮水流珠是洮河独有的奇观,堪称天下一绝。由于洮河上游山岩险峻,落差很大,三九严寒时节,溅起的水珠冻结为冰珠落入水中浮在河面而形成。每到严冬季节,北国大地银装素裹,洮水奔腾不息,一泄千里,河面上一簇簇的流珠滚圆晶亮、玲珑剔透,浩浩荡荡地随波而下,特别是冬日的早晨,旭日东升,朝霞满天,给洮河流珠镀上了一层火红的霞光,显得更为美丽、壮丽。  清代诗人陈钟秀《泳洮河流珠》一诗曰:  万斛明珠涌浪头,晶莹争赴水东流;  珍奇难入俗人眼,抛向洪波不敢收。  清代诗人王维新在《洮阳八景.洮河流珠》一诗中写道:  冬日河流急,浮波珠粒粒。  不劳象罔求,自有鲛人泣。  2004年,临洮县通过招商引资,由甘肃省电力投资公司投资4亿多元在海甸峡修建了大型引水式发电站,使高峡出平湖的胜景与邻近的南屏山景区共同构成了临洮南部壮丽独特的自然景观。

马家窑遗址

马家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家窟遗址因首先发现于临洮马家窑而得名,距今约5000--4500年。它包括新石器时代较早期的马家窑文化和较晚期的齐家文化,还有更晚期的“寺洼文化”。下部迭压着庙底沟类型文化层。房屋有方形,圆形,多为地下穴式,房址旁有公共墓地。随葬彩陶较多,底色以橙红为主,主要是黑彩(个别有百彩)花纹。石器有石铲,石刀,石镰,石磨等,也有盘状器,铲形器,磨制较细。此外,1975年在马家窑出土了一件钢刀,经坚定为青铜器。  马家窑类型号的彩陶制造业,从地域上讲,不断扩大规模,使其范围焉到河西欧国家走廊,南到青海东北和四川北部,北至宁夏南部,东面包括整个甘肃东部。1923年8月至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调查马家窑遗址,最早发现并标定于甘肃临洮县洮河西欧国家岸上的马家窑镇压,故而得叶,测定距今约5800年。20世纪50年代初,马家窑遗址被甘肃省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出版的《新中国考古收获》一书中,首次使用马家窑文化这一名称。1975年后,甘肃省政府多次组织专家调查研究。1988年1月13日,临洮马家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马家窑彩陶可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早期类型的典型遗址有永登蒋家坪、东乡林家。主要器形以盆、钵、碗为主。中期限类型的典型遗址有东乡林家、兰州雁儿湾、临洮马家窑、民和核桃庄等。器形的种类和图案纹饰都有了较大的革新与发展,出现了敛口罐、带流钵、折腹宽平唇盆、大口浅腹罐、盘口罐和铃等。晚期类型的典型遗址有东乡林家、兰州西坡尘洼、青海大通上孙家寨、乐都脑庄、永登杜家台、榆中麻家寺等。主要以橙黄陶为主,器形主要有壶、瓶、盆、钵、瓮等。  马家窑彩陶孕育了马家窑文化节。就马家窑文化这个大的涵盖面讲,除了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外,还包括半山类型的彩陶和马厂类型的彩陶。半山类型因首先发现于甘肃广河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昔对比约4500年;马厂类型的彩陶因最早发现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距今约4350年至4050年。这3大类型的彩陶支撑起一段长达5000多年风雨历史的早期文化,  马家窑型彩陶因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晚于庙底沟类型。马家窑型彩陶采用泥条盘筑法制作,造型有侈口长颈双耳瓶、卷缘鼓腹盆、敛口深口瓮、侈口有肩尖底瓶等。彩陶底以飞橙黄为主,常绘黑彩,也有黑白两色和黑绘中加绘红彩的。仿生花纹仍多鸟纹及鸟纹变形纹,波纹线很多,螺旋线最为出色,具有柔和均匀,流利生动,结构巧妙和强烈的动感。另外,有不少彩陶的通体画满花纹,又有内彩,内彩即在广口的器皿里面饰彩。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最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马家窑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至公元前2050年。马家窑人在日常生活中,制作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彩陶的成就尤为突出。马家窑遗址出土的陪葬陶器中,彩陶达到80%。  马家窑人居住的地方紧靠着洮河和大夏河,汹涌的河水奔腾着注入黄河,旋转的浪花也跳到了马家窑的彩陶上,演化出绚丽多彩的图案。旋涡纹,正是马家窑类型彩陶最有代表性的纹饰。  旋纹彩陶尖底瓶  马家窑遗址发现了规模很大的制陶作坊,生产的器物有碗、钵、盆、瓶、尖底瓶、壶、罐、瓮、带嘴锅等等。彩绘分布在瓶、壶、罐、瓮的外壁,碗、钵、盆的外沿和器内。最常见的旋涡纹往往以点着圆心的圆圈或同心圆为中心,向左右或四周发散出波状的线条,连缀成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图案。旋纹彩陶尖底瓶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尖底瓶是新石器时代特有的汲水用具,整个器身近似纺锤形,流线型的尖底大大地减小了对水的阻力,系绳的两耳装在腹部的二分之一以下,让瓶子入水后容易倾倒,灌满水后提起绳子又是直立的,力学原理考虑得十分周到。这种本来就是水具的器皿,又让马家窑人着意地画上水涡的纹饰,以纵向排列的三个圆圈为中心,向四方发散出成束的S形波线,构成连绵不断布满器身的四方连续图案;而较细的瓶颈则画着一周一周的横线纹。整体看来,像是平静的水面下潜藏着汹涌的波涛。  画在盆、碗里面的旋涡纹又是另一种格局。有的以同心圆为骨架,中间或边缘的某一层产生一些变化,比如将线条拉直,变成等边三角形,夹在同心圆的旋涡中间;有的如同上述尖底瓶的纹饰布局,从圆心发散开去。发散的方向有两向的,如同S形;有三向的,即把圆形分成三等份,这种布局最多;还有分成四等份的,如果用直线条,就是十字形,如果旋转起来,就演变成卍字形。图案法则在马家窑彩陶的绘画中,被运用得出神入化。  除了旋涡纹,马家窑类型还有一件陶器必须提到,就是舞蹈纹彩陶盆。它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人物图画之一。它的纹饰,也同水有关。盆的内壁上,由成组的竖线分成三个区域,每区中,分别画着五个手拉手的人物剪影,她们整齐地侧着头,踏着统一的步伐,辫子甩向一侧,尾巴似的飘带甩向另一侧,静止的画面上展现了节奏和律动。俄罗斯芭蕾中四小天鹅的经典舞蹈,在五千年前的黄河边就有了相似的表现。人物的脚下,画着一周周水平线条,她们自然是在水边跳舞了。如果盆里盛上水,人物的倒影映出来,更是美妙无比。看来,这件陶器的纹饰,画师是经过精心构思的。它也反映出,奔跳的河水不仅满足了马家窑人的物质生活,也是他们精神生活所离不开的。  积石山县地处甘肃省西南部、临夏州西北角的小积石山东麓,县北与闻名于世的炳灵寺石窟隔黄河相望,西与青海省循化县孟达“天池”自然保护区毗邻,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光秀美、民情纯朴。我国最早的地理书《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史记·夏本纪》记载:禹“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海”。县境内有极为丰富的文化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有发达的马家窑文化类型、马厂类型、半山类型、齐家文化类型和辛店文化类型,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1949年8月出土于安集乡三坪村的一件彩陶瓮,被誉为“彩陶王”,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1990年4月10日,国家邮电部将“彩陶王”图案印制成纪念邮票一枚,发行国内外,使这一瑰宝大放异彩。积石山县安集乡三坪村是三坪遗址所在地,地处黄河南岸二阶台地上,面积66万平方米。文物主要分布在头坪的庄窠大锅,尕鲁坪的上庄、尕塬,二坪的麻黄咀、高崖咀、坨子岭,三坪的圆地咀、梨地咀、城墙记。“彩陶王”就出土在这里。“彩陶王”高49.3厘米,平口,短颈阔肩,腹大,腹逐渐下收,平底,黑彩绘出上部花卉纹,中部漩涡纹,下部水波纹,线条流畅富丽,精美绝伦,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期晚期的文化,以首次发掘的甘肃省临洮马家窑而得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不同的文化特征的类型。其年代为公元前3100至2700年间。出土文物主要有瓮、罐、瓶、盆、钵等,还包括大量的石器、骨器等。马家窑文化的陶器最为发达,多为橙黄色,是生活实用品和工艺美术相结合的产物,许多器物的口沿、外壁和大口器的里面都常画彩,花纹全为黑色,构图繁丽,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主要有横行、直行、同心圆、水波纹、重迭三角纹、垂帐纹、连弧纹、锯齿纹、漩涡纹、蛙纹、变形鸟纹、类砂陶多饰绳纹。马家窑陶器工艺十分发达,窑炉聚热聚温,烧窑温度比黄河下游及长江流域窑温高出300℃—500℃。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甘肃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甘肃新石器时代文化以丰富的彩陶为特征,迄今为至出现了距今约8000年以来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彩陶,它经仰韶、马家窑、齐家、四坝、辛店、沙井等文化,一直延续了5000多年,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发展史。特别是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灿烂辉煌的成就。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二I: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逐渐形成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论述、分析、探讨彩陶花纹的演变、装饰手法的运用、装饰部位的选择等,研究工作在不断地深入。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区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临夏是马家窑文化的核心区域,东乡县的林家遗址、康乐县的边家林遗址、广河县的地巴坪遗址是其中最重要的遗存。  林家遗址位于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大夏河东岸的黄土塬上,文化内涵以马家窑类型为主,包含有马家窑类型早、中、晚期的文化遗存,是马家窑类型的代表性遗址。  1978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东乡族自治县文化馆共同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发现马家窑时期房屋遗迹27处,制陶窑址3处,灰坑985个(甘肃省文物工作队、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东乡族自治县文化馆:《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四集)。从地层上初步搞清了马家窑类型遗存早、中、晚三个阶段的堆积关系。发掘和采集各类遗物3000余件,其中各类工具和生活用具2000余件,以石器为主,骨器次之,也有少量的陶、蚌、角器。  最重要的是在遗址的房址0土了一件青铜刀,在H54灰坑0土了铜渣。铜刀由两块范浇铸而成,表面平整,薄厚均匀,短柄长刃,刀尖圆钝,微上翘,弧背,柄端有明显的安装木把的痕迹。1981年经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研究所检验,为含锡青铜。在一个窖穴内还发现有炭化的粟粒和成穗的粟子,说明粟是当时居民的主要粮食之一。  出土的陶器分泥质和夹砂两类,主要采用泥条盘筑和捏塑法制作。根据地层堆积,分早、中、晚三期。早期的陶器数量较少,主要有瓶、罐、盆、钵等,瓶多为喇叭口,罐为敞口,盆的口沿外卷,钵为圆唇。彩绘为黑色,漆黑发亮,纹饰以旋纹和弧线纹为主,线条粗健古朴;中期的瓶口沿向外翻转,颈部变长,罐的颈部变短,纹饰以弧形并列条纹为主,线条均匀细密,活泼流畅;晚期陶器数量最多,陶质较粗,主要器形有盆、钵、碗、壶、瓶、罐等,色彩也发生变化,出现了白彩,纹饰简化、潦草,以旋纹、平行条纹为主,色彩清淡,白彩多为辅助装饰,黑白分明,对比强烈,是晚期的突出特点。  林家遗址的发掘,弄清了马家窑类型早、中、晚期的地层堆积关系,为文化遗物的33期提供了明确的地层证据。特别是陶器,阶段性特征非常明显,发展和演变情况比较清楚,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边家林遗址位于甘肃省康乐县虎关乡关风村,是马家窑类型晚期墓地,分布在三岔河北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1万平方米。1981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和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康乐县文化馆联合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425平方米,清理墓葬17座,灰坑1个,出土陶器100多件,石、骨器等近800件。陶器以彩陶为主,器形有壶、罐、盆、瓶、碗、钵等。壶颈较细直,出现红彩。边家林晚期的器形和纹饰与半山早期的花寨子下层遗存类似,已清楚地显示出向半山类型过渡的趋势,填补了从马家窑类型发展到半山类型的缺环。  地巴坪遗址位于甘肃省广河县城东南6公里处地巴坪村西北的广通河南岸台地。这里不但有半山类型遗存,还有马厂类型、齐家文化的遗存。1973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和广河县文化馆先后两次进行发掘,清理半山时期墓葬66座,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遗物756件,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还有石器和骨珠等。出土陶器392件,其中彩陶的比例达90%,每座墓一般出土7—8件彩陶,最多的有17件,最少的1件。地巴坪遗址是半山时期彩陶出土比例最高的一处遗存,陶器中以大型的小口直颈彩陶壶和侈口短颈彩陶瓮(罐)较为普遍。陶器组合基本是壶、瓮、罐或瓶,少数墓兼有盆或碗。陶质细腻,呈橙黄色或砖红色,器表打磨光滑。彩陶以黑色为主、红色为辅绘制花纹,纹饰精美、繁缛,以旋纹和菱格纹为主。经过对出土的彩陶整理,与马家窑类型和马厂类型彩陶纹饰作对比研究,地巴坪遗址应属半山类型早期遗址(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广河地巴坪“半山类型”墓地》,载《考古学报》,1978年第2期)。地巴坪遗址是半山类型保存较好、出土物较多的一处墓地,为研究半山时期的葬俗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彩陶,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绘各种图案,入窑经900~1050℃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图案。自1912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后,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省区均陆续出土,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1924年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其范围可达青海、宁夏、四川等省区。器形仍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其年代,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3300~前2900年。马家窑类型彩陶,器型非常优美,线条十分流畅,花纹自然精美。最大直经靠近陶器的肩部。用流畅而生动的黑色线条画成图案花纹。其花纹多为水波纹,当时的先民崇敬水并且庄严地赞美水。  马家窑文化实在是令人惊叹。它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重要的文化,也是中华文明之源。我钟情于马家窑彩陶,喜欢它的雄健、粗犷和充满神秘的色彩以及富有创造性的热情。在我眼中马家窑彩陶是雄性的,而相对精细的瓷器则是雌性的。因此,当我踏上诞生马家窑文化的古老而神圣的土地时,心中非常激动。在那里与同行的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王志安会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一座小山包上,年代约为距今4000-5000年。走进村庄,看见院落的门牌上写着:马家窑××号。登上褐黄色的小山坡,有一块“马家窑遗址”石碑立在道旁。我们考察了先民烧窑的遗迹,在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看到了窑场、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那残窑的灰层中,散落着红陶黑纹的碎片、兽骨、石斧,佐证了先民们创造的文明。我偶尔拾起几块红陶残片,虽然被黄土湮没了几千年,但残片上黑的图案依然清晰明畅,让人爱不释手。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我到过西藏、新疆、内蒙、四川等地考察,处处感受到马家窑文化的辐射,它是大中华的主流文化。  安特生其人其事马家窑是安特生发现的。安特生来中国之前,任瑞典地质调查所所长。1914年,受北洋政府的邀请,来中国帮助寻找铁矿和煤矿。但后来他迷上了考古。他最早调查了北京周口店的化石,这是后来发现“北京人头骨化石”的前奏。1921年4月他在河南仰韶村调查矿物时,发现彩陶片和石器,从而发现了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仰韶文化。  

临洮秦长城遗址

临洮秦长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秦长城遗址最西端再甘肃临洮县城东23公里尧甸长城坡。南北向,黄土板筑,残高1米左右。是秦代长城西端的起点,断断续续经渭源,陇西,通渭,会宁,静宁等8县入宁夏后,又回到甘肃境环县,庆阳县入陕西省,翻山越岭,飞渡沟壑,穿沙漠草原,蜿蜒东去,止于鸭绿江畔。  渭源境内的秦长城,是战国时期秦昭襄王灭义渠戎以后所筑的,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长城地段之一。西起临洮东三十里铺的杀王坟,从东峪沟长城坡,上阳山进入渭源县境内,经地儿坡、樊家湾、文昌宫、秦王寺、石堡子、陈家洼、方家梁、城壕、高咀山、马家山、下盐滩、阳山等四个乡镇十四个村盘垣三十七公里,从野狐湾进入陇西县境。这段古老的长城,大部分地段残高在3米左右,少数地段超过十米,沿城垣起伏,每隔一里有小烽燧,十里一大烽燧,雄伟壮观。城垣下夯层清晰,秦瓦遍地。长城脚下的秦王寺,传说是秦始皇西巡陇西郡(郡治狄道)时,途经这里住宿一夜,后人为纪念秦皇西巡而修建得名,原有寺庙建筑一进三院,雄伟壮观,山门外有戏楼会场,寺后院有一深井,名曰:"秦王饮马井",井旁有一棵千年古树,叫"秦王拴马树",寺内有一口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陇、渭、临三县集资筹造的大钟(直径2米、高3米,重4800斤)可谓世所罕见。秦王寺庙宇大部分在清同治时毁于兵燹。大钟在1958年砸毁炼成钢铁。现仅存后院正殿一座(民国23年重修)前院左侧偏殿一间(清宣统时修),院东厢房三间,其余全部废墟。残存的旁殿壁画上写有抒怀诗:"渭水滔滔日夜流,不知征战几时休?万里长城遗迹在,不见昔日秦王侯"。渭源县秦长城,现为省级文物保护。  

紫松山

  紫松山  紫松山位于临洮县城南30公里与康乐县交界处,植被面积3000多亩,这里重峦叠翠,林木茂盛,盛产红芪、党参等数十种中药材和獐子、雉鸡等多种野生动物,主要风景区娘娘殿湾三面石壁环抱,石壁上草绿花红,百鸟欢歌。这里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古建筑全部毁于民国战乱,近年新建的仿古建筑紫云洞、娘娘殿、将军殿、菩萨殿、玉皇阁等殿宇或于洞窟之内,或矗于险峰之巅、石梯、护栏枞横山腰和峰顶,形成了奇异雄壮的景观。站在玉皇阁上,有白去从肢下飘然而过,举目望去南有莲花山如莲花初绽,北有洮河水似玉带萦回,甚为雄奇壮美。  最使紫松山负有盛名的是花儿和花儿会。由于紫松山位于汉、回、藏等多民族聚居地域,属洮岷北路花儿与河州花儿的交叉地带,使这里的花儿会异彩纷呈,独领-。每年春暖花开之时,紫松山以农历三月二十八花儿会拉开临洮、康乐县50多个花儿会的序幕,又接莲花山盛会,以农历六月初六将花儿会推向热潮,吸引邻近三地、州六、七县的数万群众不远千里来游山、对歌、经商、采风。花儿会期间帐篷满山,花伞飘摇,人山人海,歌声如潮。如果你有幸来这里一游,不仅能尽情领略如火如荼的民族文化风情,也可以随便席地而坐,品尝杂碎、甜醅等风味小吃,你们的心灵会在这里得到净化,情感会在这里得到升华。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  陇上听歌到翠微,万千游女唱夕晖;  花乡此去情堪醉,几度新曲入梦来。

石景峡

  石景峡位于临洮县东北40公里,界于峡口、站滩交汇处。马啣山是甘肃东部黄土高原的最高峰,是临洮北部的一道屏障,山顶常年白云缭绕、雾霭迷漫,是古“洮阳八景”之一。石景峡蟠龙寺是散布着的庙观群的总称。蟠龙寺九天圣母殿向下在6米高的石崖下跌宕为一石潭,地人叫做崦滋。潭底可开可闭,开时深不见底,水在其中打旋,闭时潭水清澈见底。山峰上各式各样的奇峰怪石,各个都有相应的形象和传说。有所谓的“母子石”,还有南海观音路过此地,看到此地景色秀丽、属于修行圣地而将行船停泊于此的“石船”,还有神人的“点将石”等。清仁宗嘉庆二十年(1815年),狄道大旱,八方香客三拜求雨,祈求显灵。随后他们虔诚捐助,开始大兴土木,一座宏伟的建筑拨地而起。至咸丰十一年(1861年),这个历时多年的宝殿,横遭土匪烧掳而化为灰烬。在历经十七年后的光绪四年(1878年),又有当地信众开始更大规模的仿建,建有山门、戏台等,并塑有十余尊神像,形成五十五间房的大型古建筑群。直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进行大量的修葺、增补,并建成南山祖师殿。此间清代曾有一铁碑,遗失于民国,很多有价值的史料已无可考据。但庙宇立铁碑的举措,这在全国也极为罕见。所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朝廷官府赐立,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马衔山

  马衔山  马衔山是甘肃东部黄土塬的最高峰,是临洮北部的一道屏障,山顶终年积雪,山腰常有白云缭绕,北岭横云,是这里独有的一大景观,是洮阳八景之一。在马衔山,主要有两大自然景点:金龙池和石景峡。  金龙池,在马衔山西坡,周广数里,附近灌木丛生,泥泞不能近,相传盛夏结冰,仅于农历六月六日开一孔,称后池,池西另有一小池,称为前池,过去建有金龙大王庙。  石景峡,在马衔山南峡口乡境内,有小溪穿峡而过,在五、六米高的崖下注成神奇的一小石潭,潭底可开可闭,开时深不见底,水在其中打旋;闭时潭水清澈见底,溢出潭外的水垂成20多米高的瀑布、像玉盘倒出的珍珠,又似天上抛下的银练。石潭不远处,有娘娘庙,庙旁石崖上,有文人墨客题写的诗文,日光下不见字迹,只要将清水泼崖上,便显现出苍劲有力的字迹,这种泼水显字的景致是石景峡的一大奇观。  在马衔山周围还流传着金马驹入四川的传说。相传在马衔山里面卧着一个金马驹,每年四、五月间去了四川,临行时将这里的蚕豆、胡麻、蒜苗带入蜀,作为礼物播种在那里。九、十月间从四川返回马衔山,将天府之国的各种药材带到马衔山落户、因而在马衔山才有了野党参、贝母、防风、柴胡、秦艽、羌活、甘草、赤芍、黄柏等多种名贵中药材。  地址:兰州市榆中县与临洮县交界之分水岭,地处兴隆山南侧  类型:山  游玩时间:建议1天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玉井峰

  玉井峰  玉井峰座落在县城南10公里处,在店子街东面、山上清水潺潺,苍松葱郁,道观古刹,隐现其中。有泰山殿、大和殿、观音殿,八仙坛、圣母宫、望仙阁等多座楼阁殿宇,雕画别具匠心,塑像神态各异。农历四月初八的传统庙会,游人甚众。  在玉井峰下,有一眼碧沏的泉水,叫唐泉,关于它,在民间还流传着一段神奇的传说。  相传当年大唐高僧玄藏,卒徒三人去西天取经,一日行至玉井峰下,正是炎炎夏日的正午,师徒走得人困马乏、口干如焚,忽见道旁山崖上有一片渗出的水痕,孙大圣使用金箍棒一点,顿时一脉碧水便从崖上涌出,师徒便下马卸鞍,饮水歇息,尔后便又踏上了取经的大道。孙大圣点开的这眼泉如今长流不断,当地称为唐泉。  清代诗人章德昆《九日游玉井峰》诗曰:  振衣直上玉峰巅,古调幽深别有天。  云树苍茫秋色里,冈峦起伏画楼前。  山逢青眼呈佳致,酒酌黄花涤俗缘。  醉后浑忘归路远,笑携老衲看流泉。  玉井峰据传是得道仙人王仲可的修仙之地。

姜维墩遗迹

  姜维墩遗迹位于临洮县城东面之岳麓山顶,居高临下,可俯瞰临洮县城全境及周围5公里左右的地方。墩台系黄土夯筑,南北长22米,东西宽14米,高约10米,夯层厚0.14米。夯层中夹有草绳痕迹。墩台顶部南北长13米,东西宽6米。墩台下方暴露粗绳纹瓦片,曾出土秦汉砖瓦及铁戟、铁甲等遗物。墩台附近曾出土秦汉墓葬随葬明器彩绘云气纹灰陶奁等。姜维墩南约100米处亦有墩台1座。此二墩皆系秦汉烽燧,后世不断修葺利用。

神龟园

  神龟园

三甲水电站

  三甲水电站

临洮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洮阳镇 李冲 (450~498) 北魏政治改革家 李咸用 唐朝诗人 李仲翔 李化民 (1914~2002)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田发文 (1963~1998) 王仲甲 (1907~1949) 李学军 李正封 张忠庆 郝会龙 刘发俊 (1932~2006) 李作祥 (1935~2008) 李满天 (1914~1991) 姬广武 曹晓桃 临洮文庙大成殿 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 佛归寺生态旅游园 临洮西湖公园 临洮岳麓山公园 三易花卉园 南屏山 海甸峡 马家窑遗址 临洮秦长城遗址 洮之苑文化休闲街区 紫松山 石景峡 马衔山 玉井峰 姜维墩遗迹
八里铺镇 佛归寺生态旅游园 临洮西湖公园 临洮岳麓山公园 三易花卉园 南屏山 海甸峡 马家窑遗址 临洮秦长城遗址 洮之苑文化休闲街区 紫松山 石景峡 马衔山 玉井峰 姜维墩遗迹 神龟园 三甲水电站
新添镇 李冲 (450~498) 北魏政治改革家 李咸用 唐朝诗人 李仲翔 李化民 (1914~2002)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田发文 (1963~1998) 王仲甲 (1907~1949) 李学军 李正封 张忠庆 郝会龙 刘发俊 (1932~2006) 李作祥 (1935~2008) 李满天 (1914~1991) 姬广武 曹晓桃 佛归寺生态旅游园 临洮西湖公园 临洮岳麓山公园 三易花卉园 南屏山 海甸峡 马家窑遗址 临洮秦长城遗址 洮之苑文化休闲街区 紫松山 石景峡 马衔山 玉井峰 姜维墩遗迹 神龟园 三甲水电站
辛店镇 李冲 (450~498) 北魏政治改革家 李咸用 唐朝诗人 李仲翔 李化民 (1914~2002)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田发文 (1963~1998) 王仲甲 (1907~1949) 李学军 李正封 张忠庆 郝会龙 刘发俊 (1932~2006) 李作祥 (1935~2008) 李满天 (1914~1991) 姬广武 曹晓桃 辛店遗址 三易花卉园 临洮岳麓山公园 临洮西湖公园 佛归寺生态旅游园 南屏山 海甸峡 马家窑遗址 临洮秦长城遗址 洮之苑文化休闲街区 紫松山 石景峡 马衔山 玉井峰 姜维墩遗迹 神龟园
太石镇 灰咀坬遗址 佛归寺生态旅游园 临洮西湖公园 临洮岳麓山公园 三易花卉园 南屏山 海甸峡 马家窑遗址 临洮秦长城遗址 洮之苑文化休闲街区 紫松山 石景峡 马衔山 玉井峰 姜维墩遗迹 神龟园
中铺镇 佛归寺生态旅游园 临洮西湖公园 临洮岳麓山公园 三易花卉园 南屏山 海甸峡 马家窑遗址 临洮秦长城遗址 洮之苑文化休闲街区 紫松山 石景峡 马衔山 玉井峰 姜维墩遗迹 神龟园 三甲水电站
峡口镇 李冲 (450~498) 北魏政治改革家 李咸用 唐朝诗人 李仲翔 李化民 (1914~2002)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田发文 (1963~1998) 王仲甲 (1907~1949) 李学军 李正封 张忠庆 郝会龙 刘发俊 (1932~2006) 李作祥 (1935~2008) 李满天 (1914~1991) 姬广武 曹晓桃 佛归寺生态旅游园 临洮西湖公园 临洮岳麓山公园 三易花卉园 南屏山 海甸峡 马家窑遗址 临洮秦长城遗址 洮之苑文化休闲街区 紫松山 石景峡 马衔山 玉井峰 姜维墩遗迹 神龟园 三甲水电站
龙门镇 李冲 (450~498) 北魏政治改革家 李咸用 唐朝诗人 李仲翔 李化民 (1914~2002)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田发文 (1963~1998) 王仲甲 (1907~1949) 李学军 李正封 张忠庆 郝会龙 刘发俊 (1932~2006) 李作祥 (1935~2008) 李满天 (1914~1991) 姬广武 曹晓桃 佛归寺生态旅游园 临洮西湖公园 临洮岳麓山公园 三易花卉园 南屏山 海甸峡 马家窑遗址 临洮秦长城遗址 洮之苑文化休闲街区 紫松山 石景峡 马衔山 玉井峰 姜维墩遗迹 神龟园 三甲水电站
窑店镇 李冲 (450~498) 北魏政治改革家 李咸用 唐朝诗人 李仲翔 李化民 (1914~2002)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田发文 (1963~1998) 王仲甲 (1907~1949) 李学军 李正封 张忠庆 郝会龙 刘发俊 (1932~2006) 李作祥 (1935~2008) 李满天 (1914~1991) 姬广武 曹晓桃 佛归寺生态旅游园 临洮西湖公园 临洮岳麓山公园 三易花卉园 南屏山 海甸峡 马家窑遗址 临洮秦长城遗址 洮之苑文化休闲街区 紫松山 石景峡 马衔山 玉井峰 姜维墩遗迹 神龟园 三甲水电站
玉井镇 李冲 (450~498) 北魏政治改革家 李咸用 唐朝诗人 李仲翔 李化民 (1914~2002)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田发文 (1963~1998) 王仲甲 (1907~1949) 李学军 李正封 张忠庆 郝会龙 刘发俊 (1932~2006) 李作祥 (1935~2008) 李满天 (1914~1991) 姬广武 曹晓桃 白塔乐园 佛归寺生态旅游园 临洮西湖公园 临洮岳麓山公园 三易花卉园 南屏山 海甸峡 马家窑遗址 临洮秦长城遗址 洮之苑文化休闲街区 紫松山 石景峡 马衔山 玉井峰 姜维墩遗迹 神龟园
衙下镇 李冲 (450~498) 北魏政治改革家 李咸用 唐朝诗人 李仲翔 李化民 (1914~2002)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田发文 (1963~1998) 王仲甲 (1907~1949) 李学军 李正封 张忠庆 郝会龙 刘发俊 (1932~2006) 李作祥 (1935~2008) 李满天 (1914~1991) 姬广武 曹晓桃 佛归寺生态旅游园 临洮西湖公园 临洮岳麓山公园 三易花卉园 南屏山 海甸峡 马家窑遗址 临洮秦长城遗址 洮之苑文化休闲街区 紫松山 石景峡 马衔山 玉井峰 姜维墩遗迹 神龟园 三甲水电站
南屏镇 李冲 (450~498) 北魏政治改革家 李咸用 唐朝诗人 李仲翔 李化民 (1914~2002)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田发文 (1963~1998) 王仲甲 (1907~1949) 李学军 李正封 张忠庆 郝会龙 刘发俊 (1932~2006) 李作祥 (1935~2008) 李满天 (1914~1991) 姬广武 曹晓桃 佛归寺生态旅游园 临洮西湖公园 临洮岳麓山公园 三易花卉园 南屏山 海甸峡 马家窑遗址 临洮秦长城遗址 洮之苑文化休闲街区 紫松山 石景峡 马衔山 玉井峰 姜维墩遗迹 神龟园 三甲水电站
红旗乡 李冲 (450~498) 北魏政治改革家 李咸用 唐朝诗人 李仲翔 李化民 (1914~2002)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田发文 (1963~1998) 王仲甲 (1907~1949) 李学军 李正封 张忠庆 郝会龙 刘发俊 (1932~2006) 李作祥 (1935~2008) 李满天 (1914~1991) 姬广武 曹晓桃 红旗丹霞地貌 佛归寺生态旅游园 临洮西湖公园 临洮岳麓山公园 三易花卉园 南屏山 海甸峡 马家窑遗址 临洮秦长城遗址 洮之苑文化休闲街区 紫松山 石景峡 马衔山 玉井峰 姜维墩遗迹 神龟园
上营乡 李冲 (450~498) 北魏政治改革家 李咸用 唐朝诗人 李仲翔 李化民 (1914~2002)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田发文 (1963~1998) 王仲甲 (1907~1949) 李学军 李正封 张忠庆 郝会龙 刘发俊 (1932~2006) 李作祥 (1935~2008) 李满天 (1914~1991) 姬广武 曹晓桃 佛归寺生态旅游园 临洮西湖公园 临洮岳麓山公园 三易花卉园 南屏山 海甸峡 马家窑遗址 临洮秦长城遗址 洮之苑文化休闲街区 紫松山 石景峡 马衔山 玉井峰 姜维墩遗迹 神龟园 三甲水电站
康家集乡 李冲 (450~498) 北魏政治改革家 李咸用 唐朝诗人 李仲翔 李化民 (1914~2002)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田发文 (1963~1998) 王仲甲 (1907~1949) 李学军 李正封 张忠庆 郝会龙 刘发俊 (1932~2006) 李作祥 (1935~2008) 李满天 (1914~1991) 姬广武 曹晓桃 佛归寺生态旅游园 临洮西湖公园 临洮岳麓山公园 三易花卉园 南屏山 海甸峡 马家窑遗址 临洮秦长城遗址 洮之苑文化休闲街区 紫松山 石景峡 马衔山 玉井峰 姜维墩遗迹 神龟园 三甲水电站
站滩乡 李冲 (450~498) 北魏政治改革家 李咸用 唐朝诗人 李仲翔 李化民 (1914~2002)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田发文 (1963~1998) 王仲甲 (1907~1949) 李学军 李正封 张忠庆 郝会龙 刘发俊 (1932~2006) 李作祥 (1935~2008) 李满天 (1914~1991) 姬广武 曹晓桃 佛归寺生态旅游园 临洮西湖公园 临洮岳麓山公园 三易花卉园 南屏山 海甸峡 马家窑遗址 临洮秦长城遗址 洮之苑文化休闲街区 紫松山 石景峡 马衔山 玉井峰 姜维墩遗迹 神龟园 三甲水电站
漫洼乡 李冲 (450~498) 北魏政治改革家 李咸用 唐朝诗人 李仲翔 李化民 (1914~2002)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田发文 (1963~1998) 王仲甲 (1907~1949) 李学军 李正封 张忠庆 郝会龙 刘发俊 (1932~2006) 李作祥 (1935~2008) 李满天 (1914~1991) 姬广武 曹晓桃 佛归寺生态旅游园 临洮西湖公园 临洮岳麓山公园 三易花卉园 南屏山 海甸峡 马家窑遗址 临洮秦长城遗址 洮之苑文化休闲街区 紫松山 石景峡 马衔山 玉井峰 姜维墩遗迹 神龟园 三甲水电站
连儿湾乡 李冲 (450~498) 北魏政治改革家 李咸用 唐朝诗人 李仲翔 李化民 (1914~2002)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田发文 (1963~1998) 王仲甲 (1907~1949) 李学军 李正封 张忠庆 郝会龙 刘发俊 (1932~2006) 李作祥 (1935~2008) 李满天 (1914~1991) 姬广武 曹晓桃 佛归寺生态旅游园 临洮西湖公园 临洮岳麓山公园 三易花卉园 南屏山 海甸峡 马家窑遗址 临洮秦长城遗址 洮之苑文化休闲街区 紫松山 石景峡 马衔山 玉井峰 姜维墩遗迹 神龟园 三甲水电站

临洮县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