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白石山 | 白石山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 “太行山似海,波澜壮天地。山峡十九转,奇峰当面立”。而白石山则是八百里太行,最值得称道的奇峰。白石山景区雄踞太行山最北端,因山多白色大理石而得名。景区总面积34平方公里,主山脊线长7000余米,有三顶、六台、九谷、八十一峰,是我国唯一的大理岩峰林地貌。崖耸云天、峰石彩林、佛光云海集于一身,可谓“北方第一奇山”! 白石山景区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城南15公里处,交通便利,距离保定、北京、天津、山西、石家庄等地仅需2-3个小时左右的车程;由于特殊的地质结构和优美的自然风景,2005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级景区”;2006年9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白石山的景观兼具山岳景观的奇、雄、险、幻、秀五大特点,核心在一个奇字。白石山峰林奇峰如簇,峭崖深谷,险峻壮观,山峰上奇石百态,光怪陆离,峰从如迷阵,难以尽数,具有峰多、壁峭、形异、势险四大特点,置身其中,趣味无穷。 白石山山体高耸擎天,气势雄伟。雄壮的山峰,铮铮铁骨般矗立于山巅、峡谷,群峰拔地而起,峰高谷深,处处给人以遒劲刚毅的力量之感,是所谓“雄”。 白石山之“险”在千峰万仞,如刀削斧劈,险壑纵布,如万丈深渊,单壁高差巨大难以逾越。 白石山夏秋时节,海拔1800米以上常常薄雾飘渺,云海翻涌,形成多种神秘莫测的独特天象景观,是北方出现佛光次数最多的山,这个“幻”字如梦似真。 白石山植被茂密,野生动物众多,是河北省生物多样性三大分布中心区之一。高差与地形的复杂,造就了明显的植物垂直分带现象,春、秋两季有“一山兼四季”的景象,景色优美绮丽,诉尽“秀”的一面。 景区用绝壁栈道将以“白石晴云、姜太公钓鱼、八戒娶妻、双雄守山、凌玻微步、山盟海誓、白石凇韵、景心流岚、太行之神、三圣朝佛、仙人晒靴、祥云佛光”等为代表的“白石十二景”全部串联起来,在轻松愉快中实现移步换景。游客不仅可以尽揽白石山水墨写意的大气之美,站在栈道上更能感觉“云在脚下飘浮,风在身边嬉戏”,如临仙境的惬意自在。其中“绝壁上的栈道”——白石画廊和两条悬空玻璃栈道从开发难度和景观效果上都属国内第一。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漫长的构造运动,造就了白色大理岩的“双层结构”、最古老的叠层岩化石、古地震遗迹和水文地质遗迹。大理岩构造峰林地貌更是我国地质学家根据白石山峰林的成因首次命名的一种地质地貌景观新类型,结合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气候特征,为北方山岳景区中的绝品。 巍巍太行,千里苍茫。万古白石,地老天荒。白石山集峰林、怪石、绝壁、峡谷、森林、云海、佛光、长城等景观于一体,景点分布相对集中,规模容量大,自然生态环境一流,是观光游览、度假休闲、生态旅游的极佳场所。仁者爱山,白石山将以山的宽阔胸怀,迎接八方游客的到来! 信息来源:白石山景区白石山 白石山 白石山 白石山 信息来源:白石山景区 |
涞源拒马源头 | 拒马源头位于涞源县城南和城东。其中涞水源(北海泉),位于县城东关村,易水源(南关泉),位于县城南关村,拒马河源(旗山泉),位于县城附近的旗山脚下。最有名的是涞水源和易水源。拒马源泉群是拒马河的源头,也是拒马河的主要水源。大量泉水从涞源县城一带冒出地面后就形成了拒马河。流经易县紫荆关、涞水县野三坡、北京房山十渡,最后归海河至渤海。它从西向东流入华北平原,长达70公里,它是发源于河北省唯一不断流的河流。拒马河水大流急,对所经山地切割作用强,多形成两壁陡峭的峡谷。 拒马源的水质好,按国家饮用水标准为一类淡水,属于偏重碳酸钙镁型,矿物质含量偏高一些,烧水时里面会有很多水垢,拒马源的水温常年在7摄氏度左右,夏季感觉冰凉彻骨,下去游泳往往会抽筋,把啤酒放进去过一会正好喝。到了冬天,外界气温可达到零下十几度到零下二十几度,而水温依然是7摄氏度左右。因而与外界温差比较大,泉池上雾气蒸腾,微风的天气,还可形成树挂。也正是这股感觉夏凉冬暖的泉水,数九寒天,来不及结冰已经奔流出了数十公里,形成中国北方冬季最长的不结冰的河。 拒马源泉群的观赏价值极强,有不断冒泡的“珍珠泉”,有细砂翻涌的“翻沙泉”有随手刨坑即涌泉水的“手刨泉”……等等。 明朝时,县人王点月等几位文人,“夜集东岳祠,观涞源对饮”,曾留下这样一首诗:“为赴清泉约,来参玉女宫;空谭函雾月,细流咽清风;岸柳烟迷碧,山花香暗通;尘襟都洗尽,疑在画图中。”几百年前的人们,在月明风清的夜晚,来到这里饮酒赋诗,岁月匆匆,一代一代的人都去了,而塔自巍巍水自清,不变的还有人们对“洗尽尘襟画图中”的向往。 民国初年(1912年),曾经清理修整过涞水源,也就是拒马源,将南池淤泥堆积在水中上建八角亭,名“水心亭”,亭四面有扁,西面这块正扁上 书“北海第一泉”,是由当时的进步将领方振武题写的,意为:这里是流入北海(渤海)的最大的泉。解放后在水心亭中设立了烈士纪念碑,所以现在也叫“烈士亭”。 北边的的泉池,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被叫做“中山池”,池的最深处约3米,一般在1.5到2米之间。泉水中水温较低,没有自然生长的大鱼,一般都是一些小鱼,池的涌水量是每秒0.35立方米。以前县城的饮用水都是取自这里,可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用水量的提高,今年来环境的恶化,泉的涌水量有些减少。 |
涞源登梯寺 | 涞源登梯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登梯寺位于仙人峪景区的葫芦谷五峰山中,寺庙始建于唐,重修于明嘉靖十八年,明重修碑记保存完好,史称小南寺,与谷中大南寺并称为南寺。此庙香火较盛,曾有七十多位僧众在此修行,现仍有十多位僧众,为合法的佛教活动场所。 此寺为五台山的支系,五台山档案中有记载。在五峰山的中指峰顶部原有一口重达一吨的大钟,因为人们不知道这么重的大钟是如何弄上去的,所以称其为“飞来大钟”。此钟1958年在大炼钢铁的熔炉中被一群壮汉砸碎化成了铁水。葫芦谷山口极窄,仅容一人通行,崖壁有古栈道眼存留,目前建有栈道。断崖处有瀑布飘垂,须登梯而上,史称“登梯瀑布”,为涞源的古十二美景之一。 登梯寺虽然叫“寺”,实质上却是佛道合一的场所,是涞源几个有名的道场之一。历史上这里的佛道都很有名。寺前的明代碑描述了登梯寺的环境及明重修经过,目前的登梯寺,佛道都有,大神小神都有,很杂乱,反映了民间信仰的繁杂,一般老百姓分不清佛道的那么多佛、神,谁是干吗的,拣自己知道的和有用的放在一起供奉,图个方便。佛、神都是拯救教化老百姓的,大概不会太在意。 中间的大雄宝殿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座前是两大弟子阿难和伽叶,两侧两个侍胁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合称“释家三尊”,两边站的是两大护法韦陀和关公(佛教中的伽蓝神)。 东侧偏殿供的是真武大帝,也就是道教中的北方玄武大帝,玄武即龟和蛇,是北方星宿的形状,对真武大帝的供奉流行于明,原因是他曾助朱棣当上了皇帝,两侧的金童玉女是周公和桃花女。 西侧偏殿供的是龙王,共有五位,正中间的是旱龙王,其他四位从东向西依次为:东海龙王,南、北、西海龙王。四海龙王原来各自为政,争抢地盘和供奉,互相捣乱拆台,该下雨不下,不该下雨老下,弄得民不聊生。后来玉帝派旱龙王(不下雨的龙王)来统一协调四海龙王,上传下达,统一调度,做到了基本有序,但还是免不了有的龙王责任心不强,旱涝不均;避免不了有的龙王使小动作或挑拨雷公公风婆子与其他龙捣腻,乱打雷乱刮风,下雹子给别的龙添乱。 南面山坡上的是观音,观音发誓将众生拯救出苦海后才座北朝南,所以观音像大都是座南朝北的。 北边山坡上边是三清殿,三清是道教的三位超级天尊,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请象征着化天育地的根本大道。 |
仙人峪景区 | 仙人峪景区位于县城西17公里处。有一条“两山壁立,一线中通的大峡谷,属于石灰地夏季谷中溪流浣 浣,野花漫道,环境,景观别致时有祥云紫气缭绕据说是仙人隐居修练的地方,故各仙人峪。仙人洞,仙有峪有大大小小的洞穴上百个。有的位于山脚下,有的生在悬崖间,有的洞洞相通、通向山顶。仙有 洞是谷口的溶洞。据说附近子会村有一青年进山砍柴风洞口两位老人下棋他便丫在旁边观看过了一会儿,回头看时,打柴的镰刀绳子都不见了只乖下半截锈斧头回到村时方知已过去了数百年。千佛壁是一面不平的绝壁,如堂中的悬山一般,岩壁上钟乳石如-。 千佛壁处原是一条岩石流水中的 碳酸钙积淀成的各种形状然后岩体的另一半塌方将这一半暴露了妯出来。五步登天是从谷底通向山硕的一条险路。有五段崖壁迂回曲折,每攀一步发现一重天地,崖壁光滑陡峭 但有惊无险第五步又各探月窟崖壁光亮如镜,据说只有刘秀犯法亮前在此练功时登上过。黑楷潭是仙人峪中的山崖脚下一道深涧,涧深潭暗,水沉闷,显得悚然传说:孝子赵成气救龙王三公主 的奶娘后化作黑龙在此潭落脚。龙女石,相传山南的村子里有位姑娘叫高龙女,家境贫寒从小纺线挣钱补贴家用。到了出嫁的年龄家里 为了财礼把好许给了邻村一个有钱家的浪荡公子,高龙女不从,便逃到了仙人峪 ,在登梯寺以供品为食,逐 渐得道,后在这里成仙,身体作化悬崖上的一块石头。 好汉谷景区中部南侧有一较陡的峡谷,约千余米,共有台阶360级,非好汉不能一口气登完。到了上面可看到十 八罗汉峰,心情顿觉豁然开朗。圣水泉泉水从悬崖一人高处的一个豆大孔隙中流出高个弯弯腰、矮个踮踮脚可喝到。泉水四季长流,从不间断 水质清澈甘甜,周几面里山民常来此地取水,说能医治杂症,延年益寿;洗把脸也可美容。可使心明眼亮水 中含有多种于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具体位置:保定涞源水堡镇井子会村 |
涞源香山寺 | 涞源香山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香山寺位于北石佛村北的的香山东麓。据考北周时期曾有僧人在山上摩崖造像三百六十九尊,故名“镶山”。山前的村庄名为“石佛村”,为区别后来从北石佛分化出去的几个村,把东庄称为“东石佛”,南庄称为“南石佛”,而原来的石佛村改成了“北石佛”。相传,明洪武初年,朱元璋平定江山不久,派刘伯温遍访大江南北,了解各地风物和民情。刘伯温来到北石佛香山玉皇梁下,发现此山逦迤如卧龙。刘伯温通晓黄老之学,他发现,玉皇梁正向拒马河源头方向不停移动,如果到达拒马源头与荷叶山相连,那么会天下大乱,那时涞源就会出一位真龙天子,与朱明王朝争夺政权。为破此地风水,于是刘伯温下令,在香山东麓修建香山寺予以镇压,同时在荷叶山修建镇海寺。果然寺庙建成之后,两山不再生长,而是紫气相接,呈现出了祥瑞之象。 香山寺是涞源十二美景的“香山返照”之处。据说,夏至那天,太阳下山后,站在寺前仍能看到霞光万道,灿烂夺目。寺院周围风光旖旎,景色秀丽,而香山寺的破败景象与周边的美景显得极为不协调。这座凋零的佛法道场让佛门众弟子和四方信众扼腕,也激起了明因法师和当地政府恢复其旧貌,并发扬光大的决心。 为了能够尽快地使香山寺恢复原貌,明因法师四处奔走,筹集工程资金,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工程开工后,明因法师更是亲临工地现场指导工匠们的施工。正是明因法师的不懈努力,才使得香山寺重新又焕发了佛教道场的光辉。 如今的香山寺已建成大雄宝殿等建筑,重新作为佛教道场开始对外做一些佛事活动。当地政府为了支持寺院的建设工作,特批给寺院200余亩建筑用地,整个寺院建成之后将座落在如同太师椅形状的地势之上。明因法师和香山寺的僧俗信众正在筹备寺院的藏经楼、钟鼓楼、观音殿、地藏殿等其他建筑的建设。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北石佛乡 乘车线路:涞源县乘开往北石佛乡的班车,下车后北行可至。 |
涞源镇海寺 | 涞源镇海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镇海寺位于城南荷叶山的北侧山腰,现存建筑为1992年重建,顶部望海禅亭为2005年落成。寺中住有僧侣,是合法的佛教活动场所。现摘录“修建望海禅亭碑记”以利对该寺的理解。 涞源盆地草木葱茏,泉水淙淙,乃拒马河之源头。拒马河亿万年源源奔流,蜿蜒千里注入渤海。盆地四周群山巍峨,七峰山、香山、青龙山、凤凰山(飞狐山)、神仙山(牛心山)聚首源区,呈“五龙戏水“之形。故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至隋仁寿初年(公元601年)县城以“五龙城”名之。 菏叶山西据七峰山之势,兀立于盆地中央,远观其形,似碧莲覆玉,恰宝珠临水,绿影婆娑,紫气氤氲;登临其顶,清风徐来,松涛阵阵,古城乡廓,一览无余。山之西北有泉“老龙塘”,水流如注,喷涌而出,声如钟鸣;山之东北,又有泉两组,分列于沙河古街东西,东为“北海泉”,西为南关泉,泽塘相济,波光潋滟,碧潭古塔,杨柳依依。古时三泉汇流,水势汹涌,似万马奔腾,称为“巨马河”。辽宋时期,常拒双方兵马于河之两岸,故将“巨马河”更名为“拒马河”。遇丰水年份,河水暴涨,常泛滥成灾,先民不谙泉水生成机理,误为七峰山下“海眼”涌出,遂于荷叶山北坡山坳建寺以镇之,此乃镇海寺初建之缘由。 据考,镇海寺始建于辽代,重修于明清,毁于抗日战争时期,现存建筑均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建。古寺占地一亩二分,建有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山门、佛堂等依迦蓝七舍之轨,不甚规范,且规模较小。正殿主奉眼光菩萨,配殿供奉药师佛、迦蓝菩萨。山门右下曾建有明目娘娘庙。每逢农历五月端午盛开庙会。 青山-水,古寺沐夕阳,山水楼台,古寺苍松交相辉映,景观别致,实乃天造地化之仙境。于是明清至今被誉为“镇海晚霞”,为涞源十二美景之一。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城南 乘车线路:涞源县城内可租车前往至南山街,后步行上山可至。 |
涞源横岭子自然保护区 | 横岭子自然保护区位于涞源县城东北约60公里,面积约80平方公里。区内的复杂的地质构造和特定的环境,造就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加之茂密的天然次生林和珍惜的动植物群落,组成了本区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 这里像是燕山深处一个巨大的天然盆景:林立的奇峰中沟谷纵横,天然次生林遮天盖日,郁郁葱葱,古木参天,藤缠蔓垂,朽木横卧,清泉流淌,野花竞放,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森林公园。有利的气候和有效的封山育林使得区内自然植被茂盛,植被覆盖率达90% 以上。景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在不同季节里构成了色彩斑斓的景象。 早春,正当万物舒醒之时,阴坡尚有积雪,而阳坡的山桃、山杏却已鲜花怒放、争奇斗艳了;随着天气渐暖,丁香、照山白等也伴着绿色竞相争艳;晚夏秋初,胡枝子、兰刺头、野菊、风毛葡、沙参、阿尔泰子菀等不甘示弱,各色野花开遍山野;在秋风瑟瑟、百花皆杀的金秋到来之时,五角枫、六道木、桦树等也以自有的风姿带来火红的秋色;临东来临,白雪皑皑中常绿的针叶树等傲霜雪,斗严寒,更显得格外苍翠挺拔,给景区带来无限生机。 这里茂密的天然次生林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调查,本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的主要栖息地,此外还有金钱豹、野猪、野羊、狍子、獾子及随处可见的山鸡、野兔等60余种野生动物。 寂静的山野中人烟稀少,只有那潺潺溪流声和野生动物的鸣叫声伴随您进入世外桃源。近年来,这里奇特的山水,健全的生态、原始的自然气息既古朴独特的风俗,越来越显示出它作为旅游资源的魅力,这里是真正的“一片净土”。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城东北约60公里处 乘车线路:可由涞源县乘东团堡的班车,到东团堡后在租车至干芝营。 |
涞源兴文塔 | 涞源兴文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文塔位于河北省涞源县 兴文塔始建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据史料记载,明代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僧道两家共同主持对此塔进行了维修。经专家考证明,此塔结构样属于辽代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兴文塔建筑形式为八角五级0式实心砖塔,修缮后重新测量,通高27米,占地面积37.6平方米,此塔由须弥座,塔身、塔刹3部分组成。第一层塔身最高,以上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全塔除角梁外,均采用仿木构件。须弥座下枋刻仰莲,上枋刻俯莲。用砖条砌成空,八个龟角刻花纹。塔顶呈八角攒尖式。塔刹建在小型须弥座上,须弥座上用砖砌成受花,受话内置铁铸八棱型覆体,覆体上饰四节铁铸塔刹,塔刹第一节顶端为莲花。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为宝珠。 兴文塔的装饰华丽,该塔檐部和平座均饰斗拱支撑,斗拱为柱头一朵,补间一朵,第一层塔身檐部斗拱出两跳,五铺座,平座斗拱为一朵三升,柱头斗拱加抹角供。檐下用枋支撑檐飞,檐部八角用方砖铺面,平座饰勾栏,栏板用砖砌成条状,望拄顶端呈圆球形。 经过千年的风雨沧桑,塔身第五层已经严重风化,塔刹倾斜,便帽成了斜刹塔。2005年,兴文塔进行了修缮,修缮时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塔部件。 2006年兴文塔作为辽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涞源南空中草原 | 在河北省境内两个空中草原。一个是涞源县内的南空中草原,一个是蔚县境内的北空中草原,南空中草原距涞源县城25公里,北草原距涞源县城35公里。南空中草原属于草原型自然风景旅游区,海拔2151米,以高山草甸、森林、草原风光而著称。 该草甸东西狭长,南北广阔,顶部宽广平坦,方圆二十多平方公里,是燕山运动差异升降形成大断块水平产出,成为两个盆地间的大平台。岩层被风化剥蚀到寒武纪底部的燧石角砾岩时,这层抗风化能力强又相对完整的岩层未能被剥蚀掉,未被冲开大的沟壑,象锅盖一样盖在山顶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平顶山。 空中草原的花草之多、之盛、之美、之奇,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这里碧空如洗,白云似絮,碧浪涌动,花海斗艳。有名的无名的野花,接天遍野,争相怒放,七彩如虹。奇花异草中的珍品,当数雪绒花了。她只以海拔2000米以上的寒冷高山为家,傲霜斗雪的品格使她一花独秀盛开到隆冬季节。银白色的小花在草原上幽静寂寞了千万年,终于被中国作协副主席冯骥才先生慧眼识英,不但这无名野花有了响亮的名字,空中草原也因她而更加熠熠生辉,驰名千里! |
北方凉城 | 北方凉城 山城涞源,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地灵人杰。沟通晋冀,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物华天宝,聚太行、燕山、恒山“三山”之精华,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品位高,易开采,金银铜铁铅锌钼储量居全国、全省前列,为河北省九大矿业大县之一。这里旅游资源独特,集奇峰、怪石、云海、峡谷、瀑布、文物古迹于一体。 白石山、仙人峪、空中草原等自然景观奇绝,唐代兴文塔、辽代阁院寺、明代长城、黄土岭战役遗址、抗日小英雄王二小故居等人文景观赫然,且居京西旅游线的中心,东连京津、清西陵、野三坡,西接五台山、悬空寺,是您旅游、观光、投资的最理想选择。泉城涞源,华北一绝。纳马源、涞水源、易水源之灵气,水泉汇聚,群泉喷涌,四季温凉,全国著名园林专家考察认为“具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价值”。凉城涞源,避暑胜地。群山怀抱,气候独特,盛夏年均气温21.7℃,“日披衫,夜拥棉,凉风吹面乐悠然”,故被誉为“凉城”,是继秦皇岛、北戴河、承德之后的又一胜地,被列为河北省凉城旅游度假区。 具体位置:涞源县阁院路北方凉城 |
阁院寺 | 阁院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阁院寺,位于河北省涞源县城内西北隅,历经千年从未翻修,完好地保留了历史原貌,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善的土木结构建筑。 阁院寺俗称大寺,据《涞源县志》载,阁院寺为“汉创建,唐重修”,是文殊菩萨的道场。阁院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寺内现存建筑有天王殿、文殊殿和藏经楼,坐落在一条从南到北的中轴线上。中轴线两侧还有东、西配殿和禅房等附属建筑。附属文物有辽代铁钟一口,经幢二通。现存殿宇为“辽代补葺之”。从寺内文殊殿的建筑结构及其特征分析,阁院寺当为辽代建筑。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对文殊殿进行实测考察后,认定此殿建于辽应历十六年(公元966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寺内的其他建筑,是明、清重修或改建的。 寺内古松苍翠,殿宇错落,“阁院钟声”是涞源古十二美景之一。 |
十瀑峡 | 十瀑峡位于涞源县城东南15公里处。以高山峡谷、溪流瀑布景观为主,是白石山西麓的一条山谷,泉水从海拔1400米处涌出,在峡谷巨石间流淌,跌宕为瀑,流涟为潭,有大小十多道瀑布,各具特色。峡谷两侧山体陡峻,怪石罗列。其中双龙瀑落差50多米,第一级跌落入潭后,折转90度再跌落,形态优美别致。五彩坡上赤橙黄绿,层林尽染,灿若披纷。 门票:35元/人 导游费:50元/团 游览时间:4小时 电话:0312—7381325 |
乌龙沟长城 | 乌龙沟长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乌龙沟长城位于河北省涞源县,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内长城的一部分。西接山西省平型关南的下关,东北入涞水县,涞源境内全长150公里,经12个乡镇。保存完整,雄姿可观,而且攀爬过程中没有什么危险和难度。此景点目前尚在开发中。 修建这段长城的目的应该是为了防止蒙古族的入侵。明朝疆土地图虽大,军事却一直积弱,军事体制畸形,导致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稳定边疆,而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当时北方的蒙古、满族都近距离的威胁北京。俺答汗曾破古北口包围京城三天;明土木之变后的1449年瓦剌曾破紫荆关直逼京城,而乌龙沟就是紫荆关的外围防线,守只有一线,破则京城门户洞开。修建内长城是明朝特殊的条件下的产物:蒙古未灭,时而降伏时而造反;东北的满族也渐渐兴起,不时与明朝军队发生冲突,在自家后院修建一条内部防御线拱卫京师绝对是无奈的选择。戚继光任蓟州总兵时,曾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也就是天津蓟县、北京昌平、河北保定一线,环绕北京,而戚继光当时的主要敌人就是蒙古,这里的长城也是戚继光主持下修建的。 乌龙沟长城最有特色的一点就是保存的十分完整,从五、六百年前到现在一直是这个模样,甚至比北京近年重修的长城还要完整。长城基本上都是以石块砌成,敌楼为制式的青砖,保存比较完整,敌楼除了顶上的铺房被拆掉了以外,几乎完整无缺,涞源的石灰石资源十分丰富,城砖均以石灰填缝,这也许是这里长城保存比较完整的原因之一,最重要的原因是人为破坏较少,除了自然倒塌的城墙以外,很少看到人为破坏的痕迹。乌龙沟长城虽然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除了那块牌子以外根本没有看到有任何保护的痕迹,现在还能如此完整,简直是个奇迹。 乌龙沟长城的敌楼一般都十分高大,而且十分密集,大概一千米的范围内挤着十几个敌楼。部分敌楼前伸,似乎是前哨,与后面和侧面的敌楼互为依托,这种形势的长城在其他地方从未见过。敌楼的正门离地面一米多高,里面十分宽畅,墙壁、楼顶上写满了古怪的诗词之类。上到楼顶的梯子已经没有了,但有人在墙上开出的一个个小坑可以爬上去,考虑到爬一次可能对这个敌楼的破坏就多一点,笔者没有上去。敌楼窗口原来有木制的窗棂,但均已被人卸掉了。 2001年06月25日,乌龙沟长城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雁宿崖、黄土岭战斗遗址 | 雁宿崖、黄土岭战斗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雁宿崖、黄土岭战斗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银坊镇黄土岭村。 1939年(民国28年)11月,在抗日战争北岳区反扫荡战役中,中国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在河北省涞源县三岔口、黄土岭地区对日军进行的伏击战。 1939年10月下旬,日华北方面军第110、第26师团和独立混成第2、第3、第8旅团各一部,共2万余人,分多路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北岳区进行冬季"扫荡",企图摧毁抗日根据地,打通曲(阳)阜(平)间的交通。11月3日,由涞源出动的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独立步兵大队500多人,被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诱至雁崖村,将其歼灭。晋察冀军区第1、第3军分区针对日军每次遭到歼灭性打击,总要重整兵力前来报复的特点,命令部队立即脱离战场,分别隐蔽于适当位置,作好连续作战的准备,待机再战。 11月4日晨,日"蒙疆驻屯军"最高司令兼独立混成第2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亲率独立步兵第2、第4大队1500余人,分乘90多辆卡车,向雁宿崖、银坊方向急进,企图寻歼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主力。阿部是日本侵略军的所谓"名将之花"和"山地战专家"。1938年10月,原独立混成第2旅团旅团长常岗宽治少将被八路军在广灵县境张家湾打死后,日本军部乃以阿部规秀这个刚晋升为中将的名将接替旅团长职务。八路军在雁宿崖消灭其一个大队后,他恼羞成怒,亲自出马,声称要与八路军主力"决战"。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令第1军分区统一指挥第1、第3、第25团、游击第3支队及第3军分区第2团、第120师特务团、第715团等部,予进犯日军以歼灭性打击。令第二十五团一部与敌保持接触,监视日军动向;令第1、第2、第3团、游击第3支队及第25团一部进行战斗准备。是时,八路军第120师特务团从神南镇北上,准备参加战斗。 5日,日军进犯银坊扑空后,继向涞源、易县交界的司各庄、黄土岭方向进犯。当日下午,日军进至张家坟、雁宿崖、三岔口一线。第1军分区游击第3支队和第1团各一部与日军保持接触,节节抗击,诱其探入。6日,日军进抵黄土岭,并有继续东犯征候。晋察冀军区利用这一带有利地形,即令第1团和第25团迅速占领寨坨附近阵地,截断日军去路;第3团迅速占领黄土岭至上庄子以南地区;第120师特务团接替第3团进至大安,随时准备加入战斗;第2团尾随敌后,待敌占领司各庄后,绕到黄土岭北面占领有利地形;第3支队控制通往涞源的要道。7日晨,日军主力由黄土岭出发,沿山沟向东蠕动。 下午3时,当其全部进入八路军伏击地域时,第1团、第25团迎头杀出,第3团和第2团从西南北三面合击过来,把日军团团围住,压缩在上庄子附近一条长约1公里、宽仅百十米的沟里,100余挺机关枪从各个山头一齐朝沟中射击,炮兵部队也连续发射炮弹。这时日军依仗兵力雄厚和优良火器,向寨坨阵地猛冲,遭八路军反击后,乃掉头西向,妄图从黄土岭突围逃回涞源。第三团紧紧扼守西、南两面阵地,第120师特务团也赶到,从第3团的左侧加入战斗。日军伤亡惨重。激战中,第1团发现远处一独家屋附近猬集一群敌人,即令第一军分区炮兵连以迫击炮火力对其进行袭击,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弹毙命。当日,日军连续突围10余次,均被军区部队击退。8日,日军在猛烈炮火和5架飞机掩护下,倾其全力向上庄子西北突围。此时,由蔚县、易县、满城、唐县、完县出动增援日军1200余人已接近黄土岭以南的花塔。从涞源增援之敌已到三岔口附近,同八路军第三支队接触。各路敌人企图对晋察冀军区和第120师参战部队形成内外夹攻之势。八路军给突围日军大量杀伤后,各部队迅速转移隐蔽,主动撤出战斗。当援敌赶到后,再次扑空。 在黄土岭战役中八路军曾设伏歼灭日寇的山坡上,由个人出资,县、乡政府扶持建立了“黄土岭战役”纪念碑和陈列馆,条件虽然简陋,但它成为了一段抗战中一段辉煌历史的见证。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