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临汾 >> 尧都区 >> 土门镇

土门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临汾尧庙

临汾尧庙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城南约3公里处。史载,初建于晋,址于汾河之西。晋元康中迁于汾东,当府城西南。唐显庆三年(658)迁今址。唐至明清因故多次修茸重建。1965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998年,两度重修广运殿。2001年,新增尧都广场及尧都华表。2002年,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尧庙宫及广运殿的重修,全面恢复宫内殿宇。主体建筑包括:宫门、仪门、光天阁,尧井亭、广运殿、舜殿、禹殿、帝尧寝宫等。  尧庙  尧庙(第一批省保)  时代:清  地址:尧都区南郊  相传陶尧建都平阳,有功德于民,后人遂建庙祭祖。尧庙始建于晋,唐显庆三年(658年)重建,宋、元泰定、明正德和万历年间屡有修葺,规模渐增,分别建成尧、舜、禹庙,明末清初称三圣庙。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阳一带地震强烈,庙宇坍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敕令重修并御书匾额。咸丰年间尧庙遭兵焚,光绪十七年(1891年)修复。抗日战争中尧庙再次被劫,1987年进行了大规模维修,恢复明代规制。1998年4月广运殿被梵,当地政府进行重建。  庙坐北朝南,规模宏敞,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广运殿、五凤楼、寝宫、尧井亭、仪门及尧舜禹三座宫门等,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尧庙

平阳鼓楼

   楼的平面呈正方形,四边各40米,面积1600平方米,高40.5米,四面设回廊。基座全用青砖砌筑,座高8米,南北东西有高宽各5米的券门。四个券门横额分别题刻“北达幽并”、“南抵秦蜀”、“东临雷霍”、“西控河汾”。楼体稳重厚实,结构得体。上做二层三檐十字歇山顶楼阁,建筑独特,高大雄伟。古人称之为“拔地千寻,依云逼日”。可惜这样一座重要的古建筑,于1948年毁于战火。 1983年,临汾市人民政府成立修复鼓楼委员会,倡议全市人民集资捐款修复鼓楼。1984年开工,1986年恢复原貌。 平阳鼓楼坐落在临汾市区中心。大约始建于北宋年间,金、元、明、清皆重修过,但楼体仍保持原建筑特点。   交通: 在临汾火车站乘坐开往尧庙汽车站的车,再在尧庙汽车站转乘16路公交车在鼓楼站下即到。    临汾平阳鼓楼,又名大中楼,位于临汾城中心,基座呈正方形,周长160米,楼高43.76米,依云逼日,为我国现在最高的鼓楼。 临汾鼓楼雄姿  鼓楼始建于北魏,楼上存有金明昌七年(1196年)年铸2500余公斤大铁钟一口。据方志和碑碣记载,历史上临汾鼓楼曾有过七次修建;现在的鼓楼是1987年重建的。大中楼基座券砌门洞,十字相交,通连四条主街。门洞上方各嵌有依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原刻复制的巨形石雕匾额,分别为“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楼基东西两侧各建有门楼,东曰“远眺”,西曰“云梯”。入门楼,沿级再登,拾级而上至中楼台坪及中、上楼层,近观远眺,别有风光。大中楼门厅匾额题词为明清两代所传,由-元帅、著名书法(画)家启功、李锋、董寿平、段云、舒同、赵朴初诸先生书写,名人名作荟萃,胡为鼓楼增辉。 世传民谚:“平阳府有座大鼓楼,半截子插在天里头。” 座落在临汾市区的大中楼,俗称鼓楼,龙盘虎踞,冲大而立,以其高大雄伟著称于世。千百年来,邑中父老引以为荣,外地游客有口皆碑,此楼实堪为帝尧故都古老文明的象征。 大中楼因建于东、西、南、北四街的中心而得名。其基座乃正方形,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四向券砌门洞在其基座正中十字相交。  临汾鼓楼(5张)  门洞上方各镌有石雕匾额,依其四面分别为“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这一组按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原刻复制的匾文,苍劲古朴,概括了平阳府的重要地理位置。 大中楼基座的东西两侧,均建有石阶门楼。登40级台阶,可上到近10米高的台坪,并由此入一厅,上二层,俯瞰全城。楼阁乃木构巨制,为二层、三檐、四级滴水,十字歇山顶明式建筑,总高43.75米。支撑两层楼阁的12根通天大柱,直径均在一米左右。游客睹之,无不惊叹:“非皇家殿宇无以比!”一层厅顶为天井式彩绘格板,精工描绘了孔雀开屏、祥龙盘旋的民族传统图案,金碧辉煌,犹如宫殿;二层梁架拱顶,形如八卦藻井,四壁皆为格棱窗,棱窗上部的木格部位,以帝尧传说为主,描绘上古故事60余幅:或尧王访贤,或大禹锁蚊,或许由洗耳,无不色彩古雅,笔墨传神。二厅外有回廊,出厅凭栏四顾,临汾之山光水色尽收眼底:鸟瞰市内,大街小巷姹紫嫣红,花果城中铺锦绣;放眼郊外,远山近水叠翠流碧,麦棉乡里溢金银。难怪登楼游客无不感慨地说:“不上大中楼,白来平阳游。” 大中楼究竟始建于何代,尚无文献确证。据《北史·李崇传》记载:“兖土多劫盗,崇令村置一楼,楼悬一鼓,盗发之处,双槌乱击,四面诸村闻鼓皆守要路,俄顷之间声布百里,便尔擒送。  诸州置楼悬鼓,自崇始也。”李崇是北魏末山东兖州刺史,既然北魏从山东兖州开始,州州兴起了建鼓楼,那么作为晋州治所的平阳,于北魏始建鼓楼亦有可能。据史学界专家考证,平阳鼓楼有金代改建取名钟楼之说,现在的大中楼上亦悬有金明昌七年(1196)铸造的1口大铁钟。以此推断,此楼最晚建于北宋时期。 随着岁月的流逝,城市的发展,鼓楼的作用逐渐由防盗变为报时之用,且因鼓楼均建于城市中心,可发挥人文景观的作用,因此毁而复修次数越多,建筑形制便愈壮美。据方志和碑碣记载,在历史上临汾鼓楼共修过7次。自金改建往后,直到民国22年(1933)由各界人士捐资兴工,使鼓楼又恢复了原貌。  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阶段,-司令员率部包围了临汾城。在城内顽守的阎军,不顾市民的反对,将修复仅15年的鼓楼强行拆毁。自1984年9月至1987年5月,临汾市成立修复鼓楼委员会,按明代风格重新修复了鼓楼,并恢复了明代对鼓楼的称谓——大中楼。 新修大中楼的门厅匾额,基本上选用了明清时的原有匾词。三层东、南两面“太行形胜”、“云天咫尺”由-元帅亲笔题写:西面“望于姑射”由前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作书;北面“窗宿斗牛”由军内著名书家李锋挥毫;二层4块门匾,东面“紫气东临”原系近代著名书画家陈凤标左手榜书,因1949年毁于战乱,现在悬挂的是其外甥、洪洞籍著名书画家董寿平老先生的作品,甥舅二人前后同书一匾,双壁辉映,堪称书坛佳话;西面“襟山带河”出自蒲县籍革命老干部原国家计委副主任段云笔下,南面“乾坤楼阁”为大书法家舒同先生之作,北面“声和击壤”乃全国政协副主席、佛学会会长、大书法家赵朴初所书。真是:名人名匾悬名楼,尧都盛誉传九州。  现在的大中楼是临汾市举办出土文物和书画展览的场所。自1987年5月竣工之日起,市博物馆把在历史上曾3次出土的铁卧牛陈列于三层大厅的正中。临汾号称卧牛城,易守难攻,自古兵家纷争。这尊铁卧牛历尽沧桑,锈迹斑斑,千百年来静卧城墙之中,耳闻争斗之声,尝尽人间苦难,今逢盛世,得见天日,高居崇楼,接待游人,展现着尧都平阳丰富灿烂的文化风貌。

尧陵

尧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帝尧位列三皇五帝之一,被后世誉为“文明始祖”和“国祖”。尧陵位于临汾市尧都区大阳镇,世称“神林”,高50米,周长300米,在已知的三皇五帝陵寝中最为巍峨高大。尧陵四面环山绕水,古有“山环水绕土一丘”之说。尧陵祠宇,相传为唐初所建,金、元、明、清均有修建,现存明嘉靖十八年所立的尧陵碑上刻绘着尧陵全貌图。1986年,尧陵被确定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第六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市、区两级高度重视下,2007年4月3日,尧陵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修复建设工程开工, 2008年12月底一期修复工程竣工,完成陵区修缮、陵区涝河护坡、陵前大桥、陵前广场、涝河溢水坝、赤龙壁、道路、道路绿化等工程,投资66000万元。  根据总体规划,尧陵景区可游览面积为10平方公里,主要建设项目有尧帝拜谒区、尧帝祭祀区、尧都风情园区,配套的基础服务设施和10平方公里的绿化。2012年12月底完成所有规划项目建设,总投资4.6亿元。建成后的尧陵景区集游、购、娱、吃、住、行六大功能于一体,成为一座规模宏大,文化品位高雅的大型旅游景区,成为全国一流的集文物保护、祭祀拜谒、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历史文化旅游胜地。尧陵 尧陵   大阳镇  大阳镇是2001年3月由原大阳镇与郭行乡合并后的新建制镇,距城16公里。位于尧都区东部丘陵地带,南临浮山,北连洪洞,东濒古县,西接段店。境内有沟有坡,丘陵起伏,总面积102.7平方公里。辖34个行政村,50个自然村,7287户,共有29117口人,7万亩耕地。截至2002年底,乡村从业人员14591人,其中,女劳动力6625人,农业从业人员8681人,工业从…… 详细++

尧都大中楼

  大中楼位于城中偏西街衢,俗称鼓楼,是临汾古老文明的象征。始建于何时,至今无确切文献记载。  据史学界专家考证,平阳鼓楼有金代改建取名钟楼之说,现楼上悬有金明昌7年(1196年)铸造的万斤大铁钟l口,以此推断最晚建于北宋时期。据《山西省志》、《平阳府志》、《临汾县志》及碑碣载,鼓楼经历过7次重修。匾额也前后5次重写。楼从基座往上,总高24丈,其基座为长40米的正方形,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四向券切门洞在其基座正中十字相交。门洞上方各镌有石雕匾额,依其4面分别为“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大中楼基座的东西两侧,均建有石阶楼门,40级台阶。台坪高10米,四面可入一厅,登木梯上二层,二厅外有回廊,出厅凭栏四顾,山河胜景,尽收眼底。  电话:0357-2591065  地址: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   

仙洞沟

  位于城区西25公里,地外吕梁山南麓,总面积约10余平方公里。是山西省人民01987年公布的首批风景名胜区。人文、自然景观48处,由南仙洞、北仙洞、云雾寺三大古建筑群组成。境内仙迹灿灿,石洞幽幽,山貌奇特,景色秀丽,随时令变化,景观变幻无穷。主要景点有:酷似仙女静卧的睡仙女峰;尧王夫人鹿仙女梳妆打扮的仙镜石、梳妆台,受惩罚的仙梯、仙磨;八仙聚会的会仙台;韩湘子舍身成仙的舍身崖;乌龙栖身的大、小乌龙潭;唐高祖李渊仙洞脱险遗留马蹄铲、南天门;秦琼为搭救李渊所遗留的将军柱、将军帽、拴马桩;宋王赵匡胤三游仙洞,遗迹众多,有宋王石、馒头岭、十八盘、狮子坪、豹榆等;姑射神女羽化成仙时飘落的仙棺;尧王教子丹朱下棋的棋盘石;华北第一大嶂谷中,龙须瀑、巨蟒窟、鬼门关等景点比比皆是;以及半仙洞、睡仙洞、如意沟、鹿沟等。仙洞沟

元代戏台

  城区西北部,现存3座元代戏台,是我国罕见的一组古式建筑,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魏村牛王庙戏台:位于魏村镇魏村北的牛王庙内。该庙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年(1283年),现存大殿三间,供祀牛王、马王和药王。戏台呈平面正方形,台基高1.4米,长宽各7.55米,为单檐歇山顶亭式建筑。东羊东岳庙戏台:位于土门镇东羊村的东岳庙内,始建于元至正四年(1345年),现存戏台和后土圣母殿。戏台坐南向北,正面敞朗,三面封闲,台基高1.75米,台宽7.75米,深3.5米,竖浅横阔,呈扁方形。王曲东岳庙戏台:位于吴村镇王曲村东岳庙内。戏台分前后两部分:前部是硬山卷棚式结构,民国初年重修时增建;后部为十字歇山顶建筑。考其形制结构,建于元初。这一组元代舞台群,是国内现存最早的戏台中的几个代表性建筑,是中国戏曲史的珍贵实物。

东羊后土庙

东羊后土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羊后土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尧都区土门镇东羊村  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2年),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毁,元至正五年(1345年)重修,现存大殿、献亭、戏台等,其中戏台仍保持元代风格。  戏台坐南朝北,平面正方形,面宽7.47米,进深7.55米。正面敞廊,三面封闭,十字歇山顶。台阶高1.75米,台宽7.75米,深3.5米,台前竖有二根园形抹角石柱,下有覆莲柱础,柱上浮雕莲花和牡丹花生童子的图案,内檐梁架斗栱三层,叠成八卦形藻井,结构别致精巧,故戏台又称八卦亭。戏台后墙壁画栩栩如生,东羊元代戏台是全国仅存七座早期戏台中最为精巧的一座,工艺精湛。是研究元杂剧在平阳一带发展历史和金元时期戏台建造规制的重要实物资料。

牛王庙戏台

牛王庙戏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戏曲历史悠久,特别是晋南地区是我国戏曲的发祥地之一,所以人们把山西称做是“中国戏曲的摇篮”。 山西共有54种地方戏曲,种类居全国之首。因而,作为中国戏曲发展重要标志的戏台自然也就很多。据统计,至今山西保存的古戏台有2886座,其分布几乎遍布山西各个地区,其中最古老的元代戏台有6座。  位于临汾市西北25公里的魏村牛王庙内,始建于1293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台。戏台采用乐楼形式,为木构亭式舞台,平面呈正方形,三面有墙,正面当台口,无前后场之分。戏台的建筑结构为“井”字形框架,顶部有单檐歇山顶或十字歇山顶两种形式,是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的宝贵的实物资料。    山西临汾市牛王庙戏台

临汾铁佛寺

临汾铁佛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铁佛寺,也称“大云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西南隅。始建于唐贞观(627~649年)年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地震毁坏,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  整座寺院坐西向东,共三进院落。一进院落由山门、天王殿组成;二进院落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及南北配殿组成;三进院落由大雄宝殿、南北厢房、藏经楼及院落中心的琉璃金顶宝塔组成。  根据碑文或梁架题迹可知:琉璃金顶宝塔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的遗构,藏经楼为光緒八年(1882年)的遗构。大雄宝殿、天王殿、南北配殿、南北厢房虽无梁架题迹等文字记载,但从其梁架结构和构件特征分析,应为清代中期的作品。  琉璃塔是寺院的主体,位于大雄宝殿之后数米,塔为平面方形楼阁式五层砖塔,总高35米,底层每边长12.4米,二层以上急剧收刹,第五层平面呈八边形,塔顶用风磨铜铸造的宝珠项环,至今光泽不减.塔内底层为方形空室,当心置铁佛头一尊。塔身四月依壁银嵌着五彩琉璃烧造的各种图案和佛像58方,将一座高塔装饰得五光十色,极为华丽。塔身琉璃图案题材,全为佛教神祗和佛教故事,四周衬以山石、树木、花卉、流云、城池、狮像等图案,是我国现在清代琉璃塔中的罕例。  位于塔心室的铁佛头,外表补饰泥塑彩绘,佛头中空,原藏经卷,系由生铁一次浇铸而成,佛头面相端庄慈祥,脸颊丰满,眉骨隆起,耳会近肩,头上螺发左旋,气韵极为生动,依其造型风格,为唐代原作。  2006年5月,铁佛寺作为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铁佛寺

王曲东岳庙

王曲东岳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曲东岳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至民国  地址:尧都区吴村镇王曲村  戏台始建于元代初年,明清两代均有修葺。原属东岳庙的附属建筑,现庙毁,仅存舞台。  戏台坐南朝北,分前后两部分,前檐为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后部建筑为元代遗构,平面略呈方形,台宽7.25米,面宽7.25米。屋顶为单檐歇山顶。台前及两侧前部敞朗,为台口。背面及两侧后部筑以墙壁,无前后场之分。前檐两根粗大的木柱支撑大额,后墙及两山为土坯砌筑,形成了三面砌墙正面敞口的形式,斗栱为重栱双下昂计心造作法,内檐梁架结构尤为别致。台前有清代增建硬山卷棚顶抱厦。

临汾烈士陵园

临汾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临汾烈士陵园位于城南尧庙宫北面,始建于1958年,后经过多年的修葺补建,现今已成了一座亭台厅堂错落有致、松柏花卉随风飘香、风景优美、肃穆雅静的园林。  陵园座北向南,高耸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雄踞中心。-元帅的亲笔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镌刻于纪念碑正面。除此,园内还建有仿古式门楼、憩亭、“临汾攻坚”展览馆、《革命英雄纪念馆》、《临汾建设成就》展览厅、骨灰堂等。这些建筑设计精美,布局得体。   地址: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秦蜀南路

龙子祠泉

龙子祠泉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 绍: 龙子祠泉在山西临汾市西南18公里姑射山麓。群泉争涌,如蜂房蚁穴,四周渠道纵横,密如蛛网,流量6.25立方米,分12道官河,灌溉襄陵、临汾两县汾西地带。 龙子祠即康泽王庙,位于龙子泉旁。每年四月十五日有庙会,居民云集。祠前有清音亭,亭侧有云津桥。祠创建于唐,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增修,明清时又予补葺,现存山门、过殿、中殿、后殿等为清重修。祠内碑碣甚多。    山西临汾市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高堆遗址

高堆遗址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高堆遗址  高堆遗址(第一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  地址:尧都区刘村镇高堆村西北约150米处  遗址东临汾河,西靠吕梁山,属于吕梁山东麓的山前坡地,地势西高东低,地层断面较多。50年代调查时发现。总面积达7万平方米。2001年春,为了配合大运高速公路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约4000平方米。发现了主要属于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和陶寺文化的遗存,精致的房子、陶窑和规模较大的窑穴,说明这里在上述两个阶段是当时的中心区域和重要聚落,对解读临汾盆地史前时期的兴盛情况和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高堆遗址的文化面貌由其红褐色筒状罐与庙底沟二期接近,釜灶和釜形斝又具有陶寺类型早期特征,而单把鬲则属陶寺类型晚期的典型器物。高堆遗存的发现为解决临汾盆地陶寺文化的来源及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临汾古城公园

  临汾古城公园是山西省临汾市第一座开放式公园,公园建设因地制宜以“古城”为主题,重点在于重塑临汾古城风貌,向人们展示临汾悠久的历史文化,打造一个属于临汾市的历史文化品牌,树立临汾的“文化古城”形象。  临汾古城公园西区,以古城文化为主线,由湖面、瀑布、绿地、道路、广场、桥梁、雕塑以及餐饮、停车等服务基础设施所构成,主题突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别是打造的“青铜古城”、“平阳名人”、“龙牛雄风”、“飞瀑流光”、“元代戏台”、“脸谱风韵”、“平湖水色”、“三桥胜境”、“石磨遗风”、“古船茶饮”等十个景观使古城公园的文化内涵大大提升,使古城平阳的历史得以再现,成为山西省第一座古城文化主题公园。  地址:临汾市尧都区古城街  类型:城市公园古镇古村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靳遗址

下靳遗址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下靳遗址  下靳遗址(第四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  地址:尧都区尧庙乡下靳村  遗址位于临汾市区西南约10公里处,东南距陶寺遗址约25公里,西隔汾河与吕梁山相望,南北为平坦开阔的临汾盆地,海拔高度450米。1997年,砖厂在村北取土时发现大片墓地。1998年5月对己暴露的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累计清理墓葬533座。墓葬依头向不同可分为A、B两类,A类墓有随葬品,其中以玉器为主,还有少数陶器、骨器等小件饰品;器型主要有陶罐、瓶、玉蝉、玉器、绿松石腕饰品等。B类墓无任何随葬品。  下靳墓地西侧紧靠汾河,北侧被一条深50米、西向宽10米的冲击沟破坏,因砖厂连年取土,墓地仅存西部,呈不规则梯形,南北宽20-45米,东西长85米,面积约12500平方米。东半部墓葬分布稠密,往西则较稀疏。该墓地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的晚期阶段,与陶寺遗址的早期接近,是近年来十分重要的新发现。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华门

华门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华门由基座、主门与阁.楼三部分组成,是一座突出造型气势兼容各时期古建风格的宏伟建筑,每一部位都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首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华门大台阶,就是一座寓意华夏文明之源的文化景观。   台阶两侧车轮造型的栏杆在中国建筑史上尚属首次采用,雄浑厚重的石雕车轮,仿佛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如车轮滚滚,前辙后继,一往无前。华门大台阶独具匠心的设计所体现的华夏之源和根祖文化的主题,使人一进华门就产生追根溯源之感。大台阶两侧的石雕叫“迎客兽”,正昂首挺胸,背托美酒,欢迎大家光临。  

土门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土门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