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黑龙江 >>双鸭山 >> 宝清县 >> 青原镇

青原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张红旗 (1917~1982)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红旗(1917-1982),黑龙江省宝清县七区(七星泡镇)二甲小梨树沟子村人。小年家境贫寒,9岁起就给地主放猪、放牛、干零活,12岁当“半拉子”,什么活都干;后来当长工,终日干脏活、重活,累得直不起腰来。  1936年,家乡一带进入抗联队伍,张红旗开始接受革命的道理。最初是为抗联通风报信传递消息、送情报,后来主动接受任务,侦察日军和伪军的兵力设施及活动情况。1937年3月,张红旗的活动被宪兵察觉,得知敌人要来抓他的消息后,当天晚上,他用扎枪捅死了抓捕他的宪兵队特务王亚轩,顶着北风连夜冒雪赶到七区凉水泉子,投奔了抗联五军,被编到五军二师四团二连当战士。同年冬,张红旗和20名抗联战士执行护送抗联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到苏联伯力开会任务,他们机智巧妙地将周保中和一名副官送过封冻的乌苏里江。  1938年2月,张红旗在执行迎接周保中从苏联回国任务时,由于叛徒告密,他们遭到300多敌人的伏击。他们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拼杀出一条血路,将周保中安全接回抗联密营。战后,张红旗在抗联密营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调到周保中的骑兵队任机枪班长。4月初,日军对三江地区的抗联队伍进行疯狂大讨伐,张红旗跟随周保中及率领的抗联四军、五军二师的2个连队开始了艰苦的西征。部队从饶河出发,途中遭敌人围追堵截,抗联战士除了要和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敌人进行频繁的战斗外,还要忍受恶劣环境和极限条件的折磨与挑战。7月初,张红旗随部队攻打楼山镇,将镇上200多日伪军击溃,缴获200多支枪,其中轻重机枪8挺。10月上旬,张红旗和战友夜宿林口县刁翎镇,准备第二天过乌斯浑河找指挥部。黎明将至,山后枪声四起,数倍敌人向抗联营地扑来。开始,队伍中的几个女战士还和大家在一起,后来被打散了,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等8名战士顽强地同敌人战斗到最后一刻,她们手挽着手跳进了波涛汹涌的乌斯浑河,壮烈牺牲。天亮时,张红旗和战友们在乌斯浑河下游的水面上发现漂浮着的几个女战友的尸体,张红旗成为“八女投江”历史的见证人。同年11月底,张红旗和战友们找到了指挥部,结束了长达8个月的西征生活。1939年冬,由于形势严峻,张红旗随周保中转移到苏联境内。  1940年5月,受苏联远东军区指派,张红旗和另外2名战友秘密回国,任务是摸清国内富锦县二龙山和卧虎山日伪军兵力和设施等情况。经过4个多月的精心工作,他们抓获了驻富锦的伪军三十三团的王团长。由于张红旗出色地完成了这次任务,上级颁发给他一枚红旗奖章和一支手枪。1941年,张红旗随小部队又潜回国内,执行炸毁日军军用列车任务。他们在佳木斯通往牡丹江这条交通给养线中间的一个叫湖南葛子村隐藏下来,在摸清敌人军用列车运行的路线和时间后,在夜里把0安放到预定地点,随着轰隆巨响,满载着坦克和军火的列车冒着滚滚的浓烟,叽哩咕碌地滚到了沟里,致使敌交通大动脉长时间处于瘫痪状态。当年秋天,张红旗和战友们在另外一个地方,又成功地炸毁了一列敌人的军用列车,还缴获了不少粮食和布匹等军用物资。1943~1945年,张红旗在前苏联一个叫“雅什克依”的地方,被编入苏联远东红军独立八十八旅,在二营任排长,后来与金日成任营长的南野营合并为国际旅,中、朝、苏多国战士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45年9月,张红旗随周保中从伯力机场飞抵长春,准备配合关内来的八路军建立人民政权。张红旗被留在长春卫戍司令部任副官,负责周保中的警卫工作。11月,周保中决定组建骑兵大队,张红旗任大队长,队员有150人。由于形势需要,年底我方撤出长春。在紧急撤退中,周保中派张红旗以及其他几位同志,将杨靖宇烈士的遗首护送到哈尔滨,转交李兆麟妥善安置。1946年3月,张红旗随部队攻打长春,经过激烈战斗,我方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骑兵队却只剩下50多人。6月,这支部队被编为吉林省军区骑兵队,张红旗继续任队长。1947年,张红旗调吉林军区独立一团任二营营长。随着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张红旗和他的战友们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  建国后,张红旗历任辽东军区情报站站长、辽宁军区后勤部军需仓库主任等职。“文革”期间,他受到林彪和“-”集团的政治破孩,精神上受到极度摧残,在蒙受不白之冤、遭受不公待遇的情况下,张红旗对党的事业始终忠心耿耿,理想信念不动摇,政治立场不改变,表现出一名老战士的铮铮铁骨和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1965年,张红旗离职休养,享受副军级待遇。1982年4月,身患癌症已到晚期的张红旗,仍以惊人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向组织提供一份反映抗联战斗生活的回忆录,这是他临终前为党留下的一份珍贵遗产。同年9月3日,张红旗用坚实的步伐走完了65载的壮丽人生。(宝清县志)  [以上内容由"天涯浪子"分享。]

张云友 (1959~1981)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云友(1959-1981),黑龙江省宝清县人。1959年3月生于宝清县东兴乡。197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79年1月从宝清县东兴公社应征入伍,生前是黑龙江省军区某守备第五师十三团九连七班班长。历任战士、副班长等职。张云友在学校读书时,是个好学生.曾2次奋不颐身,冲入火海,扑灭山火;经常帮助一位70多岁,双目失明的五保户滕大爷挑水劈柴,洗衣做饭。在生产队劳动时,是个好社员,曾2次参加救火,1次与山洪搏斗抢险救灾、1次舍生忘死跳入井底救马驹。在部队时,是个好战士,曾先后3次排除哑弹,20多次排除哑炮,6次救火,2次抢险救灾。4次受到嘉奖。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和学雷锋积极分子。1981年4月28日,他在执行排除八二无后座力炮未0弹任务中,勇敢地将一枚一触即发的残弹从战友手中接过来。因转移残弹的瞬间发生0而壮烈牺牲,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在场的4名战友的安全。  张云友牺牲后,沈阳部队授予张云友烈士“模范共青团员”荣誉称号。中共黑龙江省军区委员会作出追认张云友为中共正式党员并追记一等功的决定。同时省军区党委号召,全区部队广大干部、战士、职工、家属向张云友学习。中共宝清县委、县政府亦做出向张云友学习的决定。(宝清县志)  [以上内容由"冰冻可乐"分享。]

七星河自然保护区

七星河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宝清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腹地,宝清县北40km七星河中下游与富锦、友谊县、五九七农场交界。始建于1991年,宝清县人民政府将其定为县级自然保护区,命名为七星河芦苇自然保护区。随着保护区的发展,1996年双鸭山市人民政府将其由县级晋升为市级做了批复,并由县委县政府组建了“七星河芦苇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并着手编写《七星河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1998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命名为黑龙江七星河湿地自然保护区。2000年4月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命名为黑龙江宝清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湿地保护和恢复示范单位”。  宝清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北距县城40km七星河中下游处,距双鸭山市51km,距哈尔滨市420km。保护区北与友谊、富锦县相邻,东与五九七农场接壤,西靠宝清县七星乡,南靠宝清县七星河乡,沿七星河南岸由西向东走向分布,东西长30km,南北宽10km,总面积为20800公顷。  保护区区内形成了以芦苇、沼泽为主,草甸、湿地草甸、浅水沼泽、深水沼泽,水域等三江平原较为典型各种不同类型的湿地生态景观,是同类型湿地保存最齐全、完好的原始湿地之一,是原始三江平原景观的缩影。七星河发源完达山北坡属于内陆凹陷低洼地势,河流、沼泽纵横交错的地理位置而形成了大面积蓄水,蓄水量达千余万立方米,对调节七星河水量,保持地下水位,调节局部地区气候,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及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植物资源: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长白植物区系,但由于受其他区系成分的影响和渗透,形成了多区系成分种交迭混杂现象,导致植物种类虽然不多,但区系成分较为复杂,从而丰富了本区植物区系地理成份,并具有独特性。保护区共有维管束植物62科174属386种,占黑龙江植物总数21.44%,三江平原植物总数的40%。其中药用植物21种,如佚酱、睡蓼、问荆、毛茛、白头翁等;饲用植物15种,如小叶章、灯心草、荆三棱等;淀粉植物6种,如兹菇、条叶百合、细叶百合、地榆等;观赏植物十几种,如燕子花、千屈菜、狄叶香蒲及百合属的一些种。此外还有黄花菜、藜、蕨菜等食用植物,毛水苏、驴蹄菜、千屈菜等蜜源植物,香蒲、艾蒿、缬草等芳香植物,独行菜、水杨梅、地榆等油料植物及马齿笕、白头翁、棉团铁线莲等农药植物。本区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芦苇面积达140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70%,珍惜濒危物种有野大豆。  动物资源: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物地理区划为古北界、东北区、长白山亚区,动物种类以温带栖息类为主,全区共有脊椎动物5纲、10科、107属、163种,占全国动物种数3.17%,占黑龙江动物种数29.42%,占三江平原动物种数35.86%。全区鱼类有15种,优势种为鲤科鱼类;两栖类有6种,优势种为黑龙江林蛙;爬行类有2种;鸟类资源丰富,以水禽数量最多,随四季变化组成变化很大,春秋季组成丰富。夏季相对少些,冬季简单。全区有鸟类123种,占全省鸟类总数的35.9%,雀形目鸟类43种,占鸟类总数35%,非雀形目鸟类80种,占鸟类总数65%,其中水禽60种,占非雀形目鸟类75%,优势种为绿头鸭、绿翅鸭、红头潜鸭、鹊鸭等。全区共有兽类5目8科17种,其中以食肉目和啮齿目种类最多。  景观资源:七星河自然保护区是三江平原经过四十余年农业开发后,目前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一块最具代表性的原始天然湿地,其主体为淡水沼泽生态系统,河、湖、泡沼遍布全区,受地形和水分的影响,经过生物地质演化,形成了草甸、湿草甸、沼泽、水域等不同植被和生态类型的微景观单元,体现出各自独特的生态演替过程。景观单元的多样性,不仅使该区具有优美、多变的自然风光,而且为科研、教学和生态保护普及提供了真实的场地。  

雁窝岛

雁窝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雁窝岛  雁窝岛位于黑龙江省宝清县境东北部100多公里处,挠力河南岸,在八五三农场四分场境内,是一个由挠力河、宝清河和镜面湖环抱的荒岛,方圆200平方公里。  近年考古工作者发现,雁窝岛属铁器时代城址,名为“雁窝岛古城”。古城呈方形,周长841米。城墙现存残高1米,墙基底宽13米、顶宽3米。南墙有城门,设有瓮城。墙为夯土板筑。城外四周有城壕,宽4米,深2米。城北30米处有古墓群,曾出土磨制骨鱼镖、铁刀、手制黑陶罐、红衣陶片等。古墓群与古城应属同一时代。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遗址。  昔日,这里三面环水,一面沼泽,人烟稀少,常有野兽出没,水源充足,鱼类颇多。因此,当地流传着“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的佳话。春夏秋三季,岛上草茂柳密,大雁、仙鹤、天鹅等飞禽在岛上筑巢栖息、繁衍,春去冬来,雁来雁往,铺天盖地,甚是壮观,时间长了,人们就把这里叫做“雁窝岛”。  说其是岛,实为一块茫茫的沼泽地。1957年3月,-将军率领十万官兵挥师北大荒,在此组建八五三农场垦荒队,涉水进岛,安营扎寨。10月1日,正式宣布雁窝岛分场成立。垦荒队员以顽强的毅力征服了“沼泽地”、“大酱缸”,当年开荒2万多亩,并部分播种。一部反映当年开荒的电影《北大荒人》,使雁窝岛之名传遍全国。1961年,国家领导亲笔为“雁窝岛”题名,至今还镌刻在进岛门坊上。经过数十年的截流疏浚,架桥筑路,造林修渠,垦植建设,如今“沼泽变通途,沃野变粮仓”,成为著名的垦区。  1997年,雁窝岛成为国家级自然湿地保护区,逐步恢复了对地球的环保作用。  地址:黑龙江省宝清县境东北部

东升自然保护区

  东升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宝清县东北部,地处挠力河、-通河和小挠力河交汇处。地理坐标E:132°16ˊ34"—132°45ˊ21",N:46°20ˊ06"—46°51ˊ20"。保护区总面积为19244hm2,其中核心区面积为6968hm2,缓冲区面积为6568hm2 ,实验面积为5708hm2。  东升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内陆湿地生态系统。其担负着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重要任务。  东升自然保护区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具有比较典型的沼泽低湿平原的地貌景观。保护区的地质构造属同江内陆断陷的一部分。保护区水资源较为丰富,河流均为乌苏里江水系,挠力河、-通河、小挠力河等河流构成了该地区的主要地表水源。该区地处中纬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3.6°C,全年活动积温2500—2700°C,无霜期146d,年平均降水量为503mm。  东升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属长白植物区系。共有高等植物404种,分属69科。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野大豆、莲、乌苏里狐尾藻3种。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282种,国家重点保护兽类有雪兔和黑熊两种,国家Ⅰ、Ⅱ级保护鸟类有丹顶鹤、东方白鹳、大天鹅、鸳鸯等25种。

龙湖森林公园

  龙湖森林公园位于宝清县龙头镇境内,总面积92.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5%,是省级森林公园。基础设施条件优越,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曾是东北虎麋鹿(四不象)的故乡,至今仍偶而有棕熊、梅花鹿在这里出没,鸟类、两栖类、鱼类资源也十分丰富。现已开发水上乐园、动植物养殖观赏、垂钓、森林浴等养生保健旅游项目。  公园群山环抱、森林茂密、溪流纵横,以苍山奇峰为骨架,清溪碧潭为脉络,风光秀美,景色宜人。夏季凉爽,适合避暑;冬季寒冷,适合滑雪、狩猎。园内的主景区龙头桥水库,是中日合资修建的国家大二型水库,总蓄水量6.15亿立方米,集防洪、灌溉、养鱼、旅游为一体。水面波光粼粼、一碧万顷,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美丽群山之间。  根据地形植被和旅游资源的分布,将公园规划为生态缓冲区、森林保健区、登山游览区、管理服务区、狩猎区、滑雪滑草区、水上冰上娱乐区、动植物饲养种植观赏区、药材种植区等九个园区。  建成后的龙湖森林公园,将成为集观光、避暑、会议、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景区之一,与兴凯湖、镜泊湖、莲花湖遥相呼应,形成我省东部完美的旅游体系。  地址:位于宝清县龙头镇境内      龙头镇  龙头镇位于黑龙江省宝清县完达山北鹿、挠力河上游,距宝清县城30.5公里,山清水秀,草丰土肥,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是镶嵌在北国边陲小城——宝清美丽颈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全镇辖10个行政村,16个自然屯。总面积11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全镇总人口12000人,其中农业人口9000人,人均耕地7.3亩。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属大陆性气…… 详细++

长林岛

  长林岛  长林岛,原名“长林子”。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宝清县境内,七星河与挠力河汇合的三角地带,形成一个宽广的湖泊,中央有一块突出水面的陆地,丛林尽生,故称“长林子”。  1963年,中央新闻制片厂来此拍摄反映垦荒战士艰苦创业为内容的新闻纪录片“长林岛”,从此“长林子”改名为“长林岛”,今为国营五九七农场四分场场部所在地。长林岛总面积385平方公里。由于它的战略地位和自然隐蔽条件,东北沦陷时期曾是抗日联军的密营地。  1957年,农垦部部长-指示八五二农场黄振荣场长开发长林岛。黄振荣组织临近长林岛的八五二农场三分场第三生产队全体干部、工人进岛开荒。  1958年数百名转业官兵分批进岛扩大开垦,到1959年发展成为五九七农场四分场。  1992年全分场的耕地已发展到21万亩,号称“五朵金花”的23队、24队、25队、27队、30队经济效益在全场始终名列前茅。长林岛三面环水,水草茂密,是水禽天鹅、丹顶鹤、野鸭等良好的栖息场所,为县级自然保护区。  地址: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

珍宝岛烈士陵园

珍宝岛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宝清县珍宝岛烈士陵园位于县城东3公里,挠力河东岸,万金山南山头西北坡,始建于1969年,1984年进一步扩建,占地面积36,315平方米。园内安葬着在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五位战斗英雄和六十三位烈士,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宝清牺牲的部分烈士,耸立着为纪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珍宝岛战役而建的三座纪念碑和一座纪念馆及办公室、凉亭等。珍宝岛革命烈士陵园依山傍水,地理条件优越,有福饶公路经过陵园南端,为游人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陵园内环境优雅,绿化植物繁多,墓区建筑庄严肃穆。陵园虽建在宝清,但却记载着具有国际影响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死难烈士的光辉事迹,展馆内详尽展示着珍宝岛事件的历史资料,弘扬了爱我中华、保卫国土、抗击侵略、壮我军威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是我省东南部地区重要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主义教育阵地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1988和2001年先后被批准为省级和国家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是我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炮台山古城遗址

炮台山古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炮台山古城因座落于一座形似炮台的孤山上而俗称为“炮台山古城”,地处宝清县七星泡镇平安村东北2公里,七星河右岸200米,是国务院2001年6月25日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已筹备将其申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炮台山古城的山顶城中的“北斗七星祭坛”是目前我国发现的以天文星座为形象的城市核心建筑布局的首例,同时也是我国和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七星祭坛。  三江平原汉魏时期遗址,分布密集,保存完整,类型丰富,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而炮台山古城又处在这一遗址群的核心地位,同时也是国家“九五--十五”期间,考古、科研课题--三江平原七星河流域汉魏时期聚落考古的重点区域之一。  炮台山古城建制特殊,结构复杂,八垣九重,城坛结合。该遗址平面呈椭圆形,城垣系掘土堆筑,分上、中、下三层,下层有外城,即廓城,还有拱廓城的月城、壅门、城壕以及城内地表坑等,中层为山腰城,即内城;上层为山顶城,即土遗城,平面亦呈椭圆形,城内有8处地表坑,每个坑直径为6-8米,深约0.3-0.5米不等,其中7处“天坑”按北斗七星状排列。另一处“天坑”则位于北斗七星北侧,显示着当年极星的位置。城顶中央靠北处,即北斗七星斗魁和极星所拱卫的位置,骨一长方形角祭台,石筑泥铺,长19米,宽14米,高0.5米,是专为祭祀用的坛台。  “北斗七星祭坛”目前已被有关专家学者所认定。其北斗和极星的星位标示,反映的是距今约4500年前的星象。2001年6月,原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先生来炮台山考察,并为炮台山题词“北疆物宝,荒史源清”。2001年7月24日,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天文考古学家伊世同教授,到炮台山考察,认定“北斗七星祭坛”在我国属首次发现。2001年8月20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同志莅临炮台山视察,为炮台山题词“北国之宝”。为充分利用这一文物资源,宝清县文化体育局制定了《炮台山古城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总体规划》,县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招商开发项目之一。      七星泡镇  七星泡镇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腹地,宝清县城西北部,距宝清县城46公里。七星泡镇是三江平原区域的中心城镇,行政区划面积11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万亩,人口6.2万人,下辖红峰、向华、中红、三合、福兴、永胜、永泉、永安、金沙河、义合、永兴、永发、兴华、平安、新民、民主、兰凤、金沙岗、新发、德兴、解放、凉水、巨宝、双北、胜利、新丰、东太、西太等28个村,……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蛤蟆通水库

  1958年,率领十万官兵开垦北大荒的-将军亲自制定了拦河筑坝建设水库的方案,经过1970年冬的万人大会战,1972年大坝合垄,1974年末,水库基本竣工。   -通水库位于完达山脚下宝清县东部的八五二农场境内,地理坐标:东经13005",北纬46037"。它是-通河流经完达山余脉的山谷,筑坝800米而成,该库坝顶高程为91.38m,坝顶宽5m。水面积达33.8km2,控制面积493km2,蓄水量1.27亿m3,是北京十三陵水库的两倍,是黑龙江省大型水库之一。   -通水库三面环山,沿完达山余脉大约南北向静卧在山谷之中,两岸绿荫覆盖,山峦起伏,森林茂密,有成片的白桦林、松树林、椴树林、柞树林及多种珍稀树种。山是盛产枸杞子、五味子等数十种中草药及猴头、木耳等各种山珍,东北三宝--人参、鹿茸、貂皮更是闻名遐迩。波光粼粼的水面下游弋着鲤鱼、鲫鱼、鲢鱼等18种鱼类,其中“红肚鲫鱼”为独有的三江珍品,水面上丹顶鹤引吭高歌,天鹅、大雁等鸟类凌空飞翔,是一座天然的动植物资源宝库。    -通的景观属山水结合型,环库青山倒映碧波绿水之中,水库大坝的西端,有一悬陡峭的石崖,登上崖顶南望,西岸呈太牙状的山尾插入水中,山色与水色相间,尤如剪纸;回首北望,91个近四百亩鱼池排列有序,显示出一种人工的田园的美,鱼池旁便是-通河的老河套,河道婉转曲折,岸边柳树成荫,河中流水潺潺,两相比较,曲直动静,洽成鲜明的对照。大坝的东端,有一坡度很大的山峰,相对标高在百米左右,是一个爬山的好地方。爬上山峰,东望北望可观山、观云、观日出,回头可观水,从大坝坐船顶水而上,两岸山峦叠翠,行十四华里,有一湖心岛,再往前行,水面豁然开阔,成群的水鸟在这里飞翔戏水,登同岛云,时常可以看到鱼鹰俯冲入水抓起游鱼精彩场面,是观鸟的好地方。立春之后,由于气象的原因,每当晴朗的早晨,库区雾幕徐升,水天一色,变化万千的雾团把水管处沿山而建的宅区托在空中,从岛上望云有海市蜃楼之妙。    湖心岛东岸,有一坐山峰,南坡山角下现在是鱼工打鱼落脚的地方,这里长满了野果、山楂、山里红、山丁子。野果成熟时,漫山一片红色,在这里爬山,品尝野果的酸甜,别具情趣,很有开发价值。    水库上游-通河入库处的河泡里,还生长有珍贵的观赏水生植物野荷花、菱角等,成为水库又一景观。    -通库区的秋色也是十分迷人的,入秋,两岸山林因树种不同,显示出红橙、黄、绿各色,远远望去,层林尽染,尤如一幅风景油画。    依托真水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优势,以狩猎为亮点,“北大仓”人投资100多万元人民币兴建了白桦女神狩 猎场,狩猎场集狩猎、捕鱼、鲮垂钓、划船、旅游为一体,让旅各充分体会山林野趣,融入大自然和谐壮美之中。     -通水库空气清新湿润,含菌率、含尘量低,气候适宜,是一处投资开发旅游疗养的极好场所。近年来,每年慕名前来游玩观光的人数都达7万人次以上,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宝清东岳庙

宝清东岳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东岳庙  又称天齐庙,位于太清宫之东,为一独立庙宇,是道教宫观中唯一称“庙”的殿宇,也是太清宫庞大的建筑群中唯一幸存的古建筑,它是祭祀泰山神——东岳大帝的庙宇。东岳庙坐北朝南,有山门3间,东西厢房各7间,主殿5间,为砖木结构,灰墙圆窗。其主殿5间为宋代建筑,经元代重新修整,道光18年再次重修,是安徽省少见的宋代砖木结构殿宇。现已按原貌修复加固,在殿内陈列元至明清敕建和装修太清宫的石碑20余块,其中较为著名的元代翰林张起严的“敕建天静宫兴造碑”和明代方震孺的重修碑及“古流星园”石匾额、“敕建”、“混元降诞”残片、蟠龙碑帽、大型石桥拱圈、大批汉砖等。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青原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青原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