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南宫湖湿地公园 | 南宫湖的前身为古水潭,史料多有记载。民国版南宫县志中说,这片积水早年间连成一片,称“古水潭”,“衡漳诸水汇积为渊”,“广数里,人常泛舟其中,举网得鱼。” 古水潭形成于夏代至宋绍熙年间,当时是黄河干流支脉过境南宫,经新河、武强由天津入海,造就而成巨鹿、任县、隆尧、宁晋间的大陆泽,汇流形成了南宫境内的“古水潭”。 明孝宗年间,兵部尚书白钺作为南宫人,在回乡游览间挥笔写就《游旧城潭记》,记载了当年古水潭“汀浦岸柳,鸥鹭翔舞”的情景,发出“俨然江乡景也”的感叹之词。 历史上的古水潭也曾历经磨难,几近濒死。明成化十四年六月的一场大水,南宫县城被毁,县城因此搬迁新城后,古水潭便改称“旧城潭”。之后不但水面逐渐缩小,而且还失去了“潭”的幽深。至民国时期,古水潭的水更少了,水源仅是南宫境内十几条排水渠,勉强维持一定的水量,名称也改作“旧城洼”。 1963年特大洪灾后,南宫遭遇连年干旱,排水渠的水也几近干涸。因此,古水潭“丰水之年尚有蓄水,干旱之年便无水可蓄。” 改造后的古水潭,分南、北、西三个湖区,呈“L”形。南北最大长度2560米,东西最大宽度为1500米,蓄水面积达3000余亩,平均深度3.5米,最大蓄水量1000万立方米,成为邢台市平原地区最大的地上蓄水湖。上世纪70年代工程建设过程中因群英荟萃,故名“群英水库”,后更名为“群英湖”。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在没有长足水源供给的情况下,湖水逐年减少,到上世纪90年代,湖水在几乎干涸,仅在南洼有少量积水。甚至在南洼的南端出现了城区生活污水排放的坑道。于是仅存少量积水的南洼也受到生活污水的污染,渔类资源也急剧下降到历史最低点! 2007年以来,南宫市委、市政府以前所未有的气魄规划群英湖开发项目,并把该项目列为2008年城建“天字号”工程。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配套建设”的原则,分期、分步建设的思路,大手笔、大力度搞好整体开发。一是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把项目规划成旅游兴市的强磁极。他们全力进行群英湖南岸的中国第一塔寺——普彤塔寺资源挖掘工作,开发普彤寺纪念广场和系列古迹修复工程。修建“风亭麦饭、潘水芳莲、扁鹊旧封、彤塔凌云、丹失古墓、石佛精炉、微峦盈翠”等南宫历史八大景观和儿童游乐场、动物园等,总面积达7337亩,计划总投资7.5亿元。二是精心打造湖区新景观,打造休闲度假好去处。建设面积约60万平方米的南库水上公园和占地360亩湖东岸开放式公园。形成整个风景游览区的主体区域,目前库区整理、堤岸加固、沿岸驾驶、湖心岛、亲水平台等基础项目正在进行,预计年底完成。三是保证湖区充足水源,该市已投资184万元,从黄河引水400多万立方,并计划在湖区周围打5眼浅机井,每天可向湖中扬水2000立方。同时,城市污水处理厂正抓紧建设开工,每天将有4000立方达标水送入湖中。 现在的群英湖三洼全部积水,储水面积与储水量达到自建库以来历史最高水平,重现碧波翻腾的景象。西岸是普彤寺,每逢节日,祈福烧香的人们络绎不绝,寺内有佛教传入中国修建的第一个佛塔—普彤塔,该塔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东岸是占地千余亩的南宫湖公园,公园面积庞大,植被繁茂,内有错综复杂的人工河道与水库相通,风景秀丽!水库渔业丰富,不仅有黄河饮水时带来的鱼种,还不时有西岸寺庙放生数以百斤的各种鱼类!是远近闻名的垂钓场!2009年,群英湖改名为南宫湖。同年,被列入省级湿地公园。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河北省南宫市城西 乘车线路:南宫市内乘出租或步行沿北城街西行可至。 |
冀南烈士陵园 | 冀南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冀南烈士陵园座落在南宫市城区,占地22万余平方米,是河北省建园最早,占地面积最大,葬埋烈士较多的陵园之一。1989年8月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5月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冀南区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有5万余名革命先烈,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缅怀先烈、教育后人,1946年3月1日,冀南行署做出了在南宫城内修建冀南烈士陵园的决定,并成立了以王任重、宋任穷、马国瑞等为主要成员的建园筹委会。 陵园正门是一座坐西朝东的高大牌坊,在一条宽广的柏油路和两行参天翠柏映衬下,给人以庄严、静谧之感。 进入陵园往西,柏油路北侧,是耸立于陵园中心的主体建筑——冀南烈士纪念塔,塔高29.5米,塔盘用7000余块青石砌成,塔身南面是毛泽东同志的题词:“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塔身北面是邓小平同志的题字:“冀南烈士纪念塔”。 纪念塔之北,直通另一大型建筑——冀南革命斗争纪念馆。在馆塔中间形成一个十字路口,坐落在十字路口东北角和西北角的是1948年建成的两座小型纪念碑,它是陵园最早的两个建筑,上面刻有陈再道、刘志坚、马国瑞等领导的题词。纪念碑北面是一个长方形广场,广场的北端是一座占地面积700平方米的冀南革命斗争纪念馆。此馆是在拆除老戏楼后1973年重建的,馆内利用图片、实物、场景复原等先进的现代化展览手段,生动的再现着冀南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 纪念塔西面是1986年落成的烈士纪念亭,这座具有民族风格的双层八角亭,造型美观、古朴典雅、令人赞叹,亭内的八面汉白玉碑上刻有徐向前、陈再道、王任重的题词及原冀南区近千名县团级以上的烈士英名。 纪念塔之南为墓区,这里有1959年建成的一座大型公墓,墓内安放着633名无名烈士的遗体,墓碑上刻有宋任穷、王任重、刘志坚同志的题词,公墓广场之西,柏油路两边是烈士单身墓区,在这里安葬着100位烈士的忠骨。 冀南烈士陵园始终把“褒扬先烈教育后人”的宗旨放在首位,几十年来,搜集、整理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史资料和数百件革命文物,利用这些史料和文物,采用了多种纪念形式,对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密切配合形势、服务于党的中心、褒扬先烈、教育后人的基地作用。 |
南宫普彤寺 | 南宫普彤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普彤寺坐落于河北省南宫市西郊华北最大的人工湖群英湖畔,与万亩省级湿地保护区相毗邻。东汉初年,佛法东来,第一批御准传法的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南宫亲自主持修建了普彤寺、普彤塔,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佛塔,南宫也因此成为中原佛教文化的发源地。“普彤”,二字源自于佛经《妙法莲华经冠科卷感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解释:“普以周普为义”。佛学“普渡”指大慈大悲,普渡众生。“彤”为朱色。东汉时,娘娘住的皇宫涂红色,叫“彤庭”,因为塔后普彤寺内供奉着菩萨,塔身及寺均为朱色,故取“彤”字。 明成化十四年(1487年)故城被洪水淹没,县城迁至今址。当时故寺被毁,仅留一塔。塔始建於东汉永平十年(67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为我国现存最早创建的佛塔。据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修普彤寺塔碑文记载, 如今的寺院,是南宫市1992年重建而成的。主持这次恢复和重建的是一位在中国佛教界声名远播的人物——弘川法师。1984年8月,弘川法师冲破种种阻挠,毅然从台湾经香港飞赴祖国大陆,被原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誉为“中国第一爱国僧人”。改革开放后,人们尊佛、敬佛热情得到充分释放。1992年南宫市人民政府遵从群众意愿,批准同意省佛协再建名刹修复神州第一寺——普彤寺的提议。弘川法师开始了艰难的筹建工作。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993年11月奠基,至1996年9月26日便隆重举行了普彤寺落成暨佛像开光大典,佛界高僧、各界人士以及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数万人参加了这个庆典。 景区地址:河北省南宫市北旧城村 乘车线路:南宫市内乘出租或小巴至北旧城村可达。 |
普彤塔 | 普彤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第一佛塔——普彤塔。座落于南宫市北旧城,东距市区1.5公里。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落成,据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比河南洛阳白马寺塔还早建一年,可谓“中国第一佛塔”。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建筑之一。 普彤塔在建筑手法上有不少独到之处,此塔为八角实心砖塔,共9级,塔高33米,底层直径5米,塔身每级出檐,檐下置斗拱,第八层斗拱外出翘头,上不施令拱,而置一小斗托住塔檐,塔顶装“仰莲钻首”铁制塔刹,置大中小鎏铜佛像三尊。塔的须弥座正南面,有一门洞,直至塔心,塔心下有一砖井,砖井东、西、北三面之上分坐石佛三尊。整个建筑形式别致,结构独特。这在中国楼阁式建筑演变体制上,实为少见的佳作。 相传建佛塔选址南宫城内,是因汉明帝刘庄随其父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杀,曾在南宫驻跸并在大风亭下对灶燎衣、吃饭歇息,刘秀言此地是风水宝地。事后,明帝刘庄命摄摩腾和竺法兰在南宫大风亭附近修建佛塔。《南宫县志》明、清、民国各版本均载“汉光武帝巡河北,闻王祁兵至,急渡滹沱至南宫,遇大风,引车入道旁空舍,冯畀抱薪,邓禹热火,帝对灶燎衣……” 塔名取“普彤”二字,《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释:“普以周普为义”。佛学“普渡”指大慈大悲,普渡众生。“彤”为朱色。东汉时,娘娘住的皇宫涂朱色,叫“彤庭”,普彤塔后寺内供奉着菩萨,塔身及寺均为朱色,故取“彤”字,塔,取名“普彤塔”。 据记载,普彤塔历史上已经有七次维修和重修。第一次重修是魏(三国)太和四年(公元230年),第二次维修是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第三次维修是在宋代中期,第四次是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的重修,第五次是清光绪十一(公元1885年)年进行的重大维修,第六次是民国年间进行的一次维修,第七次是1991年,省文物部门拨款13万元予以重修 。将塔“上三层”全部翻新,每层用铁板加固,更换斗拱,复置斗拱,复置塔刹等物件2260件,达到了“恢复原貌,整归如旧”的效果。现为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 普彤寺,原有大殿、塔棚、厢廊、弥勒殿、便门、垣墙等建筑,因年久失修,寺庙损坏严重。1995年对普彤寺进行修复重建,全部建筑共占地20多亩。现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念佛堂、斋堂、塔院、客室、僧房等。河北省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弘川法师任主持,弘扬佛法。 地址:座落在南宫市区西北1.5公里处的北旧城村。 |
后底阁遗址 | 后底阁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南宫市文物保管所联合对位于河北竹南宫市东南29公里处的后底阁遗址进行了勘查和发掘。发现各类遗迹20处,出土佛教石、陶造像及残块283件,其中汉白下造像的数量较多,雕刻精美。根据造像铭文中的纪年和地名可知,此遗址与北朝罕隋唐时期数次变迁的武城县有重要关系。此次发掘对于研究这一地区的佛教传播历史和造像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
群英湖湿地公园 | 群英湖湿地公园地处河北省南宫市城区西北1.5公里处,东经115°21′15″-115°22′28″,北纬37°23′14″-37°21′43″,湖底平均海拨高度21米。该湿地早在西汉时期临近古洚水河道,唐代末洚水断流后,下游淤塞成为沼泽洼地。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洪水毁城后称“古水潭”,清代称“旧城潭”,1912年后称“旧城洼”。1976年经邢台地委、行署批准,改造旧城洼为群英湖,分南、北、西三个湖区,呈“L”形。南北最大长度2560米,东西最大宽度为1500米,蓄水面积达3000余亩,最大蓄水量1000万立方米。该湿地是邢台市平原地区最大的地上蓄水湖。 2007年1月,经河北省林业局批准建立省级湿地公园。同年,由河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和河北农业大学共同编制完成并经省林业局批准实施《河北省南宫市群英湖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规划总面积7553亩,主要划分为:重点保护区、科普展览区、游览活动区、管理服务区、生产经营区五大功能分区。 南宫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湿地公园建设,把湿地公园建设列为市政府“一号工程”。按照“尊重自然、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全面改善和恢复群英湖湿地公园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服务功能,发挥群英湖湿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打造国家级“南宫湿地”品牌。两年来,南宫市委、市政府投资1300余万元,重点实施群英湖东大堤、北大堤修复加固和园区内各景点建设,完成6300米湖堤岸、2000米道路的整理和1300亩绿化用地绿化、美化工程等,共栽植乔木14.5万株,花灌木60万株,育苗30万株,使湿地公园建设初见成效,自然景观得到较快恢复,野生鸟类种群数量增大。通过开展湿地科研、科普、旅游、观赏、娱乐、休闲等活动,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进一步提升南宫市宜居城市品位,为市民提供集生态旅游、科普教育、休闲健身于一体的活动场所。 地址:地处河北省南宫市城区西北1.5公里处 |
南北旧城村 | 南宫的旧城最早是西汉时建的,在现在的南北旧城村。它原来是什么模样,我们说不清了,我们且不去管他。现在的南宫旧城在飞凤岗,东、北、南三面联着新城,他原来又是什么模样,徜徉其间的老街,游走静寂的古旧胡同,再看看路边,三三两两在树荫里下棋的老家伙们,蓦然,嗅到了些这座老城原来的味道! 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因城南旧堤年久失修,城墙、祠庙、民舍尽被衡漳之水淹没。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南宫县城迁建“飞凤岗”,屡经增筑,城固池深,街巷整齐,突出特点是一个规则的正方形,四角相等,每面长度均为1公里,城内建筑占地面积一平方公里。四条大街以十字街口为中心,正通东、西、南、北四门,各街长500米,宽广笔直。十字街口为县城中心,也是最高点,人站在此处,其视线与四门城楼顶平齐;其它街道的规划也整齐划一,疏密有致,相互对称,显示出严整科学的城市布局,体现了南宫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流传谚语:“北京到南京,县城属南宫”。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