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北省 >>石家庄 >> 元氏县 >> 前仙乡

前仙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元氏故城遗址

元氏故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元氏故城,是常山郡古城遗址,位置在现在的殷村镇西南。战国时即筑有城垣,西汉初在此设郡,现存遗址城垣不知是战国所筑还是秦汉所建。历史上,这里曾是辖今大约元氏、栾城、高邑、赵县、正定等二十多个县域的城池首府。可谓作用亘古,历史悠悠。故城为战国至隋代古城址,是国、郡、县的治所。于晋代将常山郡移到真定(现石家庄北)。至隋代城废,县治所南移,遂称故城。  元氏县城,早在商代,就有先民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它南临泜水,北靠封龙,创造着人类的文明历史。在周初,奴隶主大封诸侯时,就在今天的槐水流域西张村附近,建有泜国(一说軧国)及城堡,还在封龙山南麓,现在的南佐,封照一带建有飞龙邑。战国赵孝成王十一年,即公元前255年,有赵国公子“元”被封于此地。孝公子元是赵惠文王之长子,赵孝成王之长兄,因名“元”,故名“元氏”,并在封龙山下修筑城廓,因名“元邑”,即今天元氏西北的故城遗址处。元氏县的“元氏”之名即由此而来。  西汉高祖刘邦三年,即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在此设置恒山郡,先后辖元氏、栾城等18县域,郡治即在元氏故城。汉文帝刘恒元年,即公元前179年,为避汉文帝刘恒名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简称“常山”。公元前145年,立汉景帝刘启之子刘舜为常山王,常山郡升格为常山国。治所仍在故城,但辖区扩大到22个县域。公元前114年,常山王刘舜死,舜子刘勃嗣位。刘勃不久获罪汉武帝,汉武帝派张骞处理其案。刘勃以罪削国,远迁湖北房县,常山国复改为郡。翌年,即公元前113年,封常山王刘舜另一子刘平为真定王,常山郡又改真定国,不久又改常山国。公元4年,王莽篡汉,又改常山国为井关亭,治所虽仍在故城,但已是亭治。公元41年,中山王太后之子刘辅封中山王,食常山郡,常山郡遂并入中山国。是年汉鸿儒李躬在封龙山南麓结庐收徒讲学。并上 书朝廷言光武帝刘秀之贵妃阴丽花(即光烈皇后)于万年村生皇子刘庄(即汉明帝),应予优抚,朝廷降诏,免去元氏田租更赋六年,并封刘庄子刘眙为常山王,仍改常山国,刘庄出生地改称万年村,沿用至今。公元111年,朝廷又诏令修缮常山国多处。公元117年,又刻石《祀三公山碑》立于故城西边“八都神庙”处。一直到公元265年晋朝的初年,常山郡的治所才由元氏故城北迁真定。故城改为元氏县治。公元约586——618年的隋唐初期,元氏治所也由故城南迁至今天的卧牛城。在县治迁移期间,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如金牛献图等)。汉朝期间,故城时为郡治,时为国治,治所均在今之故城,先后历时500年之久。城垣历经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至今约有2000余年的历史。可谓历史悠久了。三国大将赵云赵子龙在长坂坡自称“常山赵子龙也”。概指常山郡辖地的人。近几年,由于正定重视旅游资源的文化宣传,为提高名人效应,说赵子龙是正定人,并建赵云庙,还将收集到的子龙饮马槽和子龙练功大石锁展于赵云庙中。而元氏的旧常山郡却被人们淡化而忽略了。这是不确切的。须知,常山郡在三国时代郡治仍在元氏故城。  史书记载,曹操曾派大将张辽率兵攻打袁绍旧部,夺取常山郡,并招降农民起义军于义军寨(元氏)。而常山郡是在魏文帝曹丕之子,魏明帝曹睿(曹操孙辈)景初二年三国归晋后才迁移到正定。虽然仍叫常山郡,但距曹魏时期的常山郡已经远矣!若说赵子龙是晋朝初期的赵子龙,而不是魏、蜀、吴三国时期的赵子龙,显然是讲不通的。若说赵子龙是故城常山郡人(是时,正定属故城常山郡管),或说故城常山郡时的正定人,倒还说得通。元氏故城一直到唐武德二年,即公元619年,才被窦建德部将刘黑闼攻破。而是时元氏治所已迁至今之卧牛城内了。  元氏故城的常山郡古城墙,虽有2000余年历史,但遗迹至今尚存。虽仅留断壁残垣,但昔日之峙立雄姿仍可窥见。故城旧址据传为正方形,周围8.8华里,北城墙在今天的故城村北至小留村的大道附近,东部和南部城垣土城墙尚存。逶迤连亘,若断若续,昔日雄姿,依稀可辨。在长久风吹雨刷下,东城墙残留处还有3米高,南城墙残留最高处还有6米高,西南部城墙残留处也有5米高,原城垣最宽处有23米,层土夯筑,遗迹上斑痕清晰可见。东门和南门的遗址还可看出具体位置。遗迹内遍布汉代陶器、瓦当、陶鬲、豆颈瓦残片,均以绳纹、蓝纹为多。1976年又采集到汉代虎纹砖,“长山长贵”瓦,云纹瓦等遗物多件。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殷村镇故城村

西石窟寺

西石窟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西石窟寺位于封龙山南坡,约创于北齐时期,北宋时达到一定规模。原是一处寺院,有殿宇、禅房十余间。现房舍全无,仅存三处石窟。近年建了一座廊不是廊,房不是房的建筑,挡雨不遮风,也算是一种保护。仔细观察,在岩壁上尚存一些凹槽,大概是当年立柱搭梁之处。  开凿于南北朝时期北齐的,是最西边的三世佛(三号洞),正中为观世音像,左为骑坐大象的普贤菩萨,右为骑坐狮子的文殊菩萨像。只是文殊、普贤二菩萨像也未躲过“文革”之劫,均被砸毁,现仅存大象、狮子的残片,后将残片与水泥混合修复,但工艺实难恭维,粘贴在水泥墩上的残片还是值得观赏、探究的,由此尚能想象其完整状态的精美。  周围洞壁上刻满小佛像,观音菩萨背光之后原有十八罗汉雕像,现仅存二尊罗汉。中间的千佛洞(二号洞)建造于唐代,内供三世佛,洞里雕刻着958个小佛,造型各异,非常精美。有些佛像被撬下盗走了。心痛之余,感慨文物保护至今还需加强,直至我们离开,一直没有看到工作人员出现,大概是下夜班回去休息了,因为在石窟里我看到了一张床。东边是大卧佛(一号洞)建造于宋代,为一尊卧佛像,表示释迎牟尼涅磐。只可惜目前为铁栅栏所困,有碍观瞻。此亦可谓“破坏性保护”,包括每个石窟门口的铁栅栏,如出一般。  

封龙书院

  封龙山之阳在元氏境内,早就有登山于封龙山之南的冲动,向往之心源自一个“封龙书院”属地之争的公案,你说在你家,我说在我家,不是宝物没人来争。封龙书院前身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公元41年,也就是东汉建武17年,是河北历史上最早的书院,至北宋与中溪书院、西溪书院、莲池书院并称江北四大书院,与当时饮誉江南的四大学府竞相媲美。   封龙书院初具规模,可惜去时尚未正式开放,据说汉碑将移至书院,此真可谓是镇院之宝了。以封龙书院为核心铺展开来,周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也独具魅力。出了封龙书院,沿山路一直走上去,杂七杂八的拍下来,发现竟也是一番景象。不禁感慨,此处风光甚好,幽幽的小路、啾啾的鸟鸣。    鹿泉新建封龙书院于山之阴,先整出个既成事实,占地利(景区)之先,扬名周边,致使石家庄人十有八九只知此院。元氏后起之秀,占实物之优,稳扎稳打,考察出书院遗址所在地,并有读书洞、蒙泉、墨池、汉碑、西石窟寺、智公和尚塔等实物,作为真凭实据,板上钉钉地确定了封龙书院的“元氏籍贯”,更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封龙书院演绎出的凄美爱情故事渲染,尤其是同窗共读、十八相送场景的定位等,使封龙书院的定位更是无容置疑。   

玄通寺

玄通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玄通寺地处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梨村,距县城8公里。在槐河南岸河弯之地。距赞皇、高邑、元氏三县交界处,是当地有名的唐朝佛教古寺遗址。现有清碑文记载,康熙、乾隆年间曾有僧人主持返修重建。  2000年礼请五台山上宽下诚老和尚住锡玄通寺,仅用四个月,建起玄通寺正觉念佛堂、库房、寮房等配套设施,确立为佛教净土道场。和尚悲悯众生,应众居士信众愿,发愿扩建玄通寺,重建了万佛接引殿,敬塑万尊佛像。为众生开创大型净土专修道场,广接善缘、广种福田,为众生脱离五浊世界,往生极乐,早生净土、早得极乐、早证菩提,为接引世间芸芸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架设桥梁、提供方便。  十多年来,上宽下诚老和尚言传身教,道风严谨。-忘躯,慈悲施舍,身体力行,解行并重。坚持初一、十五讲经说法,念佛修行。老和尚-实证的殊胜功德和不可思议的宣说妙法,深受广大居士和善男善女的赞叹与护持,使玄通古寺成为石家庄市附近颇有名望的净土寺院。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梨村  乘车线路:元氏县乘开往东张乡的班车,到东张乡后南行至梨村可达。

封龙山石窟

封龙山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封龙山 (元氏县与鹿泉市交界处)石窟 ,现存两处 ,一处在封龙山西麓的西石堂院 , 一处在封龙山东麓的东石堂院 , 东石堂院窟内造像己毁。西石堂院有窟三个 ,自西向东依次为一、二、三号。 一号窟即三世佛窟 ,主龛坐佛为释迦牟尼佛 ,右龛坐佛为未来佛弥勒佛 , 左龛坐佛为过去佛阿弥陀佛。窟内除三尊主佛外 ,四壁还刻有 90 多个小佛龛。 二号窟为千佛窟 ,坐像为释迦像 , 窟内四壁自上而下雕刻一排排、一组组纵横交错的小佛 ,共 847 尊。从雕刻内容和手法看 ,该窟开凿略晚于一号窟 , 约在唐代前期。 三号窟为涅盘窟 , 窟内刻释迦牟尼涅盘像 ,从雕刻手法看为北宋年间所刻。 西石堂院东侧崖壁上刻有“武平三年秋礼”6 字 ,是石窟始凿于北齐的有力证据。

开化寺塔

开化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化寺位于元氏县城内西南隅。原有寺内建筑大多已毁圯,现仅存砖塔一座。民国二十年编修的《元氏县志》记载:“是塔建于元魏时代,寺旧有塔二,故号曰双塔,明成化年间修葺。唐时称为开化寺,现仍之,剩下塔之一座”。  开化寺塔为密檐式实心砖塔,建在用砖垒砌的约7平方米的台基上。塔身平面呈八角形,九级,通高23米。第一层较高,台基以上起仰莲塔座,仰莲之上在八角体塔身的各面,用砖雕砌假门假窗,假门均为券门,双门紧闭,门上雕以花饰。第一层之上各层,均仿木结构,用砖雕砌斗拱,承托出檐。每层除转角斗拱外,每面中间有补间斗拱一组,每层共有斗拱16组。各层出檐之间均镶嵌有雕字砖,刻有施主、功德主姓名。塔刹虽已失原状,铁制宝顶尚存,上铸有文字,辨识不清。

常山郡故城

常山郡故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常山郡故城位于河北省元氏县殷村镇。  汉初吕后执政时(公元前187-前180年)置常山国,都元氏。公元前180年国除。公元前145年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将赵国一分为六,封子刘舜为常山宪王,占据其一。至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宪王舜故,子刘勃即位不久,国除,改常山郡。汉常山郡(国)故城现仅存遗址。西北方不远处1991年发现2座大型古墓,发掘其一,出土银、铜、铁、漆、陶等器物残件一千多件,铜器上标有“常山”铭文。        2006年常山郡故城作为汉代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氏蟠龙寺

元氏蟠龙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蟠龙寺,位于元氏县蟠龙山上,蟠龙山因山势起伏,蜿蜒曲折,势若龙蟠而得名,蟠龙寺因出而得名。始建于元朝至正年间、明末清初为香火兴盛时期,原有牟尼殿、天王殿、穿心殿9间和16间偏殿组成,明万历、清顺治、光绪年间曾先后加以修缮,后寺圯。  近年来得以重修,殿内所有雕塑,全部采用最新技术。在苍松翠柏之中新建的蟠龙寺,显得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即是游客旅游观光的名胜,又是广大善男信女正信修行的好去处。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蟠龙湖南  乘车线路:石家庄市内乘公交快30路、快35路、快50路到南焦客运站,乘209班车直达。

马头寨山

  马头寨山  马头寨山位于蟠龙湖西部,最高峰马头寨海拔329米,山虽不高,但处在平原和山区的交界点,显得气势非凡。马头寨山为这一带群山之首,山岭蜿蜒曲折,登山远眺,东可俯瞰平原风光,西可遥见太行主脉。因其岩石地貌与苍岩山相似,故有“小苍岩”之称。

元氏蟠龙湖

  蟠龙湖位于石家庄西南22公里的元氏县竟内,地处半山区地带。从高台俯瞰蟠龙湖,如漂浮于仙界的神气,群山也在它的面前逊色了许多。  蟠龙湖水面宽阔,风景秀丽,湖内有莲花岛、长岛、芦花岛三大岛屿。岛内有高空飞人、大型冲水滑梯、高速摩托艇、塞龙舟、垂钓、游泳、登山、沙滩排球等项目。这里既有高档套房、标准间、酒店餐厅,也有家庭旅馆、特色小吃,可以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  为早日把自己建成中国娱乐名湖,蟠龙湖景区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植树、捡拉圾、挂鸟巢以及为树刷防护剂等活动,其中仅植树已完成了湖边柳树500棵、路边杨树1000棵及山上火炬树3500棵的植树任务,使蟠龙湖景区到处呈现出一派郁郁葱葱的生机。1996年,蟠龙湖风景名胜区被评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保护神:旅游区的大门就是水库的大坝,这条大坝为均质土坝,高28米,顶宽5米,总库容七千多万立方米,防洪库容为5100万立方米,南端溢洪道为钢筋混凝土筑成,并装有两扇弧闸门,最大放水量为每秒1218立方米,八一水库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鱼、发电的功能,设计防洪能力为搞御千年一遇的洪水。  这在1963年的搞洪中已经首次得到了验证:1963年8月3日到9日,库区连续降雨九百多毫米,7日那天洪水总量达一亿多立方米,入库洪峰流量达每秒近千立方米。出库流量为每秒百余立方米,水库的调节使下游危害大为减轻。1963年至1966年,八一水库进行了以修复、扩建、加固为主的二期工程。  蟠龙湖南岸的蟠龙山因山峦跌宕起伙,势若蟠龙而得名,山上密树成林,山涧小桥流水,风景如画。坐落于南山顶部盆地中的古景点蟠龙寺始建于元朝,至今已有600多年。寺院占地30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天王殿、子孙殿、济师殿和大雄宝殿,自南而北随山势依次排列,构成宏大的建筑群。虽然明万历、清顺治、光绪年间曾多次对其修缮,但解放后蟠龙寺仅留下一些残垣断壁。后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完成了重建工作,基本上恢复了昔日的风采。寺的周围林阴蔽日,长有合欢、山杏、野皂荚等树木。寺内有两株石榴树,相传为建殿时所栽,虽历经600年风风雨雨,仍然生长茂盛。  

西张村遗址

西张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张村西周遗址当地俗称“霸王岗”。遗址东西长350米,南北宽31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在进行科学调查、钻探前,此处经常发现铜箭镞、铜带钩等遗物,尤其是1978年和1982年发现的两座墓葬(1号墓、2号墓)出土了刻铭青铜器、玉器、车马器等重要遗物。 1978年通过对遗址的钻探以及从采集到的遗物分析,遗址本身内涵包括西周晚期至东周时期的文化层。1号、2号墓均位于遗址中部。随葬品中以铸有铭文的鼎、尊、卣、簋等青铜器最有价值。其铭文揭示了周初軝国的地理位置,证实了周初始封邢侯之国的地域,以及邢国与北戎的关系。2件臣谏簋,分别出自1、2号墓。两器形制、大小、纹饰、铭文行款均同。应该是出自同一范模铸造,后分别随葬于1、2号墓。簋内底铸铭文,由于锈蚀严重,有些字迹已漫漶不清或难以辨识,现存59字,主要内容为: “戎人大举出兵軝地,邢侯对戎作战,命臣谏率领…一亚旅驻居于軝……”。2件叔趯(注:“趯”为代用字。原字应为“走”字偏旁右侧加一“雚”字。下同。)父卣出于1号墓,形制、纹饰均同,大小有别。盖内及腹底各铸铭文8行,文字内容完全相同,大意为:“叔趯父因年老体弱难以管理政事,嘱其幼弟悠谨饬自身,并为他制作酒器,以宴飧君上軝侯,招待使臣。”  軝国不见于文献,由于这些铜器的发现,才为人首次所知。关于邢国的初封位置,历来说法不同,颇有争议。这些铜器的铭文确切记载戎人大举出兵于今元氏县境的汦水流域,邢侯出兵搏战,有力地证明邢的初封就在今河北邢台。北戎在西周时久已存在,邢国的历史始终与戎狄有关。《后汉书,西羌传》载:“……后二年,邢侯大破北戎”。臣谏簋上所提的戎,也应为北戎。  石家庄地区在先秦时期,各民族相互往来,先后建立过不少诸侯国,这一地区有着丰富复杂的历史,这些青铜器的出土,补充了文献的空白.对研究西周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前仙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前仙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