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靖江王城 | 靖江王城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靖江王城位于桂林市市中心独秀峰下,广西师范大学内。为明代靖藩府城,又因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蒙尘曾驻跸在此,故又称“皇城”。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其任孙朱守谦为靖江王,就藩于此。五年始建王府,二十六年筑府城。府第建筑悉依藩王规制。主体布局有承运门、承运殿、寝宫、左宗庙、右社坛。主体两侧有众多的厅堂楼阁、书屋轩室。独秀峰东北麓的月牙池还辟作亭台桥榭相连的御花园。城垣东南西北四门,名为:体仁、端礼、遵义、广智,南北长556.6米,东西宽335.5米,通高7.92米,厚5.5米,内外警以方石,内充片石浇灰浆。所有建筑系大式歇山顶,红墙碧瓦。靖江王室在这里繁衍子孙11代,袭王14人,历 270余年,是有明一代封藩最长的一支。清顺治九年(1652),农民军李定国攻克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将王府焚毁自殁。现保存府第的门、殿、宫须弥座台基及石雕栏柱、陛阶和城垣。1988年起修复城埃及马道。 明太祖朱元璋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后,此处设为藩邸。朱守谦在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开始建府,历时20年才完工。它有承运门、承运殿、寝宫,左建宗庙,右筑社坛,亭台阁轩,堂室楼榭,无所不备,红墙黄瓦,云阶玉壁,辉煌壮观。王城周围是3里长的城恒,内外以方形青石修砌,十分坚固。城开东南西北四门,分别命名为“体仁”(东华门)、“端礼”(正阳门)、“遵义”(西华门)、“广智”(后贡门)。坚城深门,气势森严。桂林王城先后经历了14代靖江王,后来被清朝定南王孔有德所占而成为定南 靖江王城(16张)王府。农民军李定国攻克桂林后,孔有德纵火0,使有250多年的王城化为焦土。现在王城尚完好,还有承运门、承运殿的台基、石栏和云阶玉陛供人游览。 靖江王城是明太祖朱元璋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时修造的王城。据明代黄佐《广西藩封志》记载, 王城辟有四门, 南日端礼(后改正阳), 北回广智(后称后贡); 东日体仁(后谓东华); 四日遵义(后改西华)。城垣左为宗庙, 右为社稷。城内有承运门, 承运殿。围绕宫殿主体建筑, 还广建楼堂厅院, 亭阁轩室, 构成一个舍碧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独秀峰挺拔俊秀, 矗立城中。山上建有玄武阁, 观音堂, 三客庙、三神祠等。山下有月牙池 结构 景色 靖江王城南北长556米,东西宽355米,占地面积19.78万平方米,始建于公元1392年,其城垣全部采用巨型方整的料石砌成,城墙厚5.5米,高近8米。王城周围是3里长的城恒,内外以方形青石修砌,十分坚固。城开东南西北四门,分别命名为“体仁”(东华门)、“端礼”(正阳门)、“遵义”(西华门)、“广智”(后贡门)。坚城深门,气势森严。整个王城的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布局方式营造,中轴线上的承运门、承运殿高大华丽,气势非凡,体现了王权的至上的思想。方城南面的正阳门,有清代两广总督为表彰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的临桂人陈继昌而立的“三元及第”坊,东华门上的“状元及第”坊则是为道光年间新科状元龙启瑞而建,西华门上的“榜眼及第”坊是为同治年间榜眼于建章而建。 明代靖江王府,规模宏大,四周以巨石砌城垣,方正庄严在桂林城中自成一城,故称王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始建,占地283亩。城中有桂林众山之王独秀峰,平地拔起,众山环绕,孤峰独秀,为我独尊,有天然的王者气势。 历史 宋代时这里是铁牛寺,元代改为大国寺,后又称万寿殿。明太祖朱元璋封其重孙朱守谦为靖江王,此处是藩邸。朱守谦在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开始建府,历时20年才完工。桂林王城先后经历了14代靖江王,后来被清朝定南王孔有德所占而成为定南王府。清顺治九年,农民军李定国攻克桂林后,孔有德纵火0,使有250多年的王城化为焦土。现在王城尚完好,还有承运门、承运殿的台基、石栏和云阶玉陛供人游览。 靖江王城 宋高宗赵构、元顺帝妥欢孛儿只斤铁木尔登基之前,曾在独秀峰下居住,所以王城又被认为是潜龙之地。明靖江王以此地为奠王府基业,占尽桂林地利。王城建筑是典型的明代藩王府规制,以独秀峰为坐标的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端礼门、承运门、承运殿、寝宫、御苑、广智门等主体建筑。中轴线东西侧的宫院楼宇均呈对称布局。从明太祖朱元璋侄孙朱守谦受封靖江王起,前后共有11代14位靖江王在此居住。清代王城改名为广西贡院,荟萃人才精英。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曾驻畔于此,运筹北伐大计;后为广西省政府,桂系领袖李宗仁、白崇禧的大本营。沧海桑田,经历600余年风雨的王城,虽履遭兵变仍昂首屹立,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府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踏进王城,登上独秀峰,会感受到靖江王府当年的巍峨壮丽;目睹奇妙的自然风光与中国传统的建筑、园林艺术的完美结合;领略千年沉积的桂林山水文化与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 朱守谦 (1361~1392) 朱守谦,1361——1392,明太祖朱元璋侄孙,第一代靖江王。父文正,朱元璋长兄兴隆子。守谦幼名铁柱,生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九月十九日。父亲大都督朱文正被黜时。铁柱已知事。元璋抚其顶曰:“儿无恐。尔父不率教,忘昔日之艰难,恣肆凶恶,以贻吾忧。尔他日长大,吾封爵尔,不以尔父废也。尔宜修德励行,盖前人之愆,则不负吾望矣。”育之宫中,教训甚笃。吴元年更其名…… 详细++ 朱赞仪 (1382~1408) 朱赞仪(1382年-1408年),父靖江王朱守谦,祖籍安徽凤阳,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三月,明太祖诏令朱赞仪拜访晋、燕、周、楚、齐、蜀、湘、代、肃、辽、庆、谷、秦十三藩王,自湘、楚入蜀,历陕西,抵河南、山西、北平,东至大宁、辽阳,从山东回京师。朱赞仪恭慎好学,习得治国之道。建文二年(1400年)袭封,因靖难之役于永乐元年(1403年)才复藩到封地,萧用…… 详细++ 朱佐敬 (1404~1469) 朱佐敬(1404年-1469年),明宗室。靖江王朱赞仪之子,奉国将军朱佐敏之兄,怀顺王朱相承之父。 朱佐敬(1404年-1469年),父靖江王朱赞仪、母耿氏,永乐九年(1411年)袭封,祖籍安徽凤阳,初时用银制印玺,明宣宗时改用金涂印玺。朱佐敬爱好读书、书法,常登独秀峰,信仰虔诚。在明英宗时,与弟弟奉国将军朱佐敏的关系很差,以至常常互相向皇帝上奏诬告对…… 详细++ 朱相承 朱相承,是明朝第三任靖江王庄简王朱佐敬的儿子,祖籍安徽凤阳。 死在父亲之前。朱佐敬死后,朱相承的儿子昭和王朱规裕承袭继位,朱相承被追封为怀顺王。…… 详细++ 朱规裕 (?~1489) 朱规裕(-1489年),是明朝第四任靖江王,第三任靖江王庄简王朱佐敬的孙子,朱相承的儿子,父亲朱相承早死,祖籍安徽凤阳。成化五年(1469年)朱佐敬薨逝,成化七年(1471年)朱规裕承袭继位,在位19年,弘治二年(1489年)薨逝,谥号昭和王,儿子朱约麒嗣位。 妃:林氏 官职:明朝靖江王[1471-1489]…… 详细++ 朱约麒 (1475~1516) 朱约麒(1475-1516年),是明朝第五任靖江王,第四任靖江王昭和王朱规裕的儿子,母林氏。祖籍安徽凤阳。 生于成化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弘治二年(1489年)朱规裕薨逝,弘治三年(149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朱约麒承袭王位,在位19年,以孝顺谨慎闻名,正德十一年(1516年)六月初二日薨逝,年四十二。谥号端懿王,儿子朱经扶嗣位。…… 详细++ 朱经扶 (1493~1525) 朱经扶,安肃王,生于弘治六年(1493)十月二日。先祖朱守谦为朱元璋侄孙,被封到广西桂林。 因父王患有瘟病,在七、八岁时即被委以国事,十二岁时敕掌国事,赐以一品冠服。正德十一年(1516年)六月二日父王约麒薨,谥曰“端懿'。正德十三年七月三日经扶袭封为第七代靖江王。经扶喜学问,常与审理周垚讲究经史,称他为先生。读书之暇,随笔作诗文,皆有关于身心伦纪…… 详细++ 朱邦苧 (1513~1572) 朱邦苧(1513年-1572年),是明朝第七任靖江王。第六任靖江王朱经扶的儿子,祖籍安徽凤阳。嘉靖四年(1525年)朱经扶薨逝,嘉靖六年(1527年)朱邦苎承袭王位,在位45年,因为与巡按御史徐南金互相攻讦参奏,被嘉靖帝夺禄米,问罪于属下官校。王妃滕氏为妾刘氏所害,朱邦苎因为刘氏的儿子朱任昌为世子,未敢追究,但没有给刘氏封号,而是封侍女郑氏为夫人(宪定王朱任…… 详细++ 朱任昌 (1532~1582) 靖江康僖王朱任昌(1532-1582):第八任靖江王,恭惠王朱邦苎的庶长子,母次妃刘氏。祖籍安徽凤阳,生于嘉靖十一年十月初五日,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五日封为长子,万历三年八月二十九日袭封,十年正月十二日薨,年五十一。谥曰康僖。…… 详细++ 朱履焘 (1574~1592) 朱履焘(1574年-1592年),靖江温裕王,明朝第十代靖江王。 靖江康僖王朱任昌庶长子,王妃石氏,万历十年(1582年),朱任昌薨逝。万历十三年(1585年),朱履焘承袭王位,在位8年,万历二十年(1592年)薨逝,谥号温裕王,他无子,叔父朱任晟嗣位。…… 详细++ 朱任晟 (?~1610) 朱任晟(?-1610年),靖江宪定王,明朝第十一代靖江王。 靖江恭惠王朱邦苧庶次子,母郑夫人,王妃白氏,初封辅国将军。万历二十年(1592年)靖江温裕王朱履焘薨逝,没有儿子,叔叔朱任晟承襲王位,在位18年,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朱任晟薨逝,谥号宪定王,儿子朱履祜嗣位。 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八月温裕王朱履焘无子而终后,靖江王府正…… 详细++ 朱履祜 (?~1634) 朱履祜(?-1634年),靖江荣穆王,明朝第十二代靖江王。 靖江宪定王朱任晟嫡次子,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朱任晟薨逝,万历四十年(1612年),儿子朱履祜嗣位。在位22年,崇祯七年(1634年)朱履祜薨逝,谥号荣穆王,儿子朱亨嘉嗣位。…… 详细++ 朱亨嘉 (?~1646) 朱亨嘉(?-1646年),靖江荣穆王朱履祜庶长子,崇祯十一年(1638年)袭封。隆武元年(1645年)自称监国,隆武二年(1646年)四月被缢杀,无谥号。 南京沦陷后,于隆武元年(1645年)八月初三日,在广西总兵杨国威、桂林府推官顾奕等人的拥护下,自称监国于广西,当时在梧州广西巡抚瞿式耜得知僭位的朱亨嘉,要思恩参将陈邦傅助防,又通知当地土司的“狼…… 详细++ 朱亨歅 (1595~1651) 朱亨歅(1595年-1651年),明朝末代靖江王。 靖江宪定王朱任晟嫡长孙,朱履祥嫡长子。初封辅国将军,后来他堂兄弟朱亨嘉自称监国,被杀。隆武二年(1646年),隆武帝封他为靖江王。他和瞿式耜、张同敞一起抗清。永历四年(1650年),清军攻克桂林,瞿式耜、张同敞被孔有德所杀。朱亨歅在西门外民房中被缢死。…… 详细++ 朱守谦 (1361~1392) 朱守谦,1361——1392,明太祖朱元璋侄孙,第一代靖江王。父文正,朱元璋长兄兴隆子。守谦幼名铁柱,生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九月十九日。父亲大都督朱文正被黜时。铁柱已知事。元璋抚其顶曰:“儿无恐。尔父不率教,忘昔日之艰难,恣肆凶恶,以贻吾忧。尔他日长大,吾封爵尔,不以尔父废也。尔宜修德励行,盖前人之愆,则不负吾望矣。”育之宫中,教训甚笃。吴元年更其名…… 详细++ 朱赞仪 (1382~1408) 朱赞仪(1382年-1408年),父靖江王朱守谦,祖籍安徽凤阳,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三月,明太祖诏令朱赞仪拜访晋、燕、周、楚、齐、蜀、湘、代、肃、辽、庆、谷、秦十三藩王,自湘、楚入蜀,历陕西,抵河南、山西、北平,东至大宁、辽阳,从山东回京师。朱赞仪恭慎好学,习得治国之道。建文二年(1400年)袭封,因靖难之役于永乐元年(1403年)才复藩到封地,萧用…… 详细++ 朱佐敬 (1404~1469) 朱佐敬(1404年-1469年),明宗室。靖江王朱赞仪之子,奉国将军朱佐敏之兄,怀顺王朱相承之父。 朱佐敬(1404年-1469年),父靖江王朱赞仪、母耿氏,永乐九年(1411年)袭封,祖籍安徽凤阳,初时用银制印玺,明宣宗时改用金涂印玺。朱佐敬爱好读书、书法,常登独秀峰,信仰虔诚。在明英宗时,与弟弟奉国将军朱佐敏的关系很差,以至常常互相向皇帝上奏诬告对…… 详细++ 朱相承 朱相承,是明朝第三任靖江王庄简王朱佐敬的儿子,祖籍安徽凤阳。 死在父亲之前。朱佐敬死后,朱相承的儿子昭和王朱规裕承袭继位,朱相承被追封为怀顺王。…… 详细++ 朱规裕 (?~1489) 朱规裕(-1489年),是明朝第四任靖江王,第三任靖江王庄简王朱佐敬的孙子,朱相承的儿子,父亲朱相承早死,祖籍安徽凤阳。成化五年(1469年)朱佐敬薨逝,成化七年(1471年)朱规裕承袭继位,在位19年,弘治二年(1489年)薨逝,谥号昭和王,儿子朱约麒嗣位。 妃:林氏 官职:明朝靖江王[1471-1489]…… 详细++ 朱约麒 (1475~1516) 朱约麒(1475-1516年),是明朝第五任靖江王,第四任靖江王昭和王朱规裕的儿子,母林氏。祖籍安徽凤阳。 生于成化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弘治二年(1489年)朱规裕薨逝,弘治三年(149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朱约麒承袭王位,在位19年,以孝顺谨慎闻名,正德十一年(1516年)六月初二日薨逝,年四十二。谥号端懿王,儿子朱经扶嗣位。…… 详细++ 朱经扶 (1493~1525) 朱经扶,安肃王,生于弘治六年(1493)十月二日。先祖朱守谦为朱元璋侄孙,被封到广西桂林。 因父王患有瘟病,在七、八岁时即被委以国事,十二岁时敕掌国事,赐以一品冠服。正德十一年(1516年)六月二日父王约麒薨,谥曰“端懿'。正德十三年七月三日经扶袭封为第七代靖江王。经扶喜学问,常与审理周垚讲究经史,称他为先生。读书之暇,随笔作诗文,皆有关于身心伦纪…… 详细++ 朱邦苧 (1513~1572) 朱邦苧(1513年-1572年),是明朝第七任靖江王。第六任靖江王朱经扶的儿子,祖籍安徽凤阳。嘉靖四年(1525年)朱经扶薨逝,嘉靖六年(1527年)朱邦苎承袭王位,在位45年,因为与巡按御史徐南金互相攻讦参奏,被嘉靖帝夺禄米,问罪于属下官校。王妃滕氏为妾刘氏所害,朱邦苎因为刘氏的儿子朱任昌为世子,未敢追究,但没有给刘氏封号,而是封侍女郑氏为夫人(宪定王朱任…… 详细++ 朱任昌 (1532~1582) 靖江康僖王朱任昌(1532-1582):第八任靖江王,恭惠王朱邦苎的庶长子,母次妃刘氏。祖籍安徽凤阳,生于嘉靖十一年十月初五日,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五日封为长子,万历三年八月二十九日袭封,十年正月十二日薨,年五十一。谥曰康僖。…… 详细++ 朱履焘 (1574~1592) 朱履焘(1574年-1592年),靖江温裕王,明朝第十代靖江王。 靖江康僖王朱任昌庶长子,王妃石氏,万历十年(1582年),朱任昌薨逝。万历十三年(1585年),朱履焘承袭王位,在位8年,万历二十年(1592年)薨逝,谥号温裕王,他无子,叔父朱任晟嗣位。…… 详细++ 朱任晟 (?~1610) 朱任晟(?-1610年),靖江宪定王,明朝第十一代靖江王。 靖江恭惠王朱邦苧庶次子,母郑夫人,王妃白氏,初封辅国将军。万历二十年(1592年)靖江温裕王朱履焘薨逝,没有儿子,叔叔朱任晟承襲王位,在位18年,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朱任晟薨逝,谥号宪定王,儿子朱履祜嗣位。 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八月温裕王朱履焘无子而终后,靖江王府正…… 详细++ 朱履祜 (?~1634) 朱履祜(?-1634年),靖江荣穆王,明朝第十二代靖江王。 靖江宪定王朱任晟嫡次子,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朱任晟薨逝,万历四十年(1612年),儿子朱履祜嗣位。在位22年,崇祯七年(1634年)朱履祜薨逝,谥号荣穆王,儿子朱亨嘉嗣位。…… 详细++ 朱亨嘉 (?~1646) 朱亨嘉(?-1646年),靖江荣穆王朱履祜庶长子,崇祯十一年(1638年)袭封。隆武元年(1645年)自称监国,隆武二年(1646年)四月被缢杀,无谥号。 南京沦陷后,于隆武元年(1645年)八月初三日,在广西总兵杨国威、桂林府推官顾奕等人的拥护下,自称监国于广西,当时在梧州广西巡抚瞿式耜得知僭位的朱亨嘉,要思恩参将陈邦傅助防,又通知当地土司的“狼…… 详细++ 朱亨歅 (1595~1651) 朱亨歅(1595年-1651年),明朝末代靖江王。 靖江宪定王朱任晟嫡长孙,朱履祥嫡长子。初封辅国将军,后来他堂兄弟朱亨嘉自称监国,被杀。隆武二年(1646年),隆武帝封他为靖江王。他和瞿式耜、张同敞一起抗清。永历四年(1650年),清军攻克桂林,瞿式耜、张同敞被孔有德所杀。朱亨歅在西门外民房中被缢死。…… 详细++ 朱赞仪 (1382~1408) 朱赞仪(1382年-1408年),父靖江王朱守谦,祖籍安徽凤阳,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三月,明太祖诏令朱赞仪拜访晋、燕、周、楚、齐、蜀、湘、代、肃、辽、庆、谷、秦十三藩王,自湘、楚入蜀,历陕西,抵河南、山西、北平,东至大宁、辽阳,从山东回京师。朱赞仪恭慎好学,习得治国之道。建文二年(1400年)袭封,因靖难之役于永乐元年(1403年)才复藩到封地,萧用…… 详细++ 朱佐敬 (1404~1469) 朱佐敬(1404年-1469年),明宗室。靖江王朱赞仪之子,奉国将军朱佐敏之兄,怀顺王朱相承之父。 朱佐敬(1404年-1469年),父靖江王朱赞仪、母耿氏,永乐九年(1411年)袭封,祖籍安徽凤阳,初时用银制印玺,明宣宗时改用金涂印玺。朱佐敬爱好读书、书法,常登独秀峰,信仰虔诚。在明英宗时,与弟弟奉国将军朱佐敏的关系很差,以至常常互相向皇帝上奏诬告对…… 详细++ 朱相承 朱相承,是明朝第三任靖江王庄简王朱佐敬的儿子,祖籍安徽凤阳。 死在父亲之前。朱佐敬死后,朱相承的儿子昭和王朱规裕承袭继位,朱相承被追封为怀顺王。…… 详细++ 朱规裕 (?~1489) 朱规裕(-1489年),是明朝第四任靖江王,第三任靖江王庄简王朱佐敬的孙子,朱相承的儿子,父亲朱相承早死,祖籍安徽凤阳。成化五年(1469年)朱佐敬薨逝,成化七年(1471年)朱规裕承袭继位,在位19年,弘治二年(1489年)薨逝,谥号昭和王,儿子朱约麒嗣位。 妃:林氏 官职:明朝靖江王[1471-1489]…… 详细++ 朱约麒 (1475~1516) 朱约麒(1475-1516年),是明朝第五任靖江王,第四任靖江王昭和王朱规裕的儿子,母林氏。祖籍安徽凤阳。 生于成化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弘治二年(1489年)朱规裕薨逝,弘治三年(149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朱约麒承袭王位,在位19年,以孝顺谨慎闻名,正德十一年(1516年)六月初二日薨逝,年四十二。谥号端懿王,儿子朱经扶嗣位。…… 详细++ 朱经扶 (1493~1525) 朱经扶,安肃王,生于弘治六年(1493)十月二日。先祖朱守谦为朱元璋侄孙,被封到广西桂林。 因父王患有瘟病,在七、八岁时即被委以国事,十二岁时敕掌国事,赐以一品冠服。正德十一年(1516年)六月二日父王约麒薨,谥曰“端懿'。正德十三年七月三日经扶袭封为第七代靖江王。经扶喜学问,常与审理周垚讲究经史,称他为先生。读书之暇,随笔作诗文,皆有关于身心伦纪…… 详细++ 朱邦苧 (1513~1572) 朱邦苧(1513年-1572年),是明朝第七任靖江王。第六任靖江王朱经扶的儿子,祖籍安徽凤阳。嘉靖四年(1525年)朱经扶薨逝,嘉靖六年(1527年)朱邦苎承袭王位,在位45年,因为与巡按御史徐南金互相攻讦参奏,被嘉靖帝夺禄米,问罪于属下官校。王妃滕氏为妾刘氏所害,朱邦苎因为刘氏的儿子朱任昌为世子,未敢追究,但没有给刘氏封号,而是封侍女郑氏为夫人(宪定王朱任…… 详细++ 朱任昌 (1532~1582) 靖江康僖王朱任昌(1532-1582):第八任靖江王,恭惠王朱邦苎的庶长子,母次妃刘氏。祖籍安徽凤阳,生于嘉靖十一年十月初五日,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五日封为长子,万历三年八月二十九日袭封,十年正月十二日薨,年五十一。谥曰康僖。…… 详细++ 朱履焘 (1574~1592) 朱履焘(1574年-1592年),靖江温裕王,明朝第十代靖江王。 靖江康僖王朱任昌庶长子,王妃石氏,万历十年(1582年),朱任昌薨逝。万历十三年(1585年),朱履焘承袭王位,在位8年,万历二十年(1592年)薨逝,谥号温裕王,他无子,叔父朱任晟嗣位。…… 详细++ 朱任晟 (?~1610) 朱任晟(?-1610年),靖江宪定王,明朝第十一代靖江王。 靖江恭惠王朱邦苧庶次子,母郑夫人,王妃白氏,初封辅国将军。万历二十年(1592年)靖江温裕王朱履焘薨逝,没有儿子,叔叔朱任晟承襲王位,在位18年,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朱任晟薨逝,谥号宪定王,儿子朱履祜嗣位。 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八月温裕王朱履焘无子而终后,靖江王府正…… 详细++ 朱履祜 (?~1634) 朱履祜(?-1634年),靖江荣穆王,明朝第十二代靖江王。 靖江宪定王朱任晟嫡次子,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朱任晟薨逝,万历四十年(1612年),儿子朱履祜嗣位。在位22年,崇祯七年(1634年)朱履祜薨逝,谥号荣穆王,儿子朱亨嘉嗣位。…… 详细++ 朱亨嘉 (?~1646) 朱亨嘉(?-1646年),靖江荣穆王朱履祜庶长子,崇祯十一年(1638年)袭封。隆武元年(1645年)自称监国,隆武二年(1646年)四月被缢杀,无谥号。 南京沦陷后,于隆武元年(1645年)八月初三日,在广西总兵杨国威、桂林府推官顾奕等人的拥护下,自称监国于广西,当时在梧州广西巡抚瞿式耜得知僭位的朱亨嘉,要思恩参将陈邦傅助防,又通知当地土司的“狼…… 详细++ 朱亨歅 (1595~1651) 朱亨歅(1595年-1651年),明朝末代靖江王。 靖江宪定王朱任晟嫡长孙,朱履祥嫡长子。初封辅国将军,后来他堂兄弟朱亨嘉自称监国,被杀。隆武二年(1646年),隆武帝封他为靖江王。他和瞿式耜、张同敞一起抗清。永历四年(1650年),清军攻克桂林,瞿式耜、张同敞被孔有德所杀。朱亨歅在西门外民房中被缢死。…… 详细++ 朱佐敬 (1404~1469) 朱佐敬(1404年-1469年),明宗室。靖江王朱赞仪之子,奉国将军朱佐敏之兄,怀顺王朱相承之父。 朱佐敬(1404年-1469年),父靖江王朱赞仪、母耿氏,永乐九年(1411年)袭封,祖籍安徽凤阳,初时用银制印玺,明宣宗时改用金涂印玺。朱佐敬爱好读书、书法,常登独秀峰,信仰虔诚。在明英宗时,与弟弟奉国将军朱佐敏的关系很差,以至常常互相向皇帝上奏诬告对…… 详细++ 朱相承 朱相承,是明朝第三任靖江王庄简王朱佐敬的儿子,祖籍安徽凤阳。 死在父亲之前。朱佐敬死后,朱相承的儿子昭和王朱规裕承袭继位,朱相承被追封为怀顺王。…… 详细++ 朱规裕 (?~1489) 朱规裕(-1489年),是明朝第四任靖江王,第三任靖江王庄简王朱佐敬的孙子,朱相承的儿子,父亲朱相承早死,祖籍安徽凤阳。成化五年(1469年)朱佐敬薨逝,成化七年(1471年)朱规裕承袭继位,在位19年,弘治二年(1489年)薨逝,谥号昭和王,儿子朱约麒嗣位。 妃:林氏 官职:明朝靖江王[1471-1489]…… 详细++ 朱约麒 (1475~1516) 朱约麒(1475-1516年),是明朝第五任靖江王,第四任靖江王昭和王朱规裕的儿子,母林氏。祖籍安徽凤阳。 生于成化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弘治二年(1489年)朱规裕薨逝,弘治三年(149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朱约麒承袭王位,在位19年,以孝顺谨慎闻名,正德十一年(1516年)六月初二日薨逝,年四十二。谥号端懿王,儿子朱经扶嗣位。…… 详细++ 朱经扶 (1493~1525) 朱经扶,安肃王,生于弘治六年(1493)十月二日。先祖朱守谦为朱元璋侄孙,被封到广西桂林。 因父王患有瘟病,在七、八岁时即被委以国事,十二岁时敕掌国事,赐以一品冠服。正德十一年(1516年)六月二日父王约麒薨,谥曰“端懿'。正德十三年七月三日经扶袭封为第七代靖江王。经扶喜学问,常与审理周垚讲究经史,称他为先生。读书之暇,随笔作诗文,皆有关于身心伦纪…… 详细++ 朱邦苧 (1513~1572) 朱邦苧(1513年-1572年),是明朝第七任靖江王。第六任靖江王朱经扶的儿子,祖籍安徽凤阳。嘉靖四年(1525年)朱经扶薨逝,嘉靖六年(1527年)朱邦苎承袭王位,在位45年,因为与巡按御史徐南金互相攻讦参奏,被嘉靖帝夺禄米,问罪于属下官校。王妃滕氏为妾刘氏所害,朱邦苎因为刘氏的儿子朱任昌为世子,未敢追究,但没有给刘氏封号,而是封侍女郑氏为夫人(宪定王朱任…… 详细++ 朱任昌 (1532~1582) 靖江康僖王朱任昌(1532-1582):第八任靖江王,恭惠王朱邦苎的庶长子,母次妃刘氏。祖籍安徽凤阳,生于嘉靖十一年十月初五日,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五日封为长子,万历三年八月二十九日袭封,十年正月十二日薨,年五十一。谥曰康僖。…… 详细++ 朱履焘 (1574~1592) 朱履焘(1574年-1592年),靖江温裕王,明朝第十代靖江王。 靖江康僖王朱任昌庶长子,王妃石氏,万历十年(1582年),朱任昌薨逝。万历十三年(1585年),朱履焘承袭王位,在位8年,万历二十年(1592年)薨逝,谥号温裕王,他无子,叔父朱任晟嗣位。…… 详细++ 朱任晟 (?~1610) 朱任晟(?-1610年),靖江宪定王,明朝第十一代靖江王。 靖江恭惠王朱邦苧庶次子,母郑夫人,王妃白氏,初封辅国将军。万历二十年(1592年)靖江温裕王朱履焘薨逝,没有儿子,叔叔朱任晟承襲王位,在位18年,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朱任晟薨逝,谥号宪定王,儿子朱履祜嗣位。 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八月温裕王朱履焘无子而终后,靖江王府正…… 详细++ 朱履祜 (?~1634) 朱履祜(?-1634年),靖江荣穆王,明朝第十二代靖江王。 靖江宪定王朱任晟嫡次子,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朱任晟薨逝,万历四十年(1612年),儿子朱履祜嗣位。在位22年,崇祯七年(1634年)朱履祜薨逝,谥号荣穆王,儿子朱亨嘉嗣位。…… 详细++ 朱亨嘉 (?~1646) 朱亨嘉(?-1646年),靖江荣穆王朱履祜庶长子,崇祯十一年(1638年)袭封。隆武元年(1645年)自称监国,隆武二年(1646年)四月被缢杀,无谥号。 南京沦陷后,于隆武元年(1645年)八月初三日,在广西总兵杨国威、桂林府推官顾奕等人的拥护下,自称监国于广西,当时在梧州广西巡抚瞿式耜得知僭位的朱亨嘉,要思恩参将陈邦傅助防,又通知当地土司的“狼…… 详细++ 朱亨歅 (1595~1651) 朱亨歅(1595年-1651年),明朝末代靖江王。 靖江宪定王朱任晟嫡长孙,朱履祥嫡长子。初封辅国将军,后来他堂兄弟朱亨嘉自称监国,被杀。隆武二年(1646年),隆武帝封他为靖江王。他和瞿式耜、张同敞一起抗清。永历四年(1650年),清军攻克桂林,瞿式耜、张同敞被孔有德所杀。朱亨歅在西门外民房中被缢死。…… 详细++ 朱相承 朱相承,是明朝第三任靖江王庄简王朱佐敬的儿子,祖籍安徽凤阳。 死在父亲之前。朱佐敬死后,朱相承的儿子昭和王朱规裕承袭继位,朱相承被追封为怀顺王。…… 详细++ 朱规裕 (?~1489) 朱规裕(-1489年),是明朝第四任靖江王,第三任靖江王庄简王朱佐敬的孙子,朱相承的儿子,父亲朱相承早死,祖籍安徽凤阳。成化五年(1469年)朱佐敬薨逝,成化七年(1471年)朱规裕承袭继位,在位19年,弘治二年(1489年)薨逝,谥号昭和王,儿子朱约麒嗣位。 妃:林氏 官职:明朝靖江王[1471-1489]…… 详细++ 朱约麒 (1475~1516) 朱约麒(1475-1516年),是明朝第五任靖江王,第四任靖江王昭和王朱规裕的儿子,母林氏。祖籍安徽凤阳。 生于成化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弘治二年(1489年)朱规裕薨逝,弘治三年(149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朱约麒承袭王位,在位19年,以孝顺谨慎闻名,正德十一年(1516年)六月初二日薨逝,年四十二。谥号端懿王,儿子朱经扶嗣位。…… 详细++ 朱经扶 (1493~1525) 朱经扶,安肃王,生于弘治六年(1493)十月二日。先祖朱守谦为朱元璋侄孙,被封到广西桂林。 因父王患有瘟病,在七、八岁时即被委以国事,十二岁时敕掌国事,赐以一品冠服。正德十一年(1516年)六月二日父王约麒薨,谥曰“端懿'。正德十三年七月三日经扶袭封为第七代靖江王。经扶喜学问,常与审理周垚讲究经史,称他为先生。读书之暇,随笔作诗文,皆有关于身心伦纪…… 详细++ 朱邦苧 (1513~1572) 朱邦苧(1513年-1572年),是明朝第七任靖江王。第六任靖江王朱经扶的儿子,祖籍安徽凤阳。嘉靖四年(1525年)朱经扶薨逝,嘉靖六年(1527年)朱邦苎承袭王位,在位45年,因为与巡按御史徐南金互相攻讦参奏,被嘉靖帝夺禄米,问罪于属下官校。王妃滕氏为妾刘氏所害,朱邦苎因为刘氏的儿子朱任昌为世子,未敢追究,但没有给刘氏封号,而是封侍女郑氏为夫人(宪定王朱任…… 详细++ 朱任昌 (1532~1582) 靖江康僖王朱任昌(1532-1582):第八任靖江王,恭惠王朱邦苎的庶长子,母次妃刘氏。祖籍安徽凤阳,生于嘉靖十一年十月初五日,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五日封为长子,万历三年八月二十九日袭封,十年正月十二日薨,年五十一。谥曰康僖。…… 详细++ 朱履焘 (1574~1592) 朱履焘(1574年-1592年),靖江温裕王,明朝第十代靖江王。 靖江康僖王朱任昌庶长子,王妃石氏,万历十年(1582年),朱任昌薨逝。万历十三年(1585年),朱履焘承袭王位,在位8年,万历二十年(1592年)薨逝,谥号温裕王,他无子,叔父朱任晟嗣位。…… 详细++ 朱任晟 (?~1610) 朱任晟(?-1610年),靖江宪定王,明朝第十一代靖江王。 靖江恭惠王朱邦苧庶次子,母郑夫人,王妃白氏,初封辅国将军。万历二十年(1592年)靖江温裕王朱履焘薨逝,没有儿子,叔叔朱任晟承襲王位,在位18年,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朱任晟薨逝,谥号宪定王,儿子朱履祜嗣位。 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八月温裕王朱履焘无子而终后,靖江王府正…… 详细++ 朱履祜 (?~1634) 朱履祜(?-1634年),靖江荣穆王,明朝第十二代靖江王。 靖江宪定王朱任晟嫡次子,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朱任晟薨逝,万历四十年(1612年),儿子朱履祜嗣位。在位22年,崇祯七年(1634年)朱履祜薨逝,谥号荣穆王,儿子朱亨嘉嗣位。…… 详细++ 朱亨嘉 (?~1646) 朱亨嘉(?-1646年),靖江荣穆王朱履祜庶长子,崇祯十一年(1638年)袭封。隆武元年(1645年)自称监国,隆武二年(1646年)四月被缢杀,无谥号。 南京沦陷后,于隆武元年(1645年)八月初三日,在广西总兵杨国威、桂林府推官顾奕等人的拥护下,自称监国于广西,当时在梧州广西巡抚瞿式耜得知僭位的朱亨嘉,要思恩参将陈邦傅助防,又通知当地土司的“狼…… 详细++ 朱亨歅 (1595~1651) 朱亨歅(1595年-1651年),明朝末代靖江王。 靖江宪定王朱任晟嫡长孙,朱履祥嫡长子。初封辅国将军,后来他堂兄弟朱亨嘉自称监国,被杀。隆武二年(1646年),隆武帝封他为靖江王。他和瞿式耜、张同敞一起抗清。永历四年(1650年),清军攻克桂林,瞿式耜、张同敞被孔有德所杀。朱亨歅在西门外民房中被缢死。…… 详细++ 朱规裕 (?~1489) 朱规裕(-1489年),是明朝第四任靖江王,第三任靖江王庄简王朱佐敬的孙子,朱相承的儿子,父亲朱相承早死,祖籍安徽凤阳。成化五年(1469年)朱佐敬薨逝,成化七年(1471年)朱规裕承袭继位,在位19年,弘治二年(1489年)薨逝,谥号昭和王,儿子朱约麒嗣位。 妃:林氏 官职:明朝靖江王[1471-1489]…… 详细++ 朱约麒 (1475~1516) 朱约麒(1475-1516年),是明朝第五任靖江王,第四任靖江王昭和王朱规裕的儿子,母林氏。祖籍安徽凤阳。 生于成化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弘治二年(1489年)朱规裕薨逝,弘治三年(149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朱约麒承袭王位,在位19年,以孝顺谨慎闻名,正德十一年(1516年)六月初二日薨逝,年四十二。谥号端懿王,儿子朱经扶嗣位。…… 详细++ 朱经扶 (1493~1525) 朱经扶,安肃王,生于弘治六年(1493)十月二日。先祖朱守谦为朱元璋侄孙,被封到广西桂林。 因父王患有瘟病,在七、八岁时即被委以国事,十二岁时敕掌国事,赐以一品冠服。正德十一年(1516年)六月二日父王约麒薨,谥曰“端懿'。正德十三年七月三日经扶袭封为第七代靖江王。经扶喜学问,常与审理周垚讲究经史,称他为先生。读书之暇,随笔作诗文,皆有关于身心伦纪…… 详细++ 朱邦苧 (1513~1572) 朱邦苧(1513年-1572年),是明朝第七任靖江王。第六任靖江王朱经扶的儿子,祖籍安徽凤阳。嘉靖四年(1525年)朱经扶薨逝,嘉靖六年(1527年)朱邦苎承袭王位,在位45年,因为与巡按御史徐南金互相攻讦参奏,被嘉靖帝夺禄米,问罪于属下官校。王妃滕氏为妾刘氏所害,朱邦苎因为刘氏的儿子朱任昌为世子,未敢追究,但没有给刘氏封号,而是封侍女郑氏为夫人(宪定王朱任…… 详细++ 朱任昌 (1532~1582) 靖江康僖王朱任昌(1532-1582):第八任靖江王,恭惠王朱邦苎的庶长子,母次妃刘氏。祖籍安徽凤阳,生于嘉靖十一年十月初五日,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五日封为长子,万历三年八月二十九日袭封,十年正月十二日薨,年五十一。谥曰康僖。…… 详细++ 朱履焘 (1574~1592) 朱履焘(1574年-1592年),靖江温裕王,明朝第十代靖江王。 靖江康僖王朱任昌庶长子,王妃石氏,万历十年(1582年),朱任昌薨逝。万历十三年(1585年),朱履焘承袭王位,在位8年,万历二十年(1592年)薨逝,谥号温裕王,他无子,叔父朱任晟嗣位。…… 详细++ 朱任晟 (?~1610) 朱任晟(?-1610年),靖江宪定王,明朝第十一代靖江王。 靖江恭惠王朱邦苧庶次子,母郑夫人,王妃白氏,初封辅国将军。万历二十年(1592年)靖江温裕王朱履焘薨逝,没有儿子,叔叔朱任晟承襲王位,在位18年,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朱任晟薨逝,谥号宪定王,儿子朱履祜嗣位。 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八月温裕王朱履焘无子而终后,靖江王府正…… 详细++ 朱履祜 (?~1634) 朱履祜(?-1634年),靖江荣穆王,明朝第十二代靖江王。 靖江宪定王朱任晟嫡次子,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朱任晟薨逝,万历四十年(1612年),儿子朱履祜嗣位。在位22年,崇祯七年(1634年)朱履祜薨逝,谥号荣穆王,儿子朱亨嘉嗣位。…… 详细++ 朱亨嘉 (?~1646) 朱亨嘉(?-1646年),靖江荣穆王朱履祜庶长子,崇祯十一年(1638年)袭封。隆武元年(1645年)自称监国,隆武二年(1646年)四月被缢杀,无谥号。 南京沦陷后,于隆武元年(1645年)八月初三日,在广西总兵杨国威、桂林府推官顾奕等人的拥护下,自称监国于广西,当时在梧州广西巡抚瞿式耜得知僭位的朱亨嘉,要思恩参将陈邦傅助防,又通知当地土司的“狼…… 详细++ 朱亨歅 (1595~1651) 朱亨歅(1595年-1651年),明朝末代靖江王。 靖江宪定王朱任晟嫡长孙,朱履祥嫡长子。初封辅国将军,后来他堂兄弟朱亨嘉自称监国,被杀。隆武二年(1646年),隆武帝封他为靖江王。他和瞿式耜、张同敞一起抗清。永历四年(1650年),清军攻克桂林,瞿式耜、张同敞被孔有德所杀。朱亨歅在西门外民房中被缢死。…… 详细++ 朱约麒 (1475~1516) 朱约麒(1475-1516年),是明朝第五任靖江王,第四任靖江王昭和王朱规裕的儿子,母林氏。祖籍安徽凤阳。 生于成化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弘治二年(1489年)朱规裕薨逝,弘治三年(149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朱约麒承袭王位,在位19年,以孝顺谨慎闻名,正德十一年(1516年)六月初二日薨逝,年四十二。谥号端懿王,儿子朱经扶嗣位。…… 详细++ 朱经扶 (1493~1525) 朱经扶,安肃王,生于弘治六年(1493)十月二日。先祖朱守谦为朱元璋侄孙,被封到广西桂林。 因父王患有瘟病,在七、八岁时即被委以国事,十二岁时敕掌国事,赐以一品冠服。正德十一年(1516年)六月二日父王约麒薨,谥曰“端懿'。正德十三年七月三日经扶袭封为第七代靖江王。经扶喜学问,常与审理周垚讲究经史,称他为先生。读书之暇,随笔作诗文,皆有关于身心伦纪…… 详细++ 朱邦苧 (1513~1572) 朱邦苧(1513年-1572年),是明朝第七任靖江王。第六任靖江王朱经扶的儿子,祖籍安徽凤阳。嘉靖四年(1525年)朱经扶薨逝,嘉靖六年(1527年)朱邦苎承袭王位,在位45年,因为与巡按御史徐南金互相攻讦参奏,被嘉靖帝夺禄米,问罪于属下官校。王妃滕氏为妾刘氏所害,朱邦苎因为刘氏的儿子朱任昌为世子,未敢追究,但没有给刘氏封号,而是封侍女郑氏为夫人(宪定王朱任…… 详细++ 朱任昌 (1532~1582) 靖江康僖王朱任昌(1532-1582):第八任靖江王,恭惠王朱邦苎的庶长子,母次妃刘氏。祖籍安徽凤阳,生于嘉靖十一年十月初五日,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五日封为长子,万历三年八月二十九日袭封,十年正月十二日薨,年五十一。谥曰康僖。…… 详细++ 朱履焘 (1574~1592) 朱履焘(1574年-1592年),靖江温裕王,明朝第十代靖江王。 靖江康僖王朱任昌庶长子,王妃石氏,万历十年(1582年),朱任昌薨逝。万历十三年(1585年),朱履焘承袭王位,在位8年,万历二十年(1592年)薨逝,谥号温裕王,他无子,叔父朱任晟嗣位。…… 详细++ 朱任晟 (?~1610) 朱任晟(?-1610年),靖江宪定王,明朝第十一代靖江王。 靖江恭惠王朱邦苧庶次子,母郑夫人,王妃白氏,初封辅国将军。万历二十年(1592年)靖江温裕王朱履焘薨逝,没有儿子,叔叔朱任晟承襲王位,在位18年,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朱任晟薨逝,谥号宪定王,儿子朱履祜嗣位。 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八月温裕王朱履焘无子而终后,靖江王府正…… 详细++ 朱履祜 (?~1634) 朱履祜(?-1634年),靖江荣穆王,明朝第十二代靖江王。 靖江宪定王朱任晟嫡次子,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朱任晟薨逝,万历四十年(1612年),儿子朱履祜嗣位。在位22年,崇祯七年(1634年)朱履祜薨逝,谥号荣穆王,儿子朱亨嘉嗣位。…… 详细++ 朱亨嘉 (?~1646) 朱亨嘉(?-1646年),靖江荣穆王朱履祜庶长子,崇祯十一年(1638年)袭封。隆武元年(1645年)自称监国,隆武二年(1646年)四月被缢杀,无谥号。 南京沦陷后,于隆武元年(1645年)八月初三日,在广西总兵杨国威、桂林府推官顾奕等人的拥护下,自称监国于广西,当时在梧州广西巡抚瞿式耜得知僭位的朱亨嘉,要思恩参将陈邦傅助防,又通知当地土司的“狼…… 详细++ 朱亨歅 (1595~1651) 朱亨歅(1595年-1651年),明朝末代靖江王。 靖江宪定王朱任晟嫡长孙,朱履祥嫡长子。初封辅国将军,后来他堂兄弟朱亨嘉自称监国,被杀。隆武二年(1646年),隆武帝封他为靖江王。他和瞿式耜、张同敞一起抗清。永历四年(1650年),清军攻克桂林,瞿式耜、张同敞被孔有德所杀。朱亨歅在西门外民房中被缢死。…… 详细++ 朱经扶 (1493~1525) 朱经扶,安肃王,生于弘治六年(1493)十月二日。先祖朱守谦为朱元璋侄孙,被封到广西桂林。 因父王患有瘟病,在七、八岁时即被委以国事,十二岁时敕掌国事,赐以一品冠服。正德十一年(1516年)六月二日父王约麒薨,谥曰“端懿'。正德十三年七月三日经扶袭封为第七代靖江王。经扶喜学问,常与审理周垚讲究经史,称他为先生。读书之暇,随笔作诗文,皆有关于身心伦纪…… 详细++ 朱邦苧 (1513~1572) 朱邦苧(1513年-1572年),是明朝第七任靖江王。第六任靖江王朱经扶的儿子,祖籍安徽凤阳。嘉靖四年(1525年)朱经扶薨逝,嘉靖六年(1527年)朱邦苎承袭王位,在位45年,因为与巡按御史徐南金互相攻讦参奏,被嘉靖帝夺禄米,问罪于属下官校。王妃滕氏为妾刘氏所害,朱邦苎因为刘氏的儿子朱任昌为世子,未敢追究,但没有给刘氏封号,而是封侍女郑氏为夫人(宪定王朱任…… 详细++ 朱任昌 (1532~1582) 靖江康僖王朱任昌(1532-1582):第八任靖江王,恭惠王朱邦苎的庶长子,母次妃刘氏。祖籍安徽凤阳,生于嘉靖十一年十月初五日,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五日封为长子,万历三年八月二十九日袭封,十年正月十二日薨,年五十一。谥曰康僖。…… 详细++ 朱履焘 (1574~1592) 朱履焘(1574年-1592年),靖江温裕王,明朝第十代靖江王。 靖江康僖王朱任昌庶长子,王妃石氏,万历十年(1582年),朱任昌薨逝。万历十三年(1585年),朱履焘承袭王位,在位8年,万历二十年(1592年)薨逝,谥号温裕王,他无子,叔父朱任晟嗣位。…… 详细++ 朱任晟 (?~1610) 朱任晟(?-1610年),靖江宪定王,明朝第十一代靖江王。 靖江恭惠王朱邦苧庶次子,母郑夫人,王妃白氏,初封辅国将军。万历二十年(1592年)靖江温裕王朱履焘薨逝,没有儿子,叔叔朱任晟承襲王位,在位18年,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朱任晟薨逝,谥号宪定王,儿子朱履祜嗣位。 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八月温裕王朱履焘无子而终后,靖江王府正…… 详细++ 朱履祜 (?~1634) 朱履祜(?-1634年),靖江荣穆王,明朝第十二代靖江王。 靖江宪定王朱任晟嫡次子,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朱任晟薨逝,万历四十年(1612年),儿子朱履祜嗣位。在位22年,崇祯七年(1634年)朱履祜薨逝,谥号荣穆王,儿子朱亨嘉嗣位。…… 详细++ 朱亨嘉 (?~1646) 朱亨嘉(?-1646年),靖江荣穆王朱履祜庶长子,崇祯十一年(1638年)袭封。隆武元年(1645年)自称监国,隆武二年(1646年)四月被缢杀,无谥号。 南京沦陷后,于隆武元年(1645年)八月初三日,在广西总兵杨国威、桂林府推官顾奕等人的拥护下,自称监国于广西,当时在梧州广西巡抚瞿式耜得知僭位的朱亨嘉,要思恩参将陈邦傅助防,又通知当地土司的“狼…… 详细++ 朱亨歅 (1595~1651) 朱亨歅(1595年-1651年),明朝末代靖江王。 靖江宪定王朱任晟嫡长孙,朱履祥嫡长子。初封辅国将军,后来他堂兄弟朱亨嘉自称监国,被杀。隆武二年(1646年),隆武帝封他为靖江王。他和瞿式耜、张同敞一起抗清。永历四年(1650年),清军攻克桂林,瞿式耜、张同敞被孔有德所杀。朱亨歅在西门外民房中被缢死。…… 详细++ 朱邦苧 (1513~1572) 朱邦苧(1513年-1572年),是明朝第七任靖江王。第六任靖江王朱经扶的儿子,祖籍安徽凤阳。嘉靖四年(1525年)朱经扶薨逝,嘉靖六年(1527年)朱邦苎承袭王位,在位45年,因为与巡按御史徐南金互相攻讦参奏,被嘉靖帝夺禄米,问罪于属下官校。王妃滕氏为妾刘氏所害,朱邦苎因为刘氏的儿子朱任昌为世子,未敢追究,但没有给刘氏封号,而是封侍女郑氏为夫人(宪定王朱任…… 详细++ 朱任昌 (1532~1582) 靖江康僖王朱任昌(1532-1582):第八任靖江王,恭惠王朱邦苎的庶长子,母次妃刘氏。祖籍安徽凤阳,生于嘉靖十一年十月初五日,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五日封为长子,万历三年八月二十九日袭封,十年正月十二日薨,年五十一。谥曰康僖。…… 详细++ 朱履焘 (1574~1592) 朱履焘(1574年-1592年),靖江温裕王,明朝第十代靖江王。 靖江康僖王朱任昌庶长子,王妃石氏,万历十年(1582年),朱任昌薨逝。万历十三年(1585年),朱履焘承袭王位,在位8年,万历二十年(1592年)薨逝,谥号温裕王,他无子,叔父朱任晟嗣位。…… 详细++ 朱任晟 (?~1610) 朱任晟(?-1610年),靖江宪定王,明朝第十一代靖江王。 靖江恭惠王朱邦苧庶次子,母郑夫人,王妃白氏,初封辅国将军。万历二十年(1592年)靖江温裕王朱履焘薨逝,没有儿子,叔叔朱任晟承襲王位,在位18年,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朱任晟薨逝,谥号宪定王,儿子朱履祜嗣位。 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八月温裕王朱履焘无子而终后,靖江王府正…… 详细++ 朱履祜 (?~1634) 朱履祜(?-1634年),靖江荣穆王,明朝第十二代靖江王。 靖江宪定王朱任晟嫡次子,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朱任晟薨逝,万历四十年(1612年),儿子朱履祜嗣位。在位22年,崇祯七年(1634年)朱履祜薨逝,谥号荣穆王,儿子朱亨嘉嗣位。…… 详细++ 朱亨嘉 (?~1646) 朱亨嘉(?-1646年),靖江荣穆王朱履祜庶长子,崇祯十一年(1638年)袭封。隆武元年(1645年)自称监国,隆武二年(1646年)四月被缢杀,无谥号。 南京沦陷后,于隆武元年(1645年)八月初三日,在广西总兵杨国威、桂林府推官顾奕等人的拥护下,自称监国于广西,当时在梧州广西巡抚瞿式耜得知僭位的朱亨嘉,要思恩参将陈邦傅助防,又通知当地土司的“狼…… 详细++ 朱亨歅 (1595~1651) 朱亨歅(1595年-1651年),明朝末代靖江王。 靖江宪定王朱任晟嫡长孙,朱履祥嫡长子。初封辅国将军,后来他堂兄弟朱亨嘉自称监国,被杀。隆武二年(1646年),隆武帝封他为靖江王。他和瞿式耜、张同敞一起抗清。永历四年(1650年),清军攻克桂林,瞿式耜、张同敞被孔有德所杀。朱亨歅在西门外民房中被缢死。…… 详细++ 朱任昌 (1532~1582) 靖江康僖王朱任昌(1532-1582):第八任靖江王,恭惠王朱邦苎的庶长子,母次妃刘氏。祖籍安徽凤阳,生于嘉靖十一年十月初五日,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五日封为长子,万历三年八月二十九日袭封,十年正月十二日薨,年五十一。谥曰康僖。…… 详细++ 朱履焘 (1574~1592) 朱履焘(1574年-1592年),靖江温裕王,明朝第十代靖江王。 靖江康僖王朱任昌庶长子,王妃石氏,万历十年(1582年),朱任昌薨逝。万历十三年(1585年),朱履焘承袭王位,在位8年,万历二十年(1592年)薨逝,谥号温裕王,他无子,叔父朱任晟嗣位。…… 详细++ 朱任晟 (?~1610) 朱任晟(?-1610年),靖江宪定王,明朝第十一代靖江王。 靖江恭惠王朱邦苧庶次子,母郑夫人,王妃白氏,初封辅国将军。万历二十年(15 |
独秀峰·王城景区 | 独秀峰·王城景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独秀峰又称紫舍山,孤峰似披紫袍金衣位于广西桂林市区中心靖江王城内,有“南天一柱”之称。山东麓的颜延元读书岩是桂林最古老的名人胜迹。独秀峰孤峰突起,陡峭高峻,气势雄伟,南朝文学家颜延元曾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吧间”的佳句,独秀峰因此得名。 山峰突兀而起,形如刀削斧砍,周围众山环绕,孤峰傲立,有如帝王之尊。峰顶是鸟瞰桂林城全景的最佳观景台。“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千古名句的真迹就题刻于此。峰下的太平岩洞内有世界文化奇观“太岁”摩崖石刻。此外,山上建有玄武阁、观音堂、三客庙、三神祠,山下有月牙池等景观。山的东麓还有南朝刘宋时文学家颜延元读书岩,为桂林最古老的名人胜迹,他曾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吧间”的佳句,独秀峰也因此得名。 独秀峰如擎天柱一样竖直耸立,峰顶的独秀亭似乎被托着一般,威严而又壮观。西麓有太平岩,东麓有月牙池,月牙池畔有中山纪念塔,峰顶有独秀亭。在独秀峰下,唐有学宫,宋有铁牛寺,元称大圆寺,后改万寿殿。独秀峰在桂林市中心,平地拔起,气势雄伟,人称“南天一柱”。原是明靖江王府第,现为广西师范大学。 明洪武二年,明太祖封侄孙朱守谦为第一代靖江王,传十四代朱亨加被清灭。由山西麓一条曲折的石磴道上山,穿九曲桥到仰止亭,崖上石刻很多,有唐邓叔齐《独秀山新开石室记》、清黄国材题“南天一柱”、清乾隆皇帝诗和慈禧太后书写的大“寿”字等。明末清初大画家石涛诞生于此。他是最后一代靖江王朱亨加之子,原名朱若极,明亡时离桂流落他方。 清代将王城改建为贡院,是广西举行乡试,考取举人的地方。至今在东华门、正阳门、西华门之上,还嵌着“状元及第”、“三元及第”、“榜眼及第”三块石牌坊。朱红大字,十分醒目。中国封建科举三级: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解元;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会元;殿试考中者为进士,前三名为一甲,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骑马游街。清嘉庆间临桂陈继昌连中三元;道光至光绪年间,桂林龙启瑞、张建勋、刘福姚殿试第一,于建章为榜眼,三坊就是分别为他们所立的。 独秀峰所座落的靖江王城,本为明太祖朱元璋重孙朱守谦藩邸。1912年,孙中山先生誓师北伐,大本营便设在桂林王城独秀峰下,后人为纪念这位不屈不挠的伟大革命先驱,特在其驻跸处-—月牙池南畔兴建纪念塔和仰止亭。 独秀峰与叠彩、伏波三足鼎立,是桂林主要山峰之一,北距叠彩1000米,东距伏波500米,海拔216米,高出平地66米,长120米,宽50米,面积0.61公顷。由3.5亿年前浅海生物化学沉积的石灰岩组成,主要有3组几乎垂直的裂隙切割,从山顶直劈山脚,通过水流作用,不断溶蚀、崩塌,形成旁无坡阜的孤峰。 独秀山体扁圆,晨熹夕照,披上太阳的光辉,俨然一位紫袍玉带的王者,故又被称为“紫金山”。南朝宋颜延之诗,“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唐张固诗谓“孤峰不与众山俦,直上青云势未休”。都突出写它介然兀立的气势。南朝文学家颜延元曾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吧间”的佳句,独秀峰因此而得名。 独秀亭有石阶共306级,在独秀峰顶,为2层、红柱、6角、重檐、瓦顶的仿古亭。高7米,长宽各4.8米,面积23平方米。柱间有通透花窗,东西向双开门。亭侧另有方亭,高6米,长宽各4.7米,面积22平方米,原为空袭报警设施。亭前有10平方米平台,周有栏,高踞悬崖之巅。登临四望,云生足下,星列胸前,千山万户,尽在眼中。 独秀峰位于市中心以靖江王城内,孤峰突起,陡峭高峻,气势雄伟,素有“南天一柱”之称。山东麓有南朝刘宋时文学家颜延元读书岩,为桂林最古老的名人胜迹。颜曾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吧间”的佳句,独秀峰因此得名。假当晨曦辉映或晚霞夕照,孤峰似披紫袍金衣,故又名紫舍山。 20世纪80年代中期,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对独秀峰石刻进行全面调查清理,发现一块自明清以来就从来没有被人知道过的摩崖石刻,上面一字不差地刻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字句,书写者是南宋庆元、嘉泰年间担任过广西提点刑狱并代理静江知府的四明(今浙江宁波)人王正功,从而结束了百年的不休争论。 地址:桂林市秀峰区王城1号 类型:山古迹 等级:AAAAA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电话:0773-2851941 官方网站:http://www.glwangcheng.com/ 开放时间: 春秋季:7:30—18:00(3月1日—4月30日;10月8日—12月7日)夏季:7:30—18:30(5月1日—10月7日)冬季:8:00—18:00(12月8日—次年2月28日)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包含在独秀峰王城景区门票内。 |
桂林西山公园 | 桂林西山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西山公园位于桂林城西,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包括隐山和西山。西山在唐代曾为佛门圣地,建有西庆林寺,为当时南方五大禅林之一。今山壁上尚存佛龛90余座,造像200余尊。 明清以前,西山东南麓曾有一片占地700亩的西湖,荷塘月色,烟波袅袅,湖中一玲珑小山若隐若现,是名隐山。后无人疏浚,遂遭淤没。今仅开出湖面74亩,荷塘25亩。现园内主要景点有隐山六洞、西峰、观音峰 、龙头峰、千山及巴布什金墓、桂林博物馆、桂林熊本友谊馆、隐山法藏寺、西湖、九曲桥和亭台楼阁等。现已成为桂林第二大的综合性公园。 桂林博物馆位于城区西山公园内。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建筑布局呈“月”字形,正面为吊楼式,外墙粘贴仿麻石砖,绿色玻璃瓦面,古朴典雅,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有自然采光的8个陈列室、l个学术报告厅、2个文物库房及工艺美术服务厅,陈列厅总面积5400平方米。该馆是发掘、征集、收藏和研究桂林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和广西少数民族民俗文物的主要机构,现在藏品21500件。设有“桂林历史文物陈列”、“广西少数民族民俗陈列”、“国际友人礼品陈列”、“明、清瓷器陈列”、“桂林文化城文物、史料陈列”5个基本陈列,还不定期地举办各种专题展览。 桂林熊本友谊馆在市区西山公园内。1990年10月落成。建筑面积947.2平方米,纪念庭园1200平方米。日本民居式建筑风格。由常设展厅,特殊展厅、纪念庭园组成。常设展厅设置日本八叠室、茶道室,还展出介绍熊本的照片和传统工艺品。特殊展厅举办两市各种交流展出活动。日本式庭园体现熊本居民生活习俗和情趣。熊本馆是两市人民友好合作的结晶和象征。 西山摩崖造像为桂林最早的石窟。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市区西山公园内。在桂林丽狮路旁,分布在相连的观音峰、石鱼峰、西峰、千山等处。此地环境幽雅,是唐初桂林佛教的中心。主要镌刻眦卢舍那、观世音。西山是桂林开发较早的风景区,早在唐代,这是便是佛教胜地。 西庆林寺南方五大禅林之一。现有佛教造像共98龛,242尊,另有浮雕石塔2座,灯龛29处,造像记和灯龛记7方。主要镌刻有阿闪、卢舍那、观世音等。多为一龛一尊或三尊,也有五尊、七尊、十一尊的,最大者1.65米,小者数厘米。最早为唐代调露元年(679)李实的阿闪佛造像。其特点是宽额高鼻,面部丰满,耳垂至肩,宽胸细腰,袈裟切体,斜襟飘逸,裸-房,神态温和,相似于印度菩提伽野大觉塔古遗的大佛像及爪哇佛楼的大佛像。学者罗香林曾于抗战期间到此考察,他认为这是印度佛教传人中国的南线造像文物,为盛唐时期作品,极为珍贵。这里有一些佛像缺头、断臂、少足,据《桂林风土记》记述,是唐武宗李缠(chan音缠)会昌年间在全国实行毁佛所造成的。武宗死后,宣宗又实行抑道兴佛,佛教有所发展,但作为佛教胜地,西山从此一蹶不振,再经五代十国的0和战乱,至宋代,已走向衰落。西山也不再为僧侣佛徒所垄断。 |
刘三姐大观园 | 刘三姐大观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刘三姐大观园原名桂林刘三姐景观园,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桃花江畔,占地一百多亩,总投资伍仟余万元人民币。 刘三姐大观园是桂林市旅游业的一颗新星,她以刘三姐文化精华为主题,集观赏、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游乐场所。经桂林市、广西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初评和推荐,由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桂林经典刘三姐大观园于2012年8月10日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广西首批民旅风情旅游示范点。 主要景点 铜鼓 铜鼓,是壮族与瑶族的神秘的艺术珍品,在国内的许多少数民族风情园中,多以铜鼓象征壮族村寨。它的鼓面代表天空,鼓身代表大地,鼓足代表下界,反映了壮族祖先的宇宙观。壮族祖先认为:宇宙是一个三层的圆柱形的立体结构。上层叫上界,居住着雷王与众神;中层叫中界,居住着人类;下层叫下界,在地表以下,由蛟龙管理。 景区内有广西最大的铜鼓,在鼓面上,铸造着壮人顶礼膜拜的图腾——太阳与青蛙,壮人认为青蛙是雷神的儿子,求雨就要靠青蛙。 铸铜鼓 铸铜鼓要先祭神,有时甚至用人祭。古代,铜鼓多用于祭神、节日喜庆,打仗时,则是号令士兵的指挥工具。全球现有古铜鼓1600多个,中国有1400多个,其中广西出土的独占500多个。广西博物馆现藏有世界最大的铜鼓,鼓面直径165厘米,鼓高67.5厘米,重约300公斤,被称为“铜鼓王”。 瑶族长鼓 广西是壮族自治区,首府在南宁。但广西的简称是桂,这是因为从古代到1949年前夕,广西的省会及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一直都在桂林。桂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壮、苗、瑶、侗族。对这四个少数民族的特点,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 刘三姐对歌台 瑶族的舞尤以长鼓舞最富特色。长鼓也分公母,母鼓鼓身短而粗,公鼓鼓身长而细。长鼓敲响的时候,瑶妹们就会手拿丝巾围成外圈,翩翩起舞。景区的长鼓是一个是公鼓。 瑶族的长鼓与瑶族的始祖有关。瑶族是一个国际性民族,其族人已扩散到了东南亚、欧美,因而瑶族有许多支系。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支系盘瑶传说中的始祖是一位叫盘王的英雄,是国王的驸马。盘王与公主依山而居,生有六男六女。一天,盘王上山打猎时被一只羚羊用角撞下绝壁,不幸摔死了。为了悼念盘王,他的子女射死羚羊,剥皮蒙成鼓面,击鼓以示悲愤,这就是瑶族长鼓的来历。全国瑶族一致商定,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为盘王节。盘王节上将会有壮观的瑶族长鼓舞群舞表演。 莫府大宅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刘三姐是传说中的壮族歌仙,她以山歌为武器,与土豪莫怀仁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景区内的豪宅就是莫怀仁居住的莫府。莫府坐北朝南,东青龙,左傍苍翠秀美的西山;西白虎,右依灵气生生的踩月山;南朱雀,前环美丽的桃花江;北玄武,背靠徐霞客记载过的狮子峰。 莫怀仁名声赫赫,家财万贯。从风水角度上说,莫府大门朝南,如狮子大开口,拥粮田万顷,吞四方钱财。正所谓峰山为脉.江水为气,莫府的宅地为玉盆,阴阳和谐,气通运畅。 莫府大门门扇上的图像叫椒图,是传说中龙的第九子。它好睡,所以把它安在豪宅的大门上。因为豪宅的大门一般是不开的,椒图尽可以放心地睡大觉:如果来了贵客,只须叩击椒图口中叼着的铁环,椒图便会睁开睡眼,一看——哇,来了贵客!立即便会大开府门迎贵宾。 翠竹奇趣 桂林是一个由绿水、青山、翠竹、倒影组成的绿色世界。其中光绿竹就有毛竹、苦竹、方竹、紫竹、凤尾竹、龙鳞竹等许多品种,请看小路右边,这种竹子号称“三不像”。它长有竹子的茎,可竹子不长毛,它的茎上却长有棕榈毛,而它的叶子则是地地道道的葵树的叶子。竹茎、棕毛、葵叶,它的名字叫“棕竹”。再请看旁边的这种胖竹子,它圆圆胖胖的竹茎使人想起弥勒佛的大肚子,故而得名“佛肚竹”或“罗汉竹”。想要消灾免难的团友可摸摸弥勒佛的大肚子。 阿牛家 穿过竹径,来到了阿牛哥的家,这儿也就是刘三姐与哥哥刘二借住的地方。在电影中,刘三姐曾经坐在屋中一边绣绣球一边唱:“山中只呐见藤缠树呐,世上哪见树呐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呐,枉过一春呐又一春!” 阿牛哥的家是一栋典型的壮家干栏式茅屋。所谓干栏式民居是由2~3层构成,一层架空,用于养牛、养猪;二层住人;三层存放粮食。阿牛哥是穷渔家,以捕鱼为生,故而一层低矮,也没有第三层。干栏式民居是我国南方山区普遍采用的一种建筑形式,只要走进阿牛哥的家里就会发现,它可以防蛇,又干燥又凉爽。最早的干栏式民居是在浙江余杭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的,据专家考证,距今已有7000多年。 金蟾对歌台 广西是山歌的故乡,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喜欢对唱山歌,对歌已成为壮族民间传统的娱乐活动。对歌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因此对歌台的类型也各具特色。“金蟾对歌台”造型就非常奇特,它由一只巨大的金蟾驮着一只小金蟾构成。所谓金蟾就是青蛙神灵的化身,在壮族人民心目中,青蛙是神圣的动物,被称为蛙神。壮族人民视蛙神为“天神之子”、“雷公之子”,因而蛙神身上的颜色也就变成金黄色了。 侗族鼓楼 鼓楼是侗寨老年人教歌、青年人唱歌,幼年人学歌,民间老艺人传歌编侗戏的集中场所。侗乡被称为“歌的海洋”,是名副其实的。侗族大歌不仅曲调优美动听,而且在曲式上紧密完整。演唱形式活泼多样,特别是合唱中自由和谐地出现多音部,在我国各民族的民歌中是罕见的。侗戏就是在大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广大侗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刘三姐故居 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姑娘,她自幼父母双亡,靠哥哥刘二抚养,兄妹二人以打柴、捕鱼为生,相依为命。三姐不但勤劳聪明,纺纱织布是众人夸赞的巧手,而且长得宛如出水芙蓉一般,容貌绝伦。尤其擅长唱山歌,她的山歌遐尔闻名,故远近歌手经常聚集其村,争相与她对歌、学歌。 |
芦笛岩 | 芦笛岩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位于桂林市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是一个以游览岩洞为主、观赏山水田园风光为辅的风景名胜区。1982年11月成为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国家旅游局评定的首批国家A级景区,是漓江A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世界旅游组织推荐为“世界最佳旅游游览景区”。芦笛景区由最美的溶洞----芦笛岩以及桃花江、芳莲池等水体水景和侯山组成,山水相依,构成了一幅秀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图。 芦笛岩洞深240米,游程500米。洞内有大量奇麓多姿、玲珑剔透的石笋、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满目,组成了狮岭朝霞、红罗宝帐、盘龙宝塔、原始森林、水晶宫、花果山等景观,令游客目不暇接,如同仙境,被誉为“大自然的艺术之宫”。从唐代起,历代都有游人踪迹,现洞内存历代壁画77则。自1959年发现并开发后,如今已建有餐厅、茶室、水榭、湖池、曲桥,并设游船,广植花木,成为中外游客游览桂林时必至的旅游热点。 芦笛岩是整个漓江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59年筹建,1962年开放,1982年11月成为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拥有大自然赋予桂林山水清奇俊秀的岩溶风貌。约70万年前,因地下水冲刷和溶蚀,含碳酸钙的滴水、流水与积水,因水分挥发,二氧化碳重新沉淀,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奇观。自洞顶垂下的叫石乳,自地上向上生长的叫石笋,石乳与石笋连接成石柱、石幔、石枝、石花、石瀑等;一些石头中空,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清越入耳,又称石琴、石鼓、石钟;回乳石中含方解石微粒,在洞内五彩灯光的映照耀反光,便形成"钻石山"、"高峡飞瀑"等奇观。岩洞内共分"石幔层林"、"天柱云山"、"水晶宫"以及"曲径画廊"四个洞天,有"狮岭朝霞"、"高峡飞瀑"、"原始森林"、远望山城"、"盘龙宝塔"等20处景点。 “桂林山水甲天下,芦笛美景堪最佳。”芦笛岩是桂林山水一颗璀璨的明珠,芦笛岩位于光明山南侧山腰,洞深240米,游程近500米,是一处景致高度集中、景物极尽造化的神奇游览佳境。在这个奇妙的岩洞中,琳琅满目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拟人状物,惟妙惟肖,构成了三十多处景观,有“红罗宝帐”、“高峡飞瀑”、“盘龙宝塔”、“原始森林”、“帘外云山”、“水晶宫”等,可谓移步成景,步移景换。整个岩洞犹如一座用宝石、珊瑚、翡翠雕砌而成的宏伟、壮丽的地下宫殿。这些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是由于地下水的作用,溶解了岩石中的碳酸钙,再经过上百万年的沉淀堆积结晶而形成的,所有的景观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没有一点人工修饰,因此,芦笛岩被誉为“大自然的艺术之宫”。 芦笛岩不仅拥有秀丽的景色,还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岩洞内共发现古代壁书一百七十则,不少是文人、僧侣和游览者的题名、题诗,作者来自全国各地,题材以游览记事为主。可见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芦笛岩就已经成为了一个游览胜地。芦笛岩年接待游客量居世界岩溶景区之首,开放以来已接待过四千多万游客,有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首脑及政要参观过芦笛岩,其中有-、李鹏、-、-、-、-、-等领导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卡特、前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奥地利联邦议会仪长哈塞尔-博士等180多位外国首脑及政要,他们在参观后被这人间奇景所倾倒,都对景区高度赞誉,由此芦笛岩也被称为“国宾洞”。尼克松夫人称赞岩洞“奇特壮观,就像宫殿一样”。奥地利联邦议会议长哈塞尔-博士夫人在给芦笛岩的留言中写道:“这简直是一个童话世界,非常感谢这令人难忘的经历”。芦笛岩 芦笛岩 芦笛岩 |
桂林解放桥 | 解放桥是桂林市东、西交通要道,重建后桥宽45米,长284米,造型美观,轻盈流畅。伫立桥上,东望七星公园,西见闹市,北可看伏波山、叠彩山、独秀峰、南可眺望象山、穿山、南溪山。东岸桥头,立交路段下辟为步行道,岸跨拱底喷绘有蓝天白云,拱壁上有宽达45米的桂林山水巨幅照片,各种形式的喷泉水带、水幕墙跌水、铜马群雕、造型灯柱、玻璃棚屋,营造出一片亲水、嬉水、休闲、观景的好去处,也是两江四湖水上码头之一。西岸桥头匝道是几何风格的小园林,有地下通道相连。 位于解放东路东端、自由路西端, 是桂林市城区横跨漓江最早的桥梁。始建于1939年, 时抗战军兴, 桂林屡遭敌机袭击, 为疏散城区人口, 建成钢木桁架上承式桥梁, 定名“中正桥”。长181米, 宽11米, 5孔, 每孔跨36米, 木桥面, 荷载10吨。1944年10月, 日本侵略军压境, 炸毁2、3孔桥面。1945年7月, 占领军溃败时炸断2、3号钢梁。1946年2月修造“中正浮桥”。1951年7月, 在原址重修钢木桁架结构, 更名解放桥。1957、1962年先后两次维修。 1972年, 解放桥保留下部结构, 加固桥墩, 拆除上部结构, 扩宽桥面, 改建为空腹式混凝土双曲拱桥。全长239.3米, 其中主桥215.3米, 引桥14米; 高4.36米, 5孔, 每孔跨径34.9米;桥面宽15.5米, 其中车道9.5米, 人行道南北各3米;荷载汽—13级, 拖—60级。扩建后极大地便利了两岸交通, 为桂林人民生活、生产作出重大贡献。 |
桂林博物馆 | 介 绍 桂林博物馆为全国百家重点博物馆之一,位于风景秀丽的西山公园旁。藏品中以明青花瓷梅瓶为最,其品种数量或文物价值居全国之首。 占地一万平方米,造型典雅,依山傍水,馆内藏品丰富,有《桂林历史文物陈列》,以丰富的文物展示桂林三万多年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广西少数民族民俗文物陈列》,展示广西民族的社会生产、文化生活方面的千余件民俗文物;《国际友人礼品陈列》,荟萃各国文化精华,凝聚了国际友人对桂林人民诚挚的感情;《靖江藩王瑰宝——桂林出土明代梅瓶展》,展示明代靖江藩王陵墓出土青花梅瓶。这些都折射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中华民族灿烂文化。 另外,临时展厅经常举办美术或其他内容展览。 交 通: 位于桂林市西山路4号。可乘坐14路、3路、29路公共汽车到达。 门 票/开 放 时 间 门票:10元/人 。如参观明代梅瓶展厅另需10/人 元。中小学生可以免费参观。 开放时间:08:30-17:30。 游览时间:需1-2小时左右。 |
雄森熊虎山庄 | 投资3亿多元的桂林雄森熊虎山庄座落在桂林两江国际机场路沙塘大圆盘处。占地面积50多万平米,集世界濒临灭绝仅有的四个虎种。现有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白老虎共300多头,黑熊400多头,狮子100多头及豹、蛇、猴、鸟等世界一级保护动物,为世界最大的黑熊、老虎科研、繁殖、野化、观赏、游乐基地,也是中国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教学科研基地和中国广西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研究中心,猫科动物繁育基地。 |
桂林伏波山 | 桂林伏波山为文化旅游景点。 伏波山位于漓江之滨,孤峰雄峙,半枕陆地,半插江潭,遏阻洄澜,故以为名。又因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经此,有远珠伏波传闻得名。唐时山上曾建有伏波将军庭。现有癸水亭、听涛阁、半山亭、还珠洞、试剑石、千佛岩、珊瑚岩等名胜,还有一口重1000余公斤的”千人锅“和重2700多公斤的大钟,为清定南王孔有德女儿为悼其父所铸。远珠洞内的试剑石,紧靠漓江,为一自洞顶垂悬而下之巨石,距地面仅寸许,戛然而断,实为奇观。 |
桂林艺术馆 |
|
芦笛公园 | 芦笛公园位于桂林市城西北桃花江畔。因洞口长有吹奏悦耳的芦荻草,而有芦笛岩之名,公园因岩而得名。有芦笛岩、芳莲池、光明山、芳莲岭等主要景点。光明山、芳莲岭修筑了山路,光明山与芳莲岭之间修架了天桥,芦笛岩口建有贵宾接待室、朝晖楼,芳莲池中建有芳莲、丰收亭。芦笛岩位于光明山南面山腰。洞内景致高度集中,景物极尽造化神奇,琳琅满目的石乳钟、石笋、石幔、石花、石柱拟人状物,惟妙惟肖,被誉为"大自然艺术之宫"。 |
木龙湖 | 木龙湖位于广西桂林市区北部,东起漓江,西至中山北路,南靠叠彩山、北临东镇路,是两江四湖环城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湖的上方有木龙洞,所以称为木龙湖。木龙湖的位置本来没有湖,是为了沟通漓江与内湖之水脉而掘土45万余方,以木龙湖为中心构成了木龙湖景区,突出了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相融合的特点。 |
象山太平天国纪念馆 | 纪念馆在象山景区内,免费入场,主要是介绍太平天国及几位主要人物的历史。纪念馆内没有太多的介绍,主要是一种纪念地的形式,纪念当时太平天国以象山周边作为主攻的战场,也展示出在桂林市区相对较平顶的象鼻山之重要性。 地址:桂林市秀峰区滨江路1号象山景区内 电话: 0773-2828409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漓江 | 漓江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上游景点 桂林美最美是漓江,它发源于桂林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至平乐县恭城河口,全长170公里。由桂林至阳朔84公里的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盘绕在万点峰峦之间,奇峰夹岸,碧水萦回,削壁垂河,青山浮水,风光旖旎,犹如一幅百里画卷。这百里漓江,依据景色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个景区 第一景区:桂林市区至黄牛峡。两岸奇峰林立,城镇、农村、田园错落分布,景观多样,是观赏远山近水与人文民风的佳处,构成了画卷的开头部分。这一景区的主要景点有象鼻山、斗鸡山、净瓶卧江、奇峰林立、父子岩、龙门古榕、大圩古镇、磨盘山等。 第二景区:黄牛峡至水落村。夹岸石山连绵不断,奇峰围峦映带,是漓江风光的精华所在,构成画卷的主体部份。主要景点有望夫石、草坪帷幕、冠岩幽府、半边渡、鲤鱼挂壁、浪石风光、童子拜观音、八仙过江、九马画山、青峰倒影、兴坪佳境等。诸多景点中,冠岩水府、九马画山、兴坪佳境最令人兴奋,令人陶醉。 第三景区:水落村至阳朔。两岸土岭青葱,翠竹、茂林、田野、山庄、渔村随处可见,给画卷添上了幽美的田园色彩。 漓江风光的美,不仅充分展现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特点,而且还有"深潭、险滩、流泉、飞瀑"的佳景。同时漓江有着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自然有它不同的神韵。晴天的漓江,青峰倒映特别迷人。可烟雨漓江,赐给人们的却是另外一种美的享受;细雨如纱,飘飘沥沥;云雾缭绕,似在仙宫,如入梦境。 中游景点 望夫石 望夫石右岸山上有两个石人,高山上的是丈夫,小山上的是妻子,像是背着孩子在望丈夫,名望夫石。传说是一对船家夫妻,行船到此,水枯搁浅,船上斗来吃完,上山看有无船来好求救,结果没有等到,双双化为石头。 草坪 船到草坪,但见两岸奇峰挺秀,水碧山青,茂林修竹,一派葱翠。在漓江的整个游程中,这里算得是观景高潮的“序幕”。游船前行,但见两岸疏林如画,山村炊烟处处,风景宜人。倒影江中的疏林、群峰、远山,有如淡墨浑挥,化入天际,沉入水中。船浪过处,又如卷动的山水画卷。若逢阴雨天气,“ 烟云绕万峰”,更蒙上了神奇的色彩。 冠岩 左岸一山,似古时紫金冠,山脚有岩洞,为地下河出口,一脉清流注入漓江。明蔡文《冠岩》诗道:“洞府深深映水开,幽花怪石白云堆。中有一脉清流出,不识源头何处来?”经岩溶地质研究所运用示踪学的原理,在冠岩8公里以外的地方,找到了地下河的源头。 鲤鱼挂壁 在杨堤看前方悬崖,下方大石壁上,有条红鲤鱼的图形,巨鲤像在溯江而上,名鲤鱼挂壁。 绣山 过了冠岩,山石色彩多样,红、黄、赭、绿交错,色彩斑斓,如织似绣,名绣山。 仙人推磨 在海豹山旁边,有座小山,顶上的岸石,形似人在推磨,称为仙人推磨。 半边渡 右岸峭壁如削,无法筑路,人们在岸边摆渡往来。此地江山成一绝,削壁垂河渡半边。 桃源赏月 右岸桃源村,前拥翠竹,后立青松,三月桃李争艳。村后月亮山顶有个大圆洞,如月挂山头,富有诗情画意,此景名桃源赏月。这便是伟说中伏波将军“一箭穿三山”射穿的第三个洞。 鼓椎山 左岸边有两块圆形巨石,大者曰锣,小者曰鼓;右岸两座挺拔的小山,一名锣锤山,一名鼓棍山。此处叫锣鼓滩。 杨堤 村后一山两峰,形似倒挂的羊蹄,当地谐其音,地名称为杨堤。杨堤景色很美,为乡政府所在地,又是枯水期游人登船的码头。 鸡笼山 右岸一座小石山,上尖下圆,像是南方的竹编鸡笼。还开有一个门,名鸡笼山。左岸石壁上,有一排小石洞,好像是一群小鸡往回赶。 童子拜观音 左前方有许多山峰,中间一个尖峰,形似观音菩萨,名观音峰;在观音峰前下方有一小山,像是童子对观音低头朝拜。 卓笔峰 右岸临水处,有一小尖峰,均匀直立,极像大毛笔,名卓笔峰。 八仙过江 右岸八个山头,光头大肚的象铁拐李,铁拐李旁边是曹国舅,曹国舅下来戴帽的是何仙姑,还有韩湘子、吕洞宾、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名八仙过江。八仙又像威武的将军,名将军升帐。漓江风光,自古有名,八仙或将军们慕名而来,留连忘返。 九马画山 左前方九峰相连,山面如削,石壁上有白、黄、灰、黑等色,色彩斑斓,呈现出马的画像,名画山;马图最多可见九匹,又名九马画山。仔细端详,画面出现各种形态的骏马,有静静伫立的,有低头饮水的,有昂首嘶鸣的,有扬蹄奔跑的。正上方那一匹大马,在低头饮水,尾巴高翘,有人认为尾巴像马头,正在向前奔跑。一般人可见三、四匹,要看出九匹来,可不容易。民谣说:“看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有几双?看出七匹中榜眼,能见九匹状元郎。”传说画山九马来自天宫,当年孙悟空不愿当弼马温,反下天宫后,神马走脱在此,不愿离去。画山奇丽,清徐《画山》诗云:“自古山如画,而今画似山,马图呈九首,奇物在人间。 青峰倒影 船过画山,江面开阔,水平如镜,岸上翠竹成林,青峰倒影,美不胜收,”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在烟雾中,像披上轻纱,层次分明,诗情画意,到处是天然的水墨图景。 乌龟爬山 左岸山头上,有块岩石似只乌龟,当游船前行时,这龟徐徐上移,仿佛向顶上爬,名乌龟爬山。 骆驼过江 右岸三座山峰相连,像一只缩着颈子的双峰骆驼,似向江边走来,名骆驼过江。 尼姑和尚斗嘴 回首看,对岸罗汉山上两峰,一峰肥大,一峰瘦小,传说肥大的是和尚,瘦小的是尼姑,两人在对面吵架,称为尼姑和尚斗嘴。 孙悟空吃仙桃 画山后面,山有有块岩石,很像猴子在吃东西。传说孙悟空做了齐天大圣,管蟠桃园,正自在受用,名孙悟空吃仙桃。 兴坪佳境 左岸的兴坪镇,是隋唐以前古熙平县县治所在地,是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兴坪依山面水,奇峰环绕,兴坪河在此汇流漓江,景色荟萃,古有”阳朔山水在兴坪“之说,是漓江风景的佳绝处。 七仙女下凡 黄布滩与猪皮滩之间,有一段江面波平如镜,船家称为”黄布纹水“。右岸七个山峰,婷婷玉立,传说是玉皇大帝的七个女下凡到此,留恋美景,不愿返回天宫,化成了七座秀丽的山峰,名七仙女下凡。 狗熊望天 往后看,左岸一个山头,像躺着的大狗熊,四脚朝天,名狗熊望天。 苹果山 往远方看,有一圆形小山峰,中间凹进去,很像一只大苹果,叫做苹果山。 朝板山 左岸临水处,有一座平整的小山,形似旧时大臣朝见皇帝时手中所捧的朝板。 下游景点 美女照镜 向螺蛳山右边望去,有一前一后两座小山,后山峰上有块圆圆的地方没有长草,象姑娘的脸,眼睛、鼻子、嘴巴可风,前山象一面支起的镜子,姑娘披着长发,正在对镜梳妆呢,名美女照镜,也叫对镜梳妆。 书童山 过碧莲峰,穿行阳朔大桥(观莲桥),便见书童山,挺拔于田家河与漓江汇合处,似一个娴静端庄的少女,婷婷玉立,倒影江中,清奇无比。半山处,有一块夹缝矗石,高丈余,似捧书诵读的书童,因名书童山。 天水寨 与鲤鱼山隔河相望的是天水寨,山上有古寨,设有五门,寨子里有小盆地,可容千人,还有一泉,各夏不柘,可供千人饮用,因名天水寨。 秀才看榜 从书童山下行不远,可见灵人山中峰,有一石耸立,似身着宽衣、头戴纱帽的古人,面朝对岸的白肚山,好象举子对榜沉思,因名秀才看榜。 螺蛳山 正前方岸上,一山上尖下圆,山上有圈圈螺纹,活象大海螺,名螺蛳山。 鱼村幽景 左岸是渔村,竹木葱郁,村后峰峦起伏重叠,天水寨的残垣门墙,清晰可见。渔村一带,奇峰壁立,藓苔挂满石壁及钟乳石。游船到此,顿感清凉爽快。壁纹奇形怪状,有如古树老干,有似花边图案。右岸的笔架山,三峰并列如笔架。沙湾洲白沙环江,沙明水清,渔人静钓。 雪狮岭 过秀才看榜,有个木山村,村左右各有一岭。左岭长满米锥、蜜柚等树,青葱茂绿,远看如狮子伏卧江滨;村右一岭,依江而起,草木丛山,名雪狮岭。二岭合称”雪岭双狮“,或”双狮抢球“。是阳朔县城附近的览胜佳地,有”要看好风景,登上雪狮岭“之说。 漓江鸬鹚 在渔村两岸,时见漓江鸬鹚,俗称鱼鹰、水老鸦,体羽黑色带有金属光泽。游船到此,可见左岸崖壁下竹排上,停息着鸬鹚;右岸边停着竹排,沙滩上渔人和鸬鹚悠然自得。有时可以一睹鸬鹚凌波的风彩,渔民撑着竹排,上面停着几只鸬鹚,拍打翅膀,盯着水面,猛地跳下江中,潜入水底,不一会儿,嘴里叼着银光闪亮的鱼儿跳上竹排,饶有情趣。 水落村瀑布 前面水声哗哗,是水落村。村岸有一急流悬泻漓江,落差近10米。是阳朔沿江最大的瀑布,若到雨季,瀑声轰轰,水花腾空飞舞。 狮子骑鲤鱼 过螺蛳山,前面有座大山,象条鲤鱼,有头有尾,白白的鱼肚子,背上长着鱼鳍,名鲤鱼山。鱼鳍又象骑在鱼背上的狮子,称为狮子骑鲤鱼。 碧莲峰 是阳朔的主峰,山势嵯峨,树木满山,茂密青翠,象一朵浴水而出、含苞待放的碧莲花。因山壁上有处光滑如镜,又名鉴山。 鲤鱼翅 离开狮子骑鲤鱼,前行里许,就到鱼村渡口。江滨耸立一山,形似鲤鱼背翅,名鲤鱼翅。远看山形,象一尾大鲤鱼,头、尾、翅均观。 阳朔 “桂林山水甲天下, 阳朔堪称甲桂林, 群峰倒影山浮水, 无水无山不入神”高度概括了阳朔自然风光在世界上所占有的重要位置。阳朔地处中亚热带季风区, 气候温和, 四季宜人。属典型的客斯特岩溶地貌, 境内山峰林立, 平地拨起, 千姿百态, 如人物、似走兽、若器皿、类飞禽, 别具情趣, 令人玩味无穷, 山上竹木繁茂, 四季常春, 山山有洞, 洞洞奇美, 洞中乳石遍布, 晶莹剔透, 如艺术长廊, 似天然迷宫, 阳朔的水清撤透明, 绿水悠悠, 如情似梦,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形容为“江作青罗带, 山如碧玉簪”, 以其“山青、水秀、峰奇、洞美”四绝而闻名, 是美丽的桂林山水之精华所在地。漓江 漓江 漓江 漓江 漓江 漓江 漓江 桂林象鼻山漓江冠岩风景区九马画山大圩古镇船游漓江黄牛峡浪石风光父子岩桂林塔山兴坪古镇杨堤阳朔山水园黄布倒影 |
阳朔西街 | 阳朔西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阳朔西街位于广西阳朔县城中心,全长517米,宽8米,大理石路面,呈弯曲的S形,房屋建筑古色古香,地方特色浓厚。荟萃各种旅游纪念品、小吃于街市。其充满了异国情调的夜景更是风情万种,风俗浓郁。 阳朔西街又被戏称洋人街,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西街至今仍是小家碧玉型的南方村镇建筑规模,但却显现着国际情调的人文景观。 这里的酒吧、饭店、网吧、工艺品书画店等装修风格大多中西合璧,有外语招牌,工艺品书画店、饭店、酒吧的服务员、普通居民以至于街上卖水果的老太太,都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就给西街染上了一笔异域色彩。在西街的每一个角落,您会经常看到三五成群不同肤色的旅游者临街围坐在一起喝啤酒、品咖啡、嬉戏聊天,还有那不受当地计划生育限制的中国母亲和西欧国家的父亲,领着混血儿在街上玩耍。 西街东头是漓江的重要口岸——漓江码头,旅客游完漓江后均从此处上岸。 上世纪80年代初,便有被当地人称为“背包老外”的外国自助旅游者陆续来到阳朔。他们逗留的时间短则三五天,长则一年半载,一般住三五个星期。住的时间最长的是荷兰的麦克先生,他1991年来到阳朔,除了办签证以外,一直住在这里写作。美国的杰米先生5年间来过8次,同是美国人的特里先生则一家4口住了10个星期。他们到居民家租房住,自己买菜做饭,学做中国菜、学习中文,回国时还带走了全套的中国炊具、餐具,说是要经常做中餐。美国人雷达先生说,阳朔风景优美、空气新鲜,又具城乡结合的特点,人们朴实友好,物价低廉,且当地会说英语的人很多,使我们这些“老外”在这里生活没有异域感。雷达先生也一下住了半年。 近些年,来阳朔旅游的“背包老外”迅速增加,每年都在6万人之多。他们大都是学生、学者或打工族,多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游人的增加刺激了阳朔旅游服务、旅游工艺业的繁荣,特别是西街、滨江路,仿西方旅游餐馆的旅店、咖啡馆、西餐馆就有几十家,专卖旅游工艺阳朔西街 品的店铺、摊点近千家。西街成了在阳朔逗留的西方自助旅游者们的主要活动区域,街上的洋人甚至比当地的人还多,“洋人街”由此成名。要和洋人做生意,就得与洋人有语言交流,学外语就成为阳朔人的热点。据统计,阳朔全县懂外语的生意人就有几千人。县里办的两所旅游职业学校和一些社会办的外语学校大受人们的欢迎,一些居民、老人甚至农民也通过各种形式学习外语。“背包老外”多了,住的时间长了,也就衍生出一些爱情故事。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就有七八十个“背包老外”与阳朔青年男女成婚。一个小小的县城有如此多的异国情缘,在广西是少有。每当夜幕降临,“洋人街”上的西餐馆、咖啡馆及街道两旁一张张小桌边,都围坐着老外们,或三五成群,或两人对坐,或放单独处,悠悠饮着啤酒,细声闲谈,享受一份宁静。 洋人街 在西街,每时每刻都会看到不同国籍不同肤色、操着不同语音的老外,或携手挽臂,或背着背包,比肩接踵,款款而来。他们无拘无束,谈笑风生。在酒吧饮啤酒,在网吧找信息,在街头亲切交谈,在小商店讨价还价买中意的中国货。所有酒吧、餐厅、旅店的格局几乎都各不相同,充满异域情调。许多洋人是来“留学”的,向阳朔人学中文;有的是来休闲度假的,一住就是十天半月或半年;还有的是来“打工”的,帮老板做事,学做中式饭菜。每年数十万老外来来往往,在西街观光、生活、工作、学习,这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没有的。所以,人们把中国独一无二的西街叫作“洋人街”。 西街作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在此融合、交流、珠联璧合。这里是中国人学外语,外国人学中文的理想课堂。西街有几十家外语学校、培训中心、口语训练营及电脑培训班。那些临街的酒吧、餐厅提供的不单单是餐饮,更大的作用在于让中外友人互教互学,交流信息,切磋中西文化。只要你会说“Hello”“Goodmorning”“Goodnight”或汉语的礼貌用语,就会很快找到知音。人云阳朔是“中国英语第一县”“地球英语角”,名副其实。阳朔西街 |
桂林象鼻山 | 桂林象鼻山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象鼻山原名漓山,又叫仪山、沉水山,简称象山,位于广西省桂林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是桂林名山之一,主要景点有水月洞、象眼岩、普贤塔、宏峰寺及寺内的太平天国革命遗址陈列馆等。附近还有隋唐开元寺仅存的舍利塔。水月洞紧靠江边,漓水流贯其间,如水中浮月,山石垂入水中又如象鼻饮水漓江,景致极佳,唐宋以来即为游览胜地。宋蓟北处士《和水月洞韵》诗:“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形象地描绘了这一景致。国家首批4A级景区,位于桂林市滨江路,桃花江与漓江的交汇处,2、23、16、57、58、88路公交车可到达。占地11.88万平方米,属于喀斯特地貌自然风景区,因山形酷似一匹豪饮江水的巨象而得名。早在唐宋就成为著名游览胜地,有1000多年的游览史。 象鼻山在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西距文昌桥200米。海拔200米,高出江面55米,长108米,宽100米,山体面积1.3公顷。由3.6亿年前海底沉积的纯石灰岩组成,酷似一头巨象伸长鼻子吸饮江水。其神奇,首先是形神毕似,其次是在鼻腿之间造就一轮临水皓月,构成“象山水月”奇景。因此,象山成了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城的象征,桂林乃至广西地方产品多以象山作为标记。 水月洞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间。距今1.2万年前,地壳抬升,漓江缩小,加速了水月洞的发育,形成一个东西通透的圆洞。长17米,宽9.5米,高12米,面积约150平方米。水月洞洞口朝阳,亦名朝阳洞。但洞在水上,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与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对,一悬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 明代诗人孔镛写道:“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青山自是饶奇骨,白日相看不厌多。”这一百看不厌的象鼻山位于城南漓江和桃花江的江流汇合处。山形酷似一头巨象,伸长鼻子临江吸水,因而得名。象鼻与象身之间的大洞,便是著名的水月洞。范成大说它“其形正圆,望之端整如月轮”。水月洞里江水通流,可泛小舟,在明月之夜,它的倒影则构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象山水月”奇观,使历代诗人吟咏不止。洞内外崖有古代石刻文物五十余件,其中以宋代爱国诗人张孝祥、范成大和陆游的作品最为有名。陆游虽然没有到过桂林,但对这里的奇山秀水神往不已。他把诗和信札寄给当时任昭州(今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太守的朋友杜思恭。杜思恭则“命工刻与崖石,与世人共之”。 象鼻山的山脚有石级小路通上山顶。山顶平展,绿树成荫,当年太平军在此架炮攻城。在山顶的东端有明代的实心砖塔,因嵌有普贤菩萨像而得名普贤塔。塔身好似圆形宝瓶,又像剑柄,又有人称之为瓶塔或剑柄塔。 象鼻山的南麓有近年改建的始创与唐代的云峰寺,寺内陈列着太平天国的历史文物。在寺的西面是一座舍利塔,这里原来还有个开元寺。唐代的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漂到海南岛,在北归的途中,经过桂林时,居住于开元寺,在此主持大典,-传经。可惜古寺早废,只留下这座佛塔叙说当年盛事。象鼻山,景色优美,是桂林山水的象征和桂林城的标志,最令中外游人喜爱。象鼻山 象鼻山 漓江漓江冠岩风景区九马画山大圩古镇船游漓江黄牛峡浪石风光父子岩桂林塔山兴坪古镇杨堤阳朔山水园黄布倒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