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内蒙古 >>呼和浩特 >> 新城区

新城区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大青山太伟运动休闲度假村

大青山太伟运动休闲度假村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太伟滑雪场位于内蒙古、太伟高尔夫球场内,距市区仅20分钟车程、距白塔机场8分钟车程,整个滑雪场占地约16736㎡,雪道约500米,滑雪场朝阳、背风,春夏鸟鸣涧幽,秋冬和风煦日、暖意融融。特殊的气候使这里的雪呈规则的颗粒状,更易于获得良好的滑雪感受。当降雪量不足时,雪场备有足够的造雪设备进行人工造雪,以保证最佳的滑雪厚度,太伟滑雪场是内蒙古西部最大、风光最美、配套设施最全、交通最便利的旅游滑雪场。    雪场拥有先进的娱乐设施和满足不同层次滑雪爱好者的功能分区。雪场拥有4条拖牵,能同时容纳500人滑雪。雪场备有普通雪具500套、高档雪具200套、雪圈50个、单板10副、雪地摩托5辆。在功能分区上,有适合儿童游玩的儿童戏雪乐园,初学者游戏的愉悦冰雪道,家庭活动的冰雪家庭乐园,初中级教学区、单板滑雪区、自由娱乐区、雪地美味享受区、冰雕欣赏区、雪雕留念区。在配套服务设施上,雪场采取全程电脑刷卡消费系统,VIP储物柜、品牌雪服销售区等。此外,雪场还拥有500个停车位、120个座位的高档快餐厅、14间五星级豪华客房。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内蒙古博物院

内蒙古博物院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内蒙古博物院位于呼和浩特市东二环与新华东街交汇处西北侧,与内蒙古乌兰恰特建筑毗邻,主体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造型独特,设备先进,由陈列展厅区、文物库房区、观众服务区、业务科研区及多功能厅等各部分组成。博物院集合了强烈的现代元素、地域表征与民族特色,是浓缩了中国北方亿万年来生态变迁史与草原文明发展史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是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  内蒙古博物院立足自治区丰厚的古生物化石、现生生物、历史文物、民族文物等资源优势,以“草原文化”为主题思想贯穿全部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形成“草原文化系列展览”,分布于博物院三个层面展厅,计为14个陈列,并在注重观众流线的前提下构建层区风格统一和逐层步步升高的感观态势。其中,二层“远古世界”、“高原壮阔”、“地下宝藏”、“飞天神舟”四个基本陈列介绍草原文化的生成之地,景物交融,栩栩如生;三层“草原雄风”、“草原天骄”、“草原风情”、“草原烽火”四个基本陈列以板块串珠形式展示草原文化从古代——近代——现代的纵向发展线条,简明生动,通俗易懂;四层“草原日出”、“风云骑士”、“草原服饰”、“苍穹旋律”、“草原华章”、“古道遗珍”六个专题陈列以亮点聚焦方式呈现草原文化六大精彩之处,清新庄重,雅俗共赏。陈列多方位、多角度,纵横交错,点面结合,从宏观到微观系统描述了内蒙古的完整形象,个性鲜明,引人入胜。  内蒙古博物院同时集中表现了自治区六十年来文博事业的发展成果。其内部设施实现智能信息化,安防预警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文物管理网络系统装备先进;文物库房、文物养护中心、古今生物标本修复室、陈列展览制作室、技术资料信息中心、学术研究室、青少年活动中心、行政办公室、大型多媒体会议室等功能优化齐全,尤其注重在观众区提供各种人性化服务和文博产业化服务,将内蒙古博物院打造成为社会大众教育、鉴赏、休闲、娱乐的高品位公共场所。  二层四个基本陈列  1、远古世界:内蒙古自然古生物化石陈列,展示自三十亿年前到一万年前起落恢宏的内蒙古远古生态环境巨大变迁,尤其突出中生代恐龙和第三纪、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标本,不负内蒙古“化石之乡”的美誉。  2、高原壮阔:内蒙古自然现生生物陈列,展出现今生存于内蒙古的动物与植物标本,以东部森林、中部草原、西部戈壁沙漠的典型环境生物为闪光点,引领观众走进内蒙古独特的自然生态世界。  3、地下宝藏:内蒙古地质矿产标本陈列,展出内蒙古盛产的各类贵重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和建筑材料等标本,呈现内蒙古丰富的地质矿产资源。  4、飞天神舟:以内蒙古为基础的大型中国航天科技陈列,展示共和国航天史、航天成就和内蒙古人民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贡献,激发人们探索宇宙太空,发扬草原开放人文精神的情感。  三层四个基本陈列  1、草原烽火:内蒙古现代革命斗争史陈列,展出自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内蒙古的社会状况和革命文物,重点表现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悲壮又具民族特色的革命斗争史。  2、草原风情:内蒙古近代民族风情陈列,展出近数百年来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满、回、朝鲜、汉等八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风尚礼仪、宗教信仰等风俗,积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3、草原天骄:古代蒙古族通史陈列,以成吉思汗和大元王朝为亮点,根据从蒙古族起源到蒙元时代再到明清时期近千年的完整脉络,表现蒙古民族的聪明才智、辉煌创造和波澜壮阔的历史,是最具世界关注性的特色展览。  4、草原雄风:内蒙古古代民族史陈列,展出草原先民、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古代民族的文物精品,其中突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和辽文化的历史,娓娓讲述草原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与辉煌历程。  四层专题陈列正在更新中  1、草原日出:内蒙古新石器时代文物专题陈列,展示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先民新石器时代的农耕、狩猎、制陶、琢玉、居住、饮食、服饰、婚育、丧葬、文化、宗教和社会组织等内容,表现草原文明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2、风云骑士:内蒙古古代鞍马文物专题陈列,展现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驯养的马种、马具、马的牧放驯养、马对中原经济文化的影响以及历代骑兵兵器等内容,充分体现北方草原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和马背民族的英雄气概。  3、草原服饰:内蒙古古代服饰文物专题陈列,用跳跃串珠式方法反映北方草原民族和森林民族特有的服饰风格,表现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  4、苍穹旋律:内蒙古古今歌舞艺术专题陈列,反映北方草原数千年生生不息的歌舞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风采的民族艺术创造力,可与观众直接互动,极具趣味性和吸引力。  5、草原华章:内蒙古古代文化美术文物专题陈列,展现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数千年来北方草原民族的岩画、碑石、石雕等文物,体现北方草原民族思想文化创造中的特有风格。  6、古道遗珍:内蒙古古代草原丝绸之路文物专题陈列,展示自战国时期至清代二千余年间从中原传入草原的文物、西方传入草原的文物、受东西方影响产生的草原文物精品,反映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开放意识和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作用。内蒙古博物馆

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

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呼和浩特市北部。内有战国时期的赵长城遗址,有汉通漠北的古白道遗址,有宋、明代的老爷庙,焦赞坟遗址,有清代集蒙、汉、藏建筑风格为一体的乌素图召等。

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

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绥远城墙和将军衙署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中心。  绥远城为清满洲八旗军驻防城池,绥远将军驻地。历为府区(省)驻地,俗称新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钦差通智奉旨督建,乾隆二年(1737年)始建,四年(1739年)建成。城内棋盘式街道,中有鼓楼。城垣防御功能齐全,结构完整。现仅存东北角城墙671米,其余均于20世纪50年代拆除,原绥远将军衙署尚存,居绥远古城正中。绥远城背依青山,面临黑河,周边水草丰美,与归化城成犄角之势,素有“北国锁钥”之称。  将军衙署建成于乾隆四年(1739年),清代曾有67位将军在此任职,是管辖绥远城驻防八旗、归化城土默特旗,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和节制宣化和大同绿旗兵事务的机构。  衙署建筑风格严谨对称,足按一品封疆大吏规格建成,砖木构制,占地约3万平方米,共有132间房屋。门前有高大的影壁,上有“屏藩朔漠”匾额,门侧立石狮一对,大门内厅堂凡三进,前为公廨,后为内宅。自大门进入须经过仪门,仪门凡三门,中门形同过殿但不常开,平常出入经由两旁门。仪门正北为大厅,为议事决策中心;东西各建有庑堂和厢房,为官吏办公场所。第二进正中建有宅第门房三间,东西各建厢房三间,同是官吏的办公场所;第三进为将军宅第,建在正中高台基上,东西两侧各建配房三间。宅第与配房间并建有走廊相通。在大厅东面建有花园,园内建有亭榭;东南隅建有马号;大厅西南面建有更房,为卫戍官兵住所。衙署经多次修缮,面目全非,近年开始修整,尽可能按原有制度复原。衙署内有绥远城将军办公复原陈列展览及绥远城满族历史概览。  2006年5月,绥远城墙和将军衙署作为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绥远城将军衙署的营建,是清王朝为巩固西北疆边陲的稳定,奉行对大漠南北蒙古地区实施政治、军事统治的产物。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东北五里处勘定一处城址,作为右卫城北移屯兵之用。  至乾隆二年开始大规模修建。四年(1739年)告竣,清廷赐名“绥远城”。解放后,衙署为绥远省人民政府并内蒙古人民政府办公地,-兼两府主席。2006年5月25日,将军衙署与绥远城城墙被合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绥远城将军衙署作为绥远城统领满、蒙、汉八旗驻军及掌管西北军政的最高权力机构,也在绥远城告竣时落成。驻守在将军衙署的绥远将军,号为“建威将军”,拥有广泛的实权,除统帅绥远城的驻防八旗官兵、管理内蒙古西二盟(伊克昭盟、乌兰察布盟)旗的蒙古王公、民众外,遇有战事,还具有调遣宣化、大同二镇(总兵)、节制沿边道、厅等权力。绥远将军乃属清廷一品封疆大吏,是以国家大帅的身份驻节在这里的。  从乾隆二年二月,驻守在山西右卫的建威将军王昌奉旨改驻绥远城起,到清末宣统末年最后一任将军堃岫被北洋军人张绍曾所取代止,将军衙署历时172年,清廷正式授封的绥远将军有78任,均在此管理驻扎。这一历史阶段,将军衙署的体制、作用,正如光绪十六年(1890年)绥远将军克蒙额亲立在衙署大照壁上一块石额所书“屏藩朔漠”那样,一直未变。  民国元年,北洋军人、二十师师长张绍曾被委任为绥远城将军,仍驻节衙署内。民国三年(1914年)改将军为都统,随之将军衙署改为“都统公署”。民国十七年(1928年),衙署为“临时区政府”占用。民国十八年(1929年)设置绥远省。衙署改牌绥远省政府。  1937年10月,在日本帝国主义扶持下,由德王拼凑的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的军队占据绥远,衙署一度为伪政权属下“巴彦塔拉盟公署”占用,后又为伪“蒙疆联合政府”所占据。1945年后,绥远省政府再次迁回衙署。  

内蒙古赛马场

  内蒙古赛马场位于呼和浩特市北郊,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赛马场,占地面积为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329平方米。比赛场地内,分别设有障碍马术场、技巧表演场、标准环形速度赛马跑道等。可同时进行比赛活动。场地东侧是由主席台、观众台组成的建筑体,长达275米,最高处达36米,在宽阔的大屋顶上,有四座蒙古包式的建筑,一大四小。  蒙古包的穹庐顶上用蓝白色勾勒出白云纹图案,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观礼台可容贵宾700余人。赛马场东西长750米,南北长405米,跑道呈椭圆形,宽18米,周长2000米。整个赛马场外可供10万人观看比赛。在内蒙古赛马场可以观赏到内蒙古马术队表演的精彩节目:马上体操、乘马斩劈、马上射击、射箭、轻骑赛马、马上技巧等蒙古民族的传统体育节目。另附设12个贵宾休息室、2个健身房、45间运动员宿舍、会议室、游艺厅、展览厅等。该场现已成为世界著名的主要赛场之一。1959年在这里举办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赛马、马球等项目,1982年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赛马、赛驼等项目均在这里举行。不少国内外旅游团队来到呼和浩特市,在当地旅行社的组织下,可以在内蒙古赛马场观赏到内蒙古马术队表演的精彩节目:马上体操、乘马斩劈、马上射击、射箭、轻骑赛马、马上技巧等蒙古民族的传统体育节目。  国内外旅游团队来到呼和浩特市,在当地旅行社的组织下,可以在内蒙古赛马场观赏到内蒙古马术队表演的精彩节目:马上体操、乘马斩劈、马上射击、射箭、轻骑赛马、马上技巧等蒙古民族的传统体育节目。自治区的马术队经常在这里训练和表演,表演项目有乘马斩劈、马上技巧、乘马混合障碍、马球比赛等。这里还经常举行大型马术比赛和群众-。

大窑遗址

大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窑文化遗址发现于1973年10月,当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石核、石片,石斧等387件,引起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经1976年到1984年进一步的发掘和科学研究,经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裴文中和吕遵谔先生鉴定,肯定为旧石界时代早期的遗迹,是一石器制造场。这一遗址是国外罕见的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大窑村南山坡是横亘在内蒙古西部的阴山山脉大青山南面的支脉,山下有溪涧流水,适宜于远古人类的居住。山上盛产燧石(通称做打火石),远古的居民就用它来打制各种石器。他们就地打制石器,使用过的石核和敲砸器等工具至今仍然随地可见,打击剥落下来的石片和石屑,以及未打制成功的半成品更是堆积如山,偶尔还可从地下堆积层中找到已经使用过的石器。估计,远古人类的居地,应在附近的大青山麓,只是由于年代太久,地表变化太大,再也无法查找了。  由于大窑文化的发现,证明了北方阴山之南也已有原始人活动,他们与北京周口店人共存。大窑文化遗址,在世界上目前也是独此一处,它的面积之大,出土文物之多,场面之宏观是少见的。这一发现,对研究呼和浩特地区及祖国北疆古老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研究民族起源都提供了新的史料和充分的证据。一九七九年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大窑文化”。  首先观赏第一景“无字天书”。它位于兔儿山四道沟人工发掘的百米长廊中,高15米。它是一个完整的地层剖面,土质层次分明,虽然无字,但鲜明记载着大窑文化的历史年代,即记载着人类旧石器时代初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万年前到五十万年前的漫长岁月和地球所经历的千万年沧海桑田的变化,是一部令人难以读尽的“历史巨著”。它举世无双,一位日本朋友来此参观后也感叹不已。他说:“在日本也有一部无字天书,只不过是记载二十万年前的。”  第二景是“磨光巨石”。此景位于天书东北不远处。两块巨石突兀,似有关联,相互照应,质地坚硬,表面十分光洁,专家教授们分析,该石是燕山运动时期,从山上往下滑时受到强烈摩擦所致。这一景也可叫“飞来石”。它的存在证明我国蒙古族地质学家李四光的一系列地壳变化运动的理论是正确的。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制作场发现了很多典型的石片和石核,石器较少,制作石器所遗留的半成品和废品占绝大多数,反映出石器制作场遗物的特点。石器类型简单,种类较少,只有砍斫器、尖状器和刮削器等几种。刮削器数量最多,其中以龟背形刮削器较为特殊,其特点是器身的背部隆起如龟背,特别厚,背面一般经过初步加工,打掉棱角,与背部相对的一面,均为平面。由于器身特别厚,以致刃部的夹角增大。龟背形刮削器是这个石器制作场的典型器物,可用于剥兽皮、刮兽肉和加工皮革等。  大窑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旧石器的制作程序和工艺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88年1月,大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

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呼和浩特市大青山革命公墓管理处)位于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北二环路中段,占地面积200亩,是内蒙古自治区规模最大,最具政治影响力的革命烈士陵园。1995年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命名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中宣部命名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8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该陵园属国家级革命烈士陵园,是内蒙古的“八宝山革命公墓”。  陵园现安放有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革命烈士骨灰242人,其中有内蒙古自治区著名“五大革命烈士”多松年、李裕智、贾力更、刘洪雄、高凤英。每年接待瞻仰祭奠的各界人士约40万人。  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松柏长青,绿树成荫。春夏时节,鲜花与绿草、苍松与翠柏环抱陵园。环境宁静而优美,庄严而肃穆。

清固伦恪靖公主府博物馆

清固伦恪靖公主府博物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固伦恪靖公主府,是康熙皇帝第六女恪靖公主下嫁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亲王敦多布多尔济后居住过的府邸,约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四十五年间(1697-1706)年,是内蒙古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皇家品级建制的府邸。它是研究清代北部边疆地区建筑及其历史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也是边疆各族人民友好团结、共同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历史见证。清和硕恪靖公主府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呼和浩特博物馆馆址。  2009年4月30日,固伦恪靖公主府专题陈列经过两年半的筹备,配合公主府古建筑维修工程的告竣,正式对外开放,标志着全国唯一的固伦恪靖公主府博物馆正式确立,成为内蒙古特色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社会。  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固伦恪靖公主府,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是康熙皇帝的六女儿下嫁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敦多布多尔济郡王后赐建的府邸。主体建筑保存完好,府邸分四进五重院落,前有影壁御道,后有花园马场,府门、仪门、静宜堂、寝殿、配房、厢房、后罩房依例分布。时隔三百年,不仅建筑格局基本完整,其内外檐装修的精美,制作工艺的精湛仍清晰可见,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公主府邸,也是清早期官式建筑的代表性作品。  

呼和浩特市博物馆

  呼和浩特市博物馆位于呼和浩特市北郊,为清康熙帝第六女恪靖公主的府第。府第共5进,有过厅、大厅和内院,门前立照壁,东部有假山、池沼。据抄本《公主府志》载,府中先后居住顺治第四女静宜公主、多尔衮的曾外孙女和硕格格、康熙第六女恪靖公主。恪靖即"海蚌公主",嫁噶勒旦多尔济之子土谢图汗敦多布多尔济。恪靖府曾三迁,初居清水河县花园巷,后迁呼和浩特市旧城西北的扎达海河北岸,雍正年间又建此新第,长期居住,死后葬东郊美岱村东,其子孙后代分住市内及东郊。府第旧址虽经多次改筑,但依稀可见其旧貌格局。辟为呼和浩特市博物馆后,利用古代建筑举办文物陈列和展览,供游人参观。

蒙元文化博物馆

  蒙元文化博物馆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一家民办博物馆,于1998年开始筹建。蒙元文化博物馆位于呼和浩特金川开发区,占地面积132,000平方米。以整体搬迁的形式将呼和浩特旧城改造时拆除的明清建筑800多间移到馆内,以反映三百多年前呼和浩特的城市旧貌。馆内藏有蒙元时期印章、符牌、服装、金银器、石雕、陶瓷、绘画、兵器等文物5,000余件,涵盖了蒙元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技等诸多领域。尤其是蒙元时期的纳石失织金锦和各类丝、毛织品藏品丰富了我国馆藏服装纺织品的种类,填补了部分历史时期服装纺织品收藏的空白。蒙元时期无论是在世界史上还是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中国馆藏文物中,蒙元时期的文物数量很少。蒙元文化博物馆以其独特和极具价值的藏品,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蒙元时期的历史文物收藏。现该馆收藏的蒙元时期各类文物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中,从数量及质量上均居首列,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该馆组织国内外古文字专家群,对蒙元时期以各类文物为载体的大量回鹘文、畏兀体蒙古文、八思巴文、古波斯文及叙利亚文的破译有了重大突破,其中在一件玉尊上已释读出畏兀体蒙古文“铁木真”铭文,此尊同时还铭有大量波斯文,现正在释读中,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件铭有成吉思汗名讳的圣物。  蒙元时期兵器类:该馆收藏的八思巴文铭款,大德二年火铳(1298年),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管状发射火器,管状发射火器的发明及使用曾改变了世界历史,此重大发现已引起自治区及国家文博界的高度重视。  蒙无时期的纺织品,在蒙元历史上曾有记载但无实物的织金锦皇家袍服、织金锦质孙服、织金锦大袖袍,该馆均有收藏,上述三款蒙元时期服装均为世界孤品,无价国宝。  金银制品,该馆现有两座蒙元时期银塔均为世界孤品,其中大者高达90CM以上。  另该馆藏有蒙元历史上有记载但无实物的银册书一页,用回鹘文錾刻书写,此银册书亦为世界孤品,国之重宝。  蒙元时期金牌牌重达860克,錾有汉文及契丹文,据权威专家考证,此牌是成吉思汗西征时命木华黎经略中原时所赐,是目前国内外所仅见,其历史及文物价值巨大。  另该馆藏品中世界孤品文物还有:四体文“防0牌”、“巡视牌”,瑞兽钮金印及元代棱形官帽等数十项。  上述世界孤品文物业经国内外多家文博机构及专家群历时五年研究考证后予以确认。其意义十分重大。  对这些藏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有力地促进蒙元历史文化研究的进程,加深对中国古代战争与军事史、东西方文化  交流史的理解,进而在蒙元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蒙元文化博物馆的宗旨是:收藏保护民族文物,展示宣传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历史研究,开发蒙元文化产业。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

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由黄河两岸分布组成。左岸为古典园林景区,景区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其中翡翠湖18万平方米,主要景点有神泉、茶楼、戏台、珍禽观赏园、游乐场、翡翠湖荡舟、黄河母亲广场、喷泉广场、黄河大舞台、酒店、旅游商品店、餐饮等;右岸为库布其沙漠游乐园,旅游项目有沙漠冲浪、滑沙、骑骆驼、沙漠卡丁车、沙漠越野、野营俱乐部、沙雕区、凤鸣谷服务区、沙漠游乐区等。两个景区由跨黄河840多米索道连接,黄河有豪华游轮、渡轮和黄河漂流,也具有古典园林气息和自然地域风貌的景观,给游客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  神泉生态旅游景区总投资9800万元,共分两期工程完成。于2007年4月28日开始动工兴建,目前,一期工程已投资6800万元,完成了黄河东岸的各项设施。初具规模,已具备接待游人的条件。二期工程在下半年开始,力争用两年的时间完成,并投入使用。预计2010年底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  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自然景色优美,黄河流经此处形成山梁、湿地、河流、沙漠为一体的天然生态风景区。景区内有一眼常年流淌清澈甘甜的泉水,神泉因此而得名。

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区(哈素海)

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区(哈素海)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  哈素海是黄河变迁而遗留的牛轭湖,属大黑河水系的外流淡水湖泊。过去曾称陶思浩西海子,俗称后泊儿。哈素海是天然湖泊,有“塞外西湖”之称。它位于呼和浩特西70公里的土默特左旗境内,水面面积32平方公里,水深2米左右,湖底杂草丛生,水质肥沃,盛产草、鲢、鲤、鲫、团头鲂、武昌鱼等鱼类及河虾蟹。湖面芦苇荡内繁衍着各种鸟类,凌空起飞时盘旋在烟波浩渺的湖面上,岸边凉亭水榭柳绿成荫,碧水青山相映成辉,组成一幅十分壮观的图景。  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区(哈素海)位于呼和浩特市土左旗西部,地处呼包鄂“金三角”腹地,东距呼和浩特市区60公里,西距包头市80公里,呼包高速、110国道、京包铁路横贯东西。哈素海与大青山之间的广阔草场,历史上称为敕勒川,是北魏民歌《敕勒歌》所描绘的地方。景区内拥有“阴山、草原、湿地、湖泊、温泉、气候”等多种资源优势,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以多元融合的北方游牧草原文化为主要脉胳,构建以“草原文化休闲度假”为导向的旅游产品体系,将敕勒川文化产业园逐渐打造成为以“草原、文化、生态湿地”为特色的旅游度假目的地。旅游区规划建成“三园三区”。三园包括草原文化产业园,草原休闲博览园,草原湿地公园;三区包括休闲农业产业示范区,休闲牧业产业示范区,休闲渔业产业示范区。  草原文化产业园以蒙元文化为主题,主要项目包括包括蒙元文化主题大门服务区、蒙古利亚数字博物馆、成吉思汗大剧院、草原部落、圣主坛广场、草原自驾车营地等。  草原湿地公园的主要景观为哈素海。哈素海原为黄河故道,面积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5米,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湖内鸟类、鱼类品种众多,湖面芦苇呈片状生长,景色优美。草原湿地公园主要有烟波渔歌、水鸟保护区、湿地芦苇保护区、海岛生态观光区、哈素海水资源保护区等5大观光区域。游客可以选择水上和环湖两条动线参观游览,还有各种丰富的环湖及水上休闲娱乐项目。  草原休闲博览园的项目以温泉养身、休闲度假为主。其中,已经开放的项目有哈素海国际风情水都欧式大门、哈素海码头、哈素海风情水街等,即将开放的项目有天鹅堡温泉养生中心、天鹅堡温泉度假酒店、戏水乐园、海上田园度假中心等。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呼和浩特大召寺

呼和浩特大召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蒙语称“依克召”,意为大庙。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名无量寺,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区。明隆庆年间(1567~1572),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明代译作“俺菩”)受封为顺义王后,与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归化城(呼和浩特前身)和弘慈寺。万历八年(1580)寺成,因供奉银佛像,俗称银佛寺,蒙古文史籍中有称“阿勒坦召”的。清康熙年间(1662―1721),扩展召庙规模,大殿改覆黄琉璃瓦。佛殿内有高2.55米的银铸释迦牟尼像。释迦牟尼像前有一对金色木雕巨龙,蟠于木柱之上,作双龙戏珠状。殿前汉白玉方形石座上,有明天启七年(1627)铸造的一对空心铁狮,昂首仰视,形象别致。召庙内另有山门、过殿、东西配殿及九间楼等建筑。寺前原有玉泉井一口,泉水清冽,被誉为“九边第一泉”,并将此5字雕成匾额,悬挂在山门上。  大召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寺院座北向南,沿中轴线建有牌楼、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配殿、九间楼、厢房等建筑。附属建筑有乃琼庙、家庙等。大召的珍藏品极为丰富,银佛、龙雕、壁画被称为大召“三绝”。银佛即供奉在佛殿内的释迦牟尼像,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银佛之一。此外,大召的各种彩塑、金铜造像、巨幅唐卡、108部甘珠尔经卷,以及宗教活动使用的各种法器、面具等,也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大召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构成了大召独特的“召庙文化”景观。大召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内,蒙古语名“伊克召”,意思为“大庙”,始建于明代,是呼市内最大的黄教寺庙,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设-的寺庙。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过几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僧侣们取消了-的转世规定。  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教寺院。由于召中供奉银制释迦牟尼像,所以当时也称银佛寺。呼和浩特的召庙数不胜数。其中著名的有大召、小召、席力图召、五塔寺召、乌素图召、巧尔其召等。大召有三绝:银佛、龙雕、壁画。  大召,藏传佛教寺庙,是呼和浩特地区乃至内蒙古地区目前保存最完整、影响最广的寺院之一。又称“银佛寺”0三世曾在此主持了银佛的“开光法会”。大召始建于1578年(明万历六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其建筑从南到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经堂,佛殿,九间楼以及东西配殿组成,是呼和浩特市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  大召寺院建筑考究,大殿是常见的藏汉式-庙形制,其余部分则是依照传统中式庙宇的式样而建,大殿内供奉有一座银铸佛像,所以又有“银佛寺”之称。大召内还收藏有众多的文物,是研究蒙古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蒙牛工业旅游区

蒙牛工业旅游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999年8月,随着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一片荒地上成立,内蒙古旅游业又增加了一个亮点—工业旅游。通过在生产车间设计参观通道等方式展示蒙牛牛奶、冰淇淋、酸奶、奶酪、奶粉等消费者所喜爱的产品的生产、加工到成品的全线生产流程,从而展现蒙牛企业文化,让广大的消费者了解蒙牛,信任蒙牛,热爱蒙牛。  蒙牛工业旅游区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已建成亚洲最大的冰淇淋生产线。蒙牛液态奶生产线和企业文化对游客最有吸引力。建有全封闭游览通道,有专职导游负责游客的接待、讲解和管理工作。  旅游区先后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调研)基地、自治区优秀旅游景区、呼和浩特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工农业旅游十大影响力品牌、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十大先进单位(见下图)。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习-、李克强、-、李源潮等国家领导人均来公司视察。2004年8月2日,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孙钢来公司,为蒙牛工业旅游“把脉”。2004年,公司策划并开展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旅游活动——“体味自然之旅,蒙牛邀你草原游”万人游活动,取得了空前的成功。2005年蒙牛工业旅游在国家,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各级政府以及全国乃至世界广大消费者的关心下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为了做好游客接待工作,公司最初设总裁办公室综合管理部接待处,设3名员工,主要以政府视察、投资考察等接待工作为主,随着公司的知名度的提升,2003年成立了蒙牛公司旅游部,拥有数十名员工,蒙牛工业旅游逐渐走向专业化道路,接待游客能力达50多万人次,并在2009年更名为旅游接待中心,建成了一支具有高素质的讲解接待队伍,拥有英汉、蒙汉等双语讲解员,接待外宾的能力得到政府外办及外宾的一致认可。  开放时间:上午9:00至12:00,下午14:00至16:00  停车场信息:内蒙古蒙牛工业旅游区设有自己专用停车场,面积3万多平方米,管理规范,设施齐备。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昭君博物院

昭君博物院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昭君博物院地处呼和浩特市南郊,是由王昭君墓及其一系列纪念建筑设施组成,占地面积205亩,是国家4A级景区。  王昭君墓,蒙古语称为特木尔乌儿虎,意为“铁垒”,文献记载亦称“青冢”,从唐代开始有明确记载。据考证,它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高达33米,底面积13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象征民族团结、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丰碑。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汉时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兴山县)。公元前37年,王昭君被选入后宫,为汉元帝待诏。公元前33年,在汉匈两族人民迫切要求民族和好的形势下,王昭君自愿请行出嫁匈奴,做了单于的阏氏,促使了汉匈两族之间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相处。在中国历史上,王昭君是一位献身于中华民族友好事业的伟大女性。在民间百姓中,昭君是美的化身。数千年来,她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咏唱昭君、抒发情感的诗文、歌词、绘画、戏曲更是多不胜数,形成了千古流传的“昭君文化”。  从昭君博物院南门进入院内,沿着380米长的神道,神道两侧依次排列十二对石像生,它们是由出土的匈奴动物金丝牌,按比例放大雕刻而成,这些动物都与匈奴人生活息息相关,它们静静地守护着王昭君墓。神道两边分别建有对称的四个标志性建筑,东侧从南到北建有汉式建筑:和亲园和昭君故里纪念馆,反映了王昭君出塞所代表的汉文化;西侧从南到北建有:匈奴文化博物馆和单于大帐,都为北方少数民族典型的穹庐式建筑,展示了匈奴民族的草原文化特色。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和亲文化纪念设施。  昭君博物院的建设,从陈列所展示的手段和内容,都充分体现了昭君出塞、胡汉和亲、民族团结这一主题。匈奴博物馆,这是目前我国第一座全面反映匈奴历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陈列三方面内容,匈奴历史、昭君出塞历史、昭君民俗艺术陈列。通过这些陈列让广大游客详细了解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从而对胡汉和亲所形成的昭君文化有一个深刻体会。  墓体前以神道上的胡汉和亲铜像为中心,外侧各竖立一座汉式墓表,内侧各竖立一柱匈奴鹿石,他们以两种不同的艺术造型,旨在表明墓主人的身份。墓表,位于墓体前东西两侧,表示墓主人身份的小型建筑,高约9.3米,重约45吨,汉墓前典型标志性建筑。汉墓文化与匈奴石像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墓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单于大帐演出《王昭君》和《昭君情缘》两部实景舞蹈剧,分别以不同的锲入点和表现形式,以昭君出塞民族团结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汉匈民族友好相处的历史画面,同时从一个侧面为广大游客展示了匈奴历史文化的底蕴,舞蹈剧以直观艺术的形成,大大拓宽了昭君文化的外延和表现手段。和亲园一楼演奏的编钟乐器,以汉代宫延音乐和昭君出塞剧目为主题,表现了昭君家乡汉文化的艺术魅力,同《昭君情缘》所表现的匈奴文化一起,成为反映昭君文化两种风格独特的文艺表现形式。2013年,李玉刚为其编导主演的大型诗意舞台剧《昭君出塞》特来到昭君博物院采风,并与昭君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们探讨剧本,采纳建议。这部由梅帅元、叶锦添、方文山等一流大师为其保驾护航的精良之作于2015年4月在北京保利大剧院上演,好评如潮。在这部史诗级剧作中,李玉刚倾情演绎了为家国和平、民族融合远走塞外、一生壮烈的传奇女性王昭君。  青冢藏墨,建筑面积为430m2,仿清代勾连式风格,主要陈列解放后社会各界人士歌咏昭君的书画作品。墨宝中最著名的要数董必武的题诗了,1963年10月,前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同志视察昭君墓时写下了一首讴歌民族团结的绝句: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谒昭君墓》  作为呼和浩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区——昭君博物院,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游客了解内蒙古、了解呼和浩特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场所,景区游客始终保持在年50万人左右。并且先后接待过习-、-、胡锦涛等15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大批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扩大了知名度,有力的宣传了内蒙古,宣传了呼和浩特,为我区和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曲琵琶弹至今,昭君千古墓犹新”。昭君文化源渊流长、博大精深。正如现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的赞美:“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今天的昭君墓,不仅有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还有鸟语花香的自然景致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其诗情画意,令人流连。宛如北方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名扬世界的旅游胜地。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昭君博物院 昭君博物院 昭君墓 昭君墓 昭君墓 昭君墓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新城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海拉尔东路街道 大青山太伟运动休闲度假村 内蒙古博物院 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 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 内蒙古赛马场 大窑遗址 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 清固伦恪靖公主府博物馆 清公主府 呼和浩特市博物馆 蒙元文化博物馆
锡林路街道 大青山太伟运动休闲度假村 内蒙古博物院 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 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 内蒙古赛马场 大窑遗址 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 清固伦恪靖公主府博物馆 清公主府 呼和浩特市博物馆 蒙元文化博物馆
中山东路街道 多松年 (1905~1927) 大青山太伟运动休闲度假村 内蒙古博物院 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 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 内蒙古赛马场 大窑遗址 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 清固伦恪靖公主府博物馆 清公主府 呼和浩特市博物馆 蒙元文化博物馆
东街街道 多松年 (1905~1927) 大青山太伟运动休闲度假村 内蒙古博物院 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 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 内蒙古赛马场 大窑遗址 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 清固伦恪靖公主府博物馆 清公主府 呼和浩特市博物馆 蒙元文化博物馆
西街街道 多松年 (1905~1927) 大青山太伟运动休闲度假村 内蒙古博物院 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 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 内蒙古赛马场 大窑遗址 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 清固伦恪靖公主府博物馆 清公主府 呼和浩特市博物馆 蒙元文化博物馆
东风路街道 多松年 (1905~1927) 大青山太伟运动休闲度假村 内蒙古博物院 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 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 内蒙古赛马场 大窑遗址 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 清固伦恪靖公主府博物馆 清公主府 呼和浩特市博物馆 蒙元文化博物馆
迎新路街道 大青山太伟运动休闲度假村 内蒙古博物院 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 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 内蒙古赛马场 大窑遗址 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 清固伦恪靖公主府博物馆 清公主府 呼和浩特市博物馆 蒙元文化博物馆
成吉思汗大街街道 大青山太伟运动休闲度假村 内蒙古博物院 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 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 内蒙古赛马场 大窑遗址 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 清固伦恪靖公主府博物馆 清公主府 呼和浩特市博物馆 蒙元文化博物馆
保合少镇 多松年 (1905~1927) 大青山太伟运动休闲度假村 内蒙古博物院 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 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 内蒙古赛马场 大窑遗址 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 清固伦恪靖公主府博物馆 清公主府 呼和浩特市博物馆 蒙元文化博物馆

新城区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