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吉林省 >>松原市 >> 扶余市

扶余市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扶余县烈士陵园

扶余县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扶余县烈士陵园始建于1988年,正值东北解放40周年,为了表达全县人民对革命烈士的崇高敬意,扶余县委县政府决定修建“三岔河镇烈士陵园”。占地10900平方米。恢复县制后,“三岔河镇烈士陵园”更名为“扶余县烈士陵园”。由于陵园面积小,2002年县政府决定将陵园移址新建。新烈士陵园于2004年8月13日落成,占地39000平方米,园内有革命烈士纪念碑、梁士英烈士全身塑像、无名烈士纪念碑、烈士墓群和革命纪念馆。走进陵园首见的是高耸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此碑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身刻有“革命烈士纪念碑”金光灿烂的七个大字。  革命烈士纪念碑右侧,耸立着威风凛凛、全副武装手端冲锋枪、岿然伟岸的梁士英烈士站姿铜像,像座镶嵌黑色大理石,碑额刻有刘震题写的“伟大战士,光辉楷模”八个涂金大字;碑的后身刻有梁士英生平简介。  革命烈士纪念碑左侧为“无名烈士碑”,碑额-“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世界和平而献身的109位无名烈士”,下书“永垂不朽”四个金色大字。  耸立梁士英烈士铜像的陵园里,盛夏四周青松碧翠,草坪茵茵,花圃百花娇艳,香馥满园。在青松、草坪、花圃间的甬路,以及革命烈士纪念碑、梁士英烈士铜像、无名烈士纪念碑前的宽敞方形广场,均用彩砖铺就,广场东侧为300多平方米的荷花塘,纷红骇绿,景致别样,让烈士英灵在多彩的陵园里得到慰藉。  每逢清明节,机关、学校、企事业及各团体,都聚集烈士陵园里举行集体缅怀先烈的祭扫活动,为纪念碑及烈士墓献上一朵朵小白花,瞻仰梁士英烈士铜像。如今耸立梁士英烈士铜像的陵园,已成为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站在纪念碑前,我们的记忆伸展开来,似乎又回到了那硝烟弥漫的过去,同梁士英一起向前冲去……  梁士英1922年生于扶余县三岔河镇大梁家村(今属新城局乡)的一个农民家庭。幼时随祖父读书,10岁时因祖父去世而辍学,捡粪、拾柴,以补家资。13岁时父亲病故,梁士英去给地主家放牛,后被二姐接到三岔河读小学。三年后,因姐家生活困难又退了学,到鼓乐棚打小钹挣钱糊口。17岁时,梁士英到东六号村扛活。几年后结婚,婚后第二年子夭妻故,生活愈加困难。1942年又回三岔河鼓乐棚谋生。为了躲避抓劳工,于1943年冬携母亲、弟弟、妹妹到肇州县霍龙岗子黄家堡扛活。次年夏,因无居处又领母亲、弟弟、妹妹回到三岔河。  1946年1月,出身贫寒的梁士英参加了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的前身)。在二纵队五师十五团三营八连(机枪连)当战士。参军后,梁士英积极学习文化,刻苦练本领,并于1946年冬加入中国0。  1947年在攻打昌图和彰武的战斗中,因作战勇敢先后两次立功。1948年9月,随部队南下北宁线,参加解放锦州战役。当部队向敌人第二道防线发起冲锋时,紧靠铁路旁的一座暗堡里两挺重机枪-了前进的道路。几个爆破组冲上去都没能把暗堡摧毁。在这关键时刻,梁士英主动向连长请战,得到批准后,他提起爆破筒,冒着密集的子弹,艰难地爬行到暗堡下,将拉开导火索的爆破筒塞进敌堡里。正当他转身要离开时,冒着烟的爆破筒被堡里的敌人推了出来。梁士英毫不犹豫地又将爆破筒塞进炮眼里,用身体死死地将爆破筒顶住,随着“轰”的一声巨响,敌堡被炸毁,英雄梁士英壮烈牺牲。为扫平大部队进攻的障碍,夺取胜利,梁士英献出了年仅26岁的生命。10月16日,部队在锦州隆重召开追悼大会。会上,团政委陈绍昆宣读了师党委追认梁士英烈士特等功臣的嘉奖令,并追记三大功。梁士英因功绩彰显,被载入中国0党史,并在梁士英家乡三岔河镇烈士陵园里修建了纪念碑。  梁士英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战歌,一首让后人铭记的战歌。英雄永远安葬在这里,静静地倾听松花江奔流的声音。清晨,傍晚,来这里的人不计其数,英雄不再寂寞,英雄也永远不会孤独,因为人们永远站在他的面前。  

扶余大金碑国家湿地公园

扶余大金碑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扶余大金碑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扶余县得胜镇境内,在石碑村东北1.5km处,东北部与吉林省扶余洪泛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界,北部距松花江南岸约6km,东部距拉林河西岸约5km,地理坐标为东经125°30′57″至125°39′56″,北纬45°17′37″至45°24′02″,公园总面积3068.4hm2。境内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周围江河水流下蚀切割,形成高出河床20~80m的河间台地。小于5°的平地占总面积的99.19%,沿江河谷平原区海拔高为125~155m,由上游向下游倾斜,相对高差一般为3~5m。湿地公园所在区域内的气候属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区。  扶余大金碑湿地公园于2009年建立,同时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湿地面积2780.6hm2,占公园总面积的90.6%。在湿地面积中,人工湖面积955.5hm2,占湿地面积的34.4%,其沿着公园西南边线呈西北向东南走向分布;天然水泡面积119.6hm2,占湿地面积的4.3%,分布在金太祖湖和女真湖中间;人工湿地(水田)面积1421.5hm2,占湿地面积51.1%,主要分布在金太祖湖和女真湖东北部;沼泽地59.6hm2,占2.1%;湿草地224.3hm2,占湿地面积的8.1%,主要分布在公园的东南部。  大金碑湿地原是天然湖泊沼泽湿地,后从拉林河开凿一条人工渠—引拉河而修建了4座人工湖,即龙眼湖、得胜陀湖、金太祖湖、女真湖,形成了硕大的引拉灌区,由于区域内海拔低,地势低平,河流的下降落差甚微,无下切能力,腐蚀能力较强,因此,河流蜿蜒曲折排水不畅,加上地表有粘重的第四纪沉积物,透水性能很差,造成这里的地表水既难排除,又难下渗,因而形成大面积的湿地。加之多年来4座人工湖的自然渗漏水,使湿地面积不断扩大,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替过程,形成了现在的大金碑湿地。由于公园距松花江和拉林河较近,地势低洼,随着地表水流动和地下水的补给,给湿地聚集了丰富的营养物质,这就为野生动植物生存以及人类生活创造良好生态条件。  湿地公园的植物种类共有66科358种。其中,蕨类植物有2科3种;种子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有51科264种;单子叶植物有13科91种。在野生植物资源中,有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野大豆1种。  在野生动物资源中,属于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计21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有东方白鹳和丹顶鹤2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白琵鹭、白额雁、大天鹅、鸳鸯、苍鹰、雀鹰、普通鵟、草原雕、乌雕、白尾鹞(、白腹鹞、燕隼、红脚隼、红隼、灰鹤、小杓鹬、纵纹腹小鸮、长耳鸮及短耳鸮等19种。  公园内主要河流为引拉河,它是从拉林河引入的人工河,公园内地表水资源非常丰富,有金太祖湖、龙眼湖、得胜陀湖、女真湖以及大小水泡10余处。因此公园内生态用水得到充分的保证。  大金得胜陀颂碑于1961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金代第五世帝王世宗完颜雍为缅怀祖先创业之辛苦,纪念反辽斗争的胜利,于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在此建碑。石碑为青石雕成,通高328cm,由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额呈长方形,高79cm,宽100cm。碑额四边共雕有四条对称盘龙,龙头向下,龙身相交,张吻怒目,线条流畅,生动逼真。在正面两条龙盘曲之间刻有篆书“大金得胜陀颂”两行六个大字,出自金代书法家党坏英之手。碑身高177cm,宽85cm,厚31cm,正面刻有碑序和碑诗计815字,共30行,最长一行79字。前部分追述了完颜阿骨打在此集聚兵马,传挺誓师的经过,后部分介绍了建碑的原委和颂赞帝业长久的诗文。碑身周边雕饰蔓草纹,碑身背面为女贞文字,碑身上碑文三十行,每行六七十字不等,共1500余字。碑座为龟趺座,高72cm,宽97cm,长160cm,重千余斤,其形制为中原碑刻风格。  公园内大瓮山环绕在金太祖湖的周围,佛家和道家视其为风水宝地,在此修建了三清宫、三山寺等宗教建筑。吉林扶余大金碑湿地公园独特的湿地自然景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宗教文化色彩形成了湿地公园特有的风格,它是以湿地景观为主体,融合湿地景观和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科学、教育及其它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载体,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观赏及科学价值,对于研究湿地环境演化、古地理、古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历史遗迹、宗教文化及开展生态旅游是十分必要的,极具保护和开发价值。  得胜镇  得胜镇位于吉林松原市扶余县。下辖: 220724111200 121 得胜村 220724111201 122 前阳村 220724111202 122 临河村 220724111203 122 牛营子村 220724111204 122 肖家村 220724111205 122 小围子村 220724111206 122 河江村 …… 详细++

大金得胜陀颂碑

大金得胜陀颂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面龙身盘曲间留额心,镌刻"大金得胜陀颂"六个篆体字。碑身高177厘米,宽85厘米,厚31厘米,碑身左右边缘阴刻忍冬草纹饰,正面刻有汉字碑文815字,背面刻有女真大字碑文1500余字;碑座为龟趺,长160厘米,高72厘米,宽97厘米。石碑全身高为328厘米。编汉字碑文如下:  大金得胜陀颂并序  奉政大夫充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太常博士骁骑尉赐鲱鱼袋臣赵可奉敕撰  儒林-府清安县令武骑尉赐鲱鱼袋臣孙俣奉敕书丹  承直郎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充国史院编修官云骑尉赐鲱鱼袋臣党怀英奉敕篆额得胜陀,太祖武元皇帝誓师之地也。臣谨按《实录》及。"睿德神功"碑云:太祖率军渡涞流水,命诸路军毕会,太祖先据高阜,国相撒改与众仰望,圣质如乔松之高,所乘赭白马亦如岗阜之大。太祖顾视撒改等人马,高大亦悉异常。太祖曰:"此殆吉祥,天地协应吾军胜敌之验也!诸君观此,正当戮力同心。若大事克成,复会与此,当酹而名之!"后以是名赐其地云。时又以禳桧之法行于军中,诸军介而序立,战士光浮万里之程,胜敌刻日,其兆复见焉。  大定甲辰岁,鸾格东巡,驻跸上都,思武元缔构之难,尽孝孙光昭之道。始也,命新神御,以严穆穆之容;既又俾十贞石,以赞晖晖之业。而孝思不忘念所,以张闳休而扬伟迹者,盖有加而无已也。  明年夏四月,诏以得胜陀事访于相府,谓宜如何?相府订于礼官,礼官以为昔唐玄宗幸太原,尝有"起义堂颂"过上党,有"旧宫述圣颂"。今若仿此,刻颂建宇以彰圣迹,于义为允。相府以闻,制曰:"可。"  历史记载  当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揭起反辽旗帜,选择此地兴兵聚将,可谓适地利之便,择良境而成业,一代英主,胸怀远见,暂不为言。石碑坐落处四周约为三十平方公里之平原,一片沼泽,蔓草丛生,水草丰盛,西北两面有高达五十米的弓形断崖所环抱之天然屏障,北临松花江,东据拉林河,凭江河之险阻。尤其此地恰是辽金边境接壤处,南临辽之黄龙府(今农安)六十公里,间隔松花江天险,西距辽之北方边陲重镇宁江州(为今伯都讷乡所在地)仅百里之遥,两军对垒,进可迅击,退可稳守。并且此处可居高临下,操演兵马,在古代是一处良好的天然练兵基地。现在凭地远眺,犹可想见当年,-,枪戟林立,一呼群诺的雄伟誓师场面。  意义  在金世宗于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立石,至今己有八百余年,两次折断,两次粘接复原。  大金得胜陀颂碑虽屡遭创伤,但经过党和政府的多次保护维修,仍得安然健在。祝愿这稀世珍品,长存后世,晶莹四射,永放光芒。  

珠尔山

  珠尔山位于扶余县蔡家沟镇东北一公里处,面积120公顷、海拔高度135米、山上植满了松树,可以说是绿树成荫,树木成行。兰陵河在山北侧的山角下东西穿过,京哈铁路在山的西侧约2公里南北穿过,102线国道在山的东侧约5公里南北穿过,蔡榆县级公路在山的南侧3公里东西穿过,去珠尔山旅游度假的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几年来,由于蔡家沟镇有远近闻名的佛教寺庙慈云寺,每缝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和端午节,游人首先来到慈云寺烧香拜佛,然后纷纷涌向珠尔山游玩,山上搭起百余个临时帐篷,帐篷内设有烧烤和各种风格独特的小吃,供游人享用。兰陵河岸边有三十余条游船供游人租用,特别是4月初八和端午节这两天上山游玩的人数近万人,不但有县内的,还有县外的,尤其是长、哈两市有的市民一为拜佛,二为游山,不远百里来到这里。  

石头城子古城址

石头城子古城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头城子古城址,位于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三岔河镇境内。距松原市区100公里,距扶余县城1公里。是辽代至金代时期的古城遗址,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00米,城墙高5至6米,四周有护城河。古城城墙依稀可见,残垣保存完好。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座落在一块略高于四周的台地上,平面呈矩形,东西宽,南北窄,方向350°,城墙周长1922米。古城破坏严重,东墙已荡然无存,仅有隐隐可见的漫坡及墙基特有的土质土色,尚可显示原墙址的所在。西墙残缺不全,高低不平,可见人为破坏痕迹,残高最高处为1.5米。南墙也被平毁,在墙基上开有一条水渠。仅北墙保存较好,基宽13.5米,上宽2.6米,横载面呈梯形,残高2.25米。北墙的西部,尚存一马面,城的西北角,有角楼残迹。在南墙的中部,有一明显的缺口,应是城门址。环城有一条护城河,现已淤平,上宽16米。  城内由于破坏严重,已无法窥见古城原有布局,仅在城内偏南及北部分别见一条灰土带和一道土岗。南侧灰土带宽约13米,长约300米,北部土岗宽约3米。灰土带和土岗上遍布残砖碎瓦,陶瓷残片,是当年的建筑址。城东北隅已被民房覆盖。  城内遗物十分丰富。以酱釉、黄白釉、白釉瓷片,硬质灰陶片、灰色方砖、布纹瓦、铜钱为多。1958年曾出土铜钱20公斤。1981年出土一面连珠纹奏乐镜(1982年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征集)。1981年,省文物工作队征集一方铜印,此印1970年6月出土于古城附近。印面为长方形,边长5.3厘米,通高3.95厘米,印纽及印脊有明显的磨损痕迹,证明该印使用时间较长。印纹为“利涉县印”4字,阳刻九叠篆字,印纽左为“内府监造”右为“正隆二年正月”。此外城内还出土过石臼、础石、小磨、铁锅、铁箭头等物。  城内出土的铜钱有唐开元钱,北宋崇宁、大观、太平,南宋建炎、绍兴,金代正隆、大定通宝等铜钱。由城内出土遗物及铜钱年号看,此城为辽代建筑,金代沿用。  《吉林通志》卷十一,沿革志宁江州条认为,石头城子即辽代宁江州。这是古城所属时代及为何级行政治所的最早记述。此后,史家多采此说。《东北历代疆域史》一书也以“宁江州当在拉林河以西,第二松花江之东”为据,认定“石头城子古城址当是辽代宁江州旧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的学者以该城规模不符合辽代州一级的建制及与阿骨打自得胜陀出发攻打宁江州的方向的记载不符等为由,对该城为辽代宁江州的说法予以否认,此城究为辽代何城,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据古城附近出土的铜印判断,此城应为金代的利涉县。  1961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此城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扶余古庙宇

扶余古庙宇为文化旅游景点。  至圣先师庙  孔子庙在县城里东南营子东南隅,《吉林外记》记载,是道光二年修建的,庙院内有多年生榆树,风景颇佳。庙里塑孔子像,庙台上有四配(孟柯、曾参、孔?场⒀栈兀┘笆?二哲牌位、七十二贤人等等。旧社会每年旧历二、八月祭孔(也叫祭丁),由教育局主办,杀猪、羊、牛三牲,在庙内祭祀,称三牲祭。各机关、学校学生也都参加。孔庙是原扶余县八景之一。玉皇阁  玉皇阁在扶余县城南关外,庙分上下两层,上层有玉皇像,东西墙壁上面画的风、云、雷、雨、电、闪等神;下层有灶王和惧留孙老祖等神像,每年由各商家厨师及饭馆厨师们于旧历五月初三联合上供一次,对俱留孙老祖的祭祀。是由绳麻铺行业每年办会烧香上供(这个惧留孙老祖有捆仙绳,所以供他〕,墙壁画的是哼哈二将郑伦、陈奇(封神演义记载的),这个庙是解放后为破除迷信拆毁的。药王庙  药王庙在县城内东南营子,据《吉林外记》记载,是乾隆十六年修建的。这个庙仅一间,庙内塑药王像(孙思藐),西边塑龙虎二将点班,说他在老虎嘴里拿出人骨头。这个庙神像全都破坏。民国初归县有,伪满时教育局设在这里。旧社会每年旧历4月28日、即药王生日).由各药铺上庙烧香上供,现在地址即实验小学院。娘娘庙  娘娘庙在县城南关外,据《吉林外记》记载,是乾隆十六年修建的。这个庙每年旧历4月18办会,会首都是女人(奚老太太、陈老太太、苗老太太等人)。除上供烧香外,还有儿童跳墙,烧替身;女人叩百步头;子孙娘娘神前求子、求孙;眼光娘娘神前求眼疾快好等风俗。  龙王庙  龙王庙地址在县城南关外,据《吉林外记》记载,是乾隆四十九年修建的。这个浦平常不开庙门,也没人给他办会,如遇每年天旱,久不下雨,大家在庙前跪香上供、打表,恳求天上下雨,龙王行雨等等。  求雨是怎么习事呢,旧社会迷信说雨是龙王行的,龙在大海里、大江里能腾云驾雾,天要老不下雨,就得向他哀求,雨就能下。如在芒种前后雨没有下来,地不能种,苗不能出,这时人们都到龙王庙里跪香上供,恳求下雨,以救众生。还有各家大门小户撤龙牌,龙牌是用黄千纸写的,上写:九江八河五湖四海龙王之神位。两边写:油然作云,沛然下雨。供在各家大门口,门口放上一口大缸,插上杨柳树枝。大家在庙里跪香,打表(表是给玉皇打的),表大意是恳求玉皇大帝发敕令,叫五湖四海,九江八河龙王诸神速行急雨,如五日不下雨则无谷,十日不下雨则无禾;请玉皇大帝早发慈悲,以救下方众生。如甘霖早下,大家杀猪杀羊,还许戏五天,以谢神灵等,还愿杀猪杀羊,大家吃素等等。求雨人不许戴草帽、穿鞋,光着脚在大街行走,后面抬着龙王爷泥像,每人头上戴着柳条圈,嘴里喊着“阿弥陀佛,下雨吃饽饽”,到谁家门口都用水浇,一片哀求之声。有的求三天,等三天,如果雨下来,唱戏上供,祭祀龙王。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前伯都古城遗址

前伯都古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伯都城,辽、金城址,位于扶余市城北12公里的伯都乡政府所在地东南200米处。城的东、南、西三面是平原,东北部有一东南走向的慢岗。城西240米处是伯都乡通往扶余镇的公路,西距第二松花江4公里。城略呈方形,方向北偏西5度,夯土版筑。周长3132米。东墙长709米,西墙长797米,南墙长812米,北墙长814米。墙高2-3.5米,上宽3-4米,基宽14-16米。城墙有几处被破坏。现存4座门址,分别位于各面城墙正中。北门宽9米,东门宽8米,南门宽8米;西门宽9米。各城门外均有近于方形的瓮城。东、西、北城保存较好。南瓮城已成耕地。马面19个,北墙14个,西墙5个,其它墙辨认不清。北墙马面宽约10-13米。马面间距60一80米。在城的东南角、西北角有角楼遗迹。角楼呈半圆形,高3.5米。城内尚存4处土台,位于城内西南部其中一处较大,呈圆角方形。东西、南北各26米,高3米,表面散布大量灰方砖、长方砖、布纹砖、小朵莲瓣纹瓦当、陶片、瓷片、铜佛像,佛饰残块、草拌泥烧土和白灰面的残块等。其余3个土台较小,分别在较大土台东北角、东南角、正南,相距均约20米。表面散存有灰色板瓦残块和陶、瓷片等。4处土台应是寺庙址。在西墙外187米处有一方形土台,破坏甚重,其上残存大量的灰色砖瓦残块。城内遗物多集中在中部与南部。陶器为泥质灰陶和黄褐陶,火候较高,轮制,多是缸、壶等器皿。纹饰有篦点纹、弦纹、篦齿纹、附加堆纹。有黄釉、白釉、青釉、黑釉、灰釉瓷片,多为素面,只有少量的饰草叶纹。器形多为碗、盘、壶。建筑材料有兽面纹瓦当、网格纹板瓦和水波纹滴水等。铜器有长方形千手观音浮雕铜牌,背面阴刻一韦驮,出土铜钱较多,有半两、五铢及北宋钱。该城是扶余市境内规模最大的辽、金城址。其四周还有许多较小的辽、金城,如新安城、杨家城、土城子城、韭菜城子城和班德城等。1987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此城址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善石桥

万善石桥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  解放前,扶余县有大小桥梁14座,其中石桥1座,木桥13座,另有涵洞6处。这些桥梁、涵洞除万善石桥外,其余都已年久失修,不能使用。     万善石桥位于长春岭镇西9公里石桥乡的石桥村东头,是连接扶三北线的交通要道,横跨夹津沟子。夹津沟子北通松花江,南达集厂、南天门等地。每遇雨水增多,沟水上涨,水流湍急,虽有木桥,但往往坍塌,不能经久,故行者苦之。当地民众纷纷上疏,促使县衙提倡“募集善资,修筑石桥”。建桥始于民国元年,由长春岭慈善会吴老常、石老洪等,鼓励当地一批僧人四出化缘,化缘远至鲁、晋、冀、豫四省,他们的口词是:修桥行善,不修今日修来世。他们的行动感到了各地的官商富户乃至穷人,多则捐资几千吊,少则几吊,共募集资金一百六十四万四千六百五十二吊八百文。建桥的石料从吉林市郊阿什哈达采购,经由松花江运到扶余,再用大车运至建筑工地。万善石桥建成于民国十年,(1921年)是吉林省内最早的一座公路石桥。  石桥是三孔拱式,桥身用青色和淡黄色花岗岩石条筑成,全长40.1米,宽4.1米,高7.7米;三个桥孔,中间的较大,宽6.1米,高6.3米;左右两孔尺寸相同,宽5.4米,高4.7米;桥墩入水处最深为11米,最浅为9米;桥身两边装有雕栏石柱,各为23根,柱高82厘米,间宽l.45米。三个桥孔设计适度,既能减轻桥身重量,节省材料,又能分洪缓流,有助于桥身的坚固。桥墩成船底形,迎水面凿成分水尖,起到抗御洪水,保护桥墩的作用。三个桥孔呈莲花瓣形,其边缘上雕衬以荷叶图形,两边连续纹饰。中间桥孔上方正中雕嵌喷水状龙头,显得美观别致,独具一格。桥身南面上部镌有“天地同体、万善石桥”8个字,北面上部镌有“流芳百代”4个大字。桥身两端竖立的回柱顶上,各雕一只目视前方,神态活泼的小石桥.  石桥竣工的那天,是阴历8月26,举行了隆重庆祝仪式,通知各位善士,踏桥观赏,并唱戏5天以示庆贺。为留作纪念,将建桥工程经过、规模、花费款项和募资50吊以上者之名字镌刻于6块石碑之上(其中工程碑两块),立放在桥酉端北侧的一座重檐碑楼内,以垂永远。今碑楼已坍塌,石碑散失无存。桥柱上的石狮毁于1966年“破四旧”运动中。1966年8月,一场大暴雨,洪水暴溢,石桥东端桥台被冲毁。为了增加泄洪能力,保护石桥,不被再次冲坏,在当年修复石桥的同时,又在该桥东端不远处另建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桥长43.34米,5个孔,净跨7.5米,桥面净宽9米,双柱式桥墩,重力式桥台,载重标准汽车为i3吨、托车60吨。此桥修建后增加了泄洪能力,减轻了洪水对石桥的冲击。  这座在将近70年前修筑的万善石桥,受到了省文物部门的重视。      长春岭镇  长春岭镇地处松原市东北部,南与大林子、弓棚子接壤,东与伊家店乡相邻,西与三骏乡接壤,而北面隔松花江与黑龙江省肇源县相望。全镇幅员300平方公里,辖31个行政村,一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5289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087人,镇区人口6743人。.……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至圣先师庙

至圣先师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绍: 孔子庙在扶余县城里东南营子东南隅,《吉林外记》记载,是道光二年修建的,庙院内有多年生榆树,风景颇佳。庙里塑孔子像,庙台上有四配(孟柯、曾参、孔伋、颜回)及十二哲牌位、七十二贤人等等。旧社会每年旧历二、八月祭孔(也叫祭丁),由教育局主办,杀猪、羊、牛三牲,在庙内祭祀,称三牲祭。各机关、学校学生也都参加。孔庙是原扶余县八景之一。

扶余龙王庙

扶余龙王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龙王庙地址在扶余县城南关外,据《吉林外记》记载,是乾隆四十九年修建的。这个浦平常不开庙门,也没人给他办会,如遇每年天旱,久不下雨,大家在庙前跪香上供、打表,恳求天上下雨,龙王行雨等等。  旧社会迷信说雨是龙王行的,龙在大海里、大江里能腾云驾雾,天要老不下雨,就得向他哀求,雨就能下。如在芒种前后雨没有下来,地不能种,苗不能出,这时人们都到龙王庙里跪香上供,恳求下雨,以救众生。还有各家大门小户撤龙牌,龙牌是用黄千纸写的,上写:九江八河五湖四海龙王之神位。两边写:油然作云,沛然下雨。供在各家大门口,门口放上一口大缸,插上杨柳树枝。大家在庙里跪香,打表(表是给玉皇打的),表我已记得不太完全,大意是恳求玉皇大帝发敕令,叫五湖四海,九江八河龙王诸神速行急雨,如五日不下雨则无谷,十日不下雨则无禾;请玉皇大帝早发慈悲,以救下方众生。如甘霖早下,大家杀猪杀羊,还许戏五天,以谢神灵等,还愿杀猪杀羊,大家吃素等等。求雨人不许戴草帽、穿鞋,光着脚在大街行走,后面抬着龙王爷泥像,每人头上戴着柳条圈,嘴里喊着“阿弥陀佛,下雨吃饽饽”,到谁家门口都用水浇,一片哀求之声。有的求三天,等三天,如果雨下来,唱戏上供,祭祀龙王。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查干湖自然保护区

查干湖自然保护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省西北部,霍林河末端与嫩江的交汇处,总面积506.84平方公里,主体在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部分位于白城的大安市和松原的乾安县。保护区以半干旱地区湖泊水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珍稀、濒危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  1986年查干湖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省级自然保护区。20年来,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日益丰富。仅鸟类一项,已由过去的117种增至目前的239种,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43种,特别是东方白鹳、白头鹤、白鹤、丹顶鹤、黑鹳、大鸨、金雕、白尾海雕、大天鹅、灰鹤、白琵鹭等国际濒危物种及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的种类、数量,在保护区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充分显示了查干湖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  历史沿革  1986年8月2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函(1986)131号文〕批准建立吉林省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设立吉林省查干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由前郭县政府领导,吉林省环境保护局负责业务指导。  2004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了《吉林查干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2007年4月6日,国务院(国办发[2007]20号)正式批准查干湖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地理地理位置  保护区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乾安县及大安市境内,范围在东经124°03′28″—124°30′59″,北纬45°05′42″—45°25′50″之间。  地质地貌  保护区地貌主要特征是低平、微波起伏,东南高,西南略高,中央及东北低。查干湖东川头、西川头,青山头一带地势较高,为140~160m。在查干湖附近地势低洼,湖旁残留有二级河流阶地,几个较大的湖泡水位有所差别,也有一些相对高度不超过5m的砂丘。根据成因和形态特征,该区域地貌可划分为冲积湖积平原与河谷冲积平原。冲积湖积平原分布于查干湖湖区低洼处,河谷冲积平原分布于霍林河河谷及嫩江古河道。  (1)冲积湖积平原  大部分地段为冲积湖积平原,地面高程一般为129~140m,局部140~160m。其中微波状岗地分布于南部和北部,分布面积较大,表层岩性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顾乡屯组黄土状壤土,在查干湖周围多呈现为侵蚀岗地。微倾斜平地分布于西部及南部,表层岩性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顾乡屯组黄土状壤土。湖沼洼地分布于湖泡的周围,呈草原景观,表层岩性为全新统湖沼堆积壤土,盐渍化较发育。  (2)河谷冲积平原  分布于西部霍林河河谷和嫩江河谷(库里泡),地面高程127~132m,发育有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查干湖区为湖沼洼地。表层岩性为全新统冲积壤土、粘土及湖沼堆积的淤泥质土类。  

松原市哈达山水利风景区

松原市哈达山水利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这句话来形容哈达山风景区再恰当不过了。哈达山风景区因山而生,因水而兴,放眼整个景区,湖光山色、烟波浩渺、景色宜人。走在观澜台上,眼前淡蓝色的江水静静地流淌,天水一色。时而有渔民乘船划过,渐行渐远的身影,顿觉天地苍茫,江山如画。站在江畔,便见由青绿、赭红色岩石组成的“千层断壁岩”排列整齐,这是大自然的杰作。  哈达山,蒙语意为“陡峰”,因为白练般的松花江从山前流过,恰似一条圣洁的哈达,于是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哈达山。哈达山风景区位于前郭县东南部的松花江左岸,山体总长10公里,海拔为185.8米。景区规划面积90平方公里,其中哈达湖面积75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莲花宝塔、枢纽大坝、观澜台、垂钓园、游船码头、农业观光园等景区、景点。  登上莲花宝塔,不仅可俯瞰松花江美景,还可感受到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的气势磅礴。该塔2011年建成,取莲花造型,是现代观光塔和藏传佛塔的完美结合。塔室是地下部分,用作珍藏镇塔圣物。塔身内壁绘有佛教典故、民间传说等精美壁画。塔冠用蒙古包形制,寓天为圆。此塔寄托着哈达山人祈福纳祥、镇山安澜的美好愿望,凝聚了厚重的蒙满文化,是哈达山风景区的标志性建筑。  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也为哈达山风景区增添了一幅蓝天碧水、山青坝美、郁郁葱葱的美丽画卷。该景区以哈达山枢纽大坝、莲花宝塔等建筑群作为主要旅游景点,是以自然美景和地域文化相结合而打造的又一城市名片。

龙凤湖水利风景区

龙凤湖水利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吉林省长岭县龙凤湖水利风景区湿地保护区是野生动物的天堂、鸟类的乐园、芦苇的海洋。在湖畔湿地有狐、兔、獾等野生动物20余种,天鹅、灰鹤等珍希鸟类30多种。其野生动物之多、密度之大在省内外都是罕见的。龙凤湖水利风景区的芦苇荡被游人称为“流连的绿色迷宫”。在辽阔的松嫩平原上,龙凤湖周边芦苇皓皓漫漫、洋洋洒洒、铺天盖地。一望无际的编织起一条条绿色长廊,置身其中可聆听百鸟夜啾、雁鸭鸣叫。游人可以尽情欣赏鸭欢鹤舞、鸥鹭戏鱼。

长山明珠园

  明珠园位于吉林省松原市长山镇境内,长山热电厂东侧,长山热电厂始建于1969年,30多年来,它象太阳一样为大地和人民奉献着光和热,默默地为吉林电力事业的腾飞和松原经济的发展贡献着力量,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草原上熠熠生辉,长山明珠园也是由此而得名。这里风光怡人,景色秀美。  长山明珠园是由长山热电厂出资始建于1988年,原名水上公园,为了充分发挥地理环境优势,加快开发旅游业,2001年长山热电厂出资再次对其进行了全面改造,并更名为明珠园,由长山热电厂明珠实业公司进行管理,现在的明珠园占地面积达2.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1.4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公园内设置了16个功能区,涵盖了历史教育,野外生存,餐饮服务,园林景观,现代游艺,荷花观赏,植物观赏,游船垂钓,冬季运动等。整个明珠园既富现代文明气息,又具备苏州园林的典雅,突出了休闲、娱乐、教育、健身、实践的宗旨。公园内设置了16个功能区,整个明珠园既富现代文明气息,又具苏州园林的典雅特色。  走进明珠园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镶嵌在黄色大理石上的一幅“塞外平原湖光山色胜江南、辽金故地碧水楼台迎宾客”的对联。  入正门,伫立于希望之星主题广场,便会将整个明珠园的景色尽收眼底。“希望之星”主题雕塑,它的曲线型钢柱上镶有金光闪闪的明珠,背景为碧波荡漾的人工湖,预示着生活在长山的人们充满希望,前程似锦。广场周围鲜花环绕,绿草如茵,整个广场庄严、凝重。夜幕降临,草坪灯、路灯柔光四射,游人在路椅上小憩,在湖岸边、草坪旁细语,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环抱中,舒适惬意,其乐无穷。  公园东有清代满蒙文碑,西有游船娱乐区,南有苏州园林区,北有卡丁车和钓鱼台,中间环绕的是人工湖。湖面上八仙过海塑像惟妙惟肖,一座吊桥将小瀑布与其巧妙相连,把北方园林的粗犷气派和南方园林的精细纤巧融合在一起,工、巧、奇、趣,变化无穷。又将园林艺术与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整个园林建筑渗透出深邃的意境。    长山镇  长山镇始建于1980年,下辖6个行政村、28个社、3个街道办事处、33个居民委。全镇人口38441人,其中:城镇人口29035人,农业人口9406人。幅员59.5平方公里,镇区面积4.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64公顷。长山热电厂、长山化肥厂、吉林油田新立采油厂三大中省直企业座落在镇区之内。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全镇上下精诚团结,坚持以经济…… 详细++

龙坑水利风景区

龙坑水利风景区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自松原市驱车西南行22公里,便到了地肥水美的套浩太乡。弃车向东漫步约1000米,一泓碧水映入眼帘,这就是松原的风景胜地——龙坑,古称别里不泉。  此间的龙坑,就其景象之独特,别说在松原境内,就是在地跨东北三省的松辽大平原上,也是少见的一大奇观。  这是一条长约2500米、宽约300米、深达70余米的天然沟壑。套浩太乡深居松辽平原腹地,此一方正是郭尔罗斯大草原的边缘,大幅面的地表本来浑然严密,何来这一颇具纵深的沟壑呢?实令好胜猎奇之辈大伤脑筋。当然并非止此一端。这一沟壑之内,有一股神来之水,更是叫人难以琢磨。郭尔罗斯大草原东部,泉水溪流甚是罕见。套浩太乡以北200里,以西300里,以南300里,都难以觅到泉溪的踪影。只是由此向东南不足百里处,第二松花江下游一带,才分布着若干泉溪。但这些溪流,大者不足三步之涉,小者不过一瓢之取。况且,这些溪流往往是兼收矛容,几经汇聚,才形成一介微流。而龙坑涌泻的泉溪,其径流量则在每秒2立方米以上,又是在一坑之内陡然而成,这就不同凡响了。  凡是天然奇景,见绝之处往往不止一二。龙坑地处松辽平原低等海拔梯面上,这是地地道道的外流区域,这一区域的绝大部分流泉,或汇入辽河水系南下渤海,或投诸松、嫩二江汇入黑龙江水系,经俄罗斯滨海地区流向北太平洋。然而龙坑泉却独开一境,堂堂然以内流河的形式在千里草原上出奇制胜。  龙坑泉先在沟壑之内形成一个十数尺深的小天池,然后下溪水转而向东漫过天然堤限,舍龙坑而去。这条溪流左右徘徊,弯曲十几公里之后,在西北方向的一个低洼之处停了下来,就地经营起一个有数平方公里面积的淡水湖,有莲露花浮出水面,遂称莲花泡。驰名全国的莲花泡水稻机械化示范场,便设在这里。-于京津市场的绿色食品——莲花泡大米,也在这里应运而生。  80年代初,大型水利工程——引松人工河开通后,龙坑泉水结束了经营莲花泡的历史,转而经运河注入查干湖。从此,龙坑泉再以全新的姿态,在松原的人文地理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由于本地气候条件以及第二松花江水位的限制,前郭引松人工河只能是季节性水利工程。但龙坑泉这股溪流却是永无间断地向查干湖提供大量水源,以支撑那里的水产事业。  据《金史?地理志》记载:“长春县(今前郭县境内塔虎羊城遗址四周一带)有别里不泉”。经考证,“别里不泉”就是这个龙坑。“别里不泉”系女真语的汉语音译,意为“喷泉”。从这块土地上发现的两处遗址中,还残留着契丹和女真族的文物。可以断定,这里早已是东北先民休养生息的地方。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饰了龙坑的天然美。春夏之时,沟壑两坡很有一番景色。名目繁多的花草树木,诸如百合、金针、杜鹃、马兰、牵牛、山杏、山葡萄、山里红,等等,争芳斗艳,万紫千红。隆冬时节,郭尔罗斯大草原成了冰雪世界,龙坑泉水却依然如故地日夜奔流;沟壑里也是暖暖洋洋,于是便有鸟兽家族把这里当成了天然的避寒之所。而今,如果把话题转到旅游观光这个层面上来,龙坑又堪称草原一颗明珠。令人鼓舞的是,开发龙坑旅游资源在这里已经提上日程了。  第一轮,只能算是个序幕,当地居民没费多大力气就在这里建起了一个养鱼池,养起了极其名贵的虹蹲鱼。紧接着,这里又平地建起了一座二层楼,乡政府看好了这块风水宝地,先把敬老院安排到龙坑近旁。营林造植活动也同步开展起来,坡面栽上了一排排挺拔的红松、白杨、樟松,还有曲柳、紫槐、黄榆、黄玻璃。与之相配套的,龙坑东面,依次建起了桑园和果园。一排排桑树、苹果树、李子树、海棠树、山植树,等等,布局合理,错落有致,这就使龙坑景观有了一个良好的外围环境。再接下去,还将继续增设旅游设施,将在这里建亭台船榭,置游船,架浮桥,修栈道。  如此看来,默默无闻的龙坑要有一番龙腾虎跃之举了。但是,现有的一点构想太嫌小家子气了。依龙坑提供的建设空间之广阔,加之此一方可资游玩浏览的自然景物之珍贵,龙坑作为一个地区性旅游中心,其辐射方圆与发展前景,都是极为可观的。有朝一日,龙坑则很有希望一跃而驰名。      套浩太乡  地理位置套浩太乡位于前郭县境中部,介于东经124°29′至124°47′,北纬44°46′至45°02′之间。距松原市25公里。东与新立乡、红光农场、莲花泡农场相连;南与大山乡、长龙乡交界;西与宝甸乡为邻;北与重新乡接壤。总幅员面积为15485.45公顷,套浩太乡现辖7个行政村,22个自然屯,31个村民小组。全乡人口达13000多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约8…… 详细++

塔虎城

塔虎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虎城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北部靠近白城地区的八郎乡北上台子屯北侧嫩江南岸的平原上,在查干湖东面,南距县城50公里,西北距大安县城10公里,是一处辽代古城遗址。  城址简介  辽重熙八年(1039年)置州城,城为方形,周长5181米,为土所筑,高6米,城有4门,惟有西门保存较好。这是辽国皇帝的“行宫”和春行打猎驻足之地,当年这里除驻有辽军官兵外,还为佛教圣地和贸易中心,曾出土不少唐至辽代的文物。  建筑特色  塔虎城,辽、金城址,位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八郎乡北上台子屯北侧嫩江南岸的平原上。西北10公里是大安市,城西1公里是长春一白城铁路,长白公路穿城而过。“塔虎”,蒙语“胖头鱼”之意,因其周围湖泡过去盛产胖头鱼而得名。  城呈方形,方向正南、周长5213米。东墙1314米,西墙1298米,北墙1323米,南墙1278米。城墙高5一6.5米,基宽20一25米,顶宽1.5一2米。四面城墙上各筑有16个马面。城四角各存一角楼址,平面为圆形,稍浸城内,外凸出城角。”基部直径米,顶部直径28米,高出城墙1.5米。站在角楼址上,可监视左右两侧城墙,与马面互为照应。城有4门,分设于四面城墙的正中。  塔虎城遗址  南、北两门均遭破坏,东门已残,唯有西门保存较好。城门外各有一半径约30米的半圆形瓮城,瓮城门开在侧面。南、北城门宽25.2米,瓮门偏东。西门12.3米,东门18.5米,瓮门均偏南。城墙夯土垒筑、夯层清晰。城外距墙基10米处,有两道护城河,两河间有一道宽8米、高出河床4一5米的土垣。内河宽13.5米外河宽11.5米,深约3.6米。护城河于瓮城处、随其形向外弯转而过。在角楼外,两河之外又加一道短护城河,其堤坝较宽,两端延伸到角楼两侧第一个马面处,与第二护城河相通。东门外有一条东西向的河道,长750米,宽80米,是当年引嫩江水入护城河的故道。城内已辟为耕地,有8处较明显的台地,高出地表约0.5米,其上砖瓦较多,是建筑址。  西北角建筑址东西长33米,南北宽32米,高出地表约2.5米,瓦砾残砖遍及台上。外围是两道土墙,遗址表面可见兽面瓦当、绿釉筒瓦、鸦尾等建筑饰件残部。城内东南角曾有一高台,外有土墙围绕,现已平毁,散布有少量的残砖碎瓦和陶、瓷片。  城址发掘  城西南隅过去有4处遗址,现已平毁。城内在公路两侧约100米、南北长700米的范围内,灰土较厚,陶瓷片、建筑饰件分布较集中,曾出土黑白围棋子、北宋铜钱和铜、铁蒺藜等。距南墙700米、西墙700米处有一土丘,东、南、北三侧地势略高,遗物分布较集中。其东侧的高台上,发现大量的铁渣和红烧土,是一处冶铁作坊遗址。城内文物堆积厚达5米,其中有灰烬、鱼骨和兽骨等。塔虎城周围还发现许多与城有关的遗址。城东北距城墙50米处,有一座椭圆形土台。此台基部东西长38米,南北宽30米,高5米,砖筑,石灰勾缝,非常坚固。高台表面上镶有牡丹花和莲花等花纹砖,在台下出土铜风铃1件,为方柱形,四角呈卷云状,做工精美。此台已遭破坏,现仅存土台。文物表明,此台应是辽代的一座塔基。城东和城北发现居住址和建筑址,城南、城西、城北多处发现小型瓮馆墓葬。1975年,于城南发现一砖室墓,墓室为方形,券顶,内壁抹白灰,上饰壁画。随葬品有铜镜、陶、瓷器数件。城内遗物丰富,有大量砖、瓦、陶瓷片。建筑构件做工精细,造型优美。当时中原各名窑烧造的瓷器,在此都有发现。其中有一批完整的瓷器。品种有酱釉鱼藻匜、定窑白釉莲花盘、莲花碗、双鱼碗、白釉瓜棱柱、白釉小口瓶、鸡腿坛、黑釉双系壶、酱釉三流三系壶、绿釉长颈瓶等。铜镜是出土铜器中最多的器物,有双龙镜、童子戏花镜、双鱼镜、昭明镜、瑞兽镜、十二生肖镜、朱雀镜等。双龙镜镜缘刻有“长泰县监”字样。双鱼镜有3面,其中两面有边刻,一面刻“信州司侯司”,另一面刻“肇州司侯司”。此城发现铭文最多的是瑞兽镜,共28字,边刻有“长春县xx”字样。湖州镜,镜薄纹精,造型别致,内铸楷书“湖州真石十八郎,炼青铜无比照子”等字。铜人、铜佛、铜釜、铜钱也屡有出土,自清末此城址被开垦,多次出土铜钱,少者几枚,多则千斤。多为北宋钱余为唐、南宋、辽、金钱。城0土的生产工具,主要有铁铧、犁镜、趟头、刃、斧、钁和石磨等,也出土铁镞等武器。  1961年,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此城址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扶余市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三岔河镇 刘辉 (1963~1998) 裴九州 (1929~2010) 傅骥 (1918~1939) 革命烈士 沙景昌 梁信 巴英额 张耀舟 (1887~1951) 张伯军 李汝伦 (1930~2010) 毕皓 巴彦布 蒙古族 刘凤仪 李政文 (1940~2013) 葛维举 卢志学 王洪彬 石头城子古城址 扶余县烈士陵园 扶余大金碑国家湿地公园 大金得胜陀颂碑 珠尔山 扶余古庙宇 前伯都古城遗址 万善石桥 至圣先师庙 扶余龙王庙
长春岭镇 刘辉 (1963~1998) 裴九州 (1929~2010) 傅骥 (1918~1939) 革命烈士 沙景昌 梁信 巴英额 张耀舟 (1887~1951) 张伯军 李汝伦 (1930~2010) 毕皓 巴彦布 蒙古族 刘凤仪 李政文 (1940~2013) 葛维举 卢志学 王洪彬 万善石桥 扶余县烈士陵园 扶余大金碑国家湿地公园 大金得胜陀颂碑 珠尔山 石头城子古城址 扶余古庙宇 前伯都古城遗址 至圣先师庙 扶余龙王庙
五家站镇 刘辉 (1963~1998) 裴九州 (1929~2010) 傅骥 (1918~1939) 革命烈士 沙景昌 梁信 巴英额 张耀舟 (1887~1951) 张伯军 李汝伦 (1930~2010) 毕皓 巴彦布 蒙古族 刘凤仪 李政文 (1940~2013) 葛维举 卢志学 王洪彬 扶余县烈士陵园 扶余大金碑国家湿地公园 大金得胜陀颂碑 珠尔山 石头城子古城址 扶余古庙宇 前伯都古城遗址 万善石桥 至圣先师庙 扶余龙王庙
陶赖昭镇 刘辉 (1963~1998) 裴九州 (1929~2010) 傅骥 (1918~1939) 革命烈士 沙景昌 梁信 巴英额 张耀舟 (1887~1951) 张伯军 李汝伦 (1930~2010) 毕皓 巴彦布 蒙古族 刘凤仪 李政文 (1940~2013) 葛维举 卢志学 王洪彬 扶余县烈士陵园 扶余大金碑国家湿地公园 大金得胜陀颂碑 珠尔山 石头城子古城址 扶余古庙宇 前伯都古城遗址 万善石桥 至圣先师庙 扶余龙王庙
蔡家沟镇 刘辉 (1963~1998) 裴九州 (1929~2010) 傅骥 (1918~1939) 革命烈士 沙景昌 梁信 巴英额 张耀舟 (1887~1951) 张伯军 李汝伦 (1930~2010) 毕皓 巴彦布 蒙古族 刘凤仪 李政文 (1940~2013) 葛维举 卢志学 王洪彬 扶余县烈士陵园 扶余大金碑国家湿地公园 大金得胜陀颂碑 珠尔山 石头城子古城址 扶余古庙宇 前伯都古城遗址 万善石桥 至圣先师庙 扶余龙王庙
弓棚子镇 刘辉 (1963~1998) 裴九州 (1929~2010) 傅骥 (1918~1939) 革命烈士 沙景昌 梁信 巴英额 张耀舟 (1887~1951) 张伯军 李汝伦 (1930~2010) 毕皓 巴彦布 蒙古族 刘凤仪 李政文 (1940~2013) 葛维举 卢志学 王洪彬 扶余县烈士陵园 扶余大金碑国家湿地公园 大金得胜陀颂碑 珠尔山 石头城子古城址 扶余古庙宇 前伯都古城遗址 万善石桥 至圣先师庙 扶余龙王庙
三井子镇 刘辉 (1963~1998) 裴九州 (1929~2010) 傅骥 (1918~1939) 革命烈士 沙景昌 梁信 巴英额 张耀舟 (1887~1951) 张伯军 李汝伦 (1930~2010) 毕皓 巴彦布 蒙古族 刘凤仪 李政文 (1940~2013) 葛维举 卢志学 王洪彬 扶余县烈士陵园 扶余大金碑国家湿地公园 大金得胜陀颂碑 珠尔山 石头城子古城址 扶余古庙宇 前伯都古城遗址 万善石桥 至圣先师庙 扶余龙王庙
增盛镇 刘辉 (1963~1998) 裴九州 (1929~2010) 傅骥 (1918~1939) 革命烈士 沙景昌 梁信 巴英额 张耀舟 (1887~1951) 张伯军 李汝伦 (1930~2010) 毕皓 巴彦布 蒙古族 刘凤仪 李政文 (1940~2013) 葛维举 卢志学 王洪彬 扶余县烈士陵园 扶余大金碑国家湿地公园 大金得胜陀颂碑 珠尔山 石头城子古城址 扶余古庙宇 前伯都古城遗址 万善石桥 至圣先师庙 扶余龙王庙
新万发镇 刘辉 (1963~1998) 裴九州 (1929~2010) 傅骥 (1918~1939) 革命烈士 沙景昌 梁信 巴英额 张耀舟 (1887~1951) 张伯军 李汝伦 (1930~2010) 毕皓 巴彦布 蒙古族 刘凤仪 李政文 (1940~2013) 葛维举 卢志学 王洪彬 扶余县烈士陵园 扶余大金碑国家湿地公园 大金得胜陀颂碑 珠尔山 石头城子古城址 扶余古庙宇 前伯都古城遗址 万善石桥 至圣先师庙 扶余龙王庙
大林子镇 刘辉 (1963~1998) 裴九州 (1929~2010) 傅骥 (1918~1939) 革命烈士 沙景昌 梁信 巴英额 张耀舟 (1887~1951) 张伯军 李汝伦 (1930~2010) 毕皓 巴彦布 蒙古族 刘凤仪 李政文 (1940~2013) 葛维举 卢志学 王洪彬 扶余县烈士陵园 扶余大金碑国家湿地公园 大金得胜陀颂碑 珠尔山 石头城子古城址 扶余古庙宇 前伯都古城遗址 万善石桥 至圣先师庙 扶余龙王庙
新源镇 刘辉 (1963~1998) 裴九州 (1929~2010) 傅骥 (1918~1939) 革命烈士 沙景昌 梁信 巴英额 张耀舟 (1887~1951) 张伯军 李汝伦 (1930~2010) 毕皓 巴彦布 蒙古族 刘凤仪 李政文 (1940~2013) 葛维举 卢志学 王洪彬 扶余县烈士陵园 扶余大金碑国家湿地公园 大金得胜陀颂碑 珠尔山 石头城子古城址 扶余古庙宇 前伯都古城遗址 万善石桥 至圣先师庙 扶余龙王庙
得胜镇 刘辉 (1963~1998) 裴九州 (1929~2010) 傅骥 (1918~1939) 革命烈士 沙景昌 梁信 巴英额 张耀舟 (1887~1951) 张伯军 李汝伦 (1930~2010) 毕皓 巴彦布 蒙古族 刘凤仪 李政文 (1940~2013) 葛维举 卢志学 王洪彬 扶余大金碑国家湿地公园 扶余县烈士陵园 大金得胜陀颂碑 珠尔山 石头城子古城址 扶余古庙宇 前伯都古城遗址 万善石桥 至圣先师庙 扶余龙王庙
三骏满族蒙古族锡伯族乡 刘辉 (1963~1998) 裴九州 (1929~2010) 傅骥 (1918~1939) 革命烈士 沙景昌 梁信 巴英额 张耀舟 (1887~1951) 张伯军 李汝伦 (1930~2010) 毕皓 巴彦布 蒙古族 刘凤仪 李政文 (1940~2013) 葛维举 卢志学 王洪彬 扶余县烈士陵园 扶余大金碑国家湿地公园 大金得胜陀颂碑 珠尔山 石头城子古城址 扶余古庙宇 前伯都古城遗址 万善石桥 至圣先师庙 扶余龙王庙
永平乡 刘辉 (1963~1998) 裴九州 (1929~2010) 傅骥 (1918~1939) 革命烈士 沙景昌 梁信 巴英额 张耀舟 (1887~1951) 张伯军 李汝伦 (1930~2010) 毕皓 巴彦布 蒙古族 刘凤仪 李政文 (1940~2013) 葛维举 卢志学 王洪彬 扶余县烈士陵园 扶余大金碑国家湿地公园 大金得胜陀颂碑 珠尔山 石头城子古城址 扶余古庙宇 前伯都古城遗址 万善石桥 至圣先师庙 扶余龙王庙
社里乡 刘辉 (1963~1998) 裴九州 (1929~2010) 傅骥 (1918~1939) 革命烈士 沙景昌 梁信 巴英额 张耀舟 (1887~1951) 张伯军 李汝伦 (1930~2010) 毕皓 巴彦布 蒙古族 刘凤仪 李政文 (1940~2013) 葛维举 卢志学 王洪彬 扶余县烈士陵园 扶余大金碑国家湿地公园 大金得胜陀颂碑 珠尔山 石头城子古城址 扶余古庙宇 前伯都古城遗址 万善石桥 至圣先师庙 扶余龙王庙
新站乡 刘辉 (1963~1998) 裴九州 (1929~2010) 傅骥 (1918~1939) 革命烈士 沙景昌 梁信 巴英额 张耀舟 (1887~1951) 张伯军 李汝伦 (1930~2010) 毕皓 巴彦布 蒙古族 刘凤仪 李政文 (1940~2013) 葛维举 卢志学 王洪彬 扶余县烈士陵园 扶余大金碑国家湿地公园 大金得胜陀颂碑 珠尔山 石头城子古城址 扶余古庙宇 前伯都古城遗址 万善石桥 至圣先师庙 扶余龙王庙
更新乡 刘辉 (1963~1998) 裴九州 (1929~2010) 傅骥 (1918~1939) 革命烈士 沙景昌 梁信 巴英额 张耀舟 (1887~1951) 张伯军 李汝伦 (1930~2010) 毕皓 巴彦布 蒙古族 刘凤仪 李政文 (1940~2013) 葛维举 卢志学 王洪彬 扶余县烈士陵园 扶余大金碑国家湿地公园 大金得胜陀颂碑 珠尔山 石头城子古城址 扶余古庙宇 前伯都古城遗址 万善石桥 至圣先师庙 扶余龙王庙
肖家乡 刘辉 (1963~1998) 裴九州 (1929~2010) 傅骥 (1918~1939) 革命烈士 沙景昌 梁信 巴英额 张耀舟 (1887~1951) 张伯军 李汝伦 (1930~2010) 毕皓 巴彦布 蒙古族 刘凤仪 李政文 (1940~2013) 葛维举 卢志学 王洪彬 扶余县烈士陵园 扶余大金碑国家湿地公园 大金得胜陀颂碑 珠尔山 石头城子古城址 扶余古庙宇 前伯都古城遗址 万善石桥 至圣先师庙 扶余龙王庙
伊家店农场 刘辉 (1963~1998) 裴九州 (1929~2010) 傅骥 (1918~1939) 革命烈士 沙景昌 梁信 巴英额 张耀舟 (1887~1951) 张伯军 李汝伦 (1930~2010) 毕皓 巴彦布 蒙古族 刘凤仪 李政文 (1940~2013) 葛维举 卢志学 王洪彬 扶余县烈士陵园 扶余大金碑国家湿地公园 大金得胜陀颂碑 珠尔山 石头城子古城址 扶余古庙宇 前伯都古城遗址 万善石桥 至圣先师庙 扶余龙王庙

扶余市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