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 >> 叠彩区 >> 北门街道

北门街道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叠彩伏波景区

叠彩伏波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伏波山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区东北,滨江路北端与风北路交界处,孤峰突起,西枕陆地,东临漓江,有遏波伏澜之势,因唐代曾在山上修建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祠而得名。  伏波山公园由多级山地庭园组成,有还珠洞、千佛岩、珊瑚岩、试剑石、听涛阁、半山亭、千人锅及大铁钟等景点和文物,集山、水、洞、石、亭、园、文物于不足1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成为独特的桂林山水的缩影。  进入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第一级台地庭园景观:伏波胜景。  在这个三开对称,硬脊斜坡,黄琉璃瓦盖的仿古牌坊建筑上方的正中位置,有楚图南先生手书“伏波晚掉”的匾额,令人顿生诗情画意。第二级平台上“u”形的临江游廊与平台北边的档土墙自然形成一个院落,院内种植花木,曲折有致,步移景换,妙趣横生。廊前置亭,亭内存放着一口“千人锅”,直径1米,高约l米,重约l吨,它与还珠洞入口处左侧的古钟同为定粤寺的法器。古铁钟高2.5米,径1.7米,重2524公斤,铸造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是清代定南王孔有德女儿为悼其父所铸。定粤寺建于1651年,用于宣扬明朝叛将孔有德协助清朝平定两广的功劳。  伏波山孤峰挺秀,一半插入江潭,另一半则枕于陆地。每年春夏,江水暴涨,山麓遏阻急浪狂澜,使江水倒转回旋,有降伏波涛之力。伏波山景致优美,岩洞奇特。山的东面是临江回廊、伏波茶室和依崖而建的听涛阁,西面有登山石阶,可达半山亭和山顶,登高眺望,可看到桂林清秀如画的水光山色。  伏波山位于漓江边上,其山半伏于水面上,山水相接,似伏于水面上又因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经此,还珠伏波而得名。唐时山上曾建有伏波将军庙。园内亭台楼阁一应俱全,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综合性旅游景点。现有癸水亭、听涛阁、半山亭、还珠洞、试剑石、千佛岩、珊瑚岩等名胜,廊前置亭,亭内存放着一口"千人锅",直径1米,高约l米,重约l吨,它与还珠洞入口处左侧的古钟同为定粤寺的法器。古铁钟高2.5米,径1.7米,重2524公斤,铸造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是清代定南王孔有德女儿为悼其父所铸。定粤寺建于1651年,用于宣扬明朝叛将孔有德协助清朝平定两广的功劳。伏波山

叠彩山

  旧名桂山,位于桂林市区东北部,滨临漓江。叠彩山与城中的独秀峰、漓江畔的伏波山鼎足而立,同为城内的游览胜地。叠彩山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由明月峰、仙鹤峰和四望山、于越山组成,横亘市区,景色优美,又易于攀登,为桂林山景中的一个热点。山中佳景甚多,有叠彩亭、于越阁、瞿张二公成仁碑、仰止堂、仙鹤洞、风洞、叠彩楼、望江亭和拿云亭等名胜。  山上历代名人的摩崖石刻尢多,为文物的精华。若登上明月峰,驻足拿云亭,全城景色画书眼底。“一面晴风四面山,望疑仙境在人间”。叠彩山名,是由唐朝元稹的侄子元晦游览了叠彩山之后,写了篇《叠彩山记》,记中说:“按图经,山以石文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故以为名。”叠彩山山石如锦彩绸缎,层层相叠而得名。在清朝文人秦焕创建的叠彩亭的右角,看明月峰横断的崖壁,若“彩翠相间”的锦缎。这里是摄影“叠彩”的最佳角度。风洞是叠彩山明月峰山腰一奇洞。这是一个四季生风的洞,因而得名"风洞"。此洞,南北对穿,中间狭小,仅通一人,形成前后两个洞,南北开敞,呈葫芦状,全长20米,最宽9.2米,最高5米。风洞原是一条地下古河道,两头大中间小,所处地势高。北接“湘桂走廊”,南迎驾桥岭与海洋山之间的“峡道”,形成对流。随着季节变换,来风有清、和、暖、冷之别。因终年“风迎更风送”,人们往往把这里称作“清凉世界”。宋人刘克庄《风洞诗》“风干天地间,惟桂尤其雄”“不知何处起,但觉来无穷”说出风的奇;明王鸣鹤《叠彩山题诗》:“春游门壑暖风回”,是春天的风;清徐德升《风洞山诗》:“风声习习洞门窄”,是夏日的风;明苏浚《游风洞诗》:“高台受和风”,是南国之秋的气候;清周甫麟《叠彩山诗》:“洞疑诗思曲,风逼酒瓶冻”,则是寒冬的景象了。洞里的风总是清新、和煦、凉爽、均匀交替着,这是最奇特的地方。风洞既是风的世界,又是文物宝库,是桂林山水一个重要景点。  叠彩公园园门,1990年建,为飞檐、硬脊、坡顶、绿瓦的仿古圆门建筑。我国现代著名书法家王遐举书"叠彩山"横匾悬其上,右侧为售票处,左侧饰以玻璃壁窗,古朴雅丽,嵌于锦翠相间的山石林木之。  在叠彩山风洞南洞口右前方的平台上,唐元晦建于会昌间(841年至846年),历代有修葺,阁已久废,数十件珍贵诗刻同毁于抗日战争。据清画家张宝《泛槎图》,景风阁为重檐、坡顶、长方形建筑。清庆保《景风阁记》说阁"居四望、于越之间,前接广野,倚大江,廓然翕受,窈而多风。其东小阁数椽,故为游人憩望地,每盛夏熏灼,于此解烦焉"。景风阁为一时名建,历代名人有诗刻,变法维新风云人物康有为、百岁爱国老人马相伯先后居此。位于叠彩登山道上。4角、平顶、单层、红柱、绿瓦,高约5米,长7.5米,宽8.5米。面积约64平方米,呈十字形。正面悬挂著名书法家王遐举所书"叠彩山"的匾额。叠彩亭东依于越,西邻四望,北对明月,与山景和谐而不争高。东西设坐凳,北隅为观赏"彩翠相间"的最佳角度,是游憩的理想场所。亭西,刻有明代羽卿的"江山会景处"。  在叠彩山明月峰与于越山之间,是一组以桂北侗族建筑形式为依据构筑的大型风景园林建筑群体,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1990年建成。叠彩琼楼以鼓楼和连廊为中轴线,将整个建筑分为东西两个院落;东院庭转院接,曲径通幽;西院开阔疏朗,小桥勾连。院落以池水为中心,东为高阁,西有亭廊,南设层楼,北置水榭。主体的鼓楼为2层歇山顶楼阁,前面是小巧的卷棚敞轩,其余为1、2层坡顶,局部突起重檐、3重檐卷棚歇山顶或6角、8角攒尖顶。整组建筑,主从分明,层次丰富,错落有致,富于变化,与自然环境和谐调协,具有仙山琼阁的意境。  

虞山公园

  看 点: 千年观音像(摩崖石刻)、虞帝庙、蒋介石行辕、韶音洞及唐宋时期珍贵的摩崖石刻,如《三绝碑》、《古相思曲》、《兰竹图》等。   介 绍: 虞山公园位于广西桂林市市区北部的北极广场和虞山桥附近,因园内虞山而得名。山奇洞幽,园美庙灵,是桂林山水游览的开山地和桂林历史文化的渊源地。 虞山公园南、北两园,造园手法新颖,传统与现代结合,东方与西方兼容,精巧雅致,小中见大,风格独树一帜。 北园景区,流泉飞瀑,绿草茵茵,花团锦簇,充满现代气息。 南园景区内在原址上恢复新建的虞帝庙,气势恢宏;以中国传统吉语“五福临门”命名的五福塔,金碧辉煌,塔内“平安钟”祈福国泰民安;由三个大理石雕凿的瑞云祥纹卷拱构成颇有意境的“九重天”给人以平步青云之感;雅致隽永的集雅园内清新雅致,“曲水流觞”更是妙趣横生;怡沁园的假山叠石,巧夺天工,栩栩如生;还有回音壁、两人世界、智者、闻韶楼、南薰亭等众多景点景物,景景生辉,处处诱人,美不胜收。真可谓景含园中,园蕴景中,无处不生景,无景不胜名。虞山(舜庙遗址) 虞山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众多,历史文化积淀丰厚。为纪念华夏文明始祖之一的虞帝(虞舜帝)南巡曾到此地,从秦代开始就建有虞帝庙。这座桂林最早的庙宇,古往今来被视为桂林的福地,历代香火鼎盛。虞山现存古代碑65件,其中以唐代韩云卿撰文.韩秀实手书.李阳冰篆刻的<舜庙碑>(又称“三绝碑”)和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靖江府新作虞帝庙碑>最为珍贵。 虞山东麓山崖上镌刻的一座距今1400多年的观音像更给公园增添神彩。 交 通: 桂林市乘1、2、15、18、99、100路车均可到达。    广西桂林市

水月洞

  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间。距今约1.2万年前,地壳拾升,漓江缩小,加速了水月洞的发育,形成一个东西通透的圆洞。长17米,宽9.5米,高12米,面积约150平方米。《象山记》载,“有石穴一,彼此可以相望,形圆而长,其半入于漓水中,水时高时下,故其穴亦时有大小”。  水月洞洞口朝阳,亦名朝阳洞。但洞在水上,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宋蓟北处士《水月洞》诗云“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象山的水月与隔江的穿山月岩相对,一悬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  宋代在洞中建朝阳亭,清代改称得月楼,已废。洞内有张孝样《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复水月洞铭》及陆游诗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市区中山北路96号(原桂北路138号),是一幢面积800多平方米的中式两层木楼房建筑。过去是黄旷达住宅及“万祥坊”。  1938年11月中旬中共中央派李克农到桂林建立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租下这幢房子作为办公用房。楼下为警卫室、值班室、办公室、救亡室;楼上为秘书室、会议室、机要室、电台以及周恩来等同志来桂指导工作时的住房。办事处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遵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政策,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团结抗日爱国人士支援抗日,作出重要贡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中山北路96号(原桂北路138号)。坐东朝西,3开间2进,长方形2层中式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原为黄旷达的"万祥醋"店房。1938年11月下旬李克农率工作人员到桂林,建立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租下这幢房子作办公用地。办事处楼下为警卫室、值班室、办公室、救亡室,楼上为秘书室、会议室、机要室、电台室及领导同志的住房。同年12月3日,周恩来、叶剑英抵桂,中共中央南方局暂设于此,1939年1月南方局正式在重庆建立后,在此设立南方局办事处。办事处机构设有机要室、秘书室、交际科、交通运输科、总务科、财务科、救亡室、电台室等。在郊外的路莫村、八里街、金家村、泗合别墅等地设有转运站和秘密联络点。办事处在宣传中共抗日主张,团结爱国人士,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组织输送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和抗日前线,联络海外爱国华侨募捐支援抗战,筹运抗日物资,护送中共领导过往人员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41年皖南事变后,办事处被迫撤离;1944年桂林沦陷,旧址被毁;1967年复原旧址,1977年1月正式建成纪念馆;1987年增设辅助陈列室,叶剑英题写馆名。目前共展出办事处文物、照片、文献近400件(张),如今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旧址位于中山北路96号与叠彩路的交叉口处,整个建筑是一幢面积为800平方米的中式两层木制结构的楼房,原为黄旷达开设的"万祥槽坊"。  1938年,中共中央派李克农到桂林建立八路军桂林办事处,这幢房子便是当时租下的办公用房。办事处设警卫室、值班室、秘书室、机要室、电台室及周恩来、李克农同志住所。在当时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遵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团结抗日爱国人士,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组织输送爱国青年赴延安与抗日前线,联络海外爱国华侨募捐支援抗战,做了大量工作。周恩来先后三次亲临办事处指导工作,叶挺、徐特立等同志也多次亲临指导工作。办事处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连接华南、华东与延安的重要枢纽。1843年"皖南事变"后办事处被迫撤销。1944年办事处旧址毁于战火,1967年按原样修复,1977年建立"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八路军办事处旧址,1963年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叠彩区中山北路14号

逍遥楼遗址

逍遥楼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今市区滨江路北段解放桥与伏波山之间。始建于唐,为唐代桂州城之东城楼,上置颜真卿所书“逍遥楼”石刻碑一方。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今陕西西安人,唐开元间进士,曾做过殿中侍御史、平原(今属山东)太守,后官至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  其书法凝重实、雄健有力,独创一体,人谓之“颜体”。颜真卿并没到过桂林,相传此碑是据蒲州(今山西永济)碑石钩摹重刻。因置于东城楼,故此楼称“逍遥楼”。宋崇宁元年(1102)。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程节对楼宇重加修建,并改名“湘南楼”。现存“逍遥楼”碑阴的《湘南楼记》,记载了修楼经过和更名缘由。

叠彩太极洞

    位于明月峰山腰,南口在北牖洞西南隅,北口朝登山道口,呈弯管状,洞内有石柱分隔,酪似太极图的两条阴阳鱼。洞门宽4.2米,洞高3米,宽3~4米,长13米,面积约50平方米。“太极洞”3字,刻在北洞口上。从洞的一端到另一端,纡回曲折,能见度低。北口大而敞,光线可透达转折处,洞景依稀可辨;南口在北牖洞内,小而隐,光源微弱,初入有伸手不见五指之感。自南口盘旋而上,出北口,从0中渐见光明;从北口人,出南口,至北牖洞,凉风习习,题刻琳琅,如入仙境。乐于在不同境况中探索、感受,捕捉各异乐趣的人们,尤爱太极洞。

叠彩山门

  在叠彩山仰止堂前,是坡顶、青苡的仿古建筑,高踞在登上风洞的咽喉之地,可拾级而上。门上有魏继昌书“叠彩山”隶字横额;两侧悬挂清广西布政使张祥河撰、桂林书法家伍纯道写的“到清凉境,生欢喜心”的楹联。一过山门,即进入历史文物、宗教、自然风光相互交融的胜地。

明月峰

  明月峰位于叠彩山东北,海拔223米,相对高度约73米,山体面积1.41公顷,是叠彩山的主峰。清袁枚《游风洞登仙鹤明月诸峰》诗有“仙鹤不可招,明月犹堪弄”句,明兵部右侍郎杨芳《风洞山诗》,“引手欲探天上月,俯躬疑碍日边云”,均言峰高可揽月,故有明月峰之谓,峰顶有形如葫芦的-台,五代马殷曾在此建台,人称马王台。宋静江知府张  筑“尧山”、“漓水”二坛,以祭祀山川,并写《尧山漓水二坛记》,把山川作为土地资源,江河资源加以赞美,呼吁加以重视、保护,以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台、坛均早废。1955年在旧址建拿云亭。明月峰以高、险、峻、秀蓍称。高可摩天,雄踞江边,壁立木龙古渡头。峰尖如笋,山石逐层深进,渐次升高,登上顶颠,满城0,田野奇峰,纵览无余。峰侧刻有共和国缔造者之一-总司令和徐特立老人。1963年以80高龄登上明月峰所题“登高不用杖,脱帽喜东风”名句,给名山增辉。拿云亭在叠彩山明月峰顶,又名齐云、倚云、取其高之意。始建于唐,久废。1955年重建,1988年遭雷劈,再建,高约5米,面积19.36平方米。为红柱、单檐、攒尖顶、青苡、四面开敞之圆亭,柱间设坐凳,亭基三级,意谓上升九宵。香港书画家赵少昂为之书额。登亭眺瞰,目极无遗。明月峰巅拿云亭是游叠彩山的大热潮。到这里的目的在于眺望桂林城全景,如今,的确再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里更好地鸟瞰市容市貌了。请看:漓江弯弯斜斜,如微风中舞动的蓝色飘带从山的左側悠然而去。流经苍翠的訾洲和对面的象鼻山之间,仿佛淌进了一道大闸门;再远一点,似乎难望断,只党斗鸡山下水天相连,山水依依。将视线回收,所见漓江两岸先是拥翠叠绿,继之,民房幢幢,再继之,幽幽的七星山闯入视野,接着是挺拔陡峭、严峻伟岸的伏波、独秀二山矗立眼前,然后,宝积、骝马诸峰也被连缀起来,街市民居,向东而西,充斥在山前山后,一片繁华。倘若东望,则见尧山巍峨雄伟,群峰如波涛浪尖,此起彼伏,真真苍山如海,一派雄浑。稍近一点,星罗棋布地堆着许多不知名的石山,山旁山下,田畴围绕,绽红闪绿,好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正是这丰富多彩的汇景,才使得叠彩山更加名副其实,远远超越“自我”,玉成了她更广阔的境界。难怪王力先生不在别处而在叠彩亭题下了必将流芳的楹联:  过五岭近月牙秀水花桥竞秋色,  傍七星都象鼻层峦耸翠占春光。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叠彩岩

  风洞之南,即前洞,是叠彩洞,因山得名,古称叠彩岩。高3.65米,宽5.6米,长12.5米。面积70平方米。洞口有陈毅名句“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的题刻,及著名书法家沈尹默题“叠彩山”3个大字。洞壁有佛像90余尊,为唐宋物,又名福庭洞。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叠彩北牖洞

  风洞之北,即后洞,椭圆形,是葫芦的后半部。洞口北向,如窗,又称“北牖”。洞高4.8米,宽9.2米,长7.5米,面积约69平方米。洞口有清人陈维湘题刻“北牖洞”三字,洞内摩崖石刻数十件,以朱  颜《访叠彩岩登越亭》、杨芳《游风洞山》、袁枚《游风洞登高望仙鹤明月诸峰》、康有为《风洞题名》和李秉绶的兰竹画刻为珍。洞中原有卧佛一尊,供抚摩祈祥,现已无存。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风洞

  明月峰山腰一奇洞,南北对穿,中间狭小,仅通一人,形成前后两个洞,南北开敞,呈葫芦状,全长20米,最宽9.2米,最高5米。总面积约140平方米。风洞原是一条地下古河道,两头大中间小,所处地势高,北接“湘桂走廊”,南迎驾桥岭与海洋山之间的“峡道”,形成对流,两端过风的断面大,中间小,风速增大,压强减少,风不断补充。随着季节变换,来风有清、和、暖、冷之别,因终年“风迎更风送”,人们往往把这里称作“清凉世界”。这里的风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改变,旅游者感受也不同。宋人刘克庄《风洞诗》,“风干天地间,惟桂尤其雄”,“不知何处起,但觉来无穷”,说出风的奇;明王鸣鹤《叠彩山题诗》,“春游门壑暖风回”,是春天的风;清徐德升《风洞山诗》,“风声习习洞门窄”,是夏日的风;明苏浚《游风洞诗》,“高台受和风”,是南国之秋的气候;清周甫麟《叠彩山诗》,“洞疑诗思曲,风逼酒瓶冻”,则是寒冬的景象了。洞里的风总是清新、和煦、凉爽、均匀交替着,这是最奇特的地方。风洞既是风的世界,又是文物宝库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江山会景处

  在市区叠彩山叠彩亭旁。摩崖,高233厘米,宽77厘米,楷书,字43厘米,年、月名款字13厘米。据明嘉靖18年田汝成《游广西诸山征》所载,这里的叠彩亭明代为“聚景亭”,“江山会景处”当是为该处风景点题而作。“江山会景处”是羽卿留在叠彩山的第三件  作品,字形端庄严  、健劲有力。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北门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清风社区

----

城北社区

----

铁路社区

----

凤集社区

----

春江社区

----

圣隆社区

----

金河社区

----

水塔社区

----

芳华社区

----

北门街道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