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内蒙古 >>赤峰市 >> 巴林左旗 >> 查干哈达苏木乡

查干哈达苏木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真寂之寺

真寂之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 绍 辽代石窟“真寂之寺”即林东后召庙石窟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北距辽上京遗址15公里的山谷中,距赤峰300公里。 这里是佛教胜地,现存浮雕佛像110尊。石窟开凿在桃石山东南面陡壁上,分中、南、北三窟。窟前是清代续建的-庙“善福寺”。中窟眉额刻“真寂之寺”四个大字,为辽代开凿石窟的题名。“真寂”二字与中中窟内释迦牟尼“圆寂”之意相合。窟内释迦卧佛像周围有佛弟子像若干,做慈悲状。窟壁有千佛像百余尊,形象各异,南窟雕像中间为佛,骑狮子和象的文殊、普贤二菩萨分列两边,又有供养人服侍,窟门口有金刚力士像。北窟分内外两室,外室雕像同于南窟,内室造像均为浮雕,有佛、弟子和供养人,两侧刻有胡服装束力士像一对,颇具特色。 桃石山谷口两侧缘石壁立有两尊金刚力士浮雕,十分生动,一东一西,各自把定金刚杵,足踏耐熏二鬼,另在岩壁和巨石之上多有清代阳刻梵文:“六字真言”。 “真寂之寺”附近的山谷中还有石窟若干,其中有辽史所记弘福寺及开化寺遗址。石窟前砖木结构-庙。    内蒙古赤峰市

第四纪冰川遗址

第四纪冰川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赤峰市巴林左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宁城县等地多处发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冰臼群及其冰石林、角峰、石河等是“国内外目前发现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形态各异,保存完好,特征十分明显的古冰川遗迹。在国内外实属罕见,堪称‘世界奇观’”,第四纪冰川期是“在地球上骤然出现的第三次大寒冷期”,不但高纬度地区为冰川覆盖,就是中纬度地区也出现寒冷气候,并在山区发育山岳冰川”,首先发现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1931年,他带领北京大学师生来到庐山实习后发现,1932年至1933年对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系统调查,他认为庐山有许多第四纪沉积物,一些特殊地貌形态,不用冰川作用作科学解释,是解释不通的。他经过详细而系统地研究,深信庐山在第四纪时期发生过多次冰川活动,1932年发表《扬子江流域之第四冰期》,指出庐山上有冰斗、冰川u谷等地貌,还发现了大量冰川条痕石。  发现第四纪冰川遗址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区鄂伦春旗,面积5988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7.2%,大量涵冰湿地,河流200多条,是嫩江的主要水源,冰蚀湿地,鄂伦春河谷中一些较大的湿地和较多小湖分布的地区,均属于冰蚀湿地。它是由古冰川挖蚀作用所形成,冰川退缩后积水成湖大多已演化为湿地,冰石河,冰石河位于大兴安岭主峰海拔1083米伊勒呼里山上,距阿里河镇105公里处,石质为火山岩,面积达万余平方米。由河谷中运移和堆积呈线状分布的冰川漂砾和冻融岩屑形成,其特征是“河谷”高于两侧“河岸”, 冰砾石,是大冰盖冰川搬运和堆积的砾石。砾石自身具有特殊形态特征,这些特征是与冰川作用有关的证据,如砾石似灯盏形,称“灯盏石”,砾石具有马鞍状称“马鞍石”等,在鄂伦春山川河谷中多处可见到。  大量冰川遗迹的发现,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一是它可以使争论了半个世纪大兴安岭地区有无第四纪冰川问题,从此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也完全证实了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共同创立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正确性和远见卓识。二是这个遗迹的大量发现为研究该地区古气候、古环境演化过程提供重要证据,为分析现代气候环境演化趋势和预测提供重要依据,在赤峰地区发现的冰臼群中,以克旗大青山最为典型,在海拨1500米,方圆约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大小冰臼300多个,最大的直径达10多米,最小的只有几公分。并有冰石林、角峰、石河、刃脊等冰川地貌伴生,有较大的观赏和科研、科普价值。

辽陵及奉陵邑

辽陵及奉陵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陵及奉陵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  辽代的帝陵可以确定的有祖陵和庆陵两处。祖陵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陵墓,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辽祖州城址西北2公里的山谷中。庆陵是辽圣宗耶律隆绪、兴宗耶律宗真、道宗耶律洪基三帝及其后妃陵的总称,位于内蒙古巴林右旗江庆州城遗址北约10公里的大兴安岭中的王坟沟。祖陵所在的谷口山峰陡立,筑有土墙和守卫建筑。谷内林木参天,环境清静幽雅。石块垒砌的陵墓地宫的墙身遗址已暴露在地表,山坡下尚存有享殿遗址。谷口东侧的小山顶有一个石雕的大龟趺,在附近的残碑石上,刻有工整秀丽的契丹大字,是研究契丹史的重要资料。  奉陵邑祖州城分内外两城,周围约2公里,残垣高约6米。外城的四个城门遗址尚存,东门和北门可以见到瓮城的遗迹。内城有几处高大的台基,西北角现存有一座石房子。内城的南门有直通外城南门的大街,宽40多米,两旁尚保存有明显的建筑遗迹。  庆陵中的三陵分别通称“东陵”、“中陵”和“西陵”。三陵东西排列,间隔约2公里。民国初年,陵墓曾被盗掘,随葬的文物多已散失。三陵都有陵门、享殿和羡道,都是东南向。墓室都有前、中、后室及四个侧室,墓内都有壁画,内容有装饰图案、人物和山水等。墓门及墓内砖砌的仿木结构上,装饰有红、绿彩,墓门上的鸱吻装饰黄褐彩。仿木结构的细部及墓壁的上方,用工笔彩绘出龙凤、花鸟、祥云、宝珠以及网格状的图案,在已发现的辽墓彩画中,是等级最高的。在墓道、前室及东西侧室、中室和各甬道的壁面上,彩绘有与真人等高的人物70余个,其中有仪卫、乐队、侍女等形象。  人像的上方都有墨书的契丹小字榜题。壁画中有一巨幅的四季山水图,分别绘出春、夏、秋、冬四季的风光,表现了辽代皇帝四时“捺钵”的习俗,最富有地方特色。  在辽庆陵南约10公里的地方,是江庆州城的遗址,是守护陵墓的奉陵邑。城垣南北长930米,东西宽1090米,建筑遗址十分明显,有的残高可达2.5米。遗址区内的地表散布着许多遗物,俯拾皆是。城内的西北部有辽代的释迦如来舍利砖塔。(国家文物局)  

后召庙辽石窟寺

后召庙辽石窟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石窟开凿在谷内南向的陡壁上,窟前有大殿,面阔7间,进深3间。窟分中、南、北三窟,均较完整。中窟正中为释迦佛涅槃像,俗称卧佛,佛像两侧有菩萨及弟子像,作痛哭流涕状,形象逼真,惜已残损。南窟刻有释迦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及力士像。北窟分南北两小室,北小室雕像同于南窟,南小室的佛像两下侧方,刻有契丹装束的供养人浮雕像,其旁浮雕力士像一对,面目狰狞,脚着长靴,颇有地方特色,谷口两侧岩壁上,亦各刻有力士浮雕像一尊,造型浑厚粗犷,石窟门外上端刻有“真寂之寺”门额,应是辽代寺名。  召庙跨灵岩山分别建成前召和后召,石窟群则位于后召。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当年的石窟部分以及清朝时续建的七间唇殿保存十分完好。大殿的东侧,穿凿于东北、西南走向的石崖上,面向东南,这个特征正好与契丹民族的“朝日”风习相符, 站在石窟外边,仰望钦达慕尼峰,只见山峰高峻挺拔,陡峭秀丽,如果想从东侧登顶,只有一条路可走,它就是阎王道,阎王道是经长年雨水冲涮而形成的沟槽,沟槽十分险峻,崎岖难行,因而称之为阎王道。据说,阎王道上登山头,一年到尾不用愁,站在庙前,只见门楣上楷体阴刻的“真寂之寺”四个大字清晰可见,与召庙相对的陡峭山峰的半腰处,亦有“真寂之寺”四个红色大字,这几个字,于1998年由匠人刻在了石壁上。  要进入石窟,得先穿过沿石窟门接建的藏传佛教寺院,就是现在的“召庙”,因二者已连成了一体,故统称之为召庙石窟寺,召庙实际上就是善福寺,它是清朝初年建成的,据史料记载,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名札木杨史达巴的葛根-从青海的塔尔寺来到了灵岩山,他见该地山灵地吉,尤其是辽人开凿的石窟,古老而又神秘,于是,葛根-便住了下来,并筹划建寺奉佛。一天午夜,只见石窟内卧佛头顶有一束白光闪射出来,穿透山石,在山顶桃石之上向四面八方散去,这样,更坚定了葛根-建寺奉佛的决心,于是,他遂与巴林札萨克说,灵岩山及附近诸山与山西五台山同为佛山,应该建寺奉佛,以保风调雨顺,百姓富贵平安。

韩匡嗣家族墓地

韩匡嗣家族墓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匡嗣家族墓地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乌拉苏木乌兰白其嘎查的白音罕山的南麓,由两道山谷、三个山洼、两个祭祀址和一处大型居民聚落遗址组成。  此墓地是辽统和元年(公元983年)至辽亡(公元1125年)之间的家族墓地,距今已有1020多年,它是迄今发现的辽代最大的家族墓地,是辽中晚期墓葬形制的大全,是中原汉文化堪舆学与契丹文化相融合的典范,韩氏家族墓地已出土多方墓志,对研究辽代的政体、兵制、 职官制度、葬俗提供了实物资料,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辽史的遗漏,更正辽史的错误,其墓地虽有一些墓被盗掘,但是还有很多墓葬保存完好,这些墓葬是辽代建筑、葬制的珍贵资料,墓地中大型的辽代聚落址的发现,对研究韩匡嗣私城——全州的地望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韩氏家族墓地就位于白音罕山南坡地势相对平缓之地,墓地东南方,距墓地约5000平方米,成排的建筑基址清晰可辨,地表还散布着许多辽代砖、瓦、石灰、覆盆形石柱遗迹以及一些陶瓷片等到遗物,韩氏家族墓地出土的鎏金面具韩匡嗣之父韩知古,汉族人,是辽太祖21名佑命功臣之一,韩匡嗣是韩知古第三子,太宗朝为右骁卫将军,后又提拔为二仪殿将军,世宗、穆宗两朝多年未被重用,景宗即位后,又对韩匡嗣委以重任。  在巴林左旗西北80多公里处,有韩匡嗣夫妇及其子孙的家族墓地。 韩匡嗣家族在辽代是一个特殊的家族,它的兴衰是辽朝兴衰的一个缩影,韩氏家族是在辽朝第一家赐姓耶律的汉官家族,为辽朝帝族、后族之后的又一显贵族系,是中原汉人贵族契丹化进而推动契丹社会封建化的主要力量,它的演化发展过程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缩影,更是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体现,从民族团结、草原帝国政体的演变的角度去认识、研究它,意义非常重要。

辽上京怀陵地区

辽上京怀陵地区为文化旅游景点。  辽上京怀陵地区是指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巴林左旗和巴林右旗,这里不仅有辽代的首都辽上京古城址,还有辽祖陵、辽怀陵和辽庆陵三个陵区,陵区内共埋葬了六个辽代的皇帝,一九二二年六月二十一日,在当地传教的比利时人凯尔温掘开了辽兴宗的陵墓,从0土了契丹小字辽兴宗皇帝哀册和契丹小字仁懿皇后哀册以及汉字仁懿皇后哀册,这是契丹文字失传数百年之后重见天日,是契丹考古史上轰动中外学术界的重大事件,其对辽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可以与甲骨文对殷商史的意义媲美,从那之后,辽代碑刻在上京地区陆续出土。  辽上京怀陵,辽国共有五京,中京为五京之一,其遗址坐落在今赤峰市宁城县的大明乡中,中京城的规模宏大,城周长达15公里,由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外城东西长4200米,南北宽3500米,城墙的残垣高度一般在4至6米之间,城基宽11-15米,土层厚达10-15厘米,根据考古发现,其外城的南部为汉族居住区,又坊市、庙宇、民居、官署、驿馆等建筑,迄今仍保存有两座砖塔矗立的地表遗迹。  内城居于外城内正中偏北,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1500米,墙上筑有楼檐,乃是官署或屯兵区,皇城在内城的正中偏北,整体上呈方形。它长约1000米,城墙早已被毁,当时是契丹贵族的居住区,有宫殿及仓库等建筑,现仍留有依稀的宫殿废墟,辽中京遗址是研究古代契丹族生存、发展史的重要历史佐证,具有及高的考古价值。

真寂之寺

真寂之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 绍 辽代石窟“真寂之寺”即林东后召庙石窟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北距辽上京遗址15公里的山谷中,距赤峰300公里。 这里是佛教胜地,现存浮雕佛像110尊。石窟开凿在桃石山东南面陡壁上,分中、南、北三窟。窟前是清代续建的-庙“善福寺”。中窟眉额刻“真寂之寺”四个大字,为辽代开凿石窟的题名。“真寂”二字与中中窟内释迦牟尼“圆寂”之意相合。窟内释迦卧佛像周围有佛弟子像若干,做慈悲状。窟壁有千佛像百余尊,形象各异,南窟雕像中间为佛,骑狮子和象的文殊、普贤二菩萨分列两边,又有供养人服侍,窟门口有金刚力士像。北窟分内外两室,外室雕像同于南窟,内室造像均为浮雕,有佛、弟子和供养人,两侧刻有胡服装束力士像一对,颇具特色。 桃石山谷口两侧缘石壁立有两尊金刚力士浮雕,十分生动,一东一西,各自把定金刚杵,足踏耐熏二鬼,另在岩壁和巨石之上多有清代阳刻梵文:“六字真言”。 “真寂之寺”附近的山谷中还有石窟若干,其中有辽史所记弘福寺及开化寺遗址。石窟前砖木结构-庙。

富河沟门遗址

富河沟门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乌尔吉木伦河东岸。面积约6万平方米。196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3350年左右。通过该遗址的发掘,确立了富河文化。这是从统称的“细石器文化”中划分出不同考古学文化的一次重要工作。   时代:新石器  富河沟门位于巴林左旗林东镇北70公里乌力吉沐沦河东岸。富河从东北来,在村西汇入乌力吉沐沦河,富河文化遗址就在村北山丘的半腰。1962年夏,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工作队在这里挖掘,发现并挖掘出古人方形地穴式房址37座,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细石器。据炭14测定,距今已有5400年。  富河沟门遗址无论陶器的器形和纹饰,石器的器形制作技术等,都表明这是一个有独自特征的器物群,已经具备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要素,因首次在左旗富河沟门发掘而被命名为“富河文化”。当时人们过着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以渔猎和采集为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辅之以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值得注意的是,富河文化先民已经有了占卜习俗,遗址中发现了卜骨,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卜骨。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上京遗址

辽上京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上京临潢府故址是辽朝的开国皇都,位于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地处乌尔吉木伦河与沙力河汇合处。建于辽神册三年(公元918年)。  上京城幅辽阔,气势雄伟,周长13.5公里。分南北两城,北为皇城,南为汉城,两城相连作“日”字形。  皇城,宫殿和衙署所在,周长6344米。城墙夯打土筑,残高6—10米,宽12—16米,夯土层厚15—18厘米,断面呈梯形。城墙外侧筑有马面43个。四墙皆有城门,东曰安东,南曰大顺,西曰乾德,北曰拱辰。现在3门遗址存有豁口,南门已不存。门外设瓮城,残高4—6米,城外有上京城幅员辽阔,气势雄伟,周长13.5公里。分南北两城,北为皇城,南为汉护城河,河外有护堤。  皇城由外城和内城(即大内)组成。大内在皇城正中偏北高台上,俗称紫禁城,作南北向长方形,有开皇、安德、五銮等殿址,为皇城主要宫殿区。开皇殿建在大内南承天门内,是契丹统治者接见中原使者和举行大礼的处所。  外城为官署、寺庙、后妃住宅所在,建筑遗址较多。东南隅为一寺庙建筑区,存有天雄寺址。西南有承天皇后所建崇孝寺,往西是天长观,又西南为国子监,监北为孔子庙,庙东为节义寺。因应天皇后于节义寺断腕,故寺内置断腕楼。又西北为安国寺,寺东为齐天皇后等后妃宅址。其它如圣尼寺、绫绵院、内省司建筑皆有遗迹可寻。城正南街通汉城,街道布局成井字形,路面铺以碎石,两旁挖有排水沟。  皇城地表今存石刻观音一尊,高4.2米。首佚,身着天衣,足踏莲石,双手前拱似捧桃状。虽残,但仍可见刀法流畅,为辽代石刻艺术珍品。  汉城,在皇城南,周长11.5华里,主要是契丹族和汉族平民居住区,也是手工业作坊和馆驿所在地。城内除设县衙外,还设有“回鹘营”、“同文驿”、“临潢驿”以接待诸国商贾及信使。今皇城与汉城已被沙力河水隔开,墙址多被冲刷。汉城内早年已被辟为耕地,但仍可见建筑遗迹。经探明的手工业作坊和冶铁等遗址为研究辽代经济、文化提供了可靠物证。  上京城内地表散见文物极丰富,近年来又出土了大量的商贾作坊花押印,北宋银锭、窑藏钱币、瓷器、铝瓶和契丹银币等文物。  公元1120年,金破辽初,改称北京临潢路,1153年并临潢路为大定路,设总管府、临潢路提刑司及临潢路转运司,又沿用百余年。因非重要城市又远离金都燕京,故逐渐萧条。1234年金亡,上京故地成为元朝功臣后裔封地终至荒废。上京盛于辽,衰于金,废于元,经历了300余年,是我国北方历史名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耶律阿保机 (872~926)  耶律阿保机(872年-926年9月6日),姓耶律,名亿,乳名啜里只 ,辽朝开国君主,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弥里人,辽德祖耶律撒剌的长子,生母为宣简皇后萧氏。 耶律阿保机勇善射骑,明达世务。并契丹余七部。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创造契丹文化,发展农业、商业。916年(后梁贞明二年),群臣及诸属国上尊号曰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建元神册。在位二…… 详细++  林东镇  林东镇是巴林左旗政府所在地,地处巴林左旗中部,距赤峰市人民政府驻地红山区270公里,北纬43°57′-44°00′,东经119°21′119°25′之间,东北面与白音沟、花加拉嘎、丰水山、十三敖包乡接壤;西南两侧与哈拉哈达、哈达英格、白音敖包乡毗邻。总面积366.09平方公里,林地14.88万亩,森林覆盖率29.6%。全境属半山半川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 详细++  耶律阿保机 (872~926)  耶律阿保机(872年-926年9月6日),姓耶律,名亿,乳名啜里只 ,辽朝开国君主,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弥里人,辽德祖耶律撒剌的长子,生母为宣简皇后萧氏。 耶律阿保机勇善射骑,明达世务。并契丹余七部。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创造契丹文化,发展农业、商业。916年(后梁贞明二年),群臣及诸属国上尊号曰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建元神册。在位二…… 详细++  林东镇  林东镇是巴林左旗政府所在地,地处巴林左旗中部,距赤峰市人民政府驻地红山区270公里,北纬43°57′-44°00′,东经119°21′119°25′之间,东北面与白音沟、花加拉嘎、丰水山、十三敖包乡接壤;西南两侧与哈拉哈达、哈达英格、白音敖包乡毗邻。总面积366.09平方公里,林地14.88万亩,森林覆盖率29.6%。全境属半山半川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 详细++

辽上京博物馆

  辽上京博物馆的前身是巴林左旗博物馆,位于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部,占地面积达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是自治区一流的辽代皇都博物馆。博物馆外形设计由赤峰市原市长高延青绘制草图并亲笔题写馆名、赤峰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博物馆的外形是以辽祖州石房子为原型,具有历史的厚重感;正厅8根汉白玉柱子代表契丹八部;横梁汉白玉浮雕是辽代佛教的一种妙鸟;直径2米的馆徽是镇馆之宝契丹银币的造型,银币上面刻着“天朝万岁”四个契丹大字。馆内结构由展厅、文物库房、标本室、办公室、资料室、图书馆六部分组成。该馆收藏着全旗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富河文化”遗存和辽代历史文物15000件、标本近10000件,有珍贵的研究价值。

辽太祖陵

辽太祖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太祖陵位于巴林左旗林东镇,是辽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陵墓。周围古木参天,小溪潺潺,是一处清幽静谧的所在。  辽太祖陵由陵区和奉陵邑祖州两部分组成,陵区的山门巧妙地借用了天然的山谷,构思奇巧,十分独特。原先的地面建筑宏伟壮观,后被毁,现仅存一些砖瓦碑石等。从其残存的石雕上,可以看出辽国契丹文化的特点,古朴拙致,秀丽自然,是研究契丹历史的重要资料。   辽太祖陵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哈达英格苏木石房子村大布拉格山谷中,这里相传为契丹始祖发祥之地,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驾崩后葬于此。位于巴林左旗石房子村西北。为守护和祭祀辽太祖陵墓的奉陵邑,陵在城西北约2公里的山谷中。城垣分为内外两城,东南向,外城周围约2公里,残墙高约6米,4个门址尚存,东门和北门还可见到瓮城痕迹。内城只筑有南墙,高略同于外城墙,墙上正中开设大门,门内有几处高大的享殿、祭殿基址。西北隅现存有石房子一座,花岗岩大石板构筑,高3.5米,宽6.7米,进深4.8米,全屋只用7块大石板,这种结构的石室,为中国古代建筑物中所少见,也是辽代建造石室中仅存的一座。内城南门外有直通至外城南门的大街,宽约40余米。两旁有官廨、膳房、作坊及兵卒住所等建筑遗址。南城门外的大道两侧及其西面,有两组小型建筑群的基址,用石块垒砌房基,布局大致整齐,为守陵户居住区,面积大于城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耶律阿保机 (872~926)  耶律阿保机(872年-926年9月6日),姓耶律,名亿,乳名啜里只 ,辽朝开国君主,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弥里人,辽德祖耶律撒剌的长子,生母为宣简皇后萧氏。 耶律阿保机勇善射骑,明达世务。并契丹余七部。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创造契丹文化,发展农业、商业。916年(后梁贞明二年),群臣及诸属国上尊号曰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建元神册。在位二…… 详细++辽太祖陵 辽太祖陵   耶律阿保机 (872~926)  耶律阿保机(872年-926年9月6日),姓耶律,名亿,乳名啜里只 ,辽朝开国君主,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弥里人,辽德祖耶律撒剌的长子,生母为宣简皇后萧氏。 耶律阿保机勇善射骑,明达世务。并契丹余七部。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创造契丹文化,发展农业、商业。916年(后梁贞明二年),群臣及诸属国上尊号曰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建元神册。在位二…… 详细++辽太祖陵 辽太祖陵

乌力吉沐沦河国家湿地公园

乌力吉沐沦河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乌力吉木伦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巴林左旗林东镇以北的乌力吉木伦河流域,以乌力吉沐沦河为主体,总面积为4238.76公顷,肩负着水源涵养、缓解洪峰、承载鸟类等生物多样性资源的重要生态功能,对维护巴林左旗乃至我国西辽河流域的水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乌力吉木伦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期限为5年,将按规划完成所有湿地保育区、湿地恢复重建区、湿地合理利用区和湿地宣教展示区等功能区建设,通过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组验收后将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届时一个集湿地保护、科学研究、生态旅游、宣传教育于一体的乌力吉木伦河国家湿地公园将成为我市又一张生态名片。

辽祖州祖陵遗址

辽祖州祖陵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祖州即耶律阿保机四辈先人的出生之地。祖陵即辽太后及述律后的陵寝所在。位于巴林左旗哈达英格乡的西北部,距林东镇20公里。城内丛林茂密,泉水潺流。未进城区,但见两峰突兀,如斧削刀切,一左一右,对峙而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黑龙门”。环顾四周的峰峦,漫山绿树如盖,郁郁葱葱,小溪潺潺。祖州之秋,红叶婆娑,液泉流翠,景色绝佳。位于祖州城内的石屋(当地俗称“石房子”),由七块巨型花岗岩构筑而成,虽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安然端立。石屋怎样建造,作何用途,一直是千古之谜。古道、古桥、祖山、龟趺山、辽墓、翁仲、天梯山、木叶山等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来此考古、探察、登山旅游。   辽祖州城位于巴林左旗哈达英格乡石房子村,地处群峰环绕的山谷中,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祖陵的奉陵邑。天显二年(公元927年)太宗置。  祖州原为太祖所置“西楼”,是契丹迭刺部世里家族即辽国皇族世居之地。因太祖四世先人皆生于此,故太宗建城后名曰“祖州”。  祖州城依山而筑,呈不规则五角形,周长1750米。城墙为夯土筑,设四门,西北角有角楼遗迹,角楼西侧百米处各设楼橹。城内有内城建筑。有两明殿和二仪殿及其配殿。州廨、诸宫廨舍和绫绵院等建于城东。有丁字形大街贯穿内外城,直通市肆。街旁巷路如织、房屋密集处即为平民区。  辽末天祚帝时,耶律章奴叛,祖州遭破坏。天庆九年(公元1119年)金兵攻陷祖州,大肆抢掠,纵兵挖掘,巨火焚烧,祖州遭到彻底破坏。此后,金代虽一度在此设奉州,但不久即荒废。  祖州城是辽初重要城市,也是辽国第二政治中心,在研究辽初历史和建筑、习俗等方面具有重要历史价值。1963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将祖州、祖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洞山旅游区

  洞山旅游区位于巴林左旗丰水山镇境内,距旗政府所在地林东镇28公里。洞山峰峦叠嶂,山势险峻。洞山因洞窟多而得名,山间天然或人工开凿的大小岩洞108个,堪称洞的天地,洞的世界。  大洞、小洞,圆洞、扁洞,深洞、浅洞,直洞、弯洞,明洞、暗洞,远近高低,形状各异。驰名的有水帘洞、朝阳洞、鸽子洞、蝙蝠洞、长仙洞等。洞山辽文化遗址遗迹甚多,浮雕佛像、辽代寺庙古建筑遗址有几十处,辽代平顶山云门寺遗址就坐落在这里。  洞山小北沟山凹里存有辽朝乾统十年“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一台,根据经幢记文可知,今之洞山乃辽代平顶山云门寺之所在。山间有多处古寺遗址,究竟哪一处为辽云门寺址,其说不一。有的说在水帘洞下佛光壁西的平台上,根据是平台之北有二山对峙如门阙,常有云雾从中飘散,故称云门,平台之上有辽代寺址,即云门寺。  民国初,平台之上建有关帝庙,早已颓废。近年在辽云门寺基上复修三间正殿名“慈智殿”,内供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尊象。东三间偏殿,曰“关圣殿”,内奉关圣帝君关羽像。西有三间僧房,再西为六间“千佛殿”。这级建筑群承袭辽代余绪,统称为“云门寺”。  洞山云门寺春夏秋三季景色最佳,丹墙红瓦,舍顶生辉,古洞深幽,花果飘香。春,这里鲜花烂漫;夏,绿意浓浓,更有小溪流水;秋,数千亩各种水果,把整个风景区映的红红一片,硕果累累,果实飘香,素有“花果山”之美称。  著名的水帘洞在平顶山半腰,系人工开凿而成,洞口朝东高10米有余,阔8米,进深近40余米,冬暖夏凉。洞内刻有彩佛一尊,一泓泉水从悬崖上飞流而下,漫过平台,流入山下水潭。   

召庙石窟

召庙石窟为文化旅游景点。  召庙石窟在巴林左旗林东镇一带,自古佛舍古迹颇多,除上京临潢城遗址外,城西的深山古寺又以“东蒙佛教”圣地著称,召庙石窟即是其中较古老的一个,也是全国现存唯一一座辽代石窟古迹。  召庙分为前召和后召,这里说的是后召。名为“真寂之寺”。前清时巴林王扩建后,清帝御赐“善福寺”匾额。现在石窟部分及其唇连的七间大殿保存尚好,属契丹文化珍迹。  召庙,距林东镇四十里。桃石山远远望去象刀劈一般的悬崖上托起一颗桃石。蒙语将它叫做金-山。与桃石山南北并行相对的一段,叫阿拉申敖拉,即圣水山,山下正对着后召处,有一眼清泉,甜极、凉极。据说当初盛逢庙会,每天万数多人全用此水。  召庙石窟凿于桃石山东侧的悬崖上,召北有一石涧,可攀登至峰顶,从山的西侧上山,有一条S形的石洞,仅容得一身,出口有很窄的一条石缝,名曰“红门”。出口后又临绝壁,只有一跃才上坦途,此道可谓险中有乐。  召庙坐西向东,这与契丹族“朝日”习俗相符。七间大殿,宽二十三米,深六米余。正面壁上百数十浮雕神像中间,穿有三窟。以正中一窟为最大,三个石窟内均有雕像。  关于真寂寺建造年代,前召曾有记载为乾隆九年所建,但实际上是辽末已有之。   

乌兰坝森林旅游区

  巴林左旗乌兰坝森林旅游区位于大兴安岭南麓,是以乌兰坝林场为中心,辅之以“金界壕”、“富河文化”遗址的考古、森林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  当一抹秋凉掠过乌兰坝时,我们来到了高原。踏着高原八月的绿野,迎着高原八月的和风,我们像在笼子里关了太久的鸟雀,飞向广阔的天地。多美的旷野,多美的绿洲,多美的高原秋色!晴空,好蓝好净,蓝的清澈透明,净的一尘不染。交织市井无奈的喧闹,较之尘世无休的纷争,这里无疑是一个无尘无埃的境界了。能够在喧喧尘嚣中跳出纷扰,品尝这份纯净,也算得上是最惬意的享受了。  素有“草原森林公园”之称的乌兰坝林场有林面积52万亩,有山杨、桦、柞、榆、樟子松、油松、落叶松等20多个树种。森林茂密,盛产木耳、蕨菜、蘑菇、金针等山野菜,还有野鹿、狍子、野猪、獾子、山兔、狼、狐、野鸡、沙鸡、斑鸡等十几种野生动物和200余种药材。  走在林场的路上,一片黄叶飘落下来,接在手中细读,黄叶上写满了秋绪,竟读出了几分苍凉,几分无奈。时令已到了秋天,人也即将度过中年,心境也到了秋天。徜徉在林场门前落叶松林的阵列里,闭目依在挺拔的树干上,静静的倾听秋的声音:秋是残败,秋是凋零。望着那摩天的奇峰,烟岚氲氤,酝酿着朦胧的情思,大山深沉,思绪深深。但在这秋绿色的原野里,我的心便被这绿色的魅力陶冶的如涓涓山泉一样清澈透明了。  林场内建有内蒙古最大的落叶松种子园,种植面积1000余亩,是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马鹿养殖基地现存栏马鹿4500多只,年产鹿茸2500公斤,是国内领先、亚洲最大、世界一流的开放式天然放牧型马鹿繁育基地。     乌兰坝有十八罗汉山、双幽洞、仙人洞、老君炼丹、双龟恋、鳄鱼石、观音、狼牙峰、鹰嘴峰、-一柱、石门峰和南天门等多处景观,美不胜收。号称草原“挚天柱”的林区第一景,名不虚传,它在平坦的草地上拔地而起,几十块巨型花岗岩叠加成一座几十丈高的石峰,俨然一座顶天立地的巨柱。   正面看悬崖峭壁,但山背面却是缓慢的山坡和草原,最有名的是二林坝、乌兰坝还有窟窿山,他们各成一体,绝无雷同。二林坝无峰无崖,突兀挺立,山体布满怪石和原始森林盛产各种野果和山野菜;绵延无边,空旷深邃,林草茂盛,是天然的放牧场所;窟窿山坐落在村庄南面,缓慢的山体向上聚拢突然形成一个兀立的山崖,呈矩形,山峰的中央有一圆圆的山洞,酷似人工造成,但细观却感觉难为人力,据说洞中曾发掘大量宝物,有金银,铜钱,器物等等,遗憾我没能亲临观看。  雪白的云,漂浮在高原八月碧蓝的晴空,远处山坡上,正有鹿在悠闲地吃草,牧鹿的小伙子骑在马背上,嘹亮地唱着歌,红日下映照成一幅流动的油画。痴望着这幅流动的油画,心潮便暖暖的流动了。  乌兰坝历史悠久,绵延千里的“金界壕”从坝前穿过,乌兰坝河东岸发掘出的富河文化遗址距今有5000多年历史。在通往契丹早期墓葬的途中,只见深草丛中有一株草本植物,单茎细长,阔叶互生,呈椭圆形,叶两端稍细尖,象一对对舒展着的翅膀。在每片叶腋间生出一细梗,梗上结着蓝黑色的浆果,浆果下垂,连成多串,将植茎压弯,非常好看。在接近茎梢部叶腋间有末谢的钟筒状白花。这就是药材玉竹。美丽的乌兰坝,原来还是天然的中药宝库。  当我们即将与乌兰坝告别的时候,再读乌兰坝,再读高原。乌兰坝好年轻、好纯情,有谁能把乌兰坝的风韵画得如此让人心灵悸动?乌兰坝好古老好深沉,有谁能写出乌兰坝的雄浑壮丽以及所历的沧桑?唯有大自然!心扉洞开。岁月原是流动的,有如那涓涓的山泉流成江河汹涌的波涛。岁月原是凝固的,有如这巍巍的乌兰坝高原,凝成大自然高昂的头颅。这就是乌兰坝我心中的乌兰坝,令人日夜向往的地方!    

查干哈达苏木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查干哈达苏木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