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汉仙岩 | 汉仙岩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汉仙岩位于会昌县筠门岭境内,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是赣南最典型的丹霞地貌。相传这里是“八仙”之一的汉钟离-成仙的地方,因此景区内除了千奇百怪的丹霞石景,还能看到一些和八仙文化相关的景观,通过雕塑了解相关传说故事。 景区内游玩以步行为主,山中几处较为难走的关隘,有点探险的感觉。过两块大石头合在一起的合掌门,便正式开始了汉仙岩的游览。这个门非常窄,仅容一个人小心翼翼的爬行。后面是一块天井似的空地,石壁上有许多题刻,最引人注目的是文天祥题的“天子万年”。后面的游程中,鹞子翻身最为惊险,而走过一线天就是一处垭口,左边是通往山顶的路。山上有一座庙宇,据说烧香许愿很灵。 属省级风景区,会昌汉仙岩座落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因相传八仙之一汉钟离在此得道成仙而得名,这里奇山异石,风景千姿百态,秀中蕴奇,置身其间举目所见,皆为奇景,共有36景,因景中有景,景景有传说,诸如大象出山,僧帽石、石笋峰、鹰蹲石、狮石、龟石、虎头石、猴子望月、石龙升天……这些景点均自然天成,状比人态,禽兽万物,栩栩如生,令人遐想联翩。景区中诸多绝壁险峰,直插云天,危岩突兀,翘首仰望,似摇欲坠,心胆齐颤,一线天如刀切一缝,窄、深、险、幽。汉仙岩的各个景点,兼具险、奇、秀、美特色。 地址:赣州市会昌县筠门岭境内 类型:森林地质地貌山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0.5天 电话:0797-5612616 官方网站:http://www.hanxianyan.com/ 门票信息: 门市价:45.0元 |
羊角水堡 | 羊角水堡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羊角水堡 位于江西省东南部的会昌县 筠门岭镇(距县城56公里,东毗福建,南临广东,扼闽粤赣三省咽喉,为交通要冲)羊角堡村。该村距筠门岭10多公里,处湘水上游,紧邻省级风景名胜汉仙岩。 羊角水城堡,汉仙岩脚下的湘江绕城堡而过,宛如一只羊角,城堡则依着羊角水而筑。这是赣南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村落,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因为扼湘江守会昌,自古以来便是兵家重地。 在江西南部与粤、闽边界线上有数百条大大小小的道路彼此相通,延伸着客家人迁徙的脚步。赣南客家古村(镇)甚多,其历史成因诸多,大多数古村(镇)因道路处于关隘或要汇之处而形成,部分因为军事、商业、围屋因素形成。 府志载:“会昌羊角水,扼闽广之冲,为南赣咽喉重地”,作为江西东南通往闽粤的水陆交通要道——羊角村,很早就有依寨屯兵据守的兵营。明成化年间,在羊角城堡建提备所,屯兵百人,作为一般的防守和暸望。每当遇有大队“流寇”到来时,官兵只能紧闭城堡以自守。羊角城堡邻近有村民千户,自成化年间至嘉靖初期,村寨几乎每年都要被“流贼”掠劫一次以上。这种掠劫、骚扰和破坏性,给当地带来灾难和惶恐不安。为了寻找安全住所,躲避战乱,一些人迁徙外乡。而当地大姓望族与富绅地主则希望利用羊角城堡的地理险峻,把城堡扩大,让整个羊角村的居民都住到城堡里去,实行兵民共同防御。于是,嘉靖二十年,他们一致推举当地的绅士周廷试为代表,专程到赣州府拜见南赣巡抚虞守愚,哭诉其求。虞守愚亲往羊角村考察后,耳闻目睹当地驻军和民众的强烈要求,深为感动,于是上奏朝廷,很快得到批准。 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在南赣巡抚虞守愚、兵备副使薜甲和会昌守备等官员的具体组织下,开始实施筑城工程。羊角村的周边民众对修筑城堡给予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仅用短短的近两年时间,一座“周三千尺,高三丈,辟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的规模宏大的军事防御城堡在闽粤赣边陲要津之地拔地而起。 据明代欧阳德《羊角堡城记》记载:整座城堡约占地7.4万平方米,城墙辟有防御和进攻用的垛口564个,城堡内街坊巷陌纵横交错,卵石铺成的大街小巷四通八达,曲径通幽。明清两朝,羊角城堡内先后有兵署、卫衙、公馆、宗祠、码头、圩市等诸多公共场所,堡内军民、商贾杂处,因地处水陆交通之要道,在城堡东侧辟有羊角圩,过往的货船、客商、骡马、挑夫等川流不息,热闹非凡。羊角城堡成为闽粤赣客家地区一座集防御、治安、商贸、宗族、民居等融为一体的典型乡村城堡。 清顺治年(1648)戊子兵变,年底羊角堡被攻破,垛口炮台尽皆颓塌,守备营署也被毁,把总靳养蒙战死。康熙4年守备杜应元主持重修。 古城堡虽经历了400多年沧桑,几毁重建,至今仍可从遗址中见到当年的规模。 如今,城堡村居民有1000多人,大多为周姓,据传是周亚夫的后裔。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周氏宗祠,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进深29.8米,宽17米,占地面积506.6平方米,红石制成的门框,上下厅布局建筑,门外檐梁正中竖立双柱斗拱,内部装修有藻井、轩棚、倒板及缕雕精美的木拱、雀替等,整座建筑美观庄重。 |
盘古山 | 佛教胜地——盘古山,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盘古山”这个地方,盘古文化广为流传。典籍上详细记载“盘古山”的有北宋的罗苹《路史·前记一》。书上写道:“今赣之会昌有盘古山,本盘固名,其湘乡有盘古保,而雩都有盘古祠,盘古之谓也。”民国之前,会昌行政区划为劝乡、湘乡、浮乡、化乡、承乡等五乡。湘乡管辖县城以南地区,盘古保是其中的一部分,位于现在的筠门岭镇盘古村。类似名称的还有盘古村、盘古隘、盘古嶂等。会昌盘古山位于筠门岭镇南7公里处的民范村。自古就有著名的盘古十景,曾经游历过盘古山的历史名人不计其数,留下了不少诗歌和文章,充实了盘古山的文化底蕴。宋代山上建有浮屠宫,现存眉林寺,寺内有《盘古寨门碑记》等石碑9块,其中5块为清康熙年间的。另据会昌县旧志记载,筠门岭镇有盘古山眉林寺,为会昌名寺。南宋进士曾作《盘古山记》一文云:“其出盘纡,崚峥”,“本盘固,固讹为古耳。”清代朱微曾作《盘古山》。盘古山四壁陡峭,东临湘水,奇峰突起,独冠群山。山顶布满苍松翠竹,居中坡度较平缓,形似一个周长5公里、直径1.5公里的大圆盘。山顶可攀援处都筑有坚固的山寨,唯西南有一条凿石磴道盘岩壁而上,人称“自古盘山一条路”。 山门 这是入山的山门,是一道牌坊式的,明清时期的石山门,高5.4米,宽4.6米,仿宫殿式石檐,精工雕刻,中门石额横刻“盘古山”三个大字,上下雕刻八仙,双龙戏珠等图案,说明它与八仙有不解之缘。这道石门是会昌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登高观日 盘山四周都是悬崖峭壁,东临湘水,挺拔高雄,可谓“独冠群山”。每天清晨,从山顶观看日出,在云海中可以看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景象十分壮观。游客如有兴趣,可以身临其境,亲自感受一番。 夫妻银杏 这是一棵雌雄同株古银杏,当地人称白果树。白果树又叫公孙树,意思是公公种树,孙子才能享受果实。在科学界又有活化石之称,迄今这种古树比较少见。据说这棵白果树栽种于唐朝,已经有一千三四百岁高龄。民间传说何仙姑与古佛斗法,拔下头上的银针去刺古佛,古佛抢过银针,往盘山一扔,落地生根,变成了一棵银杏树。 眉林寺 眉林寺始建于明嘉靖壬午年(1522),当时全寺有36院,共计300多间房子,僧尼300多人,是会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所佛教寺院。寺庙内现在仍存有《盘山寨门碑记》等多方,由于风雨剥蚀以及人为因素,字迹已经模糊不清。现在仍存的两进三开间,应是近代建筑。平时香客不多,但是每逢庙会,游客、香客不下千人。 仙人井 传说井中泉水与湘水相通,湘水清则井水清,湘水浊则井水浊。 双乳峰 形象逼真,极像少妇圆鼓鼓的双乳。当地人称“奶头山”。 红军英勇就义遗址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22师64团2营6连在盘古山与-军队军殊死搏斗,最后弹尽粮绝,红军人誓不投降,集体跳崖,英勇就义。如果有人将这段史料整理改编出来,肯定十分精彩。狼牙山有五壮士,而盘古山却有数百壮士,其悲壮惨烈的场面,我们可想而知。 |
会昌山 | 省级森林公园。它坐落在会昌城外贡水北岸,绵水与湘水在其脚下汇合。距瑞金约45千米。是休闲型风景名胜区,也是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 会昌山,平地拔起,一山雄立,岩幽林深,风景奇秀,由毛泽东的词《清平乐·会昌》而得名,更是因毛泽东这首光辉词章的发表而驰名中外。 会昌山原名明山、南山、岚山,俗称岚山岭。座落在会昌县城西、贡江北岸,与老城区仅一水相隔,是会昌县城西北隅的天然屏障。海拔400.1米,周围30公里,满山绿树,郁郁葱葱,是江西省级森林公园。这里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风光明媚,鸟语花香,自古就是人们避暑休闲的游览胜地,历代文人骚客留下很多题咏:“万里碧云净天宇,千山木叶堕霜红”;“回顾茫茫意无限,高歌一曲夕阳风”;“崎岖上山颠,蜿蜒入天半”;“塔影倒清影,汇流奔白练”。 这里气候宜人,风光明媚,鸟语花香,主要植物有松树、枫树、杉树、竹子。会昌山自古就是人们避暑休闲的游览胜地,历代文人骚客留下很多题咏:“万里碧云净天宇,千山木叶堕霜红”;“回顾茫茫意无限,高歌一曲夕阳风”;“崎岖上山颠,蜿蜒入天半”;“塔影倒清影,汇流奔白练”。1927年8月30日凌晨,南昌八一起义部队南下与-军队在此展开激战,-、-、叶挺、-、贺龙、陈赓等多位元勋参加了战斗,这是南昌起义军南下途中一次大捷,在0军事史占有重要的地位,会昌山由此被称为“军旗飘扬的地方”。山上战壕、防空洞等遗址尚存。半山寺始建时间无考,重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当时香火十分旺盛。1932年7月,红军第三十五军后方医院迁到该寺,粤赣军区成立后改名为粤赣军区医院。医院先后治愈伤病员数千人,为保卫中央苏区作出了贡献。毛泽东、-等都曾来此看望过伤病员。医院旧址保存完好,已复原陈列。1934年7月23日,毛泽东登上此山并写下了闻名中外的《清平乐·会昌》,其中“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被誉为绝唱,表达了词人豪迈的革命精神,岚山岭也从此改名为会昌山并闻名。半山腰是为一块地势平缓的宽阔地,住有农家,种植着大片柑橘。现在建有旅游公路、游步道、电视塔、诗词碑、革命烈士塔和休闲健身设施等。站立山巅,举目四望,会昌古镇与龙光宝塔尽收眼底,三水六桥,步云飞虹历历在目,远山崎岖连绵直奔八闽百粤,湘水绵水在山下汇为贡江,飘然西去,车水马龙,田园村舍风景如画,使人心醉神迷,宠辱皆忘,引颈高歌“风景这边独好”。 |
龙光宝塔 | 龙光宝塔位于会昌县城的西北方向约2公里,位属辛方,其星象位于二十八宿的奎宿与娄宿之间,地处贡江的左岸,坐落在贡江边一座以中生代紫色页岩为基岩的小山岭上,是一座以关拦水口功能为主,同时具备文峰功能的“风水”景光塔。 龙光宝塔始建于明朝天启四年(公元1624),历经58年,于康熙壬戊(1682)年建造成功,距今有380多年的历史。龙光宝塔位于湘江河经县城西流三里左,位属辛方,其星象位于二十八宿的奎宿与娄宿之间。龙光宝塔塔高38.89米,塔身8面,底层边长4.61米,塔底最长对角线长12.16米,塔基占地面积116平方米,为8面9层楼阁式砖塔,内部为“壁内折上,双上双下”式结构,是赣南现存明清古塔体量最大的一风水景观塔。据史料记载,在建此塔前400年中,会昌才出过一个进士,22个举人。这座宝塔建成后至清朝末年的230年内,会昌人才辈出,中进士8人,举人35人。 因龙光宝塔建筑年代久远,历经岁月沧桑,塔体己破损严重。为传承历史,保护文物,顺应民意。于2008年2月25日成立了“会昌县客家联谊会龙光宝塔修缮理事会”,并根据国家文物法,坚持修旧如旧原则,于2008年7月启动了修缮塔体工程,当年12月竣工。 为完善龙光宝塔园区功能,2009年5月至12月,龙光宝塔修缮理事会组织实施了宝塔配套设施工程,兴建了二层塔台、功德碑、照壁、游憩亭2个、小广场、码头、停车场和管理用房等园区配套设施,并对园区进行了绿化亮化,使龙光宝塔园区成为融游览、健身、怡情等多功能一体的现代城市休闲场所。 |
八一起义部队会昌战斗遗址 | 八一起义部队会昌战斗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叶挺、朱德、贺龙等指挥起义军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了人民军队。八一起义的成功震惊了国内外,蒋介石、汪精卫急忙调兵遣将讨伐。遵照中共中央指示,起义部队挥师南下直取广东东江,8月26日进占瑞金县城。从缴获的敌军文件中得知,蒋介石嫡系钱大钧4个师1万余人,在会昌山一线构筑工事,同时桂系黄绍 竑部也从信丰往会昌赶,企图将起义军扼杀在会昌。为解南下后顾之忧,前敌委员会决定:趁两股敌人未会合,先破会昌之敌。 8月30日早晨,起义军24师、3师和教导团先后从城东北、西北向敌军发起佯攻。由于起义军25师夜行军迷了路,未能投入战斗,上午的战斗打得异常激烈,陈赓营长一连攻下三个山包后,左腿两处中弹,年近50的师党代表徐特立也参战,朱德从牺牲的战士旁捡起步枪向敌人射击;敌炮弹不时落在指挥所四围,而周恩来、刘伯承、叶挺、聂荣臻等始终在前沿阵地沉着指挥。中午时分,25师赶到,来不及做午饭,立即投入战斗,起义军各参战部队紧密配合,不断向敌军发起阵地攻坚战,激战到下午4时,起义军终于攻下会昌山,乘胜攻占县城,钱大钧弃轿仓皇南逃,这一仗歼敌5000余人,俘9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辎重,起义军将士伤亡千余人。 现在会昌山上仍存有当年的战壕、防空洞等。 |
汉仙湖水利风景区 | 汉仙湖水利风景区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汉仙湖水利风景区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大坝以上库区狭长,曲径通幽,有十里画廊之美称。景区植被覆盖率高,是天然氧吧,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较好。景区人文积淀深厚,传说是八仙之一的汉钟离得道之处。景区处地筠门岭镇是赣南历史文化名镇,客家文化极具特色。 景观特色 汉仙湖水利风景区被正式批准为第十批国家水利风景区。汉仙湖水利风景区坐落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会昌县南部的筠门岭镇,依托的水利工程是羊子岩水库,羊子岩水库建成于1991年,水库总库容675万立方米,是一座具有防洪、灌溉、发电、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小型水利枢纽工程。汉仙湖水利风景区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区内山环水绕,奇峰夹岸、青山幽幽、碧水清清,景色瑰丽,具有清、秀、幽、险、奇、趣的特点,是“绿色、生态、健康”旅游的理想之地。 作用 汉仙湖水利风景区成功申报国家水利风景区,为会昌县水利建设开创生态水利、和谐水利迈进重要一步。通过水利风景区建设,实现水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实现水利工程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为扎实推进民生水利和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
会昌湘江国家湿地公园 | 会昌湘江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会昌湘江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包括会昌县境内羊子岩电站大坝至老虎头电站大坝段湘江及周边滩地、部分山林地,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为1264.70公顷。该湿地公园是典型的河流及洪泛平原湿地型湿地公园,其以河流、洪泛平原湿地、库塘、溪流等构成的自然与人工复合湿地系统,在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 |
文武坝粤赣省革命旧址群 | 文武坝粤赣省革命旧址群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会昌县城东北郊外的文武坝村邹屋,206国道从村旁经过,交通十分便利。距瑞金约45千米。是一处带有浓重赣南客家韵味的红色旅游景区。 1933年8月中华苏维埃政府决定成立粤赣省。此后,粤赣省军区、0粤赣省委、粤赣省苏维埃政府、少共粤赣省委陆续在此办公。1934年4月下旬,在第五次反“围剿”极其困难的时刻,毛泽东同志从中华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瑞金来到粤赣省视察,历时三个月之久,期间登上会昌城外的岚山岭,回到文武坝邹屋住所之后写下了著名的《清平乐·会昌》。文武坝革命旧址群前有绵水相拥,后有青山环抱,稻菽瓢香,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主体建筑占地2000多平方米,建于清代,为传统的类似九井十八厅建筑,坐南朝北,依山傍水,砖木结构,硬山顶。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屋内复原陈列着红军指战员物品。 |
粤赣军区旧址 | 粤赣军区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粤赣军区旧址,1933年2、3月间,-粤军乘主力红军北上粉碎-第四次“围剿”之机,不断进犯中央苏区,严重威胁中央苏区南部安全。4月,中革军委决定在筠门岭建立粤赣军区,统一南方战线的军事指挥,粉碎-粤军的进攻。8月,粤赣省设立后,军区司令部从筠门岭芙蓉寨迁至文武坝,军区下辖三个作战分区和一个基干兵团—红22师,司令员先后由杨岳彬、毕士悌、张云逸、左权、龚楚、何长工担任,政委先后由刘晓、何长工兼任。粤赣军区建立后,遵照中革军委的指示,指挥红军和地方武装积极开展南方战线的胜利进攻,扫清了数十个靖卫团土围子,击溃了向苏区进攻的-粤军,有力地打击和牵制了屯驻闽粤赣边界的-粤军,巩固和发展了苏维埃南部区域。 为了解决红军和地方武装弹药奇缺和医治伤病员问题,粤赣军区还组建了兵工厂和医院。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踏上了长征路,军区干部和红22师编入红九军团担任左翼后卫,而地方武装留守中央苏区,参加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
邓小平故居 | 邓小平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1932年5月,邓小平调任会昌县委书记。6、7月间,受党的重托,在筠门岭坝笃下和芙蓉寨,先后组建了会寻安中心县委和江西军区第三分区,并任中心县委书记、三分区政委。从此,邓小平坐镇中央苏区南大门,领导南线军民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之中,在筠门岭工作、生活了10个月。 -到南线任职后,根据闽粤赣边区实际,坚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主张,抵制王明“左”倾错误。一是加强了各县党政建设,发展党员3000多人,建立健全了县区乡各级党政组织;二是根据南线军事斗争需要,发展壮大赤卫军、游击队等13528人,采用灵活机动的“十六”字诀,粉碎-“围剿”;三是深入土地革命,贯彻执行正确的土地分配政策,重视经济文化建设;四是积极扩红支前,拥军优属,密切联系群众,关心民众疾苦,极大地激发了南线军民的革命热情。 -在会寻安卓有成效的工作,却受到王明“左”倾错误执行者的无情打击,被错误的打成“江西罗明路线”的主要代表,1933年3月被调离会昌。但他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逆境中坚定革命信念,坚持真理的高风亮节;密切联系群众,关爱民众的优良革命传统;至今在会寻安人民中传颂。 旧址为清末客家民居,室内设复原陈列,有当年-同志用过的脸盆和脸盆架,198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邓小平 (1904~1997) 邓小平(1904~1997)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 …… 详细++ 邓小平 (1904~1997) 邓小平(1904~1997)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 …… 详细++ |
少共粤赣省委旧址 | 少共粤赣省委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少共粤赣省委旧址,1933年8月,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8次会议决定在会昌设立粤赣省,同时建立了少共粤赣省委,内设组织部、宣传部、白区工作部等工作部门,下辖会昌、于都、兴龙等十个少共县委,机关驻会昌文武坝。9月,少共粤赣省委作出关于《拥护全苏大会的决定》,就全省青少年积极参军参战和投身苏维埃建设等工作作出六项决定。1934年1月,在会昌林岗坝陈屋祠堂召开了少共粤赣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少共中央局宣传部长刘英、粤赣省委书记刘晓等省领导参加了会议。大会选举李鹤鸣、阙廷竣、詹其林、刘新潮(刘建华)等为少共粤赣省委委员,李鹤鸣为书记。 在少共粤赣省委的领导下,各级少共组织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了各项活动。粤赣省青少年大力加强“赤色-”,积极投身土地革命斗争,踊跃参军参战,为保卫苏维埃红色政权和支援红军长征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中共粤赣省委旧址 | 中共粤赣省委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0粤赣省委旧址,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苏维埃区域不断扩大。为了行政指挥的便利和发展南方战线的革命战争,同时开发钨矿发展赤白区间的贸易。1933年8月16日,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8次会议决定在会昌设立粤赣省。辖于都、会昌、西江、寻乌、安远、信康等七县和兴龙县委、武西工作委员会、信康赣县委,远殖游击区包括闽粤赣边区各县的广大区域。8月下旬至9月初,先后建立临时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11月4日,在林岗坝陈屋祠堂召开了粤赣省第一次-表大会,选举罗迈、刘晓等37人为省执行委员,刘晓为书记。省委机关驻文武坝邹屋,不定期出版省委机关报《前线》和《省委通讯》。 粤赣省建立后,55万南线军民在0粤赣省委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发展南线革命战争,进行苏维埃经济建设和发展社会事业之中,为粉碎-的第五次“围剿”和支援中央红军长征,作出了重要贡献。 旧址为清末邹氏祠堂,一进上下厅,面阔五间29.5米,进深28.5米,连两侧横屋及楼房共46间,占地面积840平方米。 |
会昌(赣州)岚山公园 | 门票 成人每位5元,1.4米以下儿童半价。索道:上山每位20元,下山每位15元。索道最晚开至21:30 景点位置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文武坝镇水西 |
粤赣军区医院旧址 | 粤赣军区医院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粤赣军区医院旧址,1931年上半年,在会昌县筠门岭芙蓉寨建立了红三十五军(10月改编为红独立三师)后方医院。由于当时筠门岭局势不稳定,1932年7月,医院迁驻会昌山的半山寺。1933年4月成立粤赣军区后,改为粤赣军区医院。 医院开设有内科、外科和手术室,能治疗除动大手术外的伤病员。医院设备简陋,当时药品缺乏,西药很少,多用中草药治疗,如当时患“打摆子”(疟疾),拉痢的较多,就用车前草、凤尾草、羊啼草等煎水治疗。西药有:吗啡、红药水、碘酒、石灰酸、灰锰养、硼酸粉、凡士林(大多用猪油代替),纱布和棉花大都用白布和棉被的棉花消毒代替。 医院建立后,毛泽东、-等领导和会昌人民对粤赣军区医院给予了关心和大力支持。毛泽东在会昌期间,把群众送给他滋补身体的鸡蛋转送红军伤病员;会昌中心县委书记-经常到医院看望伤病员;红独立三师政委李井泉经常到医院检查指导工作,参谋长宋时轮曾在医院治伤;县、区妇女部经常组织群众带大量物资慰问伤病员,并为病人洗衣、喂饭、擦身等,被治愈的群众及亲属自发地到医院表示感谢;县工会和少共县委宣传部还时常上山进行慰问演出。医务人员和伤病员深受鼓舞。 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激战阶段,半山寺住满了伤病员,其余的被安排在六祖寺、县城许家祠等处,医务人员日夜巡回于几处为伤病员治疗。粤赣军区医院从建立到随中央红军长征期间,热心地为红军和地方群众治病疗伤,深得战士和群众的赞誉。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里,治愈病人数千人,为巩固和保卫中央苏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江西会昌湘江国家湿地公园 | 江西会昌湘江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江西会昌湘江国家湿地公园范围为会昌县境内羊子岩电站大坝至老虎头电站大坝段湘江及周边滩地、部分山林地,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5°44′14″~115°48′7″,北纬25°14′15″~25°37′30″之间。建设面积1264.70公顷,其中湿地1038.80公顷,涉及筠门岭、周田、站塘、麻州、文武坝五个乡(镇)。 江西会昌湘江国家湿地公园坚持"保护优先、适度恢复、保护与恢复并重;科技先导、合理开发,科研与建设同步"的指导思想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公园按功能区划,划分为五大分区,分别是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宣教展示区和管理服务区。 江西会昌自然风光独特,美不胜收,一代领袖毛泽东曾在这里写下"风景这边独好"著名诗句。江西会昌湘江国家湿地公园依托湘江得天独厚的优良地理生态条件,在保持湿地生态原貌、保护生物综合多样性的基础上,进行基础设施、科普宣教设施建设和人文景观建设,力在打造集湿地保护、科普宣教与休闲旅游于一休的综合性湿地公园。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