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本溪爱河旅游度假村 | 介绍 [爱和度假村]山清水秀、景色宜人。风格别致的旅游别墅、幽静曲折的长廊小路、清澈细涌的欧式泳馆、释放身心疲惫的桑拿游泳、碧波荡漾的水上乐园、漂亮标准的-(垂钓区),还有东北最大的水上龙船餐厅。爱河度假村落成于一九九五年,占地面积三万公顷,群山叠峰、绿水缠绕、曲径通幽、空气清新、交通方便,距沈本高速公路响山、小堡两个出口十分钟车程,并设有专线中巴全天接送。度假村设有标准客房、古朴火炕、星级别墅、拥有中式古典;西式现代包房,可供辽粤大菜,也有乡村菜肴,还有各色风味烧烤。十集旅游、度假、会议、聚会于一体的理想之地。 [爱和度假村]凭借一流的环境、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服务被市政府命名为[十大旅游景点]、[涉外旅游定点单位]。几年之间,已有众多的海内外游客驻足此间、流连忘返。爱河度假村每一处都会让你动情,每一刻都不会让您虚度。集度假与娱乐于一体,融欣赏与享受为一身。来爱河度假村,犹如走进一座美丽、温馨的花园。爱河度假村恭候四海宾朋共如[爱河度假村]。 辽宁本溪 |
怪石洞 | 怪石洞 本溪人和来本溪的客人都以测览鬼斧神工、举世无双的本溪水洞为快事,然而在距市中心的北八公里处、与世界最小的湖,本溪湖相对应的一座山峰半腰,有一穴怪石洞的风韵却很少有人领略。 怪石洞又名龙洞,属自然形成之洞穴。纵观全洞,全长 365 米,高低错落,曲折迂回,洞中有洞,乃天然画廊,遍布着多种石笋、石乳、石瀑、石田、石山、石毕,奇姿异彩,动静有致,使人浮想联翩,悦目而赏心。 以西游记故事为背景的水帘厅,景致独特,不同凡俗,仿佛有群猴跳进跃出,大圣出没其间,维妙维肖,令人叹为观止。而有仙人居住的罗汉厅,更是小中见大,气势磅礴。众多罗汉或喜或傻或喷,似乎与游人同领-。天地厅神奇鬼怪,融天地于一体,如苍穹群星灿烂大地繁花似锦,天高地阔、峰峦峰蝶。人居其间,颇有大我小天地之感。面积不大的南石林因为石林耸立而显得扑朔迷离、深不可测;擎天柱和通天宝挺拔秀丽、庄严华贵;通过仅可容身的石缝而达敞厅阔室又使人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更有小桥流水,石英阶纵横,石磐叩之有声;钟乳石笋,千姿百态,清晰可辨,洞中现已开发的有五十余景点待开发的尚有天井等处奇观。游人在这里可以张开丰富的想象翅膀在喜悦与惊奇中翱翔顿感心旷神恰,乐而忘返。 |
辽宁科技学院地质博物馆 | 辽宁科技学院 地质博物馆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建设,已成为采矿工程、土木工程和测绘工程专业的重要实训基地。 这里有矿物、岩石、古生物、构造等标本,种类全,数量多;有本院教师自己制作的大型沙盘——地质摇篮本溪,主要表现本溪市区及其周围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有本钢铁矿山的典型标本;有雅俗共赏的奇石展台。 这里是集教学、科研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场所,是 辽宁科技学院 对外交流的窗口,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基地。 |
本溪东风湖旅游度假村 | 介绍 东风湖旅游度假村位于本溪市溪湖区东风镇,距市区7公里,占地18万平方米,是集餐饮、住宿、游乐、休闲于一体的旅游度假村。旅游区内小桥流水、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 辽宁本溪 |
本溪湖 | 本溪湖位于本溪市区北部大堡卧云山崖之下,为洞中小湖。 一泓潭水,被囿于石灰岩洞中,水面不足15平方米,每昼夜流量近二万吨,四周峰峦回抱,洞口开阔,面向东南:洞前湖水带流,山光湖色,清幽小巧。湖形外阔内狭,极似犀角做成的酒杯,故称“杯犀湖”。此外,还有“碑西湖”、“白溪湖”等说法。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因“杯犀湖”名称过雅,又难写辨认,故取其谐音改称为“本溪湖”,同治八年(1780年),辽东处士高升尧书写“辽东本溪湖”五字凿于洞口上方,此后,本溪湖的名字便流传开来。 辽东胜境、关东十景别看湖小,却名扬四海,曾被列入关东十景。湖水冬蛰春生,水质清洌,宜饮宜浴。每年五月,地表水沿岩隙流入洞底,湖水盈溢;入冬后湖水渐少,可秉烛进洞,远游二、三里。洞外有建于明代的慈航寺,寺内有塑像和壁画。洞中清泉汩汩,不断注入解放后修建的人工湖。人工湖面积为二千平方米。湖边垂柳婆娑,湖中建有拱桥、湖心亭,供有各式游船。1984年,新建了登山石阶、凉亭和文物陈列馆,更使本溪湖增添了迷人风采。公园南一华里山腰间有一石灰岩溶洞,俗称怪石洞,长二百余米,洞内钟乳群千姿百态,有的像如来讲经,有的像十八罗汉齐集一堂,故又称罗汉洞。 本溪湖最终获批申报了“世界最小的湖”基尼斯世界纪录. |
东风湖冰雪大世界 | 本溪市东风湖冰雪大世界位于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距市中心区火车站8公里。是国内首家冰雪旅游产品超市,一票畅游全天滑雪、高山刺激雪圈、雪地摩托车、雪地卡丁车、旋风赛车、雪地骑马、马拉爬犁、雪上冲浪、雪地黄包车、雪地自行车、冰陀螺、冰爬犁、超级冰道等20项冰雪项目……只有想不到的,没有玩不到的! 夜间滑雪灯光雪道浪漫热情,串烧音乐、梦幻灯光下的雪野驰骋、让您惬意无限……打造的冰雪真人CS野战是目前省内最先进的拓展CS场地。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边牛山城址 | 边牛山城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边牛山城址,位于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歪头山镇边牛村汉-唐时代的边牛山城。当地人称“高丽城”,在2013年被获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边牛”原名“边牛录堡”。关于此“牛录”,学界一般认为当指满清基层军政组织之牛录。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规定每300人设一牛录,长官为牛录额真,五个牛录为一个甲喇,长官为甲喇额真(汉译“参领”),五个甲喇为一个固山(汉译“旗”),长官为固山额真(汉译“都统”),每个固山设左、右两个梅勒额真(汉译“副都统”)。关于“边”,则众说纷纭。民国时有史料认为该地有“边”,即城墙,但根据考古表明,此处并无“边”。又有传说,“边”本为“鞭”,鞭打之意,传说曾有后金将领在此处鞭打手下一牛录额真,亦不可信。我们认为,此“边”当为姓氏,满族有边佳氏,为满族老姓之一,后汉化为边、卞等姓,边牛可能是满清某位边佳氏牛录额真的驻防地或封地。 遗址历史 边牛山城的历史则要更为悠久。该山城所在的山呈回抱之势,东、南、北三面山脊隆起,西面为沟口。城墙依山就势,筑于山脊之上。山城平面呈簸箕形,城墙土筑,夯层坚实,全长2000多米,山城东南角和东北角为山城制高点,各设一个角台,台基平面为方形,长约10米、宽约6米。城设四门,其中西墙设三门,东墙设一门,西墙三门由北向南依次为正门、水门、便门。西墙外另筑有两道土墙,分别与山城南墙延伸部分相连,形成两道城外防线,外线长175米,内线长510米,并开有城门一处。西墙内地势低洼,常年积水,应为蓄水池。城内地势较为平整,东南部地表上发现有10余处凹坑,采集遗物有泥质灰陶片,石臼等。根据城墙的建筑方式方法以及采集的遗物推断,该城应修筑、使用于高句丽中晚期。 学界推断 学界推断,边牛山城就是高句丽磨米城,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亲征高句丽时,曾经到过这里。《资治通鉴》载:贞观十九年,太宗李世民亲自率军东讨,“凡征高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旧唐书》、《册府元龟》载:唐高宗总章元年(668)九月,大将李勣率军灭高句丽,随后在高句丽旧地上分设九个都督府、四十二个州、一百个县,又置安东都护府来统一管理,大名鼎鼎的薛仁贵将军则为第一任安东都护。擢用高句丽“酋渠有功者授都督、刺史及县令”,与唐王朝派来的官员共同管理百姓民务。磨米城归唐之后,唐王朝将其改设磨米州,是安东都护府所属的高句丽州之一,州长官为刺史。 历代发展 一般认为,玄菟为当今沈阳上柏官屯古城,盖牟为当今抚顺劳动公园古城,辽东、白岩二城位于今辽阳,沙卑(或作卑沙)为当今大连东大黑山山城,横山即本溪平顶山山城。清人杨同桂《盛京疆域考》云:“磨米州,当在奉天府境。《通鉴》:贞观十九年,伐高丽,凡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沙卑、麦谷、银山、后黄十城……磨米一州,与盖牟、辽东相提并数,当亦去盖牟不远。”意为磨米州(原磨米城)与盖牟、辽东等城应相距不远,即当在今辽阳、抚顺左近。根据唐军征高句丽路线及地理位置关系推断,符合此条件的高句丽山城有平顶山山城和边牛山城,平顶山山城既为横山城,那么,磨米城当为边牛山城。 宋代江少虞撰《事实类苑》曾记载一件“古铜鱼符”,与磨米州相关:有人在寿光县(今山东省寿光市)的稻田中,拾到“古铜鱼左符”,红铜材质,长二寸许。符背刻鱼,头尾鳞鳍一应俱全。符面刻“同”字,当是与另一半鱼符“合信”之用。最重要的是,符上刻有主人官职、名讳:“左云麾将军、行磨米州刺史、持节磨米州诸军事高从政”。高从政可能就是高句丽降附唐王朝的磨米州“酋渠”或其后人。只是这件东北地区的军事和行政印信、唐代地方大员的随身物品,何以在宋代时的山东地界出现,实在费人思量。 与磨米州相关的历史人物还有唐高级将领高质、高慈父子。二人本是高句丽降将,其先祖追随-王建立高句丽政权,功勋卓著,世代为本国高官贵族。唐总章元年(668),高质率族人归顺大唐,并接受唐官职,从此为唐王朝东征西讨,屡立功勋。唐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营州城附近的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等杀死当地官员,举兵反叛,攻陷营州,随后纵兵抄掠,历时一年余,史称“营州之乱”。高氏父子受命征讨,前期取得重大战果,但最后在磨米州“城孤地绝,兵尽矢穷”的情况下,被契丹叛军击败。高质父子“为虏所执,词色懔然,不屈凶威,遂被屠害”。为表彰高氏父子,唐王朝追赠官职,以慰亡魂,并“特令编入史册”。 金代,边牛山城仍有人居住。山城内出土的金代法器、地表遗留的大量瓦片以及其他建筑构件,都可有力地证明该山城在金代被沿用,且在山城内还应建有1座密宗佛寺。出土的法器为铜钹共计9件,铜鎏金法铃1件,笔者曾考证其纹饰、铭文,认为该处所行乃是密宗胎藏界法,且僧侣亦众,如此方能完成铜鎏金法铃、大小诸多铜钹的法器应用。同时,铜钹上的铭文,体现出金代严厉的铜禁政策,政府设立佛教管理机构如“僧司”等,对本地区佛教事务实施管理。 明代,在边牛山城所在山的西角筑有一座烽火台,至今仍存,土筑,外观呈圆台状,台顶径长5米,台底径长20米,高8米。台顶中心处有一圆坑,径长2米,深0.7米。站在烽火台上,向西瞭望,视野开阔,监控沙河古道最为适宜。明成化年始直至万历年间,为了防御建州女真人,明廷在辽阳以东接近建州女真的地区,筑立了大量的城堡、驿道、墩台,“烽堠相望,远近应接”。边牛烽火台应是威宁营城下属的墩台之一。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甲线桥 | 甲线桥 本溪第一座横跨太子河的铁路桥是沈丹线铁路横跨太子河的甲线桥。该桥始建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全长552.15米,宽4米,高22.16米,桥面两侧各设有1米宽的人行道。全桥共20孔,第1孔和第12—20孔为19.08米长的上承铆接钢板梁,第2—11孔为33.12米长的下承铆接桁架梁。下部结构为U型重力式,桥墩为元端型,墩台为白灰砂浆块石砌筑。 1960年该桥被洪水冲毁,改建修复后,原19.08米的上承铆接钢板梁有10孔更接为19.3米长的铝梁,并在原墩台基础上将2—4号3座桥墩均抬高1.5米,桥的全长增加到562.9米,抗洪能力得到加强。该桥现每日通过列车63列,其中客车9列。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大白楼桥 | 大白楼桥 本溪市区最早的桥是由金田珠式会社1930年修建的大白楼桥。该桥结构为钢轨梁,木桥面(现为沥青面)。桥长20米、宽5米,南北走向,横跨于本溪湖河上。因该桥坐落于本溪湖南山原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的大白楼前(现本钢发电厂二电车间门前),故称大白楼桥。 大白楼桥属人行桥,不准行车,在6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溪湖城区与本钢一铁厂和二电厂厂区相连接的重要通道。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溪湖大桥 | 溪湖大桥 本溪市最宽的公路桥是横跨太子河的溪湖大桥,原名东坟大桥。该桥位于太子河市区段上游,是连接平山与溪湖两地区的重要交通咽喉,也是沈丹公路过境复线上的主要桥梁。该桥始建于1937年,原为9孔双悬臂钢板梁,双柱式混凝土结构,全长273.1米,桥面宽为7.5米,无人行道,载重负荷量为8吨。解放后,随着本溪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交通流量不断增加,该桥已不适合新形势的需要。1981年本溪市人民政府作出改造溪湖大桥的决定。该工程由市政设计室设计,市政工程公司、市第一建筑公司、市安装公司施工。在原桥上游一侧拓宽桥体,桥长285.8米,桥面净宽8.5米(其中车行道7米,人行道1.5米),新旧桥之间设有3米宽的分隔带(车辆单向行驶),大桥两侧均有1.5米宽的人行道。1982年7月1日大桥改造工程竣工,改名为溪湖大桥。改造后的溪湖大桥宽为19.5米。1984年1月开始在大桥拓宽部分的东坟一侧修建引道,同年9月30日竣工。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彩屯大桥 | 彩屯大桥 本溪市区最长的桥是彩屯大桥。彩屯大桥原名华阳桥,位于太子河市区段下游,是连接平山与彩屯两地区的主要通道,也是沈丹公路跨越太子河的主要桥梁,该桥始建于1940年,为9孔钢筋混凝土结构,全长224米,宽6米,大桥东侧与木桥相连。1946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撤出本溪市区时,因战略需要将该桥的9孔炸毁3孔,同年秋季木桥亦被洪水冲毁。建国后于1951年开始对彩屯大桥进行修复和扩建,1952年竣工。修复后的大桥在原9孔、224米的基础上,又延长了9孔220米,结构形式与原桥相同。1959年6月,市政府拟定拓宽大桥设计方案,并已打好基础,后因国民经济遇到暂时困难而停工。 1969年恢复拓宽工程,于1971 年12月竣工。拓宽后的彩屯大桥全长444米,桥面宽15米(其中车行道12米),共18孔,载荷标准为汽—18吨。这项工程是由本溪市市政工程处设计,市交通局公路四处施工的。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