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吉县黄河壶口瀑布 | 吉县黄河壶口瀑布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 吉县黄河游览区,位于山西省吉县。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黄河游览区这一带,又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几千年来,有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发生在这里,有多少名胜古迹、文化遗址留存在这里:楚汉争雄的广武战场“汉霸二王城”,唐代有名的昭成寺所在地“桃花峪”、敖仓遗址、河阴输场,还有记录着五千多年前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大河村,有展示黄河流域从仰韶文化过渡到龙山文化的历史过程的广武清台遗址,有显示中国冶铁水平的汉代冶铁遗址,这里就象是黄河灿烂文化历史的缩影。 黄河浏览区的一切景观都是人文的,它不同于传统的旅游胜地,或拥有大自然的赏赐而以奇山秀水见长,或以拥有高庙古墓为特点,它是一座给人以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浏览区,它的建设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 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是黄河中游流经晋陕大峡谷时形成的一个天然瀑布。西濒陕西省宜川县,吉县黄河游览区 此地两岸夹山,河底石岩上冲刷成一巨沟,宽达30米,深约50米,滚滚黄水奔流至此,倒悬倾注,若奔马直入河沟,波浪翻滚,惊涛怒吼,震声数里可闻。其形如巨壶沸腾,故名壶口。春秋季吉县黄河游览区 节水清之时,阳光直射,彩虹随波涛飞舞,景色奇丽。明陈维藩《壶口秋风》诗有“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迎来万丈红”句,可谓真实写照。 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到达吉县境内,水面一下子从400多米宽收缩为50余米,《书·禹贡》中只用八个字:“盖河漩涡,如一壶然。”壶口瀑布的形象跃然纸上。 景区地址临汾市吉县城西45公里 最佳旅游时间春季、秋季 开放时间08:00——18:00 景区门票门票:100元/人 交通信息从临汾市驾车沿临吉高速向吉县方向行驶约100公里至吉县县城,再行车45公里至壶口镇即到壶口瀑布景区,全程约1.5小时。 |
蔡家川森林公园 | 蔡家川森林公园于2004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晋政函[2004]114文批准建立,总面积为4000公顷。 蔡家川森林公园位于吉县东北部,地处屯里镇境内,毗邻209和309国道交汇处,向东110公里与同蒲铁路相连,向西70公里即达陕西宜川境内,与黄河壶口瀑布隔山相望,是去壶口瀑布的路经之地,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境内年平均气温9℃,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气候适宜,山青水秀,无污染,一年四季碧水蓝天。 公园内土质肥沃,气候适宜,山林四季常绿,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据统计,境内乔木有辽东栋侧柏、桦木、白皮松、山杨、刺槐以及果、梨等经济林二十余种。灌木有黄刺玫、忍冬、沙棘、虎榛子等三十余种。此外还有九年生刺槐林以及苹果、梨、杏、桃等经济林。公园内的野生动物有褐马鸡、山猪、山羊、野兔等三十余种,其中褐马鸡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公园内山峦起伏,林幽壑深,山青水碧,自然景观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四季分明,春夏秋冬,景色各异,晴阴雨雾,早晚不同,因而不同季节、不同时辰在境内可看到“管头日出”、“红叶漫山”、“银妆素裹”、“仙山云雾”、“花开烂漫”、“春花秋实”等独特的自然天象景观,具有人到此地恨来晚的感觉。境内不仅有奇特的天象景观,更有小桥流水傍农家的乡村气息。春日百花盛开,清香扑鼻;夏季林荫蔽日,清凉透心;秋季果实累累,行人碰额;冬日银装素裹,松柏翠绿,产猴头、蘑菇、树花、木耳,山中有金钱豹、野猪、褐马鸡、鹿、獐等珍禽异兽。 春夏之交,槐花满山遍野,引来蜜蜂阵阵,微风拂过,香气袭人,聆听珍禽异鸟的啼叫,尽情领略黄土高原的田园风光及具有黄土风情的窑洞生活。此外公园内还有熬子沟底的神秘悬诗、闫家社的千年古柏、和儿岭的百年杜梨(又名望风树)、母女峰上的泰山庙以及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姐妹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蔡家川森林公园分为闫家社、前店、熬子沟、秀家山4个景区,是体验黄土高原风情和晋西北农家田园生活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区。 电话:0357-2314415 地址:吉县城西南约10公里处 |
吉县锦屏山 | 锦屏山位于吉县城南边约0.5公里处,此山林木丛郁,春夏花开馥香,秋季山果点点,冬日松柏挺拔,宛若锦屏,故名锦屏山。相传唐尉迟敬德曾途经此地挂甲于山,又名挂甲山。其主要景点有三处:一是在挂甲山脚下从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开始至明朝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九百多年间的历代摩崖石雕,共有五区七组之多。其刻工之精细、造形之优美,使游者赞叹不已,其中有一佛像,右手托腮,左膝微屈,两目微合,神态自若,运用了浮雕与线雕相结合的、富于立体感的手法,实为精品之作。其二是摩崖造像旁的佛阁内端坐的一尊铁佛,高二米五,铸于金代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三月。原存放于吉县屯里镇五龙宫村的铁佛寺内,九十年代初被盗,几科被偷运出境,公安人员千辛万苦始予追回。 1995年吉县文物站复修“佛阁寺”,将铁佛安放其中。有乐善好施之主捐款上万元以金粉重装,使原本铸造技艺精湛、栩栩如生的佛像,更加辉煌端庄。三是皇天后土庙,坐落在挂甲山巅。沿公路上行五百米,再登台阶108级,便可见到两相对峙、造形优美的钟鼓楼。钟楼内悬挂金代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铸造的原安平村安国寺大钟一口,花纹清晰,声音宏亮。再上台阶36级,便可见皇天后土庙。此庙为仿本县谢悉村“坤柔圣母庙”而建。 谢悉庙始建于宋朝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元代在原址上重建。该庙的斗拱、额枋、梁架等结构奇特,为中国古代建筑中之少见者,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但原庙已经坍圮,为保存这一古建瑰宝,故按该庙原貌修建了这座皇天后土庙。庙内现塑有伏羲与女娲像,神形端庄。除以上三处外,佛阁寺内还陈放着北魏、隋、唐各代的佛像造像碑,石佛、文字碑刻数十尊及阎锡山在克难坡的《洪炉歌》石刻一方。 电话:0357-2314415 地址:山西省临汾市吉县 |
柿子滩遗址 | 柿子滩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柿子滩遗址距今2-1万年,东西分布约10公里,面积约6万平方米,是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1980年发现并试掘,2000至2001年,在15公里的范围内新发现25处旧石器地点以及一个中心遗址区,组成了柿子滩遗址群。2001年至今进行了连续发掘,新发现10余处人类用火遗迹,上万件石制品动物化石、石磨盘、石磨棒和蚌质穿孔装饰品。这是中国目前发现距今2-1万年前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原地埋藏遗址。 遗址文化遗物有石制品和岩画两部分。石制品大部分以石英岩为原料,器形有削状器、尖状器、锥钻、石锯、琢背石片等。岩画发现于遗址西北侧石崖南端“岩棚”下,这两方岩画虽因年深日久风化严重,但赤铁矿的赭红色及所绘形象,尚能依稀可见。 柿子滩遗址是以典型细石器为主体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其文化层的石制品虽然分为细石器和石片石器两类,但与华北至西伯利亚以及日本和北美的细石器并无多大的区别。它具有中国西部风格,代表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和黄河中游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而且可以与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作对比;其次它还是具有可靠年代证据的典型细石器文化,成熟的细石器工艺和技术是探索中国北方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的珍贵资料。 开放时间:8:30-20:00 门票:成人票:20元;儿童票:10元 地址:山西省临汾市西南隅吉县 |
人祖山 | 壶口之东,距河岸约2O公里处,有一座古老的大山,这里有一望无际的千年古树,绿荫蔽日,景色宜人,兼有众多传说,这就是黄土高原晋西南边陬有名的人祖山。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是《史记》,说它是一个荒凉的地方,叫狄城或翟城,晋文公避骊姬之难时曾在这里住过五六年,但没有讲这座山叫什么名字。 到公元527年郦道元写《水经注》时,说它叫风山。因为传说中的女娲氏是风姓人,后人(约在宋朝前后)为了塑造这个山与风姓人的关系,说:“人根之祖曾在吉州”,将它改称人祖山。这些说法尽管有些荒谬、臆造,但作为一地风光仍受到人们的保护,屡增建筑,越来越完整地向传说中的人祖山方面发展,给这里留下众多宝贵文化遗产。人祖山主峰为人祖庙,海拔1742.4米,周围建有大小庙宇16座。 |
克难坡 | 克难坡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吉县西北30公里处,黄河中游晋陕峡谷壶口瀑布东岸垣头,西濒黄河,北通古贤沟,南达麻库掌,东连南村垣,东西长约一公里,南北宽约0.5公里,是一个三面临沟河,一面通高原的葫芦状独立山梁,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山西省政府、民族革命同志会等首脑机关于1940年至1945年曾驻扎在这里。阎锡山以南村音近“难存”,并意欲标榜克服困难,故改名克难城,通称为克难坡。 |
孟门夜月 | 从-交界的黄河大桥朝下望,河水冲出龙槽豁然开阔,水面渐宽处,一块巨礁屹立河心,俯视如门,侧看如舟,仰视如山,实则是黄河中的一个小岛,它雄踞中流,划开河水,那就是传说中“山石为禹所凿”的孟门山。相传大禹治水时,先在这里凿开了第一个阻挡洪水的“龙门”暗洞,就叫它孟门。那孟门巨石之上,至今赫然镌有金明郡守所写的“卧镇狂流”四个一米见方的朱红大字。如到河水下落时,这四个字便能露出水面,供游人观赏。 |
绝地争锋 | 黄河壶口一带,古为晋国与少数民族狄人的分界线,又是-两国的分疆处,虽然晋陕峡谷的黄河两岸山高壁陡,往来交通不便,但有古渡可通,加上此地河槽稳固、窄狭易渡,冬季结冰坚实可载车骑,所以历朝当局多在此置关设隘,驻兵把守,作为进攻对方的桥头堡,或作为防御的滩头阵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
禹帽峰 | 在壶口瀑布东岸,龙王庙后,有一座孤峰,犹如天上飘下的一顶帽子扣在壶口岸边。 在夕阳余辉照射下,远远望去,它似乎在风中悠悠而动。在光线渐暗的时候,它又似乎飘飘欲下,颇有清幽之感。这座孤峰.就是石帽山,又叫“禹帽峰”。传说这座孤峰是禹王的斗笠变成的。 |
石窝宝镜 | 壶口至孟门近邻的山脉默然后退了许多,苍茫的天际幻化出峰峦的剪影。龙槽两岸淡褐色的石板面上,显露出许多树叶、鸟虫等古化石图案。其间还夹杂着一个个储满清水,可把山川景色映照其间的石窟,小者如杯,大者如瓮,或斜或直直伸石底,如同一面面形态各异的镜子。 |
挂甲山摩崖造像 | 挂甲山摩崖造像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包括谢悉坤柔圣母庙) 挂甲山摩崖造像(包括谢悉坤柔圣母庙)(第二批省保) 时代:隋、唐、元 地址:吉县城南0.5公里挂甲山 摩崖造像始凿于隋开皇二年(582年),唐、宋、金时期多有补刻。现存摩崖石刻隋、唐风格尤甚,个别龛为金代风格,宋代摩崖造像无实物保存,唯有石刻题记存留于此。 造像凿刻于坐南朝北的山崖下端,由西至东共有造像5区,每区2一3龛,多为火焰式或尖拱形。雕饰手法基本采用剔地突起与线雕相结合,与其它石窟中圆雕相比,别具一格。 谢悉坤柔圣母庙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年),元延祐七年(1320年)重修,明隆庆四年(1570年)局部重建。现仅存圣母殿,为元代遗构。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减柱造,前檐施大额枋两层。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大墓塬墓地 | 大墓塬墓地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墓塬墓地 大墓塬墓地(第三批省保) 时代:西周至唐 地址:吉县城西偏北上东村与洪北沟之间 墓地属管头山南与清水河谷地间黄土残垣前沿。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墓地发现于1982年,曾有青铜器簋、鼎等器物出土,为西周典型器物。墓地北部上东村曾发现商代青铜器及小墓一座,出土器物有青铜斧、钺、兽头带环饰勺和铃首刀,为鄂尔多斯风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吉县狄城遗址 | 吉县狄城遗址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狄城遗址 狄城遗址(第三批省保) 时代:东周 地址:吉县王家垣乡同乐村西 遗址位于南北临沟,西俯黄河,东接土垣的独立台地,分仰韶和东周两个时期。仰韶时期采集到的器物器型有泥质红陶盆(方格纹)、重唇尖底瓶、钵等。东周时期的有灰陶豆、碗、罐等。遗址面积26400平方米。其东壕沟至同乐村曾发现同期墓葬,出土器物有鼎、舟和玉器等残片,为东周时期遗物。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坤柔圣母庙 | 坤柔圣母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 绍: 坤柔圣母庙在山西吉县城东北8公里谢悉村土垣上,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年),元延佑七年(1320年)重修, 明隆庆四年(1570年)局部重建,现存坤柔圣母殿为元代遗构。 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殿内减柱造,四根金柱移于次间,柱头施大雀替,额枋两层,分置上下,形成井字形梁架。下层设抹角梁,上层施栏额和普柏坊,前后檐及两山由爬梁承托荷载,中心由斗拱挑承着垂莲柱,结成疏朗的藻井,结构之奇巧,为我国古代建筑中所少见。 山西临汾市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挂甲山石刻 | 挂甲山石刻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 绍: 挂甲山石刻在山西吉县城南里许挂甲山。此地背依锦屏山,面临清水河,杨柳夹崖,拱桥如虹,景色优美。 据县志记载,唐尉迟敬德出征寓此,曾在锦屏已挂甲,更名挂甲出。也有传说唐太宗与秦琼奔赴长安,曾挂甲山巅,故名。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在山脚石崖上雕造佛像五区,每区二至三龛,龛人火焰式,龛内内多为一佛二菩萨,龛为座为覆莲瓣束腰须弥状,菩萨胁侍两侧。其中卧佛一龛,右手托腮,左膝徽曲,造型生动,神态自如。雕造手法剔地突起与线雕相结合,与其他石窟中圆雕相较,别具一格。 山西临汾市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义尖——安坪遗址 | 义尖——安坪遗址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义尖——安坪遗址(第三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西周 地址:吉县中垛乡安坪和义尖两个自然村范围 义尖遗址系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遗址,总面积为6平方公里。村西村东沟畔有陶窑灰坑及黄土小窑洞遗迹,村西至村北为墓地。调查时发现器物有双耳陶罐,拆肩盆等,墓地曾出土玉壁、陶盆等物。 安坪为西周时期墓地,曾出土青铜甗等青铜器,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为周叔硕和周叔姞时器物。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