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白沙南美岭 | 白沙南美岭 从白沙黎族自治县的县城牙叉往西南方向大约8公里,你将拐入一扇拱形大门,门的两墩端庄地写着“绿化南美岭,保护南渡江”两行鲜红的大字。从这扇门一直进去,便是南美岭林区了。再绕过了一个山头后,大约两公里,便到了海拔738米高的一座山顶。 登上了6米高的瞭望台。定了神,瞭望四周,一片片加勒比松随风泛起的绿浪涌现在我的眼前。从近至远、那碧绿、翠绿、墨绿不同层次地映入眼里,那一片片绿呀,在阳光透过白云的映射下,斑斓夺目。是呀,白沙不愧于“宝岛绿洲”,南美岭不愧于“宝岛绿洲”的翡翠明珠。 1995年,白沙林业部门作出了绿化南美岭,保护南渡江的决定,这时,适宜这一地方生长的加勒比松才开始种上。到了1999年底,加勒比松的面积已达5万多亩了,如今树已长大成林。特别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一浪比一浪高的今天,白沙更重视森林的保护和营造了。他接着说,白沙打算把南美岭建成全省最大,连片集中的,集科研、示范、参观旅游、养殖为一体的综合性林业基地。他还激动地对我们说,到那时,南渡江上游的生态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得到更有力的保护,南渡江下游的海口、儋州、澄迈等三市三县的工农业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将得到稳定的保证。 来了白沙,不到南美岭是一种遗憾。到了南美岭,不懂得品绿也是一种遗憾。前些日子,英国柏斯市前市长、前议员,苏格兰最大的农场主默里先生也慕名来到了南美岭考察观光,这位被英国评为“千年英国牧业具有杰出贡献人物”的近60多岁的老人站在高高的瞭望台上,竖起了大拇指激动地通过翻译对大家说:“这是一块美丽的地方,是一块不可多得的绿色宝地呀,比我家乡还美。” 电话:0898-27723253 地址: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 |
邦溪自然保护区 | 邦溪自然保护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海南邦溪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的西南部,白沙县邦溪镇境内,距县城约50公里,距海南省西线高速公路约7公里。保护区总面积5427亩,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09°05′092〞-109°06′582〞,北纬19°23′300〞-19°24′527〞。海南邦溪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76年6月16日,经广东省林业局革命委员会文件(粤林革[1976]177号)批准成立。原名为广东省白沙县邦溪珍贵动物保护站。1990年晋升为海南邦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属省直属单位,职责是“保护与发展海南坡鹿”。海南坡鹿属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本区域是海南坡鹿的原生地。海南坡鹿是国家珍贵动物,海南省独有,因其数量稀少而引起世人瞩目,被称为“稀世之宝”。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有关专家的指导,经过保护区员工多年的精心驯养和管理,恢复了邦溪“坡鹿之乡”的美誉,成为我国保护、发展海南坡鹿的基地。 保护区地势较平坦,属热带丘陵区域,海拔为20—80米,地质属花岗、石灰岩风化而成的褐色砖红壤。本区属于热型热带气候,旱湿季明显,旱季长达7—8个月,雨季短,集中在8、9月份,年平均降雨量约1000㎜。日照时间长且强,平均温度24℃,极端最高温37.5℃,极端最低温3℃,年蒸发量高达2500㎜,是降雨量的2.5倍。保护区存在维管束植物101科、284属、347种(包括亚种、变种、变型在内),其中151种为海南坡鹿喜食植物。保护区除海南坡鹿外,据不完全统计尚存在蟒蛇、海南兔、原鸡、草鸮、领角鸮、斑鸠、鹧鸪、赤麂、野猪等80多种野生动物。 |
白沙陨石坑景区 | 白沙陨石坑景区 白沙陨石坑位于牙叉镇东南9公里白沙农场境内,直径3.7公里,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陨石坑,也是目前我国能认定的唯一较年轻的陨石坑,更是全世界十几个伴有陨石碎块的陨石坑之一。 陨石坑周缘环形山脊连续较好,仅在西南缘受两条溪河冲刷而出现豁口。开车深入到陨石坑腹地,站到一片茶林之前,远远望见峭壁上有一大片被巨大力量冲击的痕迹,这便是70万年前陨石冲击到地面上留下的痕迹。科学家对撞击白沙大地的“天外来客”的大小进行了科学估算,认为是直径380米的陨石,撞击能量差不多相当于360颗投放在日本广岛上的原子弹。海南白沙陨石坑不但发现有陨石,而且坑形地貌以及撞击形成岩石变质与震裂构造十分明显,是一处珍稀的在地表显现的太空旅游资源。 置身于陨石坑内,举目四望,但见郁郁葱葱,低缓山坡上,茶树密布,排列成行,绿意盎然,只有这里的茶树才能被誉为“白沙绿茶”。站在幻想着曾经发生过的陨石自天而降,冲击大地,造成岩石碎裂熔化、岩浆溅射四周的惊天动地景象吧。 地址: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 交通指南:由县城沿牙细路到白沙茶城(老白沙农场),再往前两公里到达南渡江大桥(牙细路六公里处)过桥是白沙农场四队,从四队路口内进即可前往八队(路口到陨石坑约三公里)。 |
九架岭风景区 | 九架岭风景区 九架岭,一条把白沙分割东南两边的分界岭,左右望去,东南边千山万壑的五指山区莽莽峰峦,西北部的平原与碧顷无垠的橡胶-,浩浩荡荡着实有着另样的美丽。 登九架岭,最好是在天刚朦亮的晨光之中。九架岭犹如一条青龙浮出碧海,向南仰起的头伸向天穹远处。山峰之中透过清翠枝绕绿叶眺望白沙县城隐隐约约闪现在山岚雾纱中,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水墨淋淳的山水画幅。 九架岭木棉漫山遍野,尤其是在每年的三月,木棉花绽放,如铺天盖地的红云,真是“漫天锦绣连云开”。在晨梦之时就登上山顶,遍野的如火如荼的木棉花红在云雾之中披上妩媚柔纱,欲放还羞,煞是动人。引得人们纷纷赶早前来欣赏这一绝色美景。 地址: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 交通指南:从县城出发,经牙叉中路,301省道向打安镇方向行驶经过九架村便可到达。 |
江排游览区 | 江排游览区 江排水域,为松涛水库上游,位于白沙县境内,这里青山屹立,清水环绕,水面透彻,流光溢彩,山体俏秀,林木葱翠。 在渡口询问船家,花很少的价钱便可以乘小船湖中闲游,清新空气扑面而来,倍感心旷神怡。望远处,四周山色如黛,似一幅点墨错落有致的“天蓝水绿图”,两岸青竹沿着十里水路修行,水中鱼儿突跃水面溅起水花,天空中鸟雀展翅翱翔,实有诗情画意之景。 地址: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 交通指南:由县城出发,沿牙叉东路往松涛水库方向直行,行车3公里途经牙港村后可到牙港渡口,乘船前往江排水域即可。 |
红坎瀑布景区 | 红坎瀑布景区 红坎瀑布位于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元门乡东南部,距县城24公里处。红坎瀑布总落差145米。瀑布源于海拔1101米的红坎岭,两岸峰峦矗立,溶岩密布。站在红坎瀑布下仰望,只见一条银色的巨龙,宛如从天而降。山下水花四溅,璀璨晶莹。一到雨季,山洪暴发,红坎瀑布声若雷鸣,震撼群山,气势雄伟壮观。元门乡有元门洞,也是观光探奇的去处。每到假日,飞瀑和石洞吸引了许多游人。 |
鹦哥岭自然保护区 | 鹦哥岭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岛中南部,东经109°11′27″~109°34′06″,北纬18°49′30″~19°08′41″,地跨白沙、琼中、五指山、乐东、昌江5市县,总面积50464hm2,南北宽约33km,东西长约39km,区内最低海拔170m,最高海拔1812m。 保护区是海南第一大河流南渡江和第二大河流昌化江的主要发源地。早在1981年,海南黎苗族自治州林业局就将鹦哥岭及其周边划为国有水源林重点保护区。2004年海南省人民政府以琼府办(〔2004〕56号)文批准成立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隶属海南省林业厅,2006年组建管理站,独立行使自然保护区管理职能。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鹦哥岭保存了华南地区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森林,其中基本未受人为干扰的原始森林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4.2%,是海南省目前面积最大、自然景观条件最为复杂的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丰富、珍稀濒危物种较多,至今仍有许多未被人们所知的物种,已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及行动计划(2011-203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保护区地处热带向边缘热带过渡地区,位于海南岛以热量为主因的南北分界和以水因子主导的干湿两区的分界。在植物区系地理上处于典型的过渡和交汇带位置,在动物分布方面也体现了热带—亚热带的过渡性质。与海南其他保护区相比较,鹦哥岭的动物生态单元最为完整复杂。鹦哥岭记录的脊椎动物特有种占海南已知特有物种的81.4%,这些特有种占鹦哥岭已知物种的比例达到8.12%,其特有性是海南其他保护区不能比拟的。这里有大量的物种尚未被人类记录和认知,是许多热带物种和亚热带物种的边缘分布区,在研究生物地理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2003~2005年的科学考察报告和之后的补充调查结果,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有从湿润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典型常绿阔叶林、落叶季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山地雨林、热性常绿针叶林、山顶常绿阔叶矮曲林的完整垂直谱带,并零星分布有热性竹林、典型常绿阔叶灌丛。区内至今已记录了乡土野生维管束植物2017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4种、国家Ⅱ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25种,列入国际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的植物147种;记录到脊椎动物481种,其中国家Ⅰ级野生保护动物5种、国家Ⅱ级野生保护动物49种,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的动物2种、附录Ⅱ的39种。自2005以来,科学家先后在鹦哥岭发现并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动植物新属2属、新种20种,包括了螽蟖科1新属和芽孢鳞毛蕨、鹦哥岭地黄连、鹦哥岭树蛙等维管束植物和脊椎动物;中国新记录种包括轮叶三棱栎、鹦哥大蚕蛾等达到了24个、海南新记录种包括伯乐树、龙眼润楠、大杜鹃等190种;此外,还记录到中国特有植物464种,海南特有植物178种,海南特有动物62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坝王岭 | 坝王岭自然保护区位于白沙、乐东两县交界处。总面积117万多亩,其间百米到一千多米的山峰林立。山间原始密林里扑朔迷离,奇树异藤,苍翠峥嵘,争旺斗 坝王岭景观 绿,触目皆为奇观,是森林旅游的理想境地。 基本介绍 坝王岭位于海南昌江县与白沙县交接处,海拔350--1438米,面积6626公顷。坝王岭主峰高1495米,这里山岳连绵、烟云飘浮、-浩渺、右木参天,拥有 坝王岭景观 上万顷的热带原始森林。原始林木种类1400多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树种如见血封喉、陆筠松等有27种之多。1983年发现一片原始野生荔枝林,其中有一棵“荔枝王”,胸径达7.5米,树龄估计在千年以上。这样古老的荔枝树在世界上还是首次发现。由于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整,有根多珍稀野生动物在岭上生长繁衍,在200多种热带植物中,有29种珍稀植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对像,被列为国家一、二级保护的动物有长臂猿、云豹、水鹿、穿山甲等10余种。其中最珍贵的黑冠长臂猿现有4群,20余只,黑冠长臂猿是世界上四大类人猿之一,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国家在这里专门设立了保护站,是中国唯一的黑冠长臂猿自然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林区建立了生物科学圈研究基地。 植物奇观 坝王岭自然保护区内的植物种类繁多,为了在竞争中生存繁衍,在千万年的进化中形成了许多特异本领,堪称自然界的奇观。 坝王岭景观 高山榕是一种附生植物,它结出又红又甜的果子让飞鸟啄吃,飞鸟吞下果子,通过粪便四处传播,高山榕由此获得生长领地的不断扩大。高山榕的种子善于在其它植物身上生根发芽,飞鸟在森林中随处排泄,高山榕种子遇到适宜的环境下便会萌芽生长。 在坝王岭原始密林,经常可见红椤树权的凹陷处长出高山榕,它缠绕在红椤树的干茎上,渐渐长出气生根,很多气根垂吊下来,沿着树干伸进地下扎根,成为附生在红椤树身的植物。天长日久,气根数量越来越多,红椤树干被重重气根包围起来,犹如巨蟒缠兽。终有一天,红椤树干被高山榕勒断“脉络”,树冠也被高山榕茂密的枝叶严密覆盖,由于长期缺乏营养和阳光,红椤树被活活“绞杀”。林区工人把高山榕称为“绞刑杀手”。 在海拔接近千米的高山森林中,还会遇见“巨藤编网”和“空中花园”奇观。 森林中成百上千条碗口般粗、数百米长的木质藤在树丛间往返穿梭,一圈圈地从这棵树缠到另一棵树,编织成一张张不规则的巨型藤网。数不清的热带花卉和寄生草,又在离开地面高度不等的藤间丛生,争妍斗艳,千姿百态,犹如花枝招展的空中花园。其中有些群落巧夺天工,多种热带花木相依相扶,互相点缀,赛似人工精心布设的花圃盆景,林区工人与乡民称之为“空中花园”。 坝王岭景观 穿行在原始密林之中,有时会被巨大的绿色屏障所阻挡,不得不绕道通过。这些屏障也是编织“空中花园”的巨藤所为,区别仅在于前者平铺在空中,而后者垂挂在树干上罢了。林业工人为这种缠藤取了一个恰当传神的名字——“林间屏风”。 “林间屏风”是热带雨林才有的独特景观,那些如膊如腿的巨藤,或左攀右附、或螺旋缠绕、或纵横交错,连生在几十株参天大树之间,形成巨网的骨干经络,密密麻麻九曲十弯的小藤又在经络之间牵丝结网,最终形成宽达百米,高达十米左右的严严实实藤壁。游人至此,无孔可钻,无缝可侧,望壁无奈,只能绕行。 如果说如蟒如蛇的高山榕等藤本植物靠“豪夺”榨取阳光和营养,那么没有蛮力的弱小植物,如花花科和天南星科一类的草本植物,则会聪明地从参天大树那里“巧取”自身生长所需的成分。 这些森林中的附生草本植物,如同小精灵一般,使尽浑身招数,攀了树干攀树枝,攀了树枝攀树叶,根不着地,却能花枝招展地在高空之中炫耀。初看可喜,再想可恶,深思方悟。自然界有其铁定规律与法则,任何生物都有获取阳光和营养的权利。比如森林,也正是有了乔木的高大伟岸,有了青藤的曲折蜿蜒,有了天南花的精明俏丽,才显得多彩多姿,饱函无尽的生命张力…… 自然保护区 长臂猿自然保护区 坝王岭长臂猿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5000多亩,这里山岳连绵,群峰叠翠,-浩渺,古木参天,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整,热带生物资源极其丰富。沿着蜿蜒曲折的林区公路进入保护区,环顾四周,除生长着众多的名贵树种外,野生动物主食的各种野果树满山皆是,有馒头果、山石榴、山竹子、乌墨、青果榕、山橄榄、毛牡丹、野荔枝等。在这个五彩缤纷的野生果园林里,生活着几群受到人们保护的黑冠长臂猿。 黑冠长臂猿,别名乌猿、人熊,主要生活于热带原始森林中,几乎完全生活在树上。长臂猿手掌比脚掌长,上臂比下肢长,两臂伸开达1.7米左右,在树上手足并用,连攀带跳,象荡秋千那样从这棵树飞快地攀到那棵树。它们以家族为主体群居和活动,由一雄一雌和幼仔组成一个家庭。它们相互间很有感情。每当破晓,便各自出来活动,轮番啼唱,互相呼应。在一起时,往往又喊又叫,又拥又抱。每个家族都有固定的生活地盘,各自占据,不容它群侵入,一见异群就奋起争斗。它们以果食为主,幼猿在一至六龄时随父母生活,到七、八龄成熟后就寻配偶生育,组成新的群体。雌猿每胎单生,繁衍甚慢。 长臂猿是世界上现存的四大类人猿之一,其生活习性有与人类相似之处,骨骼、牙齿和生机结构也很像人,是动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重要实验动物,在我国仅有海南岛和西双版纳有为数不多的群体,海南岛是主要产区,它们生活于坝王岭、五指山、尖峰岭等原始林中。 坝王岭自然保护区 坝王岭自然保护区位于白沙、乐东两县交界处。坝王岭山岳连绵,在昌江、白沙、乐东、东方四县市蜿蜒连绵,总面积117万多亩,其间百米到一千多米的山峰林立。山间原始密林里扑朔迷离,奇树异藤,苍翠峥嵘,争旺斗绿,触目皆为奇观,是森林旅游的理想境地。 其中坝王岭自然保护区位于白沙、乐东两县交界处,面积约3.5万亩。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这里生态系统保存完整,是中国热带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保护区内还有多种珍稀动植物繁衍。 保护区内的山岭南北绵延,主峰虎头岭海拔1441米,次峰为坝王岭,海拔1390米。密林里湿热异常,多层次树木竞相生长,保存着原始古老的热带雨林环境。 古森林中木材种类达600多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和严禁采伐的珍稀树种就有27种之多。有坚硬得钉打不进、斧砍不动,被誉为“绿色钢铁”的坡垒、子荆;有百年不朽,材质极韧的母生、苦荆;有奇香袭人,永不怕虫蛀的花梨;有能提炼出抗癌药品、珍稀贵重的海南粗榧;还有令人恐惧的见血封喉,是世界上最毒的植物,人身上的伤口稍有不慎碰上它,马上就会窒息死亡。 坝王岭生长的热带兰花,近几年由于屡屡在全国兰花展览会上获奖而声名大噪。珍贵的兰花品种有五唇兰、象牙兰、冬凤兰、火焰兰、安诺兰等。有的生长在地面,也有在树干上附生,形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 保护区内珍稀野生动物很多,最珍贵的是世界上四大类人猿之一的黑冠长臂猿,还有云豹、黑熊、水鹿、穿山甲、巨松鼠、椰子猫、灵猫、果子狸、飞鼠、孔雀雉、白鹂鸡、山鸡、啄木鸟、猫头鹰、飞鹰、山鹧鸪、蟒蛇、巨晰等60多种,均属珍稀动物之列。 获得荣誉 由于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整,有很多珍稀野生动物在岭上生长繁衍,在200多种热带植物中,有29种珍稀植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对象,被列为国家一、二级保护的动物有长臂猿、云豹、水鹿、穿山甲等10余种。其中最珍贵的黑冠长臂猿现有4群,20余只,黑冠长臂猿是世界上四大类人猿之一,其生活习性有与人类相似之处,骨骼、牙齿和生机结构也很像人,是动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重要实验动物,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国家在这里专门设立了保护站,是中国唯一的黑冠长臂猿自然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林区建立了生物科学圈研究基地。1980年霸王岭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旅游提示 地址: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东南部 交通:乘坐海口至石碌的长途汽车,再乘当地的三轮车到景点。 气候: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4.3℃,全年无冬,光照充足,年均日照2000至60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1676毫米,雨量分布:东南山区1600至1800毫米,南北沿海地带900至1200毫米,每年5月至10月为雨季及台风季节。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仙婆岭 | 仙婆岭 仙婆岭(又名卧美人)位于松涛水库上游,方圆十余里,海拔1347米,形如神态从容、气度脱凡、安详怡然的一位仰天枕卧的绝色仙女。 她头额清晰、长发飘飘,体态修长、两腿平直、玉乳挺秀,形象逼真。传说,仙婆岭原是玉帝遗失在凡间的绝世公主,她呼风唤雨、救世济民,深得当地黎民百姓的爱戴和崇慕,也由此引起了众山神的嫉妒和围攻。她不屈于众邪神的攻击,大开杀戒唤来了晴天霹雷,连轰三个昼夜,终于将众敌镇服。她则于天昏地暗之际,安详仰卧,一示平易合群,二是答谢天恩。 令人遗憾的是,其清秀高挺的两个乳峰,曾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被一架探测飞机撞缺了右乳顶端。至今,当地百姓仍时常结伴到山前供奉和朝拜她。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白查村船形茅草屋 | 黎族建筑的传统建筑技艺体现茅草房上,而该村的茅草房又是黎族民居十分典型的船形屋。现在整个黎族地区,茅草房的数量已经不多,白查村是保存最完整的村落。 船形屋 船形屋是黎族几千年来建筑的结晶,取材简单,却十分讲究,融入黎族人的众多的建筑智慧。 整体从外形上来看像一艘倒扣着的船。茅草屋为落地船型屋,长而阔,茅檐低矮,这样的风格有利于防风防雨。房子分为前后两节,门向两端开,茅草屋中间立三根高大的柱子,黎语叫“戈额”,“戈额”象征男人,两边立6根矮的柱子,黎语叫“戈定”,“戈定”象征女人,即一个家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 屋内为泥地,村民从外面挖回粘土,把地面铺平,浇上水,双脚踩平地面,晒干或晾干地面,如此进行多次,地面很平很硬。 黎族的船形屋就像苗家的吊脚楼,云南傣族的竹楼,都是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 村子的东南边,是村里集中的谷仓,谷仓以基石垫底,悬空地上,用于防潮、防鼠,在基石上面架纵横方木,铺木板为谷仓地板。顶端架圆梁,房顶由竹、木架设,以茅草盖顶,用于防雨。谷仓内外用粘土和泥糊一层,地板糊一层4厘米的泥,均起到密封作用。 防火是茅草房的关键,在村子,大人出门时用水或草木灰,把火熄灭。一旦着火,马上敲锣,听到锣声,附近有人若不回来救火,按照村规民约罚三个一百,即一百斤米,一百斤酒,一百斤肉。这看上去是一种白查村的村规民约,其实就是少数民族的一种文化。 在白查村继承了传统黎文化。村子里可以看到年迈的阿婆正在织黎锦,如今很少见的织法-扎染先把线扎起来,再染色。还可以见到妇女正在烧制山兰米酒,这里一直保留着种山兰的传统,自种自酿。还有黎族的渡水葫芦,这是一种交通工具,非常罕见。据说人们过河时,把衣服脱下来放进葫芦里,然后把口封住,人则抱着葫芦过河。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
狮球社区 |
---- |
子雅村 |
---- |
打安村 |
---- |
田表村 |
---- |
南达村 |
---- |
合水村 |
---- |
可程村 |
---- |
朝安村 |
---- |
福妥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