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聚龙潭生态旅游度假区 | 聚龙潭生态旅游度假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聚龙潭生态旅游度假区位于吉林省东辽县县城白泉镇。四梅铁路有停靠站、303国道穿城而过。距辽源市中心12公里。是集观光、会务、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19世纪末,在东辽河一级支流,乌龙半截河上筑坝,形成了一座容2414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并进行了景区的开发建设,2003年开始向社会开放。度假区整体面积67.9平方公里,水库大坝前驱和东、西两座山岭地域,为观光度假旅游区,上游乌龙半截河流域和秋树河流域,为生态旅游度假区。度假区建立以来,始终以突出“水文化”为核心,回归自然,休闲度假为主线的开发思路和功能定位。服务功能基本完善,部分景区正在进行招商。本着边招商边对外开放的原则逐渐完善各项旅游功能。 白泉镇 白泉镇地处辽源市西部,距辽源市区11公里,北邻建安镇,西邻泉太镇、平岗镇,南邻安恕镇,东与辽源市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25°50′—125°35′13″,北纬43°36′50″—43°13′36″之间。最高海拔620米,是长白山与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全镇森林密布、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为28.9%,是国家生态示范镇。.…… 详细++ |
聚龙潭水库 | 聚龙潭水库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聚龙潭水库座落在东辽河一级支流乌龙半截河上,该水系发源于海拨620米的乌龙山脉,库流域面积68平方公里。流域内生态环境保护完整所处地段林草茂盛,水质清澈,空气清新,山水自然,风景幽美。库区内保护完整的2300年前青铜时期的古墓群遗址,左岸山岭处建造的龙潭寺和水利枢纽工程以及区域内市政交通工程建筑已成规模,而且地理位置优越,所处的吉林省东辽县位于吉林省南部,东面与东丰县接壤,其西部与辽宁省西丰县相接,北是吉林省伊通县,西南局部地段隔二龙湖与四平市相望。而且交通发达,距辽源市中心12公里,县城中心1.5公里,303国道、四梅铁路、四浑公路穿城而过,102、202国道也近在咫尺,近可依托辽源市、梅河口市、辽宁省西丰县,远可以辐射长春、四平及吉林、沈阳等大中城市。 |
长兴后山墓地 | 长兴后山墓地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 长兴后山墓地 批次和公布时间:第六批2007.5.31 地址:东辽县安恕镇长兴村 年代:汉代 类别:古墓葬 管理单位:东辽县文物管理所 是否开放:否 此墓地位于东辽县石驿镇长兴村山岗上,据当地群众所述,70年代这里“挖金热”曾出土很多珍贵文物。1988年,当地拉黄砂土又在此地发现一批较重要文物。此墓群主要出土遗物有金银饰品、铜柄铁剑、铁刀、片饰、铜镜、铜镞、铜结环、铜带钩、各种铜泡饰和玛瑙串珠等。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庄家后山遗址 | 庄家后山遗址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 庄家后山遗址 批次和公布时间:第六批2007.5.31 地址:东辽县白泉镇安全村 年代:青铜时代 类别:古遗址 管理单位:东辽县文物管理所 是否开放:否 遗址位于东辽县白泉镇安全村吴家馆子屯后山上,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地表遗物散布丰富,采集主要遗物有磨制石刀、石斧、带戳刺“┴”形和点状纹高豆柄残件,桥状器耳、陶器底等。从采集遗物特点分析,该遗存为典型青铜文化遗存,对加深了解东辽河上游青铜文化面貌、特征及文化分期等,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谢家街西山遗址 | 谢家街西山遗址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 谢家街西山遗址 批次和公布时间:第六批2007.5.31 地址:东辽县凌云乡文关村 年代:青铜时代 类别:古遗址 管理单位:东辽县文物管理所 是否开放:否 遗址位于东辽县凌云乡文关村谢家街屯西山上,遗址面积较大,约5万平方米。地表遗物暴露十分丰富,采集主要遗物有戳刺“十”字形和点状纹高豆柄、带按压纹板耳、桥状横耳、方柱和圆柱形陶鼎足等。从采集遗物特点来看,该遗存应为东辽河上游诸多青铜文化遗存中一处较重要遗址。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辽河掌 | 辽河掌位于东辽县辽河源镇境内,距市区45公里。传说一条土龙在辽河掌从地下钻出形成一个洞,洞里积满了清澈甘甜之水,当地称为是土龙的涎水,也称为龙泉水,就是东辽河源头。据测定源头井水含多种矿物质,是优质的天然矿泉水资源。 辽河源镇 东辽县辖镇。1949年设辽区,1956年置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84年置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32公里,面积218平方公里,人口2.7万。镇政府驻辽河源。通公路。辖大架山、长治、久安、腰堡、合兴、荣华、潘家、任家、太安、居安、英武、培英、丰岗、新安、双泉、怀安、福安、保安、会中、南宁、泉涌、西河、北化23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乡镇企……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凌云乡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 | 生态农业观光园位于辽源市东南十公里处的凌云乡凌镇村,背靠红狼山,面向西渭河,山水相映,景色宜人,地域广阔,物产丰富,素有小江南之称。该园97年兴建,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科技实验为根本,以产供销“有机食品”为特色,集餐饮娱乐、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会议培训、健身活动为一体,是体验清新自然现代田园生活的好去处。2006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农业旅游创建示范点。 凌云乡 东辽县辖乡。1983年设乡。位于县境南部,西渭河西岸,距县城21公里,面积155平方公里,人口2.1万。乡政府驻凌镇。辖凌镇、文关、双龙、富安、启富、鹿角、三梁、平川、柳叶、化新、化龙、富家、万平、丰田、人和、二道1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木器、毛皮、地毯、农具等厂,农业主产玉米、稻谷、豆类。.……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辽源矿工墓 | 辽源矿工墓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是依托辽源矿工墓遗址建设的一所专题陈列馆。辽源矿工墓作为日本侵略东北,疯狂掠夺煤炭资源,奴役残害中国劳工的重要历史遗存,是吉林省境内重要的涉日遗存之一。它从一个侧面真实记录了,东北沦陷的十四年里,中国人民所遭受的血腥统治、残酷剥削以及在党的领导下广大矿工所表现出来的顽强革命意志和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2005年11月,矿工墓以其所具有的重要历史价值和警示教育意义,被中宣传部确立为第三批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3年3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源矿工墓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反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掠夺自然资源,残害中国人民的见证地,也是全国仅存几处保存完好的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证之一。辽源矿工墓过去被称为“方家坟”、“万人坑”。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将魔爪伸进辽源煤矿,开始了长达14年严酷的殖民统治。日伪统治的西安煤矿下设四个采炭所,建立了14对坑口,辖42个大柜,推行“以人换煤”的“人肉开采”政策,野蛮开采掠夺辽源的煤炭资源,据日伪资料记载,从1931年占领西安煤矿至1945年日本投降,从西安掠走煤炭1548.96万吨,在获得亿元高额利润的同时,却留下了6个堆满中国矿工遗骨的万人坑,矿工墓就是其中最为典型和集中的一处。 1963年9月,矿工墓开始挖掘整理对外展出。矿工墓原由辽源矿务局管理,2001年9月3日,整建制移交到辽源市文化局,现隶属于辽源市文广新局。 辽源矿工墓保护范围20万平方米,分为陈列展示区和墓地遗址两大展示部分。 陈列展示区建有一座1055平方米“辽源矿工墓遗址陈列馆”,现在展出的基本陈列主题为《历史见证殖民劫难——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遗存及史实陈列》。展览结构共分成六个部分,其主体展示内容为四个部分。序幕部分《煤城西安》;第一单元《侵占矿山》;第二单元《矿工血泪》;第三单元《矿山风云》;第四单元《辽源光复》;尾声部分《公祭与警示》。陈列以特殊的文物语言,形像生动地展示了辽源矿工的悲惨境遇与苦难,真实地揭露了日本殖民统治的残酷与黑暗,见证了日本侵华期间所犯下的-罪行,从而使国人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中,提升对东北近现代史的了解与认知,自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建设自由民主富强之国家而奋斗。 墓地遗址占地近6万平方米,现有八处尸骨展馆,保存着反映不同时期及不同内涵的197具完整的死难矿工遗骨及20余具零散的矿工遗骨;在墓地西坡还有一处“炼人炉”遗址,虽经历半个多世纪,迄今为止仍可见一尺多厚的骨灰和焦土;周围山坡上分布着3000多座矿工坟。 辽源矿工墓陈列馆文物藏品230件,主要有日本侵略者遗留下来的矿山所用的生产设备、文化与生活设施,还有与矿工息息相关的生产及生活用品。珍贵藏品有:牛世清的工票、史志大钟、《西安矿业十年史》日文版、劳工证、在籍证明、矿山用日式大型绞车、日立制变压器、电动机等。 在矿工墓中心山岗上耸立着死难矿工纪念碑,馆区的一角建有一座由128块警示碑组成的碑林,作为一处人文景观,警示碑林突显了矿工墓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的作用。为了方便参观者,馆区内还建有导览图,并配备有一支高素质的讲解员队伍,为观众进行全程导向服务。 矿工墓从1963年挖掘整理对外展出,至今已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者及国外友好人士近600万人次。 历史沿革 矿工墓的形成是与辽源的历史是分不开的。辽源是以煤炭发展起来的城市,辽源近代史就是煤矿发展的兴衰史。辽源煤矿即现在的辽源矿务局,解放前称“西安煤矿”,它是一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矿。回顾西安煤矿的历史,它早期经历了私人商窑时期(1911—1927年7月);官商合办时期(1927年8月—1931年11月);东北沦陷时期(1931年12月—1945年8月)几个阶段。 在汉代,我国的劳动人民已在这一带发现了煤矿田,但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没能很好地开发。明末清初,朝廷借口东北边患严重,为维护“龙脉”,将西安变成打猎、行乐的“围场”,严禁采掘,清时亦然。 清宣统三年(1911年)在泰信一带居住的农民陈得财,在凿井时挖出“黑石”,后到奉天鉴定,确认为煤炭,是可燃之物。 当时辽源的民族工业已经发展起来,这一带酿酒、榨油、缸瓦窑等手工业作坊相继出现,它们主要是以木材为燃料,周围山林砍伐殆尽,薪材奇缺,于是陈得财与当地地主傅兴周商定开发煤炭,组织一万元的资金股份,成立了富国公司,自始揭开了辽源煤田开发的序幕。富国公司的建立使傅兴周成为巨富,一些有钱人,看到挖煤有利可图,便积极投资,一时间私人商窑林立。至1924年相继有宝兴公司、大同公司、同庆公司、大成公司、全益公司、富华公司、宝华公司、富海公司、永记公司等十家私人商窑。 西安煤矿丰富的煤炭资源,引起外国资本的觊觎之心,更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具有军国主义性质的日本的垂涎。1913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华成立“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又名“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旋即派人到西安煤矿进行调查,搜集经济情报。日本大正五年(公元1916年)十二月廿五日,日本政友会代议士森恪召集第四十四次帝国议会,研究了满铁所属的大连煤矿扩大生产规模的议案及“满铁”对西安煤矿的调查报告书。1917年1月11日,“满炭”与大同公司结合成交,缔结采掘承包契约,改设中日合办西安煤矿有限公司,日本资本开始正式渗入到西安矿区。1917年,日本东洋炭矿株式会社成立,不断以“技术援助”、“中日合办”、“贷款”等方式将资本渗入到西安煤矿。1918年,日本安川财团所属的“明治矿业株式会社”也将魔爪伸进了西安矿区,勾结绅商、窑主在西安成立了健元、健兆、泰信三个中日合办公司,三公司合称“明治矿”时称“日本窑”。 东北沦陷时期的西安煤矿是用矿工的生命来换取煤炭的,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把东北变成他们侵占全中国的战略基地,满足战争对煤炭的需求,疯狂地加速了对煤炭资源的掠夺。他们以少量的代价,甚至不用代价进行破坏性掠夺式开采,即采取后退残柱式冒落采煤方法,把矿工赶进毫无人身保障的矿井中采煤,致使大量矿工死在矿井中,从那时留下的资料上看,在每生产一吨煤要消耗多少原材料的栏目中,除了火药、-等材料之外,还有一项就是“消耗”零点几的中国劳工。他们根本就不把中国人当人看待,而是当成“原材料”来消耗的。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煤炭资源,推行“以华治华”的政策,在矿区先后扶植了42个封建大柜。方家柜是其中对矿工统治最残酷的,大把头是当时天津茂川特务机关的特务方明、方成两兄弟,蔡久龄是方家大柜的总经理。当时有一首这样的民谣“马怕下坑内,人怕方家柜”,可见其对矿工的剥削与破孩程度。“方家坟”从1940年冬开始埋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把墓地埋满了。1943年在墓地的西坡建了“炼人炉”,从1943年至1945年这里浓烟不断。 1945年8月15日,经过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西安煤矿脱离了日寇的统治,然而却留下了一个个堆满中国矿工尸骨的“万人坑”。 1951年镇压-时,将-矿工刽子手、大汉奸蔡久龄在他现跪像处枪毙,以祭死难矿工。 1963年9月,祭扫发掘“万人坑”时发现了牛世清“一张工票”,人们看到在296平方米的地方,竟埋着三排尸骨179具,还发现双手双腿被一道道铁丝-着的尸骨,以及头骨、臂骨、腿骨上残留很深的刀砍斧伤痕迹的尸骨,真是触目惊心,令人不寒而栗。在墓地西南坡,就是当年的“炼人炉”遗址,虽经历了几十年的风吹日晒,在四十二平方米范围内仍可见一尺多厚的骨灰和焦土。 1964年整理出七处各种类型死亡的矿工尸骨及一处“炼人炉”遗址供参观凭吊,在墓地中心山冈修筑了《日伪统治时期辽源煤矿死难矿工墓》纪念碑。 1973年,矿务局又组织100多人以历史文物为依托,以矿工墓为现场,筹建了“阶级教育展览馆”,轰动全国,使辽源矿工墓成为教育的课堂。 1983年11月24日被确立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2003年矿工墓在省市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与支持下进行了维修保护建设,七处尸骨点和一处“炼人炉”遗址在保护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维修加固,还新建一座1055平方米的综合陈列馆。 2005年11月20日,辽源矿工墓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确立为全国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8年3月25日,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被确定为吉林省首批免费开放展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2013年5月,辽源矿工墓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