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白雀庵 | 白雀庵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东北10公里处白佛村。始建于南北朝北周时期,庵院座北朝南,占地百余亩。现任主持释悟贵法师。 在南北朝后期,这里是一片带状森林。沟渠如织,水明草秀,白雀成群。由江苏镇江德真法师参学至此,感叹这里“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于是发愿在此建一处庵院,普渡众生,以了脱众生生死之苦,此之谓白雀庵启建之始。此后庵院女众僧人达五百余人,香客如流,参众如云。后观世音菩萨以妙庄王之女化现顺德府(今邢台)白佛店出家修行。又为父舍目疗疾,慈心至极,而道业成就,感生“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护持众生。由此,“白雀庵观音菩萨女道场”的世名由此而生。 此后,历代朝政崇敬备至,先后于元至正元年,明正德十五年,清康熙五十年,乾隆四十年,嘉庆三年(以上碑文,现白雀庵犹存)都对此庵进行了扩建。至民国六年,白雀庵毁于战乱,仅存殿堂两间,但香火仍然有续,尼和尚觉林法师惨淡经营维系三宝,续佛慧命。 时至1988年党的宗教政策落实以后,白雀庵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佛教协会批准开放为“河北省南和县白雀庵女道场”。住持释能文法师收徒百余名,携其弟子应缘募化,恢复重建。先后在旧址重建了大悲庵(1988年),地藏殿(1989年),大雄宝殿(1998年)等。其影响力涉及到周边多个省市,也是河北省最大的尼众(女众)道场。住持释能文法师于2002年农历三月初八0示寂后,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净慧老和尚亲自主持荼毗仪式,得舍利数枚。建塔于寺后,以供信众瞻礼。后白雀庵住持由其弟子释悟贵法师接任,又建起了天王殿(2001年),东西寮房,般若堂(2002年)等殿堂。至此,白雀庵初具规模,在悟贵法师带领下每日晨钟暮鼓,早晚课诵,诵经礼佛,感化此娑婆界之众生。 现在白雀庵常住僧人30余名,每年两次大型法事活动(四月初四、九月廿五)。从2004年始,每年还定期举办佛教文化书法笔画会。 |
南和好牌坊 | 南和好牌坊为文化旅游景点。 牌坊是我国封建社会旌表“忠孝节义”和“重臣名宦”功德政绩的石雕建筑。古城南和,历史悠久,贤臣倍出,故曾牌坊林立,民谣曾有“顺德府好城墙,南和城好牌坊”之说。据清朝《南和县志》记载,南和县原有牌坊36座。从解放后一直到文革前这段时间,南和县城保存完好的牌坊仍有七座,主要分布在府前街(从西门里至南门里),即:三世宫保坊,为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李起元立;恩光三世坊,为刑部左侍郎李若珪立;天恩覃敷坊,为兵部员外郎朱家卿立;金吾世胄坊,为锦衣卫世袭实授百户朱时万立;平定边疆坊,为右副都御史朱正色立;掖垣都谏坊,为礼科给事中李若珪立;节制三省坊,为勋阳巡抚右佥都御史李若珪立。 这些牌坊均系明王朝皇帝降旨敕建,是具有明朝建筑风格的古雕群,个个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全部以青石加工成构件,以榫和铆眼连接成仿木结构,主体四柱三间,斗拱飞檐,兽吻卷脊,枋梁楣额。通体浮雕着飞龙、走兽、人物、花鸟及山水,是融建筑、书画、雕刻为一体的精湛艺术品,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
南和古城 | 南和古城为文化旅游景点。 南和古城别称“嘉禾城”,民间又俗称“纱帽城”。南和县自西汉建县以来,此处一直为县治。后周时曾是南和郡郡治,唐武德元年还作为和州州治。北魏时期,南和城周七里,有南、西、北三门,城内多空旷之地,兵匪一来,难以防御,故元至正年间,县令尹泰改筑为小城,城墙周四里,明正统十四年知县王渊重建四门。成化二十二年重修,创建石桥。弘治三年知县门宁重修城楼四座,正德年间重修,城高三丈,池深两丈有余,添设城楼、角楼各四座。嘉靖二十七年知县屈作城垛口易以砖。崇祯十一年兵火后,只留城东楼,十二年知县谢继迁重砌为砖城。清代仍几次加以修葺,民国后逐渐颓毁。解放后拆平,改为环城公路。 |
宋璟碑 | 宋璟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璟碑,原在宋氏墓地,今在邢台市南郊五公里处的东户乡中学校园内。因碑为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撰,故亦称颜鲁公碑。 碑体高289.5公分,宽149公分,侧42.5公分。半圆形碑首,浮雕缠尾四龙,矫健雄浑。方形碑额,正中篆书阴文“大唐故尚书右丞相赠太尉文贞公宋公神道之碑”二十个大字。原有仰首贔屃碑座,上刻褡裢花纹,庄严稳重,今已逸失。碑四面皆刻,楷体盈寸,洋洋三千余言,尽述宋璟“历仕三朝,刚直不阿”的荣耀事迹。碑文题后结衔:“金紫光禄大夫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并书”。是碑初立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九月,系宋璟之孙宋俨为“追念祖父德业”所建。 宋俨是宋璟第七子宋华之子,建碑时正任苏州刺史。据新、旧二唐书和碑文记载,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宋璟上疏告老,申请“致仕”,玄宗李隆基“仍令全给禄奉”,退休回洛阳养病。而后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十一月十九日,“薨死东都明教里私第,年七十五”。次年五月二十九日,复“归葬于沙河大尉乡丞相原之先茔”。 在唐代,立碑颂德之风极盛。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宋璟的第四子宋浑任御史中丞,殿中侍御史颜真卿是其部下。宋浑以顶头上司的身份与颜真卿商量为父立碑,并准备上奏玄宗,要求“御制碑文”。可是就在这时,宋浑因贪赃枉法,被贬官流谪贺州,建碑之事“缘此中止”。事隔二十一年后,到了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二月,宋俨重议为祖父立碑,在请颜真卿撰写碑文,并由昭义军节度观察使薛嵩主持,命权知邢州刺史封演“购他山之石,曳以百牛,潺刻字之工”。经过“半岁”,碑始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九月二十五日,将是碑遂立于宋璟墓前。 宋璟碑碑文 宋璟碑初立时,前后两面及碑右侧皆刻文,左侧无字。在颜真卿莅任湖州时,因“尝思前文疏漏”,就又写了一篇增补碑文,想请宋俨将其补刻于碑左。但没有想到,宋璟的第八子宋衡,值此之时又因“居官坐赃”被贬谪沙州,后又在保卫敦煌的战斗中城陷被俘,此事就又被搁置。直到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十一月,唐蕃和好,宋衡被吐蕃以“二百骑尽室护归”长安。这时年已七十岁的颜真卿才又重新增写碑文,于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春,补刻于碑之左侧。 宋璟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历代倍受珍视。南宋学者刘子翚作《临池歌》,称宋璟碑“断碑云落翠苔村,直气英风犹可睹”。南宋学者赵明诚著《金石录》首载是碑,称其为上品。明人方思道曾将宋璟碑比之于“多宝塔”碑,言其有“四胜”:“彼演释因,此照儒躅,一也,彼代岑书,此为自撰,二也;彼尚为郎,早年之书,此已为公,晚年之作,三也;彼在名郡,拓之众者,屡经翻刻,已失其真,此在陋邦,未经屡拓,点画如初,四也”。明代金石学家都穆在《金薤琳琅》里,则誉宋璟碑人、文、字“真是三绝”。 一九八二年,国家文物出版社曾将该碑拓帖影印出版发行,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中国唐史和书法的专家高度重视。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