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 >> 宾阳县

宾阳县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昆仑关旅游风景区

昆仑关旅游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昆仑关位于南宁市东北方59公里处,昆仑山东侧,它是邕柳(南宁-柳州)、邕梧(南宁-梧州)公路必经的隘口、昆仑山巍峨峻险,谷深坡陡,地势险要,是南宁东北面的自然屏障,有“南方天险”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发生过9次战役,最大而且十分惨烈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昆仑关之战”。

宾阳白鹤观竹海旅游度假区

宾阳白鹤观竹海旅游度假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白鹤观是古宾州著名八景之一,始建于宋代,已有近千年历史,曾为宾州本埠佛道香火最旺处。胜地群峰叠翠,山体环状起伏,前列龟象形胜,后叠鹤岭梅冈,幽谷泉鸣,溪流飞瀑,鸟语花香,自古是道徒修身养性、炼丹辟谷的风水宝地,也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游玩的旅游胜地。重建扩建后的白鹤观殿堂宏伟,气势壮观,实为祈福纳祥、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白鹤观竹海生态旅游度假区以千年古庙白鹤观为核心,以中华道文化、竹文化为主题,建设中华道文化艺术、中华竹文化艺术、山水观光游览、竹海游乐、会议休闲养生度假等功能区,以道观、竹海、山泉、水库、峡谷、瀑布和民俗旅游为载体,打造广西最大的以中华道文化体验、竹海生态旅游、会议休闲养生度假、竹海探险探秘、户外训练、登山、水上娱乐、竹文化艺术科考体验、竹食文化等为主要特色的大型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  门票·开放时间:  30元。  特殊人群:A.免费政策:身高1.2米以下儿童免票;  B.优惠政策:身高1.2—1.4米的儿童购儿童票。8:30—17:30。  交通概况:  ①白鹤观竹海生态旅游度假区离南宁90公里,一个小时的车程。离宾阳县城8公里。县城有公车及轻便三轮车往返白鹤观景区。 ②外地游客可先到宾阳县城转车前往。宾阳县城距南宁市80公里,距贵港市80公里,距柳州市150公里。南宁金桥客运站、贵港汽车总站、柳州汽车总站每天7:00——19:00有开往宾阳县城的直达快班。  ③南宁方向的自驾车游客可沿南(南宁)梧(梧州)二级公路前往宾阳县城。走南(南宁)柳(柳州)高速的自驾车游客可在古辣出口下走横(横县)宾(宾阳)二级公路18公里直达白鹤观景区。

蔡氏古宅建筑群

蔡氏古宅建筑群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蔡氏古宅建筑群  蔡氏古宅建筑群,它处于宾阳县古辣镇蔡村的中心,古宅群始建于何时已难于考究,最古老的建筑在清代咸丰九年(1859年)毁于兵燹,现存最老的建筑为清代举人蔡凌霄于咸丰九年后重修。  蔡氏古宅分为“老屋”和“新屋”两部分共三处。三处建筑群均为三进式青砖瓦房,占地共约5000多平方米,正厅最高,二厅、三厅渐次递减,蔡氏古宅颇有深宅大院气派。“新屋”部分的建筑,严整的对称艺术显得尤为突出,更体现出屋宇的庄严与威势。院内地面用大青石或青砖铺就,主道和非主道的铺设有等级差别。屋上有雕梁画栋,门窗饰以“福禄寿”等篆文图案,前门亦有山水画及篆文书法,整座建筑很富有艺术性,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较高的旅游和欣赏价值。

昆仑关古战场

  昆仑关古战场  昆仑关位于宾阳县城十九公里处,与邕宁县交界的昆仑山峡。此关周围五十多里,层峦叠嶂,苍峰似海,群山环抱,绵亘相偎,中通隘道,雄关横锁,素称天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发生十次屯兵和战争,古今墨客名人游至亦多为之吟咏。  昆仑关相传于秦代尉屠睢征服岭南后,为运粮交通方便所建。据查有文字记载的,昆仑关是"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垒石为关"。时曰"南雄关",至宋时改名"昆仑关",明崇祯十二年(1640年),关门上始刻上"昆仑关"三个大字。宋皇佑四年(1052年),广源州首领侬智高攻占邕州,继而攻占宾、横、桂等州,踞昆仑关以自雄。时广西兵马钤辖陈曙领兵八千与之于关作战,陈曙损兵二千大败。皇佑五年(1053年),枢密副使狄青领兵三万于宾州,佯令休整十日,筹备粮草,以示军未即进。并于佯令之次夜(正月元宵夜)张灯结彩,置酒席大宴宾客。"漏下二鼓,青入内令孙元规代主席,将校候青出未敢退。"三鼓,即整军骑突袭,"迟明忽报青度昆仑关矣"。"贼遂大败,驰骑追捕,斩道二千二百,贼之谋主黄师宓、侬建忠等腹心爪牙没干阵者五十七人","智高焚营而遁","翌日分兵追贼,几歼焉,得尸三千二百筑为景观。有于贼尸中得衣金龙衣者,众以为智高也。青曰:宁失智高,不敢欺朝廷。二月丙子班师。"  宋朝陶弼作题"早登昆仑望戍兵北归",诗曰:  春风归未得,默坐废台间,  居易衷肠结,安仁两鬓斑,  峰冲新叶去,燕引旧雏还,  帐下谁更戍,旌旗出乱山。  明李东阳亦题:  昆仑关头战骨枯,龙衣染血红模糊,  军中喧言老侬死,不捉彼侬焉有此,  君不见,汉王一赦军中守,武将纷纷皆藉口。  "上元三鼓夺昆仑",是狄青南征决胜之捷,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近代抗日战争时期,昆仑关发生了一场规模更加宏大的争夺战--昆仑关战役。  1939年11月15日,日本侵略军在安藤利吉的指挥下,出动10万余兵力,100余架飞机,50余艘舰艇,进犯钦州、北海、防城,发动了桂南战役,妄图截断我桂越国际交通线。日军攻陷南宁后,即由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领重兵据占昆仑关。-政府则由桂林行营主任陆军一级上将白崇禧为总指挥,第五军中将军长杜聿明为副总指挥,调兵四十万,以昆仑关为主战场,从当年12月18日至31日,与日军鏖战,毙中村正雄及其以下将士5000余人,取得大捷,克复昆仑关,并进逼南宁。后因日军大力增兵,偷袭甘棠防线,昆仑关复告失守。战后,-第三十八集团军第五军派工兵连到昆仑山上建立第五军抗战阵亡将士墓、纪念塔、牌坊等建筑物。  第五军抗战阵亡将士墓建在昆仑山(原名太保山)上,山的南面建有331级花岗岩石阶,台阶前是一个三门四柱的牌坊。牌坊中门前后横额都写着:"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志墓园",中门左右两柱正面分别刻着"芳烈长流为国家尽忠民族尽孝;英豪继起倍抗战必胜建国必成"蒋中正的题联。背面则分别为于右任题联:"昆仑关下英雄记,革命军前金石光"。牌坊东西门外柱正面分别是村聿明题:"血花飞舞苦战兼旬攻克昆仑寒敌胆,华表巍峨扬威万里待清倭寇慰忠魂",背面是顾祝同题联:"战绩令人怀壮烈,国殤为鬼亦雄奇"。东西两门的正背横批分别铭刻有徐永昌、张发奎等人的题词。  沿花岗岩石阶拾级而上,至山顶便是纪念塔,它座北朝南,高10余米,分上中下三层。塔的上层呈三刃剑状直指蓝天,每侧剑面顶端都刻有-党徽,接着刻着"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十七个大字,落款"杜聿明题"。塔的中层比上层略大,建成六面。正南面左上侧书"昆仑关战役阵亡纪念"一行小字,中书"碧血千秋"四个大字,左下落款"蒋中正。东南面是白崇禧所撰的碑文。东北面是何应钦题"气塞苍冥",西南面是李济琛所撰的碑文。西北和正北两面则无题字。塔的下层为塔基。纪念塔的北面建有三座平台型阵亡将士墓,各树一大型长方碑石,分别篆刻着荣誉第一师、第十二师、军直单位阵亡将士的名字。在纪念塔东北约半里宋代昆仑台旧址,建有一座六角石亭,亭内竖有杜聿明撰写的碑记,备载奋战经过。  山的北面亦建有牌坊,牌坊正背两面分别有张治中、陈诚所题横批"不朽是为"和"气壮山河",牌柱正背两分别有黄旭初和林蔚的题联:"编成战史勋名重,合葬雄关俎豆新"、"百战尚留苌氏血,九攻更轶狄青勋"。  杜聿明在夺回昆仑关后不久即写绝句一首,借以抒怀:  北海风建骑道士,昆仑月葬太和魂。  扶桑万里樱花节,夜两千家数泪痕。  昆仑关收复后不久,田汉先生由五十四军陈烈军陪同长到宾阳慰问,并视察了昆仑关,回来后,他写下"咏昆仑关之战",诗云:  一树桃花惨淡红,雄关阳塞驿楼空。  倭师几处留残垒,汉帜依然卷大风。  女山头奇石耸,特丹岭上阵云浓。  莫云南向输形势,枢相当年立战功。  昆仑啊!昆仑,巍巍的雄关,记载着历史的沧桑。

宾阳龙岩山

  龙岩山,座落在黎塘镇城区东北角,占地面积130亩,乃集游览、休闲、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园林文化公园。距县城35公里,距南宁102公里。  龙岩山,高164米(海拔),呈东西走向,西高东低,风景秀丽,林木苍翠。岩洞高10余米。洞口尤如一条困倦欲睡,打着哈哈的巨龙嘴。龙口前面300米处,有一绣球状的龙珠山。两山对峙,呈现出一条巨龙戏珠。山后有石阶直达山顶。站在山顶,黎塘城镇、工厂、农村、市容新貌和广西第二大铁路编组站——黎塘站,湘桂铁路,黎湛铁路,黎钦铁路尽收眼底。龙岩洞内从岩壁之下涌出一泓清泉汇成“龙潭”(与地下河相通),温度宜人,冬暖夏凉。洞中设有浪漫舞厅,溜冰场等,景色奇特,具有喀斯特洞式娱乐城。  这里有可供游人居住、娱乐一体的综合大楼;有供香客求愿合拾的龙岩寺;有健身解暑的游泳池。如你和佛家有缘,可每天清晨5点半或下午四点在寺内听佛家子弟念经。从龙岩寺向东走,曲经悠长,绿荫成行。路未尽处,有一尊9米高的大佛塑身,正含笑待你还愿呢!再向东走,有迷你的菩萨洞,洞长600多米,贯穿整个龙岩山,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洞内温度常年保持在摄氏20℃左右。1996年开发,内景点有仙人石鼓、桃林仙境、海底龙宫、群仙聚会、花山壁画,壮乡景色等20多上,整个洞府道窄厅宽,勾曲穿漏,钟乳石笋、石柱千奇百异、纵横交错,形象逼真,琳琅满目。一尊尊造型大小不一的菩萨形石身栩栩如生,如你是初婚夫妇,轻拍洞内孪生石鼓,你会生下一对令人羡慕的龙凤胎。当你走遍各个景点,都是色彩缤纷,瑰丽多姿,令你心旷神怡,留连忘返。常有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日本等游客前来观光,还有国内著名诗人、作家、记者也为龙岩山留下赞美的墨迹。  提起龙岩山,还有二个古老美丽的不同传说:  古人传说一,黎塘镇有一个聪明美丽的壮族姑娘,她心灵手巧,是个织锦刺绣的好手。一年,她精心刺绣了一个丝光闪闪,美丽绝纶的红绣球,打算献给她的心上人。但是,这个绣球刚绣好便被一条从镇龙山(黎塘圩东南14公里处海拔1170米)飞来的游龙发现了,很想得到这个绣球。于是游龙趁一个月黑星暗的夜晚,卷起一阵人睁不开眼的狂风飞到了人间,把这姑娘的美丽的红绣球偷走了。游龙得到了绣球后,十分高兴,为了报答这个织绣球的姑娘,便在半空中翩翩起舞。它时而翻腾,吞云吐雾,时而直冲云霄,口吐红霞,时而直逼地面,风声狂呼。当地人民群众,纷纷出门观看,烧香点烛,以图保佑平安,六畜兴旺。  游龙一连狂舞了三天三夜,到了第四天,东方吐出鱼肚白的时候,已精疲力尽,昏昏欲睡,无精打彩地跌落在地上,口张大嘴直喘粗气,把红绣球飞落出数百米外。此时,从东方喷射出万道金光,整个天空万里无云,霞光万丈,红太阳冉冉升起,游龙再也飞不起来了。于是变成了一座石山,就是现在的龙岩山,红绣球也变成了一座小园石山,就是现在的龙珠山。  后来,当地人民为了纪念游龙,就在龙口处建了一座古香古色的龙岩寺。  古人传说二,黎塘圩东北隅穴居一老妪,寡面患。一日,妪途遇一断尾幼蛇,怜之,怀而归。自此相依为命,百般呵护。期年,蛇蜕化为金龙,妪无疾而终,龙哀伤不已,掘墓而葬。越年清明,金龙挟风雨还,盗九天玉液琼浆祭妪,墓前顾盼留连,年年如是。日久天长化为一山。即龙珠山为妪墓地,龙岩山为金蛇化身!  近年,在龙岩山投资50多万元在山顶、山尾建造两座仿古亭,在山北面完成了一个全国最大的单体“龙”字书法石刻和一批以“龙”字为主题的小型书法石刻。  现在,已发展成佛教旅游,扩建及配套了一系列寺庙建筑;发展摩崖,山石刻、石雕、雕塑;开发洞内8个大小喀期特山洞;建造石碑林;发展景观植物园艺业;扩大人工造景等。  龙岩,是游人不思归的桃园仙境。  龙岩有灵,当化金龙,挟宾阳与世腾飞!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南宁市宾阳县黎塘镇城区东北角

回风塔

回风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回风塔  回风塔位于宾阳县芦圩镇新模村的合岭山之巅,距县城约5公里,人称合岭塔,又因靠近大模村,也叫大模塔,与大桥镇的秀峰塔一起,称为宾阳县两大古塔。  回风塔为一座由青砖砌成的七层宝塔,清光绪二年(1876年),由知州叶茂松倡建,距今已一百二十多年。宝塔高23.3米,底径4米,呈八棱锥体状直指苍穹。每层塔檐外伸,略为上翘,造型古雅,檐下饰有各种图案。塔顶的八个檐角各挂一个铜铃,风吹铃响,清脆动听。清南海张中武题书"回风塔"三个大字刻于塔门之上,塔门两侧为宝塔建成时知州叶茂松题书石刻"秀气凌云天上星辰俱动,祥光耀日人间将相迭兴"。民国十三年(1924年),塔顶被雷电击崩一角,后经县知事陆之璜、朱璠熙先后拨款补修,才恢复旧貌。  关于回风塔的修建,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不同传说。人们传为:宾阳文化发达,人才辈出,学士思想兴起。凡到宾阳来做官的人,做了一年半载,就被宾阳人告倒而辞官而归。有一次一个从外地来宾阳做官的人,想治理宾阳,坐稳官位,就请地理先生探看宾阳的风水,看到州城南面的南山顶尖尖突起,形似一杆笔,便认为宾阳之所以读书子弟多,学风浓厚,人才众多,是由于州城南面的南山是一文笔峰之故。州民文笔锋利,告官必倒,县官信以为真,于是派差役削平南山顶,削平之后为了使城东合岭与南山等重相称,便在合岭山巅建一个塔镇住,这样外地-才能镇住久留。这种传说有否有依据,已无从考证。但回风塔的得名,确与培育人才有关。名曰:"回风塔",是取"挽回狂澜,振兴文风"之意。当时,堪舆家认为:"依据州之城地,回龙顾祖,坐坎向离,前之南山,名为日峰高照,后之大河,谓月小湾环,坐空朝满,势成横局。但自西而南诸山联络,无有比配,虽幸四面大开平阳,猶必建塔寅甲者,盖以天地无全功,藉以力补之,使其有配也"。意为宾阳地理形势欠缺,需要人工补缺,才完善其美。知府叶茂松遂采纳其意见,即筹资在合岭之巅建塔,以培补风水。民国十三年(1924)塔顶被雷电击坏,宾州知事陆之璜筹资补修后,他写了《补修回风塔记》,文中称:"吾邑东廓,有合岭焉,西南诸水,奔赴其下,乡前辈特于岭巅建危塔,以镇之,名曰回风塔,盖取挽回狂澜,振兴文风之意也……虽风水之说,渺不可稽,而山川钟毓,实产英豪,信有征矣。他日灵异秀发,人才蔚起,为国柱石,以光邑乘,是所望于来者。嗟呼!天地缺陷,往往藉人力以干旋,又岂独斯塔已哉!"知州叶茂松在塔门的题联和邑人蒙恩涵题的诗:"而今被却天工阙,代有贤才巩固基",也道出了建塔的用意。  对于宝塔修建,民间传说认为县官平南山是砍掉县民之笔杆,这至少也说明县民希望文化发达,人才辈出。而从塔之得名、叶茂松的题联,也透出州官"振兴文风"、"将相迭兴"的愿望。官民都有相同的期望,而官民的说法却大相庭径,究竟为什么?迷信思想作怪?除此之外,巍巍的宝塔作为历史的见证,也许会告诉你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  回风塔不但建筑雄伟,而且景色优美,塔的四周是一片空地,长满绿茵茵的青草,稍远处,苍林翠竹繁茂,各种无名野花散发出沁人肺腑的芳香。正由于此,该塔吸引了县外不少游人,一些骚人墨客,为此吟诗作文。县人蒙恩涵游塔曾题诗云:"沧海横流一柱支,浮屠遥望壮威仪。淋漓气势如椽笔,摇曳花枝入碧池。四面云山皆画本,半江风月诗塔词。而今补却天工阙,代有人才巩国基。"  回风塔自建塔以来,也历尽了人间沧桑,风雨侵剥,日就朽坏。一九二四年,因为雷电所击,崩塌了一角,县知事陆之璜,朱番熙,承县之父老乡民之意见,先后拨款补修,经几个月修整,恢复了它的原样。一九四四年,日寇第二次侵入宾阳,在塔内建碉堡设据点,以扼邕柳公路之咽喉,致使塔门崩坏。以后,随着时间推移,人为破坏,日趋严重。1987年,县人民政府拨款七千元修复,恢复了它的原貌。

思恩府科试院

  思恩府科试院  思恩府科试院,座落于宾阳县职业高中内、后山脚下,现为学校的琴房和美术室,是目前广西保存得比较完整的近代科试院。  思恩府试院为砖木结构的传统中式建筑,坐西北向东南,前后三座,左右两边有包厢。正中三座主体建筑宽各15米,前座深8.4米,中座深7米,后座深7.5米。左右包厢各宽32米,深41米。前座和中座之间天井两旁各有一月门通向包厢,前座大门外廊两侧各有一个拱门,中座后廊两边各有一拱门通向走廊。两边包厢走廊有十根圆柱,其余为方柱。从柱头基礅的石刻和房屋的建构形式,都可以看到传统中式建筑的风格。试院分监考官殿、陪考老师房以及共有2400间封闭式考房的"试棚"。监考官殿立于"试棚"前面,分前殿、中殿和后殿,居高临下,对"试棚"一目了然。殿的左右设有廊室,每侧九间为考官憩室。陪考老师房在殿的正右方10米开外,各种设施的配套比较齐全。身居其中,仿佛又看到当年科试时,神情严肃的考官和那些皱着眉头冥想苦想的考生,而青砖、碧瓦、石阶给整个试院增添了几许古朴和肃穆。  思恩府试院原以右江道行署改建,年月无考。至清乾隆六年(1741年),知州宋允升以试院倾圯详请重建。八年(1743年)知州阮维章,二十五年(1760年)知州徐尚忠,二十六年(1761年)知府梁居震先后补修。之后六十五年,只是在遇岁科考试之前稍作检漏修缮,未作大修,至道光六年(1826年),知府李彦章率先捐金,武(鸣)、宾(阳)、上(林)、迁(江)四邑士民争出财力,大修扩建。咸丰八年(1858年)世乱而毁于寇。同治四年(1862年),知府熊寿山与邑绅陆生兰、蒋承周等筹款重建,规模如旧。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兴办学堂,即就试院创办"思恩府中学堂",后改为"宾上迁中学"。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为广西省立第十二中学(即今宾阳中学前身)。  据资料记载,思恩府试院"三年两试"以及"科考、岁考",应试生员即驻考于此。知府考核宾、上、迁三县之士亦以试院就考。试院原有试棚仅1200间,随着教育兴起,人们科举求官心切,应试生员倍增,试棚已不能满足应考所需。知州李彦章于道光六年(1826年)大修扩建后,试院占地面积和试棚都比以前增加了一倍,规模如此宏大,足居广西之首。远到十二土司,近若十五屯所之生员,纷纷聚此应考,可见当时思恩府试院在广西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存遗址对研究清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有重要的价值。

宾阳蔡氏书香古宅

  宾阳县古辣镇蔡氏书香古宅旅游景区是目前广西南宁市唯一家以古建筑、古文化和现代农业相结合为主要特色的旅游示范区。景区主要以古建筑、古聚落文化、民俗风情、农业观光为主要吸引物,开展了农家乐接待和乡村旅游活动,是自驾车游的理想目的地。  蔡氏书香古宅景区古宅群始建于何时已无可考证,最古老的建筑在清朝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毁于兵燹。现存最老的建筑为清代举人蔡凌霄于咸丰九年后重修。  蔡氏书香古宅群占地近7万平方米,大小房屋180多间。主体建筑均分为正厅、二厅、三厅,正厅最高,二厅、三厅渐次递减,体现正殿至高无上的地位;各厅室之间左右均有首廊连接,中间有天井,形成“四水归堂”的建筑格局,体现“四方聚财”的民间建筑理念。外围四面绕以包廊,形成抱护之势。包廊的后面两角,各设有一个高高的炮楼,守护者在此可了望村内外的动静。村庄外围建有三合土围墙,围墙开有便于放枪的“枪眼”,围墙外是护村的池溏。从整个格局看,蔡氏古宅颇有深宅大院气派。整个建筑严整的对称艺术显得尤为突出,更体现屋宇的庄严与威势。院内地面用大青石或青砖铺就,主道和非主道的铺法有等级差别。屋上有雕梁画栋,门窗饰以“福禄寿”等篆文图案,前门亦有山水及篆文书法,整座建筑很富艺术性,体现出浓厚的文化底蕴,可为研究本地清代民居的一个典型的活样板。  蔡氏家族崇尚儒家文化,设有蔡氏书院长年供奉着孔圣人雕像,蔡氏家族自古有极其严格而近乎残酷的私塾教育,几百年蔡村代有才人出。另外,蔡氏家族500多人,其中90岁高龄的老人有8人,80岁以上的老人有10多人。这一长寿现象值得我们去探究,是蔡氏家族一脉相承的长寿基因,还是当地饮食传统的作用或是古宅特有的灵光宝气的保佑?蔡氏古宅留给我们的是神秘而无尽的遐想。最令人唏嘘不已的是,一个家族,几百年书香不绝而脉脉相传,靠的是一种什么精神来支撑着?这恐怕不是封建社会一句“学而优则仕”所能概括得了的。  景区地址:南宁市宾阳县古辣镇蔡村

宾阳炮龙老庙

宾阳炮龙老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炮龙老庙是位于宾阳县卢圩镇的老城区中心一个庙宇,占地十几亩,是古代传统用来祭祀的地方。也是现今县城的各地的人每年正月十五到庙里进行祈福、祈求来年的丰收等活动地点。庙里供奉着财神,八仙等神仙神像。  宾阳炮龙老庙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该庙原名叫三皇庙。光绪13年重修。内设皇帝、神农、伏羲神像。由于各种原因,古色古香的老庙由原来的2000多平方米、变为仅剩200平方米的一间砖瓦建筑。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晚,宾州城都舞炮龙,三皇庙因其历史长久,在民众心目中具有神圣的位置,故几百年来,宾州城南老城区的七八条街道的炮龙均汇集该庙进行“开光”,数量由七八条增至20多条。因此,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民众前来观看“开光”,各路媒体也到此抢拍炮龙“开光”盛况。  由于窄小的老庙难以容纳庞大的开光队伍和众多记者、游人。为了弘扬炮龙文化、发展旅游业、解决炮龙老庙由于窄小拥挤潜在的安全隐患问题,2007年,宾阳县民间炮龙老庙由于窄小拥挤潜在的安全隐患问题,2007年,宾阳县民间炮龙艺术协会牵头,发动民众募捐,着手进行炮龙老庙的重建工作。该庙于2007年11月17日正式动工,至2008年10月30日完工“开光”使用,三皇庙因有众多炮龙荟萃“开光”,故被民众称为炮龙老庙。2008年重建“开光”后首次挂在“炮龙老庙”的牌匾,成为宾阳炮龙文化象征建筑和地标建筑。此庙为钢混结构,高三层、面积630平方米,庙前广场面积1500平方米,总造价140多万元。2009年,炮龙老庙成为“宾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  景区地址:南宁市宾阳县卢圩镇中和路

情人谷风景区

  情人谷风景区  情人谷风景区(又名相思潭)位于宾阳县黎塘镇东南面三叉水库及水源峡谷。距镇城区约13公里,距南梧二级公路黎塘段只有2至3公里,从桂海高速公路王灵路口处到风景区也只有17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景区山清水秀,自然风光旖旎醉人。情人谷全长约8公里,沿峡谷蜿蜒而上,其景致逐层升起,自然形成四个主要景区。  (1)情人湖景区。三面环山,水质清净,青松翠竹倒映其间,湖面碧波荡漾,波光粼粼,宛如一面巨大的明镜嵌于青山绿野之中,是游览、游泳、垂钓的好地方。  (2)石潭景区。位于情人谷中部,全长约1公里,山谷溪流曲折回旋,水声潺潺,瀑布直泻深潭,轰轰作响,沿途有大小石潭10多个,潭水清绿幽深,冬暖夏凉。潭边怪石嶙峋,形态各异,有的潭边一块石板可容一百多人。身置其中,宛若仙境,令人流连忘返。  (3)峡壁景区。悬崖峭壁,长100米,宽10米,高达数十米,垂直若切,气势磅礴,峭壁间杂树丛生,藤条倒垂,宛若万蛇蠕动,与谷底石潭流水相映相对,更显得雄险而幽深。  (4)瀑布景区。景区由四、五条大小瀑布组成,总落差约60米,瀑布一个接一个,弯来曲去,飞瀑而下,极为壮观。

宾阳传统工艺陈列馆

  宾阳县古为百粤之地,夏至周为荆州地,秦朝属桂林郡。自公元111年始建领方县治,至今县行政建制历经2100多年。几千年来,繁衍生息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汇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创新的精神,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宾阳传统工艺品则是反映宾阳历代历史文化背景的实物标本,它见证了宾阳历代能工巧匠努力探索勤劳创新所形成的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它使宾阳成为广西传统手工艺较发达的县份之一。  宾阳传统工艺陈列馆位于宾阳县城城北古宾州府衙内,占地600平方米,是一座古老的砖瓦建筑——这里曾是宋、元、明、清、辛亥、民国等历代府衙所在地。馆内陈列的传统工艺品共有300多件,其中有国家的二级文物6件、三级文物16件,主要包括汉代至今宾阳历代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两部分,工艺精湛,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陈列馆所展示的实物及其图片,体现了宾阳先人所特有的开放、宽容、创新的文化内涵。”宾阳县文体局副局长江家奇说,实物和图片展示的只是一个侧面,要真正挖掘、保护和传承宾阳县传统手工艺、乃至全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一个博物馆。  景区地址:宾阳县城北古宾州府衙内

程思远故居

程思远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程思远故居  程思远先生旧居位于宾阳县大桥镇大程村委两岸村,属有宾阳农村民居特色的传统的上下二厅包廊结构,占地约280平方米,建于清朝末期,程思远先生从幼年至青年阶段在此生活了18年。1994年5月至1995年初,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下,程思远先生旧居基本上按原样得以修复,并将征集来的部分照片、著作、资料、物陈列于其中,供人参观。  程思远先生是我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国共两党关系史上的风云人物,为全国人民熟悉,更为广西人民熟识,亲历-的兴衰,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发展和辉煌,一生身居高位而始终襟怀坦荡、热爱祖国、关心家乡。其旧居坐落于一风水“虎地”的“虎背”上,右前方为长年供大程九个自然村4000余人饮用水的阳露清泉。该泉与大桥江上的鹰寨泉为同一地下河脉,泉水清澈,几百年来当地历经无数次极旱季节,而清泉水却长流不息,除满足饮用外,还长年溢出灌溉附近稻田,实为一天然奇泉。从阳露泉往东南方向走100米,便是程思远的祖坟,这卦地周围是一层层叠起的稻田,唯有祖坟稍为突起,古人传说此地属“飞凤饮水”。  程思远 (1908~2005)  程思远(1908年-2005年),广西宾阳人。政治活动家。罗马大学研究生毕业,政治学博士。青年时代投笔从戎。逐步成为桂系的核心人物。他捭阖纵横于蒋介石、李宗仁之间,参与筹划了反蒋、助李宗仁竞选“副总统”、逼蒋下野、与共产党和谈等重大历史事件,在1956年4月到1965年6月的10年间,李宗仁先后五次派程思远到北京,晋谒周恩来总理。程思远两赴欧洲牵线搭桥,为李…… 详细++  程思远 (1908~2005)  程思远(1908年-2005年),广西宾阳人。政治活动家。罗马大学研究生毕业,政治学博士。青年时代投笔从戎。逐步成为桂系的核心人物。他捭阖纵横于蒋介石、李宗仁之间,参与筹划了反蒋、助李宗仁竞选“副总统”、逼蒋下野、与共产党和谈等重大历史事件,在1956年4月到1965年6月的10年间,李宗仁先后五次派程思远到北京,晋谒周恩来总理。程思远两赴欧洲牵线搭桥,为李…… 详细++

宾阳金坑峡

  金坑峡景区距南宁市仅73公里,交通便利,约一个小时车程,景区位于山青水秀的宾阳县陈平乡。  陈平江起源于大妈山、小名山两座山脉。位于南宁市宾阳县陈平乡,距南宁市42公里,是邕江的一条支流。江长37公里,滩险流急,礁石错杂,是广西南部一条典型的惊险刺激式水上漂流线,人称“桂南第一漂”。  陈平江水资源丰富,水质好,无污染,正常流量3-5立方米/秒。游鱼细石,清澈见底,两岸景色秀美,甚为壮观。沿途有古老的水车,垂榕、雷公石、庙宇、金坑峡等景点,江面时宽时窄,江水有缓有急,此起彼伏,险滩落差1.5米以上,令人惊心动魄。  距离陈平漂流3公里处,有风光秀丽的六霞江瀑布,陈平漂流往芦圩方向35公里有昆仑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8公里有思陇凤凰台瀑布、新桥白岩旅游区和清平水库旅游区,40公里有清朝科考遗址思恩府,60公里有邹圩民族村、清水河,15公里有六景高新工业园区。  全程游览时间为两小时,漂流到终点后坐车回起点约需时间30分钟。

芦圩古镇

  介 绍 芦圩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南部,距离南宁市67.5公里,地处宾阳县城,是广西四大古镇之一,是宾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 全镇面积188.04平方公里,其中水田面积73446亩,畚地面积31393亩。总户数42054户,总人口19.0245万人,其中城区人口8.3万,农村人口10.725万。全镇下辖28个村委,16个社区,212个自然村,36个镇直机关单位。镇干部职工95名,村官30名,村街定补干部220名。全镇有中学8所,小学93所,办公教师1316名。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位于宾阳县思陇镇与南宁市兴宁区昆仑镇交界处,博物馆建筑总高23.176米,分地上一层、地下半层,地上一层面积3101平方米,分为序厅、浴血昆仑厅、前厅与缅怀厅等四个展厅和一个待建的多功能厅,并设有接待室和办公管理用房,地下半层,建筑面积452.5平方米,设机房、库房等,博物馆前广场东面设置的“魂兮归来”方尖碑阵,记载着-陆军第五军阵亡约3400名将士共有220个姓氏,博物馆正门外墙的V字型结构,用86吨大理石制成,象征胜利之意,博物馆正面外墙的五幅浅浮雕画像,由广西书画家张达平先生绘画,描述和表达了昆仑关战役的主题场景画面。  思陇镇  思陇镇位于宾阳县西南部,居抗日胜地昆仑关下,与二县一区(武鸣县、上林县、兴宁区)六乡镇(陈平、新桥、昆仑、罗波、巷贤、太平)相邻,距南宁市69公里,距县城20公里,面积173.1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9.8万亩,是典型的山区乡镇。南梧二级公路和宾武公路均途径全镇,是进入华南地区的重要交通干线。全镇共辖15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212个自然村,人口6.3万。…… 详细++

昆仑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亭

  昆仑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亭位于昆仑关宾阳县界一侧,与宾阳、邕宁县界的纪念塔及邕宁县界的凯旋门等组成建筑群,以纪念国军昆仑关抗日阵亡将士。民国29年(1940年)春动土,33年(1944年)落成。纪念亭呈六角形,雕石结构。底座为条石阶级;由6条方柱支撑亭盖,塔顶有石雕葫芦直指苍穹。亭中竖立第五军军长杜聿明撰写的碑文,备载抗日爱国将士是役浴血奋战壮烈殉国的经过。位于邕宁一侧的牌楼,刻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题联。近年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拨款,精心整饰,愈显庄严肃穆,启人缅怀永垂青史的阵亡将士。  杜聿明 (1904~1981)  杜聿明(1904—1981),字光亭,汉族,陕西省米脂县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 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中初露头角,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中尉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 19…… 详细++  蒋介石 (1887~1975)  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祖籍江苏宜兴,生于浙江奉化,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 蒋中…… 详细++  李宗仁 (1891~1969)  李宗仁(1891-1969)广西临桂人,汉族。字德邻。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总负责人。国民党高级将领,军事家,抗日名将,爱国人士。曾任中华民国副总统、代总统。1965年(74岁)从美国返回中国大陆。1969年逝世于北京。 宗仁和白崇禧人称「李白」。二人是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地方军事势力–桂系的中心,多年来一直合作无间。最初二人一同加入孙中山在广州的革命阵营,又…… 详细++  杜聿明 (1904~1981)  杜聿明(1904—1981),字光亭,汉族,陕西省米脂县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 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中初露头角,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中尉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 19…… 详细++  蒋介石 (1887~1975)  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祖籍江苏宜兴,生于浙江奉化,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 蒋中…… 详细++  李宗仁 (1891~1969)  李宗仁(1891-1969)广西临桂人,汉族。字德邻。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总负责人。国民党高级将领,军事家,抗日名将,爱国人士。曾任中华民国副总统、代总统。1965年(74岁)从美国返回中国大陆。1969年逝世于北京。 宗仁和白崇禧人称「李白」。二人是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地方军事势力–桂系的中心,多年来一直合作无间。最初二人一同加入孙中山在广州的革命阵营,又…… 详细++  蒋介石 (1887~1975)  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祖籍江苏宜兴,生于浙江奉化,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 蒋中…… 详细++  李宗仁 (1891~1969)  李宗仁(1891-1969)广西临桂人,汉族。字德邻。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总负责人。国民党高级将领,军事家,抗日名将,爱国人士。曾任中华民国副总统、代总统。1965年(74岁)从美国返回中国大陆。1969年逝世于北京。 宗仁和白崇禧人称「李白」。二人是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地方军事势力–桂系的中心,多年来一直合作无间。最初二人一同加入孙中山在广州的革命阵营,又…… 详细++  李宗仁 (1891~1969)  李宗仁(1891-1969)广西临桂人,汉族。字德邻。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总负责人。国民党高级将领,军事家,抗日名将,爱国人士。曾任中华民国副总统、代总统。1965年(74岁)从美国返回中国大陆。1969年逝世于北京。 宗仁和白崇禧人称「李白」。二人是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地方军事势力–桂系的中心,多年来一直合作无间。最初二人一同加入孙中山在广州的革命阵营,又…… 详细++

宾阳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宾州镇 昆仑关旅游风景区 宾阳白鹤观竹海旅游度假区 蔡氏古宅建筑群 昆仑关古战场 宾阳龙岩山 回风塔 思恩府科试院 宾阳蔡氏书香古宅 宾阳炮龙老庙 情人谷风景区 宾阳传统工艺陈列馆 程思远故居 宾阳金坑峡 芦圩古镇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 昆仑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亭
黎塘镇 昆仑关旅游风景区 宾阳白鹤观竹海旅游度假区 蔡氏古宅建筑群 昆仑关古战场 宾阳龙岩山 回风塔 思恩府科试院 宾阳蔡氏书香古宅 宾阳炮龙老庙 情人谷风景区 宾阳传统工艺陈列馆 程思远故居 宾阳金坑峡 芦圩古镇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 昆仑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亭
甘棠镇 昆仑关旅游风景区 宾阳白鹤观竹海旅游度假区 蔡氏古宅建筑群 昆仑关古战场 宾阳龙岩山 回风塔 思恩府科试院 宾阳蔡氏书香古宅 宾阳炮龙老庙 情人谷风景区 宾阳传统工艺陈列馆 程思远故居 宾阳金坑峡 芦圩古镇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 昆仑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亭
思陇镇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 昆仑关旅游风景区 宾阳白鹤观竹海旅游度假区 蔡氏古宅建筑群 昆仑关古战场 宾阳龙岩山 回风塔 思恩府科试院 宾阳蔡氏书香古宅 宾阳炮龙老庙 情人谷风景区 宾阳传统工艺陈列馆 程思远故居 宾阳金坑峡 芦圩古镇
新桥镇 昆仑关旅游风景区 宾阳白鹤观竹海旅游度假区 蔡氏古宅建筑群 昆仑关古战场 宾阳龙岩山 回风塔 思恩府科试院 宾阳蔡氏书香古宅 宾阳炮龙老庙 情人谷风景区 宾阳传统工艺陈列馆 程思远故居 宾阳金坑峡 芦圩古镇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 昆仑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亭
新圩镇 昆仑关旅游风景区 宾阳白鹤观竹海旅游度假区 蔡氏古宅建筑群 昆仑关古战场 宾阳龙岩山 回风塔 思恩府科试院 宾阳蔡氏书香古宅 宾阳炮龙老庙 情人谷风景区 宾阳传统工艺陈列馆 程思远故居 宾阳金坑峡 芦圩古镇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 昆仑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亭
邹圩镇 昆仑关旅游风景区 宾阳白鹤观竹海旅游度假区 蔡氏古宅建筑群 昆仑关古战场 宾阳龙岩山 回风塔 思恩府科试院 宾阳蔡氏书香古宅 宾阳炮龙老庙 情人谷风景区 宾阳传统工艺陈列馆 程思远故居 宾阳金坑峡 芦圩古镇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 昆仑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亭
大桥镇 昆仑关旅游风景区 宾阳白鹤观竹海旅游度假区 蔡氏古宅建筑群 昆仑关古战场 宾阳龙岩山 回风塔 思恩府科试院 宾阳蔡氏书香古宅 宾阳炮龙老庙 情人谷风景区 宾阳传统工艺陈列馆 程思远故居 宾阳金坑峡 芦圩古镇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 昆仑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亭
武陵镇 昆仑关旅游风景区 宾阳白鹤观竹海旅游度假区 蔡氏古宅建筑群 昆仑关古战场 宾阳龙岩山 回风塔 思恩府科试院 宾阳蔡氏书香古宅 宾阳炮龙老庙 情人谷风景区 宾阳传统工艺陈列馆 程思远故居 宾阳金坑峡 芦圩古镇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 昆仑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亭
中华镇 昆仑关旅游风景区 宾阳白鹤观竹海旅游度假区 蔡氏古宅建筑群 昆仑关古战场 宾阳龙岩山 回风塔 思恩府科试院 宾阳蔡氏书香古宅 宾阳炮龙老庙 情人谷风景区 宾阳传统工艺陈列馆 程思远故居 宾阳金坑峡 芦圩古镇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 昆仑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亭
古辣镇 昆仑关旅游风景区 宾阳白鹤观竹海旅游度假区 蔡氏古宅建筑群 昆仑关古战场 宾阳龙岩山 回风塔 思恩府科试院 宾阳蔡氏书香古宅 宾阳炮龙老庙 情人谷风景区 宾阳传统工艺陈列馆 程思远故居 宾阳金坑峡 芦圩古镇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 昆仑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亭
露圩镇 昆仑关旅游风景区 宾阳白鹤观竹海旅游度假区 蔡氏古宅建筑群 昆仑关古战场 宾阳龙岩山 回风塔 思恩府科试院 宾阳蔡氏书香古宅 宾阳炮龙老庙 情人谷风景区 宾阳传统工艺陈列馆 程思远故居 宾阳金坑峡 芦圩古镇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 昆仑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亭
王灵镇 昆仑关旅游风景区 宾阳白鹤观竹海旅游度假区 蔡氏古宅建筑群 昆仑关古战场 宾阳龙岩山 回风塔 思恩府科试院 宾阳蔡氏书香古宅 宾阳炮龙老庙 情人谷风景区 宾阳传统工艺陈列馆 程思远故居 宾阳金坑峡 芦圩古镇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 昆仑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亭
和吉镇 昆仑关旅游风景区 宾阳白鹤观竹海旅游度假区 蔡氏古宅建筑群 昆仑关古战场 宾阳龙岩山 回风塔 思恩府科试院 宾阳蔡氏书香古宅 宾阳炮龙老庙 情人谷风景区 宾阳传统工艺陈列馆 程思远故居 宾阳金坑峡 芦圩古镇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 昆仑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亭
洋桥镇 昆仑关旅游风景区 宾阳白鹤观竹海旅游度假区 蔡氏古宅建筑群 昆仑关古战场 宾阳龙岩山 回风塔 思恩府科试院 宾阳蔡氏书香古宅 宾阳炮龙老庙 情人谷风景区 宾阳传统工艺陈列馆 程思远故居 宾阳金坑峡 芦圩古镇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 昆仑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亭
陈平乡 昆仑关旅游风景区 宾阳白鹤观竹海旅游度假区 蔡氏古宅建筑群 昆仑关古战场 宾阳龙岩山 回风塔 思恩府科试院 宾阳蔡氏书香古宅 宾阳炮龙老庙 情人谷风景区 宾阳传统工艺陈列馆 程思远故居 宾阳金坑峡 芦圩古镇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 昆仑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亭

宾阳县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