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上海市 >>金山区 >> 张堰镇 >> 富民社区

富民社区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王顼龄 (1642~1725)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顼龄(1642~1725年),原名元龄,字颛士,号瑁湖,晚号松乔老人。张堰镇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授太常博士。康熙十八年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获一等第6名。改任翰林院编修,参加《明史》编纂。常与汪琬、朱彝尊等上下议论,通晓典故,人称修史良才。后升侍读、侍讲学士,为康熙帝讲解《资治通鉴》。他娴熟史学,触类旁通,每讲一篇,必获康熙帝赞赏。因弟王鸿绪事累及,奉旨休致。不久又应召入京。康熙四十二年升礼部侍郎。任职10年,凡朝廷庆贺或祭祀等大典,他斟今酌古,处理得体。康熙五十一年,迁吏部右侍郎,后升工部尚书。康熙五十二年、五十四年两次主持会试,因遴选得人,于康熙五十七年进升武英殿大学士,时已78岁。次年,以年老乞休,康熙帝慰而留之,并赋诗相赠:“迹与松乔合,心缘启沃留。”因以为号。雍正元年(1723年)进太子太傅。次年,再次乞休。雍正帝温谕慰留,备极眷顾。年84岁卒于官。雍正帝辍朝相祭,赐谥“文恭”。他天性淳厚谨慎,凡处大事常用暗喻示意或婉转相劝,而事情往往立为改观;又不居功自傲,提拔人才,从不愿身受者知其功。著有《松乔老人稿》、《清峙堂集》、《世恩堂集》35卷、《螺舟绮语》2卷及《兰雪堂词》等。  [以上内容由"问天"分享。]

吴梁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吴梁(生卒年未详),字伯材,号贞石,张堰人。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由拔贡中举人。未仕家居。三十三年,倭寇侵犯,松江知府方廉准备烧毁漕泾、张堰两镇民屋,以绝倭寇栖息之所。他与侄吴潮前往力争,始息其议。后出任邵武府(在福建省)推官,岛寇据建阳、光泽,他前往进剿,大获全胜,当地人民为他建祠立碑。不久升刑部侍郎。某豪绅以私敕建寺,事涉皇室禁卫,事发后,请有权势的太监前来说情,他秉公承办,不肯让步。待他入朝时,豪绅唆使一些有权势的太监对他围攻谩骂。他当即揪住两人奏告皇帝,最后豪绅被依法惩处。后为广西太平府知府,中途乞休,铨部执其辞职书道:“这是曾制服过中贵人(有权势的太监)的刚直之人,怎能辞职?”但他执意辞归。万历十一年(1583年)后,先后发起建造喜庆桥、寿安桥、横桥、惠通桥、白带桥等。年87岁卒。著有《丛竹山房稿》等。  [以上内容由"甜蜜的蛀牙"分享。]

高平子 (1888~1970)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高平子(1888~1970年),名均,字君平,别署在园,因慕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字平子),故自号平子。本县张堰乡秦望村人。出身书香门第,父高煌为清末举人。延顾莲芳为塾师,深植国学之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考入上海震旦学院,攻读拉丁文及法文,并学习物理、几何及西方哲学。民国元年(1912年)大学毕业后,致力于天文学研究,先于佘山天文台实习,得台长蔡尚质神父(法国人)悉心指导,遂得通天文之学。民国5~9年,任教于震旦大学。嗣后,居家专心研究顾尚之遗著——中国天文历法。民国12年,发表《周髀北极璿玑考》,以精密论证推算出周代北极星的正确位置,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民国13年(1924年),应同学蒋丙然之邀,前往青岛天文观象台主持天文观测。在此期间,他改造了德国人遗留的天文台,培训了一批天文科研人员,并于民国15年参加首届国际无线电经度联测,为中国取得了第一批近代经度值,是我国天文学家参与国际天文联合观测的开端。民国17年,应邀赴南京中央研究院筹备天文研究所,研究中西天文学史,任代理所长一年。并为紫金山天文台设置了反光镜、子午仪、分光太阳摄影仪和时辰仪、浑天仪等多种仪器。同年,去庐山等地测经纬度,并参与接收北洋政府中央气象台。民国19年,主持中国改历并参与国际改历工作。民国21年发表《史日长编》,列为天文研究所专刊。民国24年,代表中国天文学会出席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五届大会。会上,中国被吸收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会员,会后,他访问欧洲诸国,考察各国天文。回国后,作太阳观察及研究,并主编《国民历》和《天文年历》。民国26年,赴河南登封告成镇,对周公测景台测定经纬度,并作圭表测景的考证,发表《圭表测景论》等论著,被海内外学术界视为极有价值之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居沪闭门读书。抗战胜利后,回到家乡张堰。民国35年出任张堰浦南中学校董会主席,并为金山县鉴社基本社员、张堰图书馆协赞会第三届常任理事和当然委员,为县鉴出版、学校添置设备和筹集图书资助经费。  民国37年(1948年),由其子启明接去台湾,任“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台湾省气象所技正、“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及天文同好会理事长、“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等职,继续从事天文学的研究工作,用现代天文学的方法,整理中国古代天文学术资料,并主持《天文月历》和《国民历》的编制和协助创设台北园山天文台。曾译述《地球物理一瞥》,编写《天文学讲稿》。他生平著作甚多,代表作有《学历散论》(包括《汉历周期论》等专著13篇)、《史记天官书今注》、《元史天文志历志校注》等139篇。1967年12月,他80寿辰时,台湾天文同好会赠予“知天者圣”银牌,金山旅台同乡会出版了《平子著述余稿》;台湾“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特辑其传世之作——《学历散论》,台湾“教育部”为该书颁发了学术奖。  他终身从事天文学研究,兼长文学艺术。自谓艺术所好,雕刻为首,绘画次之,音乐再次。平生谦以待人,俭以律己,雅好自然,淡泊名利。1970年3月23日病逝台湾。蒋介石和严家凎分别赠予“绩学扬芬”和“硕学清徽”匾额。鉴于他在天文学方面的杰出成就,他的名字被国际天文联合会用以对月球环形山的命名,《解放日报》1987年3月19日对此作了专门报导。  [以上内容由"冯义广"分享。]

姚光 (1891~1945)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姚光(1891~1945年),一名后超,字凤石,号石子,又号复庐,张堰镇人。世代书香,为金山望族。清宣统元年(1909年),南社始创时,即为骨干,并与高天梅、高吹万、柳亚子等人同创“国学商兑会”。民国7年(1918年),柳亚子辞南社主任职。乃推举姚继任。就职后,曾于上海徐园举行雅集。社中经费缺乏,他即出资刊印《南社丛刻》第二十、二十二集。故有“前有柳亚子,后有姚石子”之说。民国13年,任国民党金山县党部执行委员,曾为李一谔等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的活动提供场所和资金。翌年,又与曹中孚、高君定等人发起组织张堰图书馆协赞会,并与高君定等人创立张堰图书馆,被推举为馆长。民国24年,与丁瑞珍、王鸿逵等人发起组织《金山县鉴》社,出版了第一期、第二期《金山县鉴》辑刊《金山文征》、《金山诗征》、《金山卫佚史》、《复庐文稿》、《云间两何君集》、《顾千里年谱》、《姚氏遗书志》、《姚氏摭残集》、《王席门杂志》等文稿,又力助其妻王粲君重印明吕叔简所辑《闺范》四卷,使这部刻于明万历年间濒临绝版的名著留传下来。  他为人谦和,交友重气谊。晚年居沪时,检理杂物,借券满箱,均付诸一炬。毕生好诗歌,偶有所感,必微吟低唱,情之所注,不拘泥于声韵。有《浮梅草》、《续浮梅草》等诗集。他虽为文化名流,于国家政治也极有见识。民国21年(1932年),他为重刊正德《金山卫志》作跋道:金山卫“得之足以前控大海,后扼浦江,失之则沪茸西浙非我有矣……近者,倭人寇我淞沪,倘在彼不得逞志,必云扰沿海,而卫当其冲,不知为政者何以为御敌之计也?”5年之后,日军果然从金山卫登陆,卒应其言。抗战期间,他蜇居上海孤岛,节衣缩食,闭门不出,终于完成了他的重要编著《金山艺文志》。民国34年5月,因患腹膜炎卒于上海。  [以上内容由"huangdog"分享。]

高旭 (1877~1925)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高旭(1877~1925年),字剑公,别字钝剑,号天梅,又号江南快剑,笔名秦风、爱祖国者等。张堰乡人,青年时代立志推翻清王朝统治,热情歌颂太平天国革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唐才常在汉口起义失败,他愤然写下了“热血横飞恨满腔,汉儿发愿建新邦”的诗句。光绪二十九年,在张堰镇主办,《觉民》期刊。翌年,留学日本,攻读政法。在东京结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一年9月,他在东京创办《醒狮》月刊,鼓动反清,宣扬民主。翌年归国,任同盟会江苏省分会会长,设机关于上海八仙桥。又创办健行公学于宁康里,以《黄帝魂》、《法国革命史》为教材,培养革命青年。时柳亚子(当时名亚卢)入健行公学读书,他视其才识超人,破格留任教师,同时介绍加入同盟会,为其取名亚子,后共同主编《复报》。他的充满民主倾向的文章,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两江总督端方屡欲查捕,健行公学-解散。为了激励民心,他又托“平达开”名作《石达开遗诗》20首。其中“只觉苍天方愦愦,莫凭赤手拯元元”、“我志未酬人亦苦,东南到处有啼痕”等句曾传诵一时。光绪三十四年,与柳亚子、陈巢南发起创办南社,任《南社诗选》,又参与组织“国学商兑会”,创刊《国学丛选》,以文字鼓吹革命,唤起民众。  他为人旷达,长于雄辩,喜饮酒,常于酒后捉笔为诗,数十百言立就,自称“江南第一诗人”。主要著述有:《天梅遗集》16集、《未济庐诗集》、《浮海词》、《南娄》、《愿关尽庐诗话》、《劫灰录》、《变雅楼三十年诗征》等。其中不乏爱国主义佳作,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辛亥革命后,出任金山县军政分府司法长,不久又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在张堰镇创办钦明女子学校,提倡女权和女子教育。民国6年(1917年)7月,张勋复辟。他应孙中山之召,赴粤参加护法运动。失败后,意志消沉,甚至发出“未妨袖手对神州”的悲叹。民国12年10月,曹锟贿选总统,他也参与活动。柳亚子电责并绝交,又频遭世人讽刺,他追悔不已,郁郁寡欢,蜗居不出,于民国14年7月7日病逝。  [以上内容由"细雪弄晴"分享。]

吴嘉允 (1569~1645)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吴嘉允(1569~1645年),字绳如,明末张堰人。吴钦章,字含文,嘉允之子。  天启四年(1624年),吴嘉允中举人。崇祯六、七年(1633~1634年),漴缺一带海塘连溃,损失巨大。松江知府方岳贡请他督工筑石塘。他全力以赴,仅200日而工竣。大司农张有誉推荐为户部侍郎,一切章奏悉委之。明末,奉命出都,闻镇江失守,即还京哭(明)孝陵、谒方孝孺祠后,自缢身死,门人私谥“忠介”。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赐谥“节愍”。著有《石塘问答》。  [以上内容由"燃起爱涛的火焰"分享。]

高燮 (1879~1958)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高燮(1879~1958年),字时若,号吹万,又号寒隐、黄天、葩叟,别署志攘,出生于张堰乡秦望村,世代书香,家道殷厚,一生嗜读,藏书十余万卷,尤以《诗经》最为详备,有注疏、论辩、纂述、宋元铅椠、善版孤本千余种,为江南著名藏书家。他早年不满晚清腐败统治,赞赏太平天国农民革命,与柳亚子、胡石予、钱梦鲸等人交往甚密,谈诗论文,探讨国是,抨击时弊,为南社耆宿。曾作《醒狮歌》、《宝剑篇》等诗文鼓吹革命。如《一蚊》诗中“君不见而今啖人术更妙,一日啖尽千万千,猛虎对之应凄然……”悲壮激越之情,跃然纸上。  他学识广博,为人谦和。除参予南社活动外,创国学商兑会,刊《国学丛选》以探讨国故旧文;结寒隐社,与吴昌硕、黄宾虹、胡朴安、唐文治等诗画名家过从甚密。中年在家乡秦望山麓筑闲闲山庄,建吹万楼,有葩庐室、可读斋、袖海堂。常邀四方文人雅士来此作诗论文。抗日战争时期,避难上海,仅携《诗经》随身,其余珍本,被日侵略军掳掠。解放后,他将劫余《诗经》珍本千余种转交复旦大学图书馆收藏,并将1.9万册藏书悉数捐献上海文管会。  他在民国时期,关心县志编纂,曾撰写县志纲目、体例,但限于时局而未竟。在乡里,资助建图书馆、造石桥,并主持疏浚张泾等河道。生平著有《吹万楼诗集》、《吹万楼文集》、《吹万楼日记节钞》、《读诗札记》、《感旧漫录》、《望江南词》等20余种。他于1958年7月23日在上海逝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厥文挽曰:“南社早蜚声,金山一代英,笔摇清帝鼎,梦绕岳王坟;革命心肠热,攘夷思想新,遗诗千百首,一读一酸辛。”  [以上内容由"襄阳王*深圳"分享。]

横港天主堂

横港天主堂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横港天主堂位于张堰镇秦望村2组,始建无考。民国十九年(1930年)12月翻建,共有瓦平房22间,钟楼1座。钟楼在“文革”期间被毁。现存弥撒大厅及2幢生活用房,总占地面积669平方米。大厅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悬山顶,南山墙辟三个尖拱券门;尖拱圈窗,彩色雕花玻璃。室内水泥铺地,祭坛顶部呈十字拱状。现作为宗教场所对公众开放。2011年公布为金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贞节桥

贞节桥为金山区文物保护单位。  贞节桥位于张堰镇秦望村2组6190号西10米。单跨梁桥,民国十五年(1926年)由高雅言堂为族中陈姓贞节女子而建。花岗石质,南北走向,全长13米,宽1.66米,净跨5.18米。桥面由三块条石拼建,桥两端各有6级台阶,桥面两侧刻正楷阳文字“贞节桥”。南侧桥墩东侧嵌有“贞节桥记”石碑一块。2011年公布为金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堰钱家祠堂

张堰钱家祠堂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钱家祠堂位于张堰镇东河沿路15号。该祠堂所属张堰钱家,系钱圩钱氏一脉。祠堂坐东朝西,砖木结构,四合院式格局。现存后厅及两侧厢房,共17间,建筑面积约352平方米。2007年公布为金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富民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富民社区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