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澳门天后宫 | 澳门天后宫,2003年10月4日刚刚落成,历时2年半,耗资2亿澳门元。它坐落在澳门路环岛的叠石塘山上,占地近7000平方米,是澳门迄今规模最大的庙宇。整个建筑按照闽南古建筑风格设计建造,并参照福建、台湾等地妈祖庙的传统规制布局,宫前有长达60余米的阶梯,厚实华丽的牌坊式山门、汉白玉围起的祭坛和由回廊连为一体的大殿、梳妆楼、钟楼和鼓楼等。主殿坐西朝东,气势恢弘,楼台宇顶雕龙飞檐,金色琉璃熠熠生辉。宫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高达3米的妈祖塑像凤冠霞帔,慈眉善目,仪态端庄。 作为世界上惟一以妈祖命名的城市,澳门早在1488年就在内港建起了第一个妈祖庙——妈祖阁. 天后官自二OO一年四月初十举行奠基动土仪式至今,主体建筑已基本建成。从此,多元文化的澳门又增添了一颗体现中国古建筑和闽南文化特色的璀璨明珠。这其中,凝聚子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和澳门妈祖文化村天后宫同仁的心血,体现了行政长官何厚铧先生和澳门特区政府各部门的倾诚支持,承载了泉州工匠师傅们的辛勒劳作。我们要特别提到的是,台湾妈祖联谊会、大甲镇澜宫董事会、妈祖发源地湄州妈祖祖庙董事会及泉州天后宫董事会给予我们一贯的帮助支持,自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成立以来,我们弘扬妈祖文化活动的每一步,都伴随着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充分体现了两岸四地同胞血浓于水的情谊,体现了妈祖娘娘教化全世界华人要团结如手足的精神力量。 妈祖文化,妈祖精神不但蕴涵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经济日益全球化,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日益休戚相关的新世纪;弘扬妈祖的博爱和平;救危济困,开拓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无凝是人类消弥争斗,扬善除恶,共谋发展和福祉的最好教诲。 天后宫,又称天妃宫、天后祠、天后寺、天后庙、妈祖庙、圣母庙等,日本又称天妃神社,常见于中国大陆沿海,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在东亚其他地区如日本、琉球、越南等地以及东亚裔人士(主要为华人)之海外聚居地。从南中国以至全中国的海岸都有拜妈祖的信仰,认为可保航海顺利,所以每所天后庙正门都朝海。 相传,妈祖于宋代开国元年(906年)3月23日出生于福建兴化军莆田县的湄洲岛,出生时已有特殊征兆:红光满室,香气四溢;出生至满月均没有啼哭过,故取名林默娘。林默娘自童年起即有预测天气的异能,常于海难发生时前往救人,至29岁时于乡间湄洲峰上羽化升天。 其后每多显灵,于海滨救人无数,于是沿海乡民纷纷立庙祀奉,历代君主都赐以头衔,尊为天妃,直至康熙22年(1683年)福建水师施琅攻打台湾郑克塽,因战船搁浅,清朝军人乃向天妃祷告因而脱险。康熙帝知道后将天妃改加为“天后”,此后天后成为中国及东南亚华人社会里渔民和所有航海者普遍的守护神,有些渔民更会把孩子和天后“上契”。现今祖籍福建的林姓人士,多普遍认同天后是他们的祖先。 澳门是惟一以妈祖命名的城市,妈祖文化的影响力可想而知,澳门之所以能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相互包容融合的最适宜人类生活居住的地方,妈祖精神的教化力量不可小视。自澳门回归祖国母亲怀抱以来,“一国两制”顺利实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除了澳门人民的共同努力,还有行政长官何厚铧先生的睿智和特区政府的良好运作,更有中央政府的支持,这一切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澳门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妈祖石雕圣像、澳门妈祖文化村牌坊和天后宫的相继建成,使澳门妈祖文化村已初具雏形,我们将加快后续工程的进行,让澳门妈祖文化村成为澳门旅游经济发展的十个新的增长点,成为澳门人民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讲堂,成为海内外信众交流膜拜的圣殿。 林默 (960~987) 林默,一名默娘,民间亲切地称她“姑妈”、“娘妈”或“妈祖”。莆田人。 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莆田县湄洲屿的一个仕宦家庭。生后直到满月,从未啼哭过。因被名为“默”,又称“默娘”。其曾祖保吉,仕周,任统军兵马使,弃官,隐于湄洲。祖孚,承袭世勋,任福建总管。父愿,宋初官福建都巡检。默娘聪慧过人,8岁从塾师读书,就能解书中大意。稍长,好诵经礼佛。她…… 详细++ 林默 (960~987) 林默,一名默娘,民间亲切地称她“姑妈”、“娘妈”或“妈祖”。莆田人。 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莆田县湄洲屿的一个仕宦家庭。生后直到满月,从未啼哭过。因被名为“默”,又称“默娘”。其曾祖保吉,仕周,任统军兵马使,弃官,隐于湄洲。祖孚,承袭世勋,任福建总管。父愿,宋初官福建都巡检。默娘聪慧过人,8岁从塾师读书,就能解书中大意。稍长,好诵经礼佛。她…… 详细++ |
圣老楞佐教堂 | 圣老楞佐教堂,通称风顺堂,是澳门最古老的三座教堂之一。位于风顺堂街,澳门慈幼中学的正对面。实际建筑年份已不可测,但据史料记载,推算出教堂是1569年间左右由耶稣会会士创建的一座木制小教堂。而据教堂内一石刻上的碑文,第一次重修应在1618年,至于现时教堂的规模则是在1844年改建后而成的。 圣老楞佐教堂早年建成的时候,因为它靠近码头,所以教堂内立有风信旗杆,是葡萄牙人决定是否出海的重要指标。《澳门记略》载:“西南则有风信庙,蕃舶既出,室人日跂其归,祈风信于此。”所以这座教堂也被俗称为“风信堂”。后来,因广东话中“信”“顺”同音,也许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吧,“风信”转为“风顺”,而“风顺堂街”和“风顺堂区”也因此得名。和玫瑰堂以及圣若瑟小堂不同,圣老楞佐教堂建筑高耸,气势逼人,欧洲古典的风格带有点巴洛克的味道。由于整个建筑并非坐落于广场(前地),或者出于某段景的位置,所以为了突出整个教堂的存在,并要作为一个住宅区域的中心,于是在教堂的下面,加了有近一层高的高台,使它显得更加挺拔显眼。而善男信女拾级而上的过程,也变成进入教堂膜拜前的一种仪式。另外一点和前两处教堂的不同是圣老楞佐教堂的占地较大,所以在教堂的周围有比较大面积的院子,院子里种满了生机盎然的植物,在空间和视觉上和周围紧邻着的住宅楼做了区隔,所以进入教堂大门基本上也只关注到建筑的本体、周围的植栽以及其间仰头的蓝天,不见俗世的喧嚣,幽静怡人。 在很多年前,风顺堂在华人口中是称作风信堂的,意谓顺风顺水。当年居澳的葡人大多为出海营商为生,他们的家人为求亲人能平安归来,多于此教堂祈祷希望神灵庇祐。教堂内设立的风信旗杆,为当时主要靠风力行驶的葡萄牙帆船提供重要指标。“风顺”是“风信”粤语谐音,此名一出,让教堂更具有中国化的亲切意味。 风顺堂的建立早于1569年,期间曾数度重修,其中在1618年的一次较具规模。而在1979年进行的粉饰装修,亦使这座古老教堂倍添光采。教堂设计,雄伟壮观,左右钟楼并崎,一座是时钟,作报时用;一座是铜钟,供教堂弥撒时摇动轰鸣用。教堂的屋顶是中国式的金字瓦面,室内之装饰充满东方色彩,古雅逸趣。堂内宽敞宏伟,巨大的梁柱和精美的吊灯,颇具豪华博大之气派。 祭坛内供奉着圣老楞佐的神像,穿着绚丽的衣袍,一手持圣经,一手拿法杖,庄严肃穆,在经常航海的葡国人心目中,是庇佑平安,赐予风信之神。 圣老楞佐教堂与妈阁庙距离不远,却在短小的路程中看到葡萄牙人航海主保和中国海神的前后呼应,见证了西方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与共融,领略澳门人对不同文化的包容。 教堂邻近南湾及西湾,是拍拖的热点,情侣在海风轻揉的提畔漫步,最是浪漫。现在沿海改建为南湾湖,又有另一种优雅。附近众多酒吧食店,不单止适合情人前往,更是一众良朋或家庭好去处。吃一顿印度、意大利或法国菜,然后欣赏五光十色的激光音乐喷泉,拥抱澳门独有的轻散情怀。 |
澳门旅游塔 | 澳门旅游塔位于南湾新填海区D区域1号地段,占地面积达13363平方米。第一期兴建一座高约338米的澳门观光塔,第二期兴建娱乐中心。开发单位为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1998年7月30日澳门政府批出土地的租赁期限为25年,可续期至2049年12月19日。观光塔的商业用途部分为3675平方米,服务部分为4370平方米;娱乐中心总建筑面积为42188平方米,其中楼宇地库的第二及第三层用作停车场。 澳门新的标志性建筑——澳门观光塔,总耗资10亿元澳门币,1998年开始兴建,经过3年的建设,于2001年12月19日竣工揭幕,并正式接待游客。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和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总经理何鸿燊为澳门观光塔亮灯。从此,澳门观光塔成为澳门新的旅游景点,大大促进了澳门旅游业的发展。该塔动工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澳门经济之时,可是澳门著名实业家何鸿燊却应对超前,看好回归后的澳门市场,毅然投资兴建这座观光塔。 澳门观光塔集观光、会议、娱乐于一体,是全球十大观光塔之一。观光塔顶层为大型旋转餐厅,可俯瞰全澳景色。站在塔的观光廊,澳门、珠海尽收眼底,晴天可以看到香港的大屿山岛。此外,该塔还有展览及会议设施、主题餐厅、高级购物中心和剧场、露天广场和海滨长廊等。观光塔为全球第8高塔,也是超越巴黎埃菲尔铁塔的东南亚最高观光钢塔。这座338米高、可远眺香港和珠三角部分地区的高塔被誉为澳门新的标志性建筑物。 被命名为“澳门旅游塔”的观光塔位于澳门南湾新填海区,面对珠江口。塔身内的3部高速电梯飞速运转,50秒内就将参观者带到223米高处的公众观景层,在以整体玻璃幕墙围成的观景层内,不但澳门大小景观一览无遗,就连隔海相望的横琴岛、与澳门半岛相连的珠海市区也都显得近在咫尺。能见度高的时候,游客甚至可以眺望到几十公里外香港的大屿山及部分离岛。 在旅游塔顶向下望去,只见澳门半岛和凼仔、路环两岛犹如莲花漂浮在碧绿的海面上,东西望洋山、中银大厦、葡京酒店等分布错落。两条乳白色的跨海大桥下,过往船只像点点繁星,在海面上划出弧型的痕迹。澳门旅游塔观景层最大的特色在于部分地面由透明玻璃铺成,尽管厚达4厘米的强化玻璃能够确保安全,但看到位于脚下200多米处的海面、公路和建筑,仍令不少观众“不寒而栗”。有人说,走在这种透明的地面上,的的确确是在“空中漫步”。 观光塔塔底配套建有大型会议、展览、娱乐、餐厅、剧院、商场等设施。其中包括一个可容纳1200位宾客的宴会厅和一个500座位的剧院。投资兴建旅游塔的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总经理何鸿(三个火下加木)今天在揭幕仪式上说,旅游塔选择今天启用,是对澳门回归祖国两周年纪念日的“特殊献礼”。他说,旅游塔的落成使澳门增加了一个新的旅游产品,将为澳门吸引更多的游客。 |
澳门大学 | 澳门大学的诞生可追溯到1981年3月。当年Ricci Island West Limited 获澳门政府批租土地,创办澳门首间大学——私立东亚大学,也就是澳门大学的前身。东亚大学的创立,标志着澳门现代高等教育的开始。 东亚大学成立初年,大部份学生均来自香港。其后,为配合澳门政权移交过渡期的人力资源需求,1988年澳门基金会收购东亚大学并进行重组,设立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社会及人文科学学院和科技学院,将三年制课程改为四年制;随后,又设立法学院和教育学院。教学语言仍以英语为主。 1991年制定新大学章程,东亚大学正式改名为公立澳门大学,并以培养澳门人才为目标。大学重组后,学生人数急剧上升,由最初的数百人升至目前的五千多人,而澳门本地学生的比重也由建校时所占的39%增至目前的90%。 经过20多年的转变,澳门大学已具备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现设有工商管理学院、社会及人文科学学院、科技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预科课程中心和校外课程及特别计划中心。颁授学士、硕士、博士及高等专科学位。澳门大学拥有一支350多人的教师队伍,均具有丰富的教学与专业经验,部分毕业于加拿大、中国、欧洲、香港、日本、台湾、英美的着名大学。他们在多个国际研讨会及国际学术期刊上已发表论文几百篇,已有三项科研成果获专利注册。目前,澳门大学已参与及完成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十项资助科研项目,及四个欧盟组织的尤里卡研究与发展项目。 澳门大学校园内有约千多部电脑和百多部具强大运算能力的工作站和伺服器,并建立澳门地区最大型无线校园网路。校内40多个实验室因课程需要而设立,以配合教学和研究。澳门大学国际图书馆锐意朝电子化方面发展,现有藏书虽只有逾18万册,但电子资料正在不断增加中。图书馆设有全东南亚资料藏量最多的国际组织文献中心。 澳门大学是多个国际大学组织成员,如国际大学协会、国际大学校长协会、亚太大学协会等,并于1991年开始展开国际交流,目前与中国、欧洲、日本、纽西兰及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多所大学签订学术合作或交换生协议,每年有百多名外国交换生来澳大就读。除了向港澳台等地招生外,澳大自2001年起可以在中国内地14个省市进行招生工作。澳门大学为澳门高等教育的先驱,以为澳门提供高素质的高等教育为目标。为回应将来的社会发展要求,澳大将扩建教学楼、实验室、办公室、研究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及宿舍,并设置配合社会发展的课程。 澳门大学教学与科研并重,今后将继续朝着这两个目标迈进,并做好充分准备,迎接一切挑战,使澳门大学成为一间在本地区重要的具国际水平的高等学府。 |
澳门历史城区 | 澳门历史城区为世界文化遗产。 导游 漫步澳门历史城区,妈阁庙位于澳门半岛的西南端,守护著内港的入口;港务局大楼位于妈阁庙左侧的妈阁斜巷,往前经妈阁街就到了郑家大屋所在的亚婆井前地;再往前经高楼街至风顺堂街,圣老楞佐教堂耸立在街的尽头。圣老楞佐教堂背后的风顺堂上街连著三巴仔横街,圣若瑟修院圣堂的大门就设在这里,而圣若瑟修院则与圣堂紧邻。三巴仔横街往右折上夜呣斜巷是岗顶前地,这里有圣奥斯定教堂、岗顶剧院和何东图书馆。岗顶前地经东方斜巷向下走到新马路,旁边就是民政总署大楼;民政总署大楼对面的议事亭前地,左有三街会馆(关帝庙),右有仁慈堂大楼;由仁慈堂大楼经罗结地巷转左,澳门主教座堂(大堂)就在眼前;经过大堂,进入大堂巷,卢家大屋巍然地静立巷中;出了大堂巷就是板樟堂前地,左边是优雅的玫瑰堂,往前走,经卖草地街再转大三巴街,尽头处,正是著名的大三巴牌坊高高地耸立。大三巴牌坊右边是大炮台雄伟的身影,旁边有著名的澳门博物馆,左边则是旧城墙遗址和哪吒庙。大三巴往左拐出花王堂街,映入眼帘的,是圣安多尼教堂,不远处就是白鸽巢前地,东方基金会会址与基督教坟场双双紧贴地候在前地的右侧。而东望洋炮台、灯塔和圣母雪地殿圣堂屹立在澳门半岛的最高峰东望洋山的山巅上,静静地观看数百年来澳门的变迁。 介绍 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建筑群,当中包括中国最古老的教堂遗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坟场、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筑群、第一座西式剧院、第一座现代化灯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学等。 历史城区是一片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其间以相邻的广场和街道连接而成,包括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等多个广场空间,以及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教堂、民政总署大楼、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主教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庙、旧城墙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教堂、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教坟场、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等20多处历史建筑。 作为欧洲国家在东亚建立的第一个领地,城区见证了澳门四百多年来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历史。正因为中西文化共融的缘故,城区当中的大部分建筑都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城区内的建筑大部分到今仍完好地保存或保持着原有的功能。“澳门历史建筑群”于澳门时间2007年7月15日下午4时10分“澳门历史建筑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并命名为“澳门历史城区”。 澳门澳门 |
大三巴牌坊 | 大三巴牌坊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看点 游览大三巴牌坊,除欣赏巍峨壮观的前壁之外,更要留意牌坊(前壁)上精致的浮雕及其含义。 位于大三巴斜港,右边邻近大炮台和澳门博物馆的大三巴牌坊,已有350多年历史,是澳门最为众熟悉的标志,是圣保禄教堂前壁的遗迹。“三巴”是“圣保禄”的译音,又因教堂前壁遗迹貌若中国传统的牌坊,所以称大三巴牌坊。这间教堂与火结下不解之缘,从其雏型起台至现时仅存的前壁牌坊,先后经历三次大火,屡焚屡建,见证了活生生的历史。当年的圣保罗教堂建筑,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与东方建筑的风格,中西合璧、雕刻精细,仅大三巴牌坊的造价,300年前已达3万两白银。 大三巴牌坊视为一座不朽的祭台。牌坊分为上下四层,顶部为三角楣。就整体而言,牌坊表达着两组意义:一组由下两层的方形构成,主要反映耶稣会宗徒及传教士的工作,属于周游地球传教的现世教会一派;另一组是由上层的三角形构成,主要表现至圣圣三(圣父、耶稣基督、圣神)与在天主面前为人类代褥的童贞玛利亚。 从下往上看,在底层大门上方刻有耶稣会(IHS)祭记和学院名称(天主圣母),第二层立有四位耶稣会圣人全身塑像,第三层正中为无原罪玛利亚升天,两边由身着白袍的修士之石刻围绕,极富东方特色。第四层正中为天父之子耶稣雕像,两旁刻着其救赎苦难的象征。牌坊顶部十字架下的三角形,象征着天父的召唤,正中有一幅鸽子形状的铜像,传说代表圣神,四周环绕的太阳月亮星辰象征圣母童贞怀孕时的刹那时光。交通 乘10、10A、11、21A、2、3、3A、4、5、6、7、8A、26A、33路于新马路下车,沿议事亭前地及步行径前往可到。17、18、8A、26于白鸽巢总站下车沿石仔路前往。 澳门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 |
澳门福隆新街 | 福隆新街是旧时的“男人玩乐一条街”,聚集了青楼、酒家、烟室,是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去处。如今,这里虽保留了旧时清朝街道风格,但是已经成为了澳门有名的美食手信一条街,尤其深受鱼翅爱好者推崇。 福隆新街早年分成上、下两段。上半段是青楼、茶馆等聚集地,最旺盛时期约有六十家,街道下半段则是烟室、酒家等聚集地,是名副其实的“男人玩乐一条街”。每当夜幕低垂,“花国三街”就开始热闹,大红灯笼高高挂,绝色丽人、巨贾富商,夜夜笙歌,纸醉金迷……这种绮丽风光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澳葡政府开始禁烟、禁娼,“花国三街”便逐渐烟消云散。 澳门政府实行了“改善市容计划”,将此一带旧建筑物列为重点文物,并拨出巨款重修,全街保留了众多的两层高的晚清建筑群,鲜红的檐蓬、趟栊、通花窗门风采依旧,与灰墙相映成趣,很有古色古香的感觉,成为了澳门最适合步行的街道,也聚集了不少酒楼饭馆,呈现出另外一番风貌。 景区地址:澳门风顺堂区福隆新街(近大三巴牌坊) 乘车线路:在澳门乘公交车3;4;6;8A;18A;19;26A;33;N1A前往 |
澳门半岛 | 半岛开发最早,分布着澳门的市区,是澳门地区行政、经济、交通、文化中心的所在,绝大部分人口和工商业均集中于此。半岛形如一长靴,东北一西南走向,仅东北端以宽约240米的陆地与珠海市相连。长轴线从东北的关闸至西南的半圆形地(妈阁嘴)长约4公里,西北-东南走向的短轴线则从沙梨头海边至新口岸最新填海地区东南角长约2.5公里。西侧的狭窄河道是内港,沿岸有20多个码头,主要是货运及内河客运;东侧面向球江口的是外港,主要是港澳码头。南面有两座跨海大桥(通向氹仔),一长2570米,1974年通车;另一长约4400米,1994年通车。 半岛内分5区: 花地玛堂区位于半岛北部,面积最大(2.7平方公里,占半岛40.3%),人口最多(12.6万人,占半岛36.8%)。包括青洲、台山、马场、黑沙环、望厦、筷子基等地,大部分土地均为填海所得,目前仍在继续进行大规模的填海拓地工程。 圣安多尼堂区(花王堂区)在半岛西部,北接花地玛堂区,南连大堂区,东邻望德堂区,西临内港。面积1.1平方公里(占半岛16.4%),人口仅次于花地玛堂区(接近10.9万人,占半岛31.7%)。包括沙岗、新桥、沙梨头等地,著名的大三巴牌坊、大炮台、白鸽巢公园均在此区内。 望德堂区位于半岛中部偏东,被花地玛堂区、圣安多尼堂区和大堂区包围,包括荷兰园、塔石和东望洋山。面积最小,只有0.6平方公里(仅占半岛9%),而且约有1/3面积为东望洋山所占。人口约3.26万。 大堂区主要位于半岛东南部,但有一狭长地带沿新马路和草堆街之间延伸至半岛西岸。面积仅次于花地玛堂区,达1.4平方公里(占半岛约21%)。人口则为各区中最少的,仅约2.9万人。大部分土地也为填海所得。是澳门地区的经济中心。 风顺堂区(圣老楞佐堂区)位于半岛西南段,三面环水,北邻大堂区。面积只有0.9平方公里(占半岛13.4%),人口4.56万。本区是澳门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是澳门的行政中心。澳门半岛 澳门半岛 澳门半岛 澳门半岛 |
澳门观音庙 | 澳门观音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澳门观音堂之名闻遐迩,除在於其悠久历史以外,更是签署中美《望厦条约》的地方。禅院为中国古代的佛教建筑,具中国名山古刹的特色,禅院的首座是大雄宝殿,次殿是长寿佛殿,後座正殿是观音殿。院後还有广阔幽深的後花园,是一座颇具规模,港澳罕有的佛寺建筑群。每逢观音诞期,殿内香火鼎盛,善信络绎不绝,场面热闹。 大雄宝殿正对禅院,庄严宏伟,供奉三尊三宝佛像,皆为丈八金身,魁梧雄伟,其中之一为佛祖释迦牟尼;殿旁悬有一个铜钟,古色斑驳,已有三个半世纪的历史。殿顶檐头瓦脊,镶有明朝琉璃瓦及精工镶嵌的石湾公仔,栩栩如生,维肖维妙。次殿是长寿佛殿,供奉长寿佛,佛像安详,象徵佛陀普渡众生的精神。进入主殿观音殿,供奉观音大士莲台,樟木雕塑,十八罗汉分列主殿两旁,雕工精细,造型神态活现,其中位於左面的一尊罗汉,眼睛浮突、鼻骨高隆、鬓发卷曲,极像外国人,据云就是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孛罗,他曾在中国研习佛理。观音殿旁有一小庭园,围绕著园中的莲花池有十数盆栽,其中之一盆栽生长形态独特,历经数十寒璁,树枝弯曲长成一个“寿”字,传说善信只要手触“寿”字,便可长命百岁。禅院内进的前厅挂有一幅画像,人称“大笑佛”。无论从那个方向欣赏画像,佛相均咧咀相视而笑。 禅院内收藏了很多名家的书画、书法、文物,包括驰誉中外画坛的岭南派大师高剑父及乃徒关山月,有岭南三大诗家之称的陈恭尹,著名学者章太炎等人,他们的作品悬挂於殿堂,供游客欣赏。在院内僧舍客堂屏壁,雕花金饰,而书法雕刻,亦见清雅。两度屏风,每度刻四屏条,收米芾、董其昌、刘墉等历代名人手迹,刻工精细。步入後花园,有一花冈石桌和四条长石凳,就是签订中美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的地方。1844年,清政府国势日衰,列强觊觎,美国以顾盛为代表,与清钦差大臣耆英於澳门签署《望厦条约》,强迫中国开放通商港口,扩大美领事裁判权。1944年,禅院於石桌後方立一亭碑,记述此事。 景区地址:澳门路环水泉公地50号 乘车线路:在澳门乘8、12、17、15路公交车前往 类型:寺庙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86-853-28751516 开放时间: 周六-周四:10:00-18:00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
澳门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 | 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也称为“新马路”,一直是澳门的商业、交通和旅游业的中心,十分繁华,这里坐落着很多欧式建筑,也有保留着一些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物。这条马路上以及其周边也坐落着很多景点,比如著名的玫瑰堂、民政总署大楼,以及典当业展示馆、仁慈堂博物馆、留声岁月音响博物馆等,大三巴牌坊和澳门博物馆也离这儿不远。 在澳门半岛南部,东端接殷皇子大马路,由南湾大马路起,西端至火船头街与巴素打尔古街之间。长620米。是20世纪20 ~30年代以来澳门最繁盛的街道和商业中心。但是80年前它并不是一条通衢大道,而是弯弯曲曲,断断续续,1918年才开始把西段的弯曲小巷拉直,把东段龙嵩街口与大堂街之间的小山岗挖平打通,将横亘东端路口的一座大屋拆掉,修建成一条笔直的马路,时称新马路。 马路开通后,市政当局把市政厅至西端路口命名为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而把市政厅到东端路口(今天大西洋银行处)叫做美副将大马路。后来才统一称为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名字太长,市民还是叫它新马路),而把望厦普济禅院前的新开马路命名为美副将大马路。亚美打利庇卢((Almeida Ribeiro)是葡萄牙最高法院法官,1913年~1917年历任殖民地部部长,内政部部长,1917年政变后作为政治犯被捕入狱。 几十年来新马路一直与十月初五日街,营地大街,草堆街构成澳门最大的商住区,马路两旁各种商店林立,终日车水马龙。沿路有新中央酒店(1928年开业),国际酒店(1941年开业),大西洋银行,大丰银行,永亨银行,市政厅(1784年建成,1875年重建门面,1939年重新装修),邮政局大厦(1929年建成)等。市政厅以西马路两旁的楼宇都有“骑楼”遮盖人行道,是南方城市传统建筑风格,被列为建筑文物保护区。 景区地址:澳门风顺堂区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 乘车线路:在澳门乘3、4、6、8A、18A、19、26A、33、N1A公交在新马路下 |
澳门博物馆 | 澳门博物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导游 参观博物馆后,游人可顺道游览大炮台,俯瞰澳门城市的旖旎风光。 介绍 澳门博物馆位于大炮台上,于1998年4月18日落成揭幕。兴建澳门博物馆旨在保存数个世纪东、西方文化在澳门交汇,并和谐共存的多种面貌:传统、风俗和文化等。博物馆的藏品蕴藏丰富的历史意义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回忆。通过展品向参观者展现,在过去数百年当中居住在澳门的不同民族和平共处的生活状况和历史面貌。 澳门博物馆共分三层∶ 一楼澳门地区文明的原始,介绍澳门地区的起源、欧维士于1513年到达珠江三角洲前中国和葡萄牙各自的发展历程、两者在澳门相遇后引起的贸易、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接触和在往后的数百年里逐渐形成的独特的澳门文化。 二楼澳门民间艺术与传统,让参观者可以了解澳门的传统、民间艺术和现已式微甚至消失的行业或活动。展品还揭示澳门历史的各个阶段和方方面面∶娱乐、日常生活方式、宗教礼仪和庆典等,以突显不同文化和种族的人民在澳门相互包容、共存以及既丰富又独特的生活方式。 三楼当代澳门的特色,展示当代澳门城市生活的特色和对未来的展望。此外,馆内还展出一些与澳门有著密切联系的作家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葡萄牙文学家贾梅士和庇山耶。展览的最后部分向参观者介绍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的澳门的前景与机遇。餐 饮/住 宿/购 物博物馆旁有礼品店、露天茶座。 交通 乘2、3、3A、4、5、6、7、8A、10、10A、11、17、18、19、21、21A、26、26A、33路公交车均可到达。 澳门博物馆 澳门博物馆 澳门博物馆 |
主教山小堂 | 导游 主教山小堂建于澳门半岛最高点之一的西望洋山上,是一座向航海者的保护神祈祷的小教堂,建造这座教堂的原因是由于当时执行去日本航线的葡萄牙航海者在海上与荷兰海盗船相遇,却未受伤害,深信是神灵保佑,许下建堂诺言以谢神思。 看点 每年圣母花地玛出游从圣母玫瑰堂出发,最后到达主教山小堂,上百名的信徒沿途唱圣诗、念祷文跟随,好不热闹。 介绍 主教山小堂又称海崖圣母小堂,1622年建于炮台旁,殿堂简朴,山径迂回,供在澳葡兵弥撒祈祷之用。1892年附近古堡拆除后,圣母堂得以逐步扩大,1835年重建后成为今天宏伟之规模。教堂建筑以高耸的门楼为主体,三角形的屋顶上站立着圣母塑像,教堂右则为钟楼,钟楼高耸入云,十分庄严肃穆。教堂左则为1935年加建的主教府。 教堂前是一片宽广平台,平台尽处竖立一尊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圣母像,圣母双手合十,貌甚慈祥,面临大海。平台下有一路德圣母岩洞,循左右环抱之石阶而下,即达洞前。岩洞前的空地上有一块刻有葡文的古铜墓碑,是二十世纪初天主教澳门主教埋骨之处。1918年2月18日,约翰鲍连那主教逝世,葬于此。洞内岩石嶙峋,中开拱门,内立圣母像,象征古时圣母在法国路德城内,当众显灵的情景。其间正置祭坛,洞前有铁栅围绕,地上设有多排低矮的长石板,供教徒跪拜,忏悔。 教堂四周花径通幽,古树浓荫,建筑端丽,环境优美,更可居高临下,环视南西湾和中国大陆珠海市湾仔的风光,成为中外游客喜到的热门观光点之一。 澳门澳门 |
妈阁庙 | 妈阁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妈阁庙原名天后庙、海觉寺、正觉禅院等,是妈祖阁的俗称,位于澳门的东南方,面海背山。 妈阁庙相传是福建人于明朝年间为“妈祖”所建,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传说“妈祖”是福建莆田人,姓林,宋朝人,自幼即可预知吉凶,长大后吃斋未嫁,享寿28岁,死后常显灵于海上,可帮助商人和渔民化险为夷,故来自福建的渔民就共同兴建了妈阁庙,到清朝康熙年间,“妈祖”被加封为“天后”,是航海人的“护航海神”。 妈阁庙正门的横梁上由“妈祖阁”三个金字,左右的对联为“德周化宇;泽润生民”,依次往里由大殿、石殿、弘仁殿、观音阁等建筑组成,这些建筑具有传统的古老佛教的特色,具有很大历史意义,可以说,澳门的历史和妈阁庙血脉相连,不可分割。 在澳门人心目中,妈阁庙的地位非常高的,毫不夸张地说,澳门的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妈阁庙,因此,妈阁庙的香火很盛,是一座位于闹市区的传统庙宇,而每年农历的三月二十三则是娘0诞辰,在这一天,澳门人都会有各种祭祀活动,非常隆重。 澳门的葡文名称“MACAU”一词,则来源于“妈祖”的粤语音转“马交”;澳门的货币——澳门元也曾以妈阁庙作为图案,这些都足以显出妈阁庙在澳门的地位。 景点旅游提示门票:无门票到达方式:因妈阁庙位于市区内,因此,在澳门市区的内均可步行前往,也可乘坐公交车、的士、人力三轮车等,如果从港澳码头前往妈阁庙,则可以乘坐标有妈阁庙的巴士。最佳旅游时间:每年的春节或每年农历的三月二十三。开放时间:每天的06:00到18:00 妈阁庙 |
妈祖阁 | 澳门的妈祖庙始建于明朝弘治元年(1488),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是澳门最古老的庙宇之一。清人印光任、张汝霖在《澳门纪游》一书里云:“妈祖阁,一山崷然,斜插于海,磨刀犄其面,北接蛇埒,南直澳门,险要称最,上有天妃宫。”还有一个传说,在400多年以前,葡萄牙人最初登上澳门时,不知道这个风景优美的半岛是什么所在,指着妈祖阁问当地人,当地人就说这是妈阁。葡萄牙人以为这个岛就叫妈阁,于是称澳门为MACAU,或称马高。澳门的葡语文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闻一多先生写的组诗《七子之歌》第一首《澳门》写道:你可知道“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我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七子之歌》写于1926年,闻一多对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个被帝国主义霸占的祖国宝地,进行哭诉,要求回到祖国怀抱。毛泽东读到后,称赞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后来闻一多这首诗一直在澳门和祖国的民众中广为传诵。 已有逾500年历史的妈阁庙,是澳门三大古刹(妈阁庙、观音堂、莲峰庙)中历史最悠久的。妈阁庙原称妈祖阁,俗称天后庙。整座庙宇包括石殿、大殿、弘仁殿和观音阁4座主要建筑。1874年、1875年,妈阁庙先后两次遭受火灾,由居民集资,于1875年开始重修,至1877年落成,形成今天的样子。每年春节和农历3月23日娘妈诞,妈阁庙香火至为鼎盛。除夕午夜开始,不少善男信女都会前来拜神祈福。2005年7月15日,在南非德班市举行的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包括妈阁庙前地在内的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妈阁庙为澳门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初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原称妈祖阁,俗称天后庙,位于澳门的东南方,枕山临海,倚崖而建,周围古木参天,风光绮丽。主要建筑有大殿、弘仁殿、观音阁等殿堂。庙内主要供奉道教女仙妈祖,又称天后娘娘、天妃娘娘,人称其能预言吉凶,常于海上帮助商人和渔人化险为夷,消灾解难,于是福建人与当地人商议在现址立庙祀奉。主要建筑妈阁庙包括弘仁殿、“神山第一”殿、正觉禅林、观音阁等建筑物。明朝时本名“天妃庙(宫)”,至清道光八年(1828年)重修时增建山门,额名“妈祖阁”,华人俗称“妈祖阁”,又有另称“正觉禅林”。建筑描述妈阁庙位于妈阁山西面山腰上,主要由入口大门、牌坊、正殿、弘仁殿、观音殿及正觉禅林组成,各建筑规模虽然细小简陋,但却能充分融合自然,布局错落有致。入口大门为一牌楼式花岗石建筑,宽4.5米,只开有一个门洞,门楣有“妈祖阁”三字,两侧为对联,三部份均有琉璃瓦顶等装饰,其中门楣顶部更有飞檐状屋脊,脊上装有瓷制宝珠及鳌鱼,紧跟在大门之后为一三间四柱冲天式牌坊,亦由花岗石建造而成,并有四只石狮分置在柱头上。正殿为供奉天后的其中一个神殿,有神山第一殿之称,它和正门建筑、牌坊以致在半山腰上之弘仁殿在空间上成一直线。建筑主要由花岗石及砖头砌筑而成,其中花岗石作主导,无论柱、梁、部份墙身以至屋顶均由此材料修筑,两边墙体均开有大面积琉璃花砖方窗,而在较高位置的气窗,则为圆形。在石造之屋顶上又铺设琉璃瓦顶,并以夸张的飞担装饰正脊及垂脊,而其屋顶造型又分两部份,在朝拜区之屋顶以歇山卷棚顶形式出现,而神龛区上方之琉璃屋顶则为重檐庑殿式,飞檐纯朴有力。 林默 (960~987) 林默,一名默娘,民间亲切地称她“姑妈”、“娘妈”或“妈祖”。莆田人。 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莆田县湄洲屿的一个仕宦家庭。生后直到满月,从未啼哭过。因被名为“默”,又称“默娘”。其曾祖保吉,仕周,任统军兵马使,弃官,隐于湄洲。祖孚,承袭世勋,任福建总管。父愿,宋初官福建都巡检。默娘聪慧过人,8岁从塾师读书,就能解书中大意。稍长,好诵经礼佛。她…… 详细++ 林默 (960~987) 林默,一名默娘,民间亲切地称她“姑妈”、“娘妈”或“妈祖”。莆田人。 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莆田县湄洲屿的一个仕宦家庭。生后直到满月,从未啼哭过。因被名为“默”,又称“默娘”。其曾祖保吉,仕周,任统军兵马使,弃官,隐于湄洲。祖孚,承袭世勋,任福建总管。父愿,宋初官福建都巡检。默娘聪慧过人,8岁从塾师读书,就能解书中大意。稍长,好诵经礼佛。她…… 详细++ |
澳门海事博物馆 | 澳门海事博物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澳门海事博物馆1987年建成,现在展览大楼在1990年开始正式启用。海事博物馆的主题不但反映了澳门历史与大海之间的密切联系,还有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和葡萄牙在海事方面的历史,说明了大海对人类及文化所具有的重要性。 博物馆就像一艘扬着白帆的三桅船,停泊在妈阁庙前。地下的展厅主要介绍中国南部及澳门渔民的生活情况。展品包括各种中式帆船、内港鱼栏、说明各种捕鱼的方法┅┅在这一层,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会被“妈阁庙的故事”这个活动舞台吸引,它把妈祖保护人们安全到达濠镜海港的美丽传说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同时,备有葡语、国语、粤语和英语的旁白供选择。地下和一楼之间的0陈列了十来艘葡国传统船只的模型。在模型上面有一个荧幕,介绍各种船只的来源和用途。此外,还有两艘宏伟的船只模型-萨格雷斯号和克雷奥拉号。 一楼展览厅,让人仿佛置身在航船的甲板上。而博物馆顶楼的展品与航海技术及海上交通工具有关。此外还有电子天气指南,提供每日天气及空气质量的资料。 这里还有聚集着色彩斑斓的海洋鱼类和种类繁多的贝壳的水族馆。另外,即使不会游泳,也可以进入深海探秘,只要进入位於露天茶座内之“海底漫游”模拟器,便可进入一个惊险刺激之深海旅程。 建于1966年,为路环九澳居民、包括痊愈的麻疯病人及一些新患者而设,教堂的北门上有一个壮观的青铜十字架是由意大利雕刻家方济各美斯马为九澳居民铸造,意大利雕刻家西奥夏江治亦曾参与建筑这座教堂。澳门海事博物馆 |
澳门大熊猫馆 | 澳门大熊猫馆位于澳门路环石排湾郊野公园内,建筑占地约3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利用现有的地形结合建筑的特性进行设计,依山而建,呈扇形的分佈。 大熊猫馆的外观造型设计以仿自然为主,活动场的围墙以仿山石包裹,营造一个自然山水环绕的大熊猫的活动场地。馆内设有两个面积各约330平方米的室内活动区和一个面积约600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场,以供大熊猫活动之用。而为了大熊猫的生活需要,馆内还设有大熊猫的后勤中心,包括兽舍、竹子清洗区、竹子储存库、饲料准备室、饲料储存库、监控区和医疗室等。 室内活动场地上覆盖的半透明膜,可以给室内活动充足的自然光线,减少室内灯光。整个膜的造型似一个贝壳,覆盖著整个的熊猫馆。活动场地设计以贴近大熊猫的自然生活环境作为考虑,重点加强绿化元素,同时加入水池、攀爬木等大熊猫玩乐设施,另外,因应大熊猫喜好较凉爽的环境及物件,室内活动场更特别设有一组自动製冷的人造仿石,让大熊猫在炎热天气下可消暑降温。 室内活动场地的旅客参观区设有两条高低分佈的观光廊道,可同时接待两批参观的人流,增加接待能力。室外活动场地方面则採用开放式设计,并尽量保留了原有的树木,让大熊猫在合适的天气状况下,到室外环境自由活动,旅客透过大型的强化玻璃观景窗,可直接观赏大熊猫的活动情况。 Macao Giant Panda Pavilion 必去理由:澳门唯一的大熊猫馆 |
典当业展示馆 | 典当业展示馆是位于澳门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396号与庇山耶街59号交界的展示馆,原为从事典当业的德成按(Casa De Penhores Tak Seng On)。典当业展示馆为政府与民间合作的博物馆,是文化会馆的一部分。其房产属私人物业,管理则由澳门文化局负责。 “德成按”是民国六年(1917年)开设的一间当铺,原是澳门富商高可宁的物业,是澳门现存结构较为完整的当铺建筑。为保存澳门的历史文化,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对“德成按”进行了维修整理,并设立典当业展示馆。展示馆于2003年3月21日揭幕,是本澳首个政府与民间合作的行业博物馆。 “德成按”当铺由当楼和货楼两部分构成,其建筑设计及内部陈设均具有民初时期中国当铺的基本模式和特点。通过参观展示馆内陈列的典当工具、票据和记录,可以了解昔日典当业的操作模式和流程。2004年9月,“德成按”典当业展示馆荣获“200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的嘉许奖。 Espa鏾 Patrimonial uma Casa de Penhores Tradicional 必去理由:澳门现存结构最完整的当铺建筑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澳门[Macao] 景点所在省、州:圣安多尼堂区 [St. Anthony Parish] |
塔石广场 | 塔石广场位于澳门望德堂区,原址为塔石球场,是澳门最大的广场。政府于2005年5月开始动工,拆卸球场并把文化局至塔石艺文馆对开的一段荷兰园大马路整合成塔石广场,地下设有行车道,现时工程已完成并于2007年7月22日正式通车。整个项目由崔世平、马若龙及马斯华等人负责,建造费和工程计划编制费合共一亿六千万元澳门币。 塔石广场占地13260平方米,地上广场地图全铺上葡式碎石;而地下则设有一层高5米、可以容纳60多辆旅游巴的停车场。广场上分别设有休憩区、饮食及娱乐中心和地库商场,此外,广场的地下还有一条“U”形行车隧道,以取代被广场合并的一段荷兰园大马路。地下“U”形行车隧道共长200米,路面阔8米,双线行车,平均一条线阁4米,且设有一条避车线。此外,隧道内装有24小时监察装置、自动抽气机和空气质量感应器,以确保空气流通。 这次的重整计划是澳门政府继议事亭前地重整后最大型的重整计划,目的是要整合塔石和望德堂一带至以澳门博物馆及大三巴牌坊,以成为澳门具文化特色的新地标和主要的旅游点。 Pra鏰 do Tap Seac 必去理由:澳门最大的广场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澳门[Macao] 景点所在省、州:望德堂区 [St. Lazarus Parish] |
仁慈堂博物馆 | 仁慈堂博物馆是澳门仁慈堂文化使命的充分体现,创办于2001年12月14日,设立博物馆的目的是宣扬仁慈堂这个与澳门数百年历史紧密交织的机构,丰富的馆藏反映了天主教教会的发展及东西方文化和睦共存的史实。博物馆位于澳门议事亭前地仁慈堂的主楼内,主楼是建筑遗产中的重要部分,在2005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仁慈堂博物馆的馆藏是仁慈堂珍藏的一部分,是本会超过四个世纪历史的缩影,这里收集及展示的展品相当精致。其中包括代表仁慈堂的文物和天主教教会有关的祭品用具及宗教艺术品,饰品和其他众多历史传承下来的作品等合共2000多件。其中,最瞩目的是1662年的“澳门仁慈堂章程”的原始手写稿。 仁慈堂博物馆于2011年年底开设的新展厅占地800平方呎,其展品大多突显天主教在东西文化影响而制成的瓷器、象牙、木雕、银器物品,也展有104.5厘米高于同治年间烧制瓷器粉彩的耶稣圣心雕像、直径达38厘米也于同治年间烧制的耶稣受洗青花碟以及于1936年以中、法文绘制的中华天主教教区全图等展藏品。 Núcleo Museológico 必去理由:澳门仁慈堂文化最佳体现馆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澳门[Macao] 景点所在省、州:大堂区 [Cathedral Parish] |
澳门疯堂斜巷 | 澳门疯堂斜巷邻近澳门博物馆与大三巴牌坊,是一条具有葡式风格的街道,街道上的老建筑外墙全被刷上黄色和红色,路上则用碎石马赛克铺满了漂亮的图案,路灯也改成欧式街灯,俨然一派里斯本的风貌。而“疯堂斜巷”这个路名起源于这里曾经的一座麻风病院,以及它旁边曾专为麻风病人设立的小教堂“望德堂”,而有名的老建筑“婆仔屋”也坐落在这条街上面。 听到“疯堂”的地名,大家可能都会觉得有些异样,其实这是一个“慈善”的名字。 “疯堂”是望德堂的俗称。一五六九年,澳门天主教首任主教贾尼劳不忍当地麻风病人流离失所,出资建起一座麻风病院。由于麻风病院是封闭管理的,为让病人也有心灵寄托,随后在病院旁建了一间小教堂,取名“望德堂”,供麻风病人做祈祷。当地人对麻风病患者避之唯恐不及,于是把望德堂叫做“发疯寺”、“疯堂庙”等,望德堂前的斜坡路就有了“疯堂斜巷”的称呼。 疯堂斜巷距离澳门的地标性旅游景点大三巴牌坊东面不远,步行也就是十分钟的路程。疯堂斜巷颇具异国情调,地面铺设的也是与葡萄牙本土风格一致的碎石马赛克地面。疯堂区域现在还是澳门的创意街区,有美术学校、画廊,为这个风景如画的街巷增加了许多有趣的场所。 景区地址:澳门望德堂区疯堂斜巷 乘车线路:在澳门乘17路公交车前往 |
澳门葡萄酒博物馆 | 澳门葡萄酒博物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葡萄酒博物馆与大赛车博物馆一样,位于新口岸旅游活动中心,于1995年12月25日开放,面积有1400平方米,是一个富有文化、娱乐和教育特色的场所。 葡萄酒博物馆是位于澳门新口岸之旅游活动中心内的博物馆,主要介绍葡萄酒的场所。除了介绍酿酒、葡萄种植历史,浏览葡萄种植、酿制工具器皿和各种陈年葡萄酒酒之外,还可让游客品尝美酒。 葡萄酒博物馆於一九九五年开幕,介绍葡萄酒酿制文化的发展,由公元前一万年的高加索时代到今日,特别是位於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展馆收藏了各式古老酿酒器皿和用具,如旧式的榨葡萄机;另外,酒牌上列有多种葡国佳酿,游客可品嚐其中一种美酒。 进入博物馆,就会看到运载葡萄的牛车和一幅以葡萄园和葡萄酒为主题的瓷砖画,在它後面的长廊内,可以了解到葡萄酒酿制的发展过程,认识南欧国家葡萄酒文化,特别是位於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 经过这个富历史信息的区域,我们来到了地窖,这里珍藏了很多葡萄酒,在昏黄的空气中仿佛飘浮着淡淡的酒香。在这个古色古香的地窖中,观众可从有两百年历史的压榨机、运载酒桶的骡车、羊皮酒容器、铜蒸馏器和大大小小的酒桶中了解到古老的酿酒方法。 葡萄酒博物馆的面积虽然不大,却收藏了一千一百一十五种不同品牌的葡萄酒,其中七百五十六种是销售的牌子,另外三百五十九种作收藏用,其中最古老的一瓶是一八一五年的波尔图酒。 当了解酿酒和葡萄种植历史後,行程还未正式结束,因为您还没嚐过这里的甘醇美酒,所费无几,就会令人齿颊留香,何乐而不为呢? |
澳门仁慈堂婆仔屋 | 婆仔屋的真正名字其实叫「贫穷者之家」,建成时间超过一百年,属澳门仁慈堂的物业。它位于澳门旧区望德堂疯堂斜巷尽头,现社会保障基金旁,二次大战日本侵华期间,大量上海葡侨走难来澳门,婆仔屋成为专门收容难民和穷人的地方,之后成为一所女老人院。住在里面的都是年老的婆婆,附近的街坊便叫做“婆仔屋”。 澳门回归以后,老婆婆们迁往新的老人院后,婆仔屋便暂时空置。全盛时期婆仔屋共有一百多名住客,但在搬迁前真正在婆仔屋长住的只有五十二人。婆仔屋在一九八四年六月被文化局评定为受保护的文物建筑。 婆仔屋艺术空间现有面积约一千三百平方米。包括两幢隔着院子对望的古老葡式二层建筑物,共有32个大小约16平方米的房间,这些房间现在被用作进行展览及不同的艺术工作室,包括:染布坊、儿童艺术游玩室 、陶艺工作室(拉坯室和手塑室等),定期举办包括儿童和成人都可参与的各种不同的艺术工作坊,而婆仔书房及婆仔音乐室则提供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书刊杂志和另类音乐CD供人收藏,本地艺术数据室则将进行本地艺术数据的搜集和展示,向外推介本地的艺术工作者。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澳门望德堂区疯堂斜巷8号 乘车线路:在澳门乘8A、18、18A、19、26号巴士前往 |
澳门消防博物馆 | 澳门消防博物馆位于澳门连胜马路2-6号消防局指挥大楼,于1999年12月11日由澳门消防局局长江世生主持开幕,为一所以陆上消防为题材的博物馆。 消防局指挥大楼楼高两层,由澳门设计师陈焜培设计,为一座具有南欧建筑风格的建筑物。而消防博物馆位于消防局指挥大楼的大堂,面积约350平方米,馆藏七百多件展品,分布于主展览厅及内展览厅两个展区之内。 澳门消防博物馆主展览厅展有两部1950年代在英国制造的消防车、两台分别于1884年及1908年在中国制造的手摇水泵、一台于1877年在英国制造的手摇水泵,也展有澳门消防局的历代旗帜及徽号、相关资料外,也展有曾获授予的勋章及襟章等展品。内展览厅设有澳门消防局位于连胜马路的中央行动站在扩建后的模型、历代消防帽及水靴、报火警钟、水井木牌、钩梯、多款消防员呼吸辅助器、三支中国古式喉笔、澳门历年在澳门街道的消防栓以及模拟澳门木屋区大火场景等展品。 Museu dos Bombeiros 必去理由:澳门最独特的消防博物馆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澳门[Macao] 景点所在省、州:圣安多尼堂区 [St. Anthony Parish] |
土地暨自然博物馆 | 土地暨自然博物馆为澳门路环岛第一个自然博物馆,是以自然资源和生态保育为主题,由当时的海岛市市政厅筹建,并于1997年3月21日落成启用。该博物馆分别介绍了澳门自然地理、动物标本、植物标本和仿真红树林等,是市民或游客认识澳门地理、气候、动植物资源和生态功能的教育场所。 土地暨自然博物馆面积为57平方米,藏有300多件收藏品,设有两座场馆共有五个展区。其中,第一展区介绍澳门地理位置和气候、树木存在的价值和功能、水的重要性以及侵蚀的成因和影响等情况。第二展区展有昔日在澳门离岛从事农牧业居民使用的农具。第三展区位于两个场馆之间的空地,展有锄地、灌溉、打禾和磨谷等不同农业生产活动的造型。第四展区设有一个小型红树林种植池。 最丰富的第五展区陈列中国传统中药系列,设有视听器材认识不同中药的功能;也展出树木的图片、画像和标本以介绍海岛重植林木的情况。此外,展区还陈列澳门多种特有的值物样本,以及展示与世界各地相关部门交换种子情况,其中一颗来自塞舌尔群岛地球上已知的最大种籽标本;也设有灌输保护环境和生物种群等相关展板。 Natural and Agrarian Museum 必去理由:地球上已知的最大种籽标本 |
澳门白鸽巢前地 | 澳门白鸽巢公园占地广阔,园内小山环叠,古木参天,遍植花草,鸟鸣不绝于耳。即使盛夏时节,处身其间,仍是宛如游清凉世界。 由于相传葡国著名诗人贾梅士(LuisdeCamoes)曾在这里隐居,并写下不朽史诗《葡国魂》,葡人在公园中的石洞中竖立了贾梅士铜像,又称此公园为贾梅士公园。这位生于四百多年前的贾梅士的铜像,是一八六六年由葡人马葵士铸造的。 公园地上还有10幅以《葡国魂》史诗为题材的葡式石砌图。广场设有喷水池及大型艺术雕塑“拥抱”。白鸽巢公园偶然会举行露天音乐会,还有一年一度的圣安多尼圣像巡游。 白鸽巢公园之得名甚有渊源。十八世纪中,此处原为葡籍富商马葵士之寓。此人喜养白鸽,达数百只之多,翱翔天际,景甚壮观;楼阁詹宇,远观若巢,逐得此名。 白鸽巢公园旁有一座两层高具有南欧建筑特色的建筑物,这就是贾梅士博物院原址,现为东方基金会会址。为了表示对诗人的敬意和纪念,每年的6月10日为诗人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 景区地址:澳门半岛西北面白鸽巢公园旁 乘车线路:在澳门乘10、10A、11、21A、2、3、3A、4、5、6、7、8A、26A、33路于新马路下车再步行前往 |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 |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位于澳门南湾大马路,正门面向南湾湖,由三座建筑物及花园组成,占地面积约7,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共约10,000平方米。 政府总部的前身为澳门总督府,为澳门总督办公之地。1849年由余加利子爵负责兴建。1881年由当时的澳门总督贾沙拉以21,000澳门元购入,作为官邸。它是一幢典型的葡萄牙式建筑,楼高二层,外观曾多次改动。 府内曾设置澳门立法会的议事厅,但位于南湾湖的新立法会大楼于1999年启用后已经迁出。府内墙上曾装饰有19世纪中叶后历任澳督肖像,但该批画像已于1999年葡萄牙当局撤走的时候秘密运返葡萄牙,只留下画像的仿制品。门外有铁栅短墙,靠海滨堤岸原设有岗哨,置有大炮二门,50多年前拆除。 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后,该建筑物成为政府总部,并耗资重新修缮。目前建筑物的前座主要供行政长官及各司长会客和举行其他活动之用,地下设有行政会会议室、多功能会议厅、莲花厅及记者室等。二楼设有行政长官办公室、行政会秘书处及会客和设宴用的绿、黄、蓝厅。 景区地址:澳门风顺堂区南湾大马路131号 乘车线路:在澳门乘9、16路公交车在濠璟酒店下车再步行前往 |
圣母圣诞主教座堂 | 圣母圣诞主教座堂通称主教座堂,俗称大堂,是天主教澳门教区的主教座堂。位于澳门大堂前地,建立于1576年以前,其建筑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份。 大堂主体为一层,坡屋顶,木屋架;钟楼部分为三层,平屋顶。教堂立面对称,为典型的古典式构图,墙面用壁柱划分,是经过简化处理后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外墙正面用石材,两侧用水刷石粉面,立面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立面顶高约12米,两旁钟楼为三层,高约13米,中间依然是三段式的构图模式,三扇门、三扇窗和三角形山花,以横线条为主。教堂的大钟是英国制造的,为纪念葡王伯多禄五世荣登王位。 教堂主殿为矩形平面,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耳堂和一个祈祷室,其中最古老的耳堂采用木拱顶,供奉贞节圣母。主祭坛空间深远,设计简单,仅仅以彩色玻璃窗为背景,因为祭坛下面掩埋着16和17世纪的主教和-遗骨,为教堂带来无限的荣光。教堂入口处的木制葡国屏风、教堂内部的圣像以及彩色玻璃窗都是有价值的历史文物。教堂内部色彩以淡绿色为主,从宽敞的中厅、祈祷室、主祭坛可以领略到主教座堂的气派。 Catedral Igreja da Sé 必去理由:澳门最宏伟的天主教堂之一 |
澳门中央图书馆 | 澳门中央图书办于一八九五年,原名为澳门公共图书馆,现命名为澳门中央图书馆,今年是该馆创立一百周年纪念。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更早建于一八七三年的澳门图书馆,这是一所社团性质的机构,旨在建立一所私立的图书馆以收藏国内外的图书。一八九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在葡萄牙通过了一项澳门文化规划,决定创办澳门国立利宵中学及国立图书馆,该图书馆稍后便易名为澳门公共图书馆。澳门利宵中学约创办地一八九四年,而澳门图书馆是在一年以后,即一八九五年九月二十五日成立。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第10/86/M号法令规定澳门国立图书馆转至澳门文化学会(现澳门文化司署)属下。而改名为中央图书馆则是在澳门文化司署重组期间,同时成为该司署属下拥有科技自主权的机构。 今天的中央图书馆是包括八个澳门公共图书馆,以公共阅读网相连的机构,计有:中央图书馆总馆、市政厅图书馆、何东图书馆、流动图书馆、望厦图书馆、青州图书馆、凼仔图书馆和路环图书馆。以塔石的中央图书馆总馆大楼为中心建立的澳门公共图书馆网,不仅要求为公众阅读在准备及运用方面作出一个合理的安排,而且要将一个更大更健全的资讯系统规范化。 |
嘉乐庇总督大桥 | 嘉乐庇总督大桥是澳门第一条连接澳门半岛和氹仔的跨海桥,也是当时葡萄牙“十大建设工程”之一,由葡萄牙桥梁专家贾多素设计。大桥于1970年6月开始动工,1974年10月正式通车,全长2569.8米,宽9.2米,双线行车。大桥中段突起成三角弧形,最高处距离海平面35米,与两岸建筑风格和谐一体,显得蔚为壮观。 嘉乐庇总督大桥横跨澳凼海面,弧度很大,有如长虹卧波,设计独特,给人既雄伟又玲珑的印象,又给古老的澳门平添现代气息。大桥的线条简洁大方,色调明快,与两岸建筑风格十分和谐。落成时,曾是世界最长的跨海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令澳门半岛和氹仔有陆路通道连接。入夜后,桥灯闪闪发亮,如珠连串,又给夜空增添璨璀光彩。在不同季候,无论日夜,大桥都被烘托出秀丽的身影,成为澳门的风景线,也成为澳门发展的标志。 Macau-Taipa Bridge 必去理由:澳门最壮观的跨海大桥之一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中国澳门[Macao] 景点所在省、州:大堂区、嘉模堂区 [Cathedral Parish,Our Lady of Carmel Parish] |
基督教坟场 | 基督教坟场位于澳门西北部,圣安多尼教堂北面,东方基金会会址之右。安葬了如著名画家钱纳利、传教士马礼逊等人。坟场内有一罗马风格小教堂,二战后坟场转交圣公会管理,教堂则以马礼逊命名,为“澳门历史城区”一部份。 基督教坟场在1858年关闭,此后就称为“旧”基督教坟场。此外,这里也是李小龙主演的电影《精武门》、陈真哭别师傅霍元甲的拍摄场景。 Protestant Cemetery 必去理由:澳门最有看头的基督教坟场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澳门[Macao] 景点所在省、州:圣安多尼堂区 [St. Anthony Parish] |
十六浦迈克尔·杰克逊珍 | MJ Gallery at Ponte 16 |
东望洋灯塔 | 东望洋灯塔旧称松山灯塔,是位于澳门东望洋山山顶上的灯塔。东望洋灯塔是东望洋炮台的一部分,是东望洋山有三大名胜古迹之一。在1992年,更被评为澳门八景之一。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现在,东望洋灯塔上更成为了颇受欢迎的旅游景点,让游客欣赏澳门全景;至于参观灯塔内部,则要先取得澳门港务局之允许。东望洋灯塔为白色,带着黄色的线条点缀。灯塔建筑为一圆柱形结构,底部直径为7米,往上收分为5米,内部共分三层,有一回旋梯连接垂直空间。灯塔总高15米,塔顶设置了巨型射灯,其射程可达16海浬之远。灯塔旁边设有一座具有17世纪葡萄牙修院特色的圣母雪地殿教堂。灯塔的所在地面位置之座标值,为澳门于世界地图上之地理定位。 Guia Lighthouse 必去理由:中国沿海地区最古老的现代灯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