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洛阳 >> 偃师市 >> 大口镇

大口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偃师韩村遗址

偃师韩村遗址为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韩村遗址   类别:古遗址   时代:夏、商   地址:偃师市大口乡韩村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焦村记叙荒年碑

焦村记叙荒年碑为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焦村记叙荒年碑   类别:石刻   时代:清   地址:偃师市大口镇焦村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郭村老君庙

郭村老君庙为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郭村老君庙   类别:古建筑   时代:清   地址:偃师市大口镇郭村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寨湾遗址

寨湾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寨湾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大口乡曹寨村寨湾村(自然村),分布于该村东北和东南两片,总面积约12.8万平方米。  遗址北段东临沙沟河(现为沙沟),南临铁村农田,西临村级公路,遗址内基本为农田,地势平缓,遗址平面略呈长条型,东北西南长约500米,总面积约5.3万平方米,地面散落大量的陶片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夹砂灰陶、夹砂褐陶,纹饰有绳纹、蓝纹、方格纹、线纹,器形有罐、盆、鬲等。  遗址南段西侧为一泄洪沟,总面积约7.5万平方米,地势较为平缓。在断崖上发现有多出灰坑,形状不一,有袋状、长方形等。灰坑内包含物丰富,有陶片和少量的烧土颗粒。在地表散落大量陶片,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泥质黑陶及夹砂灰陶等,纹饰多样,有粗、细绳纹、蓝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线纹等。可辨的器形有刻槽盆、罐、豆等,另采集有残石镰一件。  从采集的陶片可以看出,该遗址保存完整,延续时间较长,文化内涵丰富,涵盖了仰韶、龙山、二里头、商、周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为一处保存较好的古文化遗址,对研究当时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寨湾遗址北段南临铁村农田,西临村级公路,遗址的西南部为村庄占压,其余为农田,保存较好,遗物丰富。遗址南段坐落于沙河两侧台地上,地表广种农作物。由于常年遭受自然风雨剥蚀、水土流失、大气、环境污染等,对遗址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同时,遗址地处河岸台地、紧邻村庄,加之当地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比较落后,其生产生活活动和其他人为因素,均对遗址本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遗址的完整性及附近的环境风貌均受到很大的影响,亟待对其进行保护和管理。  该遗址保存完整,延续时间较长,文化内涵丰富,涵盖了仰韶、龙山、二里头、商、周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为研究当时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轘辕关

  轘辕关位于偃师城东南30公里府店乡境内的轘辕山上,西有鄂岭口,北有古道,是偃师市现存的唯一古关。  轘辕山,形势险要,东有太室(即嵩山)、南有少室,紧接巩义、登封两市;西有鸡鸣山、香炉峰,是万安山与嵩山衔接处的壑口。《元和志》载:“轘辕山,山路险阻,十二曲道,将近复回,故曰:轘辕。”轘辕口传说为远古时大禹所凿,为历代兵家必争和控守要地,也是洛、偃通往汝、颖、襄之捷径。  轘辕关是军事要地,古今经历过多次战争。  偃师市轘辕关  轘辕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周朝。“敬王六年(前514),郑人伐滑。允姓之戎,迁于滑内,东及轘辕”。《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晋栾盈出奔楚,过国,出诸轘辕。秦二世三年(207)二月,刘邦兵攻陈留,又下轘辕、缑氏、绝河津,击赵贲军尸乡之北。攻洛阳不利,出轘辕关至阳城。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刘聪使其子刘桀等攻占洛阳,桀出轘辕,至梁、陈、汝颖间。永嘉五年(311)石勒称霸北方,引兵出轘辕,屯兵许昌。北魏孝庄帝永安三年(530)元颢入洛,败于河桥,轻骑南走,自轘辕南出,至临颍为人所杀。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李密破宇文化及,王世充欲乘其弊而攻之,简精卒2万余人,营洛水为桥。李密在偃师,因新破敌,轻王世充,不设壁垒。世充夜遣200骑蔽山埋伏,秣马蓐食,平明袭之,密阵未成,伏兵北原,乘高驰下压其营,密军大败。王世充进拔偃师,设置轘辕县,并在北山下设轘辕镇(即今叁驾店)。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破王世充,攻下轘辕、罗川二县,王世充别将单雄信、裴孝达与唐总管王君廊相持于洛口,李世民率部骑5000前往援助,至轘辕,单雄信等逃遁,王君廊追杀获胜。乾符元年(874),黄巢进逼东都,唐僖宗下诏发兵守轘辕、伊阙、河阴、虎牢。清同治二年(1863)七月,捻军自登封经轘辕进入偃师境内,因县境大村依寨防御,不久即退。民国14捻(1925)二、三月间军阀混战陕西督军刘镇华率部将憨玉琨攻打河南,河南省长胡景翼指定豫西南为樊仲秀由禹县、登封出兵轘辕关,占据洛水南岸,侧击憨军后路,憨战败后,不久即气疯病死,于是樊军占领洛阳,民国17年(1928)四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等发动“第二次北伐”,冯玉祥主力开赴前线,黄河以南防守空虚,樊仲秀率建国豫军乘机由郏县北攻洛阳,二十一日占偃师,冯玉祥急调部将宋哲元、石友三分别由陕、鲁入豫。二十八日宋部进驻洛阳,五月十日占领偃师,樊仲秀两面受敌,即从轘辕关南撤,石友三追至少林寺,将千年古刹少林寺藏经楼放火焚烧,樊军溃逃南阳。民国18年(1929)五月二十二日,军阀再度混战,韩复榘在洛阳通电叛冯投蒋。二十七日韩部由洛阳向黑石关进发,因前锋受敌,后继部队即从偃师南折,过轘辕关绕道登封、禹县、许昌到达开封,韩乃被蒋任命为河南省主席。蒋、冯关系恶化后,十月十三日,冯玉祥占领洛阳,左路军庞炳勋进攻黑石关,中路军孙良诚部由偃师南下,过轘辕关从登封迂回郑州。民国19年(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历经5个月,蒋占领郑州,冯、阎失败。九月下旬,蒋军五纵杨虎城攻占偃、洛。十月五日,冯军刘汝明率部由临汝、登封越轘辕关占领偃师,企图支援洛阳。九日蒋军一纵徐源泉部由登封过轘辕关占领偃师,;刘汝明率部北沿黄河入孟津西逃。抗日时期,1944年5月13日偃师沦陷。9月,皮定钧和徐子荣率八路军抗日先遣支队进入豫西,在偃师南山一带建立抗日根据地,在偃、登、巩交界处打击日寇,轘辕关也是他们作战的要地。同时,八路军河南军区成立,“嵩山人民抗日义勇军”改称“河南人民抗日义勇军”,司令员张之朴率部活动在嵩山地区,经常出没在轘辕关一带,开展抗日活动。  轘辕关古道经历代不断扩修,先后又很大变化。  轘辕关有二道,一在北,唐高宗屡入嵩,凿山开道如车厢,为历代置关之所;一在南,即今鄂岭口,行人以北道幽折,林隐0,多以南道轩敞为便。有轘辕关碑在鄂岭口,为宋偃师知县马仲甫拥民所凿,“人便其利,刻石纪美”。轘辕关南道上,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河南太守文悌开修车路,也有记其事的石碑一通,碑文曰:“洛都四面踞山,东虎牢、西函谷、南伊阙、东南轘辕,皆天险也。独轘辕关石,不通轨辙……过往商贾非取道伊阙不能达洛”。这说明了轘辕关是许、洛要,其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轘辕关南道也几经开修和扩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吕履恒平治鄂岭口路碑文中载:“……维兹鄂岭,中有其缺,古颖州之关塞,实往来之通,山径崎岖,仅容行人之鳞次,石,莫济舆马之驰驱。考王制,维(月令),有平治之文,经千百余年,曾无人焉起而修理之者,天意盖留以段子焉。段子名润色,山西泽州人也。贾于洛,客岁贸迁,路经其地,辄发善念,慨任厥修。复有异梦惊觉。今年春,谋诸参店主人。主人纠合众善,率皆欢欣乐从,各任一职,公同一心,并立善。……遂出囊兴工于小鄂岭口,石工云集,力役辐,效用者不下三百余人,因其地势,随其高下,扩狭口,平险阻、……甫及五月,而一蹴告竣、……山径之蹊涧,今成履道之坦袒,阔则十有余尺,长则五百余丈。外募仅百金有奇,余尽捐之己囊。、……”清光绪二十五年(1889)春,文仲恭任洛阳府太守,尝行部屡经轘辕,斯民登之苦,复虑此道因石磴,不通轨辙,仕宦商贾之车受阻,百货无由辐,而洛、偃或仰粟汝、颍,运输尤为困难。遂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春,捐廉600金,派员雇工疏凿。偃师县知事潘砺庵实领其工,督工者候补典史张靖,使轘辕盘回嵩少之坂,化险为夷,民尤称便。工程于同年九月竣工后,树《清开修轘辕关路碑记》碑一通,以记其事。碑文中还歌颂了带头捐款偿修轘辕关车路的河南太守文公,在职官,更主动兴利除弊。民国25年(1936)九月,蒋介石在洛阳度过50寿辰后,隔了一天,从洛阳坐车出发,经偃师过轘辕关到少林寺、中岳庙进行了二日游。当时偃登公路已初具规模,从偃师到登封计31公里,虽经临时整修,但他仍感轘辕道行车之艰难,年命河南省建设厅,从黄河北征用民工对鄂岭口路段进行了扩修。因山高道险,施工难度大,民工伤亡颇多。扩建后,路面因石多土少,仍坎坷崎岖,形成18弯盘旋上下,后称鄂岭口道为“十八盘”。  轘辕关拱门  新中国成立后,曾数次维修轘辕道。随着形势得发展,客货运输量增多,尤其是从洛阳到少林寺、中岳庙之游客与日俱增,大型客车尤难上下,多绕道龙门、临汝,徒增旅程。192年5月洛阳地区公路总段和偃师县党、政领导部门兴修十八盘改线、扩建工程,1983年12月竣工,共用工日22.7万个,完成土石方21.5万立方米,修涵洞29座、长464米,桥梁2座、长72.49米,挡土墙8处、8886平方米,共投资149万元。207国道通过此路,纵穿偃师境内,结束了古轘辕坂山高道险的历史。  轘辕关历史悠久,历经沧桑,古关建筑早毁于历代战乱之中,现存建筑系用石灰岩垒砌,东西长14.7米,南北宽10.5米,高6.2米,正中是弧形顶门洞,洞高4.7米,宽3.5米。有石阶可拾级而上至关顶,门洞上镶有长方关额“古轘辕关”,楷书,笔法古朴,遒劲有力,并书“乾隆十五年岁在庚午九月重修”。  此关早已无人通行。关东有韩庄、唐窑两村的梯田数十块,再南有偃、登交界碑。古关顶原有大殿,今荡然无存。1984年以来,韩庄村民自行捐资在关顶重建大殿一座,使古轘辕关平添新貌。  

偃师商城博物馆

偃师商城博物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商城博物馆位于偃师市区西部,西距洛阳约35公里,是以研究、陈列、宣传夏商文化为主的专题博物馆。1985年筹建,1987年4月正式建成开放。  该馆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展览部分包括3个展厅。正中大殿为第一展室,面积260平方米,主要展出“二里头文化”、“尸乡沟商城遗址”,出土文物包括二里头1号宫殿复原模型、商城4号宫殿模型以及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共238件。第二展室展出偃师县文物工作者历年来配合基建出土的历代文物珍品,包括仰韶文化的彩陶器、汉晋文化遗物、唐三彩等250件。第三展室为临时性陈列,曾举办过《历代文物珍品展览》、《唐三彩专题展览》、《百年风云——大型图片展》、《庖厨明器及动物造型专题展览》、《“墨云轩”古今字画收藏展》、《庆“五优”书画博览会》等。该馆还与兄弟博物馆联合举办了《中国古钱币展览》、《佛教艺术展览》、《海洋珍品展览》、《古都偃师与历史名人表》等展览。同时配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发掘清理了数以千计的墓葬,主要有高龙乡辛村东汉壁画墓、南蔡庄乡东汉肥致墓、东汉姚孝经墓、城关乡北窑村的4座唐墓等。  2000年4月26日,偃师商城博物馆“夏商王都文明展览”开幕,“2·15唐恭陵被盗文物展览”和“碑刻精品展览”同时开展;“夏商王都文明展览”在偃师商城博物馆大殿举行,主要展出夏都斟鄩二里头遗址和商代灭夏后最早的都城尸乡沟西亳商城遗址历年来出土的文物。展览结合都市概况、考古研究,尤其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以实物、模型、绘画、图表、照片等形式,从“都市形成”、“都市建设”、“都市农业经济”、“都市手工业经济”、“生活中的器具”5部分,生动地向人们展示出这两座都城的性质、规模、城池结构、文化面貌以及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2·15唐恭陵被盗文物展览”在西展室举行,展出了唐恭陵被盗案发生后,经公安机关追缴回来的唐恭陵哀皇后墓壁内出土的随葬品126件,如女胡俑、女侍俑及鎏金铜锁等文物珍品。  地址:洛阳市偃师市商都东路52号(近新星路)  类型:博物馆  等级:AAA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电话:0379-67711935  开放时间:  周一闭馆,周二-周日:8:00-11:30;14:30-18:00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玄奘故里

玄奘故里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玄奘故里位于偃师市缑氏镇,有玄奘故里、唐僧寺、和唐僧墓。  (一)玄奘故里著名的唐代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玄奘,出生在距洛阳市东南约40公里的地方,属今偃师市缑氏镇东北1公里凤凰台的陈河村。该村处在白马寺和少林寺两大佛教名寺之间,由207国道等道路相通,交通方便,是一处极理想的有价值的旅游圣地。  玄奘故里主要包括故居、陈家花园、西原墓地三大部分。坐落在村中部的仿唐建筑故居,坐北朝南,是个南北长方形的前后两进院落。沿三条石阶登上高4.5米的青砖平台上,进汉白玉鸟头门,东西各有一花坛,仿隋唐风格的大门上匾额书“玄奘故居”4个大字。前院东厢房曾为玄奘兄嫂住室,西厢房现为玄奘业绩陈列室。厅堂为前院的主体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顶,出檐深远。此堂原为玄奘祖父陈康的客厅,玄奘父亲陈慧以文诗会友之处,现辟为玄奘及其弟子纪念堂。中塑玄奘晚年译经像,左为高足弟子窥基、圆测,右为高足弟子彦悰、道昭。堂前左右,保存着石磨、石碾、石臼等生活用具。有古井一口,井旁一古槐树、皂角树相抱生长。相传玄奘自幼饮此井水,智慧早开,终成伟人。后院建有厢房、后堂等。东厢房是玄奘母亲宋氏居室,即玄奘出生处。后堂是玄奘父母起居室。后院待整修。  故居正南为陈家花园,面积约1公顷。  村南800米处西原为玄奘父母合葬墓地,墓旁有传说中的马蹄泉。相传玄奘取经归国后,回故里省亲,得知其父母长逝,玄奘正在寻找其父母坟墓时,他坐下的白龙马忽然在地下重踏出泉水淹没了山谷,水退后,他父母的墓就显露了出来。  (二)唐僧寺在玄奘故居南4公里的207国道北侧。唐僧寺始创于北魏,原名灵岩寺,幼年陈祎曾多次随其兄来该寺听讲佛经。玄奘取经归来后,人们将该寺改为“兴善寺”。明万历年间改“唐僧寺”。清代重修。大殿内中玄奘像,左悟空,右悟净;神坛下,左悟能,右龙马。另有历代碑刻7通,经幢数件。  (三)唐僧墓位于唐僧寺西北200米处,有墓碑一通。按传统说法,玄奘于唐麟德元年(664年)圆寂于长安玉华寺,葬白鹿原。今西安南兴教寺内,也有玄奘墓塔。  玄奘,本姓陈,名祎。玄奘是他出家后的法名。约生于隋仁寿二年(602年),洛阳缑氏县(今洛阳市偃师县)人。他的父亲陈慧精于儒术,好佛学。二哥陈素很早出家,在洛阳净土寺做和尚。陈祎13岁那年,进净土寺当和尚,取法名玄奘。  玄奘曾到四川、湖北、河南、河北请教佛学。在研究佛教理论时,深感当时的汉文佛经太少,错误地方也很多,他决定亲自到天竺(印度)去学习。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秋天,玄奘跟随商队到玉门关,向西域进发。用了4年时间才到中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他的佛学造诣曾名噪五印度。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一月,玄奘带着657部佛教书籍,回到了阔别20年的唐都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在洛阳行宫召见了他。玄奘回国后坚持不懈地进行了19年的翻译工作,一共翻译出佛经75部,1335卷,计1300多万字。他所译的经书,对丰富祖国的文化做出了贡献,也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  玄奘还把10多年的旅途见闻写成一本《大唐西域记》。这部书记载了他在17年的旅行生活中亲自经历的110个国家和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形胜、地理位置、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气候物产等,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文字,介绍到全世界。玄奘还把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老子的《道德经》译成梵文,介绍给天竺国人。  地址:洛阳市偃师市侯氏镇(207国道北侧)  类型:名人故居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玄奘 (600~664)  玄奘(602~664年),俗姓陈,名祎,唐著名佛教法师、佛经理论家、翻译家。河南偃师县陈家河村人。一生专事研究佛教经论,不畏艰险,远度重山,由印度运回梵文经卷,在长安讲经传教19年,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玄奘13岁那年,朝廷派大理卿郑善果到洛阳度僧27名。玄奘因不满15岁,考试落榜。主考官郑善果见他“年虽小而志怀远大”,就被破格录取。在净土寺削发成为沙…… 详细++  缑氏镇  缑氏镇位于偃师市南部,东邻府店镇,西接大口乡、高龙镇,南傍伏牛山,北依白云岭与顾县镇接壤。207国道横穿东西,总面积80.4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273个村民组,总人口6.35万,其中回民5108人。2015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16亿元,占全年任务19.67亿元的102.5%,同比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23亿元,占…… 详细++  玄奘 (600~664)  玄奘(602~664年),俗姓陈,名祎,唐著名佛教法师、佛经理论家、翻译家。河南偃师县陈家河村人。一生专事研究佛教经论,不畏艰险,远度重山,由印度运回梵文经卷,在长安讲经传教19年,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玄奘13岁那年,朝廷派大理卿郑善果到洛阳度僧27名。玄奘因不满15岁,考试落榜。主考官郑善果见他“年虽小而志怀远大”,就被破格录取。在净土寺削发成为沙…… 详细++  缑氏镇  缑氏镇位于偃师市南部,东邻府店镇,西接大口乡、高龙镇,南傍伏牛山,北依白云岭与顾县镇接壤。207国道横穿东西,总面积80.4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273个村民组,总人口6.35万,其中回民5108人。2015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16亿元,占全年任务19.67亿元的102.5%,同比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23亿元,占…… 详细++

唐恭陵(太子弘墓及石刻)

唐恭陵(太子弘墓及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恭陵位于偃师市缑氏镇滹沱村西南的景山之巅,是唐高宗太子李弘的陵墓,俗称“太子冢”、“孝敬皇帝陵”。走进占地500亩的陵区,沿着宽50米的神道前行,1对高高的望柱,1对威风的天马,3对严立的翁仲及石狮等呈现在人们面前。其中东排第一、第二翁仲之间,立有唐高宗亲书的“孝敬皇帝睿德记”碑。神道直通呈覆斗型,东西长163米,南北宽147米,残高22米。陵的四周原有神墙围护,神墙四角有角楼建筑,四面神墙中部各置神门。如今神门、角楼等已不存,惟有土阙犹在。恭陵石刻雕琢精美,弥足珍贵,时代早于乾陵,是河南仅存的一组盛唐时代的陵墓雕刻。建此陵功费巨亿,奴役百姓无数,致使发生两次役夫逃亡事件。  从恭陵向东北50米,有李弘之妃哀皇后寝陵“娘娘冢”,呈锥型,底边各长40~50米,残高13米。  唐恭陵是洛阳唐代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墓葬。1985年国家拨专款对石刻做了扶正整修,使整个陵地面貌有所改观。    李弘 (652~675)  李弘(652年-675年),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长子,是唐朝第一位被追封为皇帝的太子。显庆元年(656年),高宗诏令废黜太子李忠,改立四岁的代王李弘为皇太子,李弘做太子期间以仁德著称。太子李弘因仁孝而得到朝野内外赞誉,但却体弱多病,上元二年(675年)四月,李弘随帝后出行洛阳,在合璧宫绮云殿猝然离世,年仅二十三岁,谥号孝敬,庙号义宗,葬于唐恭陵。 人物生…… 详细++  缑氏镇  缑氏镇因系春秋时代周灵王缑姓皇后的诞生地而得名,历史上曾多次设县治。全镇名胜古迹遍布,有唐恭陵、玄奘故里、玄奘寺、玄奘纪念馆等,东与巩义市鲁庄乡和偃师市府店镇相邻,西与大口乡、高龙镇相接,南傍伏牛山与佛光乡交界,北依白云岭与顾县镇接壤,总面积80.4平方公里,其中有效耕地面积6.6万亩,总人口6.3万人,辖24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272个村民组、1.6万…… 详细++  李弘 (652~675)  李弘(652年-675年),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长子,是唐朝第一位被追封为皇帝的太子。显庆元年(656年),高宗诏令废黜太子李忠,改立四岁的代王李弘为皇太子,李弘做太子期间以仁德著称。太子李弘因仁孝而得到朝野内外赞誉,但却体弱多病,上元二年(675年)四月,李弘随帝后出行洛阳,在合璧宫绮云殿猝然离世,年仅二十三岁,谥号孝敬,庙号义宗,葬于唐恭陵。 人物生…… 详细++  缑氏镇  缑氏镇因系春秋时代周灵王缑姓皇后的诞生地而得名,历史上曾多次设县治。全镇名胜古迹遍布,有唐恭陵、玄奘故里、玄奘寺、玄奘纪念馆等,东与巩义市鲁庄乡和偃师市府店镇相邻,西与大口乡、高龙镇相接,南傍伏牛山与佛光乡交界,北依白云岭与顾县镇接壤,总面积80.4平方公里,其中有效耕地面积6.6万亩,总人口6.3万人,辖24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272个村民组、1.6万…… 详细++

水泉石窟

水泉石窟为文化旅游景点。  水泉石窟位于偃师县寇店乡石窟村南沙河东岸万安山的断壁上,坐东朝西,依山面水。窟深6.5米,宽4.8米,高12米。窟内后壁正中,雕主佛两尊,现仅存北侧一佛,高约3米。   水泉石窟位于古都洛阳南大门——大谷关口以东断崖之上、今偃师市寇店乡水泉村。石窟坐东向西,背山面水,呈拱形。深11米,宽6.30米,高7米。共刻大小佛龛400余个。开凿年代从  北魏至北宋,主要是北魏之作。窟内正中刻主佛两尊,左佛通高5米,右佛残高3米,两佛并列。    南壁上部有一大龛,高1.42米,宽0.95米,内刻1佛2菩萨。主佛结跏趺坐高台上,两菩萨侍立左右,两侧刻护法雄狮1对。其左有1小龛,刻1佛2菩萨,佛座两侧有狮2尊。佛座正中有1力士手托薰炉,左右为供养人。此龛之上有5个小龛,龛内各有佛1尊;龛门两侧各刻2个小龛,上小龛为2尊小坐佛,下小龛为2尊小立佛。   南壁二层中间,有1佛龛高1.94米,宽1.6米。内刻主佛,高1.25米,结跏趺坐,莲花背光,周有莲花童子;主佛两侧分立二弟子其下有护法雄狮1对。该龛右侧有2层小佛龛,高0.6米,宽0.5米,内刻2佛2菩萨,佛座左右有护法雄狮1对;中间有薰炉1个、供养人2个。   南壁二层大龛的左右遍刻大小不一,高低不齐,形状各异的小龛,龛内刻有形态不同的佛像,佛座下刻有金刚力士和蹲狮卧兽。   北壁东下层有1大龛,内刻主佛1尊,结跏趺坐于高台上,莲花背光,周有莲花童子。两边侧立两菩萨,佛座两侧有雄狮一对。龛门两侧分别刻3~5个小龛,其中一龛刻1小立佛,其余均为1坐佛。   窟门北壁上刻大小佛龛约百个,龛内多数为1佛2弟子或1佛2菩萨,六尊多为交脚弥勒佛。这些佛龛下面还有排列整齐上下9层小龛,每排27个小龛,右下角缺1,左下角缺3。每龛高0.8米,宽0.7米,其内各刻1坐佛。   石窟门外北侧,有1雕刻细腻的佛龛,刻1佛2弟子2菩萨,其面部丰满,体态雄健,属盛唐时期作品。石窟门外南侧,有摩崖碑记一通,记载石窟的营造历史,对了解石窟分布、造像及佛教兴盛情况有重要价值。水泉石窟的特点是造像集中,雕造工艺精美,有的可与龙门石窟相媲美,是研究古代雕刻、绘画、建筑及佛教发展的珍贵资料。

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偃师境内的诸多古碑中,有一座号称“中州第一碑”的巨碑。那就是坐落在山化镇凤凰山上玉皇阁之北的会圣宫碑。此碑是我国现存少数巨碑之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圣宫碑坐落在寺沟村南的凤凰山上,北依邙山,南面洛河,建于北宋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历经近千年风霜,会圣宫已经不存在,但大碑仍昂然竖立在原地。远远的,我们就被古碑的磅礴气势所震撼。巨大的碑首正面浮雕为流云和两条对称的盘龙,偏下为圭形碑额,刻着几行清晰可辨的大字:“新修西京永安县会圣宫碑铭”,但碑首东侧已经明显前倾。碑身正面刻着几十行楷书碑文,四周线刻龙形流云花边,然而超过半数的字刻已经剥落,露出许多裂纹,左下角一大块碑身也已缺失。碑身两侧为浮雕云鹤纹图案,碑身下的石龟近一人高,昂首向天。    碑通高9.2米。碑帽高2.9米、宽2.2米、厚0.72米,两侧浮雕舞龙4条,龙尾盘向顶端,龙首伸向四偶,正面刻有篆书“新修西京永安县会胜宫铭”(宋时这里为永安县管辖);碑高4.9米,宽2.19米,吼0.55米,四周饰以线刻龙形和流云图案,两侧浮雕云鹤。    正面楷书,文36行,行48字,计3000余言。高大的囍屓底座,叫人伸手莫及,足见其雄伟。    会圣宫碑为楷书刻就,笔法浑实,由为翰林院学士石中立撰文。翰林院待诏御书院袛侯李孝章书并篆额。   碑文详述了建筑会圣宫的由来和经过,描绘了会圣宫的地理位置、建筑的宏伟壮观和“奉安圣容”礼仪的隆重,以及“士庶朝谒”的盛况。其主旨乃在颂扬宋初诸帝太祖、太宗、真宗以及仁宗的武功、圣德、教化、政绩。会圣宫碑高大雄伟,雕刻精美,文字端庄工整,有欧虞之风。  

滑国故城

滑国故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滑国故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城东南43公里处偃师市府店镇滑城河村附近台地上。原为春秋时滑国都城,后被秦所灭。  根据考古调查和发掘报告,可知滑国故城附近是一片平地,东北和东南环山,平地向西北扩展与洛阳盆地相连接。平地两侧有滑城河与府店北河,两河之间为一长靴形的台地,故城即坐落在这块南北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0.5~1.5公里的靴形台地上。它三面环绕深壑,天然半岛似的地形,易守难攻,是古代小国理想的建都之地。  该城地势南北长,东西窄,北部依地势又向西北突出。城垣屈曲呈弧形,平面略作长靴形,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约1000米,中部约700米,南部约500米,总面积14万平方米,断断续续的夯土城墙残体时隐时现。  城垣临近台地边缘,因历年河水冲刷,大部分已经倒塌。南墙东段与东墙北段的下层、北墙和部分东墙夯层较薄,土质坚硬,其上压有布纹瓦层。它的建造年代应在汉代以前。南墙东段与东墙北段的上层、西墙和部分东墙的夯层较厚土质松软,内含战国陶片及布纹瓦,下压前种夯层和布纹瓦层,其建筑年代,应在汉代或汉代以后。  故城附近的遗物极为丰富,有仰韶、龙山文化及商代、东周、西汉和唐代等时期的遗物,而以汉代遗物分布最为普遍,堆积最厚;其次是东周时代的遗物;仰韶、龙山文化和商殷时代的遗物最少;东周和西汉的遗物在城址南部发现较多,东汉的遗物以城址北部最为丰富。这些遗物对考察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颇有价值。  1963年6月,滑国故城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南的洛河之畔。  遗址是1959年历史学家徐旭生在豫西作考古调查时发现的,同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发掘并持续至今。  二里头遗址所代表的文化遗存,早在1952年就首先在河南省登封县的王村遗址发现了,1956年又在郑州洛达庙遗址发现,因为文化面貌区别于其它文化,故曾被称为“洛达庙类型”。1959年二里头遗址发现后,因文化堆积十分丰富,文化遗存更具有典型性,故定名为“二里头文化”。  遗址面积达3平方公里,文化堆积厚达3~4米,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现已发掘出宫殿遗址、居民区遗址、制陶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  宫殿建筑遗址共发掘2座,1号宫殿基址平面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残高0.8米;基址的中部偏北处有一长方形台基,长30.4米,宽11.4米,台基上有一周排列整齐的柱穴,每个柱穴前侧还有2个小柱穴,可能是支撑殿堂四檐的檐柱。据此可以复原出一座高大轩敞的四阿重屋式殿堂。殿前有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大庭。在基址的四周还环绕着一面坡或两面坡式的廊庑建筑。这一宫殿遗址的发现引起史学界的关注,专家们认为,四阿式宫殿建筑和回廊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建筑水平的发展,从形制到结构都保留了早期宫殿的特点,为以后的历代宫殿建筑所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开创了中国宫殿建筑的先河。  遗址中还出土了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骨角器和蚌器等珍贵文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镶嵌绿松石的兽面铜牌饰制作极其精美,体现出了熟练的镶嵌技艺。  二里头遗址经过测定,其年代距今约3500~3600年,相当于在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是研究中国夏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  目前关于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的关系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遗址的第三期、第四期是商汤都城西毫的遗存,第一期、第二期是夏文化的遗存;另是认为郑州商城是西亳,二里头遗址是夏代晚期的一处都邑。这场学术之争目前仍在继续。(国家文物局)  地址:洛阳市偃师市偃师县二里头村  类型:古迹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  

吕蒙正故里

吕蒙正故里为文化旅游景点。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升为翰林学士,拜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户部尚书平章事(宰相)。遇事敢言。太宗、真宗两朝,曾三次居相位。后累封昭文馆大学士,加司空、太子太师、蔡国公。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辞归洛阳,建私宅,木茂竹盛,后世称吕文穆园(其址今已不明)。68岁卒,追赠中书令,谥文穆。  相公庄村东北边隔马路旧有一座寒窑,相传为他贫时故居,也称“吕蒙正读书窑”。窑内有一石碑,上刻他正身朝服的彩身站像。窑顶已塌,窑身已被伊水冲积的淤土掩埋,现有一泓清水。窑门东2米处有吕的后人为他修建的小庙一座,内塑吕蒙正及两个仆人像。清光绪、慈禧太后都曾分别赠匾,上 书“立朝端介”、“亢直懿徽”,并有“慈禧太后御笔之宝”的印玺。抗日战争时,两匾被四川人吕超等盗去。窑前3通石碑,其中一为画像碑,均已淤埋过半。小庙今已修葺,断壁残像已修复。  吕蒙正 (944~1011)   吕蒙正(公元944年 - 公元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北宋初年宰相。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丁丑科状元。吕蒙正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后三次登上相位,封许国公,授太子太师。吕蒙正宽厚正直,对上遇礼敢言,对下则宽容有雅度。卒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谥文穆,赠中书令。 状元夺魁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 详细++  吕蒙正 (944~1011)   吕蒙正(公元944年 - 公元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北宋初年宰相。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丁丑科状元。吕蒙正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后三次登上相位,封许国公,授太子太师。吕蒙正宽厚正直,对上遇礼敢言,对下则宽容有雅度。卒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谥文穆,赠中书令。 状元夺魁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 详细++

偃师商城遗址

偃师商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洛阳偃师商城遗址发现于1983年,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遗址北依邙山、南临洛河、西距汉魏洛阳故城约10公里,西南距二里头遗址约6公里。古城遗址全部湮埋在今地表以下。  经过15年的勘察、发掘,迄今探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大城城垣西南两面较直,北垣东段向东南斜收,为避开城址东南一个陂池,东垣中段偏南部位的墙体又向西南折收,使城址平面略呈刀形。城墙南北最长1700余米,东西最宽1200余米,南端仅宽740米。可确认的城门有5座;北垣近中部1座,东、西垣对应部位各2座。  商城遗址甲骨文碑  小城位于大城西南部,南北长1100米,东西宽740米。墙宽6—7米。其南墙、西墙和东墙的南段同大城城墙重合,大城西墙北段、北城墙全部、东城墙的大部则为新建。宫城位于小城纵向轴线偏南部位,面积约4万平方米,四周有宽约2米的宫墙。宫殿建筑群密集分布于宫城的中、南部。现已发掘的有4号、5号、6号、2号、7号等宫殿建筑。  洛阳偃师商城是商灭夏后最早建立的商城,商城小城的始建就是夏商分界的界标。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投资在此建设商城遗址公园。  地址:洛阳市偃师市商都西路  类型:古迹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洛阳玉帝阁

洛阳玉帝阁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帝阁位于偃师市山化镇寺沟村(凤凰山南麓),曾是北宋行宫会圣宫的一部分,俗称“红庙”。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康熙四十二年重修。  玉帝阁屋面为歇山顶屋顶。坐北向南,底部长宽均约7.5米,成空心四面体,下宽上窄,分两层呈宝塔状,砖木结构。屋面筒瓦覆顶,下层正面做出装饰性屋檐及六组砖雕五踩斗拱,南边正中有一拱形门。阁内部有木制楼梯通往上层,上层墙壁四周均彩绘有明代人物肖像画,神态饱满,颜色鲜明,但由于年代久远,部分有脱落,南边正中也开一门,门框上部两侧雕龙形饰,门上方有一青石质明代石匾,上 书楷体“玉帝阁”三字。阁内顶部檩、梁结构复杂,四角斜梁上皆彩绘,梁下有一高约3米的木制屏风帘支撑,帘之正中一木制匾额,上 书“天心金关”四字,系大清康熙年间创修。  室内四面壁画彩绘有道教人物肖像画,面部神态饱满,颜色鲜明,栩栩如生、线条流畅,服饰华丽,色泽鲜艳、清晰可见,此阁建筑古朴素雅,巍峨壮观,对研究明、清宗教建筑艺术和风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巧。具有一定的考古及艺术价值。

女皇御书升仙太子碑

女皇御书升仙太子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升仙太子碑位于洛阳东30公里偃师市府店镇南缑山之巅。这里是传说中周灵王太子晋升仙的地方。武周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于二月初四日由东都洛阳出发赴嵩山封禅,途中留宿缑山,游览了刚刚竣工的升仙太子庙,一时兴至,便撰写了这篇碑文。同年六月十九日碑成,立于缑山升仙太子庙大殿之前。碑文借太子晋升仙的故事,描绘缥缈瑰丽的仙境,以赞美武周盛世。碑文描写的武周社会,是武周承天之命,开创基业,江山稳固,人口众多,政令统一,幅员辽阔,边防巩固,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的景象。升仙太子碑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笔划丝丝露白,为唐代少见的飞白体题额。碑文中有武周时期新造的字。碑文的上下款和碑阴的《游仙篇》杂言诗、题名等,均由当时名家所书,故该碑被历代书法爱好者誉为珍品。升仙太子庙已杳然无存,该碑却保存了有关它的地望以及建筑的宝贵资料。  地址:洛阳市偃师市缑山之巅  类型:古迹  游玩时间:建议0.5小时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大口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大口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