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西林梅园 | 西林梅园 西林梅园在上池村内西边。王安石和其次子曾在此赏梅,有《西林梅玉》诗存:“杜家园内好花时,上有寒梅两三支,日暮欲归岩下宿,为贪香雪故来还。”后来此园一直成为上池村西林社公殿,是上池村民时节时祭祀之所。现西林社公殿在“文革”中被毁,然而其墙脚及大门旁边两块石墩尚在。旁有重建的龙安殿,“文革”中亦被毁。西林社公殿,在上池村旧基图中有绘址。 |
舒同博物馆 | 东乡县舒同博物馆座落在东乡县县城繁华地段的舒同博物馆始建于1984年,占地10亩。原名“舒同书法院”,1997年举办首届舒同书法艺术节时正式更名为舒同博物馆。 馆内藏有150余幅舒同书法真迹、大批书画名家赠送的书画精品和反映舒同“人生书法两辉煌”的历史文物、珍贵照片,是当地开展爱国主义和理想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对外开放、进行文化交流的窗口。 舒同博物馆欢迎您! |
王安石故里 | 王安石故里为文化旅游景点。 王安石弟王安上后裔在宋时所建,后历遭火劫,民国元年(1911年)第五次重修,并立有烟火柴草禁牌刻石。清乾隆六年(1714年),上池王氏廿七世孙王校在《土地王氏重修族谱引》中道:“……初,文公与金溪周彦弼友善,道经今地上池。……丁内艰归,乃筑别墅于其中。……若将终于此也,然士人以文公旧基、若山、若陂、若桥仍以荆公名,志所自来也……” “荆国世第”门楼前有一方池塘,门楼与池塘间空地上,竖立有历代上池王氏后裔登科及第者的旗杆石,“荆国世第”门楼对研究王安石故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 王安石 (1021~1086)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东乡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北宋帝国首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 详细++ 王安石 (1021~1086)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东乡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北宋帝国首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 详细++ |
吉和宝塔 | 吉和宝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吉和宝塔将雄琚于城南佛岭山巅罗汉岭,左立宝塔峰,右靠莲花山,俯瞰山麓西隐禅寺,仿古设计,八面七层,地宫面积1270平方米,以示全县面积总和,塔总高56.9米,其中塔身高度49.6米,以记建县至今历史年限,定于今年底建成开放。宝塔底层大殿为佛教文化展厅,供奉诸佛,各层反映东乡概况、历史、古迹、山川、人物等,既是佛教胜地,又是“立体县志”,建成后将成为我县又一标志性建筑和有文化品位、地方特色的游览风景名胜。 |
王震将军旧居 | -将军旧居: 位于东乡红星垦殖场(现红星企业集团)。“文革”期间,毛主席和周总理为了保护-将军,同意他到下面“搞点调查研究,搞点科学试验”。1969年10月中旬,-和家属来到抚州东乡县红星垦殖场蹲点,直到1971年9月回京。-在在红星蹲点三年,为发展抚州地区的工农(牧)业生产、发展建设红星垦殖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把红星称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在担任中顾委副主任、国务院副总理、0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期间,他还多次来信来电并先后四次来红星视察,对红星发展建设作了许多重要指示。 为了继承弘扬-将军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教育和启迪后人,东乡县政府在红星企业集团原-旧居(含原-办公室、会议室)所在地,设立“-将军陈列室”。-将军旧居保持原貌不变,原办公室和会议室经过改造后设为陈列室,陈列室收集整理了-将军在红星及全国有关地方的部分重点文史资料,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将军精神风貌,成为该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参观者1000多人。 |
世宦祠 | 世宦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世宦祠 在上池村中心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宗祠,砖、木、石结构,用料精良,宗祠内保存有许多精美的砖雕、木雕 、石雕。宗祠坐北朝南,三厅三开间,面宽12.2米,进深30.4米,高6米, 占地面积366平方米,正大门石匾阴刻“世宦祠”三楷书,两侧大门上匾阴刻“登科”和“及第”字样,笔锋舒展,笔力遒劲,三大门两侧各有一个石墩(欲称三门六墩)。前厅进深7.65米,中厅进深12.3米,后厅进深6.9米,呈后高前低势,中设两天井,封火山墙,为典型的明代建筑,上池村旧时一直成立有文会(即科甲举子,秀才等组织的文人协会),每年正月初三日,学子们都雅集在世宦祠内,向伯祖考王安石的遗像瞻仰朝拜,以示后辈崇文尊祖之意,俗称“尊学校”。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西引寺 | 西引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西引寺 在上池村西约二公里处白云峰山下。为王安石夫人陈氏奉祀之寺。有奉田一庄(五十亩为一庄)后人谐音称为“西梅寺”,寺现已塌毁,墙脚依稀可见,残砖断瓦有存。此山、寺皆属上池村,解放后划归离上池村西约一公里处的墩头村。“西引寺”在上池村旧基图上有绘址。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大夫第古民宅 | 大夫第古民宅,坐落在上池自然村南面,坐北朝南,砖、木、石结构,为上池王氏三十世行繁九一公王采兰于同治元年所建。 王采兰,字英贤,例赠奉直大夫, 王采兰三兄弟为清太学生,父子俱赠授大夫,他们除在湖南有二个批发店面三幢住宅,在湖北汉口有一幢书院外,在上池老家村南面共建有五幢房屋,分主人住宅二幢,书屋一幢,杂工、雇工房二幢,以“大夫第”为中心主体建筑。 主体建筑面宽21米,进深30米,占地面约600平方米,设三厅,五大井,穿斗式梁架,中间侧门通向偏房和厨房,正堂反厅上方横木匾阳刻“松苞竹茂”四字行书,南向正大门和东大门上额匾各阳刻描金“大夫第”三字楷书。左侧门上额匾阳刻描金“迎旭”二字行书。 屋内雕梁画栋,屋外石刻精美,门窗木刻,为典型徽雕,民宅内厅堂,正间、偏房、厢间、柴房、厨房、仓库、天井、走廊、花园、养鱼池,一应俱全,极具南方明清古建筑特色。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荆公桥、荆公陂 | 荆公桥、荆公陂 荆公桥、荆公陂在上池村西约半公里田坂间。据传始建于宋,为纪念王荆公,故名。原桥毁,上池村1931年重修《王氏宗谱》中有明故王辑撰《重建荆公桥记》。东西向,横跨泷溪巷。始建于宋代。东西向,跨泷溪港,二墩三孔石桥,桥长14米,宽1.2米。当年王安石乘舆经过此桥返回故里,留有《泷溪晚烟》诗篇为纪,原先桥头有“上池荆公桥”五字大石碑,高约三米有余,现不见踪迹,但还存有明朝正德年所刻“荆公桥记”刻石,惜文字漫灭难认。荆公陂即桥下的水陂,现在村民称之为“细陂潭”。荆公桥、荆公陂遗迹俱在。在上池村旧基图中也都有绘址。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珀玕革命烈士纪念塔 | 珀玕革命烈士纪念塔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珀玕“革命烈士纪念塔”: 位于珀玕乡弄里艾家村后短山顶,建于1958年,为县文物保护单位。纪念塔为红石、钢筋混泥土结构。塔高12米许,四侧平面,分别刻有毛泽东、林彪的题词。东面是:“共产主义是不可抗御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死难烈士万岁!——毛泽东。”南面是:“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千古——无尚光荣!——毛泽东。”西面是:“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毛泽东。”北面是:“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林彪。” 珀玕乡 珀干乡位于东乡县北部,是三市(抚州、上饶、鹰潭)三县(东乡、余干、余江)交界之地,东南端分别与余江县春涛、坞桥二乡接壤,西端与本县小璜镇紧靠,北端与余干县梅港乡相连,素有东乡的东方门户之称。全乡土地面积54.5平方公里,辖7个村委会,76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16559人,耕地总面积17239亩,其中水田16077亩,旱地1162亩。 珀干乡地处平……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荆公别墅 | 荆公别墅 荆公别墅又名“十家书院”。据上池村族谱记载?宋嘉祐六年(1061),王安石在上池村后辟有一地, 建了一栋常肇居别墅,后人称其为王安石别墅。此别墅为两层三进、三厅,有房20多间,后改为“十家书院”?由十家房管理修缮。上池、源里两村均有子弟入学读书,历代以来,书院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别墅占地400多平方米,外围墙右开有大门,-“别墅”二字,中间是口池塘,池塘正中的围墙-“浴云池”三字,左有竹林,有大樟树三株,梅花树一株。之后是内围墙,左、右开大门,分上、中、下三进;中厅对称开了两个四方天井,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清新;上厅左楼开着园窗,对映百叶陂,晴天夜晚可看到月亮。窗上方有木质匾一块,书“听月楼”三字。恬静优美的环境是上池学子居住和读书的好地方。王安石多次曾想长于此地沐浴云池,静听月亮中的神仙故事。后有位私塾先生曾撰对联一副:“听月楼台伴我图书千古秀;浴云池上宜人花鸟四时春”。荆公别墅在土改时分给多户村民使用,因未修缮,目前,只留得断垣残壁。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荆国世第门楼 | 荆国世第门楼 荆国世第门楼在上池村内南边。砖、木、石结构,坐北朝南,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高7米,深3.2米, 宽8.4米,门楼上石匾阳刻“荆国世第”四大楷字。此门楼在宋时所建,后历遭火劫,民国元年(1911)第四次重修,并立有烟火柴草禁牌刻石。门楼对面有一方池塘,门楼与池塘间有一片空地,竖有历代上池王氏后裔众多中举、登进士第者的旗杆石。现上池村内还散落有很多块旗杆石。门楼及“荆国世第”石匾俱在,对研究王安石故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半山书院遗址 | 半山书院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半山书院遗址 半山书院始建于北宋时期,在村东明珠峰东南半山腰,原名为“云峰书院”,王安石祖父王用之去世,安石随父亲王益从韶州返故里居丧,曾在云峰书院就读三年。因王安石号半山,后人则更名为“半山书院”。王安石在书院就读时,曾吟七绝一首,题为《云峰早照》。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瑶田遗址 | 瑶田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瑶田遗址 上池“瑶田”为王安石曾祖父王明的宅居地,有竹林及池塘尚存。后方有钓鱼台, 王安石罢相后,经常在池塘边钓鱼思考,曾作有《兰塘隐钓》一诗。如今瑶田遗址已成村民菜圃。为怀念王安石,其侄子伯祥将这块天然全石命名为“荆公钓鱼台”,上池瑶田村前建一门楼,在门楼上方竖一石匾,石匾阴刻“望重荆槐”表示永远怀念。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双龙出水”古建筑群民宅 | “双龙出水”古建筑群民宅为文化旅游景点。 “双龙出水”古建筑群民宅 “双龙出水”古建筑群民宅,坐落在上池自然村南,砖、木、石结构,由清乾隆年间金溪浒湾书铺街印刷出版业“二仪堂”创始人王接云所始建。 王接云,名国康,讳文康,号南浦,清太学生诰赠奉直大夫, 王接云是个真正的儒商,在江西省金溪县浒湾镇开创了全国闻名的印刷出版行“二仪堂”,并在吉安、樟树、南昌等地开设有大书店。他在从事经商,教育事业的同时,更注重教育子孙从文习武,在上池老宅后构建“二龙出水”双宅,并同时在“二龙出水”宅后构建了一幢书院,以供子孙读书习武之所。双龙出水”建筑群以“双龙出水”紧密相连、结构相同的双宅为主体建筑。 “双龙出水”坐北朝南,进深16米,宽22米,两大门前封有4米高的照墙,每幢均设上、下二厅一天井,两屋中间设券门相通,连同前庭院,西庭院和东走廊,共占地约600平方米。 老住宅前照墙左边设总大门,门上额匾阳刻“衍庆”二楷书,坐南朝北,与东边书院并排而建,进深18米,宽25米,每幢均设二厅二天井,连同前庭院, 西庭院,东走廊,共占地约600平方米。 以上“双龙出水”建筑群占地面积共约3000平方米,另有花园、水井、池塘、厕所等约占地面1000平方米。 王接云一家四世同堂,子孙文武双全并善经营,经济雄厚,故“双龙出水”建筑群占地庞大,结构恢宏。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红军楼旧址 | 红军楼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军楼”旧址: 位于瑶圩乡万石塘村。万石塘是乡里具有悠久历史的大村,村内遍布明清时代的古民居。“红军楼”原名“冠美祠”,清代建筑,坐西朝东,砖木石结构。1932年7月下旬,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赣东北省军委书记邵式平先后三次到万石塘视察。1933年,红十军千余人南下与中央红军会师时,在该村驻扎5天,其间镇压了大恶霸、湾头土膏和伪自卫队长。指挥部设楼内,至今墙壁上还遗留有标语。红军撤离后,仍称此指挥部为“红军楼”。 “红军楼”属两进式,上进两边房间上设有楼。面宽14米,进深19.7米,墙高7.6米,占地面积275.8平方米。墙的下部石板两层砌成。门前上方石板雕刻有精美图案,文革期间部分破损。门两边石板上阴刻楷书门联一副完好。祠内穿方雕有精细花纹,历历入目。天井南、北两边墙壁上均留有当年红军书写的10条标语,白底黑字,毛笔书写。由于年久,一部分墨迹无法辨认,比较清晰的有:“铲共团是豪绅地主国民党镇压工农革命的组织”、“工农起来消灭铲共团!”、“工农不加入豪绅地主国民党的铲共团!”、“工人有罢工自由!”、“工农起来消灭剷共团,活捉剷共团长!”,落款是“红军联乙③宣”。 同时,还有十多条红军标语书写在一民居的房屋院内大门两边,内容分别是:“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反对白军拉夫!”“欢迎靖卫团丁回家耕田!”“红军不拿工人农人一点东西!”“欢迎农民起来实行土地革命!”“土豪的谷子不要钱,分给穷人吃!”“打倒帝国主义!欢迎白军士兵和下级官长过来当红军!”“欢迎农民打土豪分田地!”落款同为“红军联乙③宣”。 此外,院内大门前的照壁上还有一副墨画的国民党军官像,清晰可辨。 瑶圩乡 瑶圩乡位于东乡县境的东南端,乡政府驻地瑶圩街距县城30公里,境东北与余江县马荃乡交界,东南部与金溪县对桥乡、陆坊乡、双塘镇接壤,西北与本县黎圩镇、王桥乡相邻,总面积约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312亩,占总面积18.5%,山丘约占总面积的72.8%,水域占6.1%,人均耕地1.7亩。辖7个行政村,63个自然村,7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936人。 ……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