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江西省 >>赣州市 >> 宁都县 >> 石上镇

石上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翠微峰自然保护区

翠微峰自然保护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翠微峰景区,古称金精山区,似一颗明珠嵌于中华东南大地,位于江西省赣州地区东北部,宁都县城西北郊5公里处,总面积78平方公里。南距行署所在地赣州市168公里,北抵省会南昌320公里。景内地质属丹霞地貌,石山林立峭拔、峰险岩奇、洞幽水秀,自然景色绮丽奇特。道家福地金精洞,宋代受徽宗赐封“灵泉普应真人”龙匾,列为天下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至清,先后有朱熹的得意门生生理学家曾兴宗,著名诗人、“江湖吟社”的组织者曾原一,以及清初的“宁都三魏”、“易堂九子”等隐居于此,授徒造士、著书立言,历五百多年之久,留有亭、堂、庐、阁遗迹20余处,诗文30余种、上千卷之众。翠微峰成为集风景、宗教、文化名山于一身的千古名山,已载入当代《中国名胜大辞典》,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江西省风景名胜区,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景区门票:60元/人,凭护照6折优惠,限一人  开放时间:8:00—17:00  联系方式:0797—6807667、www.jxndcuiweifeng.com  景点地址:宁都县梅江镇  公共交通:宁都客运站至翠微峰(枫树排)翠微峰自然保护区 翠微峰自然保护区

东龙古村

  在客家人最早聚居发展的宁都、石城两县交界处,有一块海拔500米左右的山间盆地,盆地四周青山环抱,清溪环绕着一座千年古村——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  唐代,这里叫东屯。客家先民从宁都东面去福建,东屯隘口是捷径。北宋乾德初年,在石城半迳定居的李翊俊来东龙打猎,看中了这块青山福地,举家迁至此地定居。因其“东南有一脉群山,蜿蜒起伏,形如卧龙”,改名东龙。  倚山傍水巧布局  历史上的东龙富甲一方,以“千年古村、百座祠堂、百口池塘、百间大屋”而名动江西,有江南第一宗祠村的美誉。日前,记者登上东龙岭城墙上的古寨堡,东龙全景尽收眼底。村中,星罗棋布的祠堂、民宅、庙宇、古塔、石桥、寨堡等古建筑,依东龙岭和南桥岭两条山势而建,南北各有一条清溪蜿蜓曲折流过村庄,串着一口口波光粼粼的水塘西去,整个东龙村融入在青山绿水之中。  据“东龙通”李良景老师介绍,北宋开基建村时,李氏祖先选择了众多山岭中来路最长、山势最雄伟的东龙岭和南桥岭为村庄的两大龙脉,依其走势,一处建民宅,另一处建宗祠,与宗祠对应处则建神庙,由此形成人居、祭祖、敬天三个相互独立的空间。而各空间之间又用阡陌道路串连起来,组成一个看似零散实际统一的整体。同时,为了提高村庄的排水和防火功能,人居区还挖掘出100多口形状各异的池塘,并且从南、北两面的高山之上引出两条清溪,弯弯曲曲从村边流过,形成山环水绕之势,从而把整个村庄融会在一片青山绿水中,使“以人为本”的村落布局与“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百座祠堂经风雨  东龙村全盛时期,有大大小小百座祠堂,经过风雨侵蚀,现存48座,另有书院、义仓各2座,古塔1座,庙宇3座,凉亭5座,石桥、寨堡各4座,隘口4处,店铺和民居建筑共140多间,均保留着赣南客家的传统建筑风格。  西南塅上的“东里一望”,又称“仁方公祠”,总面积达4300多平方米,由李仁方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分前院、后院、东圃、西园和仁方祠五大部分。因有祠堂、议事厅、金银谷物仓库、廊房、厢房、绣花楼、私塾、仆人房、庭院、雕楼等100多间房屋组成,故称“百间大屋”。  西北兔形山下的李氏下祠,建于明代正统年间,府第式砖木框架结构,室内采用宫殿建筑的“梁挑介柱”技术,由75根圆杉木及纵横交错的横梁支撑,斗拱及榫部均饰有鲤鱼、莲花、龙凤、麒麟等图案。  明代晚期的慎斋祠是一座房祠,内设上下厅、左右厢房,上下厅以屏风相隔,整个祠宇外观庄重,内部精巧。村中心的位上祠,是座典雅的文官祠,呈围屋状,有厅堂、厢房、院落、护墙。大门是木制栅栏,上部装有方格的拼木板,下部用竹木拼齐钉紧,木撑装饰成大象的头部,取“太平有象”之意,给人庄严肃穆之感。其旁边的俊人祠,是座武官庙,有许多精湛的人物雕刻,表达着主人对后代为官清廉、爱民如子的殷切希望。  罕见的百间大屋建筑群述说着客家先民创造的辉煌,东龙这块青山福地,还用一方山水养育了无数俊杰,在世代崇文重教的“耕读文化”氛围中,东龙英才辈出,清初著名文学家“易堂九子”之一的李腾蛟、清代理学家李大集、南海舰队政治部原副主任李学南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东龙村古朴威严的祠堂和客家建筑的精美让人赞叹不已,而虹桥锁水、罗汉晒肚、塔影湖水等自然景观也令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间已到了傍晚,夕阳映红了天边,西山上的文峰宝塔璀璨耀眼。千百年过去了,古塔依然直指苍穹,尽显恢弘气势。  信息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 记者谢东琳 实习生许晓泉 蔡满生 文/图  信息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 记者谢东琳 实习生许晓泉 蔡满生 文/图

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

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位于江西省宁都县城梅江畔。  旧址原来是一座耶稣堂,始建于1916年,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建筑,占地面积约有394平方米,整个庭院占地约2040米。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保存完好,还建有宁都起义陈列室。  1931年春,蒋介石派由西北军一部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开赴江西对红军进行“围剿”,因不满-的反动统治和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抵抗政策,在中国0的影响和指导下,同年12月14日,第二十六路军将士一万七千多人,在参谋长赵傅生(0员)、旅长季振同、董振堂和团长黄中岳等的率领下,在宁都宣布起义,加入红军。这支起义部队后来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由季振同任总指挥,萧劲光任政治委员,董振堂任副总指挥兼红十三军军长,赵傅生任参谋长兼红十四军军长,黄中岳任红十五军军长。  宁都起义是中国0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领导的规模最大的而且也是取得完全胜利的一次武装起义,红五军团的组成和建立,大大地加强了中央红军的力量。(国家文物局)  

东龙村

  东龙村坐落在宁(都)、石(城)交界的一片海拔500米左右的山间盆地上,四周青山环抱,清溪环流。据考,东龙村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967),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该村最大的特点是其“以人为本”的村落布局及“天人合一”的传统建筑理念。自建村伊始,李氏先祖们便依据周围环境的特点,在诸多山岭中选择了来路最长、山势最为雄伟的东龙岭、南桥岭作为该村的两大龙脉。其中一处,依照龙脉走势,高低错落地建成连片屋场,屋场中开掘出上百口大小不一的池塘,穿插其中。同时还从南、北两面的高山上引出两条清溪,弯弯曲曲地从村边流过,形成“山环水绕”之势,从而把整个村落融会在一片青山绿水之中。另一处就是宗祠。与宗祠相对应的是村中最大的神庙:玉皇宫。  东龙村面积只有2.5平方公里,但现存一大批古代建筑和景观,形成了自己的“十景”文化;它用一方山水养育了无数俊杰,仅明清两代就出过科举人才400多名;它文化底蕴深厚且传承完整,历史悠久的客家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异常活跃……被专家称为“江南第一宗祠村”。  在客家人最早聚居发展的宁都、石城两县交界处,有一块海拔500米左右的山间盆地,盆地四周青山环抱,清溪环绕着一座千年古村——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  唐代,这里叫东屯。客家先民从宁都东面去福建,东屯隘口是捷径。北宋乾德初年,在石城半迳定居的李翊俊来东龙打猎,看中了这块青山福地,举家迁至此地定居。因其“东南有一脉群山,蜿蜒起伏,形如卧龙”,改名东龙。  用时参考:3小时  交通:自驾  门票:无  开放时间:全天  景点位置:江西赣州宁都县东龙村  

水口塔

水口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赣州水口塔位于宁都县城以南1公里梅江之西滨。始建于明万历壬辰年(1592),塔外观七层八面,双重出檐,木质塔心柱,壁内折上式。高39米,底部周长34.56米,塔身由外壁、内廊、塔心三部分组成。内廊石级可通上下各层。塔心及外壁之东、西、南、北各设1门,可登临远眺。底层外壁四方门之首按自然方位镶嵌浮雕八卦图案。现尚有大量“明万历壬辰年”铭文塔砖。该塔结构严谨,造型别致,是楼阁式砖塔的优秀代表之一。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宁都县人民政府  信息来源:宁都县人民政府

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

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宁都县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位于宁都县城区。该馆占地面积240亩,建筑面积5855平方米,馆内陈列展览面积3450平方米,展线长860米,是全国唯一一所反映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军事纪念馆,于2009年2月被命名为江西省第四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至今已免费对外接待社会各界游客200余万人次,日渐成为我市乃至全省、全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孙中山先祖东平侯孙誗墓

孙中山先祖东平侯孙誗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孙中山先祖东平侯孙誗墓,位于宁都县城南2公里马家坑。孙誗为唐朝人,原居汴州陈留(今河南开封县),僖宗中和三年(883)选为百年,以武功封东平侯。因带兵下江南与黄巢起义军作战,转战虔州虔化(今宁都县)而定居此地。后子孙繁衍广布,为赣、闽、粤三省孙氏始祖,孙中山系孙利的二十五世孙。孙利墓始建于唐末,明、清曾多次维修。1986年11月,孙中山先生诞生120周年之时进行过重修,重立墓碑、墓铭,扩大了墓地规模,墓前辟有平台,筑有数个登阶,立了牌坊式陵墓之门,显得壮观而肃穆。      孙中山 (1866~1925)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 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 详细++  孙中山 (1866~1925)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 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 详细++

朗际牌坊

朗际牌坊为文化旅游景点。  肖田乡朗际村中·清代·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建。四柱三间石坊,面阔5.7米,通高7.7米,占地4.56平方米。有“旌表儒童肖行三之妻黄氏坊”铭。梁坊柱问榫卯连接。底设石门槛。坊顶有脊,龙首吻饰,中央饰怪面兽,两端有悬鱼,坊浮雕花卉。  信息来源:宁都县人民政府网  信息来源:宁都县人民政府网

宁都起义纪念馆

宁都起义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宁都县起义纪念馆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中山路。  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1931年12月14日在宁都起义加入红军,1975年宁都县设立了宁都起义纪念馆,与当时的宁都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合署办公。1980年宁都县革命历史纪念馆改名宁都县博物馆,遂与县博物馆合署办公,均系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馆址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该址原系耶稣教牧师住宅,足一幢分前后两部分的二层砖木结构西式楼房。占地面积356.35平方米,建筑面积678.9平方米。  基本陈列为“宁都起义史”陈列。在主体建筑第一层展出版面54块,展柜5只,沙盘1只。第二层举办0地下党员、第26路军总部参谋长、宁都起义主要领导人赵博生卧室及其向团以上主官宣布起义的宴室陈列。  该馆每周星期一至星期六开放,特殊情况例外。每天开放时间与当地政府行政机关作息时间相同。年平均观众35000人次。   

宁都梅江国家湿地公园

宁都梅江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梅江国家湿地公园主要包括宁都县境内的梅江、团结水库及其周边水源涵养林,地理坐标为:东经 115°53′34″~116°6′8″,北纬 26°14′44″~26°58′50″。规划总面积6345.8公顷,其中保护保育区5165.4公顷、恢复重建区256.0公顷、宣教展示区625.2公顷、合理利用区288.1公顷、管理服务区11.1公顷。  梅江湿地公园以我国亚热带典型的大江大河源头区原生态的河流湿地—梅江和水质优良的库塘湿地—团结水库为主体,以洪泛平原湿地、牛牿湖和草本沼泽湿地为补充组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为特色,湿地生态系统在我国南方低山区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湿地公园内湿地总面积为4471.3公顷,占公园总面积的70.5%。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宁都金精山碧虚宫

  宁都金精山碧虚宫,位于江西赣州。西汉初年樵女张丽英上山砍柴遇到南极仙翁,获赠两颗仙桃,张丽英吃下一颗仙桃,顿忘饥渴,形态飘然,从此以后,不吃不睡,移居金精山-,后得道成仙。她施医施药,为民解痛除病,造福于民。张丽英真人飞升后,金精山建灵泉观,供奉了张丽英造像。宋徽宗闻知金精山灵泉观历史长久,且每逢旱年,求雨必应,赐封张丽英为“灵泉普应真人”,并亲书匾额悬挂于洞内御书。从此,金精山名闻天下,慕名前来修道、朝拜者纷至沓来,香火极盛。宁都金精山原有灵泉观、三清宫、阳灵观等道观,现有碧虚宫、云台宫、清微宫三处道观。  刘渊然真人早期在赣南的修道岁月,为其以后成为掌教真人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后来真人谪居滇南,为滇南百姓解除病患,所赖者就是早年学到的道术。刘渊然真人离开后,其弟子宝光真人住持洞内宫中事务,使道观日益昌盛起来。《金精山记》载,其时金精山有阳灵观、真人洞、御书阁、葆光亭、凌烟亭等建筑,信众上山者络绎不绝。明末甲申之变,其他地方的道观遭浩劫,而金精山虽蒙难而道教活动却未曾中断。清代,刘渊然真人第十三代传人李子诚继任道观住持,重振金精山道业,潜心-气功,治病救人,名扬四方。  信息来源:道教之音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信息来源:道教之音

带源古村

  早就听说过,带源是一个千年古村,它隐藏在宁都县肖田乡境内。村里有许多老巷、古屋,甚至是古老的水井、池塘等,古意浓厚,古风幽幽,是座典型的客家村落。于是,终于忍不住前往访古寻幽。  正是初冬,暖阳懒懒地照着。周围大山上一棵棵红枫像高举着的火炬,很是耀眼,田野里却显得有些萧条。村口,高高耸立着两座青灰麻石垒砌,两柱一门梁柱式结构的牌坊,-“敕赐”和“旌表尚义”几个醒目大字,这就是有名的“管敏春尚义坊”,建于明朝正统六年。再往前走,便是“管氏大宗祠”,古祠结构端庄,外观宏伟,飞檐翘角,浮雕醒目,造型别致。据说,唐末年间,管氏先祖南下来到这里,开基创业,从此子孙繁衍,人丁兴旺,至今已有49代,整个村子人都姓管。  迈着急切的步子,我们走进了这座鲜为人知的古村,走进了带源的历史。令人惊诧的是,村里竟然有这么多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大多都是明清时代的,一栋栋都散发出久远的陈年气息,带着一种深沉的历史沧桑感。有的老屋已经坍塌,形销骨蚀;有的老屋仅用一两块麻条长石支撑着门框,摇摇欲坠地静静地晒着暖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荣耀和今天的败落,痛苦无助地守护着最后的尊严,但更多的老屋还是保存得相当完好,雕梁画栋,木构廊檐,石墙显赫,古韵浓郁。那些院落里铺就的青石板,平平整整,古朴雅致。一条条鹅卵石巷道四通八达,错综复杂,仿佛巷巷相通,道道相连。更使人感到惊奇的,是村中那一口口古水井,都用麻石作井栏,青石板作井台,虽古色古香,但却水清如镜。村前有一条小河,河畔还有很多池塘……想这带源村人是极讲卫生的,掘水井取水饮用,自然是最最干净的了。  村人介绍,村里原有古祠80余座,最大的管氏大宗祠有9栋13厅、108间房,村前还有“保东门”门楼,村后有“关门阁”,都极有气势,是进出带源村的必经之处,可惜都毁于岁月风雨中。村里现留有9井13巷,村前一条古驿道连通南丰、宜黄两县。可以想见,当年的带源村是何等的繁荣富庶,村人自产自销,自得其乐!还有那村口的尚义牌坊,据《宁都直隶州志》记载:“管敏春,正统六年捐赈谷一千二百石,旌表尚义,建坊。”可见,带源村先人具有见义勇为之举,可泣可歌。  走在带源村的巷道里,我常常会不自觉地伫立几分钟,总希望自己的情感能与古老的历史相连接,我会把脚步稍停地放慢,努力体会门窗的栅栏缕刻,每一条巷道的鹅卵古石,都会让我浮想联翩。是的,窄小的巷道,凹凸的麻石,还有那废颓如老人牙齿一般的古祠,心是无法平静的。远处的山是蓝灰色的,古村也是蓝灰色的,二者浑为一体,苍茫深厚得让人感到历史可触可摸沉甸甸地托浮在天地之间,真像一坛陈封了多年的老酒,虽然装璜古旧了些,却是颇堪寻味,极耐品尝的。漫步这里,心肺中能够吸收的,是悄然袭来的幽幽古气,让人有种走进明清白话小说故事里的感觉。尤其是落日斜挂村头,小河苍苍茫茫如带缓缓东流,雄伟古老的牌坊便在村头投下黄昏的剪影,这时,那种宛若归化到历史中一般的情愫,便会被渲染得淋漓尽致。而当晨曦撩开朝霞面纱时,一栋栋古老高大的祠堂便最先沐浴在晨曦中。是的,在带源古村,留给人最深的印象便是古朴的情趣和古幽的情思。  当然,如今带源人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大大地改善了。一条水泥公路连通乡村,让人羡慕不止。还有通讯、电力、电视等现代科学也与古老文明已经接轨。更让人兴奋的是,带源人保护古文化遗产的意识特别浓厚,他们更希望能够完美地把这座千年古村保存下来。  穿行于这座千年古村,可以说带源印象一直起伏在我的情感中。尽管带源村人朴实,但他们对家园厚重坚守的精神,一直让我敬佩不已。老年人述说起往事时,总是一脸地骄傲;就连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也从他们的笑脸中,能够感知客家古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岁月的履痕,无时无刻地在村人言行中露出朴实的质感,好厚重好厚重!  尽管岁月无语,但历史却无法虚构。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千年古村在岁月中辉煌的光环,也触摸到了逐渐远逝了的那份客家文化的真实与神圣。当然,我们的这次来,抑或我们的再次光临,并不能扬起这座千年古村多少尘埃。因为我们只是岁月中的一个匆匆过客,能写下这篇小文,心已足矣。(郑汉明)  信息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郑汉明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信息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郑汉明

江背古村

  宁都县石上镇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山川秀美,风光无限。客家人世世代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自然留下许多古文化的历史印记,石上江背村就是其中之一。  江背村坐落在石上镇的西北方向,距石上镇约有9.5公里。早在公元949年,从山西、河南一带为避战乱迁来的了七八户刘姓人,在这里居住了六七十年后,他们认为这里山高路不便,生产发展不起来,又迁往别处了。但到了公元1107年左右,辽、金两国争战,因此,又有从山东逃往宁都琳池定居的曾姓人,因始居琳池的曾姓人繁衍较快,后就分了30多户曾姓人迁到东山坝的小源村,其中有一名叫曾霸公的又从小源来到江背。在他眼中,江背这里山好、水好、土地好,活像一个小盆地,风水也不错,所以就从小源村带着他的家人、兄弟等,先后有十八九户人家迁徙在此定居开发,直至现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经过世代的繁衍生息,曾姓族氏已在江背开基有四十多世祖,现拥有270余户,1400多人口。  江背从明清时期就建造了20多栋大屋和十一个祠堂;村口还建有一座石拱桥,桥面上加建了一个凉亭,名为“进士亭”;在这石拱桥旁还建了一个“白石仙庵”和一个有六层屋高的水口阁,并且村口建有一座“汉帝庙”等建筑。  这些大屋、祠堂、水阁、寺庙等建筑,风格别致、工艺高超,刻有不少木雕、砖雕、壁画等珍贵图案。据说当年那些富家门第、有财之翁常怀感恩之心,好做善事,更能救困济贫,使得整个村里历来就有困难相帮、和谐平安之习俗,故村口建的“水口阁”,又名为“慈恩阁”。此阁早已被县、市文物单位列入了重点古建筑保护。  另外,村里人为感念先人的功德,在村子周边还种上了17棵樟树,以表示村里出了17户大富翁,同时也美化了村庄的环境。如今你一进村就可看见那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参天古樟树,依然是那么青翠茂盛。由于这个村的自然环境优美,人们才说此处风水好。村里还流传有四句顺口溜来概括江背景观:“三面青山一江流,龙腾虎跃霸水口。水阁压在虎身上,万年富村青山楼。”  江背村,在历经千年之久的历史长河里,还有过许多美好的传说,如“牛贩子与白石仙”、“长工赖子与出酒井”、“七个后生寻红军”等等,都的脍炙人口的佳话。  江背村人尤其尊崇汉帝王,自村里建起了汉帝庙后,特别制作了一种灯饰,叫做“扛灯”,用来在节日里拜谒汉王时,进行游灯活动。这种灯有四层,高达1.8米左右,围宽1.3米;它的外观全都是用各种精美的花样剪纸裱糊的,有古代的才子佳人、神话故事人物、名花贵树、百鸟动物等图案,把这“扛灯”装扮得花红柳绿,美轮美奂。这“扛灯”内设有二十多只油碗,当每年正月元宵节时,“扛灯”游村就把所有油碗灯点亮,凭借火的热能,推动灯饰上的各种图像自行转动,整个“扛灯”则会呈现出一幅幅动画般的美丽画面。同时,在游灯活动中,还有不少的菩萨轿及鼓乐队,排成阵阵长龙,徐徐跟进。游灯时,村里还会点放神铳,家家户户燃放鞭炮,以示庆贺。晚上村里还请戏班唱戏,整个村里热闹非凡,节日气氛十分浓郁,更彰显出客家民俗的无穷魅力。(彭月生)  信息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彭月生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信息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彭月生

石上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石上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