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石景林·园博园 | 石景林·园博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石景林·园博园位于崇左市城南新区,距离市政府行政中心附近约1公里,总面积约3000亩。石景林景区于1988年开发建设,1991年正式对外开放,园博园于2015年底正式对外开放。2016年底,石景林—园博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崇左石景林景区属于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广西花山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景区。石景林景区属喀斯特岩溶地貌,具有“皱、透、漏、瘦”的岩石特点。由于长年的雨蚀、风化、形成天然的盆景式石林,故为石景林。因为具有峰丛林立、险峻秀丽、溶洞众多、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奇观,故被八方游客和专家学者誉为“全国少有,广西第一”的美称。目前已发掘出“三妹沉思”﹙玉女沉思﹚、“八戒探花”、“一帆风顺”、“双狮迎宾”、“玉兔下凡”、“象鼻山”、“仁者寿”、“鸳鸯藤”、“飞来石”、“罗汉洞”、“仙人洞”等众多经典。石景林景区内亚热带植物景观较为突出,植物四季皆绿,绿色资源较为丰富:有与恐龙同时代、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中华一号铁线蕨”和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龙血树”等一批珍贵植物:还有九层皮﹙苹婆﹚、是兰花等众多的地方特色植物。据不完全统计,景区有多达几百种的中草药。 崇左园博园以“壮乡情,崇左美”为主题,以“发现崇左山水,圆梦别样桂林”为办会理念。突出展示崇左本地壮族民俗文化特色。其中,四座接通园区的景观桥——那稻桥、铜鼓桥、绣球桥、蚂拐桥,将壮乡特色的文化元素发挥得淋漓尽致。园区总体布局以“一轴(山水花轴)一心(主展馆和中心广场)双环(主游览环线、水上环路)四区(主展馆区、展园区、旅游服务区、壮文化园)”构成,融入崇左本地壮族特色,建筑屋顶为坡面、干栏式结构,色彩以灰色为主,设有城市展园(14个城市)、企业展园、珍贵树种园、特色展园。园区以山水花木为轴,水系景观为带。西北面为广西14个城市展园,北面和东面为公共展示区,包括崇左主展馆、壮文化园和种植有柚木、黄花梨、沉香、枧木等上百种当地树种的珍贵树种园。滨水休闲景观区从西北面延伸到中部,围绕100亩湿地水系,修建了栈道、澄水廊、水心榭、兴龙阁、游船平台等。 崇左园博园将成为一座永久性综合公园,与周边石景林景区和水口湖保护区共同形成国家级景区,成为崇左丰富旅游资源的缩影和可持续发展绿色空间。 |
太平古城 | 太平古城为文化旅游景点。 崇左城区太平镇,位于江州区西南部,她位于左江中游,地跨左江南北岸。湘桂铁路自东向西南穿过江南城区,左江从西南入境,往北而南迂环城中,再绕向东北面流去。古有“丽水四折,环其三面,其形若壶,故名壶城”之说。指三面被左江环绕,为一个右岸的牛轭状河堤。元明以来,人们依山形就水势从中营造了一个葫芦城。它取宝葫芦的灵气,只有一条大路从葫芦口进城,四座城门牌号临江而开。葫芦城之内人群聚居,财富聚集,经济繁荣。清太平知府甘汝来作诗《阅壶关城》:“壶城明初建,得名因形模。丽江凡四折,如环抱其郭。东西南三面,阻江无他虞。城北两江口,为陆为通衡。”太平镇历史悠久,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闰六月置太平路。太平路治所今城区太平镇。太平府古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城墙为土石砖结构,城墙“高二丈一尺,厚一丈一尺,周围六百四十二丈。分设东、南、小西、大西、北五城门”。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崇善县治迁到太平府治太平镇附廊。从至元二十九年为路、府、县、专区、市治所在地,距今已有810年的历史。明、清两朝曾先后设知厅、教授、训导、巡检、都督、府、县署,建肇化、静庵、壶山、丽江、桂香书院,还建有众多的坊表、亭堂、祠店和弥陀寺、积庆寺等。民国25年(1936年)前,镇上祠庙、亭堂、寺院大部拆除,取料建好亭、学校。解放后,仅存丽江亭(今江北南门码头) 和文庙旧房8栋。太平镇四周环山,东面多呈螺婉状,顶尖下盘,酷似妇女发结。城东有称"文房四宝"的文笔山、笔架山、墨砚山(旧称金柜山)、三元山;旧太平府城八景有“山寺僧灯”、“青莲叠翠”、“石门渔唱”、“陇口樵归”、“绿树神锹”、“白云仙洞”、“鳖峰耸立”、“笔架晴岚”。其中“鳖峰耸立”指的是归龙斜塔(也称水宝塔),位于城区东北2公里,立于左江之中的石头岛——鳌头峰上,处急弯激流之中地势惊险。是明朝知府李友梅于天启元年(1621年)建造,始建二层,明崇祯二年(1629年)建成三层,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知府徐越加建两层,成为五层砖塔;古塔为八面台柱使结构,每一檐角悬挂铜铃一个,随风摆动叮当作响,悦耳动听。底面周长为21.75米,塔底直径5米,塔高18.28米,水平偏位1.42米,倾斜度为4°24′46″,为世界著名的8大斜塔之一。太平府时期今存古迹有《丽水龙神庙碑》(碑在原丽江公园旧址)、《奉宪勒石》及王元仁连笔草书《千年寿》等3块碑刻;有古城墙、城门3座及石牛、玉井遗址等。城东墨砚山面江崖壁上有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御史毛伯温书勒的“元老壮献,平交伟绩”8个赫然大字,今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郊外左江河沿岸有20多处花山壁画,城东南5公里处有左江石景林,面积约100公顷,西面与水口湖景区相连,景区内石峰林立,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峰巧、峰秀、洞幽、壁峭、石奇、水纵横、满目苍翠。被誉为“全国少有,广西第一”。城东6.7公里陇王屯文羊山上的文羊岩,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可容纳5000人。洞中有6大洞府,1大洞厅。三洞府有归龙塔倒映奇景,犹如瑶池仙境,其洞顶通天,一缕阳光照射洞内,宛如一线天,景致独具一格,七洞厅从东至南构成石城连七峰。北郊有白云洞,位于明冲村背后白云山上。山上常有白云缠绕,由此得名白云山。白云山东南走向,山峰迭连,长约3公里,主峰高246.9米。山体石质系石灰岩,此山山腰排列有7洞,尤以白云洞最胜。白云洞建于明末,相传葛洪炼丹与此,后仙化作白云,洞因此得名,洞宽约6米,高12米深约30余米。洞中悬石,叩之有声;洞右立一石,斑斓成色,形似鹦鹉,名鹦鹉石。洞前左壁,闽人周璞书"白云洞"三字刻于石壁。洞前树木成荫,清净优雅,似仙人洞府。白云洞洞前草青树绿,郁郁芋芋,洞口右侧,鹦鹉石柱挺立;洞内,奇石怪洞,绚丽多姿,前人留下的题刻甚多。西南郊壶关外教场之西青连山上有徐霞客游历过的碧云洞。为明代万历41年(1613年)参戎顾凤祥开道叠登,素有"碧霞胜岩"之称。洞口东向有"碧云洞"三字,为顾凤祥开道叠登参时所勒。洞内分东南西北四穴,峙峡曲折,环穿山间。东穴有透光"天门";南穴通"宝盆"、"通天",外通山顶;一道光线直射而下;西北穴通"盆龙",有"群峰献媚"、"华盖亭"、"卧虎"等胜景奇观。洞内外壁上有历代文人墨客的题词多处,为县城佳景之一。1984年前后,辟为游览景点有:水口湖风光、左江崖壁画、左江石景林、文羊洞、归龙斜塔、白云洞、碧云洞等。除上述风景点之外还有很多很多风景秀丽的地方,如太平府古城堡、黄巢城、南阳古渡、金花山绝壁题词、"千年寿"古碑、板麦石塔等,无一不是上好的去处。解放后,太平镇为崇左县城所在地。1951年湘桂铁路南(宁)凭(祥)段全线通车,火车站设在县城江南。1969年建成崇左公路大桥 (今称一桥),从此沟通了县城南北城区。1989年底兴建的太平大桥通车。太平镇已成为桂西南的交通枢纽,亦是江州区交通运输中心。 崇左左江壁画,位于江州区孔甲村双对机山至陇狗山的左江两岸,全程80公里,共有双对机山、驮柏山、黄巢城山等28处崖壁画点,这些崖壁画不仅分布在左江两岸的峭壁上,有多处是远离左江数公里的陆上崖壁画。这些壁画多为各种姿态的人像,作画地点悬崖峭壁、高陡艰难,时间约在战国早期至东汉。其中,又以驮柏山壁画为最。该处壁画点作在驮柏山西南长约100米的陡峭崖壁上,北距驮柏街约50米,西北距驮柏新街1公里,隔江西距卜湍屯0.75公里,与下游的银山崖壁画相邻。 |
金鸡山 | 金鸡山位于友谊关右侧,海拔596米,山势险峻,巍峨矗立,山周围全是悬崖峭壁,是中越边境著名的旅游景点,是广西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山为什么叫“金鸡山”?其实它的来历是这样的。相传在很久以前,金鸡山上长着许多杨梅树和梨树,所以当地人都叫它“梅梨岭”,不知什么时候,梅梨岭上飞来了一只大公鸡,它的鸡冠是金黄色的,鸡爪是金黄的,连鸡毛也是金黄色的。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这只大公鸡就站在梅梨岭最高的山头上,朝着东方引颈长啼,催促勤劳的村民下地劳动。说也奇怪,自从这只大公鸡来了以后,边境一带风调雨顺,家家户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民们十分珍爱这只大公鸡,称其为“金鸡”,从此以后,梅梨岭才改名为金鸡山。后来,统治边境一带的土司官听说金鸡是稀世之宝,一心要把它占为己有,就派了家丁上山去抓。可是金鸡机灵得很,家丁们不是被抓破了皮肉,就是被啄瞎眼睛。土司官羞恼成怒,下令把金鸡乱箭射死。金鸡中了毒箭,张开翅膀从山顶向村子里飞去,可是刚飞到友谊关口上方就落地而死了。村民们悲痛万分,悄悄把金鸡埋在关口的山坡上,为了纪念这只曾带来好运的金鸡,村民们按照当地的方言,把关口叫做“壅鸡关”,意思就是埋葬金鸡的关口。土司官听说金鸡中箭而死,命令家丁们到处搜寻,无论如何也要把它找到。为了避免土司官的怀疑,村民们又把“壅”字下面的“土”字去掉,这就成了友谊关最初的古关名:雍鸡关。 金鸡山上有三座炮台。1885年镇南关大捷后,苏元春派部将在山上营造,历经十年,于1895年方才建成,可以想象得到,当年苏元春建炮台的工程巨大。三座炮台按照金鸡山的方位,分别命名为镇北炮台、镇中炮台、镇南炮台。炮台建成后,苏元春部将又花了九个月的时间,以有时一天只能推进一尺左右的进度,运了三门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生产的十二生大炮上山并安装在炮台上。 镇北炮台位于金鸡山北面的山头上,占地约2400平方米,大门左边的天然石块上还刻有苏元春的部将撰写的《镇北台记》,记述了当年修建炮台的情况。门额上刻“福星门”三个大字,听说,人一过了这福星门,就会得福,就会为官的官运亨通,经商的就会财源滚滚,老百姓的就会全家平安,一生幸福。大拱门上面刻着“镇北台”的大营房长20多米,宽6米,高约5米,拱顶和四壁全部用方形石料砌成,这间营房主要用来驻兵和储存弹药。营房四壁上有一排整齐的小孔,两边壁上对应的小孔当年是用来放横木,然后横木上铺木板用来睡人,就不会妨碍人在下面行走,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空间。镇北台的主炮位上保存的这一门大炮,炮筒长4.2米,炮身高2.5米,口径120毫米,大炮的编号为151号,是1891年由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生产的。炮位下方铺设有半圈钢轨,可以旋转180度调整射击角度。整个炮台全部由方形石料砌成,大家扶着栏杆往下看,炮台是依托金鸡山原有险峻的山体建筑起来的,有近五米高,在战争期间,即使敌人千辛万苦攻上了山也仍难以再攻上到炮台。这就是孙中山领导镇南关起义时亲自拉响轰击清兵的大炮。镇南关起义,1907年12月由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和指挥在金鸡山打响,这次起义是孙中山先生在他毕生的十次革命起义当中唯一亲自指挥并参加战斗的起义。当时起义军只有200多人,抵御6000多名清兵的围攻,孙中山先生亲自在镇北炮台拉响轰向清朝军伐陆荣廷军营第一炮。据说一炮放倒了56个清兵,当时他感慨地说:“待革命胜利后,一定在金鸡山上建纪念碑以示纪念”,最后经过七天七夜激战,起义队伍终因弹尽粮绝而-向越南撤退,这次起义虽然没有胜利,但动摇了腐朽、没落的清朝统治。 |
小灵山休闲旅游风景区 | 浩浩荡荡的左江,从红色边区龙州县九曲十八弯奔流而来,接纳了一路风光无限旖旎的黑水河,蜿蜒到江州区乙古村和孔甲村一带,如龙回头般缠绵徘徊依依远去,留下了一片宽阔的半岛绿洲,这就是崇左市江州区太平街道最偏僻的世外田园村庄——孔甲村驮角屯,奇峰照水玲珑别致的小灵山就坐落在该屯的左江沿岸边,该屯属于孔甲村管辖,却与孔甲村孔甲屯和渴星屯隔江相望。 从崇左市区来的游客前往小灵山游玩很方便,市内有公共汽车往龙州方向直达18公里处的黑水河码头,再乘专线游船半个小时左右到达小灵山景点。龙州方向游客也是到黑水河码头乘船,宁明县的游客则可以从天西乡取陆路过来。 崇左的黑水河、左江一带,山水田园之美比之漓江十里画廊毫不逊色。从黑水河码头乘船顺流而下,两岸青山照水景色怡人;春来桃花浅粉似飘祥云、木棉艳红如举火炬;夏天草木和甘蔗漫山遍野地绿;翠竹和龙眼树掩映着小楼林立新美如画的村庄。在船上稍稍留心,你可以看到清澈的黑水河注入微浊的左江两相交汇的情景,还可以看到左江流域特有的神秘的小花山岩画、古人在沿江崖壁上的题字等。 小灵山主峰海拔120多米,临江一面是鬼斧神工般的绝壁悬崖。江边有古代先民开凿的码头,码头中部的石碑刻字清晰可见,左边石壁上还依稀看到历代游客的诗文,码头右边立有白色的护栏扶手,沿栈道斜斜通往小灵山古庙。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左江水有多深、有没有神龙出没不得而知,但河里的老鼠鱼、蓝刀鱼等河鲜美味那是有口皆碑。小灵山也确实不算高,却因山上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建的小灵山古庙而得名。 新中国成立前,龙州、崇左、南宁到广州商客往来基本靠船运,作为珠江水系支流的左江就成了经贸往来的通道。船家一路舟楫风波来到小灵山,总会停船在码头歇歇脚,到庙里供几柱香、求观音菩萨保佑一路平安。让人惋惜的是,据说在1966年破四旧运动中,古色古香的精美庙屋被一朝捣毁,只剩下普救洞在残垣断壁后默默无语。现在看到的观音庙,是近几年游人渐渐多了以后,承包景区的投资者雇工用石块砌起了简约的庙门,重新请来开过光的观音菩萨像,小灵山古庙的香火才又渐渐旺起来。 数年前的小灵山,除了码头和庙宇,景区基本没有道路阶梯通行,是勇敢的驴行者们的脚掌生生踩出一条观光线路来。现在就不同了,游客乘船而来,远远就能看到码头和山上亭台历历彩旗飘飘,山门披红挂彩恭迎佳客的到来,门后随意栽种着大片桃花林,山上谷底都修了水泥阶梯或通道,数间竹木结构的餐厅房舍和休憩亭台点缀其间,山顶险峻处和悬崖栈道都围上了护栏,每个景点都有中文名牌,让来客游得舒适明白安心。 来到小灵山景区,可以扎帐篷露营呼吸清新空气享受山中夜晚的宁静,可以品尝桃花鸡山螺肉甜酸笋鲜河鱼吃农家饭,可以攀怪石观奇树抚古藤和野花开心留影,也可以穿幽洞听瀑布享受纯天然凉气,或是走在湖泊山塘的蜿蜒曲桥上赏红鲤喂游鱼,还可以穿越绝壁栈道找找心跳的感觉,登高望远体验什么是山河壮阔无限风光在险峰……。 左江小灵山之旅,集漓江山水画廊之美、云南石林景观之奇、华山长空栈道之险、农家休闲美食之乐于一体。找个节假日,不管是单身、情侣、家庭还是团体出行,选择从黑水河码头一路乐游山水,到庙里烧几柱香许个美好心愿,不失为一次欣赏自然景观瞻仰人文遗产的愉快旅程,路途不远花费不多,有意外有惊喜非常值得。 信息来源:江州区农业局 作者:廖启进 信息来源:江州区农业局 作者:廖启进 |
白玉洞 | 白玉洞处在这座山的半山腰,是一处天然山洞,可容纳数千人,是苏元春的“养心处”和军机要地。白玉洞因其洞内钟乳石光洁晶莹,璀灿如玉,剔透玲珑而得名,是凭祥旧八景之一,称“玉洞天然”。白玉洞原来是当地群众求神拜仙的场所,苏元春是一位十分热爱游山玩水的将领,带兵进驻大连城后,为了便于游览白玉洞,就特意将他的提督衙门建在白玉洞山脚下,后来又使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该洞进行精心加工、修整,使洞内的景色更加神秘、迷人。 白玉洞洞中有洞、洞外有洞,洞洞相连,白玉洞可分为三层洞天,每层洞天之间都有通道相连。 [白玉洞——第一洞天]洞口处额题有“荫分北极”四个字,洞内平坦宽阔,以前,大厅正后方的神龛上曾供有北帝即真武神像,周围石壁上原来也塑有雷公、电母、金刚等神像,可惜已遭毁坏,2005年我市利用旅游国债资金,重新塑了十一个神像。洞壁上刻着的“玉洞天然、天地同寿、情游于物之外”都是苏元春亲手题写。大厅右侧有一间约20平方米的“雅座”,这里就是苏元春当年用来接待贵宾的地方。 [白玉洞——第二洞天]沿着第一洞天的小道可以直上第二洞天,第二洞天非常宽阔,可容纳近千人。由一条通道分为内、外两洞穴。外洞宽敞明亮,洞穴的内壁上有一块3平方米平整光滑的石碑,上面却空无一字,据说是苏元春当年离开白玉洞前特意留下的,当时他已受到清朝的责难,知道这一去凶多吉少,便留下这块无字碑,把自已的千秋功过留给后人评说。外洞四周的洞壁上刻有许多石刻,如“福、禄、寿”、“仙骨佛心”、“又一蓬莱”等,也都是苏元春的手笔,这些可称得上是石刻精品了。 [白玉洞——第三洞天]沿着小路向上走就到了第三洞天,从这里居高临下俯看四周,就像在云雾缭绕的蓬莱仙境一样,所以第三洞天又称为“云阁”或“蓬莱境”。苏元春当年的“养心处”,这个地方的粗大钟乳石柱上都彩绘有龙盘凤舞的图案,在顶上还刻有星宿图,据说当年苏元春布兵摆阵就是根据星宿图来进行的。这个洞冬暖夏凉,当年苏元春冬天在山脚下的提督衙门住,夏天则搬到“养心处”来消暑。洞口左侧还有一个天然的山水盆景,这就是苏元春当年“金鱼池”了,可惜受破坏严重,加上缺水,已经没有当年的风采。 |
南津古渡 | 位于崇左市城区左江南岸,与原太平府南门隔江相望,故旧名叫府前渡。南津历史悠久,自宋皇}右五年(1053年)设置太平寨时就有渡口,因津头地处南岸,且独1古道,形似石梯,从江边架到岸上,道狭陡峭,为天然石蹬,是北岸通南岸必经之路,故名南津。 南津处势弯隅,丽水环绕,岸高江深,津道边1棵古老天桃,叶刺参天,绿树浓荫,清静幽雅,风景特美。渡口变态多姿,冬春枯期水浅,半江滩露,平谧碧清,宛如游龙,悠悠东流:夏霖水涨,上流浪峰俱汇于此,形成波浪壮阔,湍急澎湃,涛声喧哗,犹如雄狮咆啸。春、夏间别有一番奇观美景,过往者无不欣然称赞。明天顺三年(1459年)本城人知县岑芳的《南津晚渡》中写道:“南津官渡回,天晚起苍烟,负担客争路,立沙人待船,风度天定日,衣食足何年,借问营营者,准谋早济川”的佳句(录自粤西诗载)。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太平知府黄良骥始兴建渡头石岸,自下延上用石头铺砌成阶,津头宽7尺,从底部伸到顶部高130尺,有80余级,途中间设6个平台,便于过往人们歇步,共费铜钱8万串。康熙三十一年通判俞品造船复渡。清嘉庆戊寅年(1818年)以为古渡地形不利,曾将渡口改至小西门外创立渡口,但因地处偏僻,匪息不宁,过渡人稀,新太协姚某又迁渡口还南津。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太平府始架设浮桥,名丽江桥,几年后废坏,更用船渡至清末、民国时期。 解放后,南津变成南来北往的交通渡口,县人民政府曾拨款几次修建。1953年9月,用料石铺砌码头,拓宽路面,路宽4.6米,从河下至岸上砌成石阶152级,途问设立平台3处,便人候渡。1956年枯水期始架设浮桥代替渡船,日夜通行,大水涨潮拆除,复用两艘机动船渡人。1979年修建北岸码头101级,道宽4。2米。1981年又在南津码头下水底部增建水泥台阶13级,岸上顶部扩建2级,至今南津共0头167级。 1985年以后,随着江南大街的修整扩建,南津顶部出人口,恰与大街相衔接,地近火车,汽车站,道口路旁已建成一个几十米宽阔的花圃草坪。花圃旁是五层高楼的南津旅馆,登上楼顶,可鸟瞰全景。 |
左江风光 | 花山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广西西南部。左江源于越南,经凭祥平而河与龙州水口河汇合,流经龙州丽江,与宁明的明江和黑水河汇合流经崇左江州区、扶绥河段进入邕江,途径“三县一市一区”,即凭祥市、龙州县、宁明县、江州区、扶绥县。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年间中法战争时,每天都有上百艘帆船运送军用物资到龙州转往越南谅山、高平等地。民国年间,左江沿岸商船经邕江直达梧州港口和香港。解放后,这条水上航道,仍是运往南宁货物的主要运输线。 左江两岸群山嵯峨,连绵不断,笋峰挺拔,风光秀丽,传说优美,充满了神秘色彩,著名的宁明花山岩画的耀达花山依江而立,是花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左江水流湍急多湾,河道大多迂回曲折于崇山峻岭之中,溶洞暗河遍布,两岸植被繁茂,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自然风光醉倒了千万游客。沿江村落民风淳朴,田园风光,恍如桃花,有上百处岸画,以宁明耀达花山岩画为最,堪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极具古文化考察和旅游观光价值。沿江主要景点有:紫霞洞、耀达花山岩画、民族山寨、斜塔、金鸡岩等,此外,还有棉江花山岩画、上金椁香角、冷温泉、沉香仙板、少女淋浴、黄巢宝剑等50多个景点、景观。 耀达花山岩画:位于左江宁明明江河段,以其规模宏大、气势壮观而著称于世,是举世闻名的广西左江岩画群最具典型的代表作。是花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 紫霞洞:位于上金乡境内左江明江段两岸崖壁上,洞内有庙宇、供奉观音菩萨。历代没案敬佛、广迎香客,影响到港澳南洋。 民族山寨:位于宁明县城中镇,距离宁明县城16公里,是一个依山傍水,鸟语花香,具有代表壮民族风情的山寨,脱离凡尘,人间仙境。 斜塔:位于崇左市城东北2公里处左江中心石头岛鳌头峰上,距离市中心4公里,是世界八大斜塔之一。塔底直径5米,塔高18.28米,塔身呈八面体。 金鸡岩:位于扶绥县城西北角1公里的笔架山腰,依江而立,属明代遗址,与清澈碧透的左江构成一幅秀丽幽雅的图画。 |
石景林 | 崇左石景林景区属于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广西花山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景区。 位于崇左市城南区市政府行政中心附近约1公里。景区总面积约1500亩。石景林景区于1988年开发建设,1991年正式对外开放。已发掘出“三妹沉思”﹙玉女沉思﹚、“八戒探花”、 “一帆风顺”、 “双狮迎宾”、 “玉兔下凡”、 “象鼻山”、 “仁者寿”、 “鸳鸯藤”、 “飞来石”、 “罗汉洞”、“仙人洞”等众多经典。 石景林景区属喀斯特岩溶地貌,具有“皱、透、漏、瘦”的岩石特点。由于长年的雨蚀、风化、形成天然的盆景式石林,故为石景林。因为具有峰丛林立、险峻秀丽、溶洞众多、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奇观,故被八方游客和专家学者誉为“全国少有,广西第一”的美称。每年农历四月初十凉亭歌圩,一、二万人自发地会集于此地对歌,颇有民族风情。 石景林景区内亚热带植物景观较为突出,植物四季皆绿,绿色资源较为丰富:有与恐龙同时代、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中华一号铁线蕨”和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龙血树”等一批珍贵植物:还有九层皮﹙苹婆﹚、是兰花等众多的地方特色植物。据不完全统计,景区有多达几百种的中草药。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石景林景区山水相映生辉,林中流水溹洄。石山之间,大小水池镶嵌其中,充满山水灵气。 |
白头叶猴生态公园 | 白头叶猴生态公园位于崇左市江州区罗白与板利西乡交界处,属弄官自然保护区内。崇左—上思二级公路经过公园大门前。距崇左市35公里。是以白头叶猴为主要代表的生态公园。 白头叶猴生态公园占地面积3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1996年,北京大学潘文石教授率学生到崇左弄官自然保护区进行以白头叶猴为主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并建立了研究基地,2002年8月白头叶猴生态公园开园营业。园内主要建筑有接待服务中心、影视厅、科普馆、图片展厅、标本馆、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北大科研基地等物苑舍。 园区内有60多种哺乳动物,100多种鸟类,30多种爬行动物,20多种两栖类动物以及1000种以上特产植物,其中可供药用的超过100多种,生长有“茶族皇后”—金花茶。在多种哺乳动物中,属国家一类保护稀有动物的白头叶猴就有18群240多只。白头叶猴是世界珍稀动物,全球现存仅700只左右,园区内有18群240只左右,是目前全球白头叶猴分布最集中,密度最大的地方。在观猴区,每天早上天亮时到上午10时左右,下午18时到天黑之前,游客均可观赏到跳跃在悬崖峭壁之上,嬉戏在树支藤条之间的白头叶猴。主要景点有观猴区、标本馆、影视厅、图片展厅、科普馆等。景区内每年都举办生物多样性学术交流活动和科普活动。 |
驮卢桃花岛 | 广西崇左驮卢桃花岛位于崇左江州区驮卢镇的花梨屯三面环岛自然景区。桃花岛,距离南宁市区87公里,距离崇左市区70公里,处于南宁市和崇左市1小时经济圈的交叉点,南宁吴圩机场到达桃花岛,仅有50多公里,陆路有南友高速,水路沿左江顺流,可抵南宁。 桃花岛上,有许多天然高大乔木:紫檀、玉桃、木棉、榕树、龙眼、扁桃等等,更有大片千年遗留下来的原生态竹林,依山傍江而生长,岛上还有岩溶洞穴,等待不断的开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进入花梨屯里,桃花岛规划中的环岛路、蔬菜基地、家畜放养场、度假宾馆、码头长廊等。桃花岛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建设——通过引进索芙特集团,将生态农业产业与休闲度假旅游产业有机组合,建设桃花岛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目前,已建成能接待600人的多功能厅、容纳200人的“竹·木艺”宾馆,“空灵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延寿山”、“二八神仙”等景点已建设完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知名度不断提高,成为江州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崇左市江州区驮卢镇花梨屯 乘车线路:在崇左市内乘大巴车前往 |
崇左武圣宫 | 在中国古代,孔子和关羽合称为文武两位圣人,关羽被看作军队和军人的保护神,所以在过去的兵营里,关帝庙是常见的附属设施之一。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三进的古色古香的清代建筑物就是当年大连城军营里供奉关羽的庙堂。武圣宫共分为前、中、后三殿,中、后两殿刚刚修建完成。武圣宫正门上方的大牌匾横联刻着“精忠浩气”,左联“荡敌御寇”,右联“保国佑民”大字,都出自苏元春的手笔。殿内供奉着三座神像,主神是关羽,左边捧着大印的是关平(关羽的儿子)、右边扛着大关刀的是周仓。武圣宫是当时桂西南规模最大的关帝庙之一,屋脊上雕龙画凤,刻着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和花鸟图案,很是壮观。武圣宫不仅是苏元春将士出征时必朝拜的神庙,也是方圆几个县的百姓祈福求平安的地方,这里每年都会举行“关公出游”大型庆祝活动。 武圣宫前方的广场20米处,原有一块石碑,高约1.5米,宽约0.8米,中间雕刻着“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可见,对于边境地区和守边御敌的将士来说,关帝庙是很神圣很庄严的地方。 |
弄官白头叶猴生态公园 | 弄官白头叶猴生态公园位于崇左市江州区罗白与板利两乡交界处,(原崇左县珍贵动物自然保护区内)距县城35公里,保护区内群峰峻峨,环境幽雅,是我国典型亚热带岩溶地貌和自然资源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地区之一。根据有关专家考察,保护区内有60多种哺乳动物,100多种鸟类,30多种爬行类动物,20多种两栖类动物以及上千种特产植物,其中可供药用的超过100种,生长有“茶族皇后”一金花茶。在多种哺乳动物中,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白头叶猴就有18群240多只。 白头叶猴是世界珍稀动物,也是我国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目前全球仅存700只左右,其数量比我国国宝大熊猫还少,全世界就中国有,全部分布在我国广西西南部的祟左、宁明、龙州、大新和扶绥等县,并以祟左县罗白、板利两乡24平方公里的弄官山区一带为重要分布区。现已查明,保护区内白头叶猴有18群250只左右,是全球白头叶猴分布最集中,密度最大的地方。而且,在保护区内,每天早上天亮时到上午10时左右,下午从18时到天黑前游客均可观赏到跳跃在悬崖峭壁之上、嬉戏在树枝藤条之间的白头叶猴。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崇左市江洲区罗白与板利两乡交界处 乘车线路:在崇左市内乘大巴车前往 |
雨花石生态旅游区 | 雨花石生态旅游区位于崇左市江州区太平街道公益村冲登屯,地处左江河畔。景区3平方公里范围内,石岩色彩和形状独具特色,多彩的雨花石颗粒堆积成圆鼓肥厚的五彩石岩,如朝霞如彩虹,规模巨大, 是目前广西乃至全国发现的极为罕见的景观资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形状奇异的石岩,有的像千年寿龟,有的像万年巨船,有的像海狮探月,有的像仙女下凡,有的像鼓,有的像桃,有的孤立,有的依偎,有的相拥。景区内洞石穿空,如天窗如-;断壁悬崖,似屏障似展帘;山崩地裂,现沟壑现线天。不论是石、是岩、是山,还是沟壑、是洞眼、是天坑,处处色彩斑斓。景区内石台层级布阵,游客拾台而上,如平生运势,步步高升。所到之处,所见之石,丰腴诱人,七彩纷呈。景区依山傍水,景色迷人,有幽谷、有老林、有洞石、有隧道,洞中有景,景中有洞,一步一景,处处是景。由于景区地质奇特,加之还拥有多处千古之谜的左江岩画,因此,旅游资源品味极高,很具观赏价值、探险价值和科考价值。 |
白云洞 | 位于崇左市城区东北4公里的白云山中。此山东南走向,山峰迭连,长约3公里,主峰高246.9米,山峰西面常有白云缭绕,故名白云山。山腰排列有七洞,尤以白云洞最胜,洞宽约6米,高12米,深30余米;洞中悬石,叩之有声;洞右一立石,斑斓成色,形似鹦鹉,乃天然巧造,故名鹦鹉石,白云洞建于明末,相传葛洪炼丹于此,后仙化作白云,白云洞因此得名。洞前左壁,闽人周璞书“白云洞”三字,刻于石壁。清朝多次捐修。乾隆二十一年,知府查礼、知县宦于璋等人修砌石阶,刻立碑记、神象、开路建门,骚人墨客题词壁上几十首。洞前树木成荫,清静幽雅.民国时期重修,内立观音菩萨塑像一尊,吊一铸钟,小房一问,住一僧人。初一十五上香、敲钟。解放后,洞中神像碑记被毁,题词石刻也被打坏,只留破烂不堪的幽洞。1984年1月。县文化文物部门重修。今已砌石阶设门,粉刷一新,列为游览点。 |
金柜山 | 金柜山在崇左市城区左江南岸市医院(旧址)旁,高164.2米,是本城区景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