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吴凤典 (1840~1906)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吴凤典(1840~1906),又名泰,字雅楼,壮族,那琴乡上伴屯人,黑旗军虎将。吴凤典长得壮实,很有力气,富有学识。家贫,20岁时离家到琴烦、板布村(今扶绥县地)寻亲戚找活计。 当时, 农民起义首领吴凌云在岽罗建立“延临国” , 打击豪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吴凤典加入吴凌云农民起义军。起义失败后,散落越南,吴凤典聚集五六十人,自为首领。10年后,于同治十年(1871年)从东潮(越南地)率队伍到保盛(云南河口地)投刘永福,被任为黑旗军左营管带(营长),后来刘永福还介绍其妻妹与凤典妻。同治十二年十一月,法军派遣其远征队队长安邺率兵攻占河内,越南阮氏王朝求助于时在越南的刘永福黑旗军,黑旗军为了支援越南抗击法国侵略者,即向河内进发。吴凤典被委为先锋。十二月二十一日河内城郊罗池一丈,吴凤典率领的队伍大败法军,掉落土炕中的法军率领安邺,被吴凤典一刀砍下了头。法军被赶出河内,黑旗军首战告捷,越南国王破格加封刘永福为三宣副提督,吴凤典被授以防御同知衔(从六品)。为了扩大黑旗军,同治十三年(1874年)季春,吴凤典奉刘永福之命回上思、钦州、防城一带募兵选将,出色完成了任务,钦州应募的杨著恩后来成为黑旗军的右营管带。光绪八年(1882年)五月十三日晨,黑旗军在河内城西的纸桥与法军激战,黄守忠率领前营扼守大路,正面迎敌;吴凤典率领左营蔽于大道左边,伏击敌人;杨著恩率领的右营为先锋,先同法军接仗,酣战时,吴凤典带领队伍穿过干涸稻田, 拦腰冲击法军,离敌百米时才-大发,击败了法军。这场战斗,歼灭法军官兵200多名,法军上校司令李威利、副司令韦医被击毙,吴凤典在战斗中负伤。越南政府升授吴凤典为宣慰副使,任副领兵管,并加赏格银1000两。光绪十年(1884年),黑旗军被改编为清军,12个营,由刘永福、吴凤典和黄守忠督带。吴带福字正左、副左、副右和亲兵右营等4个营。 不久, 吴升为守备衔。同年9月,又升为都司补用,并赏戴花翎。吴凤典在抗法战争中,英勇战斗,为国立功,遍体伤痕。清廷官员称他“年力强壮,志切图功”。吴于光绪十一年随刘永福回国,任广东雷州参将。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事起,刘永福招黑旗军旧部赴台湾帮办军事务,吴凤典时年54岁,尚踊跃响应同往台湾。后回内地复任雷州参将,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退休回乡,光绪三十二年冬逝世于上伴村家中,享年66岁。清政府诰授吴凤典为“龙虎将军”。 [以上内容由"男人不坏"分享。] |
磨现琼 (?~1861)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磨现琼( ~1861),壮族,廪生,南乡(今叫安乡)那等村人,土豪。 清咸丰三年(1853年)冬,罗国祥、陆高鸿等在平偕圩倡“拜台”,领导农民起义,当局称为“匪贼”作乱而束手无策,磨现琼等豪绅密约设立“清平团”,两次捐银往广东和宣化招募雇请“练勇”来攻打平偕圩,但未能取胜,后来自练“土勇”,于咸丰五年二月再攻打平偕圩,四月始破,四五千农民武装死伤大半,陆高鸿率领余部奔往忠州(今扶绥县地)。七月,陆高鸿探知磨已到岽心等地围剿起义军,便自忠州突袭上思县城,一举成功,磨急向上禀报,请吴观察坐阵那托屯指挥,派兵勇围困起义军,命各村砍荆棘竹木,环城围栽,到次年四月攻破州城。 咸丰七年,磨现琼在佛子圩设立“总局”,在州城真武庙设“分局”,养兵勇1000名,每天进行训练。不久,农民军先攻占太平府(今崇左县地),再攻占新宁州(今扶绥县地)等,磨现琼被南宁的吴观察委派前往进剿,他先后攻陷那隆村、新宁州和太平府的起义军据点,旋被委任为新宁州弹压。到咸丰八年,才收队回局。咸丰九年,起义军又于忠州重整旗鼓,当地土豪黄忠元无法对付,又来求援,磨现琼再派练勇攻西长圩,局势暂时平静两年。成丰十一年(1861)春,起义军从邻县大举进入迁隆和上思西部,磨和太平府的黄泽宏带练勇围攻,起义军退走。 是年七月,小南富户黄大陵(今叫安乡双板村那滑屯人)因对派捐献的事不满,招募数百人乘船于七月初十早上来到县城,攻打真武庙磨现琼的“分局”,不克而退,暗助黄大陵的武举黎宪曾等人被当局捉拿杀头。磨现琼于佛子圩闻讯后,惊叹道:“祸将从此起矣!”黄大陵为了报复,假造“清平团”印章,张贴悬赏缉拿县东北20余名绅首的公告。韦以佩等豪绅信以为真,便募集练勇反对磨现琼,十月,韦以佩派人往太平府邀黄泽宏领2000千人来攻佛子局。泽宏系上思那定村人,在磨手下当过练勇,后来开小差,逃往宁明另充练勇。 泽宏攻佛子局,局里练勇大半同泽宏系属老相识,无心战斗,纷纷倒戈。磨现琼自缢而死。 [以上内容由"没水的鱼"分享。] |
黄小林 (1925~1968)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黄小林(1925~1968) ,壮族。原名云龙。广西上思县叫安乡那润屯人。1948年1月参加革命,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黄小林在读中学时就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的一个外围组织。暑假回家时在那当圩组织青年“读书会” ,阅读进步书刊,后来许多青年投身革命成为骨干。1948年1月,于南宁高中毕业即到横县参加粤桂边游击队,后转移到十万大山。同年春,派回家乡上思县西部的乔贡村一带开辟新区。同年秋,任上思十万大山西区武工队队长。同年冬,调任凤凰山南区武工队长,开辟以那当为中心的东至百仓、板门,西北到那审、平板及凤凰山各村的游击新区,培养了一批青年成为地下工作和武工队的骨干。并利用其父亲任国民党政府要职的影响,亲自找到国民党凤凰乡乡长谈话,劝该乡长认清形势,使其不敢与游击队对抗,并为游击队所利用。在这期间,组织了20多人枪的凤凰独立武装中队。 1949年12月上思县解放后,任县农民协会主席。1950年3月,国民党残军600多人。纠合地方武装土匪1000多人, 拥有轻机20多挺,迫击炮3门,攻打那当乡政府和粮所,企图抢走粮食。黄小林奉命带领20多名武装人员,两挺轻机枪,驻守粮库。敌我力量悬殊,战斗很激烈,他沉着指挥武装人员同敌人战斗一昼夜。敌人用追击炮炸毁粮仓一角,全体人员毫不动摇,誓死保卫粮库,一直坚持到解放军和民兵赶来援救,终于把国民党残兵和土匪打退。 1950年任县农会主席时,他积极组织民兵清匪反霸。1951年调任县农运部副部长,经常深入农村,和基层干部、贫雇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为群众排忧解难,获得群众好评。1953年调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同年7月调到靖西县委任宣传部长。 1954年10月任县委副书记,1959年后任县委书记。在任县委副书记期间,他带领一班干部和农业技术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探索靖西耕作制度的改革。他把生产办公室从县委搬到城郊亮表村,并亲手种试验田。 经过三年努力,终于成功改革原来的耕作制度,把原来水田一年种一造稻谷和一造荞麦或小麦,改为一造田玉米间种黄豆和套种绿肥,收后又种晚稻;气候较热、能避过寒露风的湖润地区则推行双季稻。把原来旱地种一造中玉米,收后种红薯或黄豆,改为一造早玉米间种黄豆,收后再种晚玉米间种红薯或黄豆。县委还要求各区乡推广种植县农科所培植的“靖西一号”、“靖西二号”玉米良种。新的耕作制度很快推广普及。粮食逐年增加,每年上调粮食500万公斤以上。 黄小林平易近人,和霭可亲,毫无官架,干部、群众喜欢接近他,跟他讲知心话。他虚心向群众学习,到靖西不久便会用本地壮话会话、作报告,且善于运用民间谚语结合解释,生动有趣,听者乐而不厌。他生活简朴,工作艰苦深入,经常自己背行李下乡蹲点,足迹几乎走遍全县各乡村。他关心群众,每到青黄不接,他总到条件艰苦的特困乡村调查了解,统销或借销,搞好群众生活安排。困难时期,他妻将粮所供应的面粉加工成面条,备他下乡回来食用,他妻在生产队蹲点,队干有病,他就叫妻子把面条送去。他不搞特殊,困难时期肉类凭证供应,一次他妻不知从何处弄来一块不用证的猪肉,他知道后,严厉批评:“我们每个干部都要和群众同甘苦,你作为领导干部家属更不能搞特殊! ”他妻要坐月了,县城市场鸡少价贵,她托便人带钱交龙邦区委书记帮买几只鸡。那时物资紧张,边贸只限定在离边境20公里以内,超过范围的人不能参与贸易。小林知道此事后,先批评妻子,又找那位书记说:“老何(小林妻)买边贸的鸡,违反了贸易管理条例,是我对她教育不够,是我的错,可你帮她买,明知故犯,也负责任,下不为例。”1961年党中央在北京召开7000人大会,小林参加,时值寒冬,劝他做件大衣,财贸部长主动提出以机动布票帮他解决,他坚决不同意。他作风民主,反对包办代替,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然后表示自己的意见。他善于教育干部,使用干部,有个大队支部书记是自治区人民代表上过北京开会,因历史有些问题要求不当大队干部,他得知后,到支书家与之“三同”,促膝谈心,放下包袱。哪里干部不安心工作,不团结,经他教育,心悦诚服,安心工作。他党性很强,支部会从不无故缺席,有一次其妻交党费顺便代他交,过后知道教育妻说:党费要自己亲自交,除非我因事不在家叫你代交,并说按时交党费是一个党员对党组织观念表现。在主持县委工作十余年间,县委领导班子团结有凝聚力,工作成绩显著,屡次获得上级的好评。 1965年12月,黄小林被提升为百色地区副专员,但仍留在靖西县带班指导工作。“文革” 中,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而被批斗。1968年1月27日被一小撮别有用心的野心家斗打致死, 时年43岁。案至1971年才查处,对2名凶手逮捕判刑,对当时组织批斗和有殴打行为的一些干部分别给予党政纪处分。县革委会为其迁葬修墓于主山北侧,补发丧葬、抚恤、遗属等费。每年清明节有不少群众到墓前祭扫凭吊。1983年处理“文革”遗留问题时,对在“文革”中给黄小林扣上的各种政治帽子和罪名,下文纠正,平反昭雪。 [以上内容由"191"分享。] |
陆高鸿 (?~1856)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陆高鸿( ~1856),壮族,东乡(今思阳乡)枯厚屯人。农民起义首领。 清咸丰三年(1853年)冬,陆高鸿同西乡那乐村(今叫安乡板细村那乐屯)罗国祥于平偕圩(今高福村那民屯西南)倡议“拜台”,组织领导农民起义,第二年春夏间,参加起义的农民很多。《上思州志》载:“西南一带几乎无地无之。”州府当局束手无策。五月间,土豪磨现琼纠合乡绅组织地主武装“清平团”,并捐银1000两往广东招募“练勇”来攻打农民起义军,七八月间起义据点华兰圩和板细圩先后被“清平团”攻克,罗国祥被俘而牺牲。十月,外地农民武装在周霖、陆大叱旗等率领下进入上思,与陆高鸿等会集平偕圩,农民武装队伍共四五千人,声威大震,磨现琼等又捐银3000两,往宣化(今邕宁县) 雇张世显练勇400名来攻打平偕圩,失败而退。土豪“乃自练土勇”,于咸丰五年二月再攻平偕圩。到四月,平偕圩被攻破,农民武装人员突围过河而溺水,“尸浮水面,河为之满”,损失惨重,陆高鸿率领余部千余人撤退入忠州(今扶绥县)。 两个月后,陆高鸿探知磨现琼的“清平团”已往县东北进剿农民起义队伍,便于七月初八夜,从忠州率队回来攻打州城,知州武卫束手被擒,其妻儿自尽身亡。陆高鸿优待知州,数月后,知州被“窃负而逃”,躲到那托村里。磨现琼向上报告,南宁府吴观察赶来驻进那托村,指挥兵勇围城攻打,并令各村斩荆棘竹木,把州城四周围住。陆高鸿被困在城里,无法突围, 但誓死不降,经过9个月的苦守,因弹尽粮绝,农民军多人病死饿死,到咸丰六年(1856年)四月,城池失守,陆高鸿起义失败。 [以上内容由"宛若新生"分享。] |
黄名山 (1902~1931)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黄名山(1902~1931),原名黄振松,壮族,那琴乡那琴村人,上思县第六区农民运动领导人。 黄名山出生于农民家庭, 9岁就读于村小学。后因生活贫困,曾一度辍学在家,由其父指导自学。复学后16岁高小毕业,成绩优异,被村中父老聘为小学教师,不久,因土豪嫉妒,受讥讽、排斥而愤然辞职。 1926年10月,他参加国民党上恩县党务训练班,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全国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广西各地相继成立农民协会,黄名山被农民运动的声势所鼓舞,在“党训班”只学习2个多月(定6个月) 便提前回家。同刘福善、孙兆征等一起,投身农民运动。经过2个多月的宣传发动,那琴、大替、岽楠、那标、桃源、下英、寺蒙、那派、那夏、那俩等10个村先后成立了农民协会,并建立一支200多人的农民自卫军。 1927年3月28日, 上思县第六区农民协会在那琴圩成立,黄名山被推为执行委员。省农运特派员向农民协会授印章和旗帜。 不久,发生“四·一二”-政变,国民党政府镇压工农运动,-共产党员,农运工作遇到困难,黄名山和另两位执行委员刘福善、孙兆征勇顶逆流,在从南宁来的农运特派员、 中共党员唐光天、 廖光华和唐希贤的帮助下,继续斗争。时国民党县政府向农民滥派“牛只登记捐”,按农民养牛头数收费。黄名山等发动农民起来反对,这场斗争很快遍及全县。使“牛捐”的征收未能得逞。政府当局通电各地,说黄名山“大逆大奸”,1929年2月,以“纠合党羽用武力-危害本党”为名将黄名山逮捕。后经各乡农会具名联保,当局-于同年4月释放黄名山。8月,黄名山同第五区那笃乡农会负责人黄华兴长途跋涉到右江地区考察农运工作,受到韦拔群的代表韦瑞谨接见。12月,六区农会批准枪决了作恶多端又反对“二. 五”减租的两名土豪,农会声威大震。两天后,县长罗程云率民团百余人赶到那琴,下令解散农会,要自卫军交枪。黄名山理直气壮地说:“土豪我们杀了,要交枪,办不到!”各村农会闻讯带领农军赶来,县长见势不妙,率队撤走。 为预防政府当局的镇压,黄名山把自卫军从那琴转移到县边界的驮桃村一带,加强同邕宁县吴圩农军的联系。当时,红八军军长俞作豫计划攻打南宁,黄名山奉命率自卫军百余人前往配合作战,他们路经平利圩时,同邕宁县县长率领的民团打了一次遭遇战,后军事行动有变,便率自卫军退回那琴。 黄名山领导六区农会坚持两年多的武装斗争, 经历了大小战斗10次,1930年7月15日,新任县长梁熙德率民团包围了黄名山的家, 黄和农运特派员唐光天指挥突围,突围中,2名农军战士牺牲, 黄名山的妻儿老小7口遇难,父亲黄垣星在南宁闻讯,赶回来组织数百人攻打梁熙德家,遭到狙击,黄父在撤退中中弹牺牲。同年冬,执委会决定攻打县城,找梁熙德算帐。1931年元旦,农民自卫军采取里应外合攻克了上思县城,但是,由于随农军攻城的黄炳勋、何洪兴、李吉廷等(原为土匪)匪性不改,进城后不守“约法”,进行抢劫,造成混乱,次日,当局派民团-,县城得而复失。 1931年1月, 黄名山同继妻从枯争骑马去驮桃屯,路上被叛徒伏击,中弹牺牲,年仅29岁。 [以上内容由"hsfwxbkl"分享。] |
林俊廷 (1876~1933)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林俊廷(1876—1933) 字苒田。上思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入绿林,后充当头目。二十二年受苏元春招安,任先锋队管教,不久升任管带。二十九年转属陆荣廷,任督带。宣统三年(1911)升巡防队统领,次年任广西第二军统领,驻龙州兼边防对讯督办,担负龙州、凭祥、宁明、思乐(今属宁明)一线边防治安。1916年任广西护国军第一支队司令,1917年任护国军粤桂联军第二军司令,入湘北伐。次年退回广西,任桂林镇守使,晋陆军中将、俊威将军上将广西督理等衔。1921年发生第一次粤桂战争,粤军入桂,陆荣廷战败通电下野,遂避往黔桂边境。1922年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粤军调回广东,广西境内自治军纷起,被推为广西自治军总司令,驻南宁自兼广西省长。1924年6月新桂系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占领南宁,率部逃往钦廉八属,后被孙中山委为广东钦廉八属军务督办。1925年3月其联合滇军龙云进占南宁,宣布自任省长。7月新桂系李、黄、白再进入南宁时,逃离广西,不久到思乐定居。1929年第一次蒋桂战争后,李、黄、白复回广西,成立护党救国军,复任钦廉八属军务督办。1930年龙州起义时其退守思乐,当红八军受挫后,其收编原红八军刘定西部为第一路军。1931年白崇禧亲临龙州,强行收编其所部。遂返思乐县城,依仗权势,开烟馆、赌馆,并强购上万亩土地。 [以上内容由"禾杆"分享。] |
黄著才 (1924~1986)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黄著才(1924.10~1986.1),叫安乡叫安村仁里屯人,壮族山歌手。 少时家贫,高小毕业后跟随父亲种田和到防城县开饮食店。性格乐观旷达,青年时喜爱壮族山歌,常跟“春牛队”唱“春牛歌”,得到老歌手传授。 1956年到县配种站当养猪工人,利用业余时间编写山歌,先后在县文化馆油印刊物和县农民报上发表壮话山歌数十首,宣传时事政策。1965年“四清运动”时,他被指为唱“黄色山歌”,受到批判斗争后开除公职。 1969年,县和公社的革命委员会把黄著才所在的仁里屯和怀白屯及那兰圩办联合生产队,取名“九大联” 生产队, 以纪念中共九大的召开。合并后社员劳动不积极。黄悄悄唱道:“怀白那栏九大联,活学活用老三篇,太阳上来三四杆,犁牛的人未下田! ”于是成了“攻击九大”的牛鬼蛇神,大会批小会斗,罚苦工100天,挑石头上凤凰山砌大“语录”。 粉碎--集团后,山歌得到正名,黄著才衣袋里常装着笔记本,有空就编山歌,晚上常和众歌手在县城、圩场和村屯摆歌台对歌。听众少则数百,多则上千人。县里的农业、林业、交通、税务、公安、电影、市管、广播部门以及水利工地,县的专业会议等都请他编写宣传山歌,宣传政策法令,表扬好人好事,批判坏人坏事。1979年他在公社文化站管理图书,常把图书挑到村屯让人阅读,并编写宣传计划生育等山歌印发给群众,被评为地区级的先进文化站图书管理员。1980年后,他编写的宣传山歌近百首,有的印刷,有的录音,有的在县广播站播放。 1983年,他退休后同6名盲人歌手组成“明珠山歌队”到备村演唱,受到欢迎。 1981年黄著才被县文化馆评为“优秀民歌手”,同年被选为县文联委员,1982年,广西民间文艺研究会吸收他为会员。黄著才逝世后,山歌爱好者仍经常播放他的山歌录音。 [以上内容由"自信女神"分享。] |
黄高煌 (1921~1984)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黄高煌(1921.3~1984.8),原名黄巨康,壮族,公正乡何楼屯人,上思县武装起义领导人之一。黄高煌幼年时父亲离家外出不归,由母亲和祖父抚养,曾寄居外祖母家读书,高小毕业后接触到革命书刊,后参加“学生军”创办的“文化传播站”和“抗日救国战时工作队”活动,积极宣传抗日。民国32年(1943年)在邕宁县檀眼和防城县大勉、录虾、企沙等小学任教师, 在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下秘密参加革命活动,同年5月加入共产党。次年冬,桂南、粤北两次沦陷于日本侵略军,他奉命回县东安地区开展工作,通过社会关系,进入东安乡自卫队并任队长。 民国34年6月,十万大山革命核心领导小组成立,黄高煌任组长,着手筹备武装、经费,为武装起义作准备。黄负责南区工作,公开身份是那齐村小学教师。不久,组织了170多人,枪80枝, 还将自己的一垌水田出卖得2万元桂币,作革命活动经费。民国36年秋,朱守刚、卢文率领游击队来到山曲休整,黄高煌闻讯后即派人前往联系和运送粮食供给,并与林克等一起同朱、卢召开会议研究建立武装队伍和举行起义的事。同年10月24日于那齐屯宣布成立上思独立营和武装起义,黄高煌任营长。黄高煌身材魁伟,独立营的指战员和游击区的群众都乐称他为“老高”。他乐观旷达,坦率直爽,富有胆略,平易近人,在两年多的游击战争中, 克服种种困难,领导队伍转战十万山南北。1949年6月,独立营和各区乡武功队组建为团,黄高煌任团长,番号为人民解放军粤桂边区三支队二十二团,同年12月初,他指挥所属部队配合南下大军解放上思东安地区,俘获国民党溃军官兵数百人。解放后,黄高煌历任人民解放军上思县大队大队长、中共上思县委委员、钦县农民协会主席、钦县武装部部长、钦州专署办公室秘书、工业科副科长、邮电办公室主任、合浦专署工业处副处长等职,1984年8月病逝于茂名市。 [以上内容由"pmqpllll"分享。] |
韦尧卿 (1895~1976)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韦尧卿(1895~1976),本名韦布典,壮族,公正乡那齐村枯标屯人。 韦尧卿是上思“小南”地区的著名富户,年青时贩卖过猪、牛和铜仙。民国25年 (1936年)因贩卖枪枝被国民党县政府逮捕,判处死刑,后以15万枚铜仙赎回。 民国27年,韦尧卿和梁彪进、张生利、陆元勋等,组织农民反“三征” (征粮、征税、征兵) ,先在枯标屯召开秘密会议,印发传单,后在枯萎圩(今枯蒌屯附近)召开四五百人的大会, 歃血为盟。韦被推为总指挥。次年7月,县政府派30名警察到板门屯催征粮税,韦尧卿等即率农民武装300多人攻打驻板门的警察,一天不克,特管区部队400多人赶来援救,农民队伍撤回那齐。县政府派兵到那齐屯扫荡,村里许多人逃进深山,财产被没收,韦尧卿逃到防城县大录圩,家门被当局查封。半年后,经乡长黄永焕说情,用12万枚铜仙“赎罪”,才能回家。 民国35年,韦尧卿和村里数人到离村10余里的深麓山曲垦荒种植药材,次年初秋,朱守刚、卢文率“钦防农民翻身总队”(后改编为“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第21团”)来到山曲休整,韦尧卿让家中几名长工将1万余斤稻谷磨成大米悄悄运进山支援,还告诉村人进山去卖粽子、猪肉等,支援游击队。同年10月,在21团的支持下,上思武装起义在那齐举行,尧卿的儿子韦奇和两个侄儿,带着3支步枪,2支手枪参加了游击队。不久,国民党军队进剿那齐,烧杀掳掠, 韦尧卿带着妻子、儿媳和5个幼孙逃入山曲,后辗转十万大山南北的寺交、百隆、坡茶等村庄, 有时跟随21团团部, 有时隐蔽于地工站,露宿风餐,挨饥受冷。当局曾以30股“洋纱” 作悬赏捉拿韦父子2人,韦的旧友、县政府驻驮军剿共办事处主任梁经猷写信劝他“自新”,可保无事。尧卿拒绝并托人转告:“谢谢你的好意,到解放了,我们再见吧!”解放后,尧卿一家从山里出来,在县人民政府吃了十几天“闲饭”,便要求回家务农,县人民政府发给他耕牛及谷种等。1952年土地改革时,韦被划为地主成份。1976年,韦尧卿在家逝世。1985年,县落实政策办公室确认他为革命“地下工作人员”(地工员),给他的亲属发“光荣证”。 [以上内容由"pengyouwei"分享。] |
赵建谟 (1926~1949)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赵建谟(1926~1949),壮族,平福乡汪城屯人。出生于富有的家庭,父亲赵炳荣曾任国民党军官和上思县县长等职。 赵建谟7岁时入南宁粤华小学读书,后在南宁读初中。1940年日本侵略军入侵桂南,南宁沦陷,他随校迁到融县三江,初中毕业后曾加入广西学生军战地工作团,参加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昆仑关之战。1941年考入南宁高中,同友人创办《绿洲》文艺月刊,后被国民党当局查封。1944年高中毕业后,往龙茗县中学任教。1946年考入桂林师范学院英文系,后改考广西大学政治系。 1949年夏天,赵建谟离开广西大学(校址在桂林) 赴桂北游击区,5月初参加“爱群”游击队任政治服务员,化名丁洋,不久,加入中共党组织。 有一次, 与敌人相遇发生战斗,赵建谟同4位同志坚守一座山,敌百多人疯狂进攻,同志们-撤退了,他坚持战斗到最后一颗子弹,敌人无法占领此山。 同年7月, 上级决定在临桂、平乐县等扩大游击区,赵建谟同数名同志执行任务南下。 到阳朔时被敌人发现,敌人集中3个县的保安队追击4昼夜,赵建谟等人退入瑶族山区,他因病被送到灌阳县医治,病愈后在灌阳做群众工作,得到群众支持。 9月,赵建谟任桂北人民解放总队路东支队政工队长,带领一支30人的宣传和医疗队伍,11月上旬,随部队开到平原地区,与兄弟部队会师于全州县大塘屋村,准备配合南下大军解放全州,因一个地主密报,11月8日清晨,国民党46军数百人包围大塘屋村,游击队300人被围困,经两天战斗,毙伤敌军30余人,8个分队分头突围,政工队因做宣传工作,突围较迟,赵建谟为掩护6名徒手的女队员,在山腰同敌人周旋,被敌人包围,不幸被机关枪打中右腿,重伤未能逃脱,被敌人杀害,年仅23岁。 1950年4月, 广西大学政治系为学友赵建谟烈士和另一位学友廖茂全烈士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全州县人民政府在大塘屋村建立的烈士纪念碑,刻上了赵建谟的英名。 [以上内容由"宜城大侠"分享。] |
黄壁光 (1923~1949) 革命烈士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黄壁光(1923~1949),壮族,东安(今公正乡)福渠屯人,出身农民家庭,1942年秋,到防城中学读书,受进步思想影响,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7年10月,上思革命武装起义,黄家兄弟三人参加了游击队。壁光先后在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团独立营一连任战士、班长、排长,工作积极,战斗英勇。1949年春被选调到主力部队,不久在新组建的主力部队——粤桂边区三支队二十六团一营第四连任副连长,经常战斗在邕宁、灵山、钦县交界地区。 是年8月,壁光被吸收为中共候补党员。 1949年8月下旬,国民党广西保安第五团一个营到邕宁的那楼地区扫荡,杀害革命群众8人,烧毁民房70多间,抢走稻谷等大批财物。三支队得到情报,命令二十六团奔袭来犯之敌,于9月2日上午,在那近村的磊贯山高地将国民党广西保安第五团一个加强连包围,为牵制村里保安队的兵力,黄壁光带领游击队一部占领了一个山头,扼住后援,被引出来的保安队均被歼灭。壁光带领战士冲上山头的制高点时,不幸被保安队的枪弹打中而壮烈牺牲,年26岁。 那楼之战,计毙敌53名,伤敌34名,俘敌正副连长以下47名,缴获大量枪枝。那楼战斗结束后,黄壁光所在团团部在那楼圩召开祝捷大会,追认壁光为烈士、中共正式党员。会后不久,那楼区人民政府送给烈士家属锦旗一面,上 书“卫国光荣”,表彰烈士功绩。 [以上内容由"花非花"分享。] |
黎国璞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黎国璞 (1943~) 笔名绿芽。壮族。广西上思人。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群文系函授班。1962年参加工作,历任农场会计,铸造厂工人,南宁市城北区政府文化站站长、文教科副科长,南宁文学院院长,南宁市作协主席及文联副主席、主席、党组副书记,红豆杂志社社长、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广西作协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国家一级编剧。著有长篇小说《乱世枭雄》、《大男大女角逐的海滩》,长篇传记文学《邓小平传奇》、《邓小平》、《-与奠边府》,诗集《大海的洗礼》,短篇小说集《牧虎人》,中篇小说集《铺满鲜花的陷阱》、《桂花楼的姑娘们》,电视剧剧本《柳宗元》(上、下)、《黄县长》(四集)等。1989年被评为广西省劳动模范。 [以上内容由"帝国骑士"分享。] |
孙兆征 (1885~1932)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孙兆征(1885-1932),壮族,出生在那琴乡那琴村,那琴农民运动领导人。 兆征有四兄弟,他排行第二。农运初期,在那琴圩开铺店经营小杂货,以生意为名经常聚集志同道合的农民商量农运事情。 民国15年(1926年) 初,孙兆征经常来往苏圩、吴圩,考察那里的农民运动。同年9月,作为那琴乡农民协会的代表应邀前往参加邕宁县农民协会成立大会,回来后,在省农运特派员的指导下成立县第六区农民协会筹委会。 翌年3月,第六区农民协会宣告成立,孙兆征被推选为执行委员。在执行委员中,孙年纪较大,且为人耿直,见多识广,善交朋友,大家推他负责对外联络工作。 区农会领导农民打击土豪、抗税捐的斗争,孙兆征带领20名农军到东屏圩的盐卡,警告盐警,不许加收滥派,每担盐只准收两毫(角)钱,消息传出,群众拍手称决。 民国18年(1929年) 2月,当局拘捕了农民协会主要负责人黄名山,一时谣言四起,人心浮动,说农会要解散了,孙兆征和其他几位农会领导人深入农民中,揭露当局的阴谋,鼓动士气,并为营救黄名山而四处奔波,联名保释,当局只得释放黄名山。同年7月,当局派200多武装人员攻打那琴,孙兆征预感局势越来越严峻,建议农-移到接近邕宁县的驮桃村。 民国20年元旦, 六区农会执委刘福善率农军200余人攻打县城,县城得而复失,农运的处境更为困难。同年2月,黄名山因叛徒出卖而被害,11月,刘福善在战斗中牺牲,当局以5万枚铜仙作悬红缉拿孙兆征。在困难关头,孙兆征携带妻子和数岁的儿子到扶南县龙头村打听红七军的消息。由于叛徒告密,次年2月被捕解回上思,于民国21年2月英勇就义。 [以上内容由"痛"分享。] |
刘福善 (1894~1931)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刘福善(1894.7~1931.11) ,壮族,上思县第六区(今那琴乡)大替村人。高小毕业后在本村任小学教师。为人性格倔犟,勇敢坚定,刚直不阿,外号“铁蟋蟀”。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广西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民国16年(1927年) 3月,经过宣传发动的第六区农民成立了农民协会,刘福善任区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兼大替乡执委。刘和其他农协领导人在省农运特派员、中共党员唐光天、唐希贤、廖光华的指导下,把打土豪、反-和反捐税斗争搞得有声有色,却遭到土豪劣绅的抵制、反扑。刘福善说,-土豪不除,农民就没有出头的日子。18年12月24日,刘福善带领10多名农军闯入极力反对农会的那琴乡团总的家,把团总揪出来枪决。不久又枪决那俩另一名团总,全县震动。县长罗程云亲自出马,率民团100余人到那琴, 下令解散农会,责令农军交出0,刘福善不畏-,断然拒绝,并组织农军和数百名群众,把罗程云赶跑。民国19年,武力镇压和反镇压非常激烈,刘福善发动农民购买0, 扩充队伍,农民自卫军发展到200多人。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农军两次失利。当年冬天,区农会决定攻打县城,黄名山因家人遇难不久,心情沉重,刘福善自告奋勇率领队伍。民国20年1月1日,刘率领农军攻破上思县城。次日,敌人反扑,县城得而复失。此后,政府当局抓紧清乡,同时招安刘福善。刘断然拒绝,率领30多名农军上马笃山坚持斗争。 11月17日,刘率12名农军回枯罗村保护农民秋收,遭到国民党113团莫衍庆部袭击。农军英勇抵抗两昼夜。19日,敌人用火攻,刘福善和12名农军壮烈牺牲。刘牺牲时37岁。 [以上内容由"68582775"分享。] |
冯道学 (1921~1968)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冯道学(1921~1968),瑶族,在妙乡有生村公德屯人,瑶族领导干部。 冯道学18岁入广西特种教育师资训练班学习(当时瑶族被称为“特种民族”),23岁毕业于桂岭初等师范, 不久, 任国民党上思县县党部助理干事,后任上思县参议员。民国37年(1948年) 秋回家务农。1949年7月后,拥护革命,解放后任在妙乡政府办事员,以后先后在县人民政府实业科、宾阳专署民政科和广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任干事,1954年任上思县第七区副区长。 1952年2月~1955年7月为桂西壮族自治州政协委员。 1957年5月为广西代表团的成员,参加赴北京向中央汇报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意见。 1958年2月被选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8月, 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冯道学为副县长,此后,连任二、三、四、五届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 负责民族、民政、文教、卫生和体育等方面工作,直到1965年9月“四清运动”时才“靠边站”。 冯道学从1958年7月~1964年4月得到人民政府保送,先后到中央民族学院武汉分院、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和中南民族学院学习深造。 冯道学平易近人,态度和蔼,关心少数民族,十万大山的瑶族兄弟到县府来,他都亲自接待,安排食宿。并常在干部饭堂同他们一起吃饭、谈心,了解他们生产和生活情况。1965年上思中学办有瑶族班,冯道学高兴地说,这是培养瑶族人才的好办法。关心“瑶族班”学生的生活。“文革”中,冯道学于1968年9月,在南屏公社米强大队被害致死。 [以上内容由"liupeijun312"分享。] |
黄维章 (1889~1952)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黄维章 (1889~1952),壮族,公正乡那罗屯人。省立师范肄业,青年时参加辛亥革命,曾在黄明堂(钦州人)部任职。代理过旅长。后辞职归农。 民国28年(1939年)日本侵略军在钦州登陆后,黄维章参加了联村抗日会和抗日自卫队。 31年后,先后当选为上思县参议员、参议长。34年冬改选参议会时落选,受到东屏乡乡长的讥讽,黄维章写四句诗作答:“瘴气乌烟天地暗,桑田沧海地皮更;江山劫后悲萧瑟,谁为苍生抱不平?”民国35年初,中共组织派人向黄维章宣传党的政策,争取他同情和支持革命,黄毅然派一名孙子寻找游击队负责人,要求入伍。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和县参议长知道此事后,联名写信要他“三思而行”、“悬崖勒马”。黄维章对此淡然一笑,说:“你们才须悬崖勒马呢!”37年冬,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游击区,游击队和群众将那笃屯围栅防守,坚持自卫,经过几天几夜战斗,因力量薄弱而失守,牺牲和被俘数十人,这次保卫战失败后,黄维章更加坚定革命信心,将全家10余口疏散到亲戚家,自己同妻子、2个儿子、3个孙子共7人,带着6条枪参加了游击队,被编在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团独立营。国民党军队进剿时,他家的房屋被烧毁殆尽。 大儿媳又悄悄把寄于亲戚而幸存的5头水牛交给游击队变卖以添置武器。 黄维章参加游击队时年过半百,是该游击队中年纪最长者,虽然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游击队指战员都尊称他为“白公”。 解放后,黄维章任钦县人民政府秘书,1951年秋,因地主家庭出身和个人历史,被清退回乡。1952年在家逝世。 [以上内容由"hjh"分享。] |
十万大山百鸟乐园景区 | 十万大山百鸟乐园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百鸟乐园景区位于上思县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旁,占地800多亩,计划投资1.5亿元,是一个以各种珍稀鸟类观赏为中心主题,以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康体培训、绿色环保为主要内容,并集“吃、住、玩、乐”为一体,具有参与性、趣味性、娱乐性特色的大型生态旅游度假景区,也是目前广西唯一的保护鸟类驯养、观赏基地,日接待游客可达3000人次。目前,百鸟乐园的馆舍里已入住了孔雀、鸵鸟、锦鸡、秃鹫、灰鹤等几十种近千只鸟类动物供游客观赏。 地址:防城港市上思县红旗林场十万大山旁 类型:动物园 等级:AAAA 开放时间: 夏季08:00-18:00;冬季08:30-17:30 上思县百鸟乐园成人票 门市价30元 |
十万大山森林公园 | 十万大山森林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位于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西南部,距县城36公里,距南宁136公里,距旅游热点城市东兴100公里。该园地处桂林、南宁、十万大山森林公园、东兴、越南下龙湾黄金旅游线上。其前身是以水源林为管护对象的生态公益性林场——红旗林场。辖区总面积2037公顷,其中水源林1336公顷,占总面积65%,森林覆盖率达98%以上。1995年7月林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利用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创办十万大山森林公园。该公园坐落在十万大山核心区,50年代拍摄的影片《英雄虎胆》的故事就发生在十万大山,十万大山森林公园也是该片重要的拍摄外景地。《英雄虎胆》故事片的上映使十万大山扬名全国。1996年8月,十万大山森林公园经国家林业局评定为国家森林公园。目前,森林公园与红旗林场实行一套班子,二块牌子,统一核算的管理模式。设有客房部、导游部、餐饮部、工程部、保安部、外联部、办公室等7个机构。资产总额为1791万元,负债总额588万元,其中银行贷款余额435万元。现有职工人数142人,其中干部、在职合同工97人、离退休人员22人,聘用工23人。目前在公园上班的有70人。 自1995年开业以来,公园已累计接待游客26万人次。几年来已多方筹措资金1000万元投入景区的接待设施、景点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宾馆2幢,木楼18栋,木屋19座,水上餐厅1座,多功能综合楼1座等设施;接待区内道路全部硬化。公园现拥有接待客房65间,固定床位138床,机动帐篷100顶,水上餐厅可容纳200人同时就餐,年接待能力达6万人次。修筑步行观景便道17.5千米,开辟了景点33处,如;天然药浴池、天女浴池、石上根源、龙袍树、情网同心、源头瀑布、九龙松等;种植草坪2.5万平方米;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通信及与县城相连的油路;从公园至汪乐的旅游公路是防城港市“上山下海又出国”的重要旅游线路。 十万大山,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重要气候分界线。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西南伸入越南。长170多公里,宽15~30公里。山体海拔千米左右,主峰莳良岭1462米,是桂南最高点。十万大山区是中生代以来凹陷构造的负单位。中生代红色岩系(砂岩、页岩、砾岩)沉积厚度大,分布广,第三纪以来褶皱断裂上升,成为广西最年轻的褶皱山脉。山势南高北低,南部由1200~1400米的山脊组成十万大山主轴,地势向北逐渐降低,依次出现850米、700米、550米、400米等数列单斜山地及丘陵面。河流多为顺坡面发育而向北流,属郁江水系。由于多列单斜地形的影响,河流多沿错动的断裂各地及两单斜山地之间发育,河床曲折急剧转弯与平直相间,多险滩。山地南侧河流短小,独流入海。 地址:防城港市上思县红旗林场 类型:植物园森林 游玩时间:建议1天 电话:0770-8462188 开放时间: 8:00-18: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20.0元十万大山森林公园 |
魔石谷风景区 | 魔石谷风景区位于广西省防城港市上思县南部,是谷地型原始自然风景区。魔石谷因谷深,石头常年被河水冲刷,形状怪异而得名。 魔石谷旅游风景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位于十万大山白石牙主峰谷地旁边。区内林木苍莽,地形开阔掩映,河弯曲折迂回,湖光山色,琼台水榭。魔石谷奇树怪石多,飞瀑流泉多,珍禽异兽多,动植物种多,是十万大山中峰、石、潭、瀑、林兼胜,以雄、奇、秀、幽著称的一处名胜。 从魔石谷景区大门沿河谷而上,约莫10多分钟,就走进了狮子潭边的风雨桥,从这里走到1公里以外的七彩池,有三道奇观。一奇为怪石多,河谷两岸都是形态各异的硕大石头。其中“思想者”、“双龟饮水”等两个景点最是令人赞叹;另一奇为金苔遍布,河道两旁的石头长满了金灿灿的苔藓;第三奇就是河谷长满了姿态、品种各异的杜鹃,形成 “杜鹃花带”。 魔石谷景区,是一方能让人宠辱皆忘的景致。在烂漫的季节,忘记尘俗的喧嚣,融入青山绿水之中,赏野花、寻奇石、观激流飞瀑、拍怪树古藤,岂不快哉! |
上思九龙潭漂流景区 | 九龙潭漂流景区位于广西省防城港市上思县十万大山风景区内,距南宁市220公里、防城港市78公里、东兴市39公里,与桃花溪山庄、里火边贸口岸、马鞍坳观景台、垌中温泉等景点相邻。 漂流河道长5公里,两壁峭立,河水缓中有急,河道天然落差180多米。乘坐橡皮船从上往下漂流,奇险无比。峡谷雄伟壮观,怪石峥嵘,花木繁茂,常年烟雨弥漫,独具风格。两岸峰森之中,奇石林立、果园飘香,天光云影,徘徊其中,充满了热情与浪漫。九龙潭漂流区沿途有10余滩,20余潭,30余湾。峰回路转,艇移岸迁,是前段峡谷中最为精彩刺激的一段。 景区漂流为分阶段性放水漂流,漂流起点有拦水坝。漂流次数为每日3次,每次下水时间为早上10点、中午14点、下午16点。漂流用时大概1.5-2个小时左右。全程漂流为橡皮艇漂流,因漂流河道人工改造过,所以中途不用划船。 来九龙潭漂流,领略自然美景各种陶醉,体验惊险漂流各种刺激。 |
凤亭河水库 | 凤亭河水库 凤亭河水库位于上思县公正乡境内,建于1960年,总库容约5.6亿立方米,库区正常水面约为3180亩,库区一年四季各有特色。春天,碧波荡漾,岸上各种山花争相开放,船在水中游,人们可以尽情地享受春天的气息。夏天,岸上绿树浓荫,各种鸟儿在树木中欢叫,水上凉风习习,实为避暑的好地方。秋天,秋高气爽,湖水清澈,秋水与天边成一色,岸上树林绿叶间,映出一丛丛红枫叶,使游人体会到“枫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冬天,驾舟库中,天凉水暖,极目望去,远处尽是从北方飞来过冬的各种水鸟,安然地在水面嬉戏,如果碰上冬雨或是春秋雾气,更加增添旅游的神秘感。 信息来源:上思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公正乡 公正乡位于上思县东部,有上思县"东大门"之称。乡政府所在地公正圩距上思县城30.公里,距防城港87公里。东南背靠十万大山,与钦州、防城交界,北连东屏、那琴乡,西接思阳、叫安乡。全乡总面积210平方公里,辖4个村委会,60个自然屯,7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765人,其中农业人口8402人。全乡党支部15个,2个党总支,党员人数271人。公正乡是桂西南著名的革命…… 详细++ 信息来源:上思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
那板水库(金印湖) | 那板水库(金印湖) 那板水库(金印湖)位于上思县城东南约4公里处,建于1960年9月份,总库容7.2亿立方米,库区正常水面约4350亩,从坝首至平江农场25公里,水里宽窄相间,曲折萦回,山青水秀。距坝首5公里处西南侧的独秀山青水秀一峰突起,尖如笔,有“千寻凌汉表,一点耸云端”之谓,为库区一奇景。乘船在清波粼粼的人工湖上游览,遥看耸人云霄的十万山峰,近观湖边松林叠翠,湖光山影,别有天地。 信息来源:上思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信息来源:上思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
刘永福父墓 | 刘永福父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刘永福父墓 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父刘以来之墓,位于那明村,葬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清政府曾于墓地四周各距数百米地建有5处牌坊,镶嵌越南皇帝和清朝皇帝分别赐给的“浩封”碑。民国后期,牌坊均倒塌。1985年6月,县文管所给刘以来墓立碑,并于墓旁立文物保护标志一处。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文庙遗址 | 文庙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文庙遗址 黉宫,亦称学宫、孔庙,明正德五年(1510年)建于城东门外,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知州陈世瞻迁入城内东隅。清咸丰六年(1856年)道宪-,知州武卫会同团绅迁于今地(现县文工团驻地),有正殿、后殿、泮池、五框、乡贤名宦祠等。正殿屋脊双龙戏珠,青瓦红砖、雕梁画栋,金碧辉煌。1981年,因改建,将唯一留下的正殿拆掉。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弄怀岩 | 弄怀岩 弄怀岩位于县城西北7公里处,系石灰岩,洞深数里处有积泉。秋冬水涸,持火把,照电筒可入。窄处如走廊,宽处似厅堂。钟乳垂挂,光怪陆离。岩缝聚蝙蝠,多且大。明嘉靖年间,上思知州周璞题“弄怀”二字刻于岩口上。古人游此洞后,多题诗作赋,写于洞口岩壁,或记入志书;赞赏岩洞风气。在上思八景诗中曾有“弄怀岩雅留仙迹”之句,旧志有“上思胜迹,此岩为最”之称。古时列入八景之一。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布透温泉 | 布透温泉 布透温泉在县城北面5公里处,三面环山,地处幽谷,风景优美。泉水从沟边岩穴中涌出,水温37-38度。古时为县的八景之一,名为“温泉晚眺”。温泉1988年1月经国家评审鉴定,确认为锶和偏硅酸的含量接近国家标准,钠含量低且游离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同时温度和氨的指标均达到医疗矿泉水标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歧山岩 | 歧山岩 歧山岩位于县城西北面12公里处,四方山脚下,共有上、中、下三洞,俗称开口岩,岩窍左侧有一略向前倾斜的大石笋,似在迎接游人;溪流出口处特别宽阔,如巨龙吐珠,岩口上端长满灌木林,似一条条龙须;河床下一块块大过箩筐的大石头,如一颗颗从龙口吐出的龙珠,岩口内宽阔幽静,岩顶钟乳倒悬,下面卵石沙滩;清流潺潺,与洞顶射入的光线相映成趣,形成龙宫般的美景,目前已开发建成歧山岩风景区,引得无数游人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应天瀑布 | 应天瀑布 应天瀑布在十万大山扫把山下,瑶寨念文屯西南3公里的山谷中。瀑布落山外,岩板稍平阔,水口呈“凹”状,飞瀑处壁形,高28米,岩壁间有一凹处;深宽均数米,形似“水帘洞”。距落水口几米的一处岩板,拳击、脚蹬或以石头敲击,冬冬发响,声若擂鼓动。春夏大雨,山洪暴发;瀑布响声如雷,数里外还震人耳膜。“应天泉”由此而名。瀑下数十米,巨石如象;沉列溪中,同一溪流,距此瀑布约百米和二百米处,还有两处小瀑布,高度均约十余米,当地人称应天瀑布为“头龙”,下面小瀑布为“二龙”和“三龙”。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平隆隘口 | 平隆隘口 平隆隘口在离县城59公里的十万大山上,是通往防城的重要隘口。此地原是羊肠小道,山势陡险。1979年修建从华兰圩通至防城区扶隆圩的三级公路后,始以车代步。从瑶寨江乐屯开始登山到隘顶约12公里,均沿沟边而上,直到海拔612米的隘口,但坐在车上不觉是上山,宛如在公路的林荫道上漫游。隘口南面有一处长瀑布,俗称“马射尿”。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十万大山瑶寨 | 瑶寨及瑶族风情 瑶寨及瑶族风情散布于十万大山的瑶寨,多数后靠高山,前临陡坡。各家各户的房舍多以竹条结扎而成;房前的晒坪以木头塔造,以竹筒引水至厨房。妇女服饰以蓝黑的布做成,上衣蓝黑配红边,头盖绣花布和珠串,显得既朴实又华丽。青年男女喜歌爱舞,以歌代言,送纪念品传情,迎亲唱“拦路歌”,传统的舞蹈节奏古朴,动作优美。瑶族群众勤劳勇敢,热情好客,以猎到的野狸、竹鼠、山蛙等野味和自酿的烧酒、甜酒待客。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屯隆水岩 | 屯隆水岩 屯隆水岩于四方岭西段的在妙镇屯隆屯右侧,岩的右下成湾,流出成溪,水明如镜,味甘清冽,附近村屯利用灌田,1977年于水岩之上修北干渠渠道,因开炮炸石,岩口已被大石头堵塞,但泉水仍畅流。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上思通天岩 | 通天岩 通天岩于在妙镇屯隆村六索屯左边。洞内分内外二厅,内厅其巅空洞,由中仰望通天,故名。二厅可容纳上千人,昔人游览其间,多有题咏。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