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荣国府与宁荣街 | 荣国府与宁荣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导游 荣国府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分为中、东、西三路,各路均为五进四合院,共有大小房间215间,游廊102间。府内雕梁画栋,小桥流水,夏秋之季,海棠、银杏等枝繁叶茂,香飘数里,林木掩映下的各间房舍古色古香,从西部开始,依次可经过垂花门、穿堂、花厅、贾母正房、凤姐家;中路是府大门、外仪门、向南大厅、内仪门、荣禧堂、后围房;东路是王夫人院、贾赦院。 看点 宁荣街位于荣国府右侧,是一条仿古味极浓的清式街巷,也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商业街。街上共有51家店铺,店前挂着古式的招牌、幌子,再现了明清时分的市井景象。这一条街以经营传统的古玩字画、手工艺品等为主,文化气息极浓。 介绍 地处正定大佛寺附近,两处实为一体景观,它是为拍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而修建的一座大型仿清古建筑群。 交通 可乘1路车,直接在街口下车即到。 河北石家庄荣国府与宁荣街 |
正定隆兴寺 | 正定隆兴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隆兴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城东门里街,是国内保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大名寺之一。 隆兴寺位于距离石家庄15公里的河北省正定县城内,始建于隋朝,时称“龙藏寺”,唐朝改名为" 龙兴寺",至宋朝时落成为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之后历经多次修葺,直至清朝康熙年间,形成了东、中、西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规制日益完善,达到鼎盛时期。 隆兴寺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隆兴寺占地面积为85200平方米,坐北面南,建国后,多次拨款修葺,仍按三路建制,正门(南门)外为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寺内建筑主要有天王殿、天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楼门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乾隆二御碑亭、大悲阁、御书楼和集庆阁、弥陀殿、龙泵牛亭,以及从崇因寺前来的毗卢殿等,其中天王殿、摩尼殿、转轮藏阁、慈氏阁是寺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宋代结构风格的殿宇,尤以摩尼殿的价值最高,摩尼殿建于1.2米的台基之上,为重檐歇山顶式,面宽和进深均为七间,平面布局为十字形,外观重叠雄伟,古劲庄严。 隆兴寺大悲阁内的铜铸千手观音,被称为"正定大菩萨",与沧州狮子、定州塔、赵州大石桥并称为"河北四宝",这是中国保存最高大的古代铜铸佛教造像。 隆兴寺内还藏有四十余通古碑,以隋朝时期的龙藏寺碑最为著名,有"隋碑第一"之称,其碑文书体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非常主要的地位,是魏碑往唐碑过渡时期的代表作,结构朴拙,楷中留隶,方正有致。 - 历史沿革 隆兴寺原来是十六国时期后燕慕容熙的龙腾苑,586年(隋文帝开皇六年)在苑内改建寺院,时称龙藏寺。唐改额龙兴寺。969年(北宋开宝二年)宋太祖赵国乱来征河东后驻跸镇州(后正定),到城西由唐代高憎自觉禅师创建的大悲寺礼佛时,得知寺内原供的四丈九尺高的铜铸大悲菩萨毁十五代后汉契丹犯界和后周世宗毁佛铸钱的两次劫难,加之听信寺僧“遇显即毁,迢宋即兴”之谶言后,遂敕令于城内龙兴寺重铸大悲菩萨金身,并建大悲宝阁。971年(开宝四年)兴工,至975年(开宝八年)落成。并以此为主体采用中轴线布局大兴扩建,形成了一个南北纵深、规模宏大、气势磅膳的宋代建筑群。龙兴寺遂跃为“河朔名寺“而倍受历代封建皇室的重视。元代曾多次赐金重修,并赐田亩、经卷、长明灯钱资助寺院的经济和佛事,致使龙兴寺僧徒增多,规制完善,日臻隆盛。著名高憎胆巴曾一度住持龙兴寺,并施白金千两重修大觉六师殿。明万历年间救修寺内主要建筑和佛像。清朝康、乾二帝出巡曾多次于此驻驾,拈香礼佛,以祈皇图永固。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至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至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两度奉敕大修,并于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在西侧增建帝王行官、形成了东为僧徒起居之处、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行宫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达到了鼎盛时期。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赐额“隆兴寺”,并被誉为“海内宝刹第一名区”。-清朝末叶至民国年间,政治-,经济凋敝,战争频仍,隆兴寺也随之颓败。1858年(清咸丰八年),西路的行宫被天主教堂侵占,中、东两路建筑也是殿阁倾堪,僧堂损漏。寺院游僧日少,门庭冷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隆兴寺受到了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科学保护。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1953年成立专门文物保管机构至今,国家屡拨巨款对寺院进行修茸和扩建,使古刹逐渐恢复其盛世风貌。-自1974年以后,先后有-、-、李鹏、-、吴阶平、-、彭佩云、-、-、-、-等70多位国家领导人莅临隆兴寺,2001年11月5日,-总书记视察隆兴寺时,对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给予高度评价并题词留念。[4] 建筑特点 简介 隆兴寺占地82500平方米,寺内有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被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誉为世界古建筑孤例的宋代建筑摩尼殿;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的倒座观音;中国早期最大的转轮藏;被推崇为隋碑第一的龙藏寺碑;中国古代最高大的铜铸大佛;中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此外,寺内东北侧还建有集文物展示、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明清代园林——龙腾苑。[4] 布局 隆兴寺主要建筑分布于一条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寺前迎门有一座高大琉璃照壁,经三路三孔石桥向北,依次是: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御书楼(遗址)、大悲阁、集庆阁(遗址)和弥陀殿等。在寺院围墙外东北角,有一座龙泉井亭。寺院东侧的方丈院、雨花堂、香性斋,是隆兴寺的附属建筑,原为住持和尚与僧徒们居住的地方。 大悲阁 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坐落在中轴线後部。阁前古柏参天,阁後老槐吐翠,周圉苍松、百花环绕,景色清幽宜人。阁高33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为五重檐三层楼阁。旧名“佛香阁”、”天宁观音阁”。据记载,该阁始建于968-976年(宋初开宝年间)。大悲阁内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铜铸大菩萨,称“大悲菩萨”,高19.2米,立于2.2米高的须弥石台上,是中国保存最高的铜铸观音菩萨像。像奉宋太祖赵匡胤敕令而造,周身有42臂,又称“千手千眼观音”。各臂分持日月、净瓶、宝塔、金刚、宝剑等,可惜两侧4o双铜手臂均被毁,已改为木制,仅前胸两臂为原铸。观音像神态自若,比例均匀,衣纹流畅,线条细腻,颇具宋代艺术风格。据寺内一通宋碑记载,其铸造程序是:先铸好基础,然后分七节铸造大菩萨。第一节铸下部莲花座,第二节铸至膝盖,第三节铸至脐下,第四节铸至胸部,第五节铸至腋下,第六节铸至肩膊,第七节铸至头部。最后添铸四十二臂。菩萨的手均为木雕而成,其上裹布,一重漆,一重布,然后用金箔贴成。 上世纪40年代重修 1944年重修大悲阁时,拆掉了两侧的御书楼和集庆阁,建筑面积较原来缩小了三分之一。东、西、北三面墙壁上的宋代壁塑也已无存。阁内有楼梯直达顶层,可凭栏纵观正定古城风光。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此阁,吟诗咏赋,留下了许多美好诗篇。元代诗人萨都刺诗云:“眼中楼阁见应稀,铁凰楼檐势欲飞,天半宝花飘关道,月中桂子落僧衣。高擎玉露仙人掌,上础银河织女机,全赵堂堂遗物在,山川良是昔人非。” 大悲阁前,东侧为转轮藏阁(藏经楼),西侧为慈氏阁。转轮藏阁坐西朝东,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平面近似方形。阁内正中安置木制的直径七米、八角形的“转轮藏”(即转动的藏经橱):中间两根金柱各向左右让出,其梁架结构,作出由下檐斗拱弯曲向上与承重梁衔接的弯梁,上层梁则有大斜柱(叉手)的应用,是早期木构建筑中的杰作。慈氏阁与转轮藏阁大体相似,阁内采用永定柱造和减柱造的做法,是其建筑结构上的特点。特别是檐墙一周的柱子均采用永定柱造的做法,是国内保存宋代建筑中的孤例。阁内二米高的须弥座上,立有一木雕像,高七米,为弥勒佛形象,或称“慈氏菩萨”,是宋代遗物。 无门寺 隆兴寺没有山门,前面仅有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绕过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迎面是寺院的第一座建筑天王殿,单檐歇山式,七檀中柱式建筑,中有圆拱形大门,门上部横嵌着康熙皇帝亲书的“敕建隆兴寺”金字匾额,兼有山门作用。摩尼殿是该寺主要建筑之一,坐落在中轴线前部,始建于1052年(宋仁宗皇祐四年),总面积为1400平方米。大殿结构十分奇特,属抬梁式木结构,平面呈十字形。殿内的粱架结构均与宋《营造法式》相符,大木八架椽屋,前後乳栿四柱结构形式。正中殿身五间,进深五间。中央部分为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各出山花向前抱厦,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点和见格,殿顶为绿琉璃瓦剪边、檐下饰雄大的绿色斗拱,翼角弧度圆润而微微向上翘起。像这样立体礼富淤变化,形制颇为特殊的古建筑,在中国早期古建筑中实属罕见。 殿内正中佛坛上,塑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阿难、迦叶像,其中一佛(释迦牟尼)、二弟子(阿难、迦叶)像为宋代原塑。檐墙及围绕佛坛的扇面墙上,均绘有明代成化年间绘制的壁画,题材内容为佛传故事。壁画色彩艳丽,线条流畅。扇面墙背面塑有玲珑别致的须弥山,山间塑有罗汉、狮、象等,中部有一尊明代彩塑观音坐像,头戴宝冠,肩披璎珞飘带,胸臂裸露圆润,一足踏莲,一足踞起,双手抚膝。鼻梁微高,柳叶细眉,面容恬静安详,姿态优雅端庄;实为中国古代彩塑杰作。正定隆兴寺 隆兴寺 双龙照壁摩尼殿倒座观音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千手千眼观音龙藏寺碑 |
高远红木博览城 | 高远红木博览城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正定高远红木博览城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分为A、B、C三个区。历经两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华北地区入驻品牌最多、品类最全的红木家具及雕饰件综合卖场;是荟萃了全省知名旅游产品、工艺品、美术品、土特产品的省级旅游商品展示和交易中心集散地;是首家以红木文化为依托,以红木文化博物馆、展销馆,旅游产品展示为支撑,以“闻、读、知、感、乐、购”六要素为标准,集购物旅游、文化传播、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会议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旅游购物景区。 高远红木博览城将以荣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不断完善旅游区文化、休闲和旅游商业等设施,进一步提升旅游管理营销水平,以热心周到的服务迎接八方宾朋。 |
临济寺 | 临济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临济寺坐落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内。原址在城东南的临济村,因濒临滹沱河渡口,改名“临济”。1983年国务院确定其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据《王定县志》记载:“临济寺,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建,早於临济宗”。唐大中八年(854年),义玄法师住持临济寺,并在这里弘扬临济宗禅法。他提出“三亥”、“三要”、“四料简”、“四照明”等参禅原则和宗旨,通过师徒问答的方式,了解对方悟境深浅,然後根据悟境深浅程度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教、接引禅人。其禅风以“单刀直入,机锋峭峻”著称,别成一家。在接引学僧时,对其所问不做正面回笞,只以棒打加口喝来促使对方:省悟,成语“当头棒喝”即源於此。义玄禅学很快得到北方信徒认可,前来问法求道者络绎不绝,并形成禅宗一大宗源,後世以寺名称之为“临济宗”,成为禅宗五大派别中流传最广的大家。 唐咸通八年(867年)义玄禅师圆寂。遗骸火化後,其弟子将舍利分建两塔藏之,一塔建於河北大名,今已不存。另一塔在正定临济寺内,唐懿宗赐谥义玄为“慧照禅师”,赐塔为“澄灵塔”。临济寺在宋金战争中毁於战火,唯塔独存。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金世宗予以修复,但仍保留了唐代建筑风格。 元朝时临济寺再度兴盛起来。海云和尚主持了重修和扩建,新建殿宇巍峨壮丽。元葛罗禄迺贤所著《河朔访古记》载:“临济寺在真定府城中,定远门街飞云楼之东。其三门下有唐吴道子所画布袋和尚像及摇铃普化真赞、东坡墨竹、绿筠轩诗等石刻,极为精细”。元至元二年(1309年),赵孟俯奉敕撰《临济正宗碑》文,立於寺中。 明朝正德六年(1521年),临济寺又进行了重修,当时寺内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澄灵塔、祖堂及僧房。新立石碑由王饼撰记,郭希愈书。到明末清初,寺院荒废。清朝雍正皇帝敕“封唐镇州临济寺僧义玄为真常惠幽禅师”,并拨银重修了寺庙。道光十年(1830年),总兵舒通阿出资再度重修,并将祖师殿移到大雄殿两侧,使殿堂布局有所改变。抗战时,临济寺除澄灵塔外,有祖堂三间东配殿三间,1947年底,这些殿堂都被拆毁,仅存澄灵塔孤荧而立。1984年,临济寺交给佛教界管理,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这座千年古刹又出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临济宗不仅在中国国内传播,还流传到海外。1168年日本滋贺县比睿山僧侣荣西到我国学习佛法,巡拜了天台山、庐山、阿育王寺,将临济宗黄龙派禅法传入日本,“学徒云集,朝野尊尚。”其後日本俊芿禅师入宋,传临济杨歧派禅法於日本。清初,福建福清县黄檗山万福寺临济宗隐元禅师赴日建“宇治万福寺”,立黄檗宗。因此,日本黄檗宗实为中国临济宗的一个支派,临济宗、黄檗宗至今仍是日本的重要宗派,拥有信徒三百多万,寺院六干多座。1979年5月,两宗联合成立了对外友好组织——日中友好临黄协会,从1980年起,每年派遣代表团访华,朝拜临济禅师塔,并捐款维修,为中日佛教界的友好交往写下了新的历史篇章。 1986年5月19日,以松山万密为名誉团长、盐泽大定为总团长的日中友好临黄协会访华团一百人同中国佛教徒一起,云集临济寺,隆重举行庆祝祖塔修复落成剪彩仪式和诵经法会。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和松山万密长老为修葺一新的临济禅师塔剪彩。赵仆初会长为“重修临济塔功德圆满,书赠日本日中友好临济黄檗协会访华团诸长老大德”诗一首:“历历孤明,照彻边际。巍巍一塔,撑柱天地。曲唱黄檗,风嗣临济。法幢同扶,两邦兄弟。” 临济塔为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30.47米,建在八角形砖砌基台上。台上为石砌基座,再上是砖砌须弥座。束腰正面镶嵌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谕旨石刻。须弥座上由勾栏、斗拱组成一围平座,勾栏上雕“”字图案和花卉图案。平座上以三层仰莲承托塔身。塔第一层较高,四正面为砖雕拱形假门,四侧面饰方形假窗,转角刻圆柱,柱头有卷刹。正面有“唐临济慧照澄灵塔”石匾。第二层以上,层高逐减,密檐相接,各开间宽度也相应递减,形成协调轮廓线。塔各檐下均施砖仿木构斗拱,平座和第一层檐下为五铺作出双杪。塔身各檐角梁为木制,檐瓦、脊兽和套兽均为绿琉璃制作。各层檐角悬挂风铃,微风吹来,叮吟作响。塔顶覆绿琉璃瓦,塔刹由仰莲、宝瓶、相轮、圆光、宝盖、仰月、宝珠等组成。整个塔显得清秀玲珑,稳重挺拔。 自1984年以来,在政府的支持和日本临济宗、黄檗宗的帮助下,临济寺举行了佛像开光典礼。开光法会由中国佛协常务理事、广东省佛协副会长、光孝寺住持、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传人本焕法师和日本临济宗永源寺长篠原大雄长老主持。中日两国佛教弟子诵经回向世界和平两国人民友谊长存。目前,临济寺已修复了山门殿、大雄宝殿、法乳堂、传灯堂和僧寮,使寺庙初具规模。 山门殿为歇山式灰筒瓦顶,面宽呈明五暗七形式,殿中央立“义玄禅师大型石刻画像碑”。此碑选用青田石料,由碑身和须弥座两部份组成,通高2.90米。碑身正面镌义玄禅师半身画像,系用白描手法,以阴线镌刻而成。像的左上方刻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题写的《临济义玄禅师像赞》:“无相示相,後人标榜。黄檗山头,滹沱河上。棒喝机锋,陶铸龙象。法流天下,千花竞放。”石碑背面刻《临济义玄禅师传略》,约800字,本宗法师撰。 大雄宝殿於1987年落成,坐北朝南,位於澄灵塔後,高11米,宽20米,面阔五间,硬山调大脊灰筒瓦顶,额枋绘旋子彩画。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和迦叶、阿难二尊者像以及文殊、普贤、观音像,两侧是樟木雕刻的十八罗汉像。法乳堂位於大雄宝殿东侧,殿内供奉菩提达摩大师、六祖慧能禅师、义玄禅师等三位祖师佛像。传灯堂在大雄宝殿西侧,里边供奉日本临济宗荣西禅师、南浦绍明禅师、日本黄檗宗初祖隐元禅师等三位祖师像。 目前临济寺已作出规划,逐步在山门殿两旁修钟鼓楼,在大雄宝殿两侧建两厢配股,东为客堂、齐堂,西为北讲堂、禅堂,大殿後修藏经楼、方丈室等。所有殿堂均以走廊相接,进入山门,可通过长廊走进任何一座殿堂。临济寺希望在有关方面的鼎力相助下,“以期梵宇琳宫,重现於正定河畔;宗风禅旨,再振於滹沱河滨。 |
广惠寺华塔 | 广惠寺华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惠寺华塔,又名多宝塔。坐落在河北正定县城内生民街路东高阜之上原来的广惠寺内。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塔由主塔和附属小塔构成,全用砖砌。主塔底层四隅各附建一座扇六角形亭状小塔,小塔环抱主塔,高低错落,主次相依,精巧华丽,壮观秀逸。 广惠寺华塔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南大街路东。 1933年 4月,梁思成对该塔进行调查、拍照,1984年进行全面测绘。经历代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寺已不存,塔也残破得很厉害。现存主塔中心体和附 塔一部分,但其表面布局和结构都依然清楚可见。该塔造型独特,结构殊异,设计和结构的科学性,工艺的精湛,均为古建筑的杰作,为中国现存佛塔中之孤例。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惠寺华塔,又称“多宝塔”,寺院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年),但塔的建造要晚至金代,是中国砖塔中造型最为特异,装饰最为富丽的塔。 据文献记载,塔于唐,金大定及明清两代多次重修,过去学者多认为这种结构的塔在唐塔中未见,应为金代重修寺庙时所建。但从整个结构和遗存来看,除了塔顶为金元重修外,1~3层虽经后代修葺,但基本构件和造型做法应该是唐代贞观初年的遗构华塔高40.5米,为三层八角形楼阁式华塔。塔的第一层平面为八角形,在四角附建六角形单层小塔,构成亭榭式的套室;塔身正面及小塔正面均开有圆形拱门,檐下是砖制的斗拱。第二层平面为正八角形,四个正面都开辟有一门,门旁设有格子假窗;另四面设直棂和格子假窗;塔身斗拱承托着塔檐。第三层塔身开始缩小,只在正面辟一方门,其余三面为假门。第三层之上即是圆锥形塔身,其上通饰佛像及各种动物形象,排列密集,错落有致,富于变幻。再上为八角形檐顶和塔刹,塔刹已残破不堪。在明、清两代,广惠寺的香火极为兴盛,乾隆皇帝曾多次到寺拈香礼佛,临塔观景,并钦题额匾,曰“妙光演教”。今天只有华塔耸立,但寺院早已不存。(国家文物局) 华塔地址 广惠寺华塔坐落在河北正定县城内生民街路东高阜之上原来的广惠寺内。 今天只有华塔耸立,寺院早已不存。 构造 广惠寺华塔 广惠寺华塔 由主塔和附属小塔构成,全用砖砌。主塔底层四隅各附建一座扇六角形亭状小塔,小塔环抱主塔,高低错落,主次相依,精巧华丽,壮观秀逸主塔是一座楼阁式建筑,通高31.5米,共分四层,各层檐下均配置华丽的砖仿木构斗拱。一至三层平面作八角形,底层中部砖制斗拱,北侧辟一券门。二三层均设平座。除各正面辟拱形券门外,还在各侧面雕以斜棂假窗、方形佛龛。第三层平座甚大,而塔身显著缩小,檐上拐角处均雕力士像,以承托塔身的第四层。第四层平面略呈圆形,外观如同一圆锥体。这是塔的主要部分,也是塔的精华所在,其高度约占全塔通高的三分之一。圆锥体内檐塔室供奉两尊石佛,外檐以八面八角垂线为中心,交错彩塑菩萨、力士、禽兽、狮、象以及楼台亭阁等形象,题材广泛、构图新颖、排列有序、做工精巧。其中,尤以动物造型最为逼真,凶猛的狮子、傈悍的大象、欲跃的青蛙,无不生动传神,活灵活现。第四层周身如同一组雕塑艺术群,五光十色、光绝夺目。该层上端以砖刻制斗拱橡子、披子,上覆八角亭式塔檐,再上则冠以八角攒尖形塔刹.塔身一至三层设置阶梯,酷暑季节,游人登临第三层平座,顿觉凉风习习。 塔由主塔和附塔组合而成,坐在同一方形基台上,总平面呈八角形,四正面通宽6.2米,四斜面宽3.5米,中央为主塔,四斜面各建一附塔,主塔与附塔之间为宽1.36米的内回廊。附塔顶原饰有小嘛塔,现已不存。下面为一扁六角形亭状的单层套室,套室各斜面有影刻的破子棂窗,各面转角处有砖砌依柱,柱上配置阑额斗。四个斜面的附塔联墙构成主塔副阶,中间各辟圆拱门,单檐布瓦顶。 主塔为砖雕砌的仿木构建筑,平面呈八角形, 4层楼阁式,残高33米。 1层北壁开门,正中有条石踏垛登至2层南门。 檐下设斗,2层外为副阶周匝(平座),每面三开间,表现形式是当心间为方门,次间为正方格或六棱格方棂窗,下有地,圆形柱础,窗刻出障水版及柱心柱。檐柱承双杪五铺作斗以托椽飞屋面。塔心室顶部为十字形覆斗藻井。3层不设副阶,由2层屋顶承托大瓣仰莲八方形平座,塔身骤小。八面八根角柱,用地及圆形柱础,正面以青石砌方门,余者皆设假门和斜方格棂条坎窗。 广惠寺华塔 柱上亦为双杪五铺作斗,各铺作均出60°斜,1~3层柱头之间只用阑额一层。塔身上接八面八角的角锥体,刻塑出虎、狮、象、龙和佛、菩萨等形象。其做法是先用砖砌出内胎,略加刻制,然后在外面以泥土精心塑制。顶层为陡峻的八角攒尖,檐下在阑额之上用普柏枋,枋至角出头相交,所用斜为 45°,头做成顺间斜面。刹残,现存八瓣仰莲座。 3层塔心室北壁前并列 2尊石雕释迦多宝佛像,佛座上枋刻有贞观二年为太宗皇帝寿诞造像的题记。3层南门边框上保存着唐代线刻云纹,表面留有宋代游人的题刻等。 1949年以后对塔下部残损处进行修补支护,周围砌围墙。清乾隆帝曾先后两次来此拈香礼佛,临塔观景,并乘兴挥毫,题额作诗。 广惠寺因固有华塔又称华塔寺。据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载,该寺建于康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明代中期曾予以修葺。清代后期,寺院废毁,唯塔尚存。根据塔的结构形式和第一层内壁上正隆六年(l161年)墨迹推断,该塔应为辽金时代遗物。广惠寺华塔因其上半部装饰巨大的彩色壁塑,造型古朴而雄奇,华丽而生动,不仅是我国华塔中最优美的代表,也是我国砖塔中造型最为奇异、装饰最为华丽的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华塔是我国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宝。广惠寺华塔 广惠寺华塔 |
正定赵云庙 | 正定赵云庙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赵云庙位于正定县县城内,1997年正式对外开放。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正定)人,三国名将,有“常胜将军”之称。赵云庙气势恢弘,占地12亩,总建筑面积积1500平方米。该庙采用仿明清古建筑结构,分为一进院、二进院。主要建筑有庙门、四义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顺平侯殿,基本保留和丰富了原庙的历史风貌,并与周围的隆兴寺、荣国府等著名景点相映相成。赵云庙为中外游客及赵云的海外后裔提供了一处瞻仰凭吊、游览观光的场所。 据《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云:“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先主刘备赞赵云一身是胆。世称赵云常胜将军。谈三国者,无不论及长坂坡,救阿斗之故事。云之英明可谓妇孺皆知,子龙故里人士引以为容:后代先贤奉为神明,建庙祭祀,香火颇盛。 一九九六年,正定县人民政府斥巨资将旧庙拆建重修,对外开放。重修之庙占地二十余亩,造型古普,气势宏伟,其主要建筑有庙门、四义殿、五虎殿、君臣殿、顺平侯殿。主殿鱼贯中轴,左右配殿翼辅两侧,整个布局开阔大方,整齐匀称。更以碑庭刻石,花草树木点缀其中,由为肃穆典雅。现展出之赵云故里碑、赵云饮马槽,均为庙内原存遗物,部分古代兵器、陶器为正定出土文物。其余木牛流马,红崖天书等无不与三国故事有关。赵云庙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与世界文明之龙兴寺、容国府毗邻。景点聊缀,相得益彰。 赵云 (?~229)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左右的时间,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 详细++ 赵云 (?~229)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左右的时间,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 详细++ |
义慈惠石柱 | 义慈惠石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义慈惠石柱,又称北齐石柱,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齐石塔古建筑。该石柱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西北二十里的石柱村,建于北齐大宁二年(562年)年,是杜洛周、葛荣起义军遗骨埋葬之处。石柱造型奇特,雕刻带有强烈南北朝风格,是少数北朝时代的遗存至今难得的的艺术佳作。 义慈惠石柱坐落于定兴县城西北二十里的石柱村,柱身上刻有“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九个大字和长达三千多字的“颂文”。因建于北齐时代,所以也被称为北齐石柱,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柱造型奇特,雕工粗壮有力,是遗存至今难得的北朝时代的艺术佳作。 全柱分基础,柱身与石屋三部分,通高6.65米。基础是一块大石,东西两边各唱米,南北两边略小。基石上有覆莲座柱础。莲座包括方台、枭线、覆莲三部分,为一宽约1.23米的方石,高55厘米。柱身高4.5米,用两短浅棕色的石灰石垒接而成。柱身为一不等边的八角形,自下而上逐渐收小,每高一米,收约2.5厘米。柱的上部,约于通高的四分之一处,东南、西南两隅角为了镌刻题字而未削边棱,形成平面,“颂文” 和题名等刻在柱身的各面。石屋建在柱顶之上,为一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单檐四阿顶小屋。石屋刻出屋顶、檐椽、角梁、斗、阑额、柱子,前后当心间刻火焰龛门、佛像,两次间刻出方窗,恰如一座完整的三间殿宇的模型。石屋下面一块长方形石板,作为屋的基础,也是柱身的盖板。在盖板的底面,刻莲瓣、圆环、古钱及花果等纹饰,使人从下面望上去,不致单调乏味。佛像的脸型、背光均为南北朝雕刻风格。石屋柱子卷煞收分以及其他手法,都是研究南北朝时期古建筑形状极其可贵的实物例证。 此石柱不仅设计精美,雕刻细腻,造型奇特,而且刻在石柱各面的“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此文共3,400余字, 记叙了自北魏孝昌元年至永安元年间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颂文虽是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立场上所写的,但它却反映了当时农民起义波澜壮阔的伟大情景。 据碑文记载,时值北魏孝昌年间,政治-,-腐化成风,官吏大肆搜刮民财。百姓不堪忍受,纷纷起兵造反。在河北,525面柔玄镇人杜洛周起兵造反。“颂文”记载的内容是北魏孝明皇帝亲征镇压起义军。当时定兴一代属于幽州、瀛洲交界处,正是起义军和封建统治者武装交锋之地。事后人们收敛残骨,在当时的范阳县(今定兴)城西沙丘寺埋葬的地方立木柱作为标志。到公元562年,起义战争后的三十多年,已经取代了北魏王朝的北齐统治者,为了对人民进行威胁与恫吓,由皇帝下旨,让其县在大齐太宁二年(即公元562年),把木柱改为石柱,并加上了上面所说的“颂文”。 义慈惠石柱的由来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至永安元年(528年)间杜洛周、葛荣、韩娄等人领导起义-战数州,声势浩大。后在北魏举国兵力镇压下失败。起义失败后,当地百姓收拾义军残骨埋葬,并立木柱做为标志。后北齐统治者将木柱改为石柱,在柱身上遍刻约3,400余字的《标义乡义慈惠石柱颂》,记叙起义,葬骨和立柱的经过。题额左下方有“大齐大宁二年(562年)四月十七日”的题刻。义慈惠石柱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河北省园博园 | 河北省园博园位于石家庄市正定新区主轴线中心位置,南距滹沱河3.2公里,西距正定县城1.5公里,占地约1200亩。为满足园博会办展需要,园博园被划分为七大功能分区,分别为主入口广场、燕赵园、社会园、专类园、康体园、滨水景观区、山体休闲区。 从东门步入园博园,首先是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广场,即主入口广场,地面通过镶嵌铁轨铺装,充分展示了石家庄的城市发展渊源。这里将是游客停留、集散、购票的场地,河北省首届园博会开幕式也将在这里举行。 主入口广场东侧是一个人工湖。湖中拥有长128米、宽10米的巨型喷泉,能喷出100米高的密集水柱,可以用来播放水幕电影,其技术属世界一流。园博会期间,湖中还将投放30余艘电瓶船,供游客乘船赏景。 在园博园北侧的燕赵园,11个市在这里各建有一个展园,由东向西排列,其中,石家庄园面积最大,超过1万平方米。石家庄园的“西柏坡”、邯郸园的“胡服骑射”、承德园的“皇家园林”、沧州园的“帆船”等,都反映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和园林艺术。 除了室外的各个园区和山水景观,在园博园东侧还矗立着一座大型建筑室内主展馆。该展馆呈钻石造型,分上下两层,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一楼展区由11个市布展,展示各市近年来的园林建设成果。二楼展区面向社会,由各专业协会布展,将举办盆景、赏石、根雕精品艺术展和风景园林书画展、摄影艺术展、园林机械展等。 11个园子以北门的主路为界,分布在北门的东西两侧,其中位于东侧的有秦皇岛园、承德园、张家口园、保定园、唐山园和沧州园。位于北门西侧的有邢台园、石家庄园、邯郸园、衡水园、廊坊园。 东门 主入口广场:从正定新城大道的园博园东门进入。广场占地5公顷,开幕式将在这里举行。是游客购票场地,通过镶嵌铁轨铺装,展示石家庄的城市发展渊源。 钻石形主展馆:它将是园博园的一大焦点建筑。占地12公顷,为园博会核心展区,11个设区市在此建设体现各自文化特色和园林艺术的分展园。展馆外观为橙黄色,是一个五角星形状,像钻石。 四个园区:内涵丰富 各具特色 园博园在布局上主要有燕赵园区、社会园区、专类园、康体园区四个园区,四个园区内涵丰富,各具特色。 燕赵园区:11个地市展现造园艺术 燕赵园区:位于园博园的北侧,占地12公顷。河北省的11个地市在这个园区里建了一个园子,分别展示的是河北省各地的园林造园艺术。 社会园区:低碳环保 寓教于游 社会园区:位于园博园的西北角,占地4公顷。里面建有鸟岛、国防园、绿色社区、大型花卉温室。 专类园区:科普氛围浓厚 专类园区:位于园博园的西南南角,占地3公顷。专类园区里建有药用植物园和园艺园。 其中药用植物园里主要展示中药类植物、普及中医药知识。园艺园里会展示特色水果、本地特色蔬菜等绿色植物景观,为人们休闲、娱乐、采摘、科普供一个好去处。 康体园区:健身的好场所 康体园区:位于园博园东南角,按照河北省体育公园的标准建成,里面有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网球等各种体育设施,建成后就是一座体育公园。 |
临济寺澄灵塔 | 临济寺澄灵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济寺澄灵塔 坐落于正定县城生民街东侧临济寺内,俗称青塔、衣钵塔,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澄灵塔高30.7米,密檐式实心塔。塔下为宽广的八角形石砌台基,台基之上设须弥座,其束腰部分雕饰极其富丽的奇花异鸟图案,其上为仿木构砖雕斗拱、平座、栏杆;再上即砖制三层仰莲以承托塔身。塔身第一层甚高。正面设对开式拱形假门,侧面饰花棂假窗。转角处作圆形倚住。塔身的八层檐相距甚近,给入以重檐密布之感。从整体看,除第一层掾飞和各层角梁为木制外,其余各层檐下斗拱和平座栏杆均系砖仿木构。塔顶以砖雕刻的刹座,以铁铸的相轮、仰月、宝珠,增加了佛塔的庄重。 澄灵塔设计精巧。造型美观,雕饰富丽,结构富于变化,堪为密檐塔中的佳作。但由于年深岁久,早已残破不堪。因此,于1985年予以大修,各层瓦顶、残破的斗拱、砖雕、铜镜等均一一修缮,焕然新姿。 临济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院,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40年)它的前身——临济院在城东南二里许的临济村创立。晚唐时禅师义玄驻锡此院并创立临济宗,四方信徒纷纷来此参师求学,极盛一时。义玄,唐代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县)人。为探求佛教真谛,云游天下、参学诸家。曾受法于洪州黄蘖山高僧希运,精研佛教经律。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北归乡里,抵河北镇州城(今正定),主持临济院,不仅将江南广为流行的禅宗传播到北国,而且以北方人豪迈勇猛的气质,阐发禅宗新义,为禅宗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他学识渊博,禅风峻峭,光收徒众,自成一家,并以寺名宗号临济宗,成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大支派之一。 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义玄逝寂,懿宗赐谥“慧照掸师”。众弟子在城内东南隅建衣钵塔葬之,名曰“澄灵塔”。随后,临济院迁至该处,更名临济寺。金大定年间(l161一 l189年)重修。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世宗胤帧加封义玄为“真常惠照禅师”。同时,寺院奉旨在塔第一层正面圆拱形门楣上端镶嵌篆书“唐临济惠照澄灵塔”石匾。 宋代以后,禅宗中的两大支派临济宗与曹洞宗特别昌盛,有“临济临天下,曹洞曹半天”的说法,后来临济宗传入日本,“学徒云集,朝野尊尚”,成为日本佛教主要宗派之一。此宗认定临济寺为其祖庭,视澄灵塔为其重要的祖塔之一,因此。近年来多次派遣代表团前来拜谒祖塔,进行佛教文化交流。澄灵塔既是中日人民友好的历史见证,又是促进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纽带。 该寺于1984年由文物管理部门移交佛教团体。1986年以后,先后重建了大雄宝殿、法乳堂、传灯堂以及山门殿等建筑,使之成为正定名刹。 临济寺澄灵塔 |
正定广惠寺 | 正定广惠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广惠寺坐落于正定广惠路(近燕-大街)。始建于公元785—804(唐贞元年间),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寺院兴盛时期东西宽196米,南北长239米。寺内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天王殿、前殿、华塔、地藏殿。因寺内建筑仅存一座华塔,所以又称“华塔寺”。 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年久失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河北省古建研究所负责设计施工。于1995年4月-1999年9月对主塔进行了重新整修,并恢复了四隅小塔。重修后的华塔伫立在正定古城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街区,掩映在参差错落的民居中,沧桑之至而又华美至极,诠释着亘古岁月的从容和精致,抒写着历史文化街区今世。 广惠寺内佛、殿、僧舍无一留存,仅有华塔一座。据《正定府志》载,塔高十三丈五尺,主塔为四层,平面呈现八角形,四隅面各建一扁六角形亭状小塔与主塔相连,现小塔仅存残址。主塔各层檐下大部饰砖仿木构斗拱,第一层至第三层平面作八角形,底层四正面辟门。二、三层设平座,除正面牌门外,侧饰佛龛和斜方格假窗。第三层塔身之上,即是花塔的上半部花束形塔身,约占塔身全高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上按八面八角的垂直线,刻塑出虎、狮、象、龙和佛、菩萨等形象。 自花束状塔身以上、以砖刻出斗拱和椽、飞、枋子,上覆.八角形塔据屋顶。塔刹已无存。 广惠寺华塔塔身最上部是整座塔的精华所在,花束型塔身占了大约整体的1/3左右,其上按八面八角垂直线刻塑出狮、象、佛、菩萨、兽头、大天王力士等形象,各种刻塑参差错落、变化有致。主塔北面有阶梯可攀登,穿过塔心室直至二层。二层下为平座,塔身每面三间,四正面明间辟门,次间及四斜面各间均饰方格假窗。二层仍设回廊,廊内壁置佛龛,斜面两壁对应分布,四龛一组,呈上下两行排列。从北门出至第三层,回廊即逝,塔身骤小,使座颇显宽大。塔身东西两面有假门,余四斜面为假窗,南面辟门,内为塔心室,室内供两尊唐代释伽、多宝佛像,佛首早年失,结跏跌坐于方形束腰须弥座上,束腰处作伎乐人,座上枋四侧面均刻铭文。檐下施斗拱,补间铺作出60度斜华拱。三层以上至四层斗拱间为华塔壁塑部分,也是华塔精华之所在。这里通体塑出力士、海兽、狮象、佛、菩萨等艺术造型,塑像的八角八面参差交错分布,整体造型极其华美。四层为塔之顶层,檐下施斗拱,补间出一跳华拱,再上为八脊青瓦一跳华拱,再上为八脊青瓦塔顶,塔刹早年坠毁,式样不详。塔内一、二层塔心宝顶部为砖制藻井,三层塔心室内壁残存壁画,叠压达三至五层之多,据猜测,可能为历次维修时所致。 |
正定开元寺 | 正定开元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元寺钟楼和须弥塔 开元寺位于正定常胜街西侧,原名净观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隋开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奉诏改今名。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废毁,殿堂塌落,仅存钟楼和须弥塔。 钟楼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建筑面积135平方米。单檐歇山顶,上布青瓦,通高14米。其大木结构、柱网、斗拱都展示了唐代建筑艺术风格。甚至上层木构件还有相当部分保持了唐代原貌。这是我省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结构钟楼,也是北方时代较早的一座。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落架重修。钟楼上挂铜钟一口,高2.9米,口径1.56米,厚15厘米,造型古朴,为唐代遗物。 须弥塔,俗称砖塔、方塔,坐落于钟楼西侧。塔身建在高约1.5米的正方形砖砌台基上,塔平面为正方形,密檐九级,举高39.5米,塔身第一层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两端均浮雕一尊雄劲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线以上全部由青砖砌筑。正面辟石券门,门框刻以花瓶、花卉图案,门循浮雕二龙戏珠。门楣上端镶嵌长方形石匾,上面镌刻“须弥峭立”四个楷书大宇。每层砖砌迭涩檐,四角悬挂风锋。塔身宽度自第二层开始收缩,外观清秀挺拔,简朴大方,颇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叠涩出檐塔的典型作品。 塔内第二层上部原作木斗八藻井,惜已毁坏。今塔内呈空筒式,内壁垂直,上下贯通。第二层以上的八层,虽然各设一方形小窗,但无台阶攀登。 刹座、仰莲、覆钵均系砖砌,四周置铜境,光亮夺目。其上,系金属质刹杆、宝殊。宝珠多达四枚,显得格外挺拔关于须弥塔建造时代,地方志记载不详,未足凭信。根据现存实物并结合历史记载推断,此塔可能始建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乾宁五年(公元898年)重建。后虽经历代维修但依然保持唐代建筑特点。 须弥塔是正定古城“四塔”之一,是我国建筑宝库的珍贵遗产。1956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巨型赑屃 2000年6月在正定城内府前街出土了一巨大赑屃残碑基座,长8.4米,宽3.2米,高2.6米,重107吨。有关专家初步考证,为后唐遗物,距今约1200余年,是研究我国后唐至五代时期历史的重大发现,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是国内罕见的艺术珍品,堪称天下第一。现已移至开元寺内,供游客观瞻。 |
正定开元寺钟楼 | 正定开元寺钟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元寺钟楼和须弥塔 开元寺位于正定常胜街西侧,原名净观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隋开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奉诏改今名。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废毁,殿堂塌落,仅存钟楼和须弥塔。 钟楼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建筑面积135平方米。单檐歇山顶,上布青瓦,通高14米。其大木结构、柱网、斗拱都展示了唐代建筑艺术风格。甚至上层木构件还有相当部分保持了唐代原貌。这是我省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结构钟楼,也是北方时代较早的一座。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落架重修。钟楼上挂铜钟一口,高2.9米,口径1.56米,厚15厘米,造型古朴,为唐代遗物。 须弥塔,俗称砖塔、方塔,坐落于钟楼西侧。塔身建在高约1.5米的正方形砖砌台基上,塔平面为正方形,密檐九级,举高39.5米,塔身第一层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两端均浮雕一尊雄劲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线以上全部由青砖砌筑。正面辟石券门,门框刻以花瓶、花卉图案,门循浮雕二龙戏珠。门楣上端镶嵌长方形石匾,上面镌刻“须弥峭立”四个楷书大宇。每层砖砌迭涩檐,四角悬挂风锋。塔身宽度自第二层开始收缩,外观清秀挺拔,简朴大方,颇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叠涩出檐塔的典型作品。 塔内第二层上部原作木斗八藻井,惜已毁坏。今塔内呈空筒式,内壁垂直,上下贯通。第二层以上的八层,虽然各设一方形小窗,但无台阶攀登。 刹座、仰莲、覆钵均系砖砌,四周置铜境,光亮夺目。其上,系金属质刹杆、宝殊。宝珠多达四枚,显得格外挺拔关于须弥塔建造时代,地方志记载不详,未足凭信。根据现存实物并结合历史记载推断,此塔可能始建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乾宁五年(公元898年)重建。后虽经历代维修但依然保持唐代建筑特点。 须弥塔是正定古城“四塔”之一,是我国建筑宝库的珍贵遗产。1956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巨型赑屃 2000年6月在正定城内府前街出土了一巨大赑屃残碑基座,长8.4米,宽3.2米,高2.6米,重107吨。有关专家初步考证,为后唐遗物,距今约1200余年,是研究我国后唐至五代时期历史的重大发现,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是国内罕见的艺术珍品,堪称天下第一。现已移至开元寺内,供游客观瞻。 |
砖塔 | 砖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导游 钟楼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建筑面积135平方米。单檐歇山顶,上布青瓦,通高14米。其大木结构、柱网、斗拱都展示了唐代建筑艺术风格。甚至上层木构件还有相当部分保持了唐代原貌。这是我省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结构钟楼,也是北方时代较早的一座。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落架重修。钟楼上挂铜钟一口,高2.9米,口径1.56米,厚15厘米,造型古朴,为唐代遗物。 看点 须弥塔,俗称砖塔、方塔,坐落于钟楼西侧。塔身建在高约1.5米的正方形砖砌台基上,塔平面为正方形,密檐九级,举高39.5米,塔身第一层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两端均浮雕一尊雄劲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线以上全部由青砖砌筑。正面辟石券门,门框刻以花瓶、花卉图案,门循浮雕二龙戏珠。门楣上端镶嵌长方形石匾,上面镌刻“须弥峭立”四个楷书大宇。每层砖砌迭涩檐,四角悬挂风锋。塔身宽度自第二层开始收缩,外观清秀挺拔,简朴大方,颇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叠涩出檐塔的典型作品。 塔内第二层上部原作木斗八藻井,惜已毁坏。今塔内呈空筒式,内壁垂直,上下贯通。第二层以上的八层,虽然各设一方形小窗,但无台阶攀登。 刹座、仰莲、覆钵均系砖砌,四周置铜境,光亮夺目。其上,系金属质刹杆、宝殊。宝珠多达四枚,显得格外挺拔关于须弥塔建造时代,地方志记载不详,未足凭信。根据现存实物并结合历史记载推断,此塔可能始建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乾宁五年(公元898年)重建。后虽经历代维修但依然保持唐代建筑特点。 须弥塔是正定古城“四塔”之一,是我国建筑宝库的珍贵遗产。1956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介绍 开元寺钟楼和须弥塔位于正定常胜街西侧,原名净观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隋开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奉诏改名。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废毁,殿堂塌落,仅存钟楼和须弥塔。 河北石家庄 |
正定天宁寺 | 正定天宁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天宁寺旧名大藏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建,赐名“承天寺”。政和年间(1111-1118)始称天宁寺。宋高宗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为祀奉父王徽宗,赐名“报恩广寺”,后又改“报恩光寺”。当时寺院由牌坊、重门、天王殿、前殿、后殿、凌霄塔等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暮鼓晨钟,香火鼎盛。民国初年,寺院屡遭厄难,殿堂一一毁坏,主要建筑独存凌霄塔。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宁寺大殿是我国南方现存典型的元代木构建筑之一,面阔进深各为三间,单檐歇山顶。大殿当心间东首三桷柃下有“大元延祐五年岁在戊午六月庚申吉旦重建恭祝”的双钩墨题记。梁架经碳-14测定,有的柱子距今千年,有的梁柃、斗拱距今八百年,由此可见,此殿在元代重建时,保留了部分宋代木构件。在梁架结构上,大殿也较多地保存了宋代建筑风格和特征。 天宁寺主体建筑是凌霄塔,寺外还有几座亭,相互映衬。进门处有一棵很大的泡桐树,大大的淡紫色的花瓣落了满地。门口有两个表情特别可爱的石狮,象是两个小孩儿在斗气似的。风正刮得大,塔上的风铃玎玲作响,很涤荡心灵的声音。 天宁寺凌霄塔,因巍峨高崇而得名。又因塔身多系木结构,故俗称木塔。据清光绪《正定县志》记载,天宁寺和凌霄塔同时建于唐懿宗威通年间(公元860—874中)。凌霄塔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九层楼阁式塔,平面呈八角形,高41米,矗立于八角形台基之上。塔身一至四层是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修,全砖结构,其上各层则为金代重建,砖木结构。每层正面各辟拱形洞门或直橇窗。四层至九层,斗拱、飞檐皆为木制。从第五层开始,各层高度逐层递减,外部轮廓亦逐层收缩,给人以轻盈挺秀之感。凌霄塔最大的特点,是在塔身第四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依层位用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搪相连。这样的结构国内现存仅此一例,极其可贵。该塔结构既不同于一般木塔,也有别于一般砖木结构塔。 |
青塔 | 青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看点 澄灵塔高30.7米,是一座砖砌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塔。塔下为宽广的八角形石砌台基,台基之上设须弥座,其束腰部分雕饰极其富丽的奇花异鸟图案,其上为仿木构砖雕斗拱、平座、栏杆;再上即砖制三层仰莲以承托塔身。塔身第一层甚高。正面设对开式拱形假门,侧面饰花棂假窗。转角处作圆形倚住。塔身的八层檐相距甚近,给入以重檐密布之感。从整体看,除第一层掾飞和各层角梁为木制外,其余各层檐下斗拱和平座栏杆均系砖仿木构。塔顶以砖雕刻的刹座,以铁铸的相轮、仰月、宝珠,增加了佛塔的庄重。 澄灵塔设计精巧。造型美观,雕饰富丽,结构富于变化,堪为密檐塔中的佳作。但由于年深岁久,早已残破不堪。因此,于1985年予以大修,各层瓦顶、残破的斗拱、砖雕、铜镜等均一一修缮,焕然新姿。 临济寺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院,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40年)它的前身——临济院在城东南二里许的临济村创立。晚唐时禅师义玄驻锡此院并创立临济宗,四方信徒纷纷来此参师求学,极盛一时。并以寺名宗号临济宗,成为中国佛教产禅宗五大支派之一。 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义玄逝寂,懿宗赐溢“慧照掸师”。众弟子在城内东南隅建衣钵塔葬之,名曰“澄灵塔”。随后,临济院迁至该处,更名临济寺。宋代以后,临济宗在日本“学徒云集,朝野尊尚”,成为日本佛教主要宗派之一。此宗认定临济寺为其祖庭,视澄灵塔为其重要的祖塔之一。因此,近年来多次派遣代表团前来拜谒祖塔,进行佛教文化交流。澄灵塔既是中日人民友好的历史见证,又是促进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纽带。 该寺于1984年由文物管理部门移交佛教团体。1986年以后,先后重建了大雄宝殿、传灯堂以及山门殿等建筑,使之成为正定名刹。 介绍 临济寺澄灵塔坐落于正定县城生民街东侧临济寺内,俗称青塔、衣钵塔,是1956年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石家庄 |
木塔 | 木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导游 据清光绪《正定县志》记载,天宁寺和凌霄塔同时建于唐懿宗威通年间(公元860—874中)。当时寺院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牌坊、重门、天王殿、前殿、后殿、凌霄塔等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暮鼓晨钟,香火鼎盛。民国初年,寺院屡遭厄难,殿堂一一毁坏,主要建筑独存凌霄塔。 看点 凌霄塔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九层楼阁式塔,平面呈八角形,高41米,矗立于八角形台基之上。塔身一至四层是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修,全砖结构,其上各层则为金代重建,砖木结构。每层正面各辟拱形洞门或直橇窗。四层至九层,斗拱、飞檐皆为木制。从第五层开始,各层高度逐层递减,外部轮廓亦逐层收缩,给人以轻盈挺秀之感。 凌霄塔最大的特点,是在塔身第四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依层位用放射状八根梁柱与外部相连。这样的结构国内现存仅此一例,极其可贵。该塔结构既不同于一般木塔,也有别于一般砖木结构塔。 凌霄塔在千余年的沧桑巨变中屡遭毁损,1866年3月22日地震时将铁质空心枣状塔刹震毁,此后,又因风吹雨打,塔身的八、九层也相继坍塌。为保护这座在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塔,人民政府组织力量进行了全面勘察,并在力求保持原貌的前提下,于1981年落架重修。 1982年2月,在勘察过程中于塔基下发现地宫。经清理,出土一批颇有价值的文物。据两方石函铭文记载,该塔原名慧光塔,始建于唐代约公元762—799年间,至宋庆历五年(1045年)大修,金皇统五年(l145年)重修。该塔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介绍 天宁寺凌霄塔,在正定隆兴寺之西大众街北侧原天宁寺内,因巍峨高崇而得名。又因塔身多系木结构,故俗称木塔。 河北石家庄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