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洛阳 >> 宜阳县 >> 三乡镇

三乡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后寨陈氏祠堂

后寨陈氏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陈氏祠堂位于三乡镇曲村,由山门、厢房、过厅、听厢、戏楼、耳房等部分组成。山门及厢房面阔五间,建于长方形石基上,硬山顶。  正殿面阔三间,正背雕花草,斗拱八组,雕花,额梁有绘画。过厅现存地基及东山墙。山门东大约25米处有戏楼1座,面阔三间,硬山顶,通高7米,砖结构,建于1.8米高的台基上。东侧有耳房一间,其下部墙体镶有雍正年间创建戏楼碑刻1通。戏楼相对为厢房,面阔三间,硬山顶,斗拱六组。西侧有耳房一间。传说该祠堂为所明朝建,后重修三次,建筑主体结构风格为清代。  

洛阳灵山寺

洛阳灵山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灵山寺位于宜阳县城西7.5公里灵山山腰,距洛阳市区40公里。灵山原名凤凰山,因周灵王葬于此地而易名。灵山寺原名报国寺,也因灵山而更名为灵山寺。  金大定三年,即南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僧人憨休老祖在这里建刹,原名报国寺,后随山而易名灵山寺。全寺因山势而建,坐南朝北,寺址占地18667.6平方米。山门形似城楼,单檐歇山顶,高4米。上建阁房3间,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阁中原供祀迦兰菩萨,1980年重修。下有洞门,门额上有“灵山寺”匾额,为赵朴初题写。寺内自北向南沿中轴线有四进五层建筑,有殿堂楼阁近百间。  一进院为天王殿,硬山顶,明代建。殿中供祀着四天王像,系近年金塑。正中间为弥勒佛像,高1.7米。前有一古银杏树,高9丈余,树围需数人合抱,顶枝如伞,枝密叶茂。二进为中佛殿(大悲阁),金代建,殿内供祀缅甸玉佛菩萨,高1.6米,金碧辉煌。殿前千年银杏,身粗3围,高35米,枝繁叶茂。三进为大雄殿,金代建,庑殿顶,殿内5尊佛像,中释迦牟尼佛高约5米,左药师,右弥陀,阿难和迦叶侍立两侧,均系明代艺术佳品,殿前台阶下,矗立着七级浮屠石塔,高丈余,上刻有佛菩萨罗汉像30尊,石刻工艺精致。殿后墙上镶嵌着历代名人游客吟咏诗赋29篇,真草隶篆,各具-。四进为藏经楼,楼下为法堂方丈室,东西两侧各有配殿22间,排列相对。中间又筑一门楼,两旁有围墙,墙两侧均有历代名人题写的诗碑。寺西为僧寮农禅之所。寺东围墙外有远近闻名的凤凰泉,其味甘醇。泉水主流入寺东游泳池,支流入寺内养鱼池,最终合流,顺山流下,似飞瀑垂挂,流入山下田间。泉东南有塔15座,为全国八个塔林之一。沿塔山路南上,或顺寺西山坡小道,可攀登凤凰山之巅。极目远眺,洛河上下风光尽收眼底。寺迎壁北侧山坡下,有一里许峭壁,高10丈,崖上有庆云洞,位居半崖,深不可测。  该寺近年多次整修、彩绘,寺貌焕然一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洛阳市宜阳县香鹿山镇城西8公里城西7公里洛阳南岸  类型:寺庙古塔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电话:0379-62985500  开放时间:  8:00-18:00

洛阳花果山国家森林公园

洛阳花果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这座花果山可不是齐天大圣的老家,而是地处洛阳市宜阳县西南部的女儿山,俗名石鸡山。山与嵩县、洛宁毗邻,距洛阳市区90公里。花果山属冰川期地貌,群峰点点,林涛起伏,重岩叠嶂,山石奇特,景色十分秀丽。1991年被国家林业部定为森林公园。公园总面积180平方公里,主景区4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31.8米。主要景区有北部、南部、石院墙、七峪沟、大里沟、岳顶山等,景点以天然石猴、水帘洞、唐僧石、摞摞石、寒心石、登云梯、玉皇顶等较为出名。  简介:  花果山属冰川期地貌,群峰点点,林涛起伏,重岩叠嶂,山石奇特,景色十分秀丽。1991年被国家林业部定为森林公园。公园总面积180平方公里,主景区4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31.8米。主要景区有北部、南部、石院墙、七峪沟、大里沟、岳顶山等,景点以天然石猴、水帘洞、唐僧石、摞摞石、寒心石、登云梯、玉皇顶等较为出名。  花果山风景区位于古都洛阳西89km的宜阳县穆册乡境内,总面积4810公顷,主峰海拔1831.8m。森林覆盖率达87.4%,年平均气温14.4度,夏季最高气温26度,1991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用时参考  2-3小时  交通  洛阳客运站7:00车发往花果山。“洛阳——宜阳”的班车每10分钟发一班,“宜阳——花果山”8:00、10:00、15:00各一班  门票  25元  景点位置  洛阳市宜阳县城文化路33号    花果山乡  2011年,穆册乡更名为花果山乡。 宜阳县辖乡。1962年设穆册关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60公里,面积125.3平方公里,人口0.4万。通公路。辖穆册关、碾沟、大尖、王皇庙、关庄、寺院、刘秀沟、花山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特产木耳、核桃、中药材。乡境大部分为花果山国家森林公园范围。.…… 详细++

宜阳韩都故城

宜阳韩都故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都宜阳故城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早期都城,位于今宜阳县城西25公里的韩城镇东侧,是当时韩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中心。该遗址规模巨大,布局完整,结构严谨,保存完好,出土文物丰富,是东周时期韩国历史沿革的客观见证,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水平、建筑艺术、丧葬习俗、社会风俗以及古代都城发展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宜阳韩城,有一座战国都城遗址  沿着宜阳县韩城镇城角村村道向东走,可以看见一条南北走向、3米多高的城垣遗迹。据宜阳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这一段城墙便是韩都宜阳故城的东城墙北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对韩都宜阳故城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勘探和试掘。结果显示,韩都宜阳故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510米至2150米,东西宽1630米至1843米,分宫城和郭城两部分,总面积310万平方米。其中宫城位于故城的西北角,北部向外突出,坐落在山坡上,南部与郭城相连;考古人员在宫城区发现了不少墓葬,可能为陵墓区。郭城位于故城的东南部,城内西北高,东南低,正中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断崖将郭城分为南北两部分。  该城城垣都由夯土筑成,其中东墙与北墙保存较好。东墙全长1515米、宽18米至36米,现存高度为3米至6米;北墙全长1843米、宽18米至38米,现存高度为1.5米至8米。西墙长约2150米、南墙长约1630米。  考古人员在郭城东、北两面各发现一座城门,在两面城墙外发现有明显的护城壕遗迹,在北墙外侧还发现有5个“马面”(古代为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在许多城市设有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突出矩形墩台,利于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敌人,这种城防设施俗称为“马面”,或称为敌台、墩台、墙台)遗迹,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马面”遗迹。另外,考古人员还在一些城墙的外围发现大量建筑堆积,可能为敌楼建筑。  在郭城西北部,考古人员发现了大型建筑基址3处,烧窑群1处,东西、南北方向的大道各1条。在郭城的周围还分布着许多与之相关的墓葬、烽火台等遗迹。此外,在城区内外农田里发现有大量的铜戈、矛等战国时代的兵器和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晋、郑、卫等国铸行的一种金属货币,也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之一)。  规模宏大,曾是交通枢纽、商贸大市及军事重镇  专家介绍,韩都宜阳故城规模宏伟,工程浩繁,该城应该是在韩国迁都之前就修筑了较长时间。史料记载,韩国本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周威烈王二年(公元前424年)韩武子迁都宜阳,到韩景侯时(公元前408年——公元前407年在位)又迁都阳翟(今河南禹州市),所以宜阳是韩武子时期(公元前424年——公元前407年)韩国的都城。此后,该城一直使用逾千年,至北朝时期因战事才遭废弃。  韩都宜阳故城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业城市。《东周策》记载:“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可见当时的宜阳城规模宏大,人口稠密,储物丰富。近年来,该城周围出土了大量战国货币,也足以证明当时宜阳的商业繁荣、经济发达。  韩都宜阳故城也是韩国的军事要塞。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派相国甘茂“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秦死伤者众”。这说明了宜阳形势险要、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大量史料也证明,该城不仅在战国时期战略地位显著,在之后的两汉、两晋及南北朝时期仍旧是军事重镇。  此外,韩都宜阳故城还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历史上,曾有3条交通要道在此交汇。其一为两京大道:从春秋战国至唐宋时期,连接洛阳、西安两京,出函谷关、自陕往东南走崤山南麓,经雁翎关、宫前、河底、韩城,东至洛阳,或者至郑、宋、齐鲁等地,这是一条东西大道。  其二为秦楚孔道:自秦出函谷关,沿崤山南麓东下,在韩城南渡洛河,再渡伊水,可达南国。这条大道西通秦陇,南下吴楚,是一条商旅大道。  其三为晋楚通道:自晋南下,从今三门峡北岸过河,沿陕县、韩城到达南国。历史上,河东的池盐便是经过此路运销到南方的。  这三条大道都是以韩城为枢纽,直到民国初年陇海、京广铁路通车前,韩城的交通枢纽地位都未曾变化过。  立足长远,保护、开发珍贵文化遗产  据专家介绍,从整体来看,韩都宜阳故城是东周列国都城中保存较好的一座。城墙东、北两面至今大多数仍高出地面3米至8米左右,城内85%的面积尚未被村庄或建筑物破坏,且地下文化层丰富,保存较好。  在有效保护遗址前提下,通过合理开发展示遗址的历史文化资源,带动当地的旅游文化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首先对真实的遗迹进行保护展示,如给保存较好的城墙东北角的断面处采取适合的方式加以保护展示,配合环境治理、美化工程,显示出城墙的历史厚重感和沧桑感;对遗址内的封土墓冢绿化立碑,结合旅游线路规划可登顶的小路,提高遗址的可视性和参观趣味;还可以复原马面、敌楼、城门等遗迹,再现昔日韩都宜阳故城的文化风貌,增加参观游览内涵  宜阳韩国故城于2000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0年被列入“十二五”全国15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名单,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虎头寺石窟

虎头寺石窟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宜阳县城东12.5公里苗村南虎头山脚下,因山崖形状似虎头而得名,寺也随山名而称虎头寺,石窟因寺而得名虎头寺石窟。石窟内有近千尊佛像,故又名千佛寺。这一石窟造像的最早开凿年代是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魏建都洛阳后,大兴佛教,当时人们就在这里因势就形,开凿石窟,建造佛像。石窟由东北而西南,山崖环拱,呈一弧形,面积300多平方米。石窟北面有一石壁,上面有镌刻的碑碣两方,高2.1米,宽1米。可惜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字迹已模糊得无法辨认。在碑碣的西南,面向西北开凿石窟一穴,深6.2米,高2.7米,宽2.25米。   

香鹿山森林公园

  宜阳县香鹿山省级森林公园位于县城北城区。香鹿山森林公园建设工程2002年11月开始实施,历时7年建设6期工程。工程总投资7000万元,总面积21800亩,涉及2个乡镇、13个行政村,绿化了32道岭、35条沟、75个山头,栽植侧柏、刺槐、女贞、五角枫、雪松60余个树种、230余万株。新修道路63公里,建护林房5处,埋设输水管道4.8公里,形成了长达15公里的绿色长廊,是目前我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城郊森林公园。2010年12月,香鹿山森林公园被河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  在公园建设过程中,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历届县委、县政府班子对公园建设高度重视,一张蓝图绘到底,成立了香鹿山森林公园管理处,组建了35人的护林防火队伍;二是土地统一租赁。租期30年,进行整体规划管理;三是采取工程造林。公开招标,全程监理,保证工程质量;四是加大资金投入。采取财政投资与全县干部职工捐资相结合的方式筹措建设资金;五是加强防火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50万元,建防火瞭望台5个,总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建消防蓄水池12个,总蓄水480方;修建防火通道55公里;购置森林消防车1台,防火工具车4台,运兵车1台;制作防火宣传牌420个,印制防火宣传单2.6万份;坚持依法治火,加大森林火灾案件查处力度,确保了公园内林木安全。  目前,园区树木郁郁葱葱,满山青翠,已成为县城区域居民休闲、娱乐、观光、锻炼的好去处。我们本着“管理、完善、发展”的思路。实现“以园招商,以园养园”目的,搞活公园经营。2011年4月,宜阳县政府与河南昊澜集团签订香鹿山森林公园合作开发协议,由昊澜集团投资25亿进行总体开发,计划通过3至5年的努力,把香鹿山省级森林公园打造成为集旅游观光、生态养生、休闲体育、商务会馆为一体的综合性5A级景区。

召伯甘棠

  诗经·甘棠》云:“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拔;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这里记载的故事,就发生在宜阳县西北4公里处郑卢路北侧的甘棠村。甘棠为古代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驿站,站旁生长着茂盛的棠梨树。三月花如白雪,八月果实累累,风景秀丽迷人。西周大政治家文王庶子召伯,辅成王时,外出巡视于此,在棠树下休息,有人向他讼诉,召公当即进行判断处理。他这种爱民行为深受人们爱戴,过后,人们看到这棵棠梨树就好像看到召伯,把这棵树看成是召伯的象征,纷纷歌咏以示怀念,因而这个村庄就叫做甘棠。   古时甘棠设有驿站。唐时,又建有甘棠馆。据传,当时这里池塘苑囿,茂林修竹,青山绿水,花木峥嵘,风景极为优美。“公馆似仙家,池清竹径斜,山禽忽惊起,冲落半岩花”,就是当时甘棠秀美风光的真实写照。历史上名人雅士多会于此,来往游者,络绎不断。唐代诗人刘禹锡、杜牧,宋代著名散文家欧阳修,明代兵部尚书王邦瑞,清代河南府尹张汉等都曾到这里饱览山水,凭吊古人,留下许多不朽诗篇。    风雨沧桑,棠梨树今已不在。现今的甘棠村,绿树红楼一派生机。村南郑卢公路北侧屹立着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所立的纪念碑,正面书写“召伯听政处”五个大字,为河南府尹张汉所书,字体端正,气势豪放,历来为书法爱好者所青睐。

寺河水库

  寺河水库位于赵保乡南部,距宜阳县城17公里,是宜阳唯一的中型水库和以水景为主要特色的风景游览区。寺河水库修建于1960年,面积800余亩,大坝长185米,底宽275米,顶宽5.5米,高38.3米,最大容量743万立方米。自下而上,有两排台阶可通坝顶,坝端还有公路通上坝顶。东端建有一造型精美的二层0,坝外有仿古亭阁,竖库碑一通。宜阳至董王庄公路及南阎国防公路从此地经过,旅游车辆可直达水库坝顶。库水内有栈桥两处,通往水面亭台,天然成趣。游人誉有八景:春山银花,槐荫听鹂,翠峰野趣,长亭赏月,桐湾烟波,金秋渔歌,冰湖天鹅,墨山霁雪。   阳春三月,库内杨柳依依,远近槐花遍野,蜂飞蝶舞,蛙鸣莺歌,使人心旷神怡。盛夏桐湾烟波浩渺,金秋水面渔歌互答,严冬天鹅戏于冰面。游人到此,或垂钓、或划船、或游泳、或滑冰,往往乐而忘返。倘在三伏月夜,邀亲友三五,登亭台之上,把酒临风,酬唱诗文,恍若置身仙境。  

五花寺塔

五花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花寺塔,位于宜阳县三乡村北,连昌河畔,汉山脚下的连昌宫遗址上。五花寺其余建筑已不存在,仅余此塔。五花寺塔实际修造年代不详,旧志记为唐塔,但有关人员鉴定为宋代遗作。  五花寺塔矗立在连昌河西岸,是黄河流域现存最古老的砖砌佛塔,在建筑、绘画、雕塑上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塔起九级,高十一丈九尺九寸,青砖结构,八角密檐。底部周长31米,塔体外部下层以石条筑砌,一二层以上,每层皆先用条砖一层出线,线上置斜砖,其上以叠塑十二层为檐,出际在1米左右,在一、三、四、六层正南面均设有假门,门两侧装砖刻浮雕力士或菩萨画像,刀法洗练,线条流畅,形象肃穆。这种装饰在一般塔上十分罕见,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这座砖石结构、八角密檐式的古塔,底部周长31米,塔体外部下层以石条筑砌。每层斜角处向外伸出一根木头,原来挂有铃铛,可惜木头已经朽了,铃铛早已不在,“风吹铃铛响”只能成为记忆中的风景。塔的第一层、第三层、第四层、第六层正南面均设有假门,第二层为真门。门两侧装饰着砖刻浮雕力士或菩萨画像,刀法洗练,线条流畅。  据三乡东村的村民介绍,当初的五花寺规模比较大,寺院山门和少林寺的山门造型一样。后来,在扒庙建校和搞水利基本建设运动中,五花寺被拆毁了,现在五花寺其他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古塔。五花寺塔的建造年代,成了一个难解之谜。《宜阳县志》这样记载:塔实际修造年代不详,旧志记载为“唐塔”,但经有关人员鉴定为宋代遗存。  三乡乡文化站站长刘福亚说,县志中所说的“有关人员”省的一位著名专家,数年前他来此考察后,根据此塔为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特点,推断五花寺塔为宋塔。可是,66岁的冯振伟认为,五花寺塔应是唐塔。冯振伟在五花寺塔附近居住,原是一名国家干部,退休后专心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他说,他查阅了大量古塔资料,印象最深的是一本名为《古塔》的书。该书收录了国内97座古塔的资料,遗憾的是没有五花寺塔。该书介绍说,唐代以前的塔为砖木混合结构,唐代以后就没有这种结构的塔了,所以冯振伟认定:砖木混合结构的五花寺塔是唐塔。  俗言云:“三乡有一塔,离天丈七八。”五花寺塔雅致古朴,威武挺拔,屹立在连昌河畔,势遏行云。丽日晴空,巍然壮观,若云蒸雾裹,另有风韵。历代名-贵,文人学士,常常到此游玩,留下许多诗文。当代著名作家李准1984年游历此地,提笔写下:“古塔笼烟水,山势寂寞雄,人说光武庙,昔日连昌宫”的诗句,并在塔下留影纪念。

李贺故里

李贺故里为文化旅游景点。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故里在当今宜阳县三乡乡的昌谷。宜阳三乡村东的连昌河源于陕县,自西北向东南穿谷而过,经洛宁县东北境入宜阳三乡,注入洛河,昌谷就在连昌河与洛河的汇合处,昌谷之名即以连昌河谷而得。  李贺故里  旧《宜阳县志》载:“长吉(李贺)多才,栖息昌谷”。在李贺的诗歌中,有不少直接以昌谷为题的作品。据《南园十三首·其二》的“宫北田塍晓气酣”句,宫即连昌宫,为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建,又有玉阳宫、兰昌宫之称。连昌宫的遗址,就在连昌河谷,李贺的故宅离连昌宫不远。西有“汉刹云山”(光武庙),南有女几山隔河相望,有名的五花寺塔矗立于连昌河西岸。当年的众多权贵名人,如武则天、唐玄宗、张九龄、岑参、韩愈、白居易、元稹、杜牧等,在这里都有吟咏唱和的诗文。现在当地正在规划重修李贺故居和建设李贺纪念馆,并已成立了李贺研究会和李贺诗词协会,以对李贺及其诗作进行深入发掘研究。  -旅游小贴士:  门票:20元/人  开放时间:8:00-18:00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三乡昌谷    李贺 (790~816)  李贺,字长吉(公元790年——816年),唐代福昌(今河南宜阳)人,英年早逝,但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20岁那年,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因他父亲名为晋肃,与进士同音,就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试资格。后由于他的文学名气很高,担任了一名奉礼郎的卑微小官,留在京城。在这段时间内,他的诗歌才华受到…… 详细++  李贺 (790~816)  李贺,字长吉(公元790年——816年),唐代福昌(今河南宜阳)人,英年早逝,但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20岁那年,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因他父亲名为晋肃,与进士同音,就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试资格。后由于他的文学名气很高,担任了一名奉礼郎的卑微小官,留在京城。在这段时间内,他的诗歌才华受到…… 详细++

灵山风景区

   灵山风景区位于宜阳县城西7公里处的洛河南岸,距古都洛阳40公里,面积达2平方公里。风景区处在安虎路旅游干线上,东距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33公里,西距西游文化圣地花果山国家森林公园43公里。景区依山临水,融山、林、水、寺、泉为一体,交通便利,优势明显。   位于风景区内的灵山寺为豫西名刹,是释源祖庭白马寺的姊妹寺,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厚的人文积淀,是豫西地区主要宗教活动场所,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占地面积18667.6平方米(28亩),建筑面积2.9亩,各类殿堂僧舍110多间。整个寺院座南朝北,并排三座院落,有殿、堂、楼、阁等建筑,有四大天王、横三世玉佛及韦陀菩萨等文物古迹,有历代名人吟咏灵山风景的诗、赋作品和真、草、隶、篆等书法。殿堂排列整齐对称,面貌古色古香,环境清幽,香火旺盛。寺院内的白果树,已达千年,是有名的“活化石”,其叶子、果实是健身的好药材。寺院内有凤凰泉,泉水清澈甘甜,波光鳞鳞,为寺院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大雄宝殿前有七级四面石塔,建造于北魏,菩萨和罗汉像30余尊,石刻工艺和洛阳龙门类似。    灵山建寺年代早,影响久远。据现存资料为重修于金大定三年,唐诗人许浑的《题灵山寺行坚师》一诗:“西岩一径不通樵,八十持杖未觉遥。龙在石潭闻夜雨,雁移沙渚见秋潮。经函露湿文多暗,香印风吹字半消。应笑东归又南云,越山无路水迢迢。”可印政最迟是唐初建筑。   寺院北依凤凰山(又称灵山),风景秀丽。据传因周灵王葬于此,又因山貌似古印度释迦牟尼成佛的灵鹫山,所以称灵山;整个山状又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注目北邙,准备降龙,故又称凤凰山。灵山山上翠柏青青,尤如凤凰的羽毛,外形象鸟,树纹有鸟的图案,素有“奇树万年芳,怪柏千年秀”之称。  灵山寺佛教文化深厚,固定客源多。良卿大和尚(后任法门寺方丈)、绍凡大和尚(后任白马寺方丈)等大德高僧曾在这里出家当家,佛教文化根基深。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前后的半月时间为传统的灵山庙会,游人香客纷至沓来。  

宜阳锦屏山

    锦屏山自东向西一字排列的十二个山峰,依次为桃花、奎壁、烟霞、老人、玉柱、香山、书带、栖云、文笔、双壁、左狮、夕阳诸峰。俨若十二幅锦锻条屏,凌空垂挂,峻美壮观。唐女皇武则天赐名“锦屏”,并亲笔题写“锦屏奇观”四个大字,刻碑立于最高的玉柱峰之上,可惜后被雷雨击毁,今仅存一“奇”字残碑,字大如斗,笔力雄健。凡到宜阳县城者,大都以望锦屏、登锦屏为快事。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登高远望,即兴咏怀。据旧县志“艺文”粗略统计,自唐至清,涉足锦屏的著名诗人40多位,留下歌颂锦屏山的诗词60多首。过去有人将它列出玉柱青霞,仙楼夜月,学院书声,云亭远眺,雉蝶炊烟,藻沟流云,陶洞秋风,香山梵呗,古柏浮岚,丹台昭晖等十大胜景。  

福昌阁

福昌阁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昌阁位于宜阳县韩城镇西5公里的福昌村,它是供奉道教师祖的活动场所。据旧县志记载,隋朝曾在此建福昌宫,现存建筑始于明代,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全面修葺。1983年,省文物局拨款5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福昌阁进行落架重修。  福昌阁为垂檐双脊塔连式建筑,双层垂檐,黄绿琉璃瓦覆顶,四角挑檐悬钟。福昌阁坐北面南,面开五楹彩门,四周基石均用青石条砌筑,墙壁用青砖垒砌,脊兽造工玲珑。阁建于30米的高台地上,正南与东西两侧皆以石阶120余级通上台顶。阁内塑有金身祖师爷像,阁顶的梁木结构造型独特,环环相扣,充分显现了古代的建筑艺术风格。台之东西分层收进,两侧就山崖各砌筑砖洞数个,供奉祀药王、西佛、老君、吕祖、华佗等诸神位,洞前砖铺平台。登斯高阁,则见背依秦岭,面迎熊耳,群峰星拱,巍峨壮观。  阁下“燕堂书斋”为宋人辅国建造,有殿堂三间,为清代卷棚式建筑,外墙嵌有清代碑刻七通,《燕堂记》为北宋富弼撰写,其余皆为明、清时期重修碑记。  该阁是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阁内供奉真武大帝,阁两侧供奉天地诸神,每年初一、十五香烟缭绕,诵经之声不断,为福昌阁增添了神异色彩。每逢农历三月初三福昌阁大会,商贾云集,百货如山,赶会人数常达数万,盛况空前。福昌庙会于2011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任福昌县主薄,宋代政治家富弼撰有《燕堂碑记》留于此。建筑外墙嵌有清代碑刻七通,是福昌阁兴衰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  景点位置  河南洛阳市宜阳县福昌村9组  

洛河滨河公园

  为打造沿洛河休闲生态经济带;提高洛河城区段防洪标准,把城区防洪能力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从根本上治理洛河水患,变水患为水利;打造生态水系长廊,为居民提供休闲健身场所;通过洛河城区段治理,拉动地产经济发展,吸引重大项目入驻;加速洛河两岸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发展观光农业,促进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打捆一起做。基于上述5个定位,实施25公里长、总投资10.5亿元的滨河公园工程。该工程西起灵山,东与洛阳市高新区相接,分四期实施,建设包含8级橡胶坝、11565亩水面、1834万立方米蓄水量(相当于两个中型水库)、3400亩绿地的洛河滨河公园景观带。   

四龙庙

四龙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四龙庙位于盐镇东村,坐北面南。此庙面阔三间,硬山顶五架梁。出檐有卷云斗拱,屋脊有雕花和走兽,屋内有东西两根主梁,东为荆木,西为枣木,原有堆塑龙形彩画,现已不存。四龙庙创建于明朝中期,后经清雍正、乾隆、光绪时期重修。  四龙庙内景  庙屋内北墙和西墙残存有壁画,内容有龙神行雨、花鸟、人物等。东邻一间为供奉火神、瘟神的庙宇,庙内有“重修四龙庙碑”、“清光绪十年”、“重修东村火神庙碑清道光二十六年”等石刻字样。  

三乡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三乡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