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吉林省 >>松原市 >> 前郭尔罗斯县 >> 宝甸乡

宝甸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查干湖自然保护区

查干湖自然保护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省西北部,霍林河末端与嫩江的交汇处,总面积506.84平方公里,主体在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部分位于白城的大安市和松原的乾安县。保护区以半干旱地区湖泊水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珍稀、濒危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  1986年查干湖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省级自然保护区。20年来,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日益丰富。仅鸟类一项,已由过去的117种增至目前的239种,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43种,特别是东方白鹳、白头鹤、白鹤、丹顶鹤、黑鹳、大鸨、金雕、白尾海雕、大天鹅、灰鹤、白琵鹭等国际濒危物种及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的种类、数量,在保护区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充分显示了查干湖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  历史沿革  1986年8月2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函(1986)131号文〕批准建立吉林省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设立吉林省查干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由前郭县政府领导,吉林省环境保护局负责业务指导。  2004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了《吉林查干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2007年4月6日,国务院(国办发[2007]20号)正式批准查干湖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地理地理位置  保护区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乾安县及大安市境内,范围在东经124°03′28″—124°30′59″,北纬45°05′42″—45°25′50″之间。  地质地貌  保护区地貌主要特征是低平、微波起伏,东南高,西南略高,中央及东北低。查干湖东川头、西川头,青山头一带地势较高,为140~160m。在查干湖附近地势低洼,湖旁残留有二级河流阶地,几个较大的湖泡水位有所差别,也有一些相对高度不超过5m的砂丘。根据成因和形态特征,该区域地貌可划分为冲积湖积平原与河谷冲积平原。冲积湖积平原分布于查干湖湖区低洼处,河谷冲积平原分布于霍林河河谷及嫩江古河道。  (1)冲积湖积平原  大部分地段为冲积湖积平原,地面高程一般为129~140m,局部140~160m。其中微波状岗地分布于南部和北部,分布面积较大,表层岩性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顾乡屯组黄土状壤土,在查干湖周围多呈现为侵蚀岗地。微倾斜平地分布于西部及南部,表层岩性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顾乡屯组黄土状壤土。湖沼洼地分布于湖泡的周围,呈草原景观,表层岩性为全新统湖沼堆积壤土,盐渍化较发育。  (2)河谷冲积平原  分布于西部霍林河河谷和嫩江河谷(库里泡),地面高程127~132m,发育有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查干湖区为湖沼洼地。表层岩性为全新统冲积壤土、粘土及湖沼堆积的淤泥质土类。  

长山明珠园

  明珠园位于吉林省松原市长山镇境内,长山热电厂东侧,长山热电厂始建于1969年,30多年来,它象太阳一样为大地和人民奉献着光和热,默默地为吉林电力事业的腾飞和松原经济的发展贡献着力量,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草原上熠熠生辉,长山明珠园也是由此而得名。这里风光怡人,景色秀美。  长山明珠园是由长山热电厂出资始建于1988年,原名水上公园,为了充分发挥地理环境优势,加快开发旅游业,2001年长山热电厂出资再次对其进行了全面改造,并更名为明珠园,由长山热电厂明珠实业公司进行管理,现在的明珠园占地面积达2.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1.4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公园内设置了16个功能区,涵盖了历史教育,野外生存,餐饮服务,园林景观,现代游艺,荷花观赏,植物观赏,游船垂钓,冬季运动等。整个明珠园既富现代文明气息,又具备苏州园林的典雅,突出了休闲、娱乐、教育、健身、实践的宗旨。公园内设置了16个功能区,整个明珠园既富现代文明气息,又具苏州园林的典雅特色。  走进明珠园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镶嵌在黄色大理石上的一幅“塞外平原湖光山色胜江南、辽金故地碧水楼台迎宾客”的对联。  入正门,伫立于希望之星主题广场,便会将整个明珠园的景色尽收眼底。“希望之星”主题雕塑,它的曲线型钢柱上镶有金光闪闪的明珠,背景为碧波荡漾的人工湖,预示着生活在长山的人们充满希望,前程似锦。广场周围鲜花环绕,绿草如茵,整个广场庄严、凝重。夜幕降临,草坪灯、路灯柔光四射,游人在路椅上小憩,在湖岸边、草坪旁细语,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环抱中,舒适惬意,其乐无穷。  公园东有清代满蒙文碑,西有游船娱乐区,南有苏州园林区,北有卡丁车和钓鱼台,中间环绕的是人工湖。湖面上八仙过海塑像惟妙惟肖,一座吊桥将小瀑布与其巧妙相连,把北方园林的粗犷气派和南方园林的精细纤巧融合在一起,工、巧、奇、趣,变化无穷。又将园林艺术与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整个园林建筑渗透出深邃的意境。    长山镇  长山镇始建于1980年,下辖6个行政村、28个社、3个街道办事处、33个居民委。全镇人口38441人,其中:城镇人口29035人,农业人口9406人。幅员59.5平方公里,镇区面积4.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64公顷。长山热电厂、长山化肥厂、吉林油田新立采油厂三大中省直企业座落在镇区之内。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全镇上下精诚团结,坚持以经济…… 详细++

龙坑水利风景区

龙坑水利风景区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自松原市驱车西南行22公里,便到了地肥水美的套浩太乡。弃车向东漫步约1000米,一泓碧水映入眼帘,这就是松原的风景胜地——龙坑,古称别里不泉。  此间的龙坑,就其景象之独特,别说在松原境内,就是在地跨东北三省的松辽大平原上,也是少见的一大奇观。  这是一条长约2500米、宽约300米、深达70余米的天然沟壑。套浩太乡深居松辽平原腹地,此一方正是郭尔罗斯大草原的边缘,大幅面的地表本来浑然严密,何来这一颇具纵深的沟壑呢?实令好胜猎奇之辈大伤脑筋。当然并非止此一端。这一沟壑之内,有一股神来之水,更是叫人难以琢磨。郭尔罗斯大草原东部,泉水溪流甚是罕见。套浩太乡以北200里,以西300里,以南300里,都难以觅到泉溪的踪影。只是由此向东南不足百里处,第二松花江下游一带,才分布着若干泉溪。但这些溪流,大者不足三步之涉,小者不过一瓢之取。况且,这些溪流往往是兼收矛容,几经汇聚,才形成一介微流。而龙坑涌泻的泉溪,其径流量则在每秒2立方米以上,又是在一坑之内陡然而成,这就不同凡响了。  凡是天然奇景,见绝之处往往不止一二。龙坑地处松辽平原低等海拔梯面上,这是地地道道的外流区域,这一区域的绝大部分流泉,或汇入辽河水系南下渤海,或投诸松、嫩二江汇入黑龙江水系,经俄罗斯滨海地区流向北太平洋。然而龙坑泉却独开一境,堂堂然以内流河的形式在千里草原上出奇制胜。  龙坑泉先在沟壑之内形成一个十数尺深的小天池,然后下溪水转而向东漫过天然堤限,舍龙坑而去。这条溪流左右徘徊,弯曲十几公里之后,在西北方向的一个低洼之处停了下来,就地经营起一个有数平方公里面积的淡水湖,有莲露花浮出水面,遂称莲花泡。驰名全国的莲花泡水稻机械化示范场,便设在这里。-于京津市场的绿色食品——莲花泡大米,也在这里应运而生。  80年代初,大型水利工程——引松人工河开通后,龙坑泉水结束了经营莲花泡的历史,转而经运河注入查干湖。从此,龙坑泉再以全新的姿态,在松原的人文地理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由于本地气候条件以及第二松花江水位的限制,前郭引松人工河只能是季节性水利工程。但龙坑泉这股溪流却是永无间断地向查干湖提供大量水源,以支撑那里的水产事业。  据《金史?地理志》记载:“长春县(今前郭县境内塔虎羊城遗址四周一带)有别里不泉”。经考证,“别里不泉”就是这个龙坑。“别里不泉”系女真语的汉语音译,意为“喷泉”。从这块土地上发现的两处遗址中,还残留着契丹和女真族的文物。可以断定,这里早已是东北先民休养生息的地方。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饰了龙坑的天然美。春夏之时,沟壑两坡很有一番景色。名目繁多的花草树木,诸如百合、金针、杜鹃、马兰、牵牛、山杏、山葡萄、山里红,等等,争芳斗艳,万紫千红。隆冬时节,郭尔罗斯大草原成了冰雪世界,龙坑泉水却依然如故地日夜奔流;沟壑里也是暖暖洋洋,于是便有鸟兽家族把这里当成了天然的避寒之所。而今,如果把话题转到旅游观光这个层面上来,龙坑又堪称草原一颗明珠。令人鼓舞的是,开发龙坑旅游资源在这里已经提上日程了。  第一轮,只能算是个序幕,当地居民没费多大力气就在这里建起了一个养鱼池,养起了极其名贵的虹蹲鱼。紧接着,这里又平地建起了一座二层楼,乡政府看好了这块风水宝地,先把敬老院安排到龙坑近旁。营林造植活动也同步开展起来,坡面栽上了一排排挺拔的红松、白杨、樟松,还有曲柳、紫槐、黄榆、黄玻璃。与之相配套的,龙坑东面,依次建起了桑园和果园。一排排桑树、苹果树、李子树、海棠树、山植树,等等,布局合理,错落有致,这就使龙坑景观有了一个良好的外围环境。再接下去,还将继续增设旅游设施,将在这里建亭台船榭,置游船,架浮桥,修栈道。  如此看来,默默无闻的龙坑要有一番龙腾虎跃之举了。但是,现有的一点构想太嫌小家子气了。依龙坑提供的建设空间之广阔,加之此一方可资游玩浏览的自然景物之珍贵,龙坑作为一个地区性旅游中心,其辐射方圆与发展前景,都是极为可观的。有朝一日,龙坑则很有希望一跃而驰名。      套浩太乡  地理位置套浩太乡位于前郭县境中部,介于东经124°29′至124°47′,北纬44°46′至45°02′之间。距松原市25公里。东与新立乡、红光农场、莲花泡农场相连;南与大山乡、长龙乡交界;西与宝甸乡为邻;北与重新乡接壤。总幅员面积为15485.45公顷,套浩太乡现辖7个行政村,22个自然屯,31个村民小组。全乡人口达13000多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约8…… 详细++

塔虎城

塔虎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虎城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北部靠近白城地区的八郎乡北上台子屯北侧嫩江南岸的平原上,在查干湖东面,南距县城50公里,西北距大安县城10公里,是一处辽代古城遗址。  城址简介  辽重熙八年(1039年)置州城,城为方形,周长5181米,为土所筑,高6米,城有4门,惟有西门保存较好。这是辽国皇帝的“行宫”和春行打猎驻足之地,当年这里除驻有辽军官兵外,还为佛教圣地和贸易中心,曾出土不少唐至辽代的文物。  建筑特色  塔虎城,辽、金城址,位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八郎乡北上台子屯北侧嫩江南岸的平原上。西北10公里是大安市,城西1公里是长春一白城铁路,长白公路穿城而过。“塔虎”,蒙语“胖头鱼”之意,因其周围湖泡过去盛产胖头鱼而得名。  城呈方形,方向正南、周长5213米。东墙1314米,西墙1298米,北墙1323米,南墙1278米。城墙高5一6.5米,基宽20一25米,顶宽1.5一2米。四面城墙上各筑有16个马面。城四角各存一角楼址,平面为圆形,稍浸城内,外凸出城角。”基部直径米,顶部直径28米,高出城墙1.5米。站在角楼址上,可监视左右两侧城墙,与马面互为照应。城有4门,分设于四面城墙的正中。  塔虎城遗址  南、北两门均遭破坏,东门已残,唯有西门保存较好。城门外各有一半径约30米的半圆形瓮城,瓮城门开在侧面。南、北城门宽25.2米,瓮门偏东。西门12.3米,东门18.5米,瓮门均偏南。城墙夯土垒筑、夯层清晰。城外距墙基10米处,有两道护城河,两河间有一道宽8米、高出河床4一5米的土垣。内河宽13.5米外河宽11.5米,深约3.6米。护城河于瓮城处、随其形向外弯转而过。在角楼外,两河之外又加一道短护城河,其堤坝较宽,两端延伸到角楼两侧第一个马面处,与第二护城河相通。东门外有一条东西向的河道,长750米,宽80米,是当年引嫩江水入护城河的故道。城内已辟为耕地,有8处较明显的台地,高出地表约0.5米,其上砖瓦较多,是建筑址。  西北角建筑址东西长33米,南北宽32米,高出地表约2.5米,瓦砾残砖遍及台上。外围是两道土墙,遗址表面可见兽面瓦当、绿釉筒瓦、鸦尾等建筑饰件残部。城内东南角曾有一高台,外有土墙围绕,现已平毁,散布有少量的残砖碎瓦和陶、瓷片。  城址发掘  城西南隅过去有4处遗址,现已平毁。城内在公路两侧约100米、南北长700米的范围内,灰土较厚,陶瓷片、建筑饰件分布较集中,曾出土黑白围棋子、北宋铜钱和铜、铁蒺藜等。距南墙700米、西墙700米处有一土丘,东、南、北三侧地势略高,遗物分布较集中。其东侧的高台上,发现大量的铁渣和红烧土,是一处冶铁作坊遗址。城内文物堆积厚达5米,其中有灰烬、鱼骨和兽骨等。塔虎城周围还发现许多与城有关的遗址。城东北距城墙50米处,有一座椭圆形土台。此台基部东西长38米,南北宽30米,高5米,砖筑,石灰勾缝,非常坚固。高台表面上镶有牡丹花和莲花等花纹砖,在台下出土铜风铃1件,为方柱形,四角呈卷云状,做工精美。此台已遭破坏,现仅存土台。文物表明,此台应是辽代的一座塔基。城东和城北发现居住址和建筑址,城南、城西、城北多处发现小型瓮馆墓葬。1975年,于城南发现一砖室墓,墓室为方形,券顶,内壁抹白灰,上饰壁画。随葬品有铜镜、陶、瓷器数件。城内遗物丰富,有大量砖、瓦、陶瓷片。建筑构件做工精细,造型优美。当时中原各名窑烧造的瓷器,在此都有发现。其中有一批完整的瓷器。品种有酱釉鱼藻匜、定窑白釉莲花盘、莲花碗、双鱼碗、白釉瓜棱柱、白釉小口瓶、鸡腿坛、黑釉双系壶、酱釉三流三系壶、绿釉长颈瓶等。铜镜是出土铜器中最多的器物,有双龙镜、童子戏花镜、双鱼镜、昭明镜、瑞兽镜、十二生肖镜、朱雀镜等。双龙镜镜缘刻有“长泰县监”字样。双鱼镜有3面,其中两面有边刻,一面刻“信州司侯司”,另一面刻“肇州司侯司”。此城发现铭文最多的是瑞兽镜,共28字,边刻有“长春县xx”字样。湖州镜,镜薄纹精,造型别致,内铸楷书“湖州真石十八郎,炼青铜无比照子”等字。铜人、铜佛、铜釜、铜钱也屡有出土,自清末此城址被开垦,多次出土铜钱,少者几枚,多则千斤。多为北宋钱余为唐、南宋、辽、金钱。城0土的生产工具,主要有铁铧、犁镜、趟头、刃、斧、钁和石磨等,也出土铁镞等武器。  1961年,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此城址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妙因寺

妙因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妙因寺亦称“大通寺”,藏语称“大通多吉强”,清光绪年间改称今名。始建于一七四一年(清乾隆六年),是吉林省著名藏传佛教古刹之一。一九五四年和一九六六年先后两次遭破坏。二OOO年,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重建,于二OO二年七月竣工。妙因,绝妙之行因,菩萨三大行也,即大慈、大悲、菩提心。位于今天祝县城西50公里的大通河东岸连城鲁土司衙门附近,背靠石屏山,右临大通河,山水相映,环境幽雅,是甘肃著名的风景游览区。  妙因,取自佛家“绝妙之行因,菩萨之大行也”。佛经云,“妙因斯满,极果顿圆”,这是菩萨修行的最高果位。妙因寺建成于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是郭尔罗斯前旗“沙卜隆”云丹扎木苏活佛为祝贺乾隆皇帝寿辰而建。当时报请清朝理藩院,赏赐满、蒙、藏、汉四种文字匾额——妙因寺。后几经修建,到清朝末年福兴寺因年久失修迁来之后,这里形成有佛堂、经堂、活佛斋院、北仓、东仓、西仓等建筑群体,共计房屋五百余间。佛堂和经堂都是九九八十一间的大殿,共三层。一为平顶,属藏式建筑,为妙因寺-所用;一为大屋顶,是汉藏结合式建筑,为福兴寺-所用。两殿各为一院相隔,院外有高墙相围,前有山门殿,门前有红、黄二匹泥塑骏马,殿内供有关帝伽蓝大0,左关平,右周仓,威严而立。活佛斋院在佛堂经堂的后院,是二层平顶小楼,内有小佛堂和活佛起居室,二楼藏经。北仓为总管-,负责活佛斋院和全寺经济管理,收地租,收布施,管理寺庙佃户,车马,畜群以及两寺支出等。西仓、东仓则由二寺“扎甫”大-住持,分别主持妙因寺、福兴寺宗教活动、法会、-日常管理等事宜。  据清宣统年间所编《郭尔罗斯前旗报告书》记载,“妙因寺内住扎甫-一人,度牒-二十四人,小-二十七人,庙地六百零五垧,由公爷府岁给香资钱一百吊。附近的福兴寺,因庙宇倒塌,无力重建,所有-移于妙因寺。并有扎甫-一人,度牒-十四人,小-十六人,庙地三百三十垧,由公爷府岁给香资钱一百吊。”这样,两寺合起来共有-近百人,庙地近千垧。  历史  该寺初建于明正德六年(1441),是元末平章政事脱欢后裔鲁土司管辖区内的主寺它与东大寺、西大寺、古城寺、嘎达寺、宣化寺、塔尔寺、宗家寺、显教寺等8座寺院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寺院群。经清代三次扩建,成为青海、甘肃藏区和内蒙古一带颇负盛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主殿是多吉强殿(金刚持之意),其次是格尔衮殿(多吉强0)、嘛尼殿、却典拉章(塔尔殿)、德松桑吉殿(万岁殿)、措钦堆康(大经堂)、池康(禅僧殿)、琼拉昂(鸾王殿)等,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此还建有外地活佛昂欠多处。据藏文史籍记载,清康熙时,0六世被统治西藏的蒙古和硕特首领拉藏汗废黜后,在云游途中曾于妙因寺后的宣化寺下榻,得到当地鲁土司的热情相待,他在这里宏扬佛法,被称为达宝佛。寺内原设扎仓(学院)两处,分别研习佛教哲学和密宗学科,培养了一批高僧,还曾邀请松巴佛、土观佛、华锐饶布萨等著名学者来此寺讲学,使妙因寺成为连结西藏、内蒙古两地纽带上的一颗明珠。该寺原为永登县所属寺院,1956年连同赛什斯等地划归天祝县。  

孝庄祖陵旅游区

孝庄祖陵旅游区为文化旅游景点。  孝庄祖陵旅游区坐落在前郭县长山镇,距市区35公里,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以东侧的孝庄祖陵陈列馆为主体,西有游船娱乐区,南有仿苏州园林区,北有卡丁车区和钓鱼台,中间有人工湖。南方园林特有的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曲苑风荷在此都一览无余。整个园林古朴典雅与现代时尚相得益彰。其中区内代表建筑孝庄祖陵陈列馆。该馆采用传统四合院建筑形式,三个展厅和门房以单面回廊相连。馆正厅展出的是孝庄文皇后生活纪事。西厅是孝庄祖陵纪实,东厅是孝庄祖陵的神奇传说和当地的民风民俗。馆中陈放着我省现存的古代大型碑刻、省级重点保护文物“追封忠亲王暨忠亲王贤妃碑”。俗称“库里碑”。至今已有350多年,是目前吉林省现存清代碑刻中规模巨大、雕刻精细,艺术处理较完美的古代石碑之一,也是清皇室与科尔沁蒙古部联姻的历史见证,具有很高的欣赏和考古价值。馆外还有近期出土的拴马石,距今已有360多年。  长山镇  长山镇始建于1980年,下辖6个行政村、28个社、3个街道办事处、33个居民委。全镇人口38441人,其中:城镇人口29035人,农业人口9406人。幅员59.5平方公里,镇区面积4.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64公顷。长山热电厂、长山化肥厂、吉林油田新立采油厂三大中省直企业座落在镇区之内。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全镇上下精诚团结,坚持以经济…… 详细++

大老爷府

大老爷府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老爷府  批次和公布时间:第六批2007.5.31  地址:前郭县乌拉图嘎镇内  年代:清代  类别:古建筑  管理单位:前郭县文管所  是否开放:否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七大爷府祥大爷府

七大爷府祥大爷府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七大爷府祥大爷府  批次和公布时间:第六批2007.5.31  地址:前郭县哈拉毛都镇内  年代:清代  类别:古建筑  管理单位:前郭县文管所  是否开放:否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满蒙文石碑

满蒙文石碑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  满蒙文石碑   批次和公布时间:第二批 1981.4.20  地址:前郭县长山乡库里村   年代:清代  类别:石刻  管理单位:前郭县文管所   是否开放:否   该碑坐落在前郭县长山镇库里屯前, 俗称 “库里碑”。 因碑文为满蒙两种文字 ,故 1981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 此碑为批次和公布时间: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碑为清初顺治皇 帝为其外祖父 、祖母而立 , 距今己有340余年 。石碑由额碑身 、 碑跌三部分组成 , 通高 5. 82 米, 石 碑 从 额到 跌,通体雕刻 精 细,造型完美 碑身正面阴刻有383个 满蒙文题字 。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王爷府

  在前郭县东南角上,有一个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小镇,叫哈拉毛都。无论是在镇西黑马敖包山上居高俯视,还是在第二松花江的游船上凭栏眺望,这个小镇总是在淡如薄纱的雾蔼中,透着一抹深沉古朴的景色。这个小镇,从前就是威震一方的哲里木十家王头、郭尔罗斯前旗王府的所在地。  据史书记载,从旗祖扎萨克辅国公固穆起,到末代旗王齐默特色木不勒止,经明、清两个朝代,长达300余年,这里一直是世袭的王公府邸。清末,这里还成了嫩科尔沁的政治中心。  王府旧称公爷府、公营子。原是根据扎萨克辅国公府所在地而称呼的。至齐默特色木不勒被册封为亲王后,改称为亲王府。  王府座落在第二松花江下游左岸,距县城35公里。王府前面是平坦的沃野,背靠花木丛生的青山,西面是婉蜒起伏的丘陵,东面是苍翠繁茂的树林。树林东面2公里处,第二松花江从东南向西北缓缓流去。在王府的后山,有一处奇异壮伟的自然景观——沙雕(民间俗称“假北京”)。传说是500年前的一次大地震造成的山峰裂痕。经多年风雕雨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塑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塞北奇观。  王府是末代王爷齐默特色木不勒的官邸,蒙古封建王公贵族大庄园。它是结构严谨的宫殿式建筑群,始建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457丈,围墙边长105丈,高1.55丈,四角及西墙正中均设有炮台。府院辟有南门和东门,南门为正门,东门为侧门。正门宽1.6丈,高9.6尺,侧门宽1.3丈,高9.6尺。两门均为木制,朱红涂漆,铁叶镶边,金钉密布,貔貅衔环,不但装饰华丽,而且坚实牢固。门楼飞檐凌空,双龙滚脊,铁马刀铃,典雅庄严。门前,长条青石砌成台阶,两侧石狮雄踞。正中,一道影壁横贯东西,长3丈有余,砖石结构。影壁前后各悬一匾,前书“接福”,后书“迎祥”。影壁后,大门前,并列4棵旗杆,旗杆根部直径1.8尺,高3丈余,条磨铜饰顶,光华耀眼;两侧各有6根栓马桩;顶部均为猴形雕饰,做工非常精细。  府中房舍多为回廊式建筑,整个庄园按尊卑等级划为左、中、右三个部分,共七进,计640余间。第一进院落为迎宾馆。两侧配有客厅、客房。迎宾馆的后面设有兵营,东西各11间,驻府兵一个连,后发展到一个团。第二进院落是王爷的印务处,设大堂、牢房及文武-公务居室。这里俗称衙门宫,设掌印-“白靳达”,负责办理王府的行政事务,如经济管理、税务征收等。大堂是处理诉讼、事务的地方。牢房分一般牢房、死牢、水牢等。此外,王府设在长春、农安、德惠、长岭等地的地局子、租子柜,也隶属于印务处,办理长春、农安、德惠等地的租赋事宜。  第五进院落设佛堂,供傣释伽牟尼、千手千眼佛。每日香烟缀绕,钟磐不绝,是王爷及福晋、格格祈福镶灾的场所。齐默特色木不勒亲王内宅在第六进院落。上房为7间,东西厢房各5间。正房双龙滚脊,雕梁画栋,金龙蟠柱,富丽堂皇。院内,回廊漫转,檐牙交错,极为壮观。梁栋、檐板上诸种装饰,如鸟鱼花卉,山水人物等,尽是精雕细搂,无不玲我乖巧,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门窗、隔扇、屏风,错落有致,幽雅舒适。屋内红毡铺地,亮滚涂壁。堂中央有两个高过人头的大火炉,略成鼎形,饰有龙凤,工艺十分考究。室内有高大的穿衣镜,有用紫檀;铁梨、金丝楠等珍贵木料制做的款式各异的配套家俱,有各种名贵的彩画、古玩,以及京城、蒙地书法名流题写的楹联、匾额,还有价值连城的稀世珠宝等。正房两侧各有一耳室,耳室旁各有一月亮门,可通花园及侧院。  王府的花园在府院西侧,内有果园、假山、花圃等。花圃内设有控温花窖,四季花卉达1800多种。王府内设有运动房和乐队。运动房是一种独特的体育设施,时常表演一些摔铰之类的竞技活动,以供王爷及左右亲众观赏之用。乐队共23人,成员多是民国初期流入的外旗人或从王府、-庙的奴仆中选进的,年饷10石,将校呢军服。乐队专供王爷送客或举行宴会时助兴之用。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红石砬子遗址

红石砬子遗址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  前郭县红石砬子遗址,别有一番天地,考古工作者以独特的手笔,给它挥洒一层“汉书文化”的神秘彩色。因此,它以新的面貌出现,引人嘱目,不知吸引了多少学者和游客。如果你想去那里一游,可从前郭县城乘车,向东南行程20公里,到吉拉吐乡东灯楼库屯,再向东南走3公里,便可到达红石砬子遗址。  遗址坐落在松龙江南岸依丘傍水的漫岗上。这里南北有起伏的迤俪丘陵,伴着一泻千里的松花江静静地流淌;西面筑起一道苍翠的防风林带,宛如古老的长城在这里护防,风景幽美、静谧,是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地方。如果你信步走上漫岗,就会发现脚下有许许多多的陶器碎片,暴露出来的出土陶器多姿多彩,有锥状、0状的陶鬲足,有精美陶纺轮、红衣陶片、素面黄褐色陶片、箅点纹组成三角形褐色陶片,美观可爱。采集的标本有鬲、鼎、钵、罐、豆,虽然支离破碎,但对考古工作者来说,则视为珍宝,别看是一些碎陶片,在他们眼里会发出璀璨的光彩。“红石砬子遗址别具一格”,就是考古工作者考查的结果,专家们认为,“红石砬子遗址的文化面貌,同黑龙江省肇源县境内的白金宝类型文化、望海屯类型文化及大安县境内的汉书文化,均属同一类型的文化”。曾有人问过,什么是“汉书文化”?让我们看看考古工作者的实际考查吧:1974年,吉林省博物馆考古队和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师生,在今大安市月亮泡附近(泡南岸一个隆起的黄土崖上),考古大队发掘一处原始文化遗存,根据地层分市,把遗址分成上下两个不同的文化层,其下层文化遗存定名为“汉书一期文化”;上层定名为“汉书二期文化”。经碳14测定,“汉书一期文化”相当于商周期,“汉书二期文化”相当于战国至汉。因此,红石砬子遗址年代的确定:上限至西周早期,下限到西汉,“主要分布在嫩江和第一、第二松花江流域。这种汉书文化系夫余文化,说明自治县当时为古夫余属地。”  红石砬子遗址的发现,可以使人们进入公元前11世纪,考查西周时期少数民族在嫩江、松花江一带的生活状况、民俗风情、社会面貌等,它对于研究松原地区少数民族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因此,1981年红石砬子遗址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清追封和硕忠亲王碑

清追封和硕忠亲王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忠亲王碑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新丰乡库里屯南,当地百姓俗称为“库里碑”(见图);因此碑为满、蒙两种文字,又被人称为“满蒙文碑”。   忠亲王,博尔济吉特氏,名寨桑,为清初蒙古科尔沁部贝勒;他是清世祖顺治皇帝的外祖父,忠亲王贤妃,即顺治皇帝的外祖母。二人死后,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被追封为和硕忠亲王和贤妃;顺治十二年五月初七,按顺治皇帝的旨意,由他们的长孙和塔立碑于墓前。  碑文(译文)如下:  “帝王恭贤尊功,必崇封宏世,宪前而存后,广开亲工之道,铭于铁石,宜究本以示意。  圣母明圣仁上恭恂皇太后:  王考妣育吾者也,思稽其本,祖获福而子来端,祖母荣贵而福生焉。尔子后济此封王,授以洪恩,今理祖母遗体,念祖崇恩,并立册文,追封祖父为忠亲王,祖母为忠亲王贤妃,立碑于墓,永存后世,仁亲存恩。”  此碑原有碑亭,系四角攒尖砖瓦结构;亭后是一寺院,外有青砖围墙,前有3间门房,中为门,左右为关平、周仓塑像;院内正厅3间,内供关帝像。新中国成立之初,此庙被毁,于关帝像下曾发现一砖室墓,内有木棺,棺内是一暗黄色镶嵌金、银饰片的骨灰盒,中有残骨。另外墓中还出土不少贵重的金、银器。据推测,这可能即是忠亲王和贤妃的墓葬。  此碑被定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甸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宝甸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