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青龙回澜桥 | 青龙回澜桥于广西富川县油沐乡沐笼村下花园和三园栎村之间的黄沙河上,距县城28公里。回澜桥名取自韩愈的《进学解》:“会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之即倒。”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重修,它比驰名中外的三江程阳风雨桥早建300百多年,现已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国家《古建园林技术》刊物上称回澜风雨桥是集我国北方的石券桥、南方的亭、古远的阁,以及本地的廊桥四种造型特点于一物的组合体,在全国古建园林中是极其独特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古桥。回澜桥为三孔石拱桥,石砌、券孔、砖墙、木结构,以石券桥、桥亭和楼阁三者组合而成,青龙桥为单孔石拱桥,两桥的桥面由桥亭、桥廊和0三部分组成。 据《整理青龙亭碑高》载,青龙桥始建于明代,多次装修,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由石拱、桥亭、03部分组成。桥长为26.7米,单拱,石砌,宽4.7米,高5米。桥亭由28根圆木柱抬粱构架组成,中耸一楼,楼由圆柱抬粱构架组成,歇山顶,三重飞檐,脊山有泥塑彩画,0内、外、门窗和壁上也都绘有古典神话故事彩画。东、南、北三面有门,惟西面无门,北门与桥亭相通,三门门额上分别大书“翠拨群峰”、“山水环之”,“升仙气象”。桥面两侧有木栏栅,和条木长板,供人小憩和避风雨。并配以彩墨绘画艺术造型,乃是集我国北方的石券桥、南方的亭、古远的阁,四者造型的特点于一体的组合体而成石券廊桥,在全国古建园林中是属于独特的。由于它历史悠久造型奇美,深受海内外影视名导演的青睐。先后有《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韦拔群》、等影视剧选取风雨桥拍摄外景,风雨桥已成为海内外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回澜桥下500多米有座风雨桥,两座桥在当地又称姐妹桥。 这两座桥里有个美丽的传说,豪山才子何廷枢,年轻英俊,博学多才,文武双全,与隔河相望的双园栎村的瑶族姑娘盘兰芝真情相爱。盘兰芝美丽灵慧,温柔善良,是富川油沐一带千里挑一的好妹子。正当两人心心相印准备拜堂成亲之时,盘兰芝却被皇上派到江南选美的钦差大臣选中,活活拆散了这对同命鸳鸯,将悲痛欲绝的盘兰芝送进皇宫,当了皇妃。为了能与心上人团聚,何廷枢赴京赶考,德中进士,被皇帝御封为八省巡案代帝巡守天下,除0抗倭,勤政为民,忠君爱国立下不朽功勋。而盘皇妃被选入宫之后,由于她正直善良,爱国爱民,深受野心勃勃、擅权误国的蛇蝎女人柳皇妃的妒恨和-,被遣出宫回到了瑶乡三园栎村。此时人们讹传何廷枢抗倭已在前线为国捐躯,盘兰芝闻此噩耗悲恸欲绝,便在黄沙河上修建了青龙风雨桥纪念心爱的男人,并在爱桥建成的当天,高叫着何廷枢的名字投入激流滚滚的黄沙河中,以死殉情到天国去寻找她的情郎哥。后来何廷枢回乡省亲,听说了盘兰芝为他建桥殉情的事十分感动,他为了纪念心爱的姑娘,报答她以死殉情的厚意,便在黄沙河的上游修建了一座雄伟壮观的回澜风雨桥。“回澜”即“会兰”,“青龙”即“情浓”,寓含着两人忠贞不二的爱心。回澜桥与青龙桥遥遥相望,厮守圣洁的爱情,将皇妃与巡案的这段真情相爱的风流佳话世代流传,令后人敬佩和赞颂。 |
马殷庙 | 马殷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殷庙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福溪。 马殷庙是为楚王马殷而修建的庙。据说,当地村民的先祖因为马殷将领平叛匪寇后带来的安定生活,人们心存感激,知恩图报,于是大兴土木,以资纪念。不料,马殷庙的诞生,竟然会成为建筑史上的传奇,也成为楚文化沿着贺州古道南传的重要历史遗迹。马殷庙坐落在福溪村的村口,为明代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始建的砖墙式寺庙结构,到了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改建成全木柱的大庙。清康熙十五年(1617年)重修建造。清嘉庆丙寅年(1806年)作边修葺,同治六年(1867年)扩建南北两侧穿斗式耳房,庙周围增设柱栅。 马殷庙在建筑结构上,大量采用古楠木、大水杉和香檀木来营造,这不仅使得整座建筑坚固耐用,高贵典雅,还能使庙宇在岁月的春夏秋冬散发着点点幽香。此外,庙内的设计排列十分有序,分为明间、正间、次间、稍间,两边都各设厢房。厅堂是宽敞、豁亮的,铺砖镶石,就连托着木柱的石墩也分为莲花礅,兰花礅,麒麟礅,龙凤祥云礅。设计者就地取材,将庙中的一个大型生根奇石辟为托柱石礅,形成独特的奇石奇柱奇观,令人赞叹。石礅座上的120条粗大木柱,高高擎起,雄浑挺拔,承受着庙宇的重托。因而,马殷庙也被称之为“百柱庙”。 支撑庙宇的大木柱上,还有精心勾画出云彩飘游,蛟龙破雾,神仙腾云等民俗文化的题材;在庙宇的山脊正中点缀蝙蝠泥塑;在神殿的两旁屋背各立一尊威武的麒麟;在东西两条向北的粉砖檐柱上,各塑一个头戴官帽的人面泥偶,暗寓马楚大王的两个得力谋士;在祭台直对神殿一面的东西两侧,雕刻出一对龙公龙母,佑护一方庶黎。台面的正中,阳刻一太阳,-“日”字,寓示瑶族同胞对太阳、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马殷古庙,是目前在南方瑶族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得最完整、构件带有较多宋式风格的木结构古建筑。2006年马殷庙作为明至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福溪古瑶寨 | 富川福溪村景区位于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境内。距富川县城40千米,距贺州市100千米。富川福溪村景区属历史文化类人文风景旅游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村。这里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有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的讲学堂及其后裔居住的民居,诸多的建筑、石雕、石艺之中均可反映出宋代文化与传统工艺的特征。有雕梁画栋的宗族门楼十三座,有古香古色的及古代民古宅一批。在门楼祠宇,民居庙堂之中,分别陈设有以莲、菊、梅、兰等清新高洁之雅的字画装饰;有以福禄金元,佛祖神公为木雕图案的花窗门楣;有以云鹊、竹松、龙凤为彩绘的梁檐斗拱;有以“功德石”、“焚纸炉”、“风雨桥”、“百柱庙”为彰显文明的建筑石雕。同时还有古戏台、古书堂、青石街、古碑刻等古代遗物一批,村中马殷庙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村中主要景点。福溪宋寨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情、建筑风格和古朴清幽的旅游环境,使其成为贺州一个主要的乡村旅游点。想到瑶寨,都会与依山傍水联系在一起,然而,福溪瑶寨是在五座山梁包围中一块谷地里的村庄,它周围方园几公里内,没有一个村庄与其近邻,那是因为附近的山岗没有适宜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福溪,有一条地下河涌泉,常年不息地流淌着甘甜的泉水,它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希望。北宋时始有人迹,南宋开始兴盛,明清达到了高峰,现在是一个拥有1600余人口的大村落,如果没有那一弦溪水,福溪就不会是福溪了。福溪瑶寨从前众多的古戏台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风雨后,大部分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至今能够保存完好的只有三座古戏台。与庙宇相依相伴的古戏台,曾经在暮蔼晨曦中,阅尽了香客虔诚的祈祷和岁月的轮回,戏台上也曾经是夜夜笙歌,人们听丝竹悦耳,看透了世间将相和古今贤人之风流韵事。 |
碧溪湖 | 在700里贺江的上游,有一片水天相连的湖水,它就是龟石水库,龟石水库1961年开始蓄水,最大库容6亿立方米,是广西六大水库之一。它汇集了贺江源头无数条小溪的水,水色澄碧,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内陆湖,故称碧溪湖。 碧溪湖东西长20多公里、南北宽10多公里,大部分水深二三十米,无风的日子,水浪也有半米高。它像人体里的一张肺一样净化着大自然,沿途和岸边看不到任何垃圾,水质澄碧得像山冲的溪水一样透明。现在,贺州市城区喝的就是碧溪湖的水。碧溪湖蓄水至今,40多年来,从未泄空过,深水里的鱼王可能已成群结队了。碧溪湖捕获到最大的一条鱼,重量是64公斤,一条鱼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体重。同时,碧溪湖的鱼群也是水生动植物最好的清洁工,富川有近30万人口,人类生存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在碧溪湖得到鱼群的净化,各种鱼类又为人类提供了绿色环保的最佳营养物,富川产的鱼仔仔和各种鱼干,在市场上十分抢手。龟石水库蓄建于1958年,库区水面为58827亩,淹没了耕地3.24万亩,林地0.17万亩,房屋1675间,学校79座,当时搬迁人口1.6986万人。曾听外婆说,妈妈小时候住在富川县古城长溪江畔的蒙家村,龟石水库蓄建的时候妈妈只有两岁,因为修建水库,迫不得已,举家搬迁,坐着小船在风雨交加中,带着所有的家当飘流到钟山县羊头镇定居。眨眼间,昔日的繁荣小镇成了“海底龙宫”。 |
瑶乡风雨桥 | 瑶乡风雨桥 1、回澜、青龙风雨桥:富川是一个多涧河流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境内有各式大大小小的风雨桥75座,从而点缀了瑶乡的景色。而其中具有特色的是名扬遐迩的回澜风雨桥、青龙风雨桥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风雨桥是中原古汉族的房屋建筑工艺,有不少与北方相同的房屋结构、装饰门窗、墙的花色图案。旧式的风雨桥皆由石板街,卵石路通往村寨和古道、驿站。(回澜、青龙风雨桥还有着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2、瑞光风雨桥:它始建于1990年,坐落在瑞光公园的东面,是富川瑶乡的新八景之一。其施工与回澜、青龙风雨桥一样。只是门的两边分别用花岗岩方片镶嵌有一幅长联,东门的对联是:“俯瞰越地珠江源流悠悠东逝富水有迴奔南海,极目楚天秦皇古道迢迢北去萌岭无欄通长安。”西门的对联是:“金凤东鸣一塔凌空慈云古刹经风雨,玉龙西来三桥飞渡富阳明城历春秋。”对联气势铿锵,非同凡响。桥上的立边柱24根,中立桥柱8根,分桥的南北两边而立。桥的中柱镌刻有八副对联,细细品鉴也十分耐人寻味。 |
富川瑞光塔 | 富川瑞光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富川瑞光塔 富川瑞光塔位于县城的富江西畔,江水清碧,充满讲情画意,塔为楼阁式砖塔,高28米,分为7层,呈递收上升。塔内有螺旋式砖梯78级,环形而上,可直达顶层。塔顶尖用重达400公斤的铜墙铁壁盖顶,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5年)春,数百来,历经苍桑,依旧巍然屹立。塔的旁边是镇江慈云寺,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咸丰五年(1855年)毁于兵火,同治六年(1876年)重建。因塔、寺之中皆供奉有观音像,所以俗称其为观音塔、观音阁。如今,常年都有许多的香客前往慈云寺朝拜,祈祷求福。 |
富川古明城 | 富川古明城 富川古明城是广西保留较为完整的古县城遗址之一。该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城以“十”字架对称,街道皆由鹅卵石铺成,镶嵌有象征钱财、富贵的金钱图案,象征幸福、光明的太阳图案。设有东南西北四门出入。东曰升平,南称向日,西为泰定,北名迎恩。潇贺古道自北门入而从南门出。四个城门俱为大方青石构筑,每座城门由831块至896块整齐平滑的大青石块砌成。门墙内窄外宽,各门顶上均有城楼,雕栏飞檐,坚固结实,雄伟壮观。由于历史原因,人为损坏也比较严重,目前只剩东门、南门和北门。 明城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都庞岭余脉的西屏山下、富江上游的瞭高岭旁。据旧县志载,该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始为土墙,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改为砖墙。城墙周长2113米,高6米,宽2.7米,垛口909个,城东西距500米,南北距600米,总面积为0.3平方公里,外有护城壕。城南有七层古塔,塔下有慈云寺,与成北蟠龙山和城东马鞍山对峙,形成天然屏障。是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古城,也是广西难得的保留较完整的古县城遗址之一,几百年来重修过8次。明城原有4座城门:东为升平门,西为泰定门,南为向日门,北为迎恩门。城门高6.5米,周长51米,原为砖建,清乾隆八年(1743年)易砖为大方青石。每块一般长1.8米,高0.58米,厚1.02米。每座城门大约由831块至896块这样的大青石块砌筑而成。城门造型大同小异,都有中道门。门道高5.1米,宽4米,纵深14.7米。城门的中道门居中部分,有两扇铁木结构的严厚大门。上有铜钉铁叶,巨型门环。大门扇上方的楼廓有暗道与城门外15米长的地道相通,可上可下,攻守齐备,进退自如。四座城门现仅存东、南两门,已修葺一新。东门顶为圆拱型,城门上的城楼采用“木廓结构”,由8根高6米、直径30厘米的木柱支撑,不用一根铁钉,青砖青瓦,红柱飞檐。城楼下另有“鲤鱼石”作标记,石上有鲤鱼图案。南门用较大的卡条石镶砌,门扇外用铁皮作保护层,在紧靠城门的内拱上留有一个长4米,宽3米的“箭洞”。南门以“芒鞋石”为标志,它是用一块鞋底状的黑色石头,镶在一块青石上。 城内街道共有4条,叫镇升、仁义、镇武、阳寿街,交叉分成12方阵,呈“井”字型布局。街道宽3米左右,路面全用鹅卵石镶嵌成金钱图案,线条粗犷,古雅别致,俗称“花街”。各条街道都有“子精楼”,也称“灯楼”,由众人推举的“灯头”轮流管理。“明富川城”社会与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为明末清初。城内,井巷交错、集市密布、居民成群。始设有衙署书院、寺祠庙庵、商铺客栈,文娱杂耍等功能设施,且具明清风格的政治文化、宗教祭祀的古建筑亦无所不全,其中最典型的有文武两庙和城隍庙、文昌阁、报恩寺、慈云寺、节孝祠、昭忠祠及养济院、坊表神楼与教谕署麦岭同知署、训导署等古代建筑。俗称“花街”的城池步道中,井形构造,卵石铺砌,图案秀美,棱圆相接,是堪称广西一绝的古城步道。 每年农历正月初十至十五为元宵节,不论贫富,凡是生男的都要往“子精楼”送一盏精心制作并有各式图文、写有新生儿名字的彩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即使生了女孩,也要往灯楼送一盏莲花灯。那段时间,各街的龙狮,便在每天入夜后周游各灯楼。届时龙狮荟萃,鞭炮震天,人们汇集看灯,笑语欢声,热闹异常。 |
贺州秀水状元村 | 地理位置优越,交能便捷,电信顺畅,是桂东乃至全区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村境之内有“三江涌浪”、“灵山石宝”、“眠兔藏烟”、“天然玉鉴”、“青龙卷雾”、“螯岫仙岩”、“大鹏展翅”和“化鲤排云”等八大景观,故有“小桂林”之美称。此外,秀水不仅自然风光美,而且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据查证,自唐、宋、元、明、清以来,在县志记载的133名富川历代科举进士名录中仅秀水状元村就占了27名,其中就有宋开禧元年乙丑状元-毛自知,因而,又有“状元村”之美称。目前,村内有状元楼、古戏台、古牌坊、古泉池、古罩壁等景观一批;有历朝历代皇帝赐封和官府贺赠的各式古牌匾一批,和唐、宋、元、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以及古建门楼等古迹一批,因而又享有“宋元明清古建筑露天博物馆”之称。 “秀水瑶族状元村”建于唐开元年间,立村建寨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始祖毛衷,是唐开元年间进士,为广西贺州刺史。该村自唐繁衍发展至今,人口已达2295人,原秀水状元村也因时代发展,支系繁衍,而划分为石余、八房、安福、水楼四个自然村,此外,这个当时历史上仅有150来人的一个小村,便设有三处商贸交易区,五座古戏台、四处祠堂和四所私塾书院(即鳌山石窟寺书院、山-院、对寨山书院、江东书院,其中江东书院比梧州成化间创建的绿绮书院早250年),竟出有一个宋代状元和二十六个进士。再有自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该村考取全国各重点名牌及普通院校的大中专生人数就达120多人。真可谓古今文化底蕴深厚,风光风俗淳美,人才辈出,贤杰不尽,据有关史学家、社会科学专家及知名人士论证:“秀水拥有世界最佳人居环境;具有华夏一流氏族风水;拥有岭南最佳水乡风光;具有广西一流田园风情”。秀水自古为瑶族人民安居乐业、生息繁衍的一方圣境。有中国史学家、广西大学历史系教授钟文典先生,对秀水的文化现象、人文遗产及风土人情倍感兴趣,曾两度深入秀水村寨,通过查史料,对证照,询村民,访耄耄与排查种族谱书,追根溯源,以雄辩的依据论证了湖南韶山毛氏同迁自浙江衢州,并与韶山毛氏同宗同源的事实。富川秀水瑶族“状元村”目前已被列为全区37个重点旅游建设项目之一,并列为自治区近期培育的重点旅游区,纳入了桂东历史文化宗教名胜旅游线。可见秀水所包容的自然、地理、人文方面的精华无论在风水学术、文化探考、寻古追踪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其人文风情、文化现象、自然风光、田园景致。无疑将为学术界专家在探求富川瑶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经济、历史等学科方面提供了良好的研习环境,同时也为不同文化与消费层次的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消遣、度假的场所。 |
富川龟石国家湿地公园 | 富川龟石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广西富川龟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县,总面积4173.13公顷。 龟石湿地公园将设置湿地保育区、生态恢复区、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5个功能区。龟石水库湿地生物物种资源丰富,景观独特,是中国华南地区一块重要的内陆湿地,兼有灌溉、发电、防洪、旅游等综合效益。龟石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将完善富川湿地观光旅游资源结构,加快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
凤溪村 | 凤溪村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凤溪村,距离富川县城15公里。那里山清水秀,彩云缭绕。全村上下,街道井然,门楼屋宇、神庙寺观、祠堂戏台、风雨桥等均出自明代。该村的文物古迹可以“六多”来形容。 一是门楼多。该村按姓氏共分四坊,每坊各兴建有村头门楼、大舍门楼、大屋门楼、横街门楼。各大门楼内还有多个子门楼。门楼两侧都刻有对联,门楼上方的四方格中间,不是一幅生动的图画,就是“紫气东来”、“五谷丰登”等大字。 二是祠堂多。该村共有盘、陈、蒋、岑、李、翟等6大姓,每姓均建有一座祠堂。 三是庵院寺观多。仅此一小村就有“江边寺>”、“中间寺”、“锁水庵”等4处。 四是庙宇多。“七星庙”、“封山庙”、“镇严庙”就建在村后的山坡上。 五是桥梁亭阁多。风雨桥有“朝阳”、“福寿”、“青松”3座。另还有“石拱桥”、“凤姑桥”和“八角亭”、“清风阁”、“孝子牌坊”、“敬字亭”和“圣迹亭”等古建。 六是古戏台多。古戏台与各姓的祠堂、寺、观、庙等建筑融为一体,形成古建筑群。据考证,富川瑶乡最早的戏剧班(即桂剧)就诞生在凤溪村。戏剧表演艺术更是源远流长,自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创建第一个戏剧班以来,至今不衰。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
福溪村 |
---- |
秀水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