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北省 >>邯郸 >> 大名县 >> 铺上镇

铺上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大名县石刻博物馆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占地15亩,AA级景点。现有石刻200多件,有中国最大的古碑“五礼记碑”,大名石刻艺术源远流长,早在8000年前,磁山先民就创造了石磨盘、石磨棒等原始石刻艺术形态。邯郸境内至今还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汉代“群臣上醻”和“赵国易阳南界”刻石。北朝时期邺城一度成为中国北方的佛教中心,留下了南北响堂石窟和众多的单体石造像,创造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北齐样式”,对隋唐以后造像艺术影响深远。  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开中国碑刻行书先河的马文操神道碑,朱熹写经碑,程子视箴碑,明嘉靖陈皇后家族谕祭碑等。展览以邯郸石刻文化遗存为主题,以实物、图片、图表、拓片、文字、影像等为载体,以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系统反映了邯郸地区自北朝至宋代石刻艺术。展览共分4部分:北朝造像、隋唐造像、五代及宋造像、北朝刻经拓片。展厅面积600平方米,展出精品文物70余件,石窟造像图片86幅。其中以邺城的汉白玉造像、常乐寺的红砂石造像最为精美。  邯郸石刻艺术源远流长,早在8000年前,磁山先民就创造了石磨盘、石磨棒等原始石刻艺术形态。邯郸境内至今还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汉代“群臣上醻”和“赵国易阳南界”刻石。北朝时期邺城一度成为中国北方的佛教中心,留下了南北响堂石窟和众多的单体石造像,创造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北齐样式”,对隋唐以后造像艺术影响深远。  博物馆北廊主要陈列自唐至民国各时期碑刻二十五件,东廊北端为碑刻11件,墓志38方,西廊为大名籍现代书法家书写大名典故、史料及说明碑60余件。馆内中心树立“五礼记碑”,地面散放碑刻、石雕等20余件,极具观赏价值。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大名县直隶省立第七师范纪念碑

大名县直隶省立第七师范纪念碑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名县直隶省立第七师范纪念碑位于大名县大名镇京府大街(育才路)43号河北大名师范学校院内,建筑占地面积4221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6万余平方米,属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直隶省立第七师范纪念馆建于1983年,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河北大名府育才路43号。基地坐标:东经114.5°,北纬36°。基地占地面积4221平方米,建有“直隶省立第七师范纪念馆”,革命教育家谢台臣先生纪念碑庭,革命教育家谢台臣同志雕像,原国务院副总理、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宋任穷等省部级以上领导同志题词16处。2001年4月,中共邯郸市委、邯郸市人民政府命名“直隶省立第七师范纪念馆”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8月,中共委、人民政府命名“直隶省立第七师范纪念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直隶省立第七师范,1923年建校,1926年建党,1927年春以谢台臣校长为首的4名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全都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末到1930年初,全校300余名师生员工中有200余人成为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和“反帝大同盟”成员,革命力量占全校总人数的三分之二还多,被国民党天津《益世报》称为“共产党的大本营”;被共产党誉为“地下党校”;被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同志称赞为:“直南一个革命策源地”。  直隶省立第七师范,为党、为共和国、为党领导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他们中有王从吾、平杰三等41人成为共和国省部级以上领导;有裴志耕、铁瑛等5人成为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有韩友真、司枕亚等140余人担任司局级领导;有冯征、赵纪彬等几十人成为职业革命家;有王振华、王冶秋、田辛甫等几十人成为著名学者、教授、艺术家;有解蕴山、张衡宇等40余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成为一代英列。  直隶省立第七师范,红名在外,在直南、豫北、鲁西一带28县影响巨大。1945年5月,晋冀鲁豫边区军政-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宋任穷等亲临七师校址,听了七师革命史汇报,瞻仰了谢台臣先生纪念碑后,称“谢台臣是革命教育家,七师是一所革命的学校”。  直隶省立第七师范纪念馆,近5年来共接待中央-,省部级领导,历届新老校友及周边市县领导和社会各界人才,青少年学生共计15万余人次,发挥了重要的爱国主义基地作用,成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礼记碑

五礼记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礼记碑俗称五礼碑,位于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因碑文所刻系宋徽宗(赵佶)于大观二年(1108年)所作《五礼新议》,故又称“御制大观五礼之记”碑。该碑刻立于唐开成五年(840年),  原为唐魏博节度使何进滔碑,由柳公权撰并书丹。宋大观二年(1108年),宋徽宗为了维护何巩固其统治地位,把吉礼、宾礼、嘉礼、军礼、凶礼等五礼作为一代之制,写有“五礼新议,并传诏各地官府刻石立碑颁于天下奉行,其不奉行者论罪。政和七年(1117年),大名府尹梁子美在北京(今大名)立碑,因无碑石,毁唐何进滔德政碑,将其唐代碑文磨掉,改刻为“五礼记碑”,侧面仍残存柳公权字迹。五礼记碑石灰石质结构,自下而上,由基石、龟趺、碑身、碑额四个部分累叠而成。碑通体高12.34米、宽3.04米、厚1.08米,重140.3吨,是目前中国第一大古碑。1956年11月、1966年4月李先年、-总理先后视察此碑。古碑经历两代帝王的兴建,保存着两代手法名家的真迹,是研究唐、宋时期历史、政治和书法艺术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名兴化寺

大名兴化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兴化寺位于大名府城西门外,铁窗口村南,现在寺庙正在修复和完善中,院子中间坐落着一尊三面观音,大寂光殿坐东朝西全部是木结构,大殿的北、东、南三面的外墙上画满了佛教故事,殿内东面供奉着三尊菩萨,可以说是金碧辉煌,殿的北面供奉着小时候的释迦摩尼,站在大象身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大名县是中国佛家禅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佛教传入大名,临济宗祖庭大名兴化寺建于1130年前的唐朝中期,唐代著名法师义玄和尚的创法、圆寂之所,也是二、三代临济宗传法之地。义玄法师在此仗锡座堂,普化禅风。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四月十日在此圆寂,所得舍利分为二,各建塔供奉:一塔在大名兴化寺,名澄灵塔,一塔在正定临济院,名澄源他塔。  当时兴化寺殿堂高耸,寺产数顷,晨钟暮鼓,香火旺盛,成为唐中、后期临济宗的传播中心。但是后来,历史变迁,水患不断、战争迭起,兴化寺几度兴衰,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只有澄灵塔和残垣断壁遗留,文革期间,寺庙的遗址再遭破坏,寺塔也未能幸免。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铁窗口村南

大名天主教堂

大名天主教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大名天主教堂也叫大名县天主教宠爱之母大堂。位于河北大名县城内东街,始建于1918年-1921年12月竣工,是中国第二大天主教堂,河北省现存最雄伟壮丽的圣堂之一。教堂远远看去象个“山”字,稳重、挺拔、壮观。大堂模仿西方国家教堂建筑,规模宏大,式样新颖,堂内设施富丽堂皇,此教堂为法国天主教会所建,至解放前夕,这里一直作为大名教区的中心和主教府所在地。自1990年修缮后,保存基本完好。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名天主教堂建筑面积约1440平方米,为钟楼和礼拜堂一体的哥特式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建筑材料为砖、石、木。钟楼位于整个建筑的北端,钟楼高42米,顶端矗立着一个象征天主教教会的十字架,钟楼上,东、西、北三面均有直径为一点四二米的小钟表,钟楼的左右两侧分别建有对称性的两个高二十多米的小陪楼,别具一格,正门上方3米处的供龛内雕刻有圣母抱耶稣玉石像,像两侧刻有对联:“欲识其宠请看怀中所抱,要知厥能试观掌上所持”,横批“宠爱之母保障大名”。中间净跨11米,38个墙柱,22个金柱,窗用彩花玻璃镶嵌,东西壁为苦路“十四处”油画,大堂里的石膏塑像、石膏浮雕、石头和木头上雕刻的图案、油画、针绣等人物形象传神,图案工整,重笔浓彩,精雕细刻,给人一种神秘、庄重、严肃的感觉。  大堂从1921年建成到现在,已有六十五年的历史了。它经历了几次大的地震及历史战乱的袭击,依然完好无缺,可见大堂不仅建的精巧壮观,而且布局合理,建筑坚固。据一些天主教友回忆,当时神甫说,大名县宠爱之母大堂的式样在全国教堂中数二(全国除上海有一座天主教堂规模比大名县的天主教堂大以外楼是一样)。大堂的主要特点是新颖、精巧。它为我们研究外国建筑工程和工艺美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城内东街  乘车线路:大名县城内可乘出租或步行至东街可达。

大名府故城

大名府故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六国至明,位于大名县城东北6公里处的大街乡一带。城址面积36平方公里。大名府故城始件建于前燕建熙元年(360年),明建文三年(1401年),因漳、卫河同时泛滥,府城被淹没。故城址现存两处重点保护区:府城墙遗址和大街遗址。大名府故城因系一次性水毁,保存完好,其建筑基址、宫舍布局、街区民房保存优于其他废弃的城池。文物考古专家考证后认为,大名府故城是中国最具发掘价值的北宋都城,若对之进行发掘,必将填补我国北宋都城考古的一项空白。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街乡  大名县辖乡。1961年建大街公社,1984年改大街乡。位于县城东北。面积6.5平方公里,人口3.4万。通公路。辖大街、南门口、摆渡口、苏庄、王楼、路庄、刘庄、范庄、李庄、蒋庄、前东门口、后东门口、红寺、营庄、双台、鱼营、教善、沙堤、五里屯、未庄、北村、大董、藩村、玉皇阁、西曹、陈坟、杨庄、巩台、张周、井曹、城角、张谷、郑村、西村、阎沙、邓台、前安、贾许、后安…… 详细++

朱熹写经碑

朱熹写经碑为文化旅游景点。  朱熹写经碑,又名“朱子太极石刻”,位于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内,原碑书于南宋乾道丁亥(1167年)年,朱熹撰文书丹蔡元定刻,行书  窠字体。立于常州府,即现湖南长沙市,元仁宗延祐己未(1319年)废毁。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大名府督学畿南按照南宋传下的“原碑”拓片重新翻刻“朱熹写经碑”,最初镶嵌于大名府学“明伦堂”大殿山墙上,1986年迁至今址。碑砂石质,高1.8米,宽2.9米,厚0.3米,重4.2吨,座为丰槽角基。明代畿南重新翻刻并立,碑文摘录《易经》里一段文字,概括了宇宙间变化原理,共111资,每字16厘米×13厘米见方。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熹(1130-1200年),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  、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现碑稍风化,有轻度裂痕,右边中部稍破缺。此碑从翻刻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从整体碑文仍能看出朱熹字体风格古朴、笔力遒劲,气势磅礴,神韵俊逸,具有重要书法价值和艺术价值。      朱熹 (1130~1200)  朱熹,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江西婺源人,生于福建尤溪。父朱松于宋宣和五年(1123年)任尤溪县尉,任满寄居于该县水南郑安道馆舍。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朱熹自幼聪敏好学,7岁,随父母迁居建州(今福建建瓯)。14岁时,遵照其父临终嘱咐,投奔崇安县友人胡宪、刘勉之。胡、刘视朱熹如子侄,安排生活,热情教诲。刘勉之还将女儿嫁给朱熹。…… 详细++  朱熹 (1130~1200)  朱熹,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江西婺源人,生于福建尤溪。父朱松于宋宣和五年(1123年)任尤溪县尉,任满寄居于该县水南郑安道馆舍。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朱熹自幼聪敏好学,7岁,随父母迁居建州(今福建建瓯)。14岁时,遵照其父临终嘱咐,投奔崇安县友人胡宪、刘勉之。胡、刘视朱熹如子侄,安排生活,热情教诲。刘勉之还将女儿嫁给朱熹。…… 详细++

何弘敬墓

何弘敬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全国最大的墓志――何弘敬墓志铭  此志置于碑林的东北处。何弘敬墓志铭为我国已出土中最大唐代墓志铭。墓志有盖均为青石质。志盖呈顶式,顶面边长0.96-1.00米,底边长1.88-1.96米,厚0.88米。顶面正中篆刻25字“唐故魏博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赠大师庐江何公墓志铭”。四周有四杀浮雕兽面及四神,四杀交角处浮雕牛,马等动物。雕工精美、神态生动。四侧边雕刻波浪,图案简炼,线条流畅。墓志为正方形,边长1.95米,厚0.53米。表石四侧边的中部雕刻花卉,供养人,上下雕刻波浪,花瓣,墓志镌楷书60行,满行58字,共3800字。    何弘敬,新《旧唐书》有传。据墓志记载:“卒于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享年六十”。可知其生于永贞元年(公元805元)。何弘敬十八岁从军,唐文宗时曾为御史中丞、御史大夫、赐上柱国勋。唐武宗时袭交位为魏博节度使,封游击将军,金吾卫将军、全吾大将军、银青光禄大夫、户部尚书。懿宗即位后又加兼待中、中书令。咸通六年册拜公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同月何弘敬卒。    何弘敬墓志规模之大,雕刻之精美,文字之多为唐代墓志之冠。此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晚期藩镇割的节度使,为不受朝廷管辖的“土皇帝”的历史事实。何弘敬墓志志文虽然以墓主-为主,但叙其历史较详,涉及面较广,对于研究晚唐藩镇割据,唐王朝与藩镇边镜的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该墓志铭是1973年由邯郸大名县万堤农场挖掘出来的。是我国已出土唐代墓志铭中最大的一个。1993年国家级文物鉴定小组来邯鉴定此志为国家“国宝级文物”。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大名府古城遗迹

大名府古城遗迹为文化旅游景点。  宋都第一府----北京大名府古城遗迹     位于现城东北5-12华里一带,以大街、双台村为中心,现在的东门口、南门口、铁窗口、北门口四村是故城的东、南、西、北四大城门旧址,分外城和内皇城(也称宫城),外城周长48里,占地面积36平方公里,内城周长三里一百九十八步。  大名府帮城始建于前燕建熙元年(公元360年),明洪武三十四年(公元1401)年,毁于漳卫洪泛。一九九二年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00六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大陨石

  大陨石     原位于县城北关大名师范南端董家花园内,体积约为13立方米,重量5.73吨,呈不规则状,一面有孔,形似太湖石,《资治通鉴》有陨石落于大名的记载,但是否此石,尚无考究。1987年至县招待所院内,1995年在天池公署摆放参观,2002年迁至大名县石刻博物馆院内建亭保管。1983年大名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明代大铁钟

  明代大铁钟  钱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原在县城内道前街关帝庙(现剧场)拜殿内悬挂,钟为铁质,系一次铸造成型,全高2.49米,口径1.47米,厚度0.08米,总重量为3.06吨,钟钮为二龙相交之龙钮,钮高0.60米,钟身项部有八个孔,下沿为波浪状阔口,钟体铸有多种纹饰,自上而下分别为卷去纹,缠枝莲,忍冬花以及八卦纹饰。钟身中部分别相对“皇帝万岁”“臣宰千秋”八个大字。1987年移至县招待所院内,1995年在天池公园内悬挂。2002年移至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建亭悬挂保管,1983年大名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卧龙槐

  河北第一奇树--卧龙槐     位于县城内西街中段路北侧,是明代兵,工两部尚书刘遵宪后花园门前所栽,距今约五百年。刘遵宪、原藉西未庄乡刘军庄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后任朝迁要职,告老还乡后,在县城西街购置宅院居住,当时路南为住宅区,有大型建筑藏书楼等,路北为宗祠、花园赏玩之所,占地面积约为15000平方米,现已建为民宅。刘姓后人现传至二十世上下,古槐区周围和刘军庄仍居有其后人。古槐历经风雨沧桑,做为古城发展之见证,现仍枝叶茂盛,尤为独特之处,是东端平伸一枝,酷似龙型,头部有枝角上促,嘴眼明显,栩栩如生,游客多慕名而来,叹而观止,真乃冀南第一古槐也。1983年大名县人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马文操神道碑

马文操神道碑为文化旅游景点。  马文操神道碑立于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原位于大名县寺庄村西,后移于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内。青石质地,碑首、身为一体,原座已失。现通高3.40米,宽1米,厚0.36米,为龙首碑。碑首高1.17米,宽1米,厚0.36米。碑首阳面题额篆刻“大晋故赠秘书兼马公神道碑”,3行4字排列。碑身阳面行书碑文,共计3390余字,为晋高祖石敬塘令贾纬为马文操撰文,高廷矩书丹立碑,主要刻记马文操生平、家世及大晋对其家庭后人的册封,碑文字体如行云流水,有很高的书法价值。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文操,元城(今大名)人,唐末魏州武将,先后任唐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唐天祐二年(905年),因兵变被杀,长子马全节投降后晋,次子、三子及马全节的两个儿子先后在后晋任要职。晋高祖石敬塘追赠马文操为秘书监之职,并诏令贾纬等人于天福六年(941年),为马文操立神道之碑,以始敬意,安抚勉励其后代。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罗让碑

罗让碑为文化旅游景点。  罗让碑位于大名县康堤口村南,立于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碑青石质,高4.20米,宽1.43米,厚0.5米。首身一体,碑首雕刻六龙戏蛛,碑额篆题“唐故御史大夫赠工部尚书长沙郡罗让神道之碑”。碑身阳面碑文主要记述罗让之子罗宏信代乐彦桢为魏博节度史之事。由朝议大夫、左散骑常侍公乘仁撰文,文林郎、检校尚书郑褒书并篆额。龟趺深埋地下。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让卒于乾符三年(876年),此碑立于龙纪元年(889年),中间相隔13年,名为罗让神道碑,碑却记述其子罗宏信之战功业绩。唐昭宗因罗宏信的影响,追赠其父罗让为御使大夫、工部尚书,并与龙纪元年(889年)为其立“罗让神道碑”。由此可见,唐晚期藩镇割据的事实。  罗宏信,贵乡(今大名)。任魏帅乐彦桢部将,武功、忠义过人,深得三军拥戴,在乐彦桢兵变被杀过程中,平定了魏博的兵乱,稳定了局势,被唐皇册封为“魏博节度观察处置、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魏博大都督节度使兼御使大夫”。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狄仁杰祠堂碑

狄仁杰祠堂碑为文化旅游景点。  狄仁杰(607-700),山西太原人,辅佐武则天政绩显赫,深得民心,是中国历史上一代名相。  狄仁杰祠堂碑位于大名县孔庄村北,初立于大周圣历元年(698年),后祠堂及碑因战乱而毁。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十一月,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在原址为狄公重建祠堂及碑。现祠堂已不存在,仅残留此碑于原址。该碑青石质地,由首、身、座三部分组成,碑体(除座)高4.46、宽1.46、厚0.46米。碑首为六龙戏珠圆首,碑额阳篆“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3行3字排列。碑体阳面楷书碑文,由冯宿撰文,胡澄书丹。碑文记述了狄公任魏州刺使时的政绩和重修此碑的经过。  现碑身淤地之半,上部稍风化,有轻微裂痕,碑座淤埋地下完好。此碑为研究武则天时唐史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铺上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铺上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