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江西省 >>吉安市 >> 泰和县 >> 灌溪镇

灌溪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楠木林旅游度假村

楠木林旅游度假村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楠木林度假村大酒店内有可同时容纳300余人用餐的特色餐厅和10个豪华型包厢以及50个别墅式的标准间床位。该酒店一律提供纯天然的农家绿色食品和井冈山客家特色佳肴,还提供旅游团体用餐接待。  游客独享农家风味的同时,还可领略到楠木丛林独特的大自然风光。  井冈楠木林景区(称“楠景”)总面积300公顷,是现国内保持较完好的楠木群林,被誉称“天下第一林”,该景区群山环抱,溪水畅流,四季葱茏,集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让人留连忘返。    楠木林旅游度假村

蜀口洲

蜀口洲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蜀口洲,蜀口村是闻名江南的庐陵八大文化古村之一,底蕴厚重的特色历史文化村是一个面积12.85平方公里的的洲岛,四面环水,风光秀丽,古迹众多,明朝时曾被誉为“小南京”。在这个江南的小村子里曾创造出了一门二十余进士的人间科举盛况。 蜀口村地理位置独特优越。蜀口村由蜀口、大江、大洲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因座落在蜀水岔道与赣江的汇合处,临空鸟瞰,赣江和蜀水就像两条大臂膀将蜀口村合围怀抱,形成四面环水、中间一片绿洲的独特风水景观,故又称为蜀口洲。蜀口村地处泰和县城西南,总面积12.85平方公里,总户数870户、总人口3380人。交通条件便利,距泰和城区8公里,离井冈山机场、泰和火车站15公里,与所在镇(马市)仅6公里,赣粤高速公路和105国道傍村而过。  信息来源:修水县旅游局  蜀口村  被中外专家和游客誉为“千里赣江第一岛”的泰和县蜀口村,既是一个人文厚重的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也是一个新农村建设的生态旅游典范村。蜀口村欧阳氏从十一世永字辈到二十二世立字辈,明清两朝270多年间登科进士二十一人,后裔散播世界14个国家和全国11个省市。 蜀口村地理位置独特优越。蜀口村由蜀口、大江、大洲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因座落在蜀水岔道与赣江的汇合处,临…… 详细++  信息来源:修水县旅游局

泰和国家森林公园

泰和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  泰和国家森林公园又名白鹭湖国家森林公园,地处井冈山脚下,以森林多样性、白鹭栖息地和湖光山色为主要特色,以漂流、游湖、探险为主。泰和国家森林公园于2000年12月由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经营面积3000公顷,位于泰和县西部,距泰和县城40公里,连通井冈山的319国道从公园旁经过。  1景区特色  白鹭湖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又称“小九寨”,九曲十八弯、长28公里、面积890公顷,湖面碧波万顷,空中白鹭飞翔,湖岸四面环山,森林茂密,景色秀丽,极具原始情趣。  江西省“八五”期间重点水利项目———南车水库是公园的主体景观,水库座落在源于井冈山的六八河上,水库尾间一带因时有白鹭栖息而取名为白鹭湖。白鹭湖二十八公里风景画廊,美不胜收,人称井冈山下“小桂林”。落金山峡谷清新幽雅,两侧奇石林立,瀑布飞溅,雄伟俊秀。帝王像栩栩如生,猴儿石活灵活现,鹰回头展翅飞翔,乌龟山惟妙惟肖。湖面野鸭戏水,空中白鹭0,极具原始情趣。森林公园与井冈山属同一地质带,地貌特征相似,地质构造类同。  2物种资源  泰和国家森林公园是革命圣地--井冈山的门户。省“八五”期间重点水利项目--南车水库修建在源于井冈山的六八河上,水库尾间一带因时有白鹭栖息而取名为白鹭湖。碧波万顷的湖水与两岸葱郁的青山构成了森林公园的主体,规划面积3000公顷。经初步调查,园内现有沉水樟、青钱柳、细叶香桂、楠木、长柄双花木、夭日紫茎、唐樟、宋樟、宋柏、明柏、竹柏、罗木石楠等珍稀古木和高等植2500余种,野生动物二三十种。  公园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四季分明,春季至初夏多雨,盛夏炎热,伏秋干旱,冬季温和。公园内碧水青山,翠峰如簇,林木繁茂,空气清新。公园植物种类丰富,共有高等植物211科935属2500种。包括沉水樟、青钱柳、细叶香桂、楠木、长柄双花木、夭日紫茎、唐樟、宋樟、宋柏、明柏、竹柏、罗木石楠等珍稀树种,还有唐樟、宋樟、宋柏、明柏等古树。野生动物种类达二三十种。园内的王龙山山势挺拔陡峻,峰峦林立,峰脊尖锐,山顶有清代古刹遗迹,山腰有“蝙蝠洞”,内栖蝙蝠无数。此外公园内尚有已开发的其它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如高紫名山、朝仙崖、楠木林休闲度假村、井冈第一漂流等等。

快阁

快阁为文化旅游景点。  快阁位于县城泰和中学校园东南隅。始建于唐乾符元年(874年),初为奉祀观音大士之所,名“慈氏阁”。宋初太常博士沈遵任泰和县令时.更名“快阁”。元丰年间。黄庭坚任县宰时作“快阁诗”后,名闻天下。快阁占地400平方米,通高20米,砖木结构,三层翘角重檐,四周三米回廊。阁体负栋而立36根圆木柱.回廊有12根大红米石柱。檐楔彩色蓠头,梁雕翔龙舞凤。青砖墁地,图饰穹顶,头覆瓷瓯,角系铜铃,花格窗棂,砖砌拱门,座北朝南.门上石匾为沈遵手迹“快阁”,两侧石柱镌有对联。厅墙正面嵌有黄庭坚石刻画像,像下有黄庭坚自题像赞:“似僧有发,似俗有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照墙两侧有陆游手书“诗镜”碑和黄庭坚手书“御制戒石铭”碑——黄庭坚在泰和任知县时,摘录宋太宗的警句:“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可见山谷治县廉洁,品德高尚。阁下有涪园(黄庭坚又名涪翁),园中建有八角亭,亭间曲径通幽,小桥流水,花木郁香。北有盟鸥馆和山谷祠,殿座其后。星移斗转,世事沧桑。一千多年来,这座著名的古建筑却屡建屡毁。据记载,明万历十六年(1588)毁于水,十九年修复;清嘉庆十八年(1813)公修,道光四年(1824)由邑人曾敏才捐资重建;咸丰三年(1853)毁于兵燹,五年重建;我们现在所见的快阁,是1986年国家拨款并发动县人民捐资仿原快阁式样重建的。新阁建在原台基上,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比原阁增加40余平方米,高24.7米,比原阁高出4.7米;钢筋混泥土结构,亦三层,每层24根大红柱负栋,四周回廊环绕,显得格外庄严、凝重。穹顶勾心斗角、横梁饰以精美图案。山墙雕有彩龙,既古朴又典雅。凌空斜出的三重飞檐,翘角凌凌,势如大雁展翅。阁面宝顶压栋,覆盖的琉璃碧瓦在蓝天白云下闪闪发光,耀人眼目。整座新阁一派鼎新,比原阁更加雄伟、瑰丽。  快阁是泰和古代文化象征之一。历代名流慕游快阁,不仅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而且留下了不少美丽的故事和动人的传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快阁文化,成为泰和古代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泰和自宋代以来,才子辈出,人文蔚起,这与快阁文化的勃兴,不无关系。泰和中学自1925年创办以来,一直以快阁为其校舍之一。大概是受惠于快阁文化的深远影响吧,建国以来,一批批莘莘学子从这里走向高、中等院校,走向全国各地,在各条战线上建功立业,各领-。泰和中学也因此而名扬全省。  "快阁重兴物象雄"。快阁这颗千里赣江河畔的古代文化明珠,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曾闪闪发亮,在新的历史时期,它所积蕴的历史潜能将使它更加熠熠生辉。

金滩古林

  金滩古林,即泰和麻州。地处塘洲镇赣江之滨,是吉安市著名景点、江西省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因江水长年冲积,形成了许多地势平坦的大草坪和水草丰茂的湿地。初夏时节,草坪上绿草如茵,其间三三两两挺立的大树枝影婆娑,湿地中水鸟嬉戏,白鹭纷飞,构成一幅幅优美的生态画卷。  金滩古林位于泰和县塘洲镇朱家村金滩自然村南面的赣江河畔,与泰和的历史名胜“龙头山狗子脑塔”隔江相望,当地人称作麻州,这片古樟树林面积约300多亩,林内古木参天,郁郁葱葱,生长着樟树、枫树、水蜡树、油珠树等多种名贵树种,林业部门已登记编号树龄200年以上的古树就有200多株,大的樟树要5-6个人合抱才能围拢。在这炎炎夏日,这些大树撑开茂密的枝叶,使整个树林显得静谧安详,清凉如春。漫步密林中一股幽雅的樟木清香飘散而来,沁入心脾。阳光透过密密匝匝的树叶,撒下点点光影,斑驳而迷离,给人带来梦幻般的神思遐想。举目四顾,映入眼帘的满是绿色,一排排黄绿的树干,一簇簇深绿的树叶,一丛丛嫩绿的草,苍翠欲滴,绿得醉人。樟数形态各异,有如婀娜的少女翩跹起舞,有如威武的将军昂首挺立,有如垂暮的老人持杖而立,以它们不同的风姿展示着各自的魅力。  美丽的樟树林在摄影师的镜头里处处是景,他们纷纷拿出相机尽情地拍,在林中选角度、寻佳位,全神贯注,在光与影的世界创造自己的人间仙境。偶尔有路过的村民、牧童和牛也成了摄影师镜头的焦点。他们给沉寂的古樟林带来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在树林旁的草地、沙滩上又别有一番风景,樟树林在水的倒影中显得朦胧又神秘。宽阔的河面中间有一个小岛,岛上密林深处有人家,有如与世隔绝的世外桃园,里面住着世代生活在赣江边的打鱼人,他们废弃的破旧渔船无奈的躺在河边的沙滩上,只能望江回忆曾几何时搏击风浪。但摄影师们不会忘记它的,在他们的镜头里,这只破旧的老渔船就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向人们娓娓讲述他的故事。  一批又一批爱好摄影的游客是从网上看到麻州的照片后慕名而来的,他们特地从赣州组团结伴而来。他们相机的快门“咔嚓、咔嚓”声响个不停,存储卡拍满了一张又换一张,把一幅幅美景收入镜中。  地址:吉安市泰和县塘洲镇朱家村金滩自然村南面  朱家村  朱家村村域面积16平方公里,辖13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1961人,耕地面积4013.7亩,水面2000亩,主要从事种植等产业, 特色:水面养殖、家禽、家畜等。…… 详细++

槎滩陂

槎滩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五代  地址: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  槎滩陂是江西最早的水利工程,为南唐金陵监察御使周矩父子凿石所建,距今1067年,至今仍灌溉泰和4万多亩粮田。槎滩陂分为主坝和副坝两部分。在主坝上的基角处,暴露出众多的红石条是最早的筑坝材料,已阻水千年。这些红石条分四五层垒叠筑起。浸于水中的红石条有4米长,宽0.4米,厚约0.5米。  据史料记载,周矩在天成末年(公元930年)随儿子周羡和女婿吉州刺史杨大中迁居泰和的万岁(今泰和螺溪镇)。他体察民情,深知群众受旱欠收之苦,便决定兴修水利。公元937年,周矩经过多年的谋划后,选择了属赣江水系禾水支流的牛吼江上游的槎滩村畔,用木桩、竹筱、土石压为大陂。据《泰和县志》记载:古陂长一百余丈,横遏江水,开洪旁注,故名槎滩陂。又于滩下七里许,伐石筑减水小陂,储蓄水道,俾无泛滥,名碉石。古陂设计合理,均设在河床坚硬、水流缓慢处,以免遭冲毁,并在陂上设置大小泓口,供船、排通行,保证航运畅通。建成槎滩陂后,周矩父子开挖灌溉渠道36条,使当时禾市镇和螺溪镇9000多亩田地变成吉泰盆地的鱼米之乡。  由于周矩生前对古陂管理制定了完善的制度,古陂历时千年仍屹立不倒,惠泽万顷,至今仍可灌溉泰和、吉安两县四个乡镇的4万多亩良田,对我国现有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史料记载,古陂建成后,当地就立刻成立了由陂长负责、各有业大户轮流执政的管理机构。同时,周矩父子置办田产,获取谷物,以确保古陂的日常维护经费。据当地介绍,槎滩陂至今已多次修复,并得到拓展和完善。1998年,水电部门在古陂上发现了两块刻有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3年)蒋氏重修槎滩陂的条石。

泰和法藏寺

泰和法藏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法藏寺地处桥头镇旁,交通方便,因而香火旺盛。每逢法会或菩萨寿诞,路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现当家的钟居士,虽年近八旬仍壮心不已,决心在有生之年还要兴建钟楼、鼓楼、藏经楼、地藏殿,使寺庙日臻完善,成为十方丛林胜地。  法藏寺是泰和县佛教协会所在地,也是泰和县佛教居士林。2003年,法藏寺被吉安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评定为“五好”宗教活动场所;2007年9月,被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评定为江西省重点寺院。  水坑村  泰和县桥头镇水坑村概况 一、基本情况 桥头镇水坑村地处泰和县西部,井冈山东麓,泰井高速和319国道穿境而过,源自井冈山的六七、六八两条河流似两条玉带缠在其腰部,全村共有国土面积18.35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共有自然村19个,农户313户,1373人口,耕地面积2064亩,林地2.5万亩,2011年人均收入4630元。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5…… 详细++

江畔古村

  江畔村,古称浮潭,位于泰和县沿溪镇,肇始于北宋,兴盛于明清,历经千年。古村江水环绕,绿树掩映,村前有千亩草甸,村后青山为屏,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错落有致、有山有水的美丽村庄。  江畔村是一个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为千年历史古村。村中至今保存有连片的60多栋明清建筑风格祠堂、书院、當房和民居,村周有古樟、古驿道、古渡、古堤、古码头、古戏台、古碾房、古庙和古庵遗址,还有解放后的“合作社”、“粮站”和“碾米厂”,还有被列为文物保护的古桥、古塔。  江畔村背山靠水,古人根据特有的山势、水系和环境,造就有江畔独有的风水文化,比如有“耕牛卧潭”、“七星古塘”、“文塔临溪”、“笔架樟”、“桑梓树”和“临水居”等风貌。  用时参考  2-3小时  交通  江畔村位于江西省泰和县沿溪镇,距县城东北15余公里的赣江边上,泉南高速公路泰和北出口东北方向10公里,从县城驾车30分钟左右。  门票  免费  景点位置  江西省泰和县沿溪镇潋溪村委江畔村  

泰和第一人家(八栋屋)

  “泰和第一人家”位于水坑村剡溪组,由于前后两排共八栋房屋,且都为一大家庭共建,因而又叫“八栋屋”。八栋屋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八栋屋从第一栋房子开始建起到八栋全部竣工,历时近二十年。总体建筑布局合理,整齐划一,设计巧妙,非常类似于我们现代的小康示范村。不论室内室外都雕龙画凤,精美绝伦,且冬暖夏凉,居住舒适。  八栋屋的倡建人为严爵玉,即严宋璜,共生八子。为使家族更加繁荣兴旺,他主张将其八子之家团结起来,共同创建扩大家业。宋璜公在世时并未亲眼见到八栋屋落成,出身裁缝的他也并没有为其子留下多少家底,却为儿子们留下了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家风。因而,宋璜公的八个儿子除了二子幼年夭折外,其他七子每个儿子无论是务农在家,还是在外经商都勤奋努力,为实现建成八栋屋的愿望不懈奋斗,且爱家顾家,兄弟团结,妯娌和睦,全家齐心协力,其乐融融。  水坑村  泰和县桥头镇水坑村概况 一、基本情况 桥头镇水坑村地处泰和县西部,井冈山东麓,泰井高速和319国道穿境而过,源自井冈山的六七、六八两条河流似两条玉带缠在其腰部,全村共有国土面积18.35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共有自然村19个,农户313户,1373人口,耕地面积2064亩,林地2.5万亩,2011年人均收入4630元。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5…… 详细++

高车新村

  高车新村,因在六七河里安装高高的筒车提水灌田,而得名“高车”。高车与319国道只有几洼水田相隔。远眺村庄,或许,你还记着学生时代读过的两句古诗:“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个只有四、五十户人家的小山村时,让人感到惊奇的是,眼前的一切怎会与产生在1600年前东晋年间的这两句诗何其相似!绿树掩映中有两排古代民宅,既不成为山寨村落,更不是单家独户,而是规规矩矩的前后两排具有典型明清建筑特点的房舍。房后是葱葱林木,房前及左右为水田果园,此情此景极易使人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四句诗:“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当今时代,城里的不少人到乡下去寻找灵魂中的家园,这诗意化了高车新村不就成了理想的归宿吗?或许,这乡野里的高车新村正应了你梦中的追求。  水坑村  泰和县桥头镇水坑村概况 一、基本情况 桥头镇水坑村地处泰和县西部,井冈山东麓,泰井高速和319国道穿境而过,源自井冈山的六七、六八两条河流似两条玉带缠在其腰部,全村共有国土面积18.35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共有自然村19个,农户313户,1373人口,耕地面积2064亩,林地2.5万亩,2011年人均收入4630元。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5…… 详细++

杨士奇墓

杨士奇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杨士奇墓:位于上田镇杏岭村北山坡上,座西朝东,占地约7.5亩。墓封土高2.5米,直径10米。墓前两边立有石俑、石马、石羊、石狮、石旗杆。石像前有石牌坊,牌坊前有华表,华表前有碑亭,亭内有明英宗御祭文。墓后竖有“盟碑”,正面楷书:“呜呼!太师杨文贞之墓。”背面为其生平简介。杨士奇(1365-1444),名寓,字士奇,号东里,泰和澄江镇人。明初建文,经举荐入翰林充编修官,修《太祖实录》。永乐十五年(1417)进翰林学士,后改左春坊大学士、洪熙元年(1425).升礼部诗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历仕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朝,遇事谨慎稳重,知人善任,终年80岁,赠太师,谥文贞。   

天湖山

  天湖山:位于水槎乡境内,  最高峰十八排,海拔1176米。海拔1000米以上自然生长着天然草甸约1万余亩,平整无任何杂木,举目远眺,景色十分怡人;山崖峭壁耸立山,间好一片江南北国风光,置身其间,可闻天籁之音,可见云海茫茫,群山起舞风光无限,令人心旷神怡。  山腰林木郁郁葱葱,奇形怪石,瀑布险峰,青竹娑娑,丹桂飘香,杉黄枫红,沿山间溪流而上清涧碧潭千姿百态,伴随左右()族居民散落其间,使人顿生回归自然之情.珍稀动植物和高山景色形成美丽的原始森林探险游。      水槎乡  水槎乡位于泰和县东南部,与兴国、万安两县及本县4乡(镇)接壤,总面积171平方公里,人口1.2万(其中畲族人口占30.8%),属高山地区,森林覆盖率达90%。交通便利,乡政府所在地有15公里水泥路与319国道连接,距县城45公里,离京九铁路井冈山站50公里,至井冈山机场55公里;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有天湖山万亩高山草甸、畲族风情景区、暗狮岩天然溶洞奇观、…… 详细++

老营盘革命烈士纪念碑

老营盘革命烈士纪念碑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老营盘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老营盘  镇政府附近。1931年第三次反围剿时,黄公略率红三军、萧克率江西红军独立师在此进行狙击战,1934年8月,陈毅路过此地,留下诗篇:“大战当年血海翻,今朝独上老营盘。荒台废址无人识,—抚伤痕一泫然。”为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1964年县人民委员会,  在此建革命烈士纪念碑。1988年重建,原-长张爱萍题词:”万古长青”。   老营盘镇  泰和县老营盘位于泰和县的东南端,东与兴国县高兴镇,崇贤乡毗邻,南与水槎乡接壤,西与上圮交界,北与中龙乡相邻,总面积85平方公里。辖7个村委会,一个居委会,52个村民小组。人口11528人,319国道、京九铁路贯穿全镇境内,交通极为便利。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老营盘人民踊跃参军参战,著名的“老营盘战斗”就发生在这里。老营盘战斗为粉碎-反动派的第三次“…… 详细++

紫瑶山

  紫瑶山:位于县城东  部的苑前镇。山上有九峰三坛,上坛在第一峰,中坛在第八峰,下坛在第九峰。山上名胜古迹甚多,有崇元观、金文寺、观音岩和定光岩等景点。定光岩前有庙额曰“匡山胜境”,另有送龙洞、钓鱼台、加鹤峰、炼丹井、衣冠冢、通仙桥、白莲池、滚泉池等十多处胜景。历代文  人骚客游此者甚多,清朝王融撰有《子瑶山记》。于今,仍有僧道在此修练。   

龙头山塔

龙头山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龙头山塔:又名狗子脑塔。位于沿溪镇西塘村南龙头山上,矗立在赣江边与京九线交  汇处,距县城、105国道、井冈山火车站不远。全塔占地78平方米,平面呈正八边形.周长约24米,塔高36米,共九级。塔身厚壁,各级叠砌檐,飞檐翘角,腰间有门窗,檐下有斗拱。底层面南辟门,壁实空心,楼式盘旋而上,直至塔顶,一观全景,心旷神怡。      沿溪镇  沿溪镇地处吉泰盆地腹地,东依赣江、南距县城5公里、北接吉安、西靠泰和经济开发区。全镇面积94平方公里,辖11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总人口21936人。“京九”线贯穿全镇南北,经凤岗、潋溪等7个村委会的26个小组区域,全长达16.5公里。井冈山客、货站座落其境,交通便利、特产丰富。甘蔗、花生、车前籽、红瓜子享誉省内外,肉牛、瓜果、水产强劲十足。造纸、化工、铸造、…… 详细++

白口城遗址

白口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口城遗址:位于泰和县城西南3公里赣江南岸,城址面积23万平方米,形状呈倒梯形,分为内外城。外城全长1941米,除西北部部分损毁外,大部保存完好。  内城平面呈方形,处在城内北侧,全长861米,面积4.3万平方米。外城现存7处豁口,西北角、南正中及北上中3处豁口可以肯定为城门。内城为东、西北、南面3处豁口,均可确定为城门。西北角城门宽35米,其底基距赣江水面落差仅2米,赣水上涨时,河水可直接入城内,推测可能为水门。西正中门宽28米,  为“凸”形结构,从其上残存叠压瓦片分析,此处原可能为一处门阙。北正中城门宽15米,入门较陡,可分别进入内城和外城。内城西北门为“凹”形结构,似为“瓮城”,也有大量瓦砾堆积。  内城南门宽17.4米,城门两侧见大量瓦砾堆积,并采集到一块完整四叶云纹瓦当。  内城西南角有一长方形土台,为全城最高地带,东西长47米,南北宽35米,面积1645平方米,高出周围平地0.8米,高出内城其它地带约2米。  城墙为土筑,城墙高度因地势的南高北低而相反,  以使城墙四周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南城墙距地表4.5米,东城墙高10.2米,北城墙高20.5米。城墙顶宽2—3米,基宽20—28米。以北城墙基最宽。城外有护城河,  以南城墙及南侧断面可知,南侧护城河宽16.5米,深1.5米,东西两侧护城河宽30米,护城河由南往北流入赣江,从现今地表地势分析,护城河水似乎无法循环。  经考证:白口城为著名的江西省西汉十八县的庐陵县县治,是庐陵文化的发源地,城址文化堆积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实属罕见,它可以作为江西乃至江南城址考古的一把标尺,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白口城: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灌溪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灌溪社区

----

碧山村

----

段坑村

----

桃源村

----

湾溪村

----

睹碑村

----

界溪村

----

沙坪村

----

灌溪村

----

录竹村

----

田心村

----

田边村

----

坎下村

----

古坪村

----

架竹村

----

阳丘村

----

村前村

----

雁门村

----

井边村

----

灌溪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