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辽宁省 >>朝阳 >> 凌源市 >> 宋杖子镇

宋杖子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万祥寺

万祥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万祥寺坐落在凌源市宋杖子镇康官营子村,占地5万平方米,是清乾隆皇帝敕御修建的一座集藏、蒙、汉三个民族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寺庙,该寺庙始建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弘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诣盛京谒陵时途经万祥寺驻跸于此,亲笔为其提下《万祥寺》匾额。在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为鼎盛时期,驻寺僧人多达三百余人。由于该寺声望高,距寺35公里的金花山“汇善寺”僧人,每年也到万祥寺值勤三个月。该寺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祥寺建在群山环抱,峻岭起伏的山腰上,远远看去,层峦叠嶂,烟雾缭绕,大有飘飘欲仙之感。该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随地势高低而形成阶梯式院落。整体布局庄严肃穆,气势超俗,南半部明朗开阔,北半部严整紧凑,寺庙依山就势,自下而上,沿着中轴线依次建有2万平方米的广场。向上是10余米高的青石金刚墙。在金刚墙的正侧,建有两个“N”型、48级台阶,象征着阿弥陀佛的四十八个祝愿。金刚墙上雕刻有“南久旺丹”的浮雕图案,译成汉语是“十相自在”,此项建筑是北京郑居士布施修建。  登上金刚墙台阶,是三孔垛垒藏式山门。  第一进是天王殿,该殿是硬山龙脊式建筑。殿内供奉着笑口常开,度(肚)大能容的弥勒佛,佛后面供奉0菩萨韦陀。两边是四大天王:即增长天王持剑,司风;持国天王拿琵琶,司调;多闻天王执伞,司雨;广目天王持蛇,司顺。其意为“风调雨顺”,千供此佛:开智、平安、克敌、镇邪魔。  天王殿两侧是钟楼和鼓楼,重建于二OO七年。该楼是双重檐外围廊,均为两开层,上层有廊,外围有檐柱,里围四棵金柱,歇山式抹角梁。下层是实体墙,有檐柱廊。抖拱尽檐,青瓦九脊,大鸱吻,九兽歇山,木结构建筑。楼脊是正龙背凤,两端建鼓浪正吻。据说:东海有鱼虬尾似鸱。鼓浪即雨,遂设于脊。东为钟楼,闻钟声、头脑清、长智慧、菩提生;西为鼓楼。晨钟暮鼓,彰显寺庙生气盎然。此项建筑是凌源张大军先生布施修建。  第二进是观音菩萨殿,该殿是双插廊九脊歇山式建筑。铜塑鎏金千手千眼观音佛像,手拿法器脚踏莲花。两边是善才、龙女。千手千眼观音是观音菩萨的变化身,观音菩萨为体悯生苦,大发慈悲,誓要度尽众生;她将身躯化三十六段,每段化为一尊观音,三十六手臂,每臂手拿法器,每臂手掌现一眼,故名。千供此佛:改运、得子、化灾、兴隆。  观音殿两侧各建配房三间,均为砖石木架结构,东配房北侧开查花式角门。  第三进是大雄宝殿前的平台。从观音殿后登上十五级台阶就是大雄宝殿前的平台,平台两侧有石狮一对。东西两边有云杉、油松各一棵,树型挺拔秀美,枝繁叶茂。东侧云杉树,胸径0.6米、高26为。经中国科学院林木研究所测定,该树有240余年树龄,乃朝阳市“云杉之祖”。  东侧配殿是药师殿,亦为九脊歇山式建筑,两山设有盲窗。殿内供奉三尊佛像。正中供奉药师佛,左供奉药上菩萨,右供奉药王菩萨。千供此佛:消病、延寿、祈祷、健康。  西侧配殿是伽蓝殿,建筑结构与东配殿相同。殿内亦供奉三尊佛像,正中供奉伽蓝菩萨,两边供奉关平、周仓0神塑像。千供此佛:结缘、种福、福长、平安。  子午线中央是大雄宝殿,坐落在用青石板砌筑1米高的殿基上。大殿总格局庑殿式,双重五彩抖拱飞檐,木质框架结构。大殿正龙正脊、垂脊、垂兽、戗脊、截兽。顶部有九珠鎏金宝塔一座,象征本道场妙高庄严智严智慧之意。抱厦前有《七珍》《八宝》图案的石雕。七珍为金轮宝、白象宝、玉女宝、神珠宝、绀马宝、将军宝、主藏臣宝;八宝是轮(佛法圆转、万世不息)、螺(达摩宏音、远扬三千)、伞(对治烦孽、征得圆满)、盖(佛陀教诲、至高无上)、花(清净无染、修成正果)、罐(吉祥圆满、见空无漏)、鱼(鱼行水中、畅通无耐)、常(回环贯彻、一切通明)。大殿内有二十四根一丈高的石柱,柱座雕刻莲花。大殿一层北面是佛龛,佛龛上方的横眉是横三楹“九龙戏珠”木雕。两侧立柱上的“金龙盘玉柱”雕件均为浮、透、镂式。佛龛底部是莲花宝座,鎏金铜塑释迦牟尼佛像结跏趺坐于莲花上,左右为其弟子阿南、迦叶、另供有阿弥陀佛像、药师佛像和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二楼正殿内供奉宗喀巴大师佛像。顶部设八角型穹隆式藻井,均彩绘坛城和如意珍宝图案,又称坛场,梵语译为“曼达拉”,也就是佛教的佛堂。从正面看,大殿及两侧春楼均为九脊,五彩抖拱歇山式,远远看去巍巍壮观。千供此佛:脱苦、消障、福厚、来贵、得上、成缘。  从大殿两侧,登九步台阶,是藏经阁。该阁是两层硬山式建筑,阁内二楼“回”型廊栏。莲花上站立六米高红木雕刻金漆弥佛像,后靠六灵捧座背光。殿的两侧各三间配殿,为硬山卷棚滚脊式建筑,殿内草浮天花板上彩写六字箴言。本阁殿和六间配殿均是高禹成先生和温氏家族布施维修重建。千供此佛:祥和、美满、永乐、幸福。  从藏经阁侧殿的两边,蹬上五十一级台阶,到达本寺第五进的地藏殿。地藏殿前部分是卷棚式建筑,后部连五脊硬山型组合建筑。殿内供奉地藏王菩萨。千供此佛:解厄、伏邪、正道、精进。  从寺庙前的广场到最后的地藏殿须登一百二十八级台阶,象征佛祖一百二十八个祝愿。另有说法,来寺礼佛者,天天发!  斋房前新建三孔垛垒藏式门楼。  除上述主体建筑,还有客房、西仓、斋房、寮房、藏经房、库房等三十余间。  这座堪称塞外名刹的万祥寺,也没躲过“文革”洗劫的厄运,被破坏的面目全非。为了恢复寺院的原貌,从1988年以来,康官营子村委会及其各级领导,僧人、居士为多方筹措资金进行了了修复。尤其是牧仁师从世界驰名佛教圣地承德大佛寺来到万祥寺任住持以来,为使寺院重放异彩,殚精竭虑,先后筹措资金千万元,对寺院进行了修复和新建。新修了2万平方米彩砖广场、10米高金刚墙和两个48级花岗岩台阶;新建山门、三孔垛垒藏式门楼、两座寮房和重修西仓;重建钟楼和鼓楼,维修藏经阁和各殿,请来一尊六米高金漆木雕弥勒佛像。在牧仁主持的倡导主持下,万祥寺提高僧人的思想文化素质,树立良好的教风,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入手,以契理契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目的,培养“有知识、有能力、能持理、会弘扬佛法”的新僧人,以迎接现代科学文化的挑战。在西仓开辟教室三间,增设电教设备,聘请国内资深格西专事系统的佛学、汉语、蒙语等科目的授课。寺院还设立了资料室,里面有图书、资料、档案等专柜。如今:寺院壮观,香火兴旺。  为了使佛法永驻,牧仁师励精图治,讲经进注重仪轨,祈福寿利乐人天。每日众僧人上殿诵经两次,早晨诵经,为众生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上午诵经,为众生超跋、祈福、延寿、消灾、求吉祥。  每年月初一、二十九,众-上殿诵经一天,为众生祈福,消灾。每年七月十三至十五,举行0会。二月十九观音圣诞节,四月初八佛祖释迦牟尼沐佛节,十月二十五万灯节,都要举行大型法会,并邀请佛教界大德高僧、-、法师讲经说法。是日海螺长鸣、法鼓阵阵、经声悠扬、佛光普照、甘露遍洒与会信众,法喜充满,愿祈福绵长。   伏愿十方大德,同举愿心,望善男信女,慈善人士同发清静善舍之心。    宋杖子镇  凌源市辖镇。1958年建乡,曾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1984年建镇。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府10公里,面积173平方公里,人口3万。通公路。辖欺天、二十里堡、北房申、范杖子、段杖子、平房、一家、西高杖子、候杖子、同盛号、康官营子、翟杖子、水泉14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金属加工厂、玛瑙矿。农业主产玉米、高粱、大豆。古建筑有辽塔。.…… 详细++

热水汤温泉

热水汤温泉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热水汤温泉旅游度假区位于凌源市城北16公里的万元店镇热水汤村,是久负盛名的旅游疗养胜地。该温泉疗养院距朝阳市165公里,距机场170公里,距海港码头175公里。这里四周群山环抱,清幽怡静,气候宜人,风景秀美。这里的矿泉水在国内被列为一类矿泉,有“矿泉之花”的美誉。凌源温泉号称“全国八大温泉”之一。度假区内现有省、市、县级疗养院和洗浴娱乐场所15个。主要以洗浴疗养、度假、接待会议为主。  凌源热水汤温泉自唐代就已被开发利用,清朝康熙出访此地,洗浴温泉澡,并赐联“宝地灵泉热水汤,能治百病胜八方”,热水汤因此而得名。热水汤水温与水质俱优,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热水汤温泉景区内有大片的油松林,还有碧云洞、老虎洞、水帘洞、红石砬,歪脖山等旅游观光景点。于97年又修建一秀丽多姿的“水上乐园”成为人闪休憩和度假的旅游圣地。      热水汤总面积24.5平方公里,总人口3380人,该旅游景区距朝阳市165公里,距机场170公里,距海港码头175公里。它西连承德,东接沈阳锦州,北达赤峰,南与北戴海、兴城相望。是北京—承德—凌源—兴城—山海关—北戴河—北京环形旅游链上的一颗明珠,也是辽、冀、蒙观光旅游线上的亮点。  热水汤温泉水温和水质具优。现在使用的热水热源深度地下达1500米,水井出水深度9—15米,日出水总量3000—3500吨,常年出水温度47.5—48℃,无色、无味、透明,氟离子含量为每升14—15毫克,偏硅酸含量为每升35毫克,硫酸根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数为36.06%,重碳酸根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数为47.76%,钠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数为93.39%,其它阴、阳离子的毫克当量百分数均小于25%,化学类型为硫酸—重碳酸—钠质水,总矿化度每升1400毫克以上,PH值为8.5,呈弱碱性。  此温泉水具有散发肌表、舒筋活血、止痛消炎等医疗作用,尤其对风湿、皮肤类疾病及骨质增生、腰间盘突出等到顽固慢性疾病肯有明显疗效。经此温泉水洗浴后,不仅能够快速解除疲劳,而且周身感觉舒坦滑爽,令人心旷神怡。度假区内现有疗养院、洗浴娱乐场所15个,年接待洗浴、疗养、旅游、度假等海内外客人8万人次。热水汤温泉

红石山生态旅游区

红石山生态旅游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红石山生态旅游区,是国家AAA级景区,位于凌源市大河北镇境内。主要有原始森林自然风光、石林景观等特色景点。  红石山景区景色优美,专家称赞这里是“辽西原生森林植被基因宝库”,有东北最大的楸林,故有“北国碧玉、辽西绿珠”之赞誉。春华、夏绿、秋艳、冬韵为该景区特色,一年四季变化特征明显。这里是大自然的天然氧吧,四季气候虽有变化,但冷暖怡人。  红石山主峰海拔1256.6米,是辽西最高峰。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了红石山的石林奇观。这里山石赤红如血如火,奇峰怪岩拟人摹物到处可见。相爷石、俄罗斯大兵、老君司炉、二郎神打坐、采药老人、哮天犬、凯旋门等景点活灵活现。  这里有红山文化的遗址,大量石器、陶片在这里出土,史前文明在这片土地乍现。辽代古墓石羊石虎遗址已历经千年沧桑,石雕仍栩栩如生。古老文明的熏陶,汉、满、蒙、朝鲜族儿女长期聚居繁衍,形成了这里浓郁的民族风情。偏远的乡野农家,到处飘溢着传统美味佳肴的芳香。改革开放、移民搬迁新居和新农村建设为这片绿色的世界添写了新的诗情画意。  红石山景区融北国名山胜水特色于一体,正伸出秀手诚邀贵客佳宾到此一游,体验口味深山寻幽境,佳景会仙人,农家觅美味的美好境界!  

凌源地母寺

凌源地母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地母寺景区位于凌源城西北近郊,位于辽、冀、蒙三省三县交汇处,是一步跨三省、一脚踩两县的要塞区域。地母寺、王兰沟山林场和东北小杂粮市场、新农村建设为其主要景区范围。景区北接内蒙草原,西邻河北的辽河源景区,东望市区,南连四承高速公路,并与凌源万祥寺、热水汤、牛河梁、金花山等景区形成区域旅游景区体系。  地母寺景区属辽西西北平行岭谷褶皱区酒篓山向南延伸的中低山丘陵体系,大地构造属东北褶皱帚状山体,地质构造为侏罗系砂岩,带状山地地貌,前为河流低缓,中后山高峻险绝,山尾低垂,山势逶迤,形若巨龙纵腾,山谷有小股山泉。作为国有地方森林公园的王兰沟山,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4℃,年均降水量为50mm,酷暑期与市中心区温差很大,风向以东风、南风、北风为主导,大气环境质量Ⅰ级,负氧离子含量很高,是“天然氧吧,避暑胜地”。王兰沟山全境基本具备生物多样性,原有植物几十余种、鸟兽虫鱼百余种,构成以王兰沟山、寺院、松涛为主体的自然生态风光。景区森林覆盖率很高,有针阔叶混交林,杏树林,槐树林等,形成独特幽美的松林奇观。  

金花山及汇善寺

金花山及汇善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出凌源城东15公里,沿306国道向东便是坡陡山高、草木葱茏、风景优美的金花山风景区。  金花山,古称金黄山,由十座山峰绕一主峰组成,婉若众星捧月,是凌源乌兰白至喀左县的界山。最高峰海拔919米。山峰耸立,其尖如削,怪石林立,虎卧龙盘。主峰侧有一石洞,两百年前就有观音殿。洞下有一泉非常奇特,冬夏常流。主峰西侧有一寺。清圣祖敕赐“汇善寺”。  说起金花山及寺庙的历史,有据可查的是清乾隆37年(公元1772年),塔子沟厅理事通判哈达清格考察此地时曾有记述:“金黄山,塔子沟东南35里至金黄山。远观山色如金黄,因以名之。围圆计七十里。山上有石洞一处,宽八尺,进深一丈,-罗卜僧于乾隆十年间,即山洞建观音殿一间,洞外两旁建住屋二间。洞口西南,相距不及一里石缝中,有水长流,冬夏不绝,亦无增减。”可见金花山当时因其在干旱少雨的辽西山区景色优美、石洞天成、泉水长流,所以很受人们喜欢。乾隆十年时,就有僧人选址建成观音殿和僧舍。随着金花山寺庙的扩大,不仅僧人增多(据记载,清中叶,此寺规模逐渐扩大,曾有黄教僧众二百多),游人增加,而且在社会上影响面也逐渐加大。乾隆四十年之后,金花山汇善寺已是当时县境内最大的寺庙建筑群。其寺内主持毛伦-还管辖了热水汤汤池。汇善寺在热水汤修了三层大殿的“万泉寺”,派海-为主持僧,凡来热水汤洗浴者都要入此庙进香。  当时,金花山“汇善寺”占地60亩,仿万祥寺依山而建(据说汇善寺与万祥寺是同一天开工建寺),汇善寺进深有三层大殿,东西两侧配殿。山门内僧舍颇多、云游僧众日增。最出奇的是庙上有三口大锅,最大的一口已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毁掉,还有一口运往中学备水,剩下的一口留金花山庙中,直到1960年尚存。据说,这三口锅能供上百僧人和居士煮粥用。有一年,一个小和尚不慎掉到锅里,等到众僧人把粥吃剩大半锅时,才发现锅里还有个人……  据在北京中国环境报社工作的杨兆三先生回忆,他有一年去金花山大庙游玩,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在寺庙大殿上还有一张“人皮”,搭在后殿北侧。而当时大殿周围全是古松参天、翠柏蔽日、阴森恐怖。在金花山汇善寺中为何出现“人皮”,一般人大惑不解,然而据有关人士研究,宗教界有过“高僧肉身不腐”之说,或以“人皮”为料再造佛经故事也未可知。  汇善寺的香火一直延烧二百多年,直到1948年凌源解放时,为了消灭土匪藏身之处,部队有一连长下令烧毁寺庙大殿,实在可惜之至!  改革开放后,金花山风景区及汇善寺在政府的关怀下又重新规划建设。现在通往山里的路修成了。“汇善寺”大殿也已仿照原样重修,而且还在大殿之前加成几十层石条,砌成方台,加围墙。山下那股四季长流的泉水也用方井储存并加罩保护起来。井泉旁修一小庙。据说这泉水与王母娘娘瑶池相通,饮此泉水能消灾去病。民间还有一个“有黑龙入井泉,刘铁柱去龙宫取宝战胜黑龙”的传说。因此,人们凡来此饮神水时,需先在小庙前上香。取水人越来越多,香烟也终日绵绵不绝。  因为这金黄色的山峰出奇,山上的洞也很怪,洞下的寺庙又受了皇封,而且这泉水还能治病,因此,这地方被辽西一带传为圣地。如今,乘改革开放的东风,金花山景区进行了大规模规划、修缮。现在,不仅满山遍野加大绿化力度,而且还在山头上修了几处供人休息的八角亭和条条甬路。“汇善寺”也恢复了固定庙会大典。即使在平时,每天也都有众多躲避城市烟尘和世间喧嚣的游人前来调节洗涤疲惫的身心。  金花山虽离城近在咫尺,却不被城市所污染。围绕它的是青松翠柏、鸟语花香,唤醒它的是日精月华、暮鼓晨钟,而尤其使人津津乐道的是古寺那股永恒升腾的气韵,更有那股享受不尽的清静和自然流淌的神泉呀

金花山景区

  金花山距凌源市中心东南九公里处。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3公里,总面积二万多亩。1994年被省林业厅确定为省级森林公园(辽林批(1994)45号)。  金花山主峰海拔919米,是凌源城附近最高的山峰,形似屋脊,四周陡立。奇石主要有弥勒石、兔儿蹲、石虎子、风动石、镇山锏、猴顶灯等。主峰下不远处有一人工石洞,名曰“东洞”。附近有水井一眼,谓之“神泉”。此泉地处海拔800米高的半山腰间,井深约5尺,石帮石底,水清如镜,一眼见底,久旱不干,久涝不溢,严冬不冻,盛夏不腐。游人饮此水顿感腹内舒畅,百病尽除,神力大增,故称神泉。现已建设庙堂三间,二百平方米。  金花山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8%,四季皆绿,长年鸟语花香。阳春之际是花的海洋,十里飘香。金秋季节,果实累累,挂满枝头。金花山水果以含糖量高,口感好,名扬国内外,成为水果市场上的品牌货。每年产干鲜果上百万斤,销往全国各地。这里林森树茂,品种繁多。有松、柏、杨、柳、榆、槐等,珍稀树木几十种;有灌木、草本植物上千种;野生稀有珍禽、动物几十种上千只。  现在古建筑遗址有汇善寺、山神庙、东庙和小塔。这些庙宇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距今已有273年,据史志记载和传说,清圣祖勒赐于金花山修一座庙宇,名曰汇善寺。寺的结构宏伟壮观,历史辉煌,动人的传说使金花山名扬东西南北。鼎盛时期,寺内有-300余人,每年办法会几十次,每次人数多达上万人盛况非常壮观。号称关外第一名山,1947年毁于大火。至今,在黑龙江等地仍流传着金花山汇善寺360个-吃一锅粥,小-掉进粥锅里人们全无察觉,直到将粥吃净才发现的传说。现在此大锅仍保存在金花山,直径和深度均在2米左右。  据《塔子沟纪略》载:“金黄山,塔子沟(亦即凌源)东南三十五里至金黄山,远观山色如金黄,因以名之。围圆计七十里,山上有石洞一处,宽八尺,进深一丈。  -罗卜僧于乾隆十年间即山洞建观音殿一间,洞外两旁各建住屋二间。洞口西南相距不及一里石缝中有水常流冬夏不绝,亦无增减。”今之“金花山”疑为“金黄山”之音讹。又据《钦定热河志》卷六十七载:“黄金山,在建昌县(亦即凌源)东南三十五里,袤延七十里。山石礧砢,远望作黄金色。山半有石洞,西南半里有泉涌出,冬夏不竭。”记载中所指石洞即今之东洞。大概在乾隆年间“金黄山”与“黄金山”两名并用,经过二百多年的口口相传遂把“金黄山”讹传为“金花山”。  

河坎子景区

  河坎子位于凌源南部两省交汇处,辖8行政区,77个村民组,15000口人,总面积137平方公里,一条青龙河横贯全境,是一个把山一水一分田的纯石质山乡。  原生态自然景观奇特,旅游资源前景广阔。有42米高麻栎之王,打破省《林木学》记载麻栎树只有25米高记录。世界濒危鸟种黑鹳在这里嬉戏繁衍,被鸟类专家益为辽宁唯一的黑鹳繁殖地,并有金钱豹出没,野狍成群,钟乳石龙活灵活现,小叶朴“山石盆景”被称辽西之最。“女娲补天”“辽西小桂林”“熊猫石”“莲花石”“月牙洞”等30多个景观以人。抗日藏军洞,农民高贞给抗日伤员葛振山送饭的瓦罐现存省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这里植物资源繁多:药用有野生人参、山茶、枸杞。观赏有侧柏、红白杜鹃、绣线菊。野生干、水果、山核桃、榛子、山葡萄。  河坎子素有凌源江南之美称:这里山青、水秀、天蓝、人杰、地灵。孕育着绿色的希望  小黄山简介  它位于河坎子乡政府南部,山上植被好树木挺拔,山下是青龙河。特别是阴雨天,雾蒙蒙的,披着一层薄纱,远远望去真的赛黄山。  河坎子风景旅游区山柔水美,风景秀丽。山有“小黄山”,水有“北方阳朔”之美誉,景区分河坎子、苏杖子、碾子沟三部分,有女娲补天、龙泉飞玉、洞古盘龙、古庙丁香、二龙戏珠等数十个景点。山青水美鸟语蛙鸣,自古文人墨客多出入与此.且题诗曰:马头山下多珠宝,松树崖下卧牛犀,-二石朝南卧,猴头天庭长灵芝.鸡冠挂月三千丈,洞中盘龙净水池,达摩古洞藏仙子,青龙河畔景最奇.诗境如画,广为流传.河坎子原始森林,大南山的秀美景色更会把你带入江南美景的梦幻之中.现在当地的人么在搞好自然景观建设的同时,还结合本地的风土民情搞起了农家游,我们期待河坎子风景旅游度假山庄早日面向世人开放。  

天盛号石拱桥

天盛号石拱桥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天盛号石拱桥  天盛号石拱桥,被誉为“关外第一桥”。位于三家子乡天盛号村,横跨古河床,为五柱头四栏板单孔石拱桥。桥身长5米,宽4.7米,高3.4米,桥孔跨度2.9米。桥有上下拱,上拱呈半圆形,下拱呈半椭圆形。桥身两侧砌出八字拦水翼墙。桥面以90多块条扇形石条彻成,白灰灌缝。束腰用铁链固定。桥拱两面有圆脸石,每段上面有直径28公分的浮雕大莲花一朵,花朵八瓣五蕊,外用30颗圆莲花圈在中间,上下各用5公分粗的弦纹衬托。桥拱中部嵌有修桥志石一方,楷书刻有:“唯大定十年,岁次庚寅,辛亥为朔已卯日,龙山县西50里狗河川刘百通亲笔记,非百通独立而成,赖二刘同心而建,二刘者刘五刘海”字迹。此桥特点采用了上下拱的砌筑方法,以加强桥梁稳固性,使上下拱成为一体,河水从孔道流出。设计独具一格,美观大方。  据考证,大定十年是金世宗完颜雍的年号,为公元1170年。狗河即渗津河,辽金时代称狗河,元以后至今称为渗津河。因此桥建在天盛号村东,故定名为天盛号金代石拱桥。天盛号金代石拱桥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关外最古老的石拱桥,它的发现,对研究我国桥梁史、朝阳地貌变迁和塞外交通等情况都具有重要价值。已于1984年收入《中国名胜大辞典》,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凌河广场

  凌源市凌河广场投入使用以来,每天都会引来很多市民,来这里休闲娱乐,这项民生工程的建设,改善人民休闲娱乐条件,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2011年7月1日,中国090华诞纪念日这天,历时两年修建、规模宏大的民心工程,凌源市凌河广场交付使用,开启了百姓出行娱乐的新篇章。  建成后的凌河广场以展现凌源丰富的文化生活为主题,集观赏休憩、文化休闲、市民聚会、艺术表演和体育锻炼等功能为一体,是凌源目前最大的综合性休闲广场。广场总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其中广场面积5.8万平方米,绿地面积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500万元。  进场主路上璀璨的照明装饰灯,清澈见底的河道小溪,充满童趣的的木制长廊、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柱。每一处的是动人的景色,每一处都让人流连忘返。无论是白天还是傍晚,只要人们有闲暇之余都会来到这广场,陪孩子游玩,或者和同龄人讲着各自的话题。  广场就是这样,默默地守候着,守候着每一位来访者,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凌源的老百姓,来这里游玩的市民,都和欣喜,因为他们盼了这广场很久,广场的建设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辽代古墓

辽代古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石羊石虎辽代古墓遗址,俗称大河北石像生,位于大河北乡黄土梁子石羊石虎村,面积大约有15000平方米,东西宽150米,南北长100米,据《凌源县志》记载为辽代古墓群。现存石羊、石虎、石人共九尊,由花岗岩雕成。按照其位置可分为三组,西侧一组为一对石虎相对而踞;自该组向东300米处为中间一组,呈南北一线排列,由北至南分别为石虎(高约1.04米)、石羊(高约0.6米)、石虎(高约0.94米)、石羊(高约0.45米);从这一组向南20米处为第三组,有东西方向相对的石翁仲两个,高两米以上,一文一武,文官持笏板,武官持宝剑,两者相距6米。据考古学家观测,此地当为辽代墓群,且按规则,墓主人至少应该是宰相、王子以上级别的-。在其北部还出土过九脊褐山式顶方形石棺盖,  石羊石虎辽代古墓遗址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艺术、民族及古代建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经过整修,这里已经成为辽代古墓遗址公园。    大河北镇   大河北乡位于凌源市西南部,地处两省(辽宁、河北)三市县(凌源、平泉、宽城)交界处。辖12个村委会:南刘杖子、杨树沟门、庙北、西郭杖子、榆树沟、大河北、黄土墚子、石洞沟、魏杖子、宋杖子、瓦房、西何杖子,总人口1.98万人,总面积17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6万亩,林地面积14万亩,其中原始森林面积44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4%,被省政府确定为自然保…… 详细++

元宝山慈云寺

元宝山慈云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清晨,当你信步登上热水汤东侧翠绿满坡的元宝山之上,俯视东方,绿树环抱着一片青砖碧瓦的寺院和红墙高围的馆舍,心情为之一振。早六点,突然从寺院中传出沉隐憨畅的钟声。古书中记载名刹总好以“晨钟暮鼓、青灯黄卷”形容其为庄严神圣之地。如今的凌源市热水汤元宝山下,就是这样一番景象。  诗人鲁明廉在元宝山上看到这一景象,诗兴大发,感慨万千,于是吟成一首七言古诗,其诗曰:  馆寺合一构想神,依山傍水景观新。  僧俗两界敬罗布,纪念先哲昭后人。  肃穆庄严神水庙,废墟古刹又回春。  慈云普照佛缘广,圣地风光远近闻。  这首诗,几乎把热水汤元宝山的慈云寺和罗布桑却丹纪念馆合建的巧妙构思及建成后的宏伟景观,非常精辟地讲述出来了。  这罗布桑却丹纪念馆和慈云寺为何选址在热水汤东部元宝山下,而且为何馆、寺建于一处,这里还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  

牛河梁遗址

牛河梁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凌源县与建平县的交界处。  遗迹分布在范围达50平方公里的十余处地点,是在1981年的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包括有用于祭祀的女神庙与积石冢群。遗址的年代为距今约5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  已发现的女神庙由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建筑物构成。多室部分南北长18米多,东西宽7米左右;单室部分南北长2米多,东西宽6米多,为土木结构,墙壁以原木为骨架,经过结扎禾草秸把、敷泥和表面压光处理,然后在上边彩绘以赭红色相间、黄白色交错的三角几何纹、勾连纹图案。女神庙内堆满了女神、动物的塑像,目前仅发掘了遗址的一小部分,就出土了人物塑像的头、肩、乳房、手等残块和玉猪龙、大鸟雕像数十件。人像残块至少分属五六个不同的人像个体,均为女性形象,形体有大有小,或与真人相当,或大于真人若干倍,有的一只耳朵就有12厘米长,塑像的表面还涂以朱色。这些塑像表现出相当高的造型技巧,其中有一尊基本接近真人大小的彩塑女神头像,头高22.5厘米、面宽16.5厘米,耳长圆,鼻梁低,眼内嵌圆形玉片为睛,颧骨高耸,嘴大,面涂红彩,出土时仍很鲜艳。在女神庙中还发现了一些祭祀用的陶器,说明当时女神庙中曾经有过较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积石冢一般都是用高30厘米、长40厘米、宽20多厘米,经过打制的大石块砌成的,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每座冢的占地面积都相当大,一般有三、四百平方米,最大的达1000余平方米,平均的垒石高度在1米以上。每座积石冢内,一般都有数十人列“棺”而葬。他们可能因为身份的不同而被分别安置在大小各异的石砌棺材之中。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石砌棺材(位于墓的中心),长宽各3.5米,一般的石砌棺材长仅有1.5米,宽仅0.5米。  在这些大型的积石冢中,随葬了数量众多、十分精美的各式玉器,总数达数十件。玉器一般放置在死者的头下、胸前和身边,种类有作为原始宗教信仰之物的玉猪龙,有挂于胸前的双联、三联玉壁,有勾云形王佩、扁圆形玉环、圆桶形玉箍,有作为艺术品的玉鸟、玉鸽、玉龟、玉鱼、玉兽等,工艺精美,造型上追求神似,别具风格。其中以玉猪龙为代表的玉器已经成为红山文化的代表器物。(国家文物局)牛河梁

凌源公园

  凌源公园于1981年开始兴建,1989年建成开放。公园占地107.8亩,人工湖水面13亩。以玉猪龙为界,分为北半部和南半部两大部分。公园正门有仿古九曲回廊,沿袭中国传统的建筑理念和技艺。公园南部仿效天然湖光山色,向游人展示一派大自然的风光,有山、有水、有岛,树木繁茂,鸟语花香。岛内以树木、花草为主。人工湖设有游船、休闲垂钓等活动项目。草坪铺至湖边,湖水几乎与岸边等高。公园里种植着20多种植物,包括杨树、柳树、银杏、油松、冷杉、槭树等树种。公园内有很多娱乐项目,成为凌源人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青龙河漂流

  青龙河流域现有两家漂流,分别是青龙河神龙漂流和青龙河虎头石漂流。青龙河神龙漂流位于三道河子乡,起点位于五道河子村,终点为头道河子村,漂流距离5公里。  青龙河虎头石漂流位于刀尔登镇,起点位于杨杖子大桥,终点为虎头石大桥,漂流距离7.5公里。两个漂流依托的青龙河,一路或急或缓,或平滑如镜,或波澜骤起。游人驾驶橡皮艇,在河水中顺流而下,尽享漂流的惬意。在与大自然抗争中不断演绎精彩的游玩者,在勇敢战胜自我的同时,尽情地饱览沿途的风光和美景。

青龙河源湿地自然保护区

青龙河源湿地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青龙河源湿地自然保护区贯穿于大河北乡全境的青龙河流域。青龙河流源作为凌源青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目前正在启动展开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青龙河,《史记》记载为“玄水”、“玄丘之水”,是殷商始祖简狄洗澡水域。目前,青龙河流域水量丰沛,大河北乡正在沿河打造湿地公园,青龙河两岸美景诱人、秀色可餐,是辽西地区不可多得的重要旅游景点。    大河北镇   大河北乡位于凌源市西南部,地处两省(辽宁、河北)三市县(凌源、平泉、宽城)交界处。辖12个村委会:南刘杖子、杨树沟门、庙北、西郭杖子、榆树沟、大河北、黄土墚子、石洞沟、魏杖子、宋杖子、瓦房、西何杖子,总人口1.98万人,总面积17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6万亩,林地面积14万亩,其中原始森林面积44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4%,被省政府确定为自然保…… 详细++

宋杖子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宋杖子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