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江西省 >>宜春市 >> 万载县 >> 罗城镇

罗城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九龙原始森林景区

九龙原始森林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万载县九龙原始森林景区为国家AAA级景区,地处江西省万载县东北部,区域面积42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3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3%,交通便利,与宜丰县车上乡、芳溪镇接壤,与本县罗城镇、高村镇相连,距万载县城37公里,距离宜丰城34公里,距上高县城64公里,距离宜春明月山风景区98公里,旅游区与万载至宜丰公路仅7公里距离。景区内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可供观赏,是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这里有闻名遐尔的九龙庙,传说此地山岚起伏,山峰奇特,有九座山峰形态各异,谓九条龙脉,九条龙脉的汇集处建有九龙庙,当地百姓为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都得到庙里求神拜佛。景区内水资源丰富,有山溪自西北向东南径流境内,水质好,流量大,流速或平或急,季节性变化小,已开辟8.8公里的漂流通道,是理想的夏季漂流戏水之地,山上瀑布随处可见,主要瀑布有五处,其中以井坑瀑布最为壮观,瀑布谷深狭小,溪流自峭壁而下,如龙飞九天,造型极美。  景区内有植物135个科,13500余种,动物20个科,120多种。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给自然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魅力。参天的古木,常绿阔叶林遮天蔽日。珍稀树种如红豆杉、水杉、三尖杉、香榧、楠木、绿樟、猴欢喜等,使茂密的森林增色不少。国家级、省级保护动物有猕猴、云豹、白鹇、鸳鸯、猫头鹰、穿山甲、豹猫、花狐狸、黄麂等川流不息。当你踏入此地,如同到了鸟语花香、莺歌燕舞的神奇世界,令你目不暇接。

竹山洞风景区

竹山洞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竹山洞风景区是赣西颇具特色的自然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万载县东南部,是赣西颇具特色的自然风景名胜区,距县城10公里,距宜春市42公里,距沪瑞高速宜春入口40公里,距南昌市170公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景区内有四大地质奇观:长达3985米的地下长河型溶洞、面积达4000多亩的石笏石林、约4公里长的特大山体卧佛和鲁塘温泉。在三平方公里内同时拥有四大地质奇观的景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属罕见。竹山洞于2006年9月作为江西溶洞的代表荣获“江西十大特色美景”称号,竹山洞风景区2007年11月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拟建成综合性、多功能、高品位的生态旅游、田园旅游、度假旅游娱乐旅游景区。  (一)竹山洞:  清朝时万载有个文人叫张鏊,写过一首《暮春游竹山洞》的诗,开头两句就是“怪石层岩护竹山,洞门虚敞几重关”,充分说明竹山洞很早以前曾满山是竹。它南北各有一个洞口,洞口一水逶迤自南而北。水随石而转,石因水而活,水石交辉,透溢着万千灵气。竹山洞素有“洞奇、水秀、石怪、色艳”四大特征,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塑艺术精品,是人间仙境。洞内迷人的景观使人留连忘返,“水滴石高”的秘密让人惊叹不已。它洞口宽大,穹顶高耸,曲径通幽,洞中有洞;洞内长河清澈见底,忽滩浅流急如万马奔腾,忽潭深水静似天镜普渡众生;无数钟乳似天帷,众神如人间苍生,形真意切,栩栩如生;洞壁岩石缤纷五彩,时晶莹剔透白如玉,偶万紫千红紫如嫣,蓦然间岩黑如黛,再回首石黄如金,俨然人间天庭,千年龙宫。洞内恒温18℃,冬暖夏凉无寒暑,实为人间御寒避暑之胜地。  洞外景色漪丽迷人,山上怪石嶙峋,神猫护洞,天狗望月等景观让人目不暇接。  ①寿星指路  此景点为竹山洞第一景观,正面看去,一位老寿星正手捧着仙桃在笑盈盈地望着你,他光秃的头顶,眼角长眉高挑,下巴长须飘飘,左手端一只硕大的仙桃,右手拄着龙头拐杖,形象极为逼真,活灵活现。若你是有缘人,无论你心中有多少解不开的疙瘩,想不明白的事情,只须向仙翁顶礼膜拜,便能和他心神交汇,心意相通,让你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②阡陌良田(平湖秋月)  据说是龙王的女婿农耕之处,这里有良田百亩,南北为“阡”,东西为“陌”,阡陌纵横,宛如人间田园,其实,这些状似梯田的坑坑洼洼是经过含有碳酸溶液的水长期冲刷侵蚀而成。此景点奇妙之处是:每年年初,此处积水甚多,人间便会水灾为患,反之则是天下大旱,颗粒无收。  ③金牛回首  一块巨石横亘在路中央,形似一头大水牛卧在草地上(且是一头怀了孕的大母牛),歪着头,正悠闲地饮水吃草,其憨态可掬,令人忍俊不禁,牛头上有鼻子有眼,惟妙惟肖。这块巨石历经千万年才成牛形,颇有灵气,游客见了此牛更会财运亨通,吉星高照。  ④竹山洞“三关”  竹山洞流传着一个优美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此洞潜伏着一条巨龙,它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有一年,秋旱连绵,禾苗干枯,十里八乡的农民齐集洞前向神龙求雨,谁知他全然不理百姓死活,躲在洞里埋头大睡,道法高强且富有正义感的“龙眼”道士便率领众灾民打进洞去,神龙大怒,引发大水,“龙眼”道士施展法术搬来巨石,又将手中法器“米筛”和“令尺”先后抛入水中,总算挡住了大水,滔滔洪水变成涓涓细流,灌溉洞外万顷良田,这就是“令尺关”、“米筛关”、“乱石关”的来历,号称竹山洞“三关”。  ⑤千佛崖  此处三十米长的悬崖上,布幔低垂,红烛高照,-成排,有菩萨,有罗汉,有仙姑,有道童,故名“千佛崖”,佛光烁烁,香气缭缭,似能听到佛的低语,神的启示,如梦如幻,宛若佛界仙国一般。  ⑥万载百合  这是一只硕大无比的“万载百合”,它吸取竹山洞的灵气,历经千年万载生长而成,万载百合因为沾了仙气,所以具有润肺止咳、宁心安神、补中益气、延年益寿以及抗癌等功效,它不仅是明清两朝万载进献给朝廷的贡品,解放后的1959年和1970年中央庐山会议也调用了万载的龙牙百合粉供会议食用。目前,这只巨大的百合,已经申请了世界吉尼斯记录,它将走向世界,扬我万载美名。  ⑦亿年灵芝  道教追求最高境界是“长生不老”,服用灵芝可延年益寿,所以灵芝向来被赋予神化,它是神圣、高尚、风调雨顺、举国吉祥的象征。竹山洞内这株紫褐色有漆状之泽、齿轮清晰的亿年灵芝生长在这样一个古老、神奇、幽深的环境中,更体现了其本身的诡秘、传奇!  此外,竹山洞还有“龙门香闺”、“施礼滩”、“神龟出浴”、“海神蜃楼”、“雪松临水”、“石琴飞瀑”、“坤山夕照、紫盖浮云”等众多景点,令人流连忘返。   地址:宜春市万载县马步乡洞口村境内  类型:洞穴山  游玩时间:建议0.5-1天  电话:0795-8975481  开放时间:  竹山洞风景旅游区全天开放,其中竹山洞的开放时间为8:00-18: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78.0元  竹山洞风景旅游区无需门票;其中竹山洞门票78元,1.2-1.5米的儿童、学生凭学生证半票,1.2米以下的儿童、70周岁以上的老人免票,并有讲解员可免费讲解。   

仙源湘鄂赣红色旅游景区

仙源湘鄂赣红色旅游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仙源乡红色旅游景区位于万载县的西部偏北,距县城50公里。1932年4月12日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机关和其他省直机关由修水迁到仙源,当时,有“小莫斯科”之称。景区内现存有大量的革命遗址,“红色之旅”特色旅游的资源非常丰富,景区内的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省委红旗报社旧址等已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源红色景区也被被评为“江西省百姓喜爱的十大红色旅游景点”、“江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西省国防教育基地”。同时景区内还有众多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如我县第二高峰黄皮尖(海拔1182米)、拥有许多可供欣赏的名贵古树和珍稀动物的官元山林场、景色宜人的仙人湖(潭口水库)等。  好山好水好环境,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1932年4月—1934年1月)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由修水上杉迁驻此地,下设财政、土地、工农检察、劳动、内务等9个部,领导边境三十多个县苏维埃政府的工作。1932年9月和1933年10月在小源先后召开了湘鄂赣省第二、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了苏维埃建设、红军问题等决议案,选举了新的省苏维埃执委,在此期间,省苏维埃政府完善了内部机构,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令条例,发展了苏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  1934年初,国民党重兵围攻小源,省苏维埃机关撤出小源,向铜鼓梓庄一带转移。旧址原为民宅,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砖木结构,总面积1010平方米。中国共产党湘鄂赣省委旧址:(1932年4月—1934年1月)1932年4月12日,中共湘鄂赣临时省委为了巩固修铜万根据地,积极向东南袁水、樟树发展,使之与湘赣苏区打成一片和中央苏区取得密切联系,由修水上杉迁驻这里。省委在小源(仙源)期间于1932年9月召开了全省第二次党代会,正式选举了以林瑞笙同志为首的第二届省委,曾在这里召开了多次常委(扩大)会,发展了党的组织,加强了苏维埃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支持了湘鄂赣边区的工农武装割据,牵制了敌人兵力,配合中央苏区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辉煌胜利。1934年初,在国民党反动派重兵压境的情况下,以陈寿昌同志为首的新省委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决定省级机关主动撤出小源,向铜鼓梓庄一带转移。旧址原为民宅,总面积748平方米。  信息来源:修水县旅游局  仙源乡  仙源乡下辖7个行政村、126个村民小组。2005年总户数5122户,总人口1667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71人。总面积148.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51公顷,其中水田859公顷。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7098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469万元,农业总产值3629万元;财政总收入213.51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088元。.…… 详细++  信息来源:修水县旅游局

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仙源桥头王家屋。旧址坐东朝西,砖木结构,民居建筑,风火墙,由南北两栋并列连通,前后两进,共4厅12房,总面积1023平方米。  1932年4月12日,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与0湘鄂赣省委一同由修水上衫迁驻万载小源。至今,省苏旧址南屋仍留存当年书写的“马克思路”、“列宁之路”字样。  省苏驻扎小源后,于1932年5月4日召开了第一次执委会,会议讨论和分析了当前形势,通过了工作计划。随后,省苏发布了一系列通令、法令,对裁判、教育、土地、卫生、粮食、税收等工作问题作出指示和规定。8月,全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小源桥家山韩家祠召开,会议通过了土地问题、红军问题等11个决议案。正式选举出27人组成的第二届省苏执委,主席王显德、副主席彭德怀、刘建中。1933年10月19日,省苏在小源阳圭洞又召开了全省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会议总结了一年来的工作,通过了苏维埃建设、红军建设、经济建设、财政计划、肃反工作等决议案,选举出第三届省苏执委。  省苏驻小源期间,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令条例,创办了兵工厂、造币厂、被服厂、工农银行、红色医院、列宁学校、红军疗养院。发展了苏区的军用和民用工业,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在此期间,苏区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湘鄂赣根据地得以发展和壮大,至1933年,管辖边境县苏近30个,是湘鄂赣苏区最鼎盛时期。  -在第四次围剿失败后,于1933年12月又集结重兵围攻小源。1934年1月,省苏政府与省委一道撤出小源,向铜鼓、幽居一带转移。  

中国共产党湘鄂赣省委旧址

中国共产党湘鄂赣省委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国0湘鄂赣省委旧址  位于仙源月山下王家屋。旧址坐西朝东,依山而建,土木结构,民居建筑,房屋呈“凹”字形布局,共有5厅10房,总面积877平方米。  0湘鄂赣省委932年4月由修水上衫迁驻万载小源。至今旧址中厅正墙上,依然保留有“办公厅”三个大字。  省委机关迁驻小源后,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壮大武装力量,统一全省财政,奖励生产,发展文化教育,颁布一系列方针政策,有力地巩固了苏区政权。1932年9月,全省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小源水口召开,会议传达了中央指示精神,确定了全省党的总任务,通过了《大会宣言》、《政治决议案》等11个文件,选举了由林瑞笙任书记的第二届省委执委。  此后,在省委的领导下,苏区各项事业迅猛发展,湘鄂赣革0据地不断壮大。至1932年下半年,湘鄂赣省委管辖湘鄂赣边境地区近30个县委、中心县委,党员达5万多人,主力红军至1933春发展到25000多人。小源一度成为湘鄂赣苏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省委驻小源期间,由于受“左”倾路线的干扰,在肃反工作中犯了简单化、扩大化的错误。1933年7月,苏区中央局就湘鄂赣省委和省委苏维埃政府的工作进行了专门讨论,为加强湘鄂赣苏区的工作,组织工作团于12月到达小源。1934年1月,在小源召开了省委扩大会议,会议传达了苏区中央局对湘鄂赣省工作的指示,改组了省委,成立了以陈寿昌为书记的省执委。此时,-部署重兵围攻小源,1月下旬,省委决定省委机关撤出小源,向铜鼓、幽居一带转移。  

湘鄂赣革命纪念馆

湘鄂赣革命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江西宜春市万载县湘鄂赣革命纪念馆位于县城阳乐大道中段。该馆成立于1961年,1962年5月在万载仙源中共湘鄂赣省委旧址进行原状陈列。1968年受“文革”冲击停止开放,机构瘫痪。1983年3月,湘鄂赣革命纪念馆得到恢复,同时成立万载县博物馆,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全馆占地面积1880余平方米。展厅主体建筑为四合院仿古砖混结构,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内设有两个陈列:“湘鄂赣革命斗争史”基本陈列分3个部分介绍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形成和发展的斗争史。陈列200余件革命文物,真实地再现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腾代远、黄火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湘鄂赣边区人民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战斗历程。1991年增设的“万载籍老红军将士革命业绩陈列”介绍了17位万载籍老红军的革命生涯。馆内还建有文物库房、办公楼等配套设施,收藏革命、历史文物数千件。  2001年,该馆被命名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十把水利风景区

  三十把水利风景区,位于万载县罗城镇、高村镇、九龙垦殖场三地交界处,距县城30公里,总面积2100公顷,境内水域全长10公里,水面面积达3000余亩,为赣西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典型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2001年3月20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森林叠嶂、群峰相错、山脉延绵、风光旖旎、气候宜人,地势雄伟、水域辽阔、植被良好,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木本植物35科126种,其中属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的南方红豆杉、闽楠、半枫荷等珍稀植物18种;野生动物29科48种,其中属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白颈长尾雉、白鹇、鸳鸯、云豹、猕猴、水鹿、穿山甲等珍稀动物23种。这里是一方远离污染的净土,一个山欢水笑的乐园,各种游览娱乐设施的建成,将使它成为一个都市游客度假休闲的后花园。

龙湖公园及烟花燃放国际赛事中心

  龙湖公园及烟花燃放国际赛事中心总占地面积46.67公顷,其中水域面积23.7公顷。公园的  总体布局以湖为核心,以烟花为主题,以龙为提升,以综合性和包容性为内涵,横向主干道将龙湖分隔成了南北两个区域。其中,南区为烟花燃放区域,北区则是满足市民综合性的  游憩景观要求为主,是一个景观优美、生态良好、活动丰富的综合性城市公园。  

九龙自然保护区

  景点位置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九白段  

康乐桥

  康乐桥 又名毓英桥、丁田桥,位于县城东北5500米处,横跨蜀江。该桥4墩5拱,长98米,宽7米,高8.5米,有麻石砌筑,砖块栏墙,单向舟形墩高3.5米,券拱跨径15米,拱券由9道单券磋列而成。桥头有石雕残狮1对。元朝至正七年(1347年),僧片云募款,龙珦建,以康乐侯灵运名,学士欧阳元书额。明万历初年(1573年),郡守郑惇典檄修,易名“毓英桥”。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知县姚继舜率邑人砥石为墩,架长材构楼其上,置官田为修葺费。崇祯八年(1635年),县令韦明杰易置地田于近地,十七年(1644年)桥毁墩存,易舟以渡。清雍正五年(1727年),邑人捐资撤旧重修,至九年(1731年)告竣。道光三十年(1850年)、同治八年(1869年)多次修缮。1974年冬,桥面铺成柏油路面。1986年又作了改造,修缮了栏墙,两边各添加1米多宽的水泥人行道。康乐桥是万载至宜丰、铜鼓的必经之桥,每日有数百辆汽车往来,且常有载重数十吨的大型货车驶过,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造桥技术。2004年,芳溪—万载公路改建后,新建了公路桥,康乐桥从此通车极少。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观鹰桥

  观鹰桥 亦作观音桥,位于万载县北官元山船埠潭,离县城60公里。据清道光版《万载县志》载,该桥建于“宋淳化元年(990年)12月,易霁翁、汤文学重修,旁有石崖镌字。”比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约晚400年。观鹰桥,虽历经一千多年的沧桑,依然完好无损,仍稳稳当当地横跨在绿水之上。整座桥规模不大,由6块长约10米、厚约40厘米、宽约30厘米的花岗岩组成桥面,两端的桥基均由雕凿整齐的花岗岩石块衬砌而成,显得十分稳固和沉重。观鹰尖山阴水绿波荡漾自桥下流过,屈曲东流进入泰溪(康乐水)。遗憾的是,桥两边的石崖因风雨剥蚀,石上所镌之字已遍寻无着。   自清至民国,船埠潭观鹰桥一带就是万载著名的土纸发运点,“通小艇,竹纸受载于此”(民国版《万载县志》),万载西坑、官元山和官元山高岭村上千只纸槽生产的土纸皆从此处上船,每只竹排可装24担土纸。当时这里十分繁忙热闹,有客栈、酒店,0女店亦有7家,商贾络绎不绝,货运交易不断,为万载的土纸经济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文明塔

文明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文明塔 位于城南,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监生易琼等捐建。道光五年(1825年)和光绪十八年(1892年)易琼后裔先后重修。塔身由砖石砌成,通高约30米,共7层。下6层为六角形(底层为基座),最上一层为圆柱形,层与层相接处有腰檐挑出;7层之上是灰色圆锥形宝盖,盖上垒有塔刹。塔座开有两门,一门朝北偏西,一门朝东偏南,门高1.8米;第2层至第6层均设有6道拱门,其中4道假门;塔内底层东侧嵌有一方石碑,上刻阳文楷书“光绪十八年 岁壬辰春月立,易琼公后裔重修”。1983年初夏,县人民政府拨款整修,将塔内木梯改为铁梯。1998年县人民政府对文明塔进行了装修,在塔的各个角上装铃铛,塔基四周配有灯光设施,并将塔身漆成米黄色,被列为县城实施的10个形象工程之一。此次装修,由县电力总公司捐资18万元,南昌江西艺风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负责设计装修。2004年8月6日,县人民政府对该塔又进行了仿古装修,先对塔身整体清洗,再对原装修面进行铲除、修补,最后对外部整体刷涂仿古立邦外墙漆,塔身改为青砖白缝。此次工程总投资7万元,由县一建公司承修,2004年9月15日竣工。2006年9月,又对该塔进行了通体亮化改造,夜晚灯光一开,塔顶圆锥形宝盖通明闪亮,塔身在射灯映照下,通体透亮,玲珑剔透。遗憾的是,解放后对文明塔的几次修缮,都没有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没有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古塔成了新塔。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杜平将军陵

杜平将军陵为文化旅游景点。  杜平将军陵   杜平将军陵 1999年3月4日,杜平将军在南京逝世,骨灰葬于家乡黄茅茶亭岭的金銮殿观音莲(小地名),陵墓座北朝南,高瞻远瞩,气势磅礴。陵园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耗费3万多元,由其子女出钱,万载一建公司建造,墓正中望山碑上有-题词:“丹心献中华,雄才书春秋”。两旁的对联左边是卜明题“一生戎马南征北战,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端戈终年;一身正气坚持真理,为国富民强求安康两袖清风”。右边是戊中奇题:“文韬武略一代英豪,坚贞职守堪为吾辈典型;孺将雍容大家风度,文才书艺尽称万代师表”。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万载周家大屋

  周家大屋位于株潭镇株山村丁家桥,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约200年历史,大屋分3列,每列5进,门坊、牌楼、雕檐、镂窗均古色古香,均为木质结构,共计有房间200多间,栋栋相连,列列相通,属江南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大型清代汉族古民居,曾在此处拍过多部电影,对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建筑、习俗等有重要作用。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万载城隍庙

万载城隍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城隍庙 明洪武三年(1370年)县丞冯厚礼以红巾刘仁旧居改建,座落在康乐街道龙河东岸集贤坊(今仿古街),永乐年间毁。正统10年(1445年)县丞周济重建。景泰三年(1452年)典史朱选修葺,弘治年间(1488~1505年)颓废,知县张文谋复新。正德九年(1514年)邑人辛润出资重建,前殿后寝,东西两廊,中外二门,规制略如县衙,教谕朱宪曾撰文褒美。崇祯十年(1637年),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邑人又3次捐资修建。道光十八年(1838年)拓基重修,添建头门外站亭两廊。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军进攻县城,与官军交战,庙毁。咸丰八年(1858年),咸丰十年(1860年),同治九年(1870年)合县绅民迭次修复。新中国成立后的“0”期间,破除迷信菩萨尽毁。1997年捐资重修,现名万佛寺。该寺坐北朝南,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古朴典雅,五进大殿,青墙灰瓦,雕梁画栋,庙内有方形石柱17对,木柱20对,配以鼓形基座,柱正面有阳刻楹联十数副。总体布局充分体现了明代建筑风格,左右对称,现进门为第一殿天王殿(1997年新建),弥勒佛含笑端坐,韦护神英俊而立,两厢是魁伟高大的四大天王。拾级而下,有200平方米的场坪,两旁是风雨走廊。正门有雕花彩绘牌楼,两侧为钟鼓楼。进得过厅,有彩雕燕窝状顶棚(藻井),形态各异的蝙蝠,似飞似舞,象征百福吉祥。第二殿为大雄宝殿(1997年新建),释迦牟尼佛高坐正中,两边是阿楠、迦叶、普贤、文殊等佛像,十八罗汉或坐或立,造型各异。第三殿为观音殿(1997年新建),该殿四周有石雕栏杆围绕,由万载县旅台同胞刘心丽夫妇捐建的观音菩萨端坐莲台,顶棚雕刻二百龙头,围成环状,称为“龙窝”。配以草卉鳌鱼,镏金重彩,这是几经劫难保存下来的数百年工艺精品。第四殿为城隍神大殿,殿顶高15米,巨梁绘彩,高大宏伟。由民间捐资重修的城隍神像,官帽朝服,神态威严。两侧为随从皂隶各4位。面对城隍的高墙上悬挂一把巨大算盘,-“不由人算”四个大字,寓意深刻,回味无穷。万载城隍无名氏。旧志载,“咸丰六年,粤匪据城,官军交仗,屡彰灵异,今皇上颁赐宣威遏寇匾额。”最后一殿为城隍夫人殿,相传万载的城隍夫人是一位叫玉莲的民间女子修行而成。民谣曰:“花钱缠绵当红娘,玉莲有德嫁城隍,阿莲行善修行好,自选城隍做红娘。”又有一说是该女子逛庙会时,因长相姣好,被描影而去,遂塑为城隍夫人。各大殿两侧均有厢廊相连,还有地藏王殿,普庵祖师殿等建于两厢。每逢佛事,钟鼓齐鸣,观音殿是善男信女踊跃朝拜之圣地。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万载包公庙

万载包公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包公庙 位于黄茅镇洪炉村铁山界,距县城58公里,与湖南浏阳接壤。清雍正八年(1730年)建,乾隆庚子年(1780年)重修。嘉庆年间(1796~1820年)又由浏(阳)万(载)士民募款扩建,置有田产。庙坐北朝南,穿斗式砖木结构,三进,17间,面阔9.34米,进深31.76米,占地面积约312.52平方米,硬山顶,脊饰宝葫芦。侧山花板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一檀径。山花板上绘有花草,三面的风火墙高达12米,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殿。前殿已倒毁,仅存鼓形石柱基4只,中殿与后殿均用石柱木梁穿插法架成。檐下、梁前均见木雕、木梁与石柱间施斜穿斗拱,上雕花草。雀替镂刻精致多彩,有龙、鱼、牛、羊等造型。室内设有天花板,表面加工较细。九十年代以后,该庙香火较盛,时有游方僧人至此主持。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罗城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罗城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